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4:22: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石雕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石雕艺术

我国石雕艺术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石雕艺术创作新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石雕艺术就是这个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石雕艺术凝聚着无数艺术大师的心血,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创作下,石雕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得以不断繁荣和创新。到了21世纪,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一切都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着,充满着未知性。石雕创作也呈现出明显的现代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新的风格、新的形式逐渐涌现出来,作品数量迅速增多,很多作品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显示了石雕艺术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也为石雕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一名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和教学的教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自身的创作经验,就新时期中国石雕艺术的创作提出了几点新的思考。

一、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创作观念

构图主要是对几种关系的处理。第一是主与宾的关系。景物本身是没有主次之分的,需要创作者依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分清主宾关系,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主体加以强化,以形成对比。第二是疏与密的关系。石雕构图如果疏密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显得单调和呆板,应当通过对疏密关系的处理,使构图呈现节奏感和灵动感。第三是轻与重的关系。在石雕的构图中,四平八稳的并不一定就好,但是轻重失调也是一个弊病,有的作品头重脚轻,有的往一边倒,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在石雕的构图中要追求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先通过确立主体来确立一种不平衡,主体确立之后,就要在大面积的虚实之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安排适量和相关的景物予以呼应,以求得视觉上的平衡效果。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中,“马踏匈奴”雕像中突出表现了整个石雕群的主题,具有主体地位。雕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一匹傲然屹立、英姿焕发的战马来突出体现这位年轻的常胜将军。整个作品深沉浑厚、雄奇博大、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不仅展现了霍去病将军一生的显赫战功,同时也是古代草原战场的缩影。整个雕塑形象传神,刀法洗练朴实,石雕外轮廓苍劲有力,尤其在逆光条件下更有说不出的蜿蜒曲折之美。作品概括能力之强、艺术表现力之丰富堪称我国石雕艺术中的典范。在色彩上我们要依色取俏。如,青田石雕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依色取俏。艺人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在人物类中,白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亦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艺人在石料质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的主体部位。比如,人物石雕脸面的石质总要是最纯净无瑕的,这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成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二、扎实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雕刻就是通过刀等器具运用各种雕刻手段把无形的石材变成自己所构思创造的形体。石雕的技法有圆雕、镂空、浮雕、凿法、刀法、洞法、刺法等各种传统技法,繁简有致、层次分明。雕刻者创作时要心、眼、手一致,进入所谓随心所欲的境地。这是创作者从一块无形的石料中结合石色、创意慢慢思考出理想造型的一个漫长过程;是体现雕工、刀法技艺水平的过程;是体现个性思维的过程;是把无生命的石头变成有生命力的作品的过程。

三、民族性的坚持和表达

查看全文

民间艺术符号应用对策研究

摘要:民间艺术都是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特有的文化形式,对其保护和传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宁夏地区为例,运用符号学对策性研究该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如何应用于环境设计领域,对弘扬本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民族内涵、挖掘地域风格特色提供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宁夏民间艺术;符号;对策研究

符号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对于符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象征一定意义的文字或者图形及图像、声音的组合,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及文化。简言之,符号就是能够表达或者预示某一事物的标志。

1宁夏民间艺术符号概念

民间艺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髓,利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精神一直进行传达,能够调动人们的联想,可以说是特定事物蕴含的抽象意义。而民间艺术能够成为符号,是因为它是所有符号系统的主样式,比如色彩、造型、图案等均是在物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与其紧密联系的抽象内容,比如民间艺术内涵。因此,民间艺术符号与符号的“所指”、“能指”属性是一项的。宁夏自古以来是我国东西交通的要道,孕育出古老悠久的艺术文明。宁夏主要民间艺术符号主要有剪纸、雕刻、泥塑等。这些特殊的艺术符号代表了宁夏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文化遗存,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宁夏民间剪纸造型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民间石雕在建筑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民间石雕源流建筑运用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民间石雕在建筑中运用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徽州雕刻艺术风格论文

