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01:44: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实践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实践研究

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

[摘要]依托港口航道这一国家重点学科,借鉴国内外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与先进经验,剖析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培养现存的问题,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设计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模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校企合作的港口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分析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进展与成效。

[关键词]绿色港口;智慧港口;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

一、背景和意义

随着“互联网+物流”的发展,智慧化、绿色化已成为港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在物流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日益成熟,并在港口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水平,绿色发展也成为新形势对港口物流业提出的新要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与学,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满足港口物流业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时代港口物流人才为目标的新教育模式呼之欲出。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支撑条件,在培养现代港口物流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未来绿色智慧港口的物流实践教学平台除了完成传统的教学任务外,需要进一步扩展其功能和其服务的主体范畴,以新的运作和管理理念为支撑,形成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鉴于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环保等是下一代港口及港口物流的主要特征,因此,在港口物流类专业的教学中,应开设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相关理论课程,同时,为了改变由于设备、场地、作业环境等限制对实践教学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新一代港口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研发一套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发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对国内外具有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深入调研和对港口物流类重点企业的实地走访,广泛吸收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并准确掌握了港口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港口物流类人才为目标,规划和设计出一个仿真绿色智慧港口物流环境氛围、管理机制、作业流程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方案,体现了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二、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港口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要的设备投入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保障。绿色智慧港口实践教学平台可模拟港口物流利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进行各种物流活动。计算机仿真技术具有可视化、成本低、无场地环境限制、可控性强等优势,运用该技术模拟各种物流系统的实际运作,使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各种物流系统,是物流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存在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多元化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近期的前沿型实践教学平台项目,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比如增加实验场景的3D效果,这些变化决定了多阶段的工作整合在同一平台上变得非常复杂。第二,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程度需要提高。按照教育部对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资源和项目的开放共享程度需要大力提高,在更大的范围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须创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特点需要的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运营模式[1]。港口物流是在近年物流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国际大港已纷纷在绿色智慧港口物流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在我国较为典型的绿色智慧港口码头有厦门远海港、青岛港、洋山港等,这些为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案例支持和校外实践基地[2],虽然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均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但国内现有的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仍不成熟、不完善,目前还少有高校将港口物流相关实践教学平台与智慧化、绿色化结合起来,绿色智慧港口物流实践教学平台的理论与实践尚且薄弱。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实践研究

一、专业认知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经济社会,感受到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本次专业认知实践从企业引进真实项目。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专业认知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任务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张贴板展示法等教学方法科学巧妙地综合地运用起来。首先,根据项目内容,明确具体任务,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就如何开展调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接下来就是分析任务,在充分的民主讨论和谨慎论证的基础上,调整并选取更为合理可行的调查方案和进度计划。此后就是实施具体调查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检查是否已经按要求完成,要分步检查各阶段的调查结果,检查调查计划的进展情况。最后评估调查工作完成的质量。学生以张贴板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企业、指导老师和学生三方进行评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践进行最后赋分。

二、专业认知实践的具体实施

1专业认知实践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专业认知实践教学工作的效果,商务英语专业选派专人负责联系企业,商讨校企合作项目,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两位专职指导老师。在确定了合作企业和具体项目后,通过集会对学生进行动员,说明专业认知实践的作用和相关要求;同时请企业人士为学生做讲座,就公司运作,项目情况,对学生的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等进行介绍。

2专业认知实践的基础工作针对企业提供的三个真实工作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项目,按照各项目的要求进行分组。企业项目负责人就相关项目对学生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学生掌握了项目的相关信息、调查技巧、调查范围和有效调查表的要求。这些工作确保了专业认知实践的顺利实施。

3专业认知实践的具体实施学生在了解了项目的相关情况后,通过小组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分解为不同的任务,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每天完成的任务量,小组内具体分工,共同去完成项目任务,每天返校后就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整理,与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对项目任务完成困难比较大的小组,指导老师亲自陪同外出进行调查,帮助完成任务。

查看全文

少先队实践研究报告

一、课题名称: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员“快乐生活”的自身需要。

“快乐生活”是当今少先队员身心所迫切需求的,“快乐生活”会给少先队员带来幸福童年的回忆,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和对美好的向往。“快乐生活”是通向勤奋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桥梁,非常重要。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就是围绕“一切为了队员、为了队员的一切、为了一切队员”的宗旨,通过中队经营,让队员自己来创造快乐和感受快乐,就是要队员自己共同创建快乐的中队集体,在快乐的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发展。

