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00:1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时间观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时间观念

透析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

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第三组理论专题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

一、事象世界及其时间流程时间是流动不已的。

时间之流总是事象的运动变化中的时间之流。换言之,事象世界的动态过程或行为过程中蕴涵着时间进程。既然探讨时间之流的问题牵涉到事象及事象世界,所以有必要对后者作一些简要的说明。所谓事象,包括有形体之象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有相状之象的声音、气味、味道、硬度、温度、湿度等等,有动态之象的位移、运动、变化、发展、动作、姿态等等。凡事象皆有形象,都是可观察感知的。(参见拙文《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ZW)〗从某种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即可认定,事象及其形象均为“合成性”的,因此有可能在事象哲学的视域中对它们作出相应的“分解”。同理,从上述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还能认定,事象世界内的时间之流也是“合成性”的,对任何样式的时间进程也能进行相应的“分解”。分解事象世界内的各种时间之流,需要寻找一组既相关又合适而且可操作的术语,笔者选择了胡塞尔在阐释现象学方法时创立的“悬搁”、“还原”、“剩余”等可操作的术语。应该作一点声明:当我使用此类术语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胡塞尔赋予它们的原义。事象及其形象在事象哲学层面上的分解可以采取几种方式,其中的一种方式只涉及事象的可观察感知的形象。运用这种方式可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则是属于或被称为“实象”或“映象”的方面。倒过来讲,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实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就是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打个比方,如果事象及其形象是个硬币,其一面是“物象”,翻过来,另一面就是“实象”。说到底,“物象”、“实象”云云,不过是同一形象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或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举个例子,被我们叫做“书桌”的那个事象有形体之象,桌面是长方形的,有四条桌腿……如此种种,从一个方位去审视,这里有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的“物象”,至于它又是视觉之内的“实象”就不作考虑了(已经“悬搁”起来了)。换一个方位去审视,我们看见了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在视觉中有一个关于书桌的形体的“实象”,至于这个“实象”是否来自它之外的“物象”则勿须过问了(已经“悬搁”起来了)。对事象世界内蕴涵于各种形象中的时间之流,也可运用上述方式作出相似的“分解”。还记得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说过的一句名言:“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中的水是不断更新的”。其理由是,一切都在变动,河水也潺潺流动,第二次涉足的河水不再是第一次涉足的河水了。河水流动暗示时间流动,时间流动潜藏于河水流动之中。时间之流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因此第二次涉足的时间段已经不同于第一次涉足的时间段。流动的河水之象以及相关的时间之流,从一个方位上讲,它是“物象”中的时间之流。换个方位讲,它又是赫氏观察感知着的“实象”中的时间之流。其实,事象的形象中的时间流程在传统的本体论意义上是“中性”的。区分“物象”中的时间流程和“实象”中的时间流程,区分“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不过是按照事象哲学的要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事象世界及其形象中的时间流程而已。这种区分并不包含传统的“唯物”或“唯心”之类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预设或承诺。之所以对“中性”的时间流程作出上述区分,是因为笔者筛选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作为思考与时间有关的哲学问题的基石。感觉知觉的“实象”经常潜入记忆之中,在回忆活动里转化为与“实象”对应的“心象”。同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也经常转化为回忆中的与“心象”相关的时间流程。“实象”和“心象”中的时间流程,再加上想象着和思考着的时间流程,构成了“时间意识”或意识到的时间流程。时间意识经过提炼、整合萌生了“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笔者选取的研究某些时间哲学问题的起点和支点。古今中外的哲人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或他人谈论着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然后推演并建构他们的时间观和相应的时间哲学。正因为如此,由事象世界中的时间之流“还原”而成的时间观念,同样可充当对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的起点与支点。

二、时间观念的样式之划分

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是我长期反复思考的有关时间哲学的理论问题之一。我考虑的是,最基本的时间样式到底是二分的、三分的、还是四分的。“二分法”是研究者对时间样式进行分类的最常见的模式。麦克塔嘉特(JMEMcTaggart,1866~1925)的模式颇有代表性,他提出将时间划分为A系列和B系列。时间的A系列以先后为标志;时间的B系列以现在、过去和未来为标志。这样的“二分法”模式颇有道理,而且简便可行。不过,此等时间流程的二分模式,尚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我也考虑过“三分法”的问题,这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推广一步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部分是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的核心部分是体验时间。把上列时间划分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模式结合起来,不难形成如下的看法:所有的时间流程都有个先后的问题。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除了有个先后问题之外,还包括有“现在”、“过去”、“未来”的问题。何谓“物理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在何处起步去划分时间观念中的三种时间样式?用什么方式才能在时间观念中凸显出这三种时间样式?回答上列问题之前,先讨论另一组更具有基础性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较分析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第三组理论专题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

