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03:38: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世界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世界史

世界史考试大纲

第一节古代和中世纪史

世界文明古国

古代希腊、罗马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新航路的开辟

查看全文

古代世界史结构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比较研究在史学研究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世界古代和中古史教学科研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差异与不同。世界历史有其客观性,也存在着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在世界史为什么成为世界史的问题上,从前流行的是五种社会形态说,而现在则流行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个过程。本文就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在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对“150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地理大发现、远洋航行、海道大通等观点和提法均为西方人看世界的结果,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眼光。要建立一个真正世界意义的世界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专制主义对我们的束缚。【关键词】世界史;1500年;东方专制主义

比较研究在史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不过我对它并未从理论上做过深入或浅入的探讨和自觉应用,只是偶尔直觉地使用过。主要是因为在学校中教世界史,涉及许多的国家、民族,在讨论这些国家、民族的制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对它们进行比较。例如我参加过世界古代史的编写,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奴隶制的两个阶段论和两种类型说,即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和古典的奴隶制的差异,究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还是两种彼此不相同的类型?这就要对两方面的奴隶制进行比较。后来一直教世界中古史,也编写过世界中古史的教材,碰到的问题往往是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世界史上有没有典型意义呢?为什么我国的封建制度那么长,而西欧的那么短呢?这也就要拿它和其他各国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时间一长,没比较出什么答案,倒比较出许多问题,写此短文,以就教于方家。

世界史为什么是世界史,这可以有很多回答。以前我们的看法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大致上都是按五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有统一的发展规律,这种统一性使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过程,起初各国的历史彼此孤立发展,还不成其为世界史,自哥伦布航行后,世界逐渐连成一片,这才成为世界史,所以强调1500年这一转折的重要性(也有强调是工业革命才开始了世界史的)。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看法,世界上各国的历史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表述这一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史,而并不要自1500年起才成为世界史。各国历史发展的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是一直就有的,不过有强弱、大小之分而已。文明的孤立、闭塞只有相对性,而文明的相互影响、传播则是更重要的。

这几种看法可以说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强调哥伦布航海之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强调它成为世界历史分期的重大标志这样一种看法,隐含着世界历史的东西方之分这样一个老问题在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史学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东西方文化论争问题,冲击回应模式问题,都和它有关系。东西方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研究的问题,没有东方也就无所谓西方。不过世界历史上的东西方问题却有它的特殊性。按照萨义德的说法,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制造出来的,体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而这一东方主义也一直在控制着人们的头脑[1]。我们虽然是东方人,但是我们的大量的社会科学、史学的理论、概念、规律、方法,都是来自西方的,在我们接受其具有普遍性真理的过程中,无疑也接受了它的文化霸权的话语,因此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因此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批判西欧中心论,不过我看收效甚微,我们编写的许多世界史著作、教科书,连欧洲人都以为它还是以西欧为中心的。

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主要建立于18世纪之末,它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西方是先进、科学、民主,而东方是停滞、迷信、专制,因此受制于欧洲人就是亚洲人的历史命运。不过应该说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当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伊斯兰教国家(包括当时的印度),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萨义德的东方学也大多谈的是伊斯兰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远东也就被东方化了[2]。逐渐演化为欧美是西方(不过俄国等东欧国家往往被称为半亚洲式的,不大能跻身于欧洲),而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的国家、民族是东方。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东西方表现为不同的规律,不同的道路,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起来的。

在上古史中,往往称四大文明古国,不能否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可是也往往把上古史划分为古代东方和古典世界,其实这和当时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上古时代,在亚欧大陆的西部,主要是地中海文明区,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都属于这一范围。希腊、罗马人所说的亚洲,指的是地中海东岸[3],而古典文明和埃及、巴比伦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被一再证明[4]。林志纯先生把上古时期的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现在的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和中国两大系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5]。后来的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埃及是罗马的粮仓,正是这一大文明区的具体表现。在亚欧大陆的东端,是中华文明区,这一文明也不限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华夏文明,而和现在的中亚、东北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着紧密联系[6]。

