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01:40: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实践性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实践性教学

旅游课实践性教学应用

高职院校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特色,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重要保证。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此课程教学任务是艰巨的,本文将结合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法规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实践性教学含义以及种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2]。

2.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旅游行业特点要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3]。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教育必须要与实践高度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教学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需要。目前,不少旅游管理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在专业实训室能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但是由于平时不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协作,对饭店、旅行社、景区等的实际运营模式、流程以及最新动态了解甚少,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能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运用

查看全文

物流教学实践性研究

一、目前国内物流实践性教学现状

物流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目前国内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中,物流学早在20世纪初期诞生,20世纪中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中后期。虽然已建立了较好的物流实训场所,并有较完备的物流教学设施设备及仿真软件,但对培养学生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技能方面达不到满意效果。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还需建立更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技能培养

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忽视了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作为新型的行业,有关物流管理的许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以至于物流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物流实际发展。把握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不够,针对就业和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上脱节严重,无法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存在专业知识学习代替职业技能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各成一轨,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内在联系

传统学科型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教材编写时间长,课程开发周期长,学术色彩比较浓,相对封闭在职业教育内部,知识内容没有与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反应迟缓,不能反映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的运用,造成了课程内容不能与生产、服务一线的发展同步。传统学科型课程脱离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繁难和陈旧。

查看全文

财会学科实践性教学强化论文

摘要: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教学是将财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的有效手段。目前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财会实践性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思想到实践进行独辟蹊径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教师素质实训场所科学考核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财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形成熟练运用本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文试就中职财会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谈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不足,表现为在财会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动手操作,导致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要适应社会发展对财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要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切实把实践性教学当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事来抓。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使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明确模拟实验类教学的学时、要求和做法,监督、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不断扩大实践性教学领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二、开拓创新实践性教学,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基础

查看全文

中职学校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的现状,依据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原则、灵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提出改革中职学校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即加强项目教学、强化实体情境和模拟情境、分任务培养个体能力、利用情感教育提升学生体验。

关键词: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等教学任务。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德育课常常陷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的窘境。在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学生的需要。部分德育课教师在上课时缺乏激情,内容讲解过于教条化,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一方面说明,德育课在内容与形式上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导致学生对学习德育课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德育课进行实践性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开展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判断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会适应社会、掌握生存能力、学会处理实际问题这一目标。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顺应德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认识。在这样的中职教育背景下,德育课教学如果还继续重理论、轻实践,显然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相背离。

二、实践性教学的原则

查看全文

实践性法学教学困境分析

一、实践性法学教学的开展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法律诊所教学。总体来讲,我国实践性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只能算是刚起步,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学校相对于全国二百多所法律院校,仅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然而,法律实践已证明实践性法学教学是一种全新独特、科学实用的法学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思考和快乐中接受法律,在实施中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必将受到公检法等实践部门的肯定;它能无偿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体恤贫弱者,匡扶正义,服务社会,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欢迎。因而以“诊所教育”“、法律辩论课”为主的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是今后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部和各法律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价值,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使其深入发展,以彻底改变目前僵化、死板、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目前,实践性教学难以占据法学教学的主导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就法学教学目标和学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加以探讨。

二、我国法学教学目标问题及其完善

目前实践性法学教学除少数高校在国外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以外,并未在全国广泛推行和实施,它要撼动传统教学模式,占据高校法学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存在以下障碍。

