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05:00: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世纪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世纪桥

轻集料混凝土技术发展论文

提要:本文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轻集料工业的发展;科研和标准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21世纪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展望了我国轻集料混凝土技术辉煌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轻集料混凝土人造轻集料绿色轻集料新性能轻集料

我国的轻集料混凝土技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不少令人焦虑的问题。在这新世纪刚来临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将使我们更加振奋精神去迎接新的世纪。

1.20世纪回顾

1.1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了轻集料技术发展体系

轻集料品种繁多,原材料来源复杂。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发展轻集料技术的一套办法。我国各种轻集料的资源非常丰富,天然轻集料、工业废料轻集料和人造轻集料的原材料比比皆是。受资金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们着重于天然和工业废料轻集料的开发和应用,当然也十分重视人造轻集料生产技术的研究。

查看全文

大型春节文艺晚会《湖海情》主持词

(在《千禧龙娃》欢快喜悦的尾声与观众的掌声中,四位主持人流光溢彩,精神饱满,自两侧上)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连云港和无锡的父老乡亲们,

男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新世纪好!

查看全文

哈代作品的“三农问题”研究

[摘要]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身处社会转型期,他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扩张使英国农村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及给农民带来的无法回避的苦难。哈代对于社会转型期的英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敏锐认识。他开创了农村题材的作品领域,为当代中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三农问题;研究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曾被卡尔•韦伯称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4个短篇小说集、8卷诗、2部诗剧。哈代一生在农村生活并热爱农村生活,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农民的精神生态有着难以言表的独特情感。身处社会转型期,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工业革命给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社会带来的旧经济秩序的解体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他的作品描绘了农村自然景色的纯净、清新,同样,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使英国农村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给农民带来了无法回避的苦难。哈代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转型期农业、农村、农民命运的独特关怀,以及对宗法制农村社会价值观的瓦解和重建的思考。在英国文学史上,他开创了农村题材的创作领域,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研究社会转型期英国的“三农问题”。

一、哈代作品中的英国农业概况

在英国,直到17世纪末,还有80%的英国人务农。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双重作用下,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和转移。大量的农村居民被夺去土地,许多人不得不到村镇和城市里去寻找栖身之地。1851年,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因此到了19世纪,通过圈地运动,与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相结合的租佃农场经营制度最终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英国农业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英国农村劳动力真正的大批转移,实际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和城市之间重新分配、配置的过程。哈下的威塞克斯是一个虚构的地名,但在其一部部作品中,它成为了一个既拥有独特田园风格又深藏着深厚文化传统的美丽乡村。哈代着重描绘了威塞克斯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又用略带忧伤的笔调,深深叹息它正一步步被现代工业文明所侵蚀。然而,威塞克斯也是一个经济结构落后、社会秩序保守的典型乡村群体。在19世纪初,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器陆续出现。同时,化肥在农业中开始应用。19世纪40年代,玉米法被废除,农业机器(如脱粒机)进入农村。资本主义农场主为了赢利,在田间工作中使用妇女和儿童劳动力(如苔丝和裘德),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贸易形式等发生很大改变。在哈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英国农业革命使得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领域中独立的自耕农不复存在,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

二、哈代作品中的英国农村变迁

查看全文

绘画语言表达宗教精神意味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何谓绘画中的宗教意味;诺尔德绘画中宗教意味的体现;诺尔德绘画的现代性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诺尔德是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桥社”最有才华的成员之一、人类最早的艺术基本都与宗教有关、北欧的传统绘画中,自中世纪起就开始有了一种表达悲剧感和神秘体验的倾向、选择宗教题材表达宗教情感、诺尔德于1909年创作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其早期的代表作、通过绘画语言体现宗教精神、夸张的造型是诺尔德绘画宗教意味得以体现的另一途径、诺尔德也擅长于运用色彩和笔触表达情感、反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探索新的艺术语言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尔德,其绘画作品继承了北欧传统绘画中的宗教意味和悲剧色彩。他绘画中的宗教意味来自于他对宗教题材的直接选择及表现性绘画语言的运用,他的作品准确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他的绘画无论从内在精神上还是外在语言上,都具有现代性。

埃米尔·诺尔德1867年出身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进人费伦斯堡的一家雕刻学校学习木雕,后来又在一家工艺美术学院短暂学习。32岁才有机会进人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深造,从此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1906年,诺尔德参加德国表现主义社团“桥社”,成为“桥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诺尔德性格孤僻,行事独立,与桥社其他成员的激进表现格格不人,一年多以后又退出了该社团。1913年,诺尔德参加了南太平洋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到俄国、中国、朝鲜、日本旅行,并留在南太平洋作画数月。1956年卒。

