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4:26: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湿地保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适宜喜湿野生生物生存、具有较强生态调控功能的潮湿地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河口三角洲、滩涂、沼泽、湿草甸等常年积水和季节性积水的地域。

第三条湿地保护工作遵循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湿地保护规划,根据湿地保护需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湿地保护工作。

其他规划涉及湿地的,应当有湿地保护的内容。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研究论文

1971年2月,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在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公约》把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按照这个定义,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四大类自然湿地以及人工湿地,共40种类型。

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及社会效益。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防浪固岸;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工业原料和能量来源,为人类提供聚集、娱乐和科研教育场所。鉴此,湿地与森林、海洋一道被公认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重视与关注。在这些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敦促与影响下,原先湿地保护管理不力的国家逐步加强了湿地管理,提高了湿地保护的能力。

我国是湿地资源大国,根据1995年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其中人工湿地只包括库塘)。湿地资源数量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公约》划分的40种湿地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因此,我国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特别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湿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特有的湿地类型,是亚洲许多重要河流的源头,被誉为“亚洲水塔”。位于我国青海的三江源湿地,其水量分别占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25%、49%和15%,在维护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1992年,我国政府加入《湿地公约》,并将我国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此,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湿地保护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湿地保护管理列入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完成了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目前,全国约40%的自然湿地被纳入400多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林业部门在若干生态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湿地中,创造性地开展了多项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项目,为大规模开展全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积累了经验。同时,我国积极参与了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较好地履行了《湿地公约》等国际生态保护公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湿地国际把第一个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予我国政府,以赞扬我国在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分析论文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社会、经济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享有“地球之肾”和“生命摇篮”之美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导致湿地不断萎缩退化,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泥沙淤积等环境问题使湿地及其功能处于严重威胁之中。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中国湿地概况

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盛行东亚季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以上)。由于水热条件优越,中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系统具有高度多样性,是各种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总面积约6594万公顷(不含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在众多的湿地中,以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湿地类型为主。天然湿地(不含河流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稻田是我国河流湿地之外的最大的湿地类型。目前,按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标准,我国现有173片国家级湿地,并有21处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这些湿地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湿地的主要功能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的水陆过渡性使环境要素在湿地中的耦合和交汇作用复杂化,它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它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1湿地的生态功能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管理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我国已有约40%的自然湿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很多地方仍在大量开垦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大量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错误倾向。为尽快扭转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的局面,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绝不能以破坏湿地资源,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要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

二、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要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凡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一律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对开垦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的,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要依法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基础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管理通知一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各地要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我市地处长江上游,河流、湖库密布,湿地资源(包括水资源和湿地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三峡工程完工后,长江三峡库区将成为巨大的人工湿地。加强湿地保护,对改善我市生态环境、维护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

