食品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10:53: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产业

国内食品产业问题与策略

一、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淮安市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培植了一批规模企业,涌现出一批优势行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食品工业体系。

(一)规模总量。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2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42.62亿元,同比增长41.4%,形成了年加工大米60万吨、面粉60万吨、油脂50万吨、饲料210万吨、肉类10万吨、白酒1.4亿瓶、啤酒2亿瓶的生产能力。

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家。

(二)区域分布。在124户列统企业中,其中清河区6户,清浦区3户,开发区5户,淮阴区18户,楚州区17户,涟水县16户,洪泽县9户,盱眙县31户。从企业销售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涟水县和淮阴区占全市比重50%以上,清浦区所占比重不足10%。

(三)产业发展成效

查看全文

食品生产业小结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工作的部署,在市局和市政府的关心支持领导下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近半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按预定计划完成了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工作任务。本次普查工作开展比较顺利,调查也较彻底,初步摸清了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家底基本摸清,问题基本查明,后续工作亟待跟进。现将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普查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工商、卫生、农业、统计、食品药监等有关部门给予了全力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镇、街道、村委会在普查第一线做了大量的协调联络工作,使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普查任务下达后,我局迅速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及普查办公室,落实乡镇普查工作联络人员12名,确定了普查方案。本次普查共出动普查人员936人次,普查10个镇和1个开发区。

本次普查涵盖了我市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与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生产企业,对于界定不清或介于可普查可不普查之间的小作坊、小摊店、前店后坊等,一律进行了普查。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区域分布、企业数量,企业规模、资质、性质、生产品种、卫生状况、执行标准、生产条件、检验能力、原料控制、技术力量、体系建立等。并对所有被普查企业的地理位置用卫星定位仪进行了精确定位。

本次普查到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各类作坊、摊店等总数为316家,其中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14家,属流通领域或餐饮消费领域的各类作坊、面点店202家。114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101家。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食品产业发展分析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食品产业现状分析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三大洲,涉及到65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丝路沿线国家的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比较明显。除了部分国家例如新加坡具有良好的食品工业基础之外,其余大部分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较差,食品产业也相对不发达。目前,我国的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是十分明显的,这与食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息息相关。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的食品工业占据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工业地位;从国内角度来看,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食品工业仍然排名第一。供给侧改革影响食品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自2013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由之前的政府投资和出口驱动向国内消费驱动过渡,目前,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收缩,从中长期来看,从供给侧改革的要素配置要求来看,食品消费的结构变化会带动食品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食品工业转化增值能力高低、高附加值产品比例高低;供给侧改革影响了食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及生产布局主,从而决定了食品产业的品质结构是否合理。未来发展过程中,食品龙头企业带动程度及对相关企业的带动能力必将加大;食品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主要表现于关键技术、装备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

二、“一带一路”为我国食品产业“走出去”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是我国食品产业“走出去”发展的客观需求“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产业输出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为食品产业的扩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一带一路沿线聚集着大约30.8亿的居民占到世界人口总量的44%左右,与此同时GDP总规模达12.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7%。一带一路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总量预示着该地区食品产业输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其次,从清真食品贸易角度看,在“一带一路”的沿线,清真食品贸易份额占了98%,中东伊斯兰国家清真食品市场达到了1500亿美元,超过80%的清真食品都依赖进口。可以说,“一带一路”沿线,无论是从宏观人口基数上,还是微观层面的清真食品贸易上都存在着客观的稳定需求,利用好这一点将为我国食品产业在沿线国家的推广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2、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借力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背后必然需要雄厚的资金和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支持。就食品产业而言,需要在研发、物流、仓储等各个生产运输环节拥有达标的硬件条件才能从多方面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的顶层战略构想,由此带来的经济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可小觑。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前5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达4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要增长大约6到7个百分点。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中,对建筑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传输以及软件的投资比例增幅较大达到了88%和45.8%,这意味着,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将有意识的向丝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倾斜。3、“一带一路”将有利于我国食品产业升级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已经下降,许多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世界品牌将加工工厂转移到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以需求更低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一带一路”无疑为中国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在世界食品产业链升级过程中占据话语权的机会。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只有少部分国家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而类似中亚、西亚和南亚大部分国家的食品工业基础薄弱。除此之外,丝路沿线国家还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中国可以以此为契机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力求取得卓有成效的发展。以中哈两国的“哈麦贸易”为例,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一直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重要贸易标的,并且近几年来小中哈之间的小麦贸易额增长迅速。4、“一带一路”将为中国食品产业集群的全球价值链融入打造平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食品行业的分工加深,面对国际间企业的激烈竞争,尤其是食品产业的竞争容易集中在某一特定的生产环节,在中国食品产业长期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融入全球食品产业价值链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有望通过整合丝路沿线国家的地缘优势和资源加之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中国食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一个台阶。同时,也借此改变长期以来食品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低附加值的特点,由提供基础原料和简单原料向提供加工技术和资源整合改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

