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收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10:03: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失能收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失能收入保险研究论文

[摘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长期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法已经趋于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和多状态方法为主的三大类方法。在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在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很少。本文讨论了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定价特点。

[关键词]失能收入保险定价影响因素

失能收入保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早在14世纪的德国就出现了失能收入保险的雏形,而失能收入保险的创立却在19世纪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失能收入保险在欧洲和北美发展的较为完善,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仅补偿了因病、因意外伤害而致残的不幸者的收入损失,保障了他们失能后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保持人们生活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面,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失能保险的精算方法,如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多状态方法等,为失能收入保险的费率的厘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通常,健康保险费用可以分解为发生次数及每次费用两个部分,它的基本构架是基于寻找疾病发生次数与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上。如果知道了疾病发生次数以及每次给付金额的具体分布形式,那么计算某段时期内的总给付额就成为可能,再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就可以进行健康保险定价。

失能收入保险定价这种健康保险与其他的健康保险有所不同,一是它的给付金额都是约定的,一般为正常收入的一定比例,因此没有必要寻求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二是它采用的是转移概率(即从健康状态转移到死亡状态的概率),这个转移概率借助于历史数据以及实际经验,可以构造一些特殊的模型来进行估计,如减量表模型、Markov模型等。

基于上述特点,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

失能收入保险定价分析论文

1.转移概率

转移概率是指被保险人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的概率。在失能收入保险定价中,涉及到的转移概率有四个:健康到失能的转移概率、健康到死亡的转移概率、失能到健康的转移概率和失能到死亡的转移概率。失能收入保险定价主要用到的是健康到失能的转移概率。因此,转移概率的估计至关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的核心事实上就是转移概率的估计问题。

2.失能发生率和失能起始率

失能发生率是指当被保险人在患疾病或遭受意外伤害时表现出失能状态的概率,它的计算时间是在等待期初。这与失能起始率不同,失能起始率是指在等待期后被保险人仍处于失能状态的概率。显然,失能发生率大于或等于失能起始率。正如前面所言,失能收入保险纯保费的计算是基于转移概率基础上的,但是在很多情形下,转移概率不易求得,而是通过失能起始率或失能发生率来进行估计。

3.疾病发生率

在国外,有些国家(例如英国)的失能收入保险定价模型中采用疾病发生率代替失能发生率。在失能收入保险的基础数据缺乏或不全时,采用疾病发生率代替失能发生率来计算纯保费对失能收入保险的研发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研究论文

[摘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长期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法已经趋于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和多状态方法为主的三大类方法。在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在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很少。本文讨论了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定价特点。

[关键词]失能收入保险定价影响因素

失能收入保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早在14世纪的德国就出现了失能收入保险的雏形,而失能收入保险的创立却在19世纪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失能收入保险在欧洲和北美发展的较为完善,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仅补偿了因病、因意外伤害而致残的不幸者的收入损失,保障了他们失能后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保持人们生活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面,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失能保险的精算方法,如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多状态方法等,为失能收入保险的费率的厘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通常,健康保险费用可以分解为发生次数及每次费用两个部分,它的基本构架是基于寻找疾病发生次数与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上。如果知道了疾病发生次数以及每次给付金额的具体分布形式,那么计算某段时期内的总给付额就成为可能,再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就可以进行健康保险定价。

失能收入保险定价这种健康保险与其他的健康保险有所不同,一是它的给付金额都是约定的,一般为正常收入的一定比例,因此没有必要寻求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二是它采用的是转移概率(即从健康状态转移到死亡状态的概率),这个转移概率借助于历史数据以及实际经验,可以构造一些特殊的模型来进行估计,如减量表模型、Markov模型等。

基于上述特点,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

失能收入对保险定价的影响论文

[摘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长期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法已经趋于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和多状态方法为主的三大类方法。在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在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很少。本文讨论了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定价特点。

[关键词]失能收入保险定价影响因素

失能收入保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早在14世纪的德国就出现了失能收入保险的雏形,而失能收入保险的创立却在19世纪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失能收入保险在欧洲和北美发展的较为完善,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仅补偿了因病、因意外伤害而致残的不幸者的收入损失,保障了他们失能后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保持人们生活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面,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失能保险的精算方法,如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多状态方法等,为失能收入保险的费率的厘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通常,健康保险费用可以分解为发生次数及每次费用两个部分,它的基本构架是基于寻找疾病发生次数与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上。如果知道了疾病发生次数以及每次给付金额的具体分布形式,那么计算某段时期内的总给付额就成为可能,再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就可以进行健康保险定价。