二、采取措施,严格保护湿地资源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经验启示

米埔保护区利用丰富的红树林和鸟类资源开展旅游。通过旅游开发,在保护区内对香港公众、特别是香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米埔保护区每年还为数千海外学者和观鸟者提供研究和考察的机会。此外,米埔保护区每年为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湿地管理和保护人员举办12期湿地管理培训班。据估计,米埔保护区每年这部分收入达1000~2000万港元。米埔保护区严格按照立法局和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以及保护区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区管理计划和员工管理守则进行管理。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米埔保护区还专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保护区管理人员、大学专家、观鸟会代表、政府代表和当地渔民代表组成,用来监督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协调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基围养虾也是米埔保护区利用滨海湿地进行湿地可持续利用的范例。基围是米埔主要的生态环境类型,基围养虾是指基围通过通海水流闸口来控制进水和排水,来养殖和收获鱼虾的方法。米埔基围虾的养殖方式采用传统生态养殖方式,即虾苗从后海湾纳入,然后靠潮汐带来的食物和内在的红树林食物链向基围虾提供养分。米埔保护区通过基围养虾和其他生态经营大约每年有900~1000万港元的经济收入。米埔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不仅为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经费来源,而且还宣传了保护区,提高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通过制定并成功执行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条例计划、实施可持续的管理措施,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米埔保护区的湿地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日本日光国家公园中的尾濑沼泽是全日本海拔最高的沼泽湿地,总面积6000hm2,以其优美而多种多样的高原沼泽植物而闻名。这片沼泽湿地的一半属于政府,另一半属于一个私人电力企业。近来游客持续增加给公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游客的践踏和为旅游者汲干的河、湖出现了滨海化,一些特有的脆弱植被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威胁。因此日本环境厅会同林业厅、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旅店老板和博物学家,召开一系列会议,商讨解决方案。最后确定采取以下优先措施:将私人经营的旅店数量限制在16个,床位限制在2300个;控制洗浴用水并禁止用肥皂等洗浴用品;在沼泽上修建木板路,并设置标牌以防游人误入湿软沼泽;修建污水处理池,恢复植被;增加管理人员和翻译人员的数量,加强自然保护宣传工作。另外,为更严格有效地管理这一地区,参与公园管理的3个地方政府机构建立了一个公共社团。该社团由县、市、镇、村、电力公司和其他相关的商业企业资助,协助环境厅管理这一地区,主要提供清扫公园旅游点、收集垃圾、为游客引路并监督其行为、提供翻译服务,修理维护各种设施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支持和服务。日本日光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经验指出,为确保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必须对其施以适当的管理。政府、科学家、公众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合作是湿地公园或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地区,它包括1.2万平方公里海岸湿地,美国40%的盐沼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包括重要港口新奥尔良。由于人为更改入海河道、破坏城市外围大片海边滩涂,以及在靠近港口的海边兴建石化企业,使得“卡特里娜”飓风的到来曾经为新奥尔良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为保护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湿地资源,美国正在执行为期15年的墨西哥湾和密西西比河口湿地的动态监测研究等,这项研究具有定时、定量的特点,能周期性地采集系统数据,使得密西西比河口的部分湿地已利用河水的涨落实现了人为控制。为储备能源和防止海域和湿地污染,美国墨西哥湾的大片油井都已被封闭。美国还加强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规定每占用部分天然湿地,必须造出相同面积的人造湿地予以补偿。湿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供能源,最普通的就是水电、薪柴和泥炭。但是,湿地能源的开发也有很大的负作用。譬如,泥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持续的开采会导致资源快速消耗,泥炭开采也会毁坏泥炭湿地及其价值。为高效利用并保护泥炭资源,在开发泥炭资源的同时,应确保将开采对湿地的影响降到最低。德国在开采泥炭的同时,大力开展泥炭与泥炭地利用研究。一大批新型泥炭产品被开发出来,新型农业、园林和花卉业的泥炭复合肥料效果比以往同类产品更好,用于环保、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的新型泥炭产品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从而减少了资源浪费。性能更好的泥炭开采与泥炭生产机械设备不断问世,提高了工作效率。泥炭地利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特别加强了采后泥炭地和人类活动过程对泥炭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湿地保护、利用与管理中,要克服重视利用疏于管理的思想,实施优先保护、持续利用、适当恢复的方针,一方面,在那些湿地已受到人类干预而严重改变的地区,要采取措施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保存尚较为完好的湿地,应首先考虑保护,在充分了解湿地生态特征、论证开发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利用。有效的湿地保护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应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水资源管理、河流流域与海岸带管理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管理的规划之中。要将湿地开发与利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的可承受限度,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在充分调查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湿地的保护规划,依据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原则,将湿地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对不同功能区域采取相应的、有区别的保护措施。在湿地保护核心区,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物资源。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试验区,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有效保护。此外,还需要采取建立鸟类投食点、优化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以及建设鸟类人工繁殖基地等必要的人工措施。通过生态恢复项目的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技术的采用与恢复工程的实施,以及生态恢复过程的监控等实现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主要方法有:选择有代表性的退化湿地,建设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示范区;通过疏挖河道、修建与扩深池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恢复原有的地质环境;对于部分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的地点,可以从其它湿地搬运湿地土壤来恢复其土壤基质,通过本地植物的移植加快植被的形成与恢复过程。在湿地保护实验区,改变原有的以高强度物质输出、土地开垦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代之以输出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同时在开发利用中针对区域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措施。打造湿地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旅游者及其市场需求的研究,做好湿地旅游资源的调查和统计,科学制定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建立科学、高效的湿地生态旅游区管理体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且重视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参与。改变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的、无公害的和集约化的湿地生态农业。湿地生态农业具有产业发展综合性、地区分布多样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性等优势。应针对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和稻田等不同湿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湿地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建立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继续探索湿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泥炭的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沼泽地表草皮层,待采完泥炭后放回地表,以恢复湿地景观。制定泥炭开采规划,把湿地泥炭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出发,采用合理的开发方式,规范人类开发利用湿地泥炭资源的行为,使人类开发行为不破坏生态环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补救措施,以使湿地面积不缩小、质量不下降、生态环境功能不丧失,生物多样性不减少,从而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政府部门应提高湿地科学研究的意识,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就全局性和整体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矛盾突出的问题设立研究课题,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攻关研究,使研究成果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决策的依据。研究侧重在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湿地数据库,加强科研和生态监测,建立各种自然资源的基础档案,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演变趋势研究,开展定位观察研究,了解和掌握主要生物种群的特征、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开展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研究。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国的湿地资源,必须加强湿地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公众和决策者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湿地保护的有效性和湿地合理利用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对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进行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在湿地保护与利用决策中能够科学决策、举措得当;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诸多有利条件,建立游客教育中心,强化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宣传职能;建立湿地管理人才和公众教育培训基地,提高湿地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及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措施,通过“湿地日”、“爱鸟周”等形式,并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并促使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本文作者:杨倩工作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法制透析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城市之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湿地植物有623种,约占该省植物总种数的15.7%。湿地动物940种,占该省已知动物总种数的26.9%。其中鸟类175种,兽类22种,昆虫437种,鱼类63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其它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143种[1]。该保护区对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旅游价值的开发还处于初始的粗放、单一、肤浅的阶段。

