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4:33: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失地农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如何让如此规模的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当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必须尽快切实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为了解情况,掌握实情,寻求对策,为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前往浙江、四川、北京、山东等省市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政策建议部分报告如下:

一、征地安置政策的基本目标

我国现行征地安置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补偿办法,即国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农民予以直接的经济赔偿,如土地补偿费是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补偿,安置补助费是补偿农业从业人员因征地而就业不充分或一时不能就业所承受的损失,等等。肯定地说,这种经济补偿机制是必要的,目前显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坚持下去并逐步得到改进。

也应认识到,现行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低水平、不全面的,难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大量的实证调查揭示,这种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被安置者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这就警示我们:现行的征地安置政策是一种普遍缺乏效用而且很容易被滥用的方法,不足以预防失地农民的贫困,必须加以调整和完善。

预防和缓解失地农民贫困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重新审视征地安置工作的政策目标和手段,且重点应放在检讨损失评估和补偿的思维方式上。进而言之,征地安置政策不应简单地视为支付赔偿或置换原有资产,其思路应更为宽广:使失去土地的人重新建立生产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应把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作为未来征地安置政策的基本目标。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livelihoods)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将此概念引入行动议程,主张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WSSD)和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FWCW)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生计对于减贫政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意义。所谓“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在此框架内,资产的定义是广泛的,它不仅包括金融财产(如存款、土地经营权、生意或住房等),还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社交圈、社会关系和影响其生活相关的决策能力。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

政策目标:生计可持续

现行征地安置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补偿办法,即国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农民予以直接的经济赔偿,如土地补偿费是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补偿,安置补助费是补偿农业从业人员因征地而就业不充分或一时不能就业所承受的损失,等等。肯定地说,这种经济补偿机制是必要的,目前显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坚持下去并逐步得到改进。

但必须看到,现行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低水平、不全面的,难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大量的实证调查揭示,这种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被安置者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这就警示我们:现行的征地安置政策是一种普遍缺乏效用而且很容易被滥用的方法,不足以预防失地农民的贫困,必须加以调整和完善。

天津市大港开发区超出标准,违法占地1384亩。中塘镇大安村1076名失地农民按手印,强烈要求将非法占地恢复原貌,并全额支付已批准征地的土地补偿金。(本报记者王晔彪摄)

预防和缓解失地农民贫困问题,应重新审视征地安置工作的政策目标和手段,重点应放在检讨损失评估和补偿的思维方式上。进而言之,征地安置政策不应简单地视为支付赔偿或置换原有资产,其思路应更为宽广:使失去土地的人重新建立生产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应把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作为未来征地安置政策的基本目标。

“可持续生计”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将此概念引入行动议程,主张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和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生计对于减贫政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意义。所谓“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在此框架内,资产的定义是广泛的,它不仅包括金融财产(如存款、土地经营权、生意或住房等),还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社交圈、社会关系和影响其生活相关的决策能力。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论文

摘要: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但目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该本着灵活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原则;模式

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传统的做法是将其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交由子女耕种,耕种收获基本能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可见,土地又承载着养老保障的功能。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传统的、稳定的养老保障。因此,探讨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模式,不仅是保障失地农民养老无忧的迫切要求,也是赢得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保持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1.养老保险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是失地农民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调查显示,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仅占8.3%。失地农民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理财能力不足,养老观念相对滞后,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因此,仅靠“自觉”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是很困难的,政府在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应加强引导,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还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以确保失地农民养老无忧。二是个人缴费比例过高。调查显示,39.9%的失地农民因为个人缴费比例太高,而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失地后,一方面由于非农就业技能缺乏等因素使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粮食、蔬菜等自给条件丧失,生活支出普遍上升。失地农民的缴费能力极为有限。不少地方在设计失地农民缴费比例时认为个人负担部分可从安置补助费支付,但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普遍偏低,不足以支付养老保险费用,即使部分地区的安置补助费能支付也会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各地在确定个人缴费比例时应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现实,使他们不致因负担过高而无力投保。三是保障水平过低。调查表明,有22.1%的失地农民因为保障水平太低,政策缺乏吸引力而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各地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多在二、三百元,有的地区不到一百元,这种养老金水平在当前农村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刚刚能维持温饱。另外,农民失地后最终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转化为城市市民,城市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都远远高于农村,靠这点微薄的养老金要想在城市实现“养老无忧”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前的保障水平过低,不能真正保障失地农民安享晚年成为制约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的原因之一。四是保险层次单一,满足不了失地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比较富裕的失地农民希望将来的保障水平能高一些,即使个人负担的绝对金额高一些也无所谓,只要能真正实现养老无忧;经济状况较差的失地农民则由于受个人缴费能力的制约,只求将来能保温饱。但目前各地养老保险大都缺乏层次性,致使部分失地农民因保险层次过低不愿投保,部分失地农民又因缴费负担过高无力投保。

