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07:01: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史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艺影视史料教学
学生经常说“我爱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一度成为历史教学的无奈。时下学生所爱的“历史”多为历史穿越小说、历史穿越剧等文艺影视一类的史料。史料,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更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载体;而对史料真伪的鉴别、认识的深浅,则是衡量历史认知水平的依据之一。文艺影视史料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法反映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但文艺影视作品多存在虚构、夸大的成分,不能同历史的真实划等号。如何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强烈的爱憎情感,并恰如其分地引入课堂,让其服务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求真求实,用之有据
在教授“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关于“城市”一节时,我引用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然后设问:(1)你从上述诗句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坊和市为什么要分开?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我设计这些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确:在唐代,“市”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都有固定的场所,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可学生的回答却有些令人意外。一位学生说:“老师,在长安这个大城市,‘市’集中在一起布局规整,能买到生活所需,说明唐朝已有了‘购物中心’,商品经济很发达”;另一位学生却提出疑问:“老师,全城都要在仅有的‘两个市’才能买东西,太不方便了!”我仔细一想,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再研读材料,诗中的描述是否真实?查阅资料后发现,长安城“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实行宵禁。商业多集中在东西两市,其他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白居易的诗文用比拟、夸张的文学手法意在突出长安城规模宏大规整,因此把它作为唐朝已经有了一站式“购物中心”或几十万人的大城市只有“两个市”的依据就不妥了。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甄别史料的可信度,多角度权衡该材料使用是否恰当,不能轻易把文艺类材料用做解释历史的依据。
二、以小见大,用之有法
历史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史料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要辨别区分历史小说中的可信与不可信内容,并加以合理使用。即使是虚构的情节内容,也应该深入挖掘并利用其背后的历史价值。从现实生活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史料分析鉴别便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如学习“宋代城市的发展”内容时,可以借用电视剧《新水浒传》中的情节设计问题:剧中描述北宋时期的人物买酒住店、石秀面街开肉铺、称干货、买胭脂,都言必称价,并与《清明上河图》、《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基础上得出宋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结论。又如学习“明清商业的发展”内容时,可以借用《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一节,小说的主人公徽州商人程宰,到辽阳为商,由于亏光了老本,只好为别人掌管账目,勉强度日。一日他有幸得到海神的帮助,躲过灾祸发财致富,衣锦还乡。从徽商发展的历史看,其致富过程十分艰辛,但明代文学作品出于对政治黑暗的无奈,有时回避现实,以求解脱,对徽商致富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神化与夸大,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文人把徽商看作社会进步的力量,神仙都来帮助徽商,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成为历史的趋势。这个案例中,用小说与当时文献资料相印证,说明小说夸大虚构的情节中也蕴涵着历史的真实。从教学角度上讲,通过这类史料的探究,在激发学生历史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鉴别和解释史料,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三、此处无声胜有声,用之有情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探讨
摘要: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先辈留下的供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初中历史史料的运用是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必要环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史料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当代初中生所接触到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小说、诗歌等都属于史料范畴,是我们今天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素材。但是,初中生的史料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史料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一)难易选择不当,目标不明确
史料在历史沉淀中涵盖了大量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而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将课上得“花哨”,就对这些史料不进行删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如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有的教师喜欢展示夏商周大量的青铜器,而不进行分类或仔细的讲解,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一饱眼福,但是对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征、作用没有任何了解,没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者,现在有的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教师应该多运用一些直观的史料,主要以促进学生认知史料为主。如《开元盛世》这一课面向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教师引用了大段的文字材料来表达开元年间的繁荣景象,而我认为杜甫的一首《亿昔》足以让学生想象出当时的盛世情形了。
浅谈历史教学史料的作用
【摘要】史料是构建历史教学和探究历史规律的基础,真实有效的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任何一部信史,都是史料的堆积和组合。真实的史料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还原社会。史料具有形象和直观性。它通过真实的记述和直观形象的描述使得学习者更加能详细细致地了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丰富历史教学和培养创新才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物史料;直观性
一般来讲,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和知识架构,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还原历史,给学生以栩栩如生的感觉,回归到历史当中,探寻历史和人类社会变迁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教学中日常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就离不开史料支撑和史料堆积。因此,在现代史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必须要重视史料支撑和史料的引用,将其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走出传统的死记硬背,走向一种带有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状态。