2、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和谐发展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更有效地发挥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合力,一个学校只有将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和谐发展,才能使两个文化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民族文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进而便可加速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目前,我校正致力于“生成教育”的研究,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这样一种教育观,那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智慧和人格的不断生成。学生的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关键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我想,从这样的定义中大家不难发现,“关注人格,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及自我教育”都是明显带有我们少先队工作作风特质的关键词,因此,我校的中队经营是统整于生成教育之下的一种快乐队建形式。我们认为,只有寻找出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创造出新经验,取得新成功。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育人实践研究

摘要:在高职院校,如果仅仅只是凭着思政课程的教学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新时期人才素养培训的新要求,由思政课程到课程的思政变革成为了必然。为了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以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国际化视野、在文化上充满自信的人才标准来作为要求,不断地提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提升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能力,让人才实现全面的发展。所以,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素养是其核心。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复合型人才

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其重要的环节,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全程育人,要不断开创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局面。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实践中,要建立“全课程”的育人体系,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要培养专业教师的科学而全面的辩证思维,帮助老师实现专业化的成长;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商务英语在专门用途英语中是其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国际商务和英语语言相互渗透后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其跨越了经济贸易和管理类的学科,是以英语为本、商务为纲的学科结构。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但具有语言方面的才能,高端的文化知识,还具有策略管理能力,能够满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只有深入挖掘商务英语在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内涵,努力提升课堂教学中育人方面的能力,实现人才全面而专业化的发展,这既是高职院校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理念,而且也是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

为了更好的满足商务英语的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需求,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来抽取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100人,从学生的实际思政需求点出发开展调查,学生选择缺失自身的目标价值的占31%,“自身能力的欠缺”的占18%,“心理状态失衡”的占10%,“网络信息困扰”的占17%,“家庭造成的困扰”占9%,“其他”的占14%。因此可以看出,缺乏信念,自卑,自我的管理能力不强,网络环境困扰等是困扰高职学生自我实现、发挥其潜能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构建自信、开阔视野等,这才是开展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而这当中重点是对人才的培养。1.1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指的是通过高职院校来对其所设置的实用型和应用型的英语专业负责,它是属于大专那个层次,主要是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组合体。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不但能将英语运用在工作和交流中,而且还能很好的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部门进行运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仅让英语成为一门研究的语言,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好专业的技能,对相关行业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英语在实际运用中,能加深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其成为高水平的英语应用人才。以前,高等教育模式不但更加重视知识和理论,而且还能对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评价,知道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在培养学生知识的掌握度之外,而且还要了解现在的服务业。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1.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实行了“一带一路”的政策,为了适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一批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商务专业性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照应。课程思政要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渗透,而不要过于唐突而引起学生抵触,要从理念、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来让学生实现其价值和品格进行塑造。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包括四项内容:语法的可能性,实用可行性,现实真实性和场合适应性。这四项交际能力反映了说话的人和听者在语法、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学和现场语言运用中的能力。所以,学生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以及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指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是指语言技能外的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比如:商务领域的业务运作能力和操作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和网络应用能力等。这种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在工作和发展中必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指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经济知识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在发展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遵循“一条主线,三个突出”,表示的是主线是英语的运用能力,三个突出指的是突出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突出职能技术的培养,通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得以生存和发展。1.3育人实践中的课程思政。(1)跨越学科,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在行为影响中,自尊是其唯一的影响要素。在学生行为的背后往往反映了教育经验的不足,而自尊心不强是其背后的原因。很多学生把自我价值和颜值、成绩等相对应,而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忽略、不受认可,而使得其自卑感越来越强。要想化解这一心理的障碍,就要让其充分的进行自我认知,将自我认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比如说商务英语的课程人际管理单元,如果只是教授学生青年经理人要掌握的策略等内容,学生很难有什么收获,而如果借助马斯洛需求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进行教学的话,通过多媒体设备,在学生获取自我人格的评价之后,引导学生要自我剖析,要用辩证的唯物主义科学观来看待健康方面的问题,要树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而自我尊严感强的学生则要积极关注,通过专业的智慧和正确的教育等来对个体原生家庭所造成的遗憾进行弥补,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2)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的自信。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根,文化自信是其本。从实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的价值理念是要给当代人提供思考。专业老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形成文化的自豪感。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当中,要让英汉翻译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学生势必会在这当中迷失自己,因此如何传播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拥有民族文化自豪感,发扬民族的创造力等就成为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职责所在。要让学生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让他们树立“修生起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要认识到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特征是群体的智慧结晶。同时也要知晓东西方文化不同其所代表的哲学思维也不同的道理,让其在文化比较当中树立普世文化和跨文化的交际观念。(3)案例分析,强化职业的素养。在塑造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对人才实施道德和法律的教育,通过一定真实而有效的案例来开展和分析,让其能够发挥借鉴、反省和警示等作用。2014年以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破坏市场公平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的行为,威胁到生态环境,影响了质量的安全。商务英语在第一册《市场》中选取了相关的案例比如产品造假、转包分销等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开展诚信教育等。(4)校企合作践行工匠精神。比如“涉外函电”课,在遵循ABC法则的同时也要在拼写、形式、语法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慎重严谨,要促进商务有效的开展和交流。但是,涉外函电的教材往往让人不知所云,教师获取知识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获取,而是从工作流程的还盘、报盘等每个环节进行相关训练的开展。课堂上也要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通过练,让学生能从中培养务实的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塑造职业品质,践行工匠精神。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育人实践反思