2.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降低了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一是宣传不到位,影响养老保障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有高达43.3%的失地农民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54.2%的人表示了解一些,仅有2.4%表示非常了解。可以想见,即使当地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确实能够保障失地农民利益,43.3%的不了解这一政策的人恐怕也不会从腰包里掏钱出来买保险,政策的实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所了解的人群中,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仅占43.8%,近六成的人则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这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了解不全面的可能性。二是养老金不能足额、准时发放,影响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不可否认,56.5%没有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人中,有一部分对此是持观望态度的:如果这一政策实施情况良好就参加,否则继续观望或转而求其他。调查表明,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有32.7%的人不能足额领到养老金,40.5%的人不能准时领取到自己的养老金。这表明拖欠失地农民养老金已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到老年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会挫伤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三是实施过程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缺失,使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缺乏信任。因为对养老保险制度不放心而拒绝参加的占受访人数的25.7%,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失地农民养老观念滞后、政府又未能很好的宣传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中,失地农民被剥夺了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放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缺失使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保险度”产生怀疑,影响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支援调查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空间迅速扩张,征地拆迁范围越来越广,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地农民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城市化大潮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东部某省历年累计200余万失地农民中,有30万左右是贫困人口;西部某省20%的失地农民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活,20.8%的失地农民处于贫困状态。最近媒体陆续披露了湖南珠洲、宜黄因强拆而致人引火自焚等事件,诸如此类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征地太用力,农民幸福指数下降

1、生活状况堪忧。一是收入下降。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补偿款,部分来源于房产出租、外出务工、零星土地耕种等。土地被征用对原本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影响,对个别农户特别是一些孤、老、病、残人员的基本生活影响更为严重。二是支出增加。农民失去土地后,以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迫终止,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上去购买,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及城市生活基本需求的不断增多,日常开支远远高于在农村生活时的水平。

2、就业处境艰难。一是自身素质偏低。失地农民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有的只有小学文化,思想相对保守,受文化程度、职业要求、择业观念、年龄、身体等因素影响,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二是缺乏就业技能。绝大多数失地农民没有技术专长,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失去土地后,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三是就业积极性不高。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状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意识较差,积极性不高,过多寄希望于政府的安置,靠补偿度日。

3、矛盾纠纷不断。一是安置补偿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就业艰难,生活没有着落,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二是征地政策不够完善,大规模征地与规划安置滞后存在的冲突,使部分失地农民心存不满,导致阻工、闹事、上访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成为当前最主要的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二、维权不着力,诸多因素造成困境

查看全文

健全机制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主要是各级政府只抓征地搞建设上项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之后,农民的就业、生活出路、社会保障根本没有考虑,征地补偿费管理不善,农民分配征地款后,盖个房子,婚娶嫁女,小孩上学后所剩无几,有的投资不当造成损失。生产生活困难,这些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地,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作意见,市政府要认真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就业问题,现针对我镇的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全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之一,府城镇地处城乡结合部。而且人多地少。自1990年以来,共有380多家企业(单位)征用我镇农民集体土地面积12436亩。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有30个经济社,1824户9109人(农民)失地,人均不足两分地的有12个经济社,417户,1798人(农民)基本失地,全镇目前失地和基本失地农民共有42个经济社,2241户,10917人。征地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遗留问题多。一是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农民收入逐年减少、生活来源没有保障;二是征收补偿费的管理使用问题,由于政府疏于引导,疏于管理,相当部分村征地款一次分配到户,不留积累,分光吃光;三是征地三项补偿标准低,镇征地项目多数是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抓的重点项目,征地地价低,如高速公路征地元/亩,城市道路建设征地3.6万元/亩,美舍河整治征地3万元/亩,学校征地每亩1万多元,防洪堤建设占地不补偿;四是农民征地款4280万元银行存款被冻结之久不兑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一、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市政府要不断完善城镇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议建立海口市农村养老保险调节基金,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投保相结合,将失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目前生活困难的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使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来源有保障。

