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3:50: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师德学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师德构建爱护学生思索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作为一名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甚至可称之为最主要的品质就是关爱学生”。20世纪7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对优秀教师优良品质的调查时发现,关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起点和前提,是所有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一系列优良品质中十分突出的一项,也是所有参与调查的优秀品质教师人皆共有的一项品质。然而,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是每一位普通教师身上都具备的,亦不是教师这一行业自身所带的,而是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慢慢培养出来的。由此可见,关爱学生是教师优良品德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师德建设的根基所在。
一、关爱学生的必要性
(一)关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之工程师”这些称谓是人们对教师工作的尊敬和赞誉,同样也是人们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特殊要求。人类灵魂之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些崇高的要求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关爱的前提上的。一名老师只有关爱他所工作的对象———学生,才能做到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间,才会千方百计地把教学工作做好。当看到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老师同样感到欣喜和自豪;当看到学生落后或者犯错时,老师也会感到焦虑和惋惜。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老师才会想方设法地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点滴做起、小事做起,去接触、靠近、了解和关爱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正如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可以自豪地讲,我今生最重要也是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对孩子们(学生们)的关爱;怎样关爱儿童(学生)是一名教师的成功秘密的所在;如果你不能做到关爱学生,你永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国著名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先生把关爱学生视作教师一生最至关重要的事情,关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
(二)关爱学生,是达到“教学相长”境界的有力保障教学是一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参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而在教师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师生关系是诸多人际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不具有可选择性的。因此,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工作对象就注定是学生,老师从爱岗敬业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关爱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这也直观地阐释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首先,老师要用自身优良的品德、博大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来影响和感召学生,同时树立自身崇高的威信。一方面,老师真心的关爱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亲近,进而能构建起一座师生互信的无形桥梁,学生信任关爱自己的老师,就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无障碍交谈,老师能更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这样,老师的教学就能做到有备而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变得轻松而享受。因此,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师生“教学相长”最高境界的有力保障。
(三)关爱学生,是塑造学生优良健康品德的重要手段当前的德育已不同于过去那种流于形式、空洞呆板的品德教育,它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品德形成中的情感教育,但是情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更多的耐心,从点滴做起关爱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经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阶段。道德情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会付诸于实际行动。在现实教学中,只有将道德认识和实际道德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行为和品德,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尊敬和仰慕。通常而言,判断一个学生对他者、集体和社会的内心情感是否健康,就要看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冷暖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是异常冷漠还是无比热忱,都会对学生健康感情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当老师真切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时,学生就会有良好的感情体验,他们就会明白教师的用心良苦,进而模仿老师用同样的情感与人相处,学着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和集体,当这种模仿学习变成一种惯常稳定的行为之后,学生也就具备了优良的人格和品德,这正是德育之根本目的所在。
二、关爱学生,贵在践行
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师德教育探索
摘要:幼儿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第一棒,其师德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儿教师的后备军,其师德养成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师德水准。幼儿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要遵循“三全育人”要求针对学生开展师德教育,通过配置整合师德教育资源,在管理服务机制上实现全员育人;通过试行师德培育“积分制”,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实现全程育人;通过探索“互联网+”师德培育,在宣传教育机制上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幼儿师范院校;师德教育
幼儿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第一棒,其师德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成长的“第一粒扣子”。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儿教师的后备军,其师德养成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师德水准。然而,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与信息化、全球化如火如荼推进带来的多元的价值观念,对三观尚未成熟、缺乏信息鉴别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冲击;另一方面,目前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专门的幼儿师范院校,这些学校多为专科层次,而专科院校往往强调与自身发展直接挂钩的就业率,偏重于“技”的提升,对“道”的层面关注较少,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办学倾向。这些因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造成了障碍。本文结合笔者深入调研的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践探索经历,以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为出发点,探讨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师德教育问题,以期更好地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为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政治过硬、师风优良、堪当立德树人典范的启蒙之师。
一、配置整合师德教育资源,在管理服务机制上实现全员育人
当前各幼儿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规范培育工作由学校党委层面、学工团委层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科院校为思政课部)层面、专业课教学队伍层面等共同落实,但是许多学校并没有对这些师德教育资源进行有序配置和有效整合。2019年4月,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学生师德规范培育中心,由党委牵头,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思政课部、教学督导处等部门协办,下设办公室并邀请校领导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德教育工作者担任顾问,在各系部成立分中心并邀请学生会干部共同参与,配合校党委层面一齐拓展好师德教育实践渠道、整合好校内外师德教育资源,全力提升师德教育水平。各系部分中心由一名负责学生师德规范培育工作的教师统一指导,从宏观层面协助党委统筹协调学生党支部的运作和发展。学生师德规范培育中心具体由主任团(主任由负责老师担任,副主任由学生担任)统筹管理,设秘书部、宣传部、实践部和德馨书屋四个活动中心,各系部所有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均为其成员。主任团、部长团作为骨干,与校内各团学组织学生干部享有同级别管理权。中心自成立以来发挥了良好的师德教育效果,一是实现师德教育全员动员,广大学生党员充分参与师德规范培育工作,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传帮带”作用,为广大学生搭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广阔实践平台;二是使师德教育资源得以整合,满足了学生党组织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中心策划了一系列全员参与的大型主题教育党建活动,直接将党性教育渗透到师德教育,深入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二、试行师德培育“积分制”,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实现全程育人
