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22:28: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失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外贸易失衡分析
摘要:新疆对外贸易不平衡表现为进出口失衡、贸易方式单一、贸易对象集中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主体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出口导向、技术落后与缺乏产业支撑。解决如上问题新疆也面临较多困境。
关键词:新疆;对外贸易;战略调整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长期面临不平衡的局面,不利于实现贸易双赢的贸易关系,也不有利于国民福利的获得,所以改变新疆贸易不平衡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1新疆对外贸易失衡的表现
1.1进出口失衡
长期以来,新疆在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指导下,出口贸易得到长足发展,新疆对外贸易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出口增长速度较快,2003~2013年新疆出口贸易增速平均为77.6%,进口增速为13.7%,贸易顺差由2003年的3.12亿美元扩大至2013年的169.8亿美元,2013年出口、进口与贸易顺差间的比例关系为4.2:1:3.2,贸易不平衡表现很突出。
中国贸易失衡成因
1中国贸易平衡状况的历史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贸易逆差向持续顺差转变的一个过程,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进出口差额数据,利用Excel制作出条形图和线形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为进出口差额。如图:大致可以把我国贸易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时的中国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贸易逆差为主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12年中有10年处于逆差状态,累计逆差46840百万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万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贸易顺差逐步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逐步增加,在这个阶段,除1993年出现12220百万美元的逆差外,均为贸易顺差,累计顺差14380百万美元,年均顺差2876百万美元。
小议经济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最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全面影响的事态,首推全球经济失衡。尽管全球经济失衡已延续多年,但中国作为一个刚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只是近年来才真切感受到它的影响,而且被强加了矫正失衡的责任。文章将从全球经济失衡这个大环境中,找出一些应对措施,力求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经常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逆差;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全球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在核算意义上它总是平衡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储蓄不足,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储蓄过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因此,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两国的贸易关系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是从美国国内的视角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消费信贷
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失衡的基础之上的。在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同时,不止是中国,整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都出现大量顺差,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对美贸易顺差。因此从美国方面寻找原因来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美国国内视角分析,我认为美国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过度消费,储蓄不足和出口设限。其实前两点也可以合并成一点,因为过度消费必然导致储蓄不足,这其中涉及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问题,这里不作分析。
首先考虑的是美国过度消费。二战后,美国已经从一个大生产的社会进入到主要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并且主要是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的快速增长等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同时,公共开支也不断扩大,联邦政府财政也在2002财政年度由盈余变成赤字并且持续多年,而且在2004年度创下财政赤字高达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美国过度消费问题的原因,其实除了文化层面的影响外,其完善的消费信贷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是以刺激消费为目的,以未来收入为依据,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贷款。美国比较正规的消费信贷已有8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呈现高速增长。80年代以来,消费信贷作为扩大消费,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种有效方式,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中美贸易失衡论文
1中美贸易现状
中美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高速发展,优势互补明显,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化。贸易的飞速增长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惠,给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贸易摩擦也在增加。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来,中美贸易出现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问题以及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等。例如,2002年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施钢铁保障行动;2003年美国对华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200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彩电和寝室木家具征收反倾销税,美国商务部还明令禁止美国进口中国购物袋,美国主要纺织品服装协会和工会要求推迟取消纺织品配额。
2中美贸易现状原因分析
(1)美国的对华贸易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美国可以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美国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这种贸易的不对称无疑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即此时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高。而当收入水平比较高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其福利水平。而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美国一般是高技术高档产品。显然,不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这就导致美国会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由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却非常低。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政策都是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党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3)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的下滑。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贸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出口贸易额的下滑,而不是进口贸易的激增。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透露,在过去两年中,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额减少了85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软。相反,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却在增加。