二、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不够,为帮助失地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市政府要创办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同时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实实在在抓农民工技术培训,特别是失地中青年农民工的培训。使他们提高素质,掌握技术,为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失地农民工就业工作机制,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多渠道与用工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用工信息,职业供求情况向社会。政府定期组织用工招聘会,及时为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鼓励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对新上马的建设项目投产后要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就业。

三、市政府要制定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从事养殖业、工副业、个体经济的失地农民要免收个体工商管理费,在贷款、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享受与城市下岗职工创业谋生同等待遇,为失地农民创业谋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持。

四、对征用土地较多的经济社安排留有一定的企业用地(30—50亩)作为村办企业用地。市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帮助办理相关手续,由经济社招商引资,联营合作,租赁等形式上项目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农民才有收益分配,解决生活来源。实践证明凡留有集体企业用地的经济社都有效益有分配,农民生活有保障。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保障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对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我们的认识都是比较模糊和极其有限的。这些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怎么样?他们的希望在何方?这些问题值得各级党和政府以及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认真思考。

关键词: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征地社会保障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国富民强的必经之路。当今中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这条道路稳步前进,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承认,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中,农民一直就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而且,我国传统的农民社会保障实质就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保障。现在农民们一旦失去被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他们的生存状态怎么样?他们的社会保障如何?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则就会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失地农民的产生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和江浙地区,由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搞得有声有色进,宽敞笔直的交通设,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规模不小的别墅群,这些都曾让外国吃惊,让国人自豪。然而我们也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地的占有,同时伴随着的是失地农民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经济越发达,占用的土地越多,失地农民也就越多。例如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1995年义乌的城市化率仅为18%,而到今年预计将达到55%,随之突飞猛进的是城市建设,预计三五年内义乌市的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另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介绍,新《土地法》实施后的2000年、2001年两年间,安徽省共报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地4.13万亩(因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批文未发,其用地数量未统计在内),其中征地3.88万亩,涉及被征地农业人口5万多人。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产生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特别是在我国征地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追求政绩,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征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采取种种不正常的手段,把国务院才能批的权限搞到县一级就能批,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甚至数平方公里。还有一些地方官员看中了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更是肆无忌惮地征用土地,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失地农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据统计,从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2394.6万亩耕地,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减少了土地。按现在的经济发展进度,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据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亩到300万亩。如果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又有250~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问题分析论文

1、调查方案设计

笔者在2008年7月至11月,和来自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一同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调查涉及浙江省的萧山、温州、宁波、义务、金华、丽水等县、市、区,同时我们还零星走访了浙江部分县、市的一些村庄和农户。抽取的农户调查样本覆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失地(或即将失地)农民,符合随机抽样要求。本次调查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8份,有效问卷239份,其中涉及已征地174份,即将征地65份。

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农民个人和家庭基本信息,包括农民个人信息、2007年个人及家庭纯收入、家庭月消费水平等;第二部分是农民对征地制度的认知,包括对征地相关法规、补偿制度的了解及对征地的意愿等;第三部分是农民对征地所获补偿的满意程度,包括获得的补偿、征地前后生活状况等内容。

2、被调查农民基本情况

从年龄分布区间来看,被调查农民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比例。从受教育水平来看,调查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到,大部分处于小学或初中水平,本科或大专水平只占到总人数的2.51%。

