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22:42: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石化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石化产业规范若干意见
一、加大对新建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
由受益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一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按照以下比例给予企业支持: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含1亿元的返还50%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含以上的全额返还。
减收或免收项目建设中市级以下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二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含以上的项目。
建成投产后3年内,三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含以上的项目。由受益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按照以下比例给予企业专项支持: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含5亿元的每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返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含10亿元的每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返还;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含以上的每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
3年内受益财政每年将土地使用税地方留成部份的50%以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式返还企业。四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新建企业投产运行后。
二、加大对技改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
产业评价论文:石化产业的评价探究
本文作者:闫曦工作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FDI质量的内涵及特征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DI是以控制经营管理发言权为核心,以获取持续利益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所谓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将这两项概念进行简单迭加,FDI的质量即FDI满足要求的程度。综合来看,FDI既要符合投资母国的投资需求,又要满足东道国的引资需求,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相对偏少,一些学者仅从FDI的溢出效应这一指标来评价利用FDI质量。张建华和欧阳轶雯[3]进一步阐述FDI技术外溢的发生渠道及溢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本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加以科学解释和实证研究。这一阶段FDI研究的重点由量的因素扩展到质的因素,考察FDI与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面对入世后FDI大规模流入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陈自芳[4]认为传统的“以市场换技术”方针已缺乏效率,当前应强化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据此提出评价FDI质量的标准体系,以此作为对外商实施优惠政策的定量依据。另外一些学者则关注FDI对东道国所做的贡献,或FDI为东道国带来的多种收益,例如,库玛尔﹙Kumar﹚[5]认为FDI质量是指FDI活动对东道国技术、出口、产业结构、R&D、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类似地,国内学者傅元海、彭民安[6]进一步界定FDI质量的内涵,将FDI产生的收益划分为潜在收益和实际收益两大类型。具体而言,潜在收益反映流入FDI的投资水平,实际收益则体现东道国对引进FDI的利用效应。流入FDI的质量直接决定利用FDI的效果,与之相对应地,FDI的利用效应越高越利于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FDI。综上所述,FDI质量的内涵应从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来把握[7]。引进FDI的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利用FDI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主要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及其区域分布等方面来反映。利用FDI的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产生效应的优劣程度,主要从FDI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对产业调整、技术溢出、能源消耗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来衡量。
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
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的水平引进FDI的水平是有效利用FDI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衡量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质量的时候,主要可以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向区域等因素来进行衡量﹙表1﹚。投入规模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有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中,投入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8]。FDI投入规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外商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投入的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资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投入规模指标是用来衡量在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引进FDI过程中资金存量和规模的状况,主要包括引进FDI总额占GDP比重﹙P111﹚和实际利用FDI总额年增长率﹙P112﹚。目前,石油化工产业所吸纳的外资项目和外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外资企业数增加至4500余家,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为14.2%。此外,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呈现上涨趋势,从2006年的29.2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43.2亿美元,涨幅近50%;相对于GDP而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利用FDI资金存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1%左右,较其他行业水平相对偏高。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FDI来源国﹙地区﹚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而言,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利用FDI的主要来源地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9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实际利用FDI43.2亿美元,其中,中国香港、沙特阿拉伯、巴哈马、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占FDI总量的85%以上。因此,选取亚洲国家资金投入比重﹙P121﹚和欧美国家资金投入比重﹙P122﹚作为具体测度指标,这些国家﹙地区﹚多以市场寻求型FDI为主,以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凭借技术优势占领国内、国际市场。目前,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投资的主体。而从流入中国石化工业的外资来看,发达国家所占的绝对份额仍然比较小,这有悖于当今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国石化工业引进FDI的资金来源呈现明显的结构失衡。投资方式投资方式指标用来描述外资进入方式的选择,随着中国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从最初的产品销售———投资建厂———研究开发的本地化———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就中国石化市场而言,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仍然是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的两大主流,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在规模上保持绝对优势,具体测度指标为外商独资项目比重﹙P131﹚以及中外合资项目比重﹙P132﹚。