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研究述评
摘要:小额信贷供需失衡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对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原因进行探讨,对推动小额信贷市场供需均衡的理想体系构建,进而发挥小额信贷的金融扶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社会特性与农业生产特点、农村金融体制三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针对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现象进行对策研究,缺少对失衡机制的深入理论研究。可见,未来应引入逻辑严密、方法科学的模型研究,进一步探讨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作用机理,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均衡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影响因素
一、前言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扶贫手段,对增加农户有效收入、缓解贫困态势、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增长缓慢且结构不合理,农村小额信贷总供给量显著低于总需求量,资金缺口大,但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需求却显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信贷市场供需总量均衡的理想体系构建,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扶贫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参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界定小额信贷的概念,其次从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社会特性与农业生产特点、农村金融体制三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最后针对既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以后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二、小额信贷概念的提出
小额信贷于1960年产生,一经出现,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小额信贷以其门槛低、无抵押、贷款程序简易等特点在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发展成为广大农户以及中小企业喜闻乐见的信贷形式。世界各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国情,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为我们系统研究小额信贷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小额信贷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以下则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Morduch(1997)认为小额信贷是新型金融扶贫手段,专门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利率高、无抵押的信贷资金,同时能够实现较高的贷款偿还率。Bennet(1998)认为小额信贷是低收入群体的福音,能够带给他们大量生活生产所需资金。他认为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模式,能够通过商业化运作产生持续不断的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发展。同时,小额信贷使得低收入群体拥有改善生活困境的资本,为他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Mark(1999)表示,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凭借所获得的小额贷款能够充分享受医疗健康、教育、保险等服务,并进行生产、消费,实现较高质量的生活水平。Jeffrey(2000)指出小额信贷具有金融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更加侧重社会效益,旨在向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并将使该群体利益最大化视为发展目标。Robin(2004)认为小额信贷有其特定的目标客户,即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该群体较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服务。吴宝国(1998)指出小额信贷是造福于中低收入阶层的金融模式,遵循商业化的运作规律。刘大耕(2000)表示小额信贷本质上属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与运作流程的更迭,是一种新型化的信贷模式。程恩江和刘西川(2002)指出小额信贷专门向城乡贫困群体提供存款与贷款服务,是金融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李兴平(2003)指出,小额信贷凭借金融中介向特定群体提供信贷资金,且该群体具备一定的负债能力。杜晓山(2004)指出,小额信贷是一种综合性的信贷服务活动,包括储蓄、贷款、汇款、保险等,主要服务对象是中低收入阶层。何广文和李莉莉(2005)从不断变化着的角度分析小额信贷,认为其是由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发展而来的特殊信贷模式。焦瑾璞和杨骏(2006)指出小额信贷采用异于正规金融组织的风险管控手段,为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客户进行小额度金融服务。
浅谈经济失衡的特征与原因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国际市场各项规则体制的建立完备和要素流动的壁垒降低,要素中尤其是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流动性增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素分工的趋势显现。要素流动、重组、分工与合作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的融合方式和运行机制,在要素扭曲与要素集聚的推动下,演化成全球经济失衡格局。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要素扭曲;要素集聚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系统中呈现三角式的分工关系: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靠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特征的金融产业和虚拟经济,去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全球市场上最大的需求方;二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依靠具有劳动力密集特征的制造业出口成为全球市场上最大的供给方;三是以石油输出国为代表的中东和北非国家,依靠其资源密集特征的能源出口为美国和其他制造业国家提供能源保障。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具有内生性,是全球经济体系内要素扭曲、要素集聚的长期规律导致的一种长期状态。