1、清真食品认证标准的制定与统一问题严峻“一带一路”沿线经过65个国家,涉及到包括东亚的蒙古,东盟十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值得注意的是,在沿线国家中,穆斯林人口占据着世界穆斯林总人口的65%。同时,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2010到2050年穆斯林人口也将从16亿人增长到28亿人,占全球人口比例从23.2%增至29.7%,增幅达73%,是全球人口增幅的2倍。众多的人口分布以及逐步提升的收入水平,揭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巨大的食品产业容纳市场。但是,穆斯林人口在沿线国家的集中化和规模化,以及其特有的宗教文化特性又表明,如果中国想要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巨大的穆斯林市场作为国家食品产业发展的目标市场,制定一个统一的全方位的清真食品认证标准将显得至关重要。这为我国在一带一路下的食品产业发展特别是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食品安全是“一带一路”背景下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国内食品安全制度建设不同,放眼丝路沿线各国,每个国家对食品安全都有不同的标准和制度,这意味着中国食品产业“走出去”需要更加完备的食品安全应对措施来削减由于各国监管标准不同产生的对接差。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着严峻的安全风险,从2009年到2013年,我国出口到美、日、欧、韩四国的30类12457批问题食品统计显示,我国连续5年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一,可能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滞后性。以农药残留MRL标准为例,欧盟关于此项的规定达13万项,而我国仅仅不足3700项,尚与欧盟有10余万的差距。“病原微生物防控、农药兽药滥用、重金属污染”作为威胁我国食品安全的四大主要问题。因此为了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中国需要改进的重点,从法律和技术上向我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一带一路”绿色贸易的内在需求对食品产业发展提出更高标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的起步阶段,多数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根据《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中有关于“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可以总结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虽然东南亚区、南亚区、中东欧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态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但是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地区等干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荒漠生态环境脆弱;第二,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发展约束趋势加剧;第三,因临近大江大河河口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

查看全文

绿色食品产业转型路径探析

摘要:从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当前绿色食品产业面临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推动“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转型

近年,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断融合,“互联网+”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互联网+”属于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产业与工农业中其他细分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领域中的新兴业态,在农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的消费开始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以健康饮食为标志的绿色食品正日益受到市场青睐。“互联网+”与绿色食品的结合,不仅满足了信息产业与农业结合的实践要求,也必将通过“互联网+”概念的引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又称生态食品,是指产自优良自然环境中,按照绿色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并取得绿色产品质量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是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建设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提出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及社会各界对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至2016年,我国已有绿色食品企业超过一万家,绿色食品国内销售额达数千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