跨国石油石化公司首先通过控股更快地打入中国市场,利用垂直分工将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纳入到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体系中,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前,跨国并购方式正逐渐成为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石化工业引进FDI的方式也应适时转变,与国际主导方式接轨,进一步刺激引进FDI数量的增长。投向区域FDI在东道国区域分布结构是反映引进FDI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进入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外资企业,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向中国石化工业的主要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倾向。近年来,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的地区分布结构发生细微的变化。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仍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呈下滑趋势;西部地区的FDI比例逐年上升,但仍占较小的份额。显然,中国各地区在利用外资上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导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为依据,中国内地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具体指标有东部地区实际使用FDI比重﹙P141﹚,中部地区实际使用FDI金额﹙P142﹚,西部地区实际使用FDI金额﹙P143﹚。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效应评价利用FDI效应的优劣,不能仅仅着眼于利用FDI产生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深入研究FDI对产业调整、技术转移、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表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东道国利用外资能力的关键,效益高低直接影响FDI整体效能的发挥,同时,经济效益也是跨国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在全国石化工业资本积累、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长以及利税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随着FDI大规模涌入,中国石化工业从高度垄断转变为高度竞争,作为国有石油石化工业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实现投资结构升级、外贸体制创新,并大力开拓多元的海外市场,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产业利润角度来衡量,主要指标包括外企资本积累水平﹙P211﹚,外企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P212﹚,外企盈利贡献率﹙P213﹚和外企利税贡献率﹙P214﹚。产业调整随着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外资石油石化公司与中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合作基本以石油加工炼化以及化工制造为主。跨国企业主要是投资于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中下游,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一方面,目前跨国公司大力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大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实力日趋相近、生产规模较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中国石化产业规模效益呈缓慢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尚未实现同步发展,这极大地影响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应积极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壮大自主研发力量,提高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观测点指标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产值比重﹙P221﹚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比重﹙P222﹚。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与创新是FDI活动中唯一具有高附加值的要素,是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动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建厂,大规模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必然伴随着生产技术的转移。此外,外资企业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研发创新,这大大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的速度。要强化技术外溢的正向效应,就必须在注重技术引进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近年来,中国石化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不仅加快在中国的技术更新,还有进行联合研发的新趋势。技术转移指标主要通过外企研发投入状况来体现,具体指标包括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P231﹚和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P232﹚。环境保护石化工业的主要污染排放包括成分复杂、数量庞大的废水、废气、废渣,而且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原材料和副产品都具有挥发性、毒性、腐蚀性和无法降解等特点,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带来严重危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控制和治理[9]。因此,选取工业“三废”排放量年降低率﹙P241﹚来进行衡量,该指标属于相对性指标,能动态反映外企生产运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目前,石化产业利用FDI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大规模投资促进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产能的大幅提高,却也使中国被动地承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最终增加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成本。
基于AHP−GRAP的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实证分析
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摘要:在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结合国际及国内石化产业发展环境及现状,对常州市石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常州市石化产业发展现状的优势与劣势,并结合近些年来常州市石化产业的发展,从多方面探寻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治理污染及废物、科技创新及战略机制调整、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兼并重组、解决安全隐患、完善管理机制等多层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常州;石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结构优化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石化企业发展方向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在此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石化行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虽然也存在和钢铁、煤炭等行业类似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其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石化产业要集中向提高优质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质量及竞争力方向发展,同时优化技术革新,发展更高端的产业及产品。
2常州石化产业发展现状
常州作为沿海发达工业城市,石化产业地位突出,是常州市支柱产业,近年来石化工业呈较快增长的态势,总体向好发展,石化产业及利润连年提升。虽然受政策限制,连续多年的专项整治和不断加码的环保政策压力逼迫许多化工企业关闭、搬迁或改行,全市化工企业数量由2006年的2118家逐年减少至2017年底的646家,但行业经济总量却由2006年的480亿元增至2017年的2000多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占比也由2006年的13.5%攀升至2017年的18%。化工产业产值目前位居全市第二位,且增速高于本市工业总产值;化工产品出口110亿元,列全市大宗出口产品第三位;但与此同时,石化产业产值增速有所放缓,并呈现连年下滑的趋势,较工业总产值增速差距连年缩小,发展动力不足。
石化产业发展座谈会致辞文稿
今天召开石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主要是贯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节前书记在市主持召开的汽车与石化产业相互配套、相互支持工作座谈会精神。刚才,大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听后很受启发。