1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经济运行体系中内在的长期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本质上具有内生性和系统性,且与各国国内根深蒂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全球生产与金融网络体系息息相关。1.1全球经济失衡内生于当代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当代国际生产网络体系是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的基础上,通过全球要素配置与各国资源禀赋互补,不同经济体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分工模式,即要素分工模式。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以及生产方式与分工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流动、积聚、分工与合作,使得一国成为了要素集聚与合作的平台或载体,在传统的贸易统计标准体系下,开放收益的衡量存在偏差。不同国家间的贸易收支不平衡正是由各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要素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处于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主要加工制造与资源供应环节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了全球经常账户的盈余方,而不断地进行要素转移乃至产业生产基地的大规模转移的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则主要担当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需求方角色并相应地积累经常账户的赤字。1.2全球经济失衡内生于现行国际金融网络体系。全球金融体系失衡主要包括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等多层次失衡问题。各主要经济体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的差异,决定其在金融资本流动中扮演角色差异: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成为资本流入中心,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为其提供融资,成为金融资本输出国。随着金融规则与监管的放松、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以华尔街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席卷全球,美国的金融集聚进程加速。金融全球化既是要素流动和要素配置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又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更广泛的、更多样性的要素合作方式,使全球化条件下的要素合作效率更高。当一国参与以要素流动为本质特征的金融全球化,为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创造条件卓越,金融全球化的风险也成为全球经济平衡运行的最严峻挑战,虚拟经济规模过度膨胀以及虚拟经济的自我强化模式最终演化成全球金融网络体系失衡。1.3全球经济失衡内生于各主要经济体的内部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与各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与中美两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美国以债台高筑的方式来支撑国内消费,通过财政赤字大量举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低成本融资实现美元国际循环和保证经济持续运行,这种债务经济循环模式是美国储蓄率过低、过度消费、“双赤字”等失衡问题的根源所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新兴经济体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形成了依赖欧美外部市场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国内消费普遍较低、储蓄倾向较高。各国内部失衡问题与外部失衡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演化成全球经济失衡。
2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分析论文
一、中美贸易失衡现状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由于两国统计方面的技术原因和方法误差导致统计数字差别巨大。美国方面的统计显示,在中美贸易中,1979年、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而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从1979年-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双方数据都表明,中美之间贸易逆差增长速度惊人。1993年,中方统计数据表明中美贸易逆差仅为63亿美元,美方数据也仅为228亿美元。2004年,中美贸易逆差中国数据达到586亿美元,美国数据更为1620亿美元。与1993年相比,增长幅度分别为830%和611%。中美贸易逆差如此之大,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经济问题。
中美贸易失衡不仅表现在绝对量上,而且也表现在相对量上,这一比例在1990年为21%,2004年达到了35%,中国因此成为了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家,超过了欧盟的24.7%,日本的16.3%,加拿大的14.2%,墨西哥的9.8%。
中美贸易失衡也表现在进出口的产品结构变化。中国不仅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率不断上升,近年来相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也迅速提高。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先进产品,占其进口技术产品总额的比重迅速上升。根据美国统计数据,2002年这一比重为10%,到2004年9月上升为18%。而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3年1~8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620.83亿美元,同比增长55.86%;其中美国是第一大市场,148.58亿美元,同比增长69.56%,高出对全球出口增长速度13.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23.9%。由于输往香港的产品大部分最终输往美国,美国市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
二、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实证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贸易逆差持续已久,中美贸易逆差也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各个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先后升值,但是,美国贸易逆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我们不由得质疑,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升值有利于减少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研究
内容摘要: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现下最关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文章立足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深入剖析了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建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财权事权范围、改革“自上而下”公共品决策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由“政府选择向农民选择”、“官员偏好向农民偏好”转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公共产品,供给失衡,政策调整
公共产品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的各类经济物品或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最大化的私人竞争机制占据主导位置,以至于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无法有效地由私人提供,为消除市场失灵,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城乡分治”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的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一手“包办”,而农村公共产品则由农民自己“埋单”,结果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化程度加深,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仅受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制约。如果现行的城乡公共品供给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不调整,农民处于弱势地位的状况不能从制度层面得到遏制,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以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政策,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将传统农业社会改造成繁荣文明新社区的战略举措。
