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23:57: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实践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实践心得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发展观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晶和升华,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鲜明实践性,对于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汲取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长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片面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情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问题得以克服,但后来又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并在总体上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也应看到,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有一些值得认真总结的教训。比如,在创造和积累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消耗过多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教训弥足珍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面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实践的艰辛探索,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和智慧。
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实践的重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和困难,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日益突出,农业基础的薄弱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等等。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
实践在前进,指导发展的思想也在前进。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用科学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应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语文实践推进学生发展
一、问题的指出
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个工具又有着特殊之处,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记载,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民族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识的折射,是哺育下一代的智力基础、知识和精神的宝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没有哪一门学科如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激剧变化的现实社会,为语文这一工具的运用提供生动情境、丰富素材和创造力发挥的土壤。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讲风太盛,繁琐分析泛滥厂‘启发式”异化成向答式;着力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学生接受的是空洞的结论,却忽视了对富有灵性的语言的感悟,忽视语言的积累;标准化答案机械死板,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语文学习的范围狭隘单一,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社会生活相割裂。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其工其和人文的特性,如何培养学生白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在学习使用_f具的同时接受道德、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初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苏州市语文中青年骨千教师研究中心组确定了“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课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课题的内涵
关于“实践活动”。实践,指人类在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有目的的活动,也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惟一方式。关于“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指社会现实中的人自觉、能动地运用自己的物质、精神力量,积极参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使客体留下主体的烙印,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白然。在把自己内在的潜能运用到对象化的活动中,使对象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改造自身,发展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人和人类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自由自觉的主体。人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了人本身。就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人积淀和升华了自我意识,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层次,生成和发展了人类的主体能力。关于“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此指学生在教师加工、选择的语文学习环境、条件和未经教师加工选择的社会环境中,以语文的学习为目的、对象和中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外显、内隐活动,自觉、能动、创造性地感知、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接受语文人文内涵的熏陶,使语文材料、语文内涵这些学习对象成为自身主体的一部分,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展现、提升自身的潜能。
三、操作的原则
1.信任鼓励原则。教师的信任、鼓励,能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安全、母爱似的亲和气氛,使各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都自觉自愿地乐于表现出其主体性,积极主动投人语文实践活动。
司法实践诉讼良性发展初探
摘要: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作为当事人申请信息公开的主要救济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法院还未形成统一标准,部分当事人通过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对法院和行政机关施加压力等方法获取不正当利益,影响行政机关的正常运作,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保证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发挥良好的社会价值,本文探索提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良性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发展路径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救济途径主要有举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举报是指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予以调查处理。这一救济方式简单易行,但公民一般不能及时得到答复。实践中,这也不是公民首选的救济方式。行政复议作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具有专业、全面审查的优势,但公民有“官官相护”的心理忧虑,对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持有不信任的态度。①从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成为公民主要救济通道。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信息公开不规范、当事人胜诉率低等现象,本文探索提出以下新的方式途径,促进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良性发展。
一、合理界定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解决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核心就在于审查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公开范围。“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行政机关指明了信息公开原则和方向。如何界定政府信息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难点,如过程性信息、内部信息、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的认定。在此,通过界定政府信息进一步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提供依据。首先,根据《条例》第二条第三十七条关于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规定,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其次,行政主体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对外部主体权益产生影响的信息为政府信息,否则属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管理中产生的过程性信息。再者,政府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按上位法授权制定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开展具体工作中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等,以及从其他行政机关、组织或公民处获取的基本信息,如公民企业的纳税情况、权属登记等信息。②最后,政府信息是以一定的载体媒介存在的,包括纸质文本、互联网电子平台信息等,这是行政相对人能够感知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从高效便民性角度出发,可以规定行政机关信息途径和载体,以及公民获取信息的方式。
二、行政复议作为救济纠纷的主渠道