诺尔德是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桥社”最有才华的成员之一。他的作品构图饱满,画面简洁,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笔触狂放,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意味,或悲悯,或迷狂,或低沉,或激昂,将当时北欧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普遍蔓延的世纪末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一、何谓绘画中的宗教意味

人类最早的艺术基本都与宗教有关。欧洲艺术在文艺复兴之前,几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为绘画和雕刻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宗教教义,为当时的教会服务。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纪绘画或雕刻的面前,立刻能够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宗教神秘气氛和宗教情感。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故事或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然占有很大部分。直到17世纪以后,宗教题材的绘画才渐渐被现实题材所代替。但是,后来的一些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喜欢沉思冥想的艺术家,依旧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作品中表达出宗教式的情感和意味。这种情感以动、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教徒式的宗教迷狂,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极端热情或痴迷;另一种则为沉思冥想,悲天悯人的悲枪感受或超自然的心理体验,这种情绪来自于艺术家内心的压抑、痛苦,想寻找一种心理平静或精神寄托。这两种情感反映在绘画当中,我们称之为宗教情感或意味。

查看全文

烟草局建国60周年特别征文

“扑通”,又有一位拉东西过桥的人掉落小木桥下,人和物都泡在水里湿透了,人好半天才爬起来……有可能是身子骨被拉的东西砸伤,也有可能是皮肉被河里的石头戳伤,好不容易爬上桥,颤颤巍巍地走了……这一幕叫人心疼,也叫人惊心!这是过去人们过东门独木桥的情景!

从湖北省英山县城通往东边的莲花村,仅一箭之距,因莲花河之隔,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人们过往很不方便,有急事要摆渡过河,多拉点东西就得等枯水季节涉水过河,肩扛背驮,体力之劳乏难以诉说,精神之苦累积满心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绕道”在县城南门用油浸枕木架起了一座小桥,打开了山里人通往外界的通道。这是大喜事一桩,人们敲锣打鼓,很是庆祝了一番。可是,一般情况下,这桥只能通行拖拉机、小汽车、小公共汽车。一座英山县城三面环水,就靠这么一座枕木桥行车,还是不方便。山城东面、西面的人们托运大件、重物时,需绕行十余里从这座枕木桥上过,多了路程、花了盘缠、浪费时间!

上个世纪90年代,莲花河两岸的人们在河上架起了两条相隔几米、宽一尺许的独木桥,以方便往返县城,而不需次次脱鞋涉冷水过河。有的人驮着稍重的物品,或用独轮木车拉小物件,也敢大胆地从小木桥上走过,大部分人都能平安过桥。当然,到了多雨季节,莲花村人就要尽量减少进城次数啦!

我从乡下到县城,每次进城必须抄近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小桥吱吱呀呀,我不敢瞄河床、河水,遇到两块木板或木排板如扭曲的“二”字相交连接时,载着货物更要十分小心地挪动;走到桥悬得高的地方,便心跳加快;若是走到板子薄的地方,桥儿晃悠,眼便有些发晕;若是有“多事的人”,偏从你对面走来,他让开站在木桩支架的一头,等你会面走过,你便只能一步一步地挪,每一步都提心吊胆。

到了20世纪末,莲花河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开工那天,人们放了无数的鞭炮,锣鼓敲得震天响!工人不怕苦和累,风餐露宿,打深桩、轧钢筋、浇水泥、铸柱子、架桥梁、绑栏杆、铺桥面,历时一年半,宽十余米的大桥屹立于水面之上。人们自发地修筑桥两头的引路、土石方。此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洪水泛滥,大桥上行人平平安安地过往,公共汽车、小车、货车、一般载重车、拖拉机、摩托车畅快驶过。人们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舒适!

查看全文

烟草局建国60周年征文作品

“扑通”,又有一位拉东西过桥的人掉落小木桥下,人和物都泡在水里湿透了,人好半天才爬起来……有可能是身子骨被拉的东西砸伤,也有可能是皮肉被河里的石头戳伤,好不容易爬上桥,颤颤巍巍地走了……这一幕叫人心疼,也叫人惊心!这是过去人们过东门独木桥的情景!