查看全文

古代世界史结构分析论文

本文就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在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对“150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地理大发现、远洋航行、海道大通等观点和提法均为西方人看世界的结果,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眼光。要建立一个真正世界意义的世界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专制主义对我们的束缚。

在世界古代和中古史教学科研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差异与不同。世界历史有其客观性,也存在着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在世界史为什么成为世界史的问题上,从前流行的是五种社会形态说,而现在则流行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个过程。

比较研究在史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不过我对它并未从理论上做过深入或浅入的探讨和自觉应用,只是偶尔直觉地使用过。主要是因为在学校中教世界史,涉及许多的国家、民族,在讨论这些国家、民族的制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对它们进行比较。例如我参加过世界古代史的编写,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奴隶制的两个阶段论和两种类型说,即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和古典的奴隶制的差异,究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还是两种彼此不相同的类型?这就要对两方面的奴隶制进行比较。后来一直教世界中古史,也编写过世界中古史的教材,碰到的问题往往是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世界史上有没有典型意义呢?为什么我国的封建制度那么长,而西欧的那么短呢?这也就要拿它和其他各国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时间一长,没比较出什么答案,倒比较出许多问题,写此短文,以就教于方家。

世界史为什么是世界史,这可以有很多回答。以前我们的看法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大致上都是按五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有统一的发展规律,这种统一性使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过程,起初各国的历史彼此孤立发展,还不成其为世界史,自哥伦布航行后,世界逐渐连成一片,这才成为世界史,所以强调1500年这一转折的重要性(也有强调是工业革命才开始了世界史的)。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看法,世界上各国的历史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表述这一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史,而并不要自1500年起才成为世界史。各国历史发展的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是一直就有的,不过有强弱、大小之分而已。文明的孤立、闭塞只有相对性,而文明的相互影响、传播则是更重要的。

这几种看法可以说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强调哥伦布航海之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强调它成为世界历史分期的重大标志这样一种看法,隐含着世界历史的东西方之分这样一个老问题在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史学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东西方文化论争问题,冲击回应模式问题,都和它有关系。东西方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研究的问题,没有东方也就无所谓西方。不过世界历史上的东西方问题却有它的特殊性。按照萨义德的说法,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制造出来的,体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而这一东方主义也一直在控制着人们的头脑[1]。我们虽然是东方人,但是我们的大量的社会科学、史学的理论、概念、规律、方法,都是来自西方的,在我们接受其具有普遍性真理的过程中,无疑也接受了它的文化霸权的话语,因此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因此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批判西欧中心论,不过我看收效甚微,我们编写的许多世界史著作、教科书,连欧洲人都以为它还是以西欧为中心的。

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主要建立于18世纪之末,它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西方是先进、科学、民主,而东方是停滞、迷信、专制,因此受制于欧洲人就是亚洲人的历史命运。不过应该说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当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伊斯兰教国家(包括当时的印度),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萨义德的东方学也大多谈的是伊斯兰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远东也就被东方化了[2]。逐渐演化为欧美是西方(不过俄国等东欧国家往往被称为半亚洲式的,不大能跻身于欧洲),而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的国家、民族是东方。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东西方表现为不同的规律,不同的道路,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起来的。

查看全文

高中世界史教育全局认识

世界近代现代史(以下称世界史)的整体观,决定了教学要以世界为全局,将具体历史纳入世界范围之中予以考察,论其演进,这就是本文所指的全局意识。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人教版,以下称新课本)有叙述简明、分析加强、知识面宽的优点,而支撑这些优点的是该书的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也应体现在教法的改进上。以往世界史教学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系统的历史论证。常被使用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也多落于对具体历史知识“表解图式”的俗套,难以发掘历史的内在联系。本文论述的历史环境分析法和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既是针对上述弊端而言,也是让教学体现世界整体观的一种思路。以下分别就新课本内容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中外历史联系,依次谈四点见解。

一、新课本的开篇章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叙述的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变化,意在回答资本主义是怎样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内容安排以经济为“主线”,同时叙述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如介绍西欧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用这些没有引用过的历史材料,论证历史的合力作用,揭示“导致现代社会形成的内在机制”,体现历史的全局变化。

