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08:23: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十面埋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从2003年底开始,《十面埋伏》渐渐超越了电影的局限,成为文化圈最大宗的文化事件:

2003年中,《十面埋伏》开始选角,初定梅艳芳、刘德华、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查看全文

十面埋伏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从2003年底开始,《十面埋伏》渐渐超越了电影的局限,成为文化圈最大宗的文化事件:

2003年中,《十面埋伏》开始选角,初定梅艳芳、刘德华、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查看全文

试论电影行业的国际化方案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竞争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国际现象。在此情势下,中国如何走好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道路,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依据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国际化的必要性,结合《十面埋伏》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宣传、品牌建设和版权方面的国际化策略,结合实际得出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潜在的局限性和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对策,为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国际化提出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电影产业;国际化策略;十面埋伏

中国电影产业走过百年余久的发展,在进入又一个百年之时,也站到了一个新的期代和转折点上。全球化、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兴起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争取国际电影市场份额,使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国际化。

一、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必要性

(一)了解世界,正视中国电影产业

贾樟柯说,电影是旅行的艺术,一定要让电影在全世界走一圈,才知道它的好坏。中国电影产业要善于看清自己,他说亚洲电影在欧洲和美洲其实是一道甜点,并非主流。只有摆正了这个位置,才能清楚到底要做什么。

查看全文

中国电影国际化历程探析海外市场战略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年,艺术上的造诣在被历史记载的同时,也逐渐被世界认可。张艺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典范,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引起了国际电影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中国电影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但真正具有国际知名度,是以张艺谋等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占领国际市场为标志。因此,本文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考察了张艺谋电影的海外市场策略。上世纪90年代初,张艺谋电影以东方元素作为核心标杆进入国际艺术电影市场;资本、市场分别与中国结合,张艺谋电影就是这种结合的象征。它正巧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异常复杂和微妙的发展时期,在世界文化中扮演了特殊角色。解析张艺谋电影的海外市场策略,是思考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重要方面,中国电影将获得更多审视未来发展之路的角度和方式。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海外市场策略;中国电影;好莱坞经验;电影营销;

绪论

中国电影已走过百年的历史,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高潮。以2009年为例,中国GDP增速愈9%,这一年,中国电影产值的增长则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12月,2009年的总票房是62.06亿,相比08年30%的增长速度,今年票房的增速达到了42.96%。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16.89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了106.65亿元。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票房增幅,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首屈一指。同时,09年故事片的产量达到了456部,比08年增长了50部。国产电影继续抵抗住了好莱坞的压力,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6.6%。

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影视业受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电影体制这一坚冰,开始逐渐被打破。此前,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十分地缓慢。上世纪90年代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陆续在戛纳、柏林、东京等世界性电影节获奖。中国电影开始在世界影坛中崭露头角。直到华人导演李安将《卧虎藏龙》送上奥斯卡领奖台,以功夫影片为主打品牌的中国电影才真正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引起世界瞩目。此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陆续在美国取得票房佳绩。中国电影的主动出击给了好莱坞一个惊喜,《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嚣张气焰”使好莱坞迅速刮起了强劲的中国武侠风。在好莱坞的电影世界中,如此浩瀚之势对于一直沉默的中国电影而言并不多见,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价值。而张艺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典范,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引起了国际电影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如何?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中又存在着什么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解决策略?张艺谋电影的国际化战略又可以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哪些借鉴?本文将试作如下探讨。

第一章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历程概述

查看全文

武侠电影音乐赏析管理论文

摘要:电影音乐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电影音乐和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在我国武侠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音乐正逐渐成为武侠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近期《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卧虎藏龙》等一系列武侠电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反响。本文试以这些主要的优秀武侠电影作品为例,来探讨当代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武侠电影;音乐;赏析

一、引言

一幅幅刀光剑影的江湖画面,一段段恩恩怨怨的儿女情愁,一招招出神入化的盖世神功,一座座侠肝义胆的英雄塑像,武侠电影带给了我们这些神奇。武侠电影音乐是专门为武侠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武侠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武侠电影音乐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使武侠电影观众把听觉形象与视觉想象结合起来,达到视听的统一和享受。我国武侠电影音乐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我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我武侠电影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二、当前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

武侠电影音乐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武侠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表现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特定性。武侠电影音乐可以根据武侠作品表现的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结构形式,根据不同的情节、人物、环境,运用不同情绪的音乐去渲染和表现。武侠电影音乐往往可以运用分散穿插的结构方式,在特定的人物活动或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穿插点染,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武侠电影音乐的艺术效果必须通过武侠电影艺术整体各构成元素的有机融合去实现,通过与画面、人物语言和音响的共融,去服务于武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画。