对待黄河湿地,与对待任何自然资源一样,开发是为了利用,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利用,开发和保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双赢既是理想状态、发展方向,也具备现实可能性,但是其实现却会经历艰难曲折并需假以时日,特别是需要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法制规范和全体参与者目标明确的不懈努力。

一、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双赢是时代的必然

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指出,自18世纪晚期开始,地球已进入最新地质时代——“人类世”时期。人类栖居的现实的地球,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社会的地球”。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来看待自然事件,人类文化发展不断加速地球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这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完全反对人类干预自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保护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保护不等于不介入,纯粹自然的缺陷需要抢救和弥补,保护性介入的目的是增值,是不改变原有性状的增值。前沿科技背景下的人化自然是智慧的选择,人类改变自然,不一定要破坏自然,运用自己的智慧,按照生态规律,可以建设比自然生态系统有更高生产力的人工生态系统,产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对人有利,又对自然有利,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如果湿地只为单纯的保护,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湿地保护是为湿地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为社会服务,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也将更好地促进湿地系统保护。自然生态应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发挥人类的高度智慧,可以达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生命。保护必须从实际出发,规范好“怎么做”。资源经济学的“选择需求”理论认为,自然事物有无限多的属性,从而为人类提供无限多的利用的可能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评价和开发它的价值。当选择某一项需求时,意味着对它的其他需求的丧失或者限制。也就是说,资源具有选择价值。选择价值又与机会成本相联系。机会成本是指所投入的资金以最有利的方式投资所能带来的收益。“机会成本”用于资源价值评价,它表示一种重要的但数量有限的资源,它的价值不能同时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只能在多种可能的用途中选择其中一项。因此,我们对重要的、特别是数量有限的资源的开发要非常慎重,以保证未来的选择需求。例如对于湿地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我们的首要选择是其生态价值,那么对于生态破坏性较小的科研、教育、旅游观赏等社会价值利用就要加以限制,对于生态破坏性较大的经济价值利用就要严格限制或者禁止。在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优先原则、依法开发原则、有限开发原则和分类开发原则。如划分重点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动植物等,在不影响湿地功能的条件下实行差异性开发利用。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持续发展经济研究