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食品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八分之一,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相当比重,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378.1万吨,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生猪出栏555.5万头,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水产品29.5万吨,占全省七分之一,是名符其实的粮仓,市具有良好的食品产业发展基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将食品产业列入市七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市三年强攻工业实施纲要(2010—2012年)》中明确到2012年,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争取达到380亿元。但当前我市食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初加工多,深加工弱。大米、生猪、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由于缺少深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形式销往外地。肉牛、家禽、水果等原料以初加工为主,增值转化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缺,本土品牌少。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纳税百强中食品企业仅四特和旺旺两家上榜,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72亿元,总量偏小。笔者在中心城区3家大型超市食品专柜的调查结果,本土食品仅有大米、果糕、干木耳、豆腐乳等为数不多的品牌。三是产业链条短,配套服务弱。大部分企业市场占有率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够,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如何加快推进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要加强“三个引导”和打好“三张牌”。

一、加强“三个引导”

(1)加强规划引导。把食品产业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像抓锂电产业一样抓食品产业,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初具规模的产业优势,研究并制定振兴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划,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走园区带动的路子,从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实际出发,统筹食品工业园区(基地)布局,确保做到立足优势、错位竞争、集群发展。有交通优势的袁州、高安等地要以食品物流为主;有产业优势的、等地要以充分发挥“四特”、“旺旺”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有特色优势的丰城、等地要依托特色资源,充分挖掘“富硒”和“有机”品牌价值;有生态优势的、等地要依托山区县特点,扩大绿色蔬果种植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全市形成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园或基地。

(2)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引导,一是优先保障用地。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和保障,对重大项目积极协助争取省级用地指标。二是简化审批手续。对重点食品企业新扩建项目审批手续,将其纳入“绿色通道”审批范围,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三是拓宽渠道、引导投入。设立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绿色环保及有成长性的食品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平台,加强银企对接,拓宽融资渠道。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行国家政策性资金及农口其它可用资金打捆使用的办法,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集中扶持的做法。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和引进国内食品龙头企业。

(3)加强环境引导。结合“产业升级年”活动,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相关部门要及时转变角色,做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在依法办事的过程中,提倡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优化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包括物流、办事办证、信息、科技、培训、中介机构等方面,做到热情周到,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进一步完善食品工业统计和信息服务制度,及时分析和产业发展信息,引导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市食品饮料产业发展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食品饮料产业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月市委食品饮料产业专题会议以来全市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情况,表彰食品饮料产业先进单位,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确保今年食品饮料产业百亿工程目标的实现。之所以召开本次会议专门研究,一是食品饮料产业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更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二是典型的低碳产业;三是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既富民增收,又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刚才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食品饮料产业一年来的发展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找准发展路径,明确发展方向

一是要突出资源转化路径,明确产业低碳发展方向。要围绕全市农副产品资源深度转化,确定最佳转化路径,促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化建设,提升产业发展保障能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食品饮料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食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将食品饮料产业建成低碳发展的示范产业。二是要突出产业链延伸路径,明确产业聚集、集群发展方向。要依托现有屠宰企业,发展肉类深加工,逐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推动肉类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60亿元;要以娃哈哈为龙头,发展瓶装饮用水、果蔬饮料系列产品,推动饮料产业聚集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15亿元;要以中国食品重点园区为基地,发展酒类制造业集群,建立“基酒、保健酒、果酒、瓶装酒”产业链,力争年实现产值3.5亿元;要以橄榄油、核桃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加工为重点,推动粮油精深加工集约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16亿元;要以优质绿茶、山珍食品深加工为重点,促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整合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6亿元。三是要突出区域发展路径,明确特色发展方向。要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食品饮料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县(区)一品、一园一品”的特色食品饮料产业基地,既要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又要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实现集约化发展。要加强山珍、雪梨和猕猴桃、“”火腿、核桃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培育区域特色食品饮料产品品牌,争取培育更多的“造”特色品牌。

二、强化发展举措,明确攻坚重点

查看全文

农委食品产业发展汇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任务,狠抓落实,我县食品工业企业初具规模,原料生产基地初步构建,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进展加快,经济、社会效益良好。