一、事象世界及其时间流程时间是流动不已的。时间之流总是事象的运动变化中的时间之流。换言之,事象世界的动态过程或行为过程中蕴涵着时间进程。既然探讨时间之流的问题牵涉到事象及事象世界,所以有必要对后者作一些简要的说明。所谓事象,包括有形体之象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有相状之象的声音、气味、味道、硬度、温度、湿度等等,有动态之象的位移、运动、变化、发展、动作、姿态等等。凡事象皆有形象,都是可观察感知的。(参见拙文《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ZW)〗从某种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即可认定,事象及其形象均为“合成性”的,因此有可能在事象哲学的视域中对它们作出相应的“分解”。同理,从上述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还能认定,事象世界内的时间之流也是“合成性”的,对任何样式的时间进程也能进行相应的“分解”。分解事象世界内的各种时间之流,需要寻找一组既相关又合适而且可操作的术语,笔者选择了胡塞尔在阐释现象学方法时创立的“悬搁”、“还原”、“剩余”等可操作的术语。应该作一点声明:当我使用此类术语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胡塞尔赋予它们的原义。事象及其形象在事象哲学层面上的分解可以采取几种方式,其中的一种方式只涉及事象的可观察感知的形象。运用这种方式可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则是属于或被称为“实象”或“映象”的方面。倒过来讲,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实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就是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打个比方,如果事象及其形象是个硬币,其一面是“物象”,翻过来,另一面就是“实象”。说到底,“物象”、“实象”云云,不过是同一形象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或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举个例子,被我们叫做“书桌”的那个事象有形体之象,桌面是长方形的,有四条桌腿……如此种种,从一个方位去审视,这里有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的“物象”,至于它又是视觉之内的“实象”就不作考虑了(已经“悬搁”起来了)。换一个方位去审视,我们看见了一个名为书桌的事象及其形体之象,在视觉中有一个关于书桌的形体的“实象”,至于这个“实象”是否来自它之外的“物象”则勿须过问了(已经“悬搁”起来了)。对事象世界内蕴涵于各种形象中的时间之流,也可运用上述方式作出相似的“分解”。还记得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说过的一句名言:“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中的水是不断更新的”。其理由是,一切都在变动,河水也潺潺流动,第二次涉足的河水不再是第一次涉足的河水了。河水流动暗示时间流动,时间流动潜藏于河水流动之中。时间之流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因此第二次涉足的时间段已经不同于第一次涉足的时间段。流动的河水之象以及相关的时间之流,从一个方位上讲,它是“物象”中的时间之流。换个方位讲,它又是赫氏观察感知着的“实象”中的时间之流。其实,事象的形象中的时间流程在传统的本体论意义上是“中性”的。区分“物象”中的时间流程和“实象”中的时间流程,区分“客观时间

”和“主观时间”,不过是按照事象哲学的要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事象世界及其形象中的时间流程而已。这种区分并不包含传统的“唯物”或“唯心”之类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预设或承诺。之所以对“中性”的时间流程作出上述区分,是因为笔者筛选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作为思考与时间有关的哲学问题的基石。感觉知觉的“实象”经常潜入记忆之中,在回忆活动里转化为与“实象”对应的“心象”。同理,“实象”中的时间流程也经常转化为回忆中的与“心象”相关的时间流程。“实象”和“心象”中的时间流程,再加上想象着和思考着的时间流程,构成了“时间意识”或意识到的时间流程。时间意识经过提炼、整合萌生了“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笔者选取的研究某些时间哲学问题的起点和支点。古今中外的哲人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或他人谈论着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然后推演并建构他们的时间观和相应的时间哲学。正因为如此,由事象世界中的时间之流“还原”而成的时间观念,同样可充当对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的起点与支点。