受提出的“湿地资源保护”要求影响,近年来湿地资源保护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如何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激发其经济价值,也因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为真正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兼顾,正是本文围绕加强盐城湿地保护利用资源优势持续发展经济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盐城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江苏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认定为世界遗产,这一成果的取得与盐城湿地资源保护的相关实践存在直接关联,如生态补偿、沿海停止围垦、退渔还湿、退耕还湿,通过深入贯彻守护湿地的生态文明理念,盐城湿地资源保护才得以取得丰硕成果。在盐城湿地资源保护的实践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了较好践行,在严格的生态修复与清理整顿之下,盐城先后拆除了多家饲料加工厂等企业,停止围垦近百万亩沿海滩涂,盐城湿地由此得以实现持续性恢复。为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进一步提升“湿地资源保护”水平,近年来江苏盐城在湿地资源的生态旅游价值开发层面投入大量精力,但如何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不对湿地资源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却对相关人员提出了较高挑战。

二、基于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可持续经济发展路径

(一)实现居民与湿地和谐相处。为更好利用盐城湿地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实现当地居民与湿地的和谐共处,湿地知识宣传普及需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盐城湿地资源保护收获了丰硕成果,但当地仍有部分居民将湿地简单的划归“滩地”范畴,虽然盐城通过多年来的发展逐步淘汰了传统的湿地耕作模式,但很多居民在生活与观念层面仍未能对湿地保护产生正确、全面、清晰的认识,为真正使湿地与居民能够构建生态组成体,必须更为深入的转变当地居民的落后认知。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分类不当、政府与企业的宣传力度不足、湿度保护宣传不够深入均可能对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利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建议采用针对性培养骨干,以骨干带动家庭的宣传模式,湿地保护可基于家庭感染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二)寻求居民利益保障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平衡。为实现基于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设法实现居民利益保障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平衡。是实现人与湿地更加和谐相处属于湿地资源保护的最终目标,基于这一目标,盐城湿地保护应避免将湿地完全孤立,并引入各方力量,设法实现双方的和谐相处,如基于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整合湿地保护部门、引入群众力量、引入社会力量、听取旅游从业者和游客意见,由此即可为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利用提供可行性较高的建议,形成核心管理力,实现群众共建共享,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资金注入,旅游产业的有序开发、合理定价、适当开放也能够由此实现,当地居民由此即可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享受湿地生态红利。(三)打造世界级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盐城湿地已成为世界性的自然遗产,因此在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利用中,应以世界级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此扩展湿地生态旅游前景。在具体的探索中,应针对性开展盐城湿地品牌建设,利用好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资源优势,基于研学、科普、体验等主题以及盐城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故事,即可开拓全新的“旅游生态”。作为最具含金量的自然资源顶级品牌,成功申遗的黄海湿地能够为盐城湿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申遗成功带来的具体品牌影响力必须得到针对性利用。为真正基于盐城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探索,必须讲好湿地申遗背后的故事、针对性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休闲度假配套产业链,以此更好发挥盐城湿地资源优势。湿地申遗背后的故事应围绕盐城湿地品牌打造展开,并针对性建设以盐城湿地为主题的特色风情小镇;全域旅游的发展可较好彰显盐城湿地魅力,因此盐城必须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高速度、高质量、高品位的打造湿度旅游项目,并规划建设全域旅游观光线路,旅游线路和产品设置的优化也需要得到重视,如观景平台、驿站、风景道、绿道,湿地旅游配套项目可较好服务于盐城湿地资源利用,周边的停车场、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也能够由此获得支持;休闲度假配套产业链的构建需结合盐城湿地资源实际,如打造“湿地•秘境之旅”、“梦幻•海洋之旅”等旅游线路,做实旅游产品,加快形成产业闭环,不断提高盐城湿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经济发展即可在保护盐城湿地资源的同时得以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盐城湿地保护利用资源优势可较好服务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实现居民与湿地和谐相处、寻求居民利益保障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平衡、打造世界级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湿地资源保护利用路径,为更好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居民利益的保障需得到更高程度重视。