一、徽州雕刻的演变与发展

徽州风景秀丽,在湖光山色红花绿柳中隐藏的徽州古建筑大都是人工造化与自然山水景致的契合。这些古建筑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选址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建造力求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皖南古建筑大部分都依山附水,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需要、人的需要、自然本身的需要,地域美景为徽州雕刻提供了无尽的天然素材。徽州的商人活动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繁荣于明清。[1]徽商虽富,但受传统建筑形式与文化的制约,其建筑不可能与官邸的恢弘威严相提并论,于是徽商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装饰雕刻上,从而形成了素雅清新、繁复精美的徽州雕刻。徽州文化以儒家理论作为准则。传统思想的作用,让当地人坚信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能够抵御外族的侵扰。徽州居民分布,一般以家族成员或者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当地居民很忌讳杂姓混合居住。他们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村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条件划分。在建筑的格局与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锢。在徽州,随便走到哪都可见门上、墙上、房梁雕刻着一些题额、图案和楹联。大部分都是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还有一部分是教导后人谦恭避祸、安身立命、退身养性的,其中虽夹杂带着诸多实用功利色彩,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识,但是有些名言警句说得很在理,让我们看到了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养。这些题额、图案和楹联成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风景线和审美特征。理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儒贵商贱,农本商末”是当时人们固有的价值观,所以徽商们为了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在建筑雕刻上做文章,改变商人“市侩”的形象,他们不忘自己先前的儒士身份,要求子孙以取得功名为理想发奋苦读。所以徽州雕刻中常出现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儒学方面的题材。经济的繁荣和外来周边文化的冲击,使得徽州雕刻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历史上,元以后,徽州经济迅速崛起,手工技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人才辈出。雕刻工艺尤甚,雕刻工艺迎来了时展的高潮。然而徽州雕刻在明代初年,由于风格上比较粗犷,大多为平面浮雕的手法,没有多大创新。但在明中后期,由于徽商财富的雄厚,喜欢收藏的徽商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徽州雕刻艺术才逐步变得更加细致,尤其是木雕最为出色,以多层透雕镂空雕刻为主,逐步取代明代初期比较粗犷的雕法成为雕刻主流,并一直发扬光大。

二、徽州雕刻的风格及艺术之美

徽州雕刻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其坚实的文化背景为奠基。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徽州雕刻属于民间艺术,早期徽州土地出产的粮食不够食用,民间艺术家把徽州雕刻作为一种谋生辅助手段,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忠孝礼义”是儒学的精髓,在徽州雕刻中注重“忠孝礼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重新审视、发掘和传播其积极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儒学中积极的思想内涵。[2]徽州雕刻是徽州古建筑最重要的装饰品。由于程朱理学坚实的基础,从艺术原始的角度上来看,徽州雕刻应该属于民间艺术。徽州雕刻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它的雅俗共赏,它不像古典音乐,看起来离我们那么的遥远,它的魅力在于题材贴近生活,无论是文人雅士、高官富商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中获得乐趣、提高审美观。由于徽商有资本享受生活、主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适宜的湿润气候、还有丰富的原材料,使得徽州雕刻能够蓬勃发展。徽州雕刻在艺术上画面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的美好生活。从艺术角度看,徽州雕刻中木雕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最受欢迎。徽州木雕主要散布于徽州地区古建筑的祠堂、门窗、各种日常用品上,其木雕作品反映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思想。徽州木雕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用在整体建筑结构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观者在欣赏木雕时不难发现创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了解。徽州木雕内容广泛,活泼生动,艺术感染魅力极大,数百年来,木雕造型语言臻于纯熟,雕刻技术得到很好的评价。木雕在安装上,两边并不对称,但要调整两边使之对称产生平衡感,否则会有不协调的感觉。“欲严谨取对称,要轻巧保均衡”是最为明智的作法,也给徽州人带来美的艺术感受,更使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徽州木雕的雕刻技法是全面而多元的,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徽商的思想日趋开放,新颖构造与完善的技术手法被不断引进民居建筑中。徽州木雕以工艺精湛、造型纯熟著称,它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既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又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计。以古名居窗扇为例,大面积采用镂空花雕,同时注重光源与空气流通。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一般采用纹理清晰、材质柔软、价格昂贵且不容易腐烂的材料如松树、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等,这些木材雕画是徽文化的一段辉煌的历史,描绘的是徽州人一段难忘的故事。作者工匠大多是普通人,记载的是他们周围的事物,不夸张、不做作。有的作品欣赏过后则终身难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结合,也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轻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形象生动活泼,一切显得那样自然,一切却是那样艺术,木雕的历史价值是不朽的。