二、时间观念的样式之划分

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是我长期反复思考的有关时间哲学的理论问题之一。我考虑的是,最基本的时间样式到底是二分的、三分的、还是四分的。“二分法”是研究者对时间样式进行分类的最常见的模式。麦克塔嘉特(JMEMcTaggart,1866~1925)的模式颇有代表性,他提出将时间划分为A系列和B系列。时间的A系列以先后为标志;时间的B系列以现在、过去和未来为标志。这样的“二分法”模式颇有道理,而且简便可行。不过,此等时间流程的二分模式,尚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我也考虑过“三分法”的问题,这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推广一步就是自然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部分是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的核心部分是体验时间。把上列时间划分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模式结合起来,不难形成如下的看法:所有的时间流程都有个先后的问题。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除了有个先后问题之外,还包括有“现在”、“过去”、“未来”的问题。何谓“物理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在何处起步去划分时间观念中的三种时间样式?用什么方式才能在时间观念中凸显出这三种时间样式?回答上列问题之前,先讨论另一组更具有基础性的问题。

前文已经谈到,事象哲学认定,事象或事象世界是“合成”的,因而可以进行“分解”。另外还谈到,用某种方式将事象的形象分解为“物象”方面和“映象”或“实象”方面,是切实可行的。除此之外,还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对“合成”的事象或事象世界进行有别于前一种方式的“分解”。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式针对事象的形象,第二种方式直指事象本身。运用第二种方式对事象进行分解必须设立两个前提:其一,任何事象或整个事象世界都是由“物”的要素、“人”的要素和“心”的要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有可能从事象或事象世界内分解出物理事象、人文事象和心理事象。其二,对三类事象的“悬搁”与“还原”,仅仅涉及审视方位的转换,而勿须作出传统的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的本体论预设。(为了节省篇幅,有关如何分别“悬搁”与“还原”出三类事象的过程问题,姑且存而不论。)前文亦曾谈到: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同样是“合成”的,同样可以进行“分解”。现在有条件来讨论本节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了。根据刚才列举的两个前提,我们也能按第二种方式对进入观念中的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进行“分解”,分解出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人文时间或历史时间,心理时间或体验时间。“分解”的步骤可作如下的简述。其一,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的物理时间和人文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出心理时间,即心理事象中的时间流程。时间观念中的心理时间是时间哲学或心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所谓心理时间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⑴感知到的与“现在”有关的时间流程;⑵回忆中的与“过去”有关的时间流程;⑶预期中的与“未来”有关的时间流程;⑷想象中或思考中展现的时间问题。其二,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的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出人文时间,即人文事象中的时间流程。时间观念中的人文时间是时间哲学或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所谓人文时间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⑴人的行为或人的实践活动中含有的时间流程;⑵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和人生经历涉及的时间流程;⑶人的说写活动谈论着的时间问题。其三,将事象世界的时间流程中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悬搁”起来,不加考虑,可“还原”出物理时间,即自然事象中的时间流程。时间观念中的物理时间是时间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重

查看全文

会计时间观念管理论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时间观念时间成本

摘要:本文通过对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阐释,尤其是现阶段时间成本,时间收益等概念应用的详细分析,提出其应用价值。并同时指出时间观念在我国管理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不足,为其今后的实际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为做出最佳经营决策和提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一般来说,会计研究总是滞后于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改进,只有企业管理理论在实务中应用后,会计界才会寻找一定途径将其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加以列示、展现,进而为管理的改进提供依据,促使其不断创新。目前,随着“时间”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实务中受到重视并实际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界也展开了一系列以时间观念为对象的研究,为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决策、评价、推广中的有效性提供途径。

一、时间观念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历程

其实,管理会计从一开始就引入了时间观念,只是没有将时间作为财务指标核算,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和成本的核算相连,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又称它为成本管理会计。从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对成本的不同处理方法,或不同的成本概念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时间观念的踪迹。

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标准成本系统中,制定各种人工、费用标准时,已考虑到必要的间歇、停工时间以及不可避免的废品需耗用的工时。直接人工工时标准的制定通常以“时间与动作研究”为基础,并同时考虑学习曲线理论,把工人工作时间长短与工作熟练程度加以联系。把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者工时费用分配率结合进行差异分析,使我们看到时间观念应用的影子。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探讨

摘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运用时空观念不仅能够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能深刻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意义。在初中教育阶段,通过以时间和空间为轴线,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时间感和空间感,对推动学科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从教师教学角度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特性,通过灵活运用历史地图、历史时间轴等方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时间、地点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策略研究