外国留学生教育与师德建设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外国留学生教育与高校师德建设的辩证关系和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进行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对如何搞好高校师德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不忘初心;使命感;表率;排忧解难;无私奉献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随着我国提出的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放合作框架为基础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显示出“一带一路”战略引起了所涉及地区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断派出来华留学生就是明显的例证。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已成为各级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做好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又与高校师德建设紧密相连,高校师德建设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师德建设,方可达到对留学生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崇高的教书育人使命感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大会讲话中从八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基本含义和科学内涵。简要来说,就是告诫全党不要忘记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充满信心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作为高校教师,就要做到不忘初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要把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当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为之奋斗,为之献身。1.认真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首先要认真学习的系列讲话,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入了解。要深刻认识到,留学生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它能否健康成长并向前发展,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改革开放的程度。因此,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教书育人神圣使命感,全心全意为留学生服务,尽心尽职搞好留学生教育工作。2.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入人心为主线。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经体现了世界各国普世公认的价值观:自由、民主、公正、法制、诚实、友善、敬业等,所以我们要增强教师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生动融入课堂的技能,引导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行为、师生交往、教育教学等过程中。3.坚定政治立场,查找隐患,自觉防患于未然。绝大多数留学生来华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其本意是真诚不容怀疑的。但也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少数留学生宣扬西方资本阶级民主、人权、新闻自由,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否定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否定我国国体和政体。某些来自伊斯兰国家的人疯狂鼓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从事非法犯罪行为。对此,我们高校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与之进行斗争,同时要以理服人,以事实说话,决不让这些歪理邪说有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环境。
二、以身作则,要处处做留学生的表率
师德师风建设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师德师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当前,高校都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各类社会思潮给教育和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敬业精神不强,存在功利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方面,教师为了增加课时津贴,疲于应付教学,忽视了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不利于直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越来越浓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对物质金钱产生过多追求,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中学教师的师德和师德建设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良好素质养成的引路人,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下,教师师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师师德建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形象受到挑战。本文通过剖析师德及师德建设的现状、究其原因,提出了中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并从学校、社会、教师三个方面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育往更高、更好水平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师德;师德建设
一、师德和师德建设概述
(一)师德的内涵
对于师德的内涵,各位学者都有不一样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在为师从教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协调教师与学生、老师与学校、老师与国家、老师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内容为协调各种基本伦理关系中教师应具有的责任、爱心与理性等具体要求。”傅砚指出:“师德的内涵广泛,包括坚定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客观严谨、求真务实等基本内容。”他对于师德的内涵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对于师德的定义,他强调教师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具备高尚的人格,做真诚的人,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个人道德素养在其职业范围内的一种体现。在教师岗位上,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与学生、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面对的最主要的群体是学生,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关注学生的幸福、尊严和需求,时刻展现出人文关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应有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也尤为重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师德,就是在教师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前提下,有效地实施教学,处理好各种关系,遵循教师行为准则,坚持知行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相协调。
(二)加强师德与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现就我县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强化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铸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
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
三、师德要求
小学师德建设工作总结材料
一、加强领导,更新师德观念。
我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形象塑造。一是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全面部署全校的师德建设工作。二是召开动员大会,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召开了全校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的师德建设动员大会,校长做了动员讲话。为促进师德建设活动有效开展,聘请了优秀家长为学校的师德监督员,颁发了聘书。会上,校长与教师签定了师德建设责任书。通过动员,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师德观念,使校级领导能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树立公正廉明的形象。班子成员能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讲廉正,增强了服务意识。全体教师能心中装着学生,想着家长,关注社会。使广大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树立了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的师德观。
二、组织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根据学校师德建设活动方案,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教师观看了《师德启示录》,学习师德先进人物孟二东一生淡薄名利,一心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
三、开展活动,感悟师表形象。