多年来,公司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经营取得了新业绩。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亏损94亿元。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去年形势逐月好转,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减亏80亿元,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二是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着。近几年来,公司始终坚持推进结构调整,用增量带动存量,大乙烯进行了扩能改造,新上了丙烯腈、高密度聚乙烯等先进生产装置。同时,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了10多套落后装置,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三是安全环保形势明显好转。认真吸取年“11·13”事故教训,安全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不断加大治理力度,率先在中石油系统推行了三级防控体系。现在,若干项主要指标都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四是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中石油对公司发展定位后,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是中石油对公司的最大关怀,是对市乃至省的最大支持,奠定了拉动地方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公司的带动下,市的化工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已经纳入第三批国家级园区列批重点,国家碳纤维产业化基地已经获国家科技部门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当前,振兴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实现今年确定的发展目标,谋划好“十二五”发展任务,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产业至关重要。要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研究措施,千方百计做好工作,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组织推动力度,着力打造“两个千亿级基地”,加快化工产业发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一,切实增强加快石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我省是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公司是老工业基地的一张“名片”,曾是全国化工产业的一面“旗帜”,为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石化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掌握着高端的核心技术,把劳动密集、高消耗型产业向我们转移,在国内投资扩能的力度不断加大。中东地区现在已经由单一的原油输出向石化产品方面发展,到年就有超过2000万吨的乙烯项目建成投产,是世界新增产能的50%,抢占市场发展空间。在国内情况看,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地方在利用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加快发展石化产业。目前,全国千万吨炼油装置已经超过16家,百万吨甚至200万吨乙烯生产基地不止一家,现在还在加快建设200万吨级炼油,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面临竞争的压力很大。从我省产业发展情况看,石化曾一直是第二大产业,但是近年来,石化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年,石化产业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8%,到年下降到12.5%。特别是从年开始,石化产业已经被农产品加工业超越。年农产品加工业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6.8%。从公司发展情况看,由年占全省工业产值10.7%,到去年下降到4.1%,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比如,产品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基础化工原料比例偏高,精细化工产品比例不足1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现在包括abs等若干个品种还处于亏损状态,影响了整体效益。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对关键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不足,每年研发投入2亿元左右,仅占销售收入的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只加工到2、3级,而国外先进化工企业,精细加工已经达到7级以上。市与市差距逐渐拉大,也与化工产业支撑作用弱化有关。两市曾经并驾齐驱,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没有多大差距,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进入90年代后,差距逐渐拉大。1990年,两市经济总量差距只有37亿元,到1995年扩大到141亿元,到年差距达到1419亿元。石化占市工业的比重较大,去年还在40%左右,可以说左右经济发展全局。现在,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形势,如果我们不抓紧赶上、大干快上,原有的市场份额也将被瓜分,竞争的优势就会丧失殆尽。全省特别是市要形成共识,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规模总量、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较大突破,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加快建设千亿级产业基地。壮大企业发展规模,是抗拒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从现在情况看,公司乙烯、纯苯等30余种主要化工产品在国内占有较大优势。abs、乙二醇、醇醚、丁辛醇、聚乙烯等装置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位,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居国内第一,乙丙橡胶是国内唯一的生产厂家。这些都为建设千亿级石化基地奠定重要基础。公司要抓住机遇,发挥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加快壮大发展规模,争取到“十二五”末,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亿元。一要突出抓好千万吨炼油项目。积极争取中石油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解决重点问题,加快项目进度,确保千万吨炼油项目今年建成投产。二要谋划新上一批项目。围绕石化产业的前延后伸,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配套项目。同时,积极开展项目对接,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与公司建立稳定的配套机制,发展产业链经济。三要形成支持公司的合力。加强与中石油沟通协调,争取将千亿级石化产业基地纳入中石油“十二五”规划。省工信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公司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产能。
第三,积极打造市千亿元国家级石化产业园区。国内外石化产业多以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为主要发展模式。近几年,我国石化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化工园区,全国还在建60多个省级化工园区。市的化工园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有优势,特别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化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市是全国着名的石化产业基地,有人才、技术优势。这些都为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打下基础。要搞好产业布局,尽快做大园区发展规模。一是围绕公司的上游配套,大力发展化工助剂、催化剂和添加剂。公司每年需要“三剂”多达400多个品种。随着装置规模扩大,需求还会增加,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围绕公司的下游产品加工,发展产业链经济,包括abs、聚乙烯、合成橡胶等等。三是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提高基本化工精深加工水平。加大投入,搞好研发,争取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全面提高精细化工率。
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石化产业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它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能够促进资源在集群网络间的流动,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石化产业是青岛市的支柱产业,然而石化产业在为青岛市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大量污染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且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1]。因此,基于循环经济而构建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模式,对解决青岛石化产业集群存在的资源过度消耗、废弃物过度排放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现状分析