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我到*工作以来,一直在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科学发展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实践,与大家共同商讨,初步形成了“加快科学发展、推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方法进行对照分析和理性思考,对*为什么要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怎样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应从哪些重点工作抓起?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为什么要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之所以要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是由宏观经济形势、客观发展规律和*基本县情决定的,是认真总结自身发展历程、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谋求科学发展的结果。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来自于对中央政策的深刻理解。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从“两个趋向”到“两个阶段”,从打破二元结构到推动科学发展,中央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理论指导越来越成熟、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推进方法越来越有力。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说到底就是要学会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全体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来自于对客观规律的理性把握。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一体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以欧盟为代表的无国界合作促成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崛起,以珠三角为代表的跨区域合作促成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都是经济发展逐步走向集中融合的成功例证。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之后,不约而同地都在着手谋划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学习借鉴这些地区的先进经验,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打破行政区划分割、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重组生产要素,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来自于对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无煤县,市场资源两头在外,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实现超常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坚持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作为省城太原和晋中市的卫星城,距离中心城市很近,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和融合性较强,必须坚持走城郊型经济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必须把主动融入大太原经济圈、主动融入榆太同城化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通过积极主动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尽可能地提升放大既有优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地创造形成全新优势,切实增强对中心城市和外来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积极推动“两个主动融入”向纵深发展。
发展型班子实践思考
林场(所)是林区经济的主体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创建“发展型”班子活动中,乌马河区委把创建活动向林场(所)领导班子延伸,把林场(所)班子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龙头来抓,使林场(所)班子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局面,努力推动了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
——明确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的目标和标准,不断提高抓经济促发展的能力。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种能力”的标准和“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领导班子建设“十六字”总体要求,林场(所)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目标为:把林场(所)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班子;善于学习、素质过硬的班子;善谋全局、善抓大事的班子;真抓实干、执政为民的班子;团结奋进、合力攻坚的班子;廉洁自律、敬业奉献的班子。
根据对目前全区11个林场(所)的分析,有70%左右的班子接近“发展型”班子标准。按照上述创建目标,遵循加快发展、突出实绩、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全区林场(所)领导班子**年内要有60%达到“发展型”班子要求;**年要有80%左右的领导班子达标,争取三年内林场(所)领导班子全部跨入“发展型”领导班子行列。
创建标准:
1、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把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思考问题、进行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敢想敢试、敢于打破旧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新意识;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省、市的有关要求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林业三大改革的契机,冲破“小打小闹”的思维模式,从“小富既安、不富也安”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振奋精神,敢争排头,奋发有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农业险发展实践与认识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火灾、暴风、雷击、冰雪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保险合同内的损失,在保险金额范围内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分散农业风险及经济损失的一种机制,特别是作为一种对农业适度保护的国际惯例,农业保险不仅是农业生产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搞好农业政策性保险,在目前尤其是一项潜力巨大、效益宏伟、惠及长远的艰巨工作。
一、南通市某区农业保险的实践
该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年主要种植业品种的承包面达到80%以上,能繁母猪和奶牛做到应保尽保,当年共收保费1669.42万元,理赔140.9万元。2009年该区在巩固发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能繁母猪和奶牛6个种植、养殖业品种保险的基础上,扩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全面启动农业设施大棚保险试点。主要种植业品种的承保面达到90%以上,能繁母猪和奶牛做到应保尽保。高效设施农业的承保收入达到农业保险总保护费收入的1%以上。当年种植业参保面积139.13万亩,争取省以上扶持资金1501.16万元,农户缴纳保险费共750.57万元。新增设施农业保险1523亩,收保费30.06万元。全年种植业受灾面积51697.53亩,理赔411.27万元。能繁母猪理赔1913头计191.3万元。全年共收保费2687.63万元,是上年的1.56倍,理赔602.57万元。2010年主要种植业品种的承保面达到了90%以上,种植业各品种面积按各镇区良种补贴面积确定;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做到了应保尽保;高效设施农业投保率达到了现有面积的80%以上,且保险额达到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含上级财政补贴费)的7%以上。当年承保小麦40.15万亩;油菜46.43万亩;玉米8.12万亩;水稻45.19万亩。承保能繁母猪18588头。全年查勘报险油菜共计4200亩,理赔32.96万元;小麦共16600亩,理赔120.84万元;全年查勘报险玉米共5700亩,理赔74.74万元;水稻报险理赔96700亩,计348.6万元。查勘报险设施大棚共330亩,理赔1.17万元;另已理赔能繁母猪1800头,计180万元。全年共收保费2668.28万元,理赔758.31万元。2011年进一步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扩大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主要种植业品种的参保面达到了90%以上,能繁母猪和奶牛参保面达到100%,高效设施农业和能繁母猪的参保收入都达到了种植业总参保费的25%以上,总参保费比上年的2668万元增加10%,达2900万元多,加上2010年未结算小麦、油菜保费约830万元,总参保费将达3830万元左右。
二、当前农业保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设计来说,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农业保险补贴内容比较单一,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保险管理费补贴和再保险补贴政策在我国仍处于空白阶段,而在发达国家这两项重要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已普遍实施。
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才。近年来,市教育局、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手抓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一手抓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探索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系统人才队伍的适应度明显提高,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早日实现“全面优质、全面满足”的教育发展目标,为我市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加快建设“三个文明”特色区域作出新的贡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南京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撑,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逐步建立起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已成为需要我们进一步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市教育局、教育工委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把教育打造成为南京人才的新高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我们以探索和完善“公选”制度为重点,扩大用人视野,拓宽选才渠道,竞岗举贤,“赛马”选能,营造有序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机制。2002年底,我们采取“三统三分”(市统一方案、统一报名、统一考试,区县分别组织面试、考察、公示任用)的方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区(县)联动,拿出83个单位的93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处级和校级领导干部。共有1300多人报名参加,通过笔试、面试、考察、公示及录用等程序,共有279人进入考察,最后71人被录用。这样,自1999年我市教育系统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以来,全市已有300多人通过“公选”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坚持把公选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方式,不仅突破了教育系统传统的人才管理壁垒,促进了全市教育人才资源的整合,而且进一步疏通系统内部人才流动的渠道,发现、选拔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在全市、全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我们在区(县)委及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人,在全系统范围内推进干部交流。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流动干部交流面达到了68%。为更好地培养、锻炼青年干部,2001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校长助理制,选拔了48名35岁左右的优秀教师、干部,集中培训后异校担任校长助理,并对这批校长助理进行跟踪培养和考核。现在,大部分助理已走上校级领导岗位。为使教育行政干部更多地了解、熟悉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南京教育改革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002年以来,市教育局还安排了16位45周岁以下的机关干部分期分批到基层学校挂职锻炼,收到较好的成效。干部交流力度的加大,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3、建立新教师“凡进必考”制度。为了真正建立起一支政治业务良好、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在实行教师人事制度、解决人员能进能出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方听取意见,2004年我们建立了新教师“凡进必考”制度。《中国教育报》对此这样评价:“凡进必考”是南京市在多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实施的,它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凡进必考”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使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也进一步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使有才能的人走上讲台。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这种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靠背景、关系、人情用人的现象没有了市场。