历史全局意识不仅要说明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还要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旧课本在历史材料选用上,存在“片断性”,加上理论定性有失实之处,完整地说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课本对大部分历史过程的叙述较简略,腾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新材料,使许多重要的历史环节得到补充,扩大了容量;有关内容定性,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认识,以容纳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解释了世界的竞争与共处,有助于说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拓宽了教学思路。

新课本的全局意识,还从加大现代史论述力度上体现出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当代史内容大有增加,由原来的4课时增加到11课时,对当今世界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一些重大的历史变故,都作了较全面的评述,不仅增添了信息量,而且给人以科学的认识。这对把握当今世界运动的走向极其有益。课本的新变化,呼唤着教学上的创新。

二、全局意识是高中世界史教学的思维“支架”,将之托起的是对世界历史环境的分析。世界历史趋同存异,无不与历史环境变迁息息相关。那些曾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历史环境所促成,所造就。教学之长就在于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而得其要。所谓历史环境,就是历史存在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以及推动其发展的社会需求。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有两个关键“切入口”。

查看全文

世界史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历史的本质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实的过去,最根本的途径在于用史料说话、佐证。在国内,中国史学科已经有不少史料学专著出版,世界史史料学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众多学者对中学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问题研究颇多,成果丰硕,而在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教学的探讨则相对不足,成果也远远逊色。这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史教学质量。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大学生的研究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世界史教学质量,值得探讨。

关键词:世界史;史料;人文素养;教学质量

何为史料?人类社会在漫长岁月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凝集人类劳动的产物,包括古代建筑、民谣、器具、史书、影像、报刊、文献等等都可作为史料。大学者梁启超形象而又精辟地说,史料是史学和史学研究的组织细胞,史料如果不具体或不准确,根本就无法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更谈不上研究[1]57。认识和理解历史离不开史料,研究和重建历史更离不开史料。一直以来,制约我国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最大难题就是史料问题;长期以来,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其他学科所诟病的主要因素也是史料问题[2]。世界史史料教学如何体现、实现,关系到世界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值得重视和探讨。

一、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既不可再现,也不可重演。历史学科的这个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只能通过历史遗存、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另一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世界史史料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对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就高中历史教学可以概括为“两个掌握,一个途径”,即学生要掌握基本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清楚地表明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开展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历史教学更离不开史料,中学历史教学如此,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学更是如此。高师院校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注意收集和利用史料,致使史料教学的优势未能发挥出来,也未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不用说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仍然停留在课本中,落后于社会需求,跟不上时展。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存在忽视史料教学的问题,亟待解决。2.史料教学忽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目前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忽视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仅仅将史料教学作为锻炼学生能力的素材,而忘记了大学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大学生是高素质、专业化的群体,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是其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而且关乎到整个社会。因此,世界史教学中史料教学要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其一,史料教学应反映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牢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其二,秉承“论从史出”的根本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意识,大力拓展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会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其三,引导大学生深切关注人类的使命与价值,通过史料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把思维和能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人类发展的大坐标上洞察大学生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与理想,追求人类共同的价值。3.大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比较差。在世界史教学中,历史学专业学生受外语水平或者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有的对史料解读能力比较差,有的却缺乏对史料的基本的判断、选择、甄别[2]。清华大学刘北成教授也认为,大学生要竭尽全力解决语言、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和难题,大力提升史料解读能力,推动历史学科的整体进步[4]。在世界史的学习、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书籍或文章都是第二手资料,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公开的或未公开的刊档案史料、官方史、公开文件、回忆录、书信集以及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远远还未涉及到。究其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对象国语言问题,不懂得对象国的语言,根本就不可能获取最为原始的史料,因此掌握对象国语言是世界史教学、研究的门槛,跨得过这个门槛,就入门了;跨不过这个门槛,就只能算门外汉。正如翦伯赞老先生所讲:“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