查看全文

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践;实践美学;方法

【论文摘要】实践美学萌芽产生于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更盛,涌现了诸如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等著名学者,八十年代以来,发展更是繁荣,朱立元、张玉能、徐碧辉等知名学者都在坚持发展完善实践美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力图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当代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向,可以说对我国美学理论发展研究做出了巨大推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本文力图通过对实践这一概念的由来,实践概念在美学学科中的发展演变历史轨迹进行梳理,明确其历史功绩及依旧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探讨实践美学观能否真正带领美学走出困境,能否解决“阿碦琉斯的脚踵”疑案,以及我们对于此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来作出判定。

一、实践的哲学阐释和美学流变

实践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标识,更是一个饱含哲学范畴的历史进程。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黑格尔等人,其著作理论都蕴含了对实践的言说和阐述。当然,首先明确提出实践这一明确概念的还是马克思,并且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实践真正具有了唯物主义的性质,社会亦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时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把自身看做类的物”。

查看全文

中职护理课程实践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校2014级中职护理学专业的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两班为实验班(n=92),另两班为对照班(n=96)。四个班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教材、课程内容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先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再开展实验课,教师演示完成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同步巡回指导。实验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对照班及实验班的教学课时和内容相同、同期进行、教材和任课教师均相同,仅实践课和理论课比例不同,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课程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确立合理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案,重点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两个转变:①把对职位的能力要求转变为学习领域。将针对护理工作所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转变为教学过程中所要求掌握的能力,并建立不同的学习领域。②把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将学习某些具体能力的内容重新组合,要求理论和实践相互穿插,将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学习情境。(2)提出任务。授课前,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护理工作任务,任务内容为相关的临床案例。学生则需分析所给临床案例中的护理工作是否存在问题,找出可能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由此编排一个可行的护理操作程序。(3)组织完成。实验班学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模式。教师课上先对提出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再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演示,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同步巡回指导,最后对护理操作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完成课堂总结。1.3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两个班的理论成绩、实操成绩、沟通成绩及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其中理论成绩的评价方法为:课程结束后,学校统一安排理论考试,两班试卷难度相同、阅卷标准一致,成绩≥60分为及格,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实操成绩评价方法:分班进行,评分标准统一,成绩≥85分为及格,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沟通成绩:在实验考试过程中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操作前后的解释嘱咐及操作时的说明,总分20分。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班学生统一发放我校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学生严格按照自身真实感受作答。问卷发放时采用无记名的方法以确保其有效性。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回收率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班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沟通成绩比较。实验班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沟通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见表1。2.2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课堂气氛更活跃项目认可率92(100%),语言沟通能力提高认可率83(90.2%),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89(96.7%),感受到临床气氛92(100.0%),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87(94.6%),培养了职业情感92(100.0%),同学间交流合作能力提高88(95.7%),学习兴趣提高88(95.7%),掌握知识更加牢固86(93.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技术和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与临床护理需求的巨大差距已成为目前各院校护理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4]。为缩小学校教学与临床的差距,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临床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实验课程的比例,改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学基础》中各项基本技术操作是护士日常护理工作必备的重要技能也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4]。传统的教学工作往往以老师讲授为重点,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质量不理想[5]。通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提高,有利于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该方法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搬到教学活动当中,把课堂设在模拟病房,并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学生互相扮演患者和护士的角色,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学生需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与“患者”交谈,体会不同言行带给患者的感受,从而增加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转变,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完美结合,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增强,进一步缩小了教学与临床的差距,提高了《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的理论成绩、实操成绩及沟通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100%的实验班学生认为培养了职业情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感受到了临床气氛;95.7%的实验班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提高;93.5%的学生认为掌握知识更加牢固等。以上结果表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确实能有效提高《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研究