查看全文

中国影片海外推广策略

一、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和中国电影大片的意义

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或者说“走出去工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包括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力度、深度、广度都大为加强。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好莱坞大片以强势的姿态对中国电影业和电影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缺乏国际电影贸易经验的中国电影开始“与狼舞”。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以及国际电影行业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电影在合拍影片、海外营销、海外电影节参展等多个方面加大电影海外推广工作,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到2001年的艺术交流与商业推广并重的年代,第五代电影的走向国际电影节是此间的重要收获;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文化与产业全方位海外推广的年代。中国电影大片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中国电影大片的海内外市场表现均为不俗,对内拉动了沉寂已久的国内票房市场,对外更是成为国家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途径。从1980年到2005年美国市场中国电影排行榜①来看,在前十名中,电影大片占了近一半。而且排在前面的都是偏向武打古装题材或风格的。第一名是《卧虎藏龙》(高居所有非英语电影的票房第一名),第二名是《英雄》(高居所有非英语电影票房第三名),第三名是《功夫》,第五名是《十面埋伏》。中国电影大片海外推广的意义可以从文化和产业两个方面来看。

1.文化意义

电影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达主流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并提高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主要通过媒介和舆论传播和表达,是国家整体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具体就电影文化传播而言,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是指国内外观众通过电影的观看而形成的对中国国家、国民、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这一术语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引发电影研究界的热情是理所当然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走向国际并引发国内关于它们是不是向西方电影节评委和观众“展示丑陋”并邀宠的争议开始,到今天中国电影的越来越走向全球化国际市场,在文化交流中愈益显得重要,海外观众越来越通过银幕上的文化形象来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据一个在美国普通民众中的调查显示,最为美国普通民众所知的两个中国人是李小龙和成龙,而这显然都是因为承载他们银幕形象的电影传播的结果。电影如何塑造和表现国家形象的问题成为当下电影界一个迫切而重要的命题,尤其是那些试图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占据一定票房份额的影片。

2.市场表现或产业价值

从中国电影看,目前国内影院总量有限,许多国产电影面临着无法进入电影院放映的尴尬命运,而那些进入电影院放映的国产影片,特别是高投资的商业大片,仅仅依靠国内票房也并不太容易实现成本回收。所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放映阵地,扩大国产片的观众范围,是提高国产影片的盈利能力、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应该说,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大片成功实现了海外票房市场的突破(参见图1)2002—2003年,《英雄》以2100万美元向米拉麦克斯公司售出在北美、拉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非洲发行的版权,美国总票房达3525万美元,被美国媒体评价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英雄》海外总票房突破11亿元人民币。2004年,《十面埋伏》在北美以及日本的发行权分别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和华纳公司以1亿港币和1100万美元购得,仅此两项就收回了影片的大半投资。《十面埋伏》截止2004年年底的国外票房也达到4.3亿人民币。2005年,《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也超过1000万美元。《无极》与温斯汀公司和IDG新媒体基金的交易金额就超过3500万美元(含北美、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南非的版权)。毫无疑问,虽然也有一部分艺术电影发行到美国,更有一些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在市场及某些电影节上(如中国大片屡屡冲奥,华语电影大片《卧虎藏龙》则获得了2001年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四项大奖),中国电影大片成为重中之重。

查看全文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

借《雷雨》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框架,张艺谋试图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表现他自己的“思”:权力、阴谋和贪欲。虽然大场面和大制作能带来票房,但是在投资与回报的轮回之中,电影的“主脑”丢失了,电影对人心的感动和人生的关爱,对人性的探索也随之丢失了。

【关键词】主脑张艺谋批判

《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正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映,据说第一周的票房已经超过亿元。有幸先睹为快的娱记和影评人,早已将他们的赞美之词抛撒在大大小小的报纸和形形色色的网站上。有人甚至预言:张艺谋大片“高票房,低口碑”的历史已经结束,《黄金甲》问鼎奥斯卡指日可待。

凭心而论,《黄金甲》确实有超出《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地方,不是指这类大片经常使用的3件“大”:大明星、大场面、大色块;而是张艺谋又开始讲故事和刻画人物了。看着银幕上一袭黄金凤袍的巩俐,我们仿佛又看到高粱地里腰系红肚兜的九妹,看到大染房里白衣白裤的菊豆,看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艰难跋涉的陕北大嫂秋菊。不是说巩俐塑造的这些银幕形象有什么共通之处,而是从《黄金甲》的人物和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上一个世纪的张艺谋,看到了热衷于拍大片之前的张艺谋。那个时代的张艺谋不带黄金甲,但是有“主脑”。

查看全文

满城尽带黄金甲批判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借《雷雨》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框架,张艺谋试图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表现他自己的“思”:权力、阴谋和贪欲。虽然大场面和大制作能带来票房,但是在投资与回报的轮回之中,电影的“主脑”丢失了,电影对人心的感动和人生的关爱,对人性的探索也随之丢失了。