二、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查看全文

古代世界史结构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比较研究在史学研究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世界古代和中古史教学科研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差异与不同。世界历史有其客观性,也存在着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在世界史为什么成为世界史的问题上,从前流行的是五种社会形态说,而现在则流行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个过程。本文就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在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对“150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地理大发现、远洋航行、海道大通等观点和提法均为西方人看世界的结果,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眼光。要建立一个真正世界意义的世界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专制主义对我们的束缚。【关键词】世界史;1500年;东方专制主义

比较研究在史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不过我对它并未从理论上做过深入或浅入的探讨和自觉应用,只是偶尔直觉地使用过。主要是因为在学校中教世界史,涉及许多的国家、民族,在讨论这些国家、民族的制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对它们进行比较。例如我参加过世界古代史的编写,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奴隶制的两个阶段论和两种类型说,即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和古典的奴隶制的差异,究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还是两种彼此不相同的类型?这就要对两方面的奴隶制进行比较。后来一直教世界中古史,也编写过世界中古史的教材,碰到的问题往往是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世界史上有没有典型意义呢?为什么我国的封建制度那么长,而西欧的那么短呢?这也就要拿它和其他各国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时间一长,没比较出什么答案,倒比较出许多问题,写此短文,以就教于方家。

世界史为什么是世界史,这可以有很多回答。以前我们的看法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大致上都是按五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有统一的发展规律,这种统一性使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过程,起初各国的历史彼此孤立发展,还不成其为世界史,自哥伦布航行后,世界逐渐连成一片,这才成为世界史,所以强调1500年这一转折的重要性(也有强调是工业革命才开始了世界史的)。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看法,世界上各国的历史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表述这一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史,而并不要自1500年起才成为世界史。各国历史发展的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是一直就有的,不过有强弱、大小之分而已。文明的孤立、闭塞只有相对性,而文明的相互影响、传播则是更重要的。

这几种看法可以说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强调哥伦布航海之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强调它成为世界历史分期的重大标志这样一种看法,隐含着世界历史的东西方之分这样一个老问题在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史学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东西方文化论争问题,冲击回应模式问题,都和它有关系。东西方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研究的问题,没有东方也就无所谓西方。不过世界历史上的东西方问题却有它的特殊性。按照萨义德的说法,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制造出来的,体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而这一东方主义也一直在控制着人们的头脑[1]。我们虽然是东方人,但是我们的大量的社会科学、史学的理论、概念、规律、方法,都是来自西方的,在我们接受其具有普遍性真理的过程中,无疑也接受了它的文化霸权的话语,因此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因此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批判西欧中心论,不过我看收效甚微,我们编写的许多世界史著作、教科书,连欧洲人都以为它还是以西欧为中心的。

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主要建立于18世纪之末,它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西方是先进、科学、民主,而东方是停滞、迷信、专制,因此受制于欧洲人就是亚洲人的历史命运。不过应该说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当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伊斯兰教国家(包括当时的印度),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萨义德的东方学也大多谈的是伊斯兰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远东也就被东方化了[2]。逐渐演化为欧美是西方(不过俄国等东欧国家往往被称为半亚洲式的,不大能跻身于欧洲),而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的国家、民族是东方。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东西方表现为不同的规律,不同的道路,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起来的。

在上古史中,往往称四大文明古国,不能否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可是也往往把上古史划分为古代东方和古典世界,其实这和当时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上古时代,在亚欧大陆的西部,主要是地中海文明区,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都属于这一范围。希腊、罗马人所说的亚洲,指的是地中海东岸[3],而古典文明和埃及、巴比伦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被一再证明[4]。林志纯先生把上古时期的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现在的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和中国两大系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5]。后来的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埃及是罗马的粮仓,正是这一大文明区的具体表现。在亚欧大陆的东端,是中华文明区,这一文明也不限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华夏文明,而和现在的中亚、东北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着紧密联系[6]。

查看全文

古代世界史结构探索论文

【内容提要】比较研究在史学研究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世界古代和中古史教学科研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差异与不同。世界历史有其客观性,也存在着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在世界史为什么成为世界史的问题上,从前流行的是五种社会形态说,而现在则流行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个过程。本文就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在学术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对“150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地理大发现、远洋航行、海道大通等观点和提法均为西方人看世界的结果,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眼光。要建立一个真正世界意义的世界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专制主义对我们的束缚。【关键词】世界史;1500年;东方专制主义