从湖北省英山县城通往东边的莲花村,仅一箭之距,因莲花河之隔,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人们过往很不方便,有急事要摆渡过河,多拉点东西就得等枯水季节涉水过河,肩扛背驮,体力之劳乏难以诉说,精神之苦累积满心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绕道”在县城南门用油浸枕木架起了一座小桥,打开了山里人通往外界的通道。这是大喜事一桩,人们敲锣打鼓,很是庆祝了一番。可是,一般情况下,这桥只能通行拖拉机、小汽车、小公共汽车。一座英山县城三面环水,就靠这么一座枕木桥行车,还是不方便。山城东面、西面的人们托运大件、重物时,需绕行十余里从这座枕木桥上过,多了路程、花了盘缠、浪费时间!

上个世纪90年代,莲花河两岸的人们在河上架起了两条相隔几米、宽一尺许的独木桥,以方便往返县城,而不需次次脱鞋涉冷水过河。有的人驮着稍重的物品,或用独轮木车拉小物件,也敢大胆地从小木桥上走过,大部分人都能平安过桥。当然,到了多雨季节,莲花村人就要尽量减少进城次数啦!

我从乡下到县城,每次进城必须抄近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小桥吱吱呀呀,我不敢瞄河床、河水,遇到两块木板或木排板如扭曲的“二”字相交连接时,载着货物更要十分小心地挪动;走到桥悬得高的地方,便心跳加快;若是走到板子薄的地方,桥儿晃悠,眼便有些发晕;若是有“多事的人”,偏从你对面走来,他让开站在木桩支架的一头,等你会面走过,你便只能一步一步地挪,每一步都提心吊胆。

到了20世纪末,莲花河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开工那天,人们放了无数的鞭炮,锣鼓敲得震天响!工人不怕苦和累,风餐露宿,打深桩、轧钢筋、浇水泥、铸柱子、架桥梁、绑栏杆、铺桥面,历时一年半,宽十余米的大桥屹立于水面之上。人们自发地修筑桥两头的引路、土石方。此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洪水泛滥,大桥上行人平平安安地过往,公共汽车、小车、货车、一般载重车、拖拉机、摩托车畅快驶过。人们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舒适!

查看全文

改革开放30年桥梁征文

大跨径桥梁建设技术被誉为世界桥梁技术的桂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跨径悬索桥和斜拉桥,1982年建成的主跨径为220米的山东济南黄河桥在当时被视为典范。

30年后的今天,我国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490米,已建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位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而且这些桥梁的身上中国标准的分量越来越重。正是凭借着这样一大批世界级水平的桥梁,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三大战役”引领桥梁复兴

1978年起,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交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末,当中国桥梁的跨度已经突破200米,向400米跨度迈进的时候,政府和建设者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中国人有能力建400米以上的特大跨径桥梁吗?”1988年,桥梁界迎来了机遇——上海将兴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一跨423米过江,中国人有了施展才智的舞台。

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主跨径在400米以上的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建设周期之短,工艺之复杂,让世人感叹!90年代初开始,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大战略,打响了长江干流3000公里的桥梁建设大战。

进入新世纪,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改革开放活跃的长江三角洲与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崇山峻岭、雪域高原、黄土高坡,同时打响了路桥建设的第三战役。一批堪称“桥梁建筑奇迹”的特大桥应运而生。

查看全文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分析论文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桥梁结构可靠性试析论文

摘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结构可靠性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应用,使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应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从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桥梁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工程结构可靠性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桥梁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工程结构可靠度综述

对于结构可靠性这一学科,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基于概率论的随机可靠性到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可靠性以及近年来提出的非概率可靠性,使得这一理论日臻丰富和完善,并深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

一、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就广泛采用“可靠性”这一概念来定性评价产品的质量。这种靠人们经验评定其产品可靠、比较可靠、不可靠,没有一个量的标准来衡量。1939年,英国航空委员会出版的《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一书中,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不应超过10-5次3h,这可以认为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1];二战后期,德国的火箭专家R.Lusser首次对产品的可靠性作出了定量表达。他提出用概率乘积法则,将系统的可靠度看成是各个子系统可靠度的乘积,从而算得V-Ⅱ型火箭诱导装置的可靠度为75%[2];194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研究室开始对真空管的可靠性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二战期间,军用电子设备的大量失效使美国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于是引起了美国军方对可靠性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率先对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于1952年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简称AGREE(AdvisoryGrouponReliabilityofElectronicEquipment)。该组织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产品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该报告被公认为是可靠性研究的奠基性文献。1965年,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设立了可靠性技术委员会TC-56,协调了各国间可靠性术语和定义、可靠性的数据测定方法、数据表示方法等。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可靠性的研究已经从电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机械设备、动力、土木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3]。