历史教育学科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为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以历史时空观念为方法理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空间特征,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由于历史课程内容在结构层次和内在逻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历史严谨性,因此,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就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拓展历史学习资源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改变当前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薄弱的问题,引导其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从而真正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时空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历史时空观念基本含义

时空观念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而在历史学科中则要表现为历史时序性和历史地理性两个方面,这是由于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就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当中的发展而言,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和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中,是学习历史的核心思维方法。因此,从一定角度上讲,学好历史学科知识,就需要利用历史时空观念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是明确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学好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德育现代化改革管理论文

社会是个系统整体、社会现代化是整体中各要素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包括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德育现代化。德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是推动整个现代化的力量。德育的现代化,要求德育改革,改革德育现代化与德育改革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德育要现代化必须改革德育,改革就是按德育现代化的方向、要求去改革,改革就是为了德育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查看全文

观念艺术对陶艺的介入

摘要:观念艺术在审美特征和思想表达上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审视现代陶艺中的时间主题,并分别从观念艺术的概念及其思想基础、历史语境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国内外的艺术作品,阐释了现代陶艺的精神承载和独特的审美品质。

关键词:观念艺术;现代陶艺;时间

在后现代艺术的门类里,观念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的探索性、革新性和深刻性都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现代陶艺。关于观念艺术,艺术评论家岛子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中对其概念进行界定:“观念艺术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间,蓄意以社会文化作为题材,运用非艺术媒介扩大艺术感知、语义和表达的空间,对博物馆、美术馆所主导的现代主义精英美学原则疏离和抗逆,催发同时期诸多艺术创作明显地产生变异。”[1]由此可见,艺术家将社会文化作为观照的对象,将各种不同的艺术样式、材料、技巧等融汇于一起,不断扩大艺术表达的空间。因此,观念艺术引发了艺术创作的变化,现代陶艺远离实用性质的追求,开始对形式语言以及表达内容进行革新和探索。陶艺家们置身于开放多元和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对观念介入陶瓷材料的创作进行思考。

一、观念艺术的思想基础和审美特征

发端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大背景下登上艺术舞台的,其思想和哲学基础都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社会基础不同。现代主义孕育于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理性的思考取代狂热,也就是以科学性取代艺术性,所以被称为“机械时代的设计美学”。在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机械时代,人们摒弃传统观念,崇尚理性,忽视人的情感。然而,后现代主义正是对这种理性的冷漠的批判,“是强调了人性的多面性,强调了人性除理性以外的非理性方面,使人的自由解放,达到现代性所未能达到的彻底实现的地步”[2]。这并不能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割裂开来,很显然,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也是“现代性”的一种延续。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批判性的超越,反对现代主义把艺术、审美同日常生活的割裂,而主张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观念艺术(IdeaArt)的美学特征正是以后现代主义的感性和批判为其特征。在现代主义视觉艺术发展到后期,岛子阐述思想观念演化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中,出现弃绝审美过程的非表现——概念主义。观念艺术由概念艺术转化而来,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和修正,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审美范畴的超越、抛弃艺术自身的孤立性、不再与日常生活分离、模糊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就创作主体而言,艺术家由关注形式转向表达思想,艺术家的文化意识凸显,关注社会现实;“精英艺术和平民艺术在等级上的区别被颠覆”[3];在艺术媒介中,大众传播媒介被广泛应用,艺术媒材和各种材料融汇。观念艺术成为个人对自我感觉的表达,不守规则和突破边界,艺术形式的范围被拓宽,无论何种材料、现成品(pick-up)、行为、观念都有可能成为艺术。这不仅解释了观念艺术的本质特点,也揭示了观念艺术对现代陶艺介入后呈现出的新的表达方式和解读角度,皆可在陶艺艺术家的艺术尝试中一窥而得。

二、现代陶艺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查看全文

剖析英语课堂教学的简约化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教和学的一座重要桥梁。只有完善课堂教学,才能把握师生互动的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摆脱英语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才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活用的能力;才能使教师学生摆脱“题海战”的阴影。要完善课堂教学,达到教者轻松,学者有收获,就必须加强英语课堂教学的简约化,通过简约化手段来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可以用较少精力在较短时间内较顺利获得知识技能,并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整合教学,让学生学习少走弯路