比较研究在史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不过我对它并未从理论上做过深入或浅入的探讨和自觉应用,只是偶尔直觉地使用过。主要是因为在学校中教世界史,涉及许多的国家、民族,在讨论这些国家、民族的制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对它们进行比较。例如我参加过世界古代史的编写,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奴隶制的两个阶段论和两种类型说,即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和古典的奴隶制的差异,究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还是两种彼此不相同的类型?这就要对两方面的奴隶制进行比较。后来一直教世界中古史,也编写过世界中古史的教材,碰到的问题往往是西欧的封建制度在世界史上有没有典型意义呢?为什么我国的封建制度那么长,而西欧的那么短呢?这也就要拿它和其他各国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时间一长,没比较出什么答案,倒比较出许多问题,写此短文,以就教于方家。

世界史为什么是世界史,这可以有很多回答。以前我们的看法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大致上都是按五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有统一的发展规律,这种统一性使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世界的历史成为世界史有一过程,起初各国的历史彼此孤立发展,还不成其为世界史,自哥伦布航行后,世界逐渐连成一片,这才成为世界史,所以强调1500年这一转折的重要性(也有强调是工业革命才开始了世界史的)。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看法,世界上各国的历史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表述这一客观存在的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史,而并不要自1500年起才成为世界史。各国历史发展的彼此联系、彼此影响是一直就有的,不过有强弱、大小之分而已。文明的孤立、闭塞只有相对性,而文明的相互影响、传播则是更重要的。

这几种看法可以说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强调哥伦布航海之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强调它成为世界历史分期的重大标志这样一种看法,隐含着世界历史的东西方之分这样一个老问题在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史学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东西方文化论争问题,冲击回应模式问题,都和它有关系。东西方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研究的问题,没有东方也就无所谓西方。不过世界历史上的东西方问题却有它的特殊性。按照萨义德的说法,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制造出来的,体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而这一东方主义也一直在控制着人们的头脑[1]。我们虽然是东方人,但是我们的大量的社会科学、史学的理论、概念、规律、方法,都是来自西方的,在我们接受其具有普遍性真理的过程中,无疑也接受了它的文化霸权的话语,因此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因此我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批判西欧中心论,不过我看收效甚微,我们编写的许多世界史著作、教科书,连欧洲人都以为它还是以西欧为中心的。

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主要建立于18世纪之末,它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西方是先进、科学、民主,而东方是停滞、迷信、专制,因此受制于欧洲人就是亚洲人的历史命运。不过应该说西方人的东方主义当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伊斯兰教国家(包括当时的印度),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够(萨义德的东方学也大多谈的是伊斯兰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远东也就被东方化了[2]。逐渐演化为欧美是西方(不过俄国等东欧国家往往被称为半亚洲式的,不大能跻身于欧洲),而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的国家、民族是东方。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东西方表现为不同的规律,不同的道路,我们的世界史体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起来的。

在上古史中,往往称四大文明古国,不能否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可是也往往把上古史划分为古代东方和古典世界,其实这和当时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上古时代,在亚欧大陆的西部,主要是地中海文明区,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都属于这一范围。希腊、罗马人所说的亚洲,指的是地中海东岸[3],而古典文明和埃及、巴比伦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被一再证明[4]。林志纯先生把上古时期的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现在的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和中国两大系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5]。后来的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埃及是罗马的粮仓,正是这一大文明区的具体表现。在亚欧大陆的东端,是中华文明区,这一文明也不限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华夏文明,而和现在的中亚、东北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着紧密联系[6]。

查看全文

世界史教学意识论文

世界近代现代史(以下称世界史)的整体观,决定了教学要以世界为全局,将具体历史纳入世界范围之中予以考察,论其演进,这就是本文所指的全局意识。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人教版,以下称新课本)有叙述简明、分析加强、知识面宽的优点,而支撑这些优点的是该书的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也应体现在教法的改进上。以往世界史教学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系统的历史论证。常被使用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也多落于对具体历史知识“表解图式”的俗套,难以发掘历史的内在联系。本文论述的历史环境分析法和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既是针对上述弊端而言,也是让教学体现世界整体观的一种思路。以下分别就新课本内容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中外历史联系,依次谈四点见解。