指导改革发展实践思考
海军**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同志称赞方永刚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并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和全军官兵向他学习。**是方永刚工作、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沃土。近来,**600万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的活动,兴起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热潮。中共**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方永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全市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实际,以学习方永刚为契机,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改革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刻认识学习方永刚事迹的重大意义
方永刚是思想理论战线的楷模,是新时代的先锋,学习方永刚的先进事迹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方永刚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架起了理论与实践、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方永刚的身上,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品质。向方永刚学习,就必须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努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这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方永刚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向方永刚学习,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人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发展实践报告
一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到*,“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组织管理在*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二早在*,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锆中觉醒起来,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从*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星辰坠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此期间,也曾有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过担忧,他们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几个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科学发展的新实践报告
根据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为查准找实影响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3月初开始,中共鹿泉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开门寻策问计,共谋科学发展”主题活动,11名市委常委分别带队,深入到13个乡镇(区)、21个市直部门、26家企业和35个村,通过分层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恳谈会、设置意见箱、公开征求意见专线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市政府网站开设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进行调研,共征集到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1328条,梳理为291个问题,并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49名不同界别代表和15名专家,对其中43个重要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程度进行了评估论证,最终聚焦为九个方面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常委(扩大)会、民主生活会,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实践成果,深入分析检查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剖析思想根源,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方向,制定改进措施,形成此报告。
科学发展的新实践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推动鹿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出了“夯实基础、突出中心、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工作思路,并一以贯之地狠抓落实,全市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综合经济实力一直位居河北省十强之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河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河北省宜居城市金奖等荣誉。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60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80.2%、156.2%和54.9%。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按照“调优一个产业、新兴三大产业”的思路,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电子信息、休闲旅游服务、食品加工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一是着力调优新型建材业。去年以来,全市共拆除水泥机立窑49座,3条日产4000吨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正在抓紧建设,推动了建材业优化升级。二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4所、13所的技术优势,建设总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的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目前,一期投资5.4亿元的8个项目已投产见效,信息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三是全面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围绕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制定了西部山前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建成了抱犊寨、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一批旅游景区,启动了龙山国际旅游等一批居住、旅游、服务项目,初步形成了纵贯南北的旅游景观带。四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建成了三鹿乳业、三鹿乐时等4家乳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6.8亿元的三鹿高档乳品、珠江啤酒扩建、中京酒业等项目正在建设。目前,全市在建重点项目达59项,前期谋划筹备项目72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项,涉及主导产业33项。
2.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省会西花园”建设初见成效。一是做美做靓主城区。重点实施了北斗路拆迁改造、海山公园建设、太平河综合治理等一批市政工程,投资15亿元的中心区改造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城市承载功能明显增强,容貌发生较大变化。二是高标准建设西部山前生态新区。按照“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会议博览、高档社区”的功能定位,完成了管委会筹建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资16亿元用于公路建设,特别是去年新建和改建了京赞线等6条道路,使我市直接连通省会的道路达到10条,基本形成了连接省会、沟通城乡、贯穿景区的路网框架。四是狠抓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重点加大以降低水泥粉尘排放量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2007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天数达281天,比2002年增加216天。五是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去年以来,累计拆除违章、危陋建筑95.6万平方米。2007年,全市森林绿化覆盖率达29.3%,比200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发展日益协调。一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制定了《鹿泉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二是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抓手,积极扶持和引导村民开展净化、硬化、绿化、改水改厕和文化阵地建设,广大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47%的村达到省级或石家庄市级示范型标准。三是以上庄等5个全国或全省试点小城镇为重点,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镇区吸引力、聚集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达33.2%。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完善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