失能收入保险定价这种健康保险与其他的健康保险有所不同,一是它的给付金额都是约定的,一般为正常收入的一定比例,因此没有必要寻求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二是它采用的是转移概率(即从健康状态转移到死亡状态的概率),这个转移概率借助于历史数据以及实际经验,可以构造一些特殊的模型来进行估计,如减量表模型、Markov模型等。

基于上述特点,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

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研究论文

[摘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长期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法已经趋于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和多状态方法为主的三大类方法。在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在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很少。本文讨论了长期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定价特点。

[关键词]失能收入保险定价影响因素

失能收入保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早在14世纪的德国就出现了失能收入保险的雏形,而失能收入保险的创立却在19世纪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失能收入保险在欧洲和北美发展的较为完善,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仅补偿了因病、因意外伤害而致残的不幸者的收入损失,保障了他们失能后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保持人们生活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失能收入保险的定价方面,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失能保险的精算方法,如减量表方法、曼联方法、多状态方法等,为失能收入保险的费率的厘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通常,健康保险费用可以分解为发生次数及每次费用两个部分,它的基本构架是基于寻找疾病发生次数与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上。如果知道了疾病发生次数以及每次给付金额的具体分布形式,那么计算某段时期内的总给付额就成为可能,再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就可以进行健康保险定价。

失能收入保险定价这种健康保险与其他的健康保险有所不同,一是它的给付金额都是约定的,一般为正常收入的一定比例,因此没有必要寻求每次给付金额的分布;二是它采用的是转移概率(即从健康状态转移到死亡状态的概率),这个转移概率借助于历史数据以及实际经验,可以构造一些特殊的模型来进行估计,如减量表模型、Markov模型等。

基于上述特点,失能收入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查看全文

研究国外成就实现险种创新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法国;德国;英国;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失能收入保险在法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失能收入保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短期和长期失能收入保险的分离、失能收入保险的保费依赖于被保险个人和保险团体的职业特性、部分失能是指部分满足上述完全职业失能的条件的失能、德国的失能险的保费较其他国家高、英国的失能收入保险主要是以主险形式出售、英国的保险公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方法、英国的失能保险不尽人意、失能收入保险在欧洲和北美发展的较为完善等,具体请详见。

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当代经济生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笔者在下文选择了国外一些典型国家或地区例如法国、德国、英国等,对其失能收入保险从定义、失能收入保险金给付、保费以及失能收入保险的形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比较。

一、法国

失能收入保险在法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因为法国的社会保险系统为不同程度的失能提供收入补偿,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失能收入保险的发展。其商业失能收入保险大多数作为人寿保险的附加险,并且失能收入保险由意外(或健康)保险公司提供,而人寿保险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

在法国,失能收入保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短期和长期失能收入保险的分离。当被保险人失能后,先给付疾病日津贴,一般为1~3年,然后有一个延期(例如12个月),若被保险人在延期结束后仍然失能则给付长期失能保险金。

失能收入保险的保费依赖于被保险个人和保险团体的职业特性。在团体保险中,使用的是团体的平均年龄(而不是每个人的年龄),保费也相应的进行调整。在法国,保险公司建立的联合组织BC(Bureaucommund’assurancecollective)厘定的标准保费使用的平均年龄是45岁,当平均年龄小于或大于45岁时,保费相应降低或增加。

查看全文

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的深化,失能问题成为老年人口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外的商业保险公司早在上世纪就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这一险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一险种在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完整的形态和规模。然而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属于新兴的险种,相关法律制度设计初具雏形,并不能满足我国未来长期护理险的发展要求。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制度,不仅可以满足老龄化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多层次养老体系。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因年老、疾病或残疾而需要长期护理的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费用的健康保险。本文的研究对象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是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依托,以最终建设成与医疗保险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为目标,因此本文将从社会性角度出发研究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定义是:以强制性的法律制度的形式来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基金筹集,并对因身体机能性受损和认知障碍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护理才能维持其正常生活的人群进行补偿的制度。由以上定义可知,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应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社会性、互济性、长期性和护理性的特点。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设计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