摘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上。因此,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该基地以教学改革为根本目的,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广阔平台。学院在该基地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产学基地;模具

随着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强调理论学习到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建设适应工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新型校内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愈益为众多的高等工程院校所认识[2]。为此,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以教学改革为根本目的,让师生参与到企业的横向项目中,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将工程实践总结为工程案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贴近工程,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办学原则。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际情况,学院将机械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掌握较强机械基础知识,具有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和模具使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我院制定了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培养计划与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了将CAD/CAM技术引入到教学中,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建设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教育中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3]。“模具方向实践产学基地”建设之后教师与学生可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完成项目的研发。通过参与模具的开发锻炼师资队伍,通过教师不断接触工程实践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从项目中遴选工程案例服务于教学,将工程案例以知识相关性为基础拆分成若干个部分,形成若干个子案例,应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自主、交互式学习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结组、将教学案例以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自主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后得出结论。不同小组将题目整合后得到课程相应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课程都按照此方法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对于同一工程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则理解更为深刻,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中可以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1.3优化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注重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对于理论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实例分析”“任务导向”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岗位技能知识融入到教学的重点内容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设置为开卷。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1]。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因此,这些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政府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考到一定的分数便认为通过该门考试。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实践教学与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可及评定,也是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职业基本技能,熟悉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并且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将来的就业有极大的竞争力[4]。1.4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交叉、融合,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践课程有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机械CAD软件应用实训、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等。这些实践课程中有些题目是来自工厂的真实题目,在完成实践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具体的工程问题出发,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分析能力。通过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实践基地的建设

查看全文

歌唱颤音实践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颤音是歌唱艺术的重要技术之一,文章从颤音的起源与作用、定义、速率、幅度、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探索歌唱颤音的教学的实践规律。

关键词:歌唱颤音搏动速率波动幅度

在歌唱艺术领域里,颤音(vibrato)是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尽管歌唱颤音是音乐表演艺术颤音的起源和典范,但在认知和实践上还存在着片面性和随意性。由于缺少有效的学习途径和学术交流,众说纷纭的歌唱颤音给声乐教学带来颇多困惑和神秘色彩。因此,笔者就歌唱颤音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颤音的起源与作用

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当人们的内心感到激动与兴奋、忧愁与悲痛、喜悦或愤怒时,其说话的声音总会带有不同程度的颤抖,这是由于内心强烈的情感激动所至。这种颤抖的声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心情感。《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说明了人们的内心活动受到外物影响而激动起来,然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从语言到歌唱乃至舞蹈的递进过程。可以想象,人的情绪随着表达形式的发展而高涨,内心波动不已的情绪导致声音的颤抖,从而出现在言语、嗟叹和歌唱的情感表达之中。著名萨克斯演奏家拉里·蒂尔说:“尽管歌者从歌唱之初大概就采用了颤音,但在器乐演奏领域里,颤音得到人们的认可却是个缓慢的过程。”①这既是对歌唱颤音产生运用于“歌之初”的一种推理,也说明了器乐颤音的发展过程。虽然在诸多的音乐文献与著作中,关于运用歌唱颤音的时间也无明确定论,但是我们根据语言与歌唱的关系来推理,结合歌唱心理与情感表现的原理来分析,歌唱颤音源自于内心,初始于语言,形成于歌唱,发展于器乐,其为音乐艺术颤音的起源和典范是毋庸置疑的。

在音乐表演艺术范畴里,尽管声乐颤音与器乐颤音的技术不尽相同,但对颤音的定义基本相仿。尤其对颤音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上的观点,十分相似与一致。拉里·蒂尔认为,萨克斯基本上是一种抒情乐器,它的声音和使用让人们联想到人声。由于人们通常认可颤音为声乐修饰和润音,所以从逻辑上讲,萨克斯也应照此办理。著名小提琴家卡尔·弗莱什说:“把音和深深潜藏在我们下意识中的心理上的动力自然而然地混糅在一起,这样的结果即所谓颤音。”②因而我们可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器乐颤音起步较晚,但在颤音的研究和教学上都有不俗的成就。所以我们在研究歌唱颤音的同时,分析器乐颤音显得尤为必要,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艺术实践告诉我们,音乐艺术的颤音已普遍被公认为在丰富音色,烘托气氛,增强艺术表演力和感染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声乐理论家林俊卿说:“颤动的作用,如能很自然地始终跟着歌唱者的感情而起伏变化,无疑可以大大增加歌声的表现力。”③斯坦利认为,嗓音的颤音训练是(歌唱)教师教学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最终将建起一个明确的标准,凭着它几乎能够完全根据学生的颤音效果估价他的嗓音。著名声乐理论家尚家骧说:“正常的颤音给人一种平稳、庄重、宁静而富于生气之感。”④“任何想在音乐会或歌剧上获得成功的人,必须使他所唱的差不多每一个音都具有颤音。”⑤由此可见,良好颤音是演唱者内心率动和情感表现的反映,也是演唱者进一步深刻揭示和表达歌曲情感的载体,更是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查看全文