【关键词】主脑张艺谋批判

《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正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映,据说第一周的票房已经超过亿元。有幸先睹为快的娱记和影评人,早已将他们的赞美之词抛撒在大大小小的报纸和形形色色的网站上。有人甚至预言:张艺谋大片“高票房,低口碑”的历史已经结束,《黄金甲》问鼎奥斯卡指日可待。

凭心而论,《黄金甲》确实有超出《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地方,不是指这类大片经常使用的3件“大”:大明星、大场面、大色块;而是张艺谋又开始讲故事和刻画人物了。看着银幕上一袭黄金凤袍的巩俐,我们仿佛又看到高粱地里腰系红肚兜的九妹,看到大染房里白衣白裤的菊豆,看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艰难跋涉的陕北大嫂秋菊。不是说巩俐塑造的这些银幕形象有什么共通之处,而是从《黄金甲》的人物和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上一个世纪的张艺谋,看到了热衷于拍大片之前的张艺谋。那个时代的张艺谋不带黄金甲,但是有“主脑”。

查看全文

商业电影大片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商业大片轰轰烈烈地拓展和打进海外市场,从外国观众手里赚得大把的钞票,国人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和兴奋,更没有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情不自禁的喝彩声,反而非理性的质疑和责骂声铺天盖地,这种悖论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中国商业大片大投资大规模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开启了中国大陆商业大片的序幕,并被评论界誉为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随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神话》《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投名状》、《赤壁》等影片的闪亮登场,无疑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导演呈现给观众的大片视角,商业大片逐渐在国内形成了气候,并在海外的电影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牵手”——中国商业电影大片

所谓商业大片,引用一位资深电影学者的观点:一是制作规模,包括大投资、高科技、强大的明星阵容:二是制作目标,跨国族、跨文化而进入全球性的主流市场:三是看它在全球性主流市场上的效益和业绩,三者不可或缺。

事实证明,这种概括是非常准确、权威和到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商业大片确实都是巨额投资,《英雄》投资3100万美元;《无极》投资3.5亿元人民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3.6亿元人民币;《赤壁》投资则高达六亿,可谓空前,却不敢说后无来者。而且,这种巨额投资使商业大片同样获得了更为令人惊叹的高回报的票房业绩。如《英雄》仅在北美上映的一个月内,票房收入就高达5000万美金,并连续几周蝉联全美票房排行榜的冠军。这在当时是亚洲电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纪录,不仅写就了张艺谋国际级导演的个人神话,也唱响了中国电影的赞歌,让世人不得不为之瞩目和惊叹。《华尔街日报》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帏幕。”《纽约时报》甚至以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英雄》在美国上映的盛况,并做了赞誉有加又不失客观的评论:“《英雄》这部中国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查看全文

著名影视作品名称商标维权

一、现象

著名影视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抢注影视作品名称,成为众多商标炒手所热衷之事,他们在影片开始宣传之时就注册影视作品名称或是影片主人公名字等与影片密切相关的商标,再以高价进行倒卖。而通常很多制片人却对此不以为意,即便制片方对片名进行商标注册,其申请注册保护的类别也主要都是围绕着电影本身来进行注册保护。这说明虽然制片方也意识到影片所带来的一系列延伸产品及产业的发展,对此所进行保护的力度仍然不够,因为电影延伸产品并不是只涉及电影制作本身,影片还会有其他的产品效应或产业效应的出现,若也用电影片名进行注册,就可以搭上著名影片在公众中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顺风车,例如,在电影《我愿意》中,用男女主人公见面的咖啡馆作文章,注册申请第30类商标类别——咖啡、茶、可可等商品的保护,那么这已经超出了电影制作的商标保护类别的范围,而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却无形中为咖啡馆增加了宣传效应。

二、将影视作品名称注册为商标行为的定性

将影视作品名称注册为商标这一行为应该如何定性,是否可将其定性为商标抢注行为,还是仅仅属于恶意注册?

(一)恶意注册

恶意注册,在我国商标法中的界定比较狭义,其主体被限定为代表人或者人,将代表人或者人私自以自己的名义注册被代表人或者被人的商标的行为定义成恶意注册行为。然而,笔者认为,应当对恶意注册的定义予以扩大,不妨就以其字面含义进行理解,即指商标注册人为了获取某种利益或是效应,明知其行为缺乏法律依据或者可能危及甚至是损害他人的利益,而进行的商标注册行为。将著名影视作品名称注册为商标,无非是想要利用著名影视作品的播放在公众中造成的影响,为其产品或服务做免费宣传,使得公众误认为该产品或服务与影视作品之间存在某种密切的联系,进而为自己的产品、服务打开扩大市场提供便利。该行为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因此,非影视制作人将著名影视作品名称注册为商标是恶意注册行为,但我国商标法对恶意注册的行为的规制暂时仅针对商标人或者代表人,尚未将其他主体也纳入禁止恶意注册行为的范畴,希望能够借助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之机,对此项规定进行完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