一、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原因分析
1、“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我国实行“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提取农业剩余,使得我国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与此同时,长期实行的以农补工政策,通过直接税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将大量的农业剩余无偿转移到城市和工业,在城市居民生存环境显著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工业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农业、农村、农民则因“失血”过多而削弱了自身的发展能力,农村水、电、路、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生产供给,也因资金短缺,而与城市逐渐拉大了距离。同时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在公共品供给上长期实行“一品两制”的城乡分离体制,城市地区的公共品供给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而农村地区除少数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政府能够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外,大多数农村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长此以往,城乡不一的公共品供给制度使得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问题日趋突出,城乡差距、“三农”问题也因此而愈演愈烈。
2、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非均衡分配,导致城乡公共产品财力分配的失衡。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2%下降到2004年45.1%;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从1993年的21.8%上升到2004年的54.9%。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的变化,一直徘徊在70%左右。地方政府财权过小,导致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匮乏,无力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特别是伴随着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乡(镇)、村两级组织制度外筹集财政资金的渠道基本被堵死,地方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减少,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未能很好地解决财政公共服务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致使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间进行权衡时,往往考虑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基于效率之上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自然对农业、农村、农民不利。
中美经贸失衡成因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美贸易之间失去了惯有的平衡性,这种贸易顺差和贸易失衡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不断扩大,依次为1442.37亿美元、1633.86亿美元、1710.24亿美元。2009年,即使在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额仍高达1433.41亿美元。美方对2009年的统计数据更是让人惊悚,该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为2268亿美元,占美国当年贸易逆差总额比重的43.9%。这些采用不同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都显示出了一个这样的事实:中美贸易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扩大。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表面原因与根本原因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表面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所致。在对相关数据的考察中,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的确对贸易平衡有影响,存在着相关性,2003年姚枝仲、2004年沈国兵、2006年李稻葵等人的相关文章都论述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这并不是引起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麦金农在汇率与贸易失衡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国际货币的支出与收入效应强烈,贸易情况与汇率情况都具有可变性,难以确定。因此,想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显然是无稽之谈。这从科学的角度瓦解了2010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商业周刊》时所做出的劝说中国人民币升值以缓解中美贸易顺差问题,以及相关媒体报道文章中指控中国“操纵汇率”的不可信性。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美国的财政赤字、过度消费以及美国储蓄投资的失衡,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首先,在经济学领域,正如国民经济恒等式所说,一个国家经常性的账户差额就是这个国家每个人净储蓄与财政的余额。当一个国家储蓄投资的缺口不断增大,一个国家经常性的账户差额其实也在不断的增大。这从近几年来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就可以看出来。自从2001年至今,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就下调了美国的存款利率,这样美国的储蓄率就明显下降。从2005年1月到2008年8月,3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美国的储蓄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2011年年初,美联储宣布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极低的利率大大地促进了个人投资的扩张,使个人资产价值以及个人收入明显快速增长,大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其次,从财政赤字的角度来说,增加开支以及减税都会增加账户逆差可能性。美国2011财政年度的赤字将达到1.48万亿美元,超过2010年的1.294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2011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达到9.8%,超过2010年的8.9%,接近2009年时达到的二战后最高水平10%。而且奥巴马在该年推出的新减税方案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了8580亿美元。这个减税方案对美国政府赤字和债务水平的负面影响大于对经济的正面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账户逆差的可能性。从本世纪初开始,美国的财政赤字累计数额就出现不断的攀升趋势,美国其他项目的逆差也呈现上升趋势,高额的财政赤字与较低水平的储蓄造成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居民的总消费与GDP之间的比重是65%,2004年和2005年都出现了攀升趋势,一度达到72%。由于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过度消费以及政策导向所致的储蓄不足使美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靠对国外储蓄的吸收来维持,因而也就造成了美国的财政赤字。从本质上来说,财政赤字是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的外在表现形式,其真实的实际原因是美国的储蓄能力不足,美国在国外寻找出路,即使中美贸易顺差结束,也依旧需要美国政府为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补充国内的储蓄资金不足。从本质上来说,中美贸易失衡只是一种偶然性的选择,不是中国也会是其他国家,因为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形是无法解决其国内存在的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