结构可靠性理论的产生,是以20世纪初期把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学应用于结构安全度分析为标志,在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初期,只有少数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1911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卡钦奇就是提出用统计数学的方法研究荷载及材料强度问题;1926年德国的迈耶提出了基于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设计方法,这是最早提出应用概率理论进行结构安全度分析的学者之一。1926~1929年,前苏联的哈奇诺夫和马耶罗夫制定了概率设计的方法,但当时方法不够严格,因此,未付诸实施。1935年斯特列律茨基,1947年尔然尼钦和苏拉等人相继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结构安全度的研究逐渐开始进入了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弗罗伊登彻尔差不多和尔然尼钦等人同时开展了结构可靠性的研究工作。他提出的在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安全度的基本问题首次得到工程界的赞同和接受。1947年他发表了“结构安全度”[4]一文,奠定了结构可靠性的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广场落成典礼致辞

各位同志、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时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即将来临,我县“5·1”滑坡地质灾害事故得到妥善处理,各项工作全面恢复正常,全县人民正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投入武隆经济建设热潮的时刻,全县人民盼望已久的武隆世纪广场今天正式竣工落成了。这是全县人民向党的光辉节日献上的一份厚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在这催人奋进的时刻,在这举县同欢的时刻,我代表中共武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40万勤劳朴实的武隆人民,对武隆世纪广场的正式落成开放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应邀前来参加庆典的市建委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武隆世纪广场建设付出艰辛劳动的广大工程建设者以及关心、支持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届朋友,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武隆世纪广场,动工于1999年3月,历时2年多,耗资3200多万元,建筑总面积3.5万m2,广场面积1.5万m2,是一个融商贸、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活动场所。整个工程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通过靠市场机制运作,如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世纪广场的建成,来之不容,它凝聚着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广大工程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凝聚着市建委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建设世纪广场,是武隆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这是县委、政府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广大群众办的一件好事和实事;是一项名符其实的德政工程,一项造福全县人民、惠及当代、荫及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它的建成,集中体现了“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和全县人民的智慧勇气;集中显示了武隆人民勤劳勇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示了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心。它的建成,对于解决江北新区广大群众的休闲娱乐,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武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推动江北新区城市景观建设的全面启动,加快建设山水园林现代旅游城市;对于消除“5·1”滑坡地质灾害事故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理顺情绪,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加速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能源大县和山区型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志们、朋支们: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共繁荣”战略中,具有龙头地位和作用,是把武隆建成生态旅游大县、能源大县和山区型经济强县的基础性工程。县委提出,“十五”期间,全县大力实施“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攻繁荣”战略,逐步建立以县城为中心,沿江沿线建制镇为重点,其他小集镇为极点的城镇体系,增强不同级次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幅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世纪广场的建成,只是我县城市建设迈出的可喜一步,把武隆建设成为山区园林现代旅游城市任重而道远。因此,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以武隆世纪广场的落成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站在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能源大县和山区型经济强县的高度,站在建设山水园林现代旅游城市的高度,站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站在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加快武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不移的推进市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建设原则,按照适度改造老城,大力拓展新区,尽快形成骨架,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形象的总体要求,以拓展城市规模为重点,以提升城市形象为核心,坚持规划、管理、建设并重的方针,大力实施亮化、绿化、洁化、美化“四化”工程和江北新区城市景观建设。要大胆探索城市发展建设新路,切实走通走好以地生财,以房建路,开放开发,滚动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苏家河大桥、肖家坝干道、乌江三桥、县城垃圾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厂、县体育中心和电信大楼、芙蓉宾馆、建行大楼等城市标志性建筑。要认真吸取“5·1”滑坡教训,全力抓好县城挡水防洪护岸工程和滑坡治理等重点项目。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东扩,形成从乌江二桥至乌江三桥具有现代旅游城市的风貌的十里长街。在全面加强城市景观建设、重点标志性工程建设的同时,抓好苏家河、肖家坝、梓桐碛、人民广场、中堆坝五大小区的规划建设,不断拓展城市规模,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尽快把武隆建设成为一座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山水园林现代旅游城市,成为重庆市区的后花园,谱写武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再创武隆城市建设的新辉煌!

同志们、朋友们:“5·1”滑坡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后,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度过了十分艰难的五月,现在全县各项工作已全面恢复正常,但是滑坡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武隆世纪广场的胜利竣工落成,对于理顺干部情绪,稳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减少灾后负面影响,加快武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县委号召,全县各级干部、共产党员、人民群众,要尽快从“5·1”滑坡阴影中走出来,振兴精神,鼓舞士气,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全力投身于武隆的经济建设,坚持年初制定的年度目标任务不动摇,大力弘扬“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旺盛的士气,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全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高效发展,重振武隆雄风,再创武隆辉煌!谱写武隆历史新的篇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