美国是一个较早出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商业护理保险制度,由商业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愿投保。政府并未直接参与承保,而是对其进行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优惠,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的发展。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基金筹集:保险资金的重要构成是部分自愿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无需缴付,其资金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提供,其中联邦政府负担55%、州政府负担45%。参保范围:存在三个年龄区间,分别为40-49岁、50-84岁、55-79岁,投保人根据自己的年龄范围选择相应的等级进行投保。投保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不允许健康状况差的人投保。保费及保费给付: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大小与被保险人年龄、性别、保额、给付期等因素相关。年龄越大、保额越高、受益期间越长,保费就越高。保费给付方式灵活,它可以用现金一次性支付,10年内分期支付,或支付至65岁退休。给付方式: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般采用直接定额给付现金和提供护理服务两种方式。给付条件:以被保险人能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认知能力程度作为衡量给付的准则。日常生活活动一般是指起床、洗漱、行走、如厕等无需他人帮助,而认知能力障碍则多指老年痴呆等疾病。保险金的最后给付程度与这两个标准有着密切关系。承保方式: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专门保险进行投保,也可以作为终身寿险的一个附加险进行投保,或者是由收入损失保险转化而来,或以保险金额随着独立账户余额变动的长期护理保险单形式存在。二、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老龄化趋势加快,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随着人们投保意识的加强和护理费用的增加而膨胀。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于1995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法》,这标志着德国正式建立起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系统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参保范围:各个年龄段人口均可参保。基金筹集:由于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制度规定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行双轨运行的制度,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划分不同的投保范围。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标准门槛的个人必须参加强制性社会保险体系的长期护理,而高收入者则有权选择参加社会保险或购买强制性商业保险。因此,其基金筹集既来自于社保基金,也来自于商业保险保费收入。根据新的加强法案,纳入社会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采取强制缴纳,比例增加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由雇员和雇主以一定比例共同负担。给付条件:虽然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强制性原则,覆盖全面,且被保险人的受益资格将由其是否有护理需求来决定。按照法律的规定,当个人由于生理或心理问题导致其在包括健康、饮食、行动、家务四个方面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持续性(至少6个月以上)或实质性的帮助时,即可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等级鉴定:被保险人提出申请后需要经过资格审查后才能对其进一步划分受益级别。护理水平与他所需要的护理时长和护理次数有密切联系。一级护理为每天最少需要一次90分钟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二级护理为每天最少需要三次3个小时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三级护理为最高级别的护理,需要24小时不定次数的至少5个小时日常生活护理服务。给付方式: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受益方式主要有实物待遇、现金补贴、日间或者夜间看护、机构照护四种方式。每种方式的受益程度根据受益人的实际需要而有所不同。从以上国际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采取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双轨道运行机制,且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主。美国则是采用市场主导的模式,投保人在社保所给予的保障之外再基于个人的需求自愿投保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故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呈现混合型特征,具有多层次、多类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补充的优势。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制度框架已初具雏形。但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制度政策等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还是社保体系的长期护理保险,都没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在对美国和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其在基金筹集、失能评估体系等方面具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借鉴。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环境相关。笔者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与优化提出几点建议。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从我国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将其划入医疗保险范畴,另一种则是作为独立于其他“五险”的一种新型险种存在。2020年5月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要坚持独立运行,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独立设计、独立推进。”这从制度定位上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保“第六险”的定位,即独立于医疗保险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立法应该从属于《社会保险法》,同时也要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与补充关系。

二、保障人群

从目前我国试点城市的保障人群范围来看,大多数城市都只将失能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以成都为例的试点城市在试点之初覆盖的仅为重度失能人群,轻度和中度失能则被排除在外。尽管在后续的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因失智导致的重度失能人群,但是在失能人群中重度失能人群所占比例较小,中度和轻度失能人群占比较大,将占比大的人群排除在制度以外,既不能有效地满足大多数人群的真实需求,也有损制度的公平性。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使长期护理保险成为惠及全民的社保“第六险”,应该依序将不同程度的失能(失智)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在试点之初,可首先保障重度失能(失智)人群,深化试点之后逐步将中度失能(失智)人群、轻度失能(失智)人群纳入保障范围。

三、失能等级鉴定制度

查看全文

民政所上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所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政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全面落实民政政策,巩固脱贫成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上办实事,做到应保尽保。现将我所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社会救助工作逐步深入

1、是进一步精准识别农村低保和兜底脱贫对象。截至6月底我乡低保户1228户,1991人,,共计发放低保救助资金5734270元。

2、特困人员供养。截至6月份,全乡五保户231人,1--6月份共发放五保金83575元;对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按照失能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补贴护理费;分散供养按照失能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给予每人每月40元、50元、60元补贴护理费,全乡共发放特困人员失能护理补贴23430元。低保户失能老人补贴136050元(低保户失能人数405人)。全乡孤儿21人,每人每月1100元,共发放孤儿补贴生活费139650元;孤儿监护补贴7560元。

3、在临时性困难救助方面,目前共有26户困难家庭得到救助,发放救助款共计57875元,及时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当务之急。

4、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中的一、二级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80元,三、四级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40元,全乡享受补贴839人,1-6月发放补贴291920元。

查看全文

长期护理保险推广分析

摘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措施。随着第一批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成功推行,国家医保局在2020年又新增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在内的14个国家级试点城市。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第一批试点城市运行过程中推行的政策,其次重点分析呼和浩特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第一批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为呼和浩特市长期护理保险推广提出建议。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长护险;推广