灵活使用史料对老师来说,史料引用得恰到好处,对历史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增加了历史教学的趣味,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视野极大地开阔,这种多学科和多重思维的并用增添了历史学科的色彩。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史料的取材都是有选择的,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全面驾驭了,需要老师具有良好的驾驭史料的能力,这也体现出一个历史教学老师的历史素养和史学探究能力。史料的选取不可能面面俱到,是有取舍的,就一节课堂而言,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史料取舍的有限性。史料的选取一定要精,切记面面俱到。史料种类引用过多,就会使得学生关注史料而显得教学主题分散,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类型丰富而真实准确的历史资料对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史料的解读本身就是学习和思考过程,对历史资料的学习和解读会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跨学科知识。由于历史资料大多与文献学有密切关系,史料的运用锻炼了学生文学素养和文言文知识,从普通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解和探索,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同时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历史学习调动了学生一系列知识的运用,在无形中加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熏陶和教育是历史课堂之外的收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认识,就是体现在这一方面。通过不同史料的引入,使得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一系列知识来探究和认识,锻炼了学生综合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引入可以使传授内容更加丰富,弥补教科书中对该问题的介绍和论述。通常而言,我们获取历史信息和解读历史的史料主要依靠传统的文字资料,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特色不一,反映各个时代的史料不一,这就需要选取最具代表这一时代特征的史料。如夏商周时期,我们需要借助考古出土的实物和遗址来解读当时历史,后来出现的甲骨以及简牍等,都是教学的手段。实物史料可以订正史书,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
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动荡,我国有不少古籍都已散佚,许多文献资料上的记载无法得到核实,许多错漏之处也无法得到纠正和弥补,因而留下了许多历史疑案。这些疑案,有不少必须通过实物史料才能解决。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为各种科学方法的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等科学,无一不为历史研究提供工具。实物史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观察与想象提供实物依据。实物的特点是立体感和直观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对实物的观察,学生的思维便可超越时空的界限,再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因此,实物史料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教学的直观性来看,图片不如实物,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中学用于教学的历史文物或文物模型毕竟有限,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而历史实物图片搜集起来比较方便,教材上也配有不少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的插图,因此,运用历史实物图片是历史直观性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作者:何斯玙 单位:宁夏红寺堡区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文章首先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从选取合适的史料、适当进行提问和解读两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选取史料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牢记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忽视,加上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都很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快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史料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素材,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朝代的兴亡交替中学习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历史规律进行进一步推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毫无用处的。相反,从历史史料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对于传统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除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加强了对学生需求反馈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另外,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方式,史料教学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总结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推广,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而史料教学是以历史史料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并总结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渗透
摘要:为了丰富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学习与了解历史事件,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史料教学的运用。文章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两条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历史知识
史料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历史教学需要,围绕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引进相对应的历史资料的教学过程。教师将史料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丰富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学习与了解历史事件,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一)增强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初中历史知识的特性,是其研究与讲解的对象已经消失远去,不可能再现,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直接去观察和验证。故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史料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已经消失的历史事件提供例证,增强历史知识内容的真实感,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历史事件中去感受历史,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历史的脉搏,从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单一的授课模式,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高,从而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初中历史课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教学中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教学为学生授课,能够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挖掘历史知识内在生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感受其中的脉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渗透路径
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
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的本质