徽州地区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这些古建筑中有许多精美的砖雕,它们主要运用在建筑的门楼、窗户、墙面、屋脊、屋檐、屋顶、牌坊等,使得古建筑物变得更加庄重典雅、立体效果更加强烈。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装饰雕饰形式。徽州的砖雕起源于宋代,至明代,随着商业贸易流通的兴盛,地域之间文化传播的频繁,以及徽商和晋商之间贸易交往的流通,安徽的徽州地区和寿春地区出现了山西一带的先进砖雕工艺。寿春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砖雕工艺有着楚域风格,有些槽形砖、大方砖均雕有精美的纹饰。而徽州地区徽商充盈的财力加上徽州多出能工巧匠,使得徽州的砖雕艺术精湛隽永、自成风格,并日臻成熟,登峰造极。砖雕的使用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既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又具有挡住雨水下落、避免门上和墙体上雨水渗透潮湿从而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美观的实用功能。砖雕重点部位是在注重各题材内容的合理布局,情节、图案的主次分明,强调视觉的整体效果。砖雕制作的花窗不仅可以让院主透过窗户欣赏美好的风景,也起着很好的装饰作用,产生内外浑然一体的效果。砖雕在制作上第一道工序是创作初期选料和尺寸的大小也就是备料。第二道工序“磨面”,就是指用手工或借助机器的工具把之前雕刻粗糙的雕工磨圆。通常这道工序是由助手来完成的。第三道工序是修整,在画面上偶尔也会遇到砖内的沙子引起雕面残损的情况,修整就是必要程序,最后是安装。徽州砖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给人带来一种朴实华丽的感觉,非常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明代早期的砖雕,由于受到秦汉的影响,画面简单粗犷,人物形象少没有变化,画面较单调。到了清代,徽商为了对外界显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相互攀比,砖雕的雕刻显得更加细致庄重,形成了砖雕的艺术风格。现在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能见到剔透玲珑的砖雕艺术,会让人切身感受到砖雕的艺术之美,由衷敬佩那些民间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石雕在徽州地区很常见,主要在寺宅、牌坊、建筑门口,是浮雕与圆雕结合的一种艺术。

发展至明清时期,石雕多用于牌坊、龙柱、门窗、门楣、勾栏等。在雕刻上远远不能与木、砖雕相依并论,主要是因为石头坚硬不细腻无法细雕。由于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在石雕选材上有着特别的不同,闽人自古就有着对蛇的崇拜习俗,蛇的形象来源于龙,故惠安人对龙的感情深厚。龙便成为人们喜欢雕刻的对象,广泛应用于石雕装饰中。除此之外,在选材方面惠安石雕也有与徽州石雕的相似之处,惠安的石雕也常以“梅、兰、竹、莲、松”等象征“吉祥、长寿、富贵”之意。从唐至明初,惠安的石雕艺术风格特点是质朴粗犷,人物造型端庄凝重,线条刚直简洁,尚遗留有明显的中原雕艺痕迹。从明代后期发展到清代,惠安石雕艺术改变了自古雕刻中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艺术风格演变为形神兼备,并富有强烈的动感和气势,艺术特征则突出精巧细腻和神奇。这种风格的转变让惠安石雕门窗与徽州石雕门窗的艺术风格又多了一份相似。徽州石雕题材受到材料的限制,没有木雕与砖雕复杂和普及,除了牌坊看起来比较显眼,其他的石雕经常会被人们遗忘,但并不妨碍细心的观察者的观察。石雕的题材主要是用动植物形象来雕刻出的高浅浮雕,人物故事与山水的题材不多见。其中,狮子是石雕的典范。在各个建筑或者构建中都能应用到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民居门口的门枕石能见到头圆脸阔、形象夸张有形,相比北方威猛的狮子,徽州的狮子显得秀气一点。明代前期到中期,风格上相对朴实,刀法繁琐,体积感弱,不能和当时的砖木相提并论。徽州石雕取材是一件石雕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根据内容而加以选择,如石料的大小、石料的纹理、避免采用破损或者裂纹的石料。石雕作品完成后,剩下的步骤就是安装,一些需要组合的构建在安装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不同的时代,制造工艺会有不同,也就造成安装工序的不同。徽州雕刻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研究它不仅对我们现代雕刻来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它的每一幅图画,更是一个历史的浓缩,能让我们对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徽学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徽州雕刻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查看全文

石狗雕塑艺术风格演变探讨

[摘要]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我国古代雷州半岛民间的图腾信仰,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雷州石狗雕刻被雷州人称为“司仪神”,也是雷州的精神符号象征。它伴随着雷州人民的生活,成为人们代代相传的守护神,雷州石狗是我国石雕艺术的“活化石”,对我国石雕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雷州石狗;雕塑艺术;风格;演变;艺术内涵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最早出现在殷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五代,辉煌于宋元明清。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石雕艺术研究的“活化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我国石雕史上的一朵奇葩,曾被人们誉为“南方兵马俑”,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雷州石狗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大致有“祈福保平”“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等层面,下面笔者就对此予以较为详尽的解读。

