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8:07: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诗歌鉴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之形象综述

一、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杜甫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示儿》、《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⑨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⑩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二、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写景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查看全文

诗歌鉴赏联想运用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思维跳跃而含义隽永。但由于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在领会文字内容和意蕴方面有些难度,这使精神营养的吸收大打折扣。在欣赏诗歌时如果能运用联想法“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会有更加全面、准确、透彻的理解,而且经久难忘。联想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很好。就诗歌欣赏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联想想象阅读。

一、了解诗歌发展史,确定诗歌大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决定那个朝代诗歌创作大的方向,因此,适时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对宏观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滥觞,其所录之诗大多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是由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淳朴的民风决定的。唐代君主和人民群众爱好诗歌成为普遍风气,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表现昂扬的精神,李白的乐观,杜甫的壮志自不必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名族的入侵,多出现渴望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豪放大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无奈的感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热切的呼喊;连婉约派的李清照也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叹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各个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据此,掌握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路子。

二、了解个体差异,确切地解读诗歌

时代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创作主体因个人的身世际遇,所处环境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说诗歌还有其小背景。如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王维,早年曾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但由于政局变化让他觉得仕途生活只会违背自己性情,成为累赘,于是就开始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前后期诗风的不同,前期多写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而他后期的诗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联想写作背景,关键是要能够设置一种可以进行想象的具体情境,使自己身处其中,能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到细致入微,透彻深刻。

查看全文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学案一:读懂诗歌要注意方法

1、分清题材类别

①送别诗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边塞景色或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以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或思念亲人,或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查看全文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第九节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查看全文

诗歌鉴赏技巧分析论文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查看全文

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分析论文

一、通过筛选意象初步感知诗歌

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又具有特定的意义,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柳为伤离别,流水隐喻凡事听其自逝等等。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及诗中某些特定意象,自然会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晚唐诗人薛莹《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滚滚东逝之水,加之以“落日”、“烟波”等意象,充分渲染一个“愁”字,怀古伤今之情溢于笔端。

二、由诗的意象推及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查看全文

古典诗歌鉴赏管理论文

诗歌鉴赏自1988年以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题,2002年以前一直以单选题的题型出现,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单项评价,2002年全国卷参照上海卷,改为文字表述题,对诗歌的考查也由单项评价提高到了总体把握,分值也由原来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了解答的难度,再加上古诗自身语言凝练,表意委婉含蓄的特点,往往导致考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选准了鉴赏的切入角度,诗歌的主旨思想就会一目了然。现就简单介绍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几个反面: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查看全文

高中的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查看全文

诗歌鉴赏指导语文教案

第九节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查看全文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探究论文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