课堂要简约,首先要整合。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安排,才能使课堂教学化繁为简,经络分明,减少冗长多余的话语。工程学的“时动原理”研究的是动作与时间的关系给工程带来的效率,“时动原理”设计的五个要点是:①这个动作是否必要,能不能取消?②这一动作能否与另一动作合并;③这一动作进行次序是否恰当,可不可以改变?④这一动作可否改良?⑤进行这一动作的人是否恰当?“时动原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英语课堂教学并不是如有些教师所做的那样,按照教参,照本宣科地讲解,也同样需要省事、高效的“时动效应”,正如工程学中所说的,如能取消可有可无的、不能产生作用的动作,改造孤立无援的、费事费力的动作,合并经济的、高效的动作并使之一体化,那么英语教师在课本、教参等辅助材料的帮助下,定能设计出一份适合学生的教案,那么英语教学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二、改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要简约,其次要转变教师观念。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观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标准》同时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的工作是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每一堂课都不一样,每一堂课都有创新因素在里面,又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就不能产生,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积极提倡从做中学英语,探索中学英语,合作交流中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查看全文

雕塑艺术语言革新的认识

如今,雕塑已走向更加多元的格局,材料与观念的表达日趋丰富,打破了以往雕塑仅仅以石、木、铜为材料的局限。创作形式也从单一的情感表达,发展为抽象、极简、观念表达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当代雕塑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很难界定雕塑艺术的概念,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1999年毕业后,我在社会上“闯荡”了两年,于2001年返回母校新疆艺术学院雕塑工作室,以外聘教师的身份开始上雕塑专业课。那时我对雕塑理论的认识仅限于雕塑的空间、形体、张力、雕塑与环境等词汇。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踏上了求知的道路。先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进修一年,之后又在中央美院攻读硕士学位三年。两次学习机会,使我对雕塑创作形式语言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不仅初步理解了雕塑艺术的变革规律,而且掌握了创作方法,还初次接触了雕塑的观念性表达方式,什么是雕塑的当代性,什么是空间与形体,什么是具象与抽象,什么是挪用等。无论从创作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些体会。

一两次学习期间,我结识了四位中国知名的雕塑艺术家。2003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时,在向京和瞿广慈老师的指导下首次接触了当代艺术。期间他们的谈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当代艺术”、“观念”、“艺术家”。在进修之前我对这些词汇很陌生。当时这两位教师是当代中国艺术界最活跃的,也是中青年雕塑家当中的佼佼者。瞿广慈是分别获得全国美展金、银奖的雕塑家,向京是当代最优秀的雕塑家之一。时隔3年,在中央美院又幸运地遇见了吕品昌与姜杰这两位艺术家。吕品昌先生不仅在陶艺材料方面比较精通,而且还在雕塑的民族性表达方面也有着自己丰富经验。在他的一次个展中,中央美院盛扬教授如此评价他的作品:“吕品昌的作品说不上哪些地方套用了什么,但整个感觉就是民族的、中国的。特别是《中国写意》,他真正把中国绘画尤其写意画的很多东西借用到雕塑上。雕塑界很多人在探讨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突破。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分可贵。”[1]姜杰老师在观念与材料表达方面比较出众,也是当代艺术界当中比较活跃,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关注于当下生活问题的同时触及哲学领域,探讨人生哲理。创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雕塑艺术本身,还涉及观念艺术,装置等领域。因此她也荣获“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这四位指导教师在创作实践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我的创作理念影响很大,使我受益匪浅。

二1999年我在创作《物质之间》时,自以为是一件典型的抽象作品,现在看来只是一件非常写实的具象作品而已。通常抽象艺术是指艺术造型方面部分或全部遗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而具象艺术则是很客观地把现实物象的形状和色彩等在较为接近对象的原则条件下表现出来。然而写实的作品也是具有抽象性,有些非具象的作品也会使你无法“抽象”。在这里谈及的抽象是指作品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二者即互补又有差异。举例来说,在雕塑创作时,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形象,那么我们在表现时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接近原本的事物,要么远离本原的事物。抽象的程度可以由艺术家本身依据自身的情感控制,它可以是高度提升的符号语言,也可以是潜意识当中的即兴发挥所表现出来的非客观存在的形象。也就是说,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美籍俄裔艺术家阿尔基边克(Archipenko)说过:“我认为新的形式风格需要新的不同的材料而非新的材料需要新的形式风格”。[2]虽然他在那时提出了形式与材料的关系,但并没有过多谈及观念在艺术中的作用。他的这一理论影响了我一段时间。在1995~2003年创作作品时,主要以形式感为创作目的,形式起主导作用,观念性表达处于次要位置,以作品的形式、空间、张力为主要探索目标。2004年6月在创作《五谷丰登》时,我才真正明白观念是如何在当代雕塑中运用。并理解了雕塑的隐喻性,不是煽情式的情感暴露,而是脱离旧的表达方式。