青岛市石化产业主要分为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两大类。其中石油化工以石化产业链延伸为主,重点发展乙烯、芳烃和三大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工复合材料等,其产品贯穿于石化产业整个产业链;精细化工是石化产业的终端类产品,按照清洁生产、专用化、高性能的要求,重点发展医药、涂料、染料、催化剂、黏合剂、各种助剂等。据统计,2016年全市石化产业总产值17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2],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青岛市石化产业近些年来呈集群化发展的态势,主要有黄岛石化产业集群、董家口石化产业集群和平度新河石化产业集群,总规划面积5546公顷。黄岛石化产业集群依托中石化1000万吨大炼油和青岛港液体码头等大项目,集中了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丽东化工公司、黄岛油库等大企业和其他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内重点发展以炼油-芳烃-基本有机材料为主链,以丙烯等为中间品,以精细化工、纤维为终端品的生产。董家口石化产业集群为新建集群,以发展乙烯和天然气深加工等为主打化工产品,形成了甲醇、乙烯、丙烯、有机化工原料、三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链上下游相配套的产品生产园区。集群年生产石化产品共228万吨。平度新河石化产业集群始建于2009年,初步规划是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目前集群内已经入驻的企业有青岛碱业、中石油、双桃精细化工等大中型化工企业[3]。石化产业给青岛市经济带来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一是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化工及新材料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二是集群环境风险防控压力凸显。集群内以化工企业为主,“三废”的处理风险很大,“三废”一旦发生泄漏、爆炸以及高浓度化工废水违法偷排等突发性安全环保事故,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将会给青岛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三是生态产业链不够完备。集群内尚未完全实现结构优化、集约生产,一体化集聚以及园区企业之间原料、产品、副产品乃至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关系尚不完善。因此,为适应生态文明战略要求,通过优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促进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是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构建的思路
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的构建,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理论为指导,按照“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发展目标[4],从集群企业的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集群企业间的副产物相互利用及产业链条的延伸层面着眼,来积极推行废弃物资源化和绿色消费体系化,促进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在构建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这样的思路:一是以循环经济原理和技术为指导,按照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以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目标;二是向上向下整合产业链,形成设计、生产、销售、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效石化生态化产业链,即通过纵向产业整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三是共享集群园区环保基础设施。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园区、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以突破单一企业对资源和能源充分循环利用的制约。
三、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构建
石化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临港石化工业是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为加快推进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根据《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特制订浙江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规划。
一、浙江省石化工业现状分析
石化工业以炼油为源头,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我省石化工业产业链的基本现状是“两头大、中间小”。镇海炼化是目前我国炼油综合加工能力最大的炼厂,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年。轻纺、塑料加工、精细化工等石化产品下游工业非常发达,轻纺产业加工能力占全国30%,塑料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20%。与石化工业上、下游工业极为发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省基础石化工业发展缓慢。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炼油、石化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89亿元,约占全省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总额的50%。其中原油加工业占了大头为508亿元,有机化工原料业56.1亿元,合成材料制造业225亿元。在合成材制造业中,原料单体基本以进口或外省购入为主。我省石化工业整体发展落后,尚未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
我省原油加工企业主要有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炼油厂等。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我省最大石化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合成材料行业是我省近年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目前主要的企业有巨化集团、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华峰集团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生产PVC、ABS、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有机硅单体、聚氨酯、氨纶等产品。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能力30万吨/年,华峰集团氨纶生产能力12000吨/年,均为国内最大生产企业,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60万吨/年PTA和宁波逸盛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PTA项目,目前均已建成投产。在建的项目有台塑工业(宁波)关系企业年产30万吨PVC生产装置、台化塑胶(宁波)有限公司的15万吨ABS生产装置,日本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PC生产装置,日本三菱化学60万吨/年PTA项目等。
我省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有限的几家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多是以煤化工产品为原料或者依赖于进口石油化工原料进行延伸加工。
生态保护石化工业发展研究
摘要:在当前环境保护日趋严格的态势下,我国石化工业亟需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及自身资源供给的压力。因此,本文将探究生态保护视域下石化工业的发展策略,旨在促进石化工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石化工业;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石化工业的环境问题不仅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也是制约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瓶颈。如何处理好石化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已成为摆在石化企业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1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石化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来说呈现以下特征:①发展持续推进。近年来,石化产业的销售额与利润持续上升,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亦呈上升趋势。②原料多元化。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天然气和原油数量有限,在此背景下实施的“煤化工”示范工程取得了骄人成绩,这势必会带动石化产业的迅猛发展。③差异化、高端化。差异化、高端化是一个新型概念,这一概念必将推动石化产业的升级发展。我国石化产业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利润空间缩小等问题较为普遍,加强高附加值、高端产品研发是石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④绿色低碳化。在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石化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