(一)法学教学目标模糊不定

实践教学没有指路航向。法学教育目标是由法学教育中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决定的,法学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它的目标自然也就有两个:一是培养实践型人才,二是培养学者型人才[2]。那么我国应确定什么目标呢?是双重目标还是单一目标,这是摆在我们眼前关乎法学教育性质、宗旨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而亟待解决的课题。就教学方法来讲,不同的教育目标要求采用的方法不同。实践型人才需要采用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开设“法律诊所”“、法庭辩论”、“律师职业道德”等基本课程。而研究型人才则侧重培养学生对法律体系、规则、原理的全面掌握,教学多采用系统讲授的方式。一国培养何种类型的法律人才,就需要有与这一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方法。有人认为我国法学教学目标应定为双重目标,即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技能训练或培训,本科阶段以上的法学教育定位于学术培养[3];也有人认为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法学教学目标———培养合格律师,学生毕业就可以进行律师实务操作。此观点认为法律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概念或一组概念,法学就其性质来说主要不是以学术为导向,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4]。法学院的教学目的不只是教授法律,更是教授法律人技巧。至今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仍不明确,从统一司法考试和招收法硕的改革看,培养目标倾向于实践型人才,但实际法科中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理论和实践都严重脱节,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除了少数开展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外,绝大部分法律院校实践教学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开展。可以说,我国是以通识性教育或研究型教育为目标的。我国法学教育目标存在着理想中的实践型和现实中的研究型或通识型的矛盾。目标不定,隐性的通识型或学术研究型培养目标,使我国的实践教育缺乏思想指导。如同未来“产品”没有合格检验的标准,进而也就无法确定最佳的生产方式一样。从世界各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看,美国实践性教学模式已被普遍接受和大力推广。各国为支持开展实践性法学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上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其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人”,即培养在任何法律职业领域都有能力开展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日本法学教育方面的改革,也改变过去注重培养法学人才的倾向,将培养大量的具有法律实务知识的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法学教育的目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要与西方法律人平等对话,开展有效竞争,在专业训练上就应具有同质性。学生单纯地、脱离实际地接受信息必将导致他们缺乏实际操作和对抗能力,将不利于树立我国法律人的形象,更无法有效保护我国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应尽快确定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法律人才为主的教育目标,这是现实社会对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为有效培养这类人才的最佳实现途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保障。

查看全文

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法学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现阶段,国家紧需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但目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完善的培养体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增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完善毕业实习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改革法学教学模式,完善法学教育体系,以期更好地促进高层次法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在讲话中指出: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的同时,应该加紧培育复合型人才,进行创新教育,从而激发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活力。[1]在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对法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进一步增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近年得以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法律人才,推动了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不断革新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开始慢慢呈现了出来。现阶段,国家紧需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但就现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以及不完善的培养体系很难为国家提供所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因而,高校应该将法学教育模式改革提上日程,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之中,培养其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法律人才自身的素质。改革教育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完善法学教育体系最急需并且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法学教育推行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法学学科的性质决定。法学专业培养的是一种专门的高素质人才,其不仅需要牢固掌握法学相关知识、知悉党的相关政策法规,还需要有较强的能力胜任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行政、公检法机关以及仲裁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其进入法学领域的敲门砖,而拥有法学思维则决定其是否能够独立处理实践中的法律问题的必备素质。因此,对于法学教育者来说,传授基础法学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法学思维以及法律实务的训练。具体来讲,法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第一,系统牢固地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第二,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法学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第三,能够独立分析前沿法学知识;第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法学的学科性质决定,法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法律社会需求决定。法律实务人员是推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科研人员是研究法律和制定法律的主力军,制订法律是由法学学者来完成,适用法律要依靠法律实务人员来完成,国家各类别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主要通过各级各部门的法律实务人员贯彻落实。而国家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中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都属于从事法律实务人员。社会需要具有法律实务经验和能力的人通过提供法律服务,解决法律纠纷和法律问题,维持国家正常秩序。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各高等院校法学院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为国家培养杰出的法律实务人才。(三)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人才为立邦之本,法律人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早在2011年11月23日,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就了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计划,总体目标是在10年左右的努力下培养出一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而在2018年国家又了最新的培养计划指导意见,两次计划指出:面对不断追求高效和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需求,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导向,明确和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并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关键,以全面提高法律人才的质量为重心,不断深化高等法学教育的体制改革,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2]依据该培养计划目标,各个高校应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法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法学实践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努力突出高校教育普法、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输送卓越的法律职业人才。(四)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接轨的必然性。全球化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以此推动沿线各个国家之间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互相认同和政策彼此协调的区域性合作,打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架构,来实现国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3]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有序开展。2018年4月10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明确表示:会继续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速度,因此中国也将更大幅度地放宽金融领域的准入标准。[4]依据的讲话精神,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各项措施已逐步落实。2019年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同时放开基金、保险、证券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资可以100%持股中资金融机构。随着外资“走进来”的步伐加快,中资也分别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有选择地到国外投资和创业。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国际法律领域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法律事务、能够和国外律师对话和博弈的法律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借鉴国外法学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强化和重视实践性教学是国内各类法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性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音乐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套小学音乐教材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加音乐的艺术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基础实践

Elementaryschoolmusicteachingfoundationalandpracticality

【Abstract】Theprimaryeducationistheelementaryeducation,butthemusiclessonisalsoapracticalverystrongdiscipline,wholesetelementaryschoolmusicteachingmaterialtheelementaryknowledge,basicskill’steachingandthestudentparticipatedinmusictheartisticpracticetounifyclosely,enabledthestudenttocarryonthestudyspiritedlyonowninitiative,improvedmusicqualityeffectively.