新课本的开篇章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叙述的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变化,意在回答资本主义是怎样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内容安排以经济为“主线”,同时叙述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如介绍西欧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用这些没有引用过的历史材料,论证历史的合力作用,揭示“导致现代社会形成的内在机制”,体现历史的全局变化。

历史全局意识不仅要说明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还要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旧课本在历史材料选用上,存在“片断性”,加上理论定性有失实之处,完整地说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课本对大部分历史过程的叙述较简略,腾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新材料,使许多重要的历史环节得到补充,扩大了容量;有关内容定性,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认识,以容纳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解释了世界的竞争与共处,有助于说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拓宽了教学思路。

新课本的全局意识,还从加大现代史论述力度上体现出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当代史内容大有增加,由原来的4课时增加到11课时,对当今世界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一些重大的历史变故,都作了较全面的评述,不仅增添了信息量,而且给人以科学的认识。这对把握当今世界运动的走向极其有益。课本的新变化,呼唤着教学上的创新。

查看全文

人口新世界史研究论文

人口规模长期以来一直居世界之首。清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规模又有了进一步的膨胀。这便使许多学者自然地从中国这一最明显的国情特征开始去试图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种种问题与困境。本文将概述新的中国历史人口研究成果,并纠正最近学术讨论中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成见与误解。

一、“大分流”与中国历史人口行为特征

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在其2000年的《大分流:中国、欧洲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一书中,通过对历史上中国和欧洲两个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系统比较,得出了欧洲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分岔,是从1800年前后才开始的结论,并对长期以来以欧洲为视角中心的欧洲兴起的传统解释加以纠正。①彭慕兰认为,我们应该从一个新的认识框架和新的原因中去理解所谓的欧洲奇迹。这个新的框架要求我们抛弃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这些新的解释因素主要包括在与世界其他人口稠密地区同样面临着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燃料短缺的情况下,英国如何成功地实现了从使用木材到煤炭的转变,欧洲在新大陆的扩张并由其所带来的土地与能源的优势,以及海外奴隶贸易为西欧所带来的资源与市场。

人口在新的世界史研究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只有通过说明中国人口比西欧在同时期内增长得更快,才能证明中国的经济变化过程是“内卷”,而西方的过程是“发展。”二是人口的期望寿命本身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三是人口是否能自身调节被认为是影响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彭慕兰在他的书中引证,西欧国家的人口体系尽管与中国的大不相同,但并未导致更高的期望寿命,也并不具备更优越的控制人口的机制。

中国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很容易使人得出中国人口增长率也一直是最高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查看那些提出“内卷”解释的学者所提供的人口增长数据时,所发现的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黄宗智所研究的中国江南地区,按他本人提供的人口数据,在1393—1816的约400年间,人口从465.4万上升至1214.2万,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3‰。这个在中国最富裕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略低于同时期包括中国人口在内的全世界人口的增长率。②布伦纳与艾仁民所提供的人口增长的比较数字是:英国人口由1600年的411万增加到1800年的866万,到1850年的1674万。这两个时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73‰和13.18‰。

②黄的数据请见Huang1990,第341—342页,表B.1。这一地区的人口在1816至1932年间由1214.2万减少到998.5万,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的影响。世界人口由1400年的36200万增加到。1800年的94500万,年平均增长率为2.4‰。相比之下,其所引用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几个时点的人口数为2000万,3233万与3600万。①这些人口变化所代表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分别为2.4‰和2.15‰,仅为英国同期水平的2/3与1/6。无论是江南还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19世纪中以前人口增长速度都明显地低于英国。

查看全文

大纲教材-世界史

第四章世界史

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

新大纲在本部分列示的考点非常粗略,仅限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近年各地考题也较少涉及世界史知识,因此,考生对本部分内容不必花过多精力去复习,掌握一些要点即可。

本章知识结构图

知识点详述

第一节古代和中世纪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