2生态保护与石化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总体规划论证会欢迎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与会的各位来宾既是发展石化产业的业界精英,又是学识渊博的资深专家,很荣幸能够请到各位来为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的发展出谋划策,点“石”成金。在此,我代表辽中县委、县政府,代表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向在座的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两年来,辽中县委、县政府抢抓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开放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率先崛起两大战略机遇,依托近海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出了发展近海石化产业,打造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的战略构想。
园区建设、规划先行。为实现园区又好又快发展,我们邀请了北京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为园区完成了总体规划。园区位于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石化资源和产业聚集,承接沈阳化工产业转移,优化整合辽宁中部城市群石化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起步区4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近期以辽中县炼油厂为产业依托,以150万吨/年mcc联合装置项目为龙头,开辟国内外以重油为原料发展精细石油化工的新途径。远期充分利用近港优势,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我们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打造成特色突出、技术先进、清洁化生产、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并具循环经济特色的上下游一体化、资源配置生态化、科技及管理现代化的生态工业园区。
今天的论证会,衷心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与我们一道剖析近海石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园区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产业咨询和学术指导。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沈阳近海石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石化园区环保管理方式探讨
摘要: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自建设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日益增加,环保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摸清环保管理方面的问题,转变管理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转变;石化园区;环保管理;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在主要目标任务中取消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而是对环境质量改善。从强调“总量”到强调“质量”,不只是提法上的一字之变,更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思路的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方法的转变。推动绿色发展,核心是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关键是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履行环保职责,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执政观、政绩观和实践观,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并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因此,深入剖析石化园区在环境保护、规范园区建设等方面现状的不足,紧密结合园区发展的方向,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全面提升园区环保管理水平,推进绿色化工园区建设,保证石化园区的可持续发展。[1]
1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概况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是广东省五个重点发展石化基地之一,以大炼油、大乙烯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芳烃下游产业链、碳二下游产业链、碳三下游产业链、碳四下游及炼化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以及精细化工专业化学品五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间互相耦合,形成资源利用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的石化产业群落。2002年11月,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的第一个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园区内奠基,于2006年3月正式投产运行;2007年2月,中海油1200万吨/年炼油及其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09年3月投产运行。在中海壳牌和中海油炼油及乙烯项目带动下,截止2014年12月,大亚湾石化区内企业已达39家。
2园区环保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低碳经济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关系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要求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模式来发展中国的经济。石油石化行业一直一来都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面对国家的这一举措,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减排压力,因此,它在我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促进我国石油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除此以外,这条路线还能够促进能源的再生发展,还能够缓解油气供应的压力,所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社会经济常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石油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石化行业;关系
低碳经济是针对21世纪以来不断出现的气候污染问题和全球性气温变暖问题而提出来的,它的宗旨就是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破坏。简单的说,就是以减少室内气体的排放为目标,从而构建出一个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空气中碳元素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碳元素寄存体对碳元素的吸收能力,以此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维持生态经济的平衡发展。而目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就是石油石化行业,所以说,低碳经济的出现,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成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低碳经济是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有2500多个能源项目获得了国家的批复,而这能源项目中,有1700多个项目就是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这个比重占到了70%多。在这些新能源企业中,石油化工行业不但承担了重要的份额和责任,而且也经历的大环境的改变。这些因素促使石油化工行业做出了重大的变革和选择。因此,关于低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石油和天然气不但是石油化工行业所需要的能源,而且还是整个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能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了国家能源总量的50%,氯化钾进口量也超过了国家能源总量的50%,而我们国家的重点行业,如原油加工和烧碱等,我们国家对这些能源的消耗也超出了发达国家的20%左右。结合我国国内资源的发展现状来看,根本就无法长期承受这种高能量的大消耗。因此,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进一步推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升级;2.我们的环境已经无法支撑起这种严重的污染情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年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所排放出来的污水都达到了40多万吨,所排放出来的废气也不下4万立方米,这些都占了全国工业企业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在排名上面也都排在了比较靠前的位置上。这些排放量的超标,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水质和空气,因此,石油化工行业所面临的重点话题也就成了保护环境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低碳是最佳的方案之一。
二、低碳经济是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