【Keywords】Elementarystudent;Musicteaching;Foundationpractice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使所有适龄的青少年受到必要的教育,这是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音乐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套小学音乐教材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加音乐的艺术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

查看全文

实践性法学教学论文

一、我校实践性法学教学“训练方法”内容

借助学校搭建的实践性教学平台,优化现有教学方法。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主线,以每环节为模块,设计学生实践参与流程和要求,制定考核和奖励办法。实践性教学“训练”各环节实施步骤和要求如下:

(一)课前实践训练。课前训练包括布置训练内容———组织训练———提交训练成果———教师评价几个步骤。训练内容有:查资料、小组讨论、排演案例、制作课件等。组织训练由各小组长带领组员展开讨论、排练、收资料和课件等,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或指导。提交训练的成果包括所查资料电子版、讨论排练视频、自制课件、讨论发言稿等。教师评价由教师组织,评选最佳组织者、组员、团队、课件、发言稿等并作为考核平时的依据。此环节重点解决全员的参与性。课前预习准备环节以往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布置轻落实,二是没有口头表达等技能训练。本环节要求提交课前参与训练的成果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参与流于形式及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

(二)课中实践训练。此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首先有利于集中课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高效解决;其次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轻松愉快的完成系统的实践训练;第三为课后实战参与打下基础。为此,我们采取对原有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取精华———找出问题———集中突破”的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形式有:

(1)情景教学训练:其步骤为案例准备———情景演示———分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归纳讲解———撰写分析报告。其中情景演示是亮点,课堂展示教师收集的典型案例和学生排演的案例,通过视觉冲击或亲身体验、历练、感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单一的法庭模拟和抽象的案例讲解,去法律的神秘化而更贴近社会;让学生置身于法官、律师、当事人、教师等众多角色中,增强其法律责任感。

(2)学生主导式案例或辩论训练:其步骤为案例或辩题准备———课堂讨论及辩论———评委及主持人发言———教师总结———提交书面作业。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导性。案例及辩论课是常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比较成熟,但是也存在教师主导性较强的问题,即出题、组织、分析、总结等所有环节都由老师主导,教师自始至终走在前台,学生技能提升有限。本训练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和竞争。如学生参与出题、主持、提问和分析、小组间的竞争、台上台下的互动等,教师在旁引导、观察和纠错,学生始终是主导者。师生角色的调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技能训练效果显著。

查看全文

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要]法学高等教育目标、经济法学科的特点及经济社会法治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在经济法学教学中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然而,当前的经济法实践性教学模式存在着与社会经济现实脱节、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弊端。因此,高等院校应从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制度化构建,学生本位地位的保障,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拓展等方面对经济法学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法学高等教育;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学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革新经济法学教学模式,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法学科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性教学以注重教学实效、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在于经验”[1],霍姆斯的名言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教学理论不同于传统经验主义教学理论,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法学原理和法律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各种技巧、方法和能力,学会分析和查证事实。在经济法学科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经济法学科特点、法学学生培养目标、经济社会对法治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一)经济法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经济法相对于其他部门法而言具有特殊性,经济法的教学更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首先,经济法是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包含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保障、广告监管等市场规制领域,还有财政税收、国家预算、货币政策、产业计划等宏观调控领域,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其次,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法学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知识的相互融合。经济法律关系的范围涵盖广告、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市场准入、产业政策等范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后,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变动性较强。因此,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经济法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对解决经济法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创新经济法学科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法学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必然要求。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培养既有法律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美国卡耐基教学改进基金会2007年提出“法学院理应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法律实践知识和职业身份进行综合”,引起全美法学院的重视并对法学教学进行了重新部署[2]。我国经济法的教学应以培养既具备经济法学知识又能应对经济现实问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将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由于经济法内容丰富、范围广、课时少,形成了现行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经济法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利于实现法学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综合型经济法学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引入势在必行。(三)经济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法治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对经济法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经济法学的毕业生满足经济法治社会的需要,有效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经济纠纷,更好地服务社会,是经济法学教育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经济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法学院校“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热议。最近各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已连续多年入榜“就业红牌专业”,同时司法实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法毕业生亦颇有微词。主要原因在于法学毕业生数量庞大,缺少高精尖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应用型的专业经济法律人才。经济法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在经济法学教育中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高校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刻不容缓。