查看全文

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关键词: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河北省境内,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大沽高程度10.5米时),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淀区由143个淀泊、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主成,地貌景观以水、芦苇、蒲草、荷花为主,水体约占80%左右。荷塘渔村星罗棋布,荷花芦苇交相辉映,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的美称。

一、白洋淀湿地基本情况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白洋淀仅是古白洋淀的一部分,古白洋淀是上承九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潴龙河、孝义河、杨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因此也称“雍奴泽”。正德十二年间(公元1517年)杨村河决口,形成九河入淀之势,淀水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白洋淀地处京津石腹地,位置独特,有“九河下梢”之称,丰水季节,白洋淀可大量容量纳上游下泄洪水,按水位8.5米计算,白洋淀可蓄水3.5亿立方米,这对于缓洪滞沥、涵养水源,保卫京沪铁路和华北油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洋淀水面辽阔,每年蒸发和下渗约2亿立方米,巨大的吞吐能力对于保持空气湿度,调节周边小气候,减轻北京地区的春季风沙意义重大。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湿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湿地之一,有着非常典型的湿地特征,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淀内野生鱼类54种、鸟类193种、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26种、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指出了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山湿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吸引着众多周边的游客来访。目前生态旅游还处于自发、起步阶段,为此对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望东垟;生态旅游;发展

1基本情况

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景宁县的南部,南与福建省寿宁县李家垟接壤,东与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北与景宁县景南乡东塘村交界,西与景宁县景南乡渔际村相邻。处于东经119°34′20″~119°39′06″,北纬27°40′00″~27°44′09″之间,距景宁县城鹤溪镇55km,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保护区面积1194.8hm2。其中以望东垟面积最大(40hm2),且其以乔木树种(江南桤木)组成湿地群落,被称为“华东第一高山湿地”。在2007年3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浙江首个以高山湿地命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洞宫山脉的罗山支脉,现代山地地貌。境内峰峦起伏,山势高峻,海拔多在1km以上,最高峰的山洋尖(1636.7m)为景宁县第二高峰,位居第二的白云尖(1611.1m)为景宁县第三高峰。白云尖也是温州市的第一高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沿海山地湿润气候型,自然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12.0℃,年平均降水量达2066.7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

2生态旅游现状

2.1生态旅游处自发阶段。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吸引着众多周边的游客。目前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集中在飞云江源头一带,游客以慕名而来的驴友及温州游客为主,以游玩飞云江源头至白云尖沿线的自然景观,欣赏白云尖日出,以及登山健身等生态旅游为主。目前,望东垟的生态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前往的游客均属于自发的生态旅游活动,未经过有计划的组织、引导和宣传。2.2交通大环境的改善迟缓。浙江省景宁县地处浙南山区,只有一条高速到达县城,交通相对不发达。保护区外联公路等级不高,部分巡护步道急需修复,例如通往青草岙的护林道。2.3生态旅游市场知名度低。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处于民众自由行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宣传引导,市场知名度低,影响力小,游客对保护区及周边乡镇的生态旅游产品知之甚少,不知道保护区设有望东垟湿地接待中心及白云尖度假村,缺乏产生前来生态旅游的动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