关于现成品的挪用与复制试验,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999年本科毕业创作作品《物质之间》。那时我只把作品分解、重组、挪用之后,以另一种材质呈现在观众面前。造型没有改变,只是材料的置换与重组。主要探索现成物品的材料转换表现形式。《物质之间》和我的一系列现成品雕塑是以现成物品进行艺术创作的研究性作品,这类作品既没有表现出我所看到的,也没有反映出我的主观情绪。作品通过材料转换的形式来回避情感的表现,并没有过多关注观念的传达。于是在2005年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上,我把《物质之间》的尺寸夸张化,修改了材料,参展后获得好评。从那次展览起,我对作品“尺度”有了经验:公共艺术作品尺度上的准确性很重要,纪念性公共雕塑的尺寸决定了该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会传达出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架上雕塑的尺度把握也很重要,尺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视知觉心理反应。2005年参加上海举办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时候的作品《五谷丰登》,主要是以观念为主创作的。在创作之前先有观念,之后再考虑作品的形式等因素。这和我以前的作品有很大区别,以前是先创作作品,然后再赋予作品一定的“观念”,这个作品是我从纯形式探索转变为观念性作品的一个转折。形式和观念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我今后的创作生涯当中会交替出现,时而交叉时而分离。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开拓和如何表达观念本身。我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逐渐明朗化,对作品的观念性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宗旨是既要有当代雕塑语言的因素,还要接近观念艺术的某些特征。

早在上个世纪初,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创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的多”。[3]他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使艺术的创作形式走向了更加多元的时代。作品可以是任何现成的物质材料,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强调观念的表达。杜尚之后,博伊斯和库苏斯那里“观念”艺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理论方面也有了新的提高。两人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例如,博伊斯的《7000棵树》和库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在当时杜尚用《泉》轰动了艺术界,博伊斯用《7000棵树》拓展了艺术的空间观念,库苏斯用《一把和三把椅子》把艺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此观念艺术更加繁荣。2007年后,在中央美院听隋建国教授的一次讲座时,我对雕塑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雕塑作品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在讲座中,他谈到物体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形体发生增长或递减。同一件作品,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体现出不同的体积。他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作品是《偏离75度》、《时间的形状》、《平行移动50米》。

《时间的形状》阐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联系。2006年12月开始,他自己或者在助手的协助下,每天抽空在同一根钢筋顶端粘一层蓝色油漆。随着时间的延长,作品会逐渐扩张变化。每天用图片或DV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并记录时间与形体变化的尺寸。作品随时随地可以参加展览,在某些时候某些展览不一定是作品本身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以图片或者以短片的方式参加展览,这也是当代雕塑艺术的两种不同展现方式。一种是物质化的作品展现,一种是非物质化的展现方式。《时间的形状》虽然每天逐渐扩大,但是人的生命却在逐渐减少。时间与空间恰恰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件作品的停止时间也是作者本人生命的终止时间。作品巧妙地把生命和雕塑的空间变化联系在一起,使空间与时间更加紧密。之后在他的创作课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把“空间”与“时间”两个因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创作课中的作品《路》,是运用现成品来创作,当然我所指的不是纯现成品,而是加工以后挪用与截取的材料。初次试探了空间与时间。《路》与《物质之间》的区别在于时间和空间是主要的探索目标。

查看全文

德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论文

社会是个系统整体、社会现代化是整体中各要素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包括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德育现代化。德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是推动整个现代化的力量。德育的现代化,要求德育改革,改革德育现代化与德育改革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德育要现代化必须改革德育,改革就是按德育现代化的方向、要求去改革,改革就是为了德育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查看全文

现代化德育改革论文

社会是个系统整体、社会现代化是整体中各要素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包括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德育现代化。德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是推动整个现代化的力量。德育的现代化,要求德育改革,改革德育现代化与德育改革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德育要现代化必须改革德育,改革就是按德育现代化的方向、要求去改革,改革就是为了德育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