一、发展现状

县农业原料资源丰厚,常年粮食总产13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9万吨以上(生猪饲养量100万头,羊饲养量60万只,家禽饲养量3000万只),加之周边农业资源雷同,是发展食品工业的策源地。目前,全县纳入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原口径)有33家。2009年,全县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9.7亿元,同比增长29.2%。2010年产值42.98亿元,同比增长42.16%,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18%。据统计,县内食品工业企业已吸纳劳动力5780多人,人均月工资1200元以上。

(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企业逐年增多。口子酒业、顺发食品、鲁王制粉、华强面粉、福润食品、神华肉食等企业强力推进,提升产能、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导产品产量居省内同行业前列。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五个一”工程建设,成立食品产业招商组,不断加大食品工业招商和扶持力度,2011年全县食品工业在建项目12个,总投资9.16亿元,到位资金7.5亿元,项目投产后新增产能50亿元以上。

(二)食品工业园框架成形,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09年,县委县政府把食品工业列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来抓,适时决策,倾力打造百善食品工业园,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首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建成5平方公里。近两年来,在规划先行、招商跟进、政策扶持、资本整合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百善食品工业园,集面粉、黑糯玉米、油脂、肉食加工于一体,初显食品工业集聚效能。园区内,企业高端产品不断抢滩国内市场,其中鲁王面粉被指定为驻港部队专用面粉,雨润分割鸡全部销往长三角地区等,神华肉食已顺利进入大型连锁超市。

(三)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顺发食品四条方便面生产线和调料油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可年产方便面3亿包,调料油3000吨。鲁王制粉采取“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迅速形成年产面粉20万吨、面条6万吨的生产能力。谷王食品可年产淀粉8.4万吨、谷朊粉1.8万吨。等等这些,实质性地拉长了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对食品产业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资源和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引起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迫切需要找出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从低碳经济在我国食品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及我国食品行业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发展对策几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在我国食品行业和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食品产业;挑战;机遇与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对由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对自然资源消耗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小、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少、创造的环境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只有在分析我国食品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才能更好的促进食品行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2低碳经济对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带来的挑战

2.1低碳经济会增加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负担。现阶段,我国食品行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多采用生产成本低、耗能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生产。食品生产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模式进行食品生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对原有的机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食品生产企业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食品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2低碳经济降低了我国食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在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造中具有起步比较晚、购买先进技术和设备资金投入大、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困乏、食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率低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食品行业采用低碳经济模式生产的数量和规模造成严重影响。

查看全文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加快发展我区绿色食品产业,是提升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水平,是实施“新型工业强区”的战略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始终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底,我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共113余户,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40户,食品制造企业33户,饮料制造企业40户,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0000余人,总产值60亿元左右,是区属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规上工业发展情况。2014年,22户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4.5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7.1%;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0.5%,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8户,超10亿元的2户,主要有集团、叙府酒业、粮油、坊等为龙头企业。

(二)企业技术中心情况。我区绿色食品加工行业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健全了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增强了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其中,集团的技术中心是全国茶叶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并且成立了省茶叶行业的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三)品牌建设情况。我区绿色食品加工行业现有“五粮液酒”、“叙府牌曲酒”、“叙府牌茶叶”、“碎米牌芽菜”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龙芽”“竹海雪”、“柔雅叙府”“六和液”等10个著名商标,“坊”、“麦加乐”“思坡醋”等18个市知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

查看全文

小议物流管理与绿色食品产业的关联

提要:物流业与产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物流论文本文利用产业成长分析模型,认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进入成长阶段和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对物流业的战略管理、提高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等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特征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分析

物流业务与产业、企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物流业的发展是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反过来适宜的物流形式能够促进产业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战略规划和管理,导致物流业与产业的发展不协调,这已经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因此,加强物流业务的战略管理**就是一个涉及到使二者相互适应,以促进企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理论与应用问题。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概括如下:

(1)物流业务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Batten(2000)提出中小企业适合采用自营物流。李维安(2002)认为我国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等原因,在单据处理准确率、配送及时率与货损率等主要服务指标上,都较自营物流低,导致大企业多采用第一、第二方物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