在师德活动中,我们按照教育局、中心校的安排部署,设立了举报箱,公开了举报电话。要求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对学生微笑,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学生交谈,每一个孩子学生都能和老师平等地对话;帮学生明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辨别善恶美丑;教学生求知,能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尊重学生的意志,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机会,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学生着想,使每一个学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教育起到奠基作用,可以说小学教育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教育中,教师师德以及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不成熟,对于教师存在敬畏之心,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无意识的模仿,并且在日常行为中会表现出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就是说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学生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可见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师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敷衍了事、板书潦草,学生在听讲中也会表现出相对应的态度;反之,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注重教案和板书的美观设计,对教学保持一个谨慎、认真的态度,学生受到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在日常作业的写作上、上课的笔记记录上也会认真书写,并且端正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语调、演示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越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现代教育中,通过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观察到教师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可以说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象载体,教师教学的很多细节都被学生无意识地刻画、保留下来,要想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可。(二)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师德反映教师的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品质会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期,小学教师的思维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一般来说,教师具有“精细”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严谨、认真,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教师独立、创新的教学风格,也会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主要是通过教学风格表现出来,教师具有创造性,学生也会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能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形成开拓性的思维,并且通过启发引导的手段挖掘思维发展潜能,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教师师德还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身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等没有抵抗力,这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教师师德往往会触动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的师德让学生以教师为楷模,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将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起来,通过师德建设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小学教师师德培养途径分析
(一)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师师德培养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让教师在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内形成较好的教学修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学战略来推进,要重视校园文化如爱岗敬业、团结和谐等的建设,让教师不断改进观念,提高师德修养。另外,小学相关领导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大会,对具有良好师德事迹的教师进行表彰、宣传,以此对其余的教师进行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师德修养。(二)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针对教师师德的培养,要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制度,将其作为教学日常工作来推进。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定时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也可以与周边学校建立良好的联系,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教育过程。(三)加强自身修养。教师首先要具有职业道德,要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严谨、认真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良好师德的作用下,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以及道德品质。
三、结语
中学师德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教师崇高的师德和精深的业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良好个性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形式来塑造的。在2006-2007学年我们学校根据市县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崇尚师德、争做楷模,树立形象”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7年中考全县700分以上25人中,我校占2名,其中钱胜军以总分732分的成绩排全县第三名,获梁延峰奖学金。另一考生罗佩丽以总分715的成绩排全县第八名。中考上高中线200多人,其中上市一中线的42人,上南阳中学线144人,上阳中线的210人,中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连续第四年保持全县第二的水平。中考成绩再创辉煌。此外,我校语文教研组被县教研室推荐参评“市先进教研组”。我校组织学生参加“07年阳山县青少年田径调赛”,获得男女组3000米、1500米、跳高、跳远等项目的5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好成绩,并荣获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二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重视师德建设是分不开的。现就我校师德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师德建设稳步提高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旋律!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能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活动方案,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部署师德建设活动,每项活动领导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八荣八耻”,与每位教师签订了二个责任状。
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
摘要:对师德的认知由德性伦理转向法治伦理,有其合理性,也存在缺陷,要对德性伦理与法治伦理进行调和。由此界定师德的内涵包括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师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能力教育。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些问题亟待解决。应当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完善高师院校师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树立师德楷模提高学生道德自律等路径进行提升。
关键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下,由于社会转型和法治建设的不完备,教师违背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教师队伍的光辉形象蒙上阴影,也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多数学者认为师德教育应当加强师范生的德性教育,促进师范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不能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更应当注重司法视角。
一、师德由德性伦理转向法治伦理的合理性与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层日益加剧,道德规范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人用法律来评价行为的合理性。道德与法律的宏观转换影响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判断。虽然许多人对教师充满德性期待,对教师的师德则更多地通过法律规定来进行评价。如由于部分院校教师工资收入比较低,部分教师为补充经济来源而开设补习班或者进行有偿家教,公众及学生虽认为这些教师的做法违背传统师德的责任,但并不认为这种兼职行为不可取。更多的人认为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兼职不能履行法定义务,因而纷纷反对。近些年来教师违背师德的行为屡次发生,如对学生的暴力,给小朋友喂安眠药、公然索贿等事件将教师这职业推向风口浪尖,不仅需要面对媒体的道德审判,更重要的是受到法律的制裁。舆论纷纷认为应当通过法律和司法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潜规则以及贿赂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当事人往往只是被学校辞退,可以看到道德责任的弱势。这造成法治伦理不断扩张。教师的师德建设确实需要法律进行规定,确定师德底线,违背法定师德应该承担法律责任。[1]37-40用法律来看待教师的师德虽有合理性,但也存在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德性要求。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礼记》云“教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传统文化里只有道德最高尚的人才能成为教师。教师也应当具有奉献精神,将自己毕生所学所悟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因而也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传统文化形成的师德传统深深影响当代社会。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教师。如果仅仅考虑教师师德法治伦理而忽视德性要求,在职业上教师可能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但由于道德缺陷最终还不是好老师,如师生之间产生的不正当关系。[2]6-10对中小学生来说,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对教师产生敬畏感和崇拜感。如果学生发现教师的道德也不过如此,会产生负面带动作用,后果则比较严重。综上所述,在师德德性伦理转向法治伦理的新时期,要求对师德的判断以法治为基础,但又不能放弃德性传统,因此需要在德性传统与法治伦理之间进行调和,对新时期的师德既要弘扬教师优秀的德性传统,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法治意识。
二、高师院校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
精品范文
10师德师风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