梁启超认为历史要使读者“以国民一分子资格立于国中”“以人类一分子立于世界”,即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发展,立足于世界的公民。然而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究其内在原因,是缺乏对历史教学目的更深层的认识。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本质,对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基础梁启超认为:“史迹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反映,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找出历史的共性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探讨的问题,人为的“共相性加工”导致真实历史的简化,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了一个框架里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历史教科书成为公式化的历史教材。梁启超认为历史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出必然的因果关系,历史不受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我们姑且不论此结论对错,就历史教学而言,教师所做的最多的便是对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影响或意义的分析,似乎历史局限在原因、结果、影响的枷锁里。而所造成的结果正如赵亚夫所说:“社会背景中的人也自然各有各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早已固定的。人的活动是人的历史正剧,极有身份地告诉你,何谓善,何谓恶,谁是美,谁是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科书也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无须再有问题提出或质疑。”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就是要认清历史不是简单的单线的历史事件,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简单的原因、结果的讲授,而是从充斥着不同民族、阶层、偶然与必然的历史活动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体验人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以古鉴今”是大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目的的普遍共识,而学生也主要关注历史教育的史鉴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历史教育工具性作用,而对于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梁启超也强调历史的资鉴作用,他认为历史有其必然的因果律,而研究因果律的目的就在于“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但是他更强调历史的人文性特征,他发现历史现象的发展并不一定是进步的,物质的进步并不代表历史的进步,而且物质文明得到之后也可能失掉。因此,人文性是历史的最基本属性,历史教学的内在目的在于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对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要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即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使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即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基础进行历史教学活动。
二、明确史料的本质,将史料与历史教学相结合
史料对于历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样的史料不仅丰富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选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史料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过程。
高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分析
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并通过课程标准建立课程目标的层级体系。我国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后,各个学科随即制定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课要想体现本学科特色,史料的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有的课程体制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导致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有时一堂历史课上得很像政治课,那么要想让历史课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使历史课有“历史味”。什么是“历史味”?赵枝刚在《让历史课“有血有肉”有“历史味”》一文中是这样定义的:“通过历史细节感知、品味历史,模拟历史现实,作为历史事件的体验者、同情者,让我们看到立体的历史,‘有血有肉的历史’,是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述与历史内涵的合理呈现,这就是‘历史味’。”[1]要想让历史课有“历史味”,史料实证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增味剂”。下面结合我教学《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实践,阐述如何使历史课有“历史味”。
一、以史料支撑历史细节,体现课堂中的历史味
“历史细节指的是组成历史事实的一系列具体环节或情节,它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2]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3]历史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知识比较零散,是表象的,不能展现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细节,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补充相关的史料,使课本的知识更加丰满、立体。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关于宪法制定的过程,课本仅用一句话带过:“1789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在这节新授课中,我给学生介绍了这部宪法制定过程的艰辛。1787年5月25日,费城十二个州的55位代表聚集在一起,初衷是拟订可使《邦联条例》足以应对联邦紧急事务所必需的进一步条款,但是会中“弗吉尼亚代表伦道夫提议建立一个国家级最高政府”[4],使会议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直到6月25日才初步达成了国家政府形态,也就是三权分立的初步状态。在介绍三权之间的权力分配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介绍了会议过程中各州代表的意见。例如给学生展示了“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5],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的细节感受到当时会议中各方代表的矛盾与利益冲突,最后通过“康涅狄格方案”达成了一致。通过给学生补充知识细节,使历史更加饱满、真实,体现出历史课堂原有的本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以史料为依托,体现课堂中的历史智慧
“所谓的历史智慧,是指历史上的人们对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判断和处理、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指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才智、智谋。换言之,所谓历史智慧,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所积累的智慧。”[6]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总是希望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历史智慧。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关于美国成立之初采用邦联制的原因,我增加了部分相关史料,即“吾等在上帝面前共立誓约,自愿联合为民众自治团体。”(《五月花号公约》)“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天赋之权。”(《独立宣言》)“为确保共同安全和自由,各州一致同意成立友谊联盟。”(《邦联条例》)“政府的强大会暴虐地侵犯自由。”(汉密尔顿)通过所展示的史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国在其建国过程中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契约精神的注重。