一、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9064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高达13.5%,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老龄化激增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解决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我国自2016年起在15个试点城市推行长期护理保险(下文简称“长护险”),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2020年9月16日又新增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在内的14个国家级试点城市,拟在更大范围检验试点成果。其中,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作为第二批长护险的试点城市,其推广的成功与否对于全内蒙古地区长护险的推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的分析,对呼和浩特地区长护险的推广进行研究并提供建议。

二、各试点城市政策分析

(一)第一批试点城市政策分析

查看全文

税延型养老保险与市场环境分析

提要:2013—2016年湖南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高龄化、空巢化、失能比重高的特点,这对湖南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护理需求的满足提出了新的课题。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主要指的是将税收政策和商业养老保险充分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创新产品,其出现和大范围推广能够对于减轻国家的养老压力产生较为积极的作用。笔者抽样选取部分长沙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探究湖南开展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税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市场环境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涵义及发展现状

国内外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经过深入分析之后能够看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具体是将税收政策和商业养老保险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较为新颖的保险类型。投保者在退休之前用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不需要纳税,在将来申领退休金的时候,由于自身收入逐渐降低,其纳税额度也会相应下降。从一定层面上来说,这一类型的保险是通过减少投保者的纳税额度来吸引更多的群众购入商业养老保险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激发出广大客户对于保险的巨大需求。之所以推崇递延纳税,原因在于个税递延既具有刺激个人投保积极性,也存在发掘商业保险行业发展潜力的双主体效应;同时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兼具保险和投资的双重功能,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稳健性,又兼顾到中华民族历史中的进取性。2018年5月31日中国银保监会对首批经营税延养老保险业务的中国人寿、泰康养老、新华人寿、平安养老、太平养老等12家险企进行了公示。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在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中,需要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包括对国外经验的借鉴。

二、湖南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影响

(一)湖南人口老龄化特征。1.湖南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7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45.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832.9万人。《2016年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湖南省2016年60岁以上人口为1201.07万人。2010年老龄化程度为14.54%,2010年到2017年逐年递增,2017年老龄化程度为18.16%,湖南老龄化程度已经赶超全国17.3%的水平,位居全国前十。2014年老龄化程度较上年上升0.59%,2015年老龄化程度较上年上升0.45%,2016年老龄化程度较上年上升0.44%,2017年老龄化程度较上年上升0.56%。通过分析近五年的数据不难发现,湖南老龄化程度日益严峻。2.湖南人口高龄化日趋明显。伴随老龄化发展进程的是湖南人口高龄化。例如,从表2可见,2013—2016年80岁以上老人逐年递增,2013年,80岁高龄老人有132.38万人,到2016年已经增长至150.69万人,2016年80岁以上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2.57%,80岁高龄老人较上年增长4.81%。其增长率高于60岁老年人年增长率,是其1.53倍。可见,随着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高龄老人所占比重必将逐年攀升。3.空巢化严重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原有的大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及规模缩小体现在城镇中“421”家庭的出现,独生子女外出求学、就业、婚嫁等原因导致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由表3可见,2013年全省城乡老年人空巢率为28.45%,2013—2015年空巢率逐年递增,到2015年空巢率高达53.26%,这一比值已经超出全国老年人空巢率1.36个百分点。长沙市2015年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空巢老人占长沙市老年人口的50%。高达62.5万人。湖南省地理位置临近广东,城乡劳动力流向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打工或者创业,可能是造成其空巢率激增的主要原因。4.失能老人比重高《2016年度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完全失能老年人口62.16万人,部分失能老年人口130.04万人,全部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占65岁老年人口的23.98%。失能老人不但需要在生活起居方面的照料,同时还需要将医疗护理与养老保健相结合。(二)湖南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1.基本养老保险金难以满足养老需求。《2016年度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60岁及以上享受待遇人数达953.95万人,比上年增加22.46万人。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完善的养老保险系统中基本养老保险是一个重要支柱,但不断增加的退休人数,逐渐减少的劳动力数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一保险的拨付难以为继,基本养老金的供给状况与实际的需求量二者之间出现了严重失衡,甚至已经产生较大冲突。2.医疗与护理需求激增。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社会统筹账户报销比例为82.4%,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63.2%。在“银发时代”背景下,实际的报销比重根本无法充分满足老人逐渐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这势必会对整个医疗服务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3.养老服务供给不足2015年年末,全省配备的各种类型的养老床位总数是27.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3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为36.5%和22%,湖南的养老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湖南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需求。从养老服务内容上来说,现有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基本的家政服务,忽略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对金融理财、法律咨询等养老金融法律服务关注更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