农户2007年家庭总收入水平分布较为广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家庭总收入在2-3万元范围内的较为集中,占到35.56%,而家庭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所占的比重达到20.50%,数据显示低收入农户仍然较多。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太原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中村的改造和整体拆迁,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此而失去土地,失地农民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生存权受到威胁,他们的社会保障成了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与城市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好太原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伴随着太原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2015年,启动了54个城中村的改造,建筑面积达1745平方米的整村拆除与同步建设,两年内将要完成85个村改造,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2020年左右完成170个城中村的全部改造。这表明,太原市城市化速度在加快,但与此相伴的是失地农民数量也在增加,这些失地农民的“户口”被转为城市“居民”,但是他们并不能享受到像城市人一样的完全“国民待遇”,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补贴等等。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生活来源。因此,充分认识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太原市征地补偿采取和全国大体一样的形式:现金补偿、留底安置、农转非安置、就业安置等等,由于农民被征用土地后安置大都采用单一的货币安置方式,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居住安顿、重新就业、生活习惯转变和生活观念等问题缺乏系统完善的考虑,导致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养老问题是失地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太原市失地农民除了有一部分依赖社区的发展,因地制宜,享有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区保障,比如入股分红等形式,而大多数失地农民因缺乏生存技术和社会保障而被城市边缘化,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后获得了征地补偿,但这相对于市场的物价位是十分低廉的。大批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城市并没有如此多的就业岗位提供给他们,如此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在相关配套措施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失控,进而产生社会动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非法侵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好失地农民的未来出路,确实保障其生计的可持续性,决不能因为拆迁、失去土地为生活所迫陷入贫困,或者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针对这部分群体,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必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祥和安定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问题探究论文

一、征地安置政策的基本目标

我国现行征地安置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补偿办法,即国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农民予以直接的经济赔偿,如土地补偿费是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补偿,安置补助费是补偿农业从业人员因征地而就业不充分或一时不能就业所承受的损失,等等。肯定地说,这种经济补偿机制是必要的,目前显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坚持下去并逐步得到改进。

也应认识到,现行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低水平、不全面的,难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大量的实证调查揭示,这种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被安置者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这就警示我们:现行的征地安置政策是一种普遍缺乏效用而且很容易被滥用的方法,不足以预防失地农民的贫困,必须加以调整和完善。

预防和缓解失地农民贫困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重新审视征地安置工作的政策目标和手段,且重点应放在检讨损失评估和补偿的思维方式上。进而言之,征地安置政策不应简单地视为支付赔偿或置换原有资产,其思路应更为宽广:使失去土地的人重新建立生产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应把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作为未来征地安置政策的基本目标。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livelihoods)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将此概念引入行动议程,主张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WSSD)和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FWCW)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生计对于减贫政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意义。所谓“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在此框架内,资产的定义是广泛的,它不仅包括金融财产(如存款、土地经营权、生意或住房等),还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社交圈、社会关系和影响其生活相关的决策能力。

应当说,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工作。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失地农民普遍实行的“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政策,就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只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招工安置和农转非等办法,在实践中已失去原有作用和意义,各种矛盾和问题才开始凸现。因此,重新理解和认识可持续生计政策,并以此作为征地安置工作的基本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涵。

查看全文

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法履行人大职权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刍议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那些“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已达4000万。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农民生活和保障均无着落,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九三学社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60%多的失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这些困难农民多在中年,上要养老,下要扶小,生活非常艰难。在城市化加快的过程中,农民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而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可谓微乎其微。浙江一项调查表明,农民仅占被征土地收益的5%至10%。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制定的补偿标准已远低于经济发展,就是这样的补偿费还常常不能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不仅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还要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的成本,这让不少失地农民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呈现上升趋势,对土地征用采取了抵制态度。这不仅严重恶化了干群关系,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今后还得有大量农用地被征,如果在征地过程中没有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必然出现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大量发生的局面,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70%人口在农村,农村有3000万贫困人口。如果不能充分实现农民利益,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关键。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依法履行人大职权,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作一初步探讨。

近期内,我们联合市有关部门对我市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失地农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补偿标准不一,安置费用偏低

目前,由于政策不一,造成相邻地区、相同时间、相同面积的土地被不同项目征用时,补偿费差距很大,使被征地农民无法理解、无法接受。患寡,更患不均,是失地农民的心理写照,也是导致了众多上访、纠纷出现的重要原因。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标准偏低。根据《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第26条的相关规定,我市按照人均耕地0.6亩计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之和应为26220元/亩,而近年来的实际补偿标准为16080元/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