二、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潍坊科技学院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入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于一体,为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和汉语实践能力服务的公共基础课。“其旨在帮助大学生从审美建构人类灵魂的角度来认识生命价值,从现实生活与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来实现自我价值,从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的角度来展示创造价值”[1]。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与语言能力并重的思想,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在大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加强文化修养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内容。潍坊科技学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入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了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一、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析与实践

(一)项目教学的探析与实践。项目化教学的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即将一个或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完成,教师负责指导、咨询、答疑[3]。潍坊科技学院在2016年启动项目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组织了多个不同的项目教学,比如在写作课中,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几个学生一组,写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巨大变化的调查报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后,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根据社会实践写的调查报告和PPT,让学生组成评委评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项目,小组成员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对于不明白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学生都会主动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通过亲手撰写报告,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格外扎实,收到了比单纯老师课堂讲解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我们举办了诗词朗诵比赛,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评比标准,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自己选诗词,自己选择合适的背景配乐,丰富朗诵的形式,形成每个小组不同的风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比赛,对诗歌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背诵了许多平常学习中不会背诵的诗词,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几项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学生自觉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应用型高校要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就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安排和指导,学生为了完成项目,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这样的学习主战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二)情境教学的探析与实践。情境创设是教师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刻意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以达到既丰富体验、陶冶情操,又通过情感参与、感性体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4]。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设置模拟情境,进行换位思考,扮演剧中角色,创设切合课文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五种方法,一是创设导语情境,在上课前,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创设音乐情境,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播放适当的音乐,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营造浓厚的音乐情境;三是创设空间情境,在教室黑板报上开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专栏,在墙壁上张贴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四是创设课件情境,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直观有效地呈现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内涵;五是创设影像情境,制作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录像或选择相关的经典影视资料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文学的美妙。比如在《茶馆》的教学中,我们采用模拟创设环境,让学生表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熙熙攘攘的茶客,模仿三教九流的举止,深刻体会老舍先生所说的“大茶馆,小社会”。在课前我们选择了戏剧冲突较为强烈的片段“太监娶老婆”让学生排练,在排练前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每个角色的定位,理解角色的处境和思想,尽量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课堂表演中学生们不负众望,每一个人都融入角色,表演得非常投入,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戏剧盛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们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有了一个非常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又比如在《品说三国人物》的教学中,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音乐和经典片段,让学生感悟到鲜活而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再比如在讲述杜甫的《望岳》时,借助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营造良好的氛围,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三)小组讨论教学的探析与实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我们经常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把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问题展开研讨,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小组之间组织辩论,设定正反辩题,让学生分成两方展开辩论,通过思想和语言的交锋、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搜集相关资料,抓住对方的弱点给予反驳,这种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既可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可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比在课堂上通过听老师宣讲获得的认识深刻得多。比如在上作品赏析课时,拿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和分析,教师针对这两首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积极创新思维。比如在《论语三则》的学习中,让学生深入讨论《论语》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比如在《兼爱(上)》的学习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理解和看法,深入研讨“兼爱”思想在建设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关山月》的学习中让学生讨论陆游与辛弃疾在爱国思想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比如在《懒惰哲学趣话》的学习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辛勤工作与享受人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对文章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四)案例教学的探析与实践。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真实,让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有切实的用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际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写作的教学中,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每学习一种文体的写作,都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作品,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向学生展示学校或公司实际印发的文件,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案例分析。比如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指导学生撰写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请示、通知、各项活动方案,制作成模拟文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应用文写作就在身边,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学习到应用文写作的知识和技能。在普通话知识、说话的学问、演讲与口才、职场口才的教学中,设立引导案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了解听说基本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演讲与口才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获奖演讲《作家的孤独巅峰》。这篇演讲虽然语句寥寥,但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全篇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毫无故作姿态。通过分析这个案例,让学生学习理解演讲的特点和表达艺术。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效果评析及改进对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