在教学1787年宪法制定的过程时,给学生展示相关史料花了较长时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美国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交织,例如,关于大州与小州矛盾的解决,就历经了很长时间,从6月6日到7月16日,主要是“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之间的激烈辩论,如果双方之间互不相让的话,新生的美国就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最后康涅狄格州代表提出了方案,即参院各州议席相等;众院各州议席按人口比例选出,国家所有法案均需获两院多数人的支持才可通过”,这个也被称为“大妥协方案”。又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过程中,参与宪法制定过程的十二个州当初就非常注重地方的自由与权力,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自由就有可能失去了国家,最终各州也与中央政府相互让步,即让联邦政府拥有高于各邦的权力,包括政治、外交、经济等,同时各州仍然保留有一定的自治性。从这两对矛盾的解决,学生可以感受到是这部宪法是妥协的产物,更能够反映出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的妥协精神。本节课宪法制定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约精神”以及“妥协精神”就是历史课堂中给学生留下的历史智慧。当今的美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超级大国,能够在国际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与它注重“对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约精神”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课堂课上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智慧还是很重要的。正如瞿林东教授所说“正如人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一样,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割断历史智慧同现代科学知识、认识能力之间的联系。”[7]
三、以史料为载体,体现课堂的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史料运用论文
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虽然坊间的参考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史料题」,我们在教学中亦时而引用史料,事实上,对于为什么历史教学中应该运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将可能遭遇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们还没有完整的一套想法。在这方面,英国历史教育界的脚步较快,其自七○年代以来兴起的所谓「新历史科」历史教育哲学,对于这些问题已有一些明确的看法。本文即拟介绍英国历史教育界对于史料教学的讨论,希望能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一)以「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
「如果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知识结体,那它是什么?我们建议,将历史视为一些过去所遗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学家乃用这些材料来作为关于过去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学生、教师和历史学家为重建过去而进行的一连串活动,亦因此而使它对他们而言变得真实与有临场感。此种历史知识观应用于教学方式上,即意味着学生应该对于各种一手、二手的史料进行探究活动。」
------SCHP研究组
相较于其它知识类型,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即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anongoingactivity),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历史所以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
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研究
从这一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史料实证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同样需要立足这四分方面来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加以培养。具体的包括以下内容:
1.搜集史料
史料作为叙述历史的重要依据,其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更是历史教学所需历史资源的源泉,更是教师向学生展现真实历史的基本素材。由此,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培养该素养的过程中,我一般会先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搜集。尽管教材是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是其中所呈现的历史史料资源是有限的。史料搜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检索法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甚至某些史籍还有多种不同的版本。由此,为了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史籍中选取到自己理想的或者需要的那一个,我一般会借助查阅检索工具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准确搜集史料。一般情况下,我会引导学生利用词典、表谱、年鉴等来进行史料的搜集。(2)追溯法所谓的追溯法就是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借助文章所列出的参考文献的书目来追查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使用无需专业的软件作支撑,简单易操作。我在引导学生使用该方法时,一般会借助网络渠道,组织学生利用某一网站来搜索史料。
2.整理史料
在史料搜集阶段,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分散的史料是无法直接应用到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的,此时则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搜集到的史料加以整理。我在引导学生整理史料的时候,一般会引导其遵循时间原则来进行史料的编排。因为不同的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本身就有先后之别,对这些史料进行评论也有先后之分。对此,学生立足时间原则对史料加以整理,不仅可以理清楚历史的发展顺序,还可以弄清楚不同时期的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借此了解人们的思想发展动态。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点,学生需要在整理的过程中,立足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提炼、概述,如此实现史料的清晰呈现。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教学为例,通过检索法、追溯法等方法学生搜集到了《清稗类钞》、《小二黑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有关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对这些内容加以排序和提炼,学生发现,在清代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近代,青年男女向往自由恋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则实现了婚姻自由。在这样的清晰的史料整理下,学生会了解到我国婚姻习俗的变化过程,对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3.辨析史料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
一、史料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赋予历史时代的气息
现在,好多学生不愿意记忆历史知识,甚至有的学生花时间去记忆了,但就是无法灵活的运用和掌握知识,归根究底就是因为仅仅是死记硬背了历史知识,而没有通过对一阶段人、物、事的详细了解来把握历史知识,也就是没有赋予历史时代的气息。
2.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掌握大量的史料可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即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潜移默化的事情,就像丰富课外知识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知道的史料越多,那么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越能得到发展,思考历史的方法和角度总会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为前提。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应用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