农村中学德育实践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农村的德育工作存在着效率低的情况。文章对当前农村中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加强德育基础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构建多层次德育方式、改革德育课程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德育模式;探索;问题;对策

古往今来,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效率低的情况。对此,本文展开具体的讨论,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目前农村中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在课堂上自行讲述知识———无论是概念还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所以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解,不能把学生作为德育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具体需求。(2)忽视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德育过程也是有层次性的,就像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道德的判断也有不同的标准。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德育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渐进性,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螺旋式上升和发展。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准确掌握德育概念、拥有科学的德育观念、理解德育过程的渐进性。急功近利,会使德育效果适得其反。(3)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为了讲解更多的知识点,很多教师不关注学生是否有全盘接受的能力和心态,将德育知识一下子灌输给学生们。这常常导致德育目标无法实现,甚至起到消极的作用,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方向。(4)忽视德育的实践性和整体性。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包括学校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来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比较少,而道德教育在一些师生眼里并非主要课程,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这导致德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虽然理解道德教育的意义,却无法采取具体的行动来辅助表现,即出现两种不同的道德选择态度,致使德育工作的目标无法实现。(5)德育课程内容陈旧。德育课程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但在教育条件和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其德育课程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这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抵制。另外,农村学校的德育教学方式仍然只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传授德育知识,不具备多种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会逐渐降低。

二、对新时期农村德育模式的有效探索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研究

摘要:所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作为现阶段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在过去的五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报道,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53万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调研中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入研究该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对策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重点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扶贫战略先后呈现出逐级递进的关系:改革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扶贫政策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对扶贫工作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一些精准扶贫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一)精准识别机制存在不足——纵向识别与横向识别的困境。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纵向识别是自上而下的,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扶贫文件标志着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国家政策在地方施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变质走样”等情况,“瞄准偏差”就是这样产生的。“瞄准偏差”产生,既可能源于技术难题,即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复杂性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源于政治过程,即扶贫的社会福利诉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诉求之间的矛盾;还可能源于文化难题,即扶贫中文化污名的社会排斥。[1]如何确保顶层设计能够落地生根是现阶段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横向识别对识别主体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基层扶贫人员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扶贫政策认识不清、识别标准吃不透可能会存在误评、错评现象。纵向识别与横向识别的矛盾使得精准识别面临困境。(二)精准帮扶环节存在问题——“输血”与“造血”的困境。在精准扶贫帮扶工作中,扶贫资金一次性交予贫困户,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不做后期追踪,使得游走在贫困标准线的贫困户一接受帮扶就能快速脱贫,一遇天灾人祸就迅速返贫。这种“输血”式帮扶弱化了贫困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滋生了“等、靠、要”的不良风气,导致扶贫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越扶越贫”的悖论困境。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也绝非易事,扶贫对象因自身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扶贫项目与其实际承载力不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没有市场竞争力,项目实施后无法得到后续政策的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贫困户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输血”式帮扶使得部分贫困户丧失脱贫斗志,依赖国家政策,以“争当贫困户为荣”。“造血”式帮扶又因贫困户自身能力受限,无法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成效。改变贫困户“智贫志困”的现实困境,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是精准扶贫的应有导向[2],只有把贫困户自身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以“助人自助”为基本遵循,才能真正意义上脱贫致富。(三)精准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面子”与“里子”的困境。精准考核是针对扶贫工作情况全过程的考查,既要考核扶贫工作中不同层级扶贫部门的工作成效,又要保证扶贫政策措施的深化落实。当前,为保全“面子”,部分基层干部把扶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把大量的资金用在垒大户、堆盆景、制作精美挂图展板上;在考核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组织群众统一口径应付上级检查。要想顾全“里子”,则需要扶贫干部真正深入贫困户,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为其提供脱贫致富的“点子”而不是片面给予他们解决温饱的“票子”。建立起完善的考核监督体制机制,邀请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介入协助考核监督是精准考核的中心环节。针对扶贫政策、措施在施行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特异性的特点,精准考核体系应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精准考核须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体制外监督与体制内自我监督双管齐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二、精准扶贫研究思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