一、雷州石狗雕刻艺术风格的内涵缘起

早期的雷州半岛是蛮荒之地,以多雷著名。当时的雷州先民们为了生存,面对自然的威胁,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来保护自己,于是便产生了对图腾的崇拜。据史籍《雷祖志》记载,当时的雷州半岛是越族的俚人、傜人、僮人、獠人、苗人、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造成俚人以“狸(野猫)”为图腾,傜人以“犬”为图腾的现象。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如图1、2)起源于周朝。古代的雷州被称为“扬越之南”,先秦时期有一群“骆越”人在此居住。到了秦汉时期,又有一群名为“盘瓠蛮”的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崇拜狗图腾,雷州石狗雕刻艺术自然成了雷州精神的象征。

二、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内涵的演变

查看全文

民居建筑装饰数字化传承研究

摘要:徽派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规范的建筑形制,影响范围遍及赣、皖、浙等地,其中以“徽州三雕”为特色的建筑装饰更能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程氏三宅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徽派民居的建筑装饰特征,本文在对程氏三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典型的“徽州三雕”建筑构件,应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采集几何数据,并将采集到的原始模型开展再设计与3D打印,探索当代徽派民居建筑装饰数字化传承的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徽派民居;建筑装饰;数字化传承;程氏三宅

徽州地处皖南盆地中心,黄山以南,天目山以北,古代曾为山越人聚居地。秦代在黟县置郡名“歙州”,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因其年号改歙州为徽州[1],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6县。明代中叶以后徽商势力兴起,为光耀门楣,“贾而好儒”的徽商们回乡后大兴土木,据《歙县志》载:“商人致富后,重返故里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2]徽商在建筑中融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的巧思,创造出独特的徽派民居建筑。徽派民居将南方干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形成了高脊飞檐、粉墙黛瓦、错落的马头墙和精美的砖木石雕的风格特征。歙县、休宁、祁门、黟县4县现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婺源隶属江西省上饶市,绩溪隶属安徽省宣城市。截至2014年,除婺源、绩溪两县外,黄山市版图内的徽州区域,尚有地面历史文化遗存11000余处[3]。“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徽派民居注重内部装饰,徽州民间艺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优势,以徽州地域的砖、木、石为材料,发展出“徽州三雕”的建筑装饰艺术[4],其中砖雕多装饰在门楼、门罩部位;木雕多装饰在室内木构架和门窗部位,而石雕则装饰在门枕、柱础和牌坊等部位。“徽州三雕”受到新安画派和徽派版画的影响[5],综合采用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装饰题材则涵盖几何、植物、动物、人物故事、生产生活、佛道、忠孝节义、园林山水和吉祥器物等图案[6],从而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富丽的生活气息。“徽州三雕”的装饰内容与形式受到明清时期徽州社会政治、宗法礼仪和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群体的生活形态和审美心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需要在当代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世界的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建筑遗产数字信息化保护[7];1997年浙江大学的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项目[8];2003年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共同创立故宫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并故宫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9];201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用三维全景扫描仪制作出镰仓大佛的数字信息模型,并借助数字信息模型重建了毁于1498年的庇护大佛的主殿建筑[10]。本文选择徽派民居典型代表(程氏三宅)作为研究案例,应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采集程氏三宅中建筑装饰的原始数据,对采集到的几何数据开展再设计和3D打印,探索当代徽派民居建筑装饰的数字化传承方式。

1程氏三宅建筑布局和建筑装饰

程氏三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原柏树街的6号、7号、28号(柏树街现为黄山市商业步行街),由于三幢徽派民居均为明代始建,建国后居民登记亦均为程姓,故统称为“程氏三宅”[11]。经考证,程氏三宅中的6号宅约建于明代中期(有明代天启元年程家堂兄弟之间的过户契约为证),7号宅与28号宅建于明代后期,其中28宅的后厅毁于火灾,于清代重建,程氏三宅完整保留了明代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制,是徽派民居鼎盛时期的遗物,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学家傅熹年先生称为“明代民居之瑰宝”。1981年“程氏三宅”被确定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地方政府予以收购、维修和开放。2001年“程氏三宅”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1程氏三宅的建筑布局

查看全文

文化艺术长廊实施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县是千年文明古城,石刻文化与五金文化相应生辉,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交相辉映。为弘扬壮大**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千年精粹的历史文明,促进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提升城乡文化品位,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国际旅游胜地、五金汽摩重镇、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按照建设直辖市“窗口”和“门户”的要求,以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宝邮路石刻艺术长廊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打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味,传承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和文化繁荣。

二、总体目标

以“弘扬石刻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为主题,坚持雕塑创作与环境设计同步,结合**县城市空间特点,强化环境空间的系统秩序和可识别性,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艺术氛围,着重展示**石刻文化的历史事件、重大人物、忠孝文化、五金文化、民俗文化、生态特色、人间万象、都市百态等,以石料为主材创作和实施城市雕塑,实现环境与文化的协调统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