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3:4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师德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师德师风问题探讨
师德师风问题篇1
一、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方面出现的问题
师德主要是对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目前,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未能处理好学术自由与政治纪律的关系、科学研究与课堂讲授的关系。由于某些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过分强调学术自由,在研究中、课堂上或媒体上发表错误言论。从公开曝光的几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来看,教师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仍然存在,在高校的表现相对突出。其次表现为未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少数教师未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未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关系,未处理好学生成才与学生成人的关系。在现实中有些老师没有课程思政的意识,没有立德树人的觉悟,仅仅是传授了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育人的职责。二是在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术腐败问题,表现为权学交易、权研交易、权钱交易等。其次是学术不端的问题,表现为抄袭剽窃、实验作假等。教师抄袭剽窃的行为也被教育部通报多次。再次是学术失范问题,表现为论文重复发表、粗制滥造等。在被国际期刊撤稿的论文中图片重复、结论不可靠、数据完整性存在疑问、结果无法重复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学术失范、不遵守学术道德的表现。三是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师德角度而言,社会公德问题就是教师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上表现出的行为、举止、语言等粗暴和不文明的行为。教师队伍中仍有个别老师道德素质低下,高校教师日常指导学生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简单粗暴,有辱骂侮辱学生的言行,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也有虐待儿童、体罚学生的问题被教育部通报,都说明某些教师在社会公德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师风是指教师的作风,主要表现为学风、教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师风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少数教师在工作学习、理论提升方面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敷衍塞责、不求甚解、学风不严。有少数教师认为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工作,因此不认真钻研业务,也不再继续努力学习,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科研能力后劲不足。特别是有些老师对政治学习热情不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弄懂弄透理论内涵的意识淡漠,导致对理论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贯彻不到位。二是教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重科轻学、重研轻教,计较得失、安于现状,投入不足、关心不够。个别教师仍存在缺乏敬业精神、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对学生不够关心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够等问题。还有在岗中小学教师违规进行有偿补课等问题,教育部多次曝光仍屡禁不止。三是生活作风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群体中存在个别教师行为不端、作风败坏,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媒体曝光多起高校教师、中学教师骚扰女生的案例。还有教师参加学生家长付费的宴请以及违规收受礼品、私自收取并侵占学生费用等违规违纪的案例也被教育部曝光。
师德建设强化问题思考
一.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师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观念、利益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等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受其影响,部分教师越来越注重功利和实惠,他们过多的关注自身生存状态,重视眼前的物质追求,从而阻碍了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许多年轻教师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过于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不能很好地平衡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利益取舍,也不能正确对待科研、晋升和生活中暂时遇到的困难。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有时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师应该用自已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但是,现实中部分教师师表意识淡薄,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有的教师不顾师道尊严、礼义廉耻,考试送感情分、故意泄露考题、卖“优秀”指标和推研名额等,并且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进行学利交换。教师的科研活动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著作权和知识产权,同时由于高校科研课题名目繁多,经费的来源渠道广阔,横向科研收入大幅增加。因此,有相当的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同时,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的漏洞,科研经费正日益成为少数人的私人“提款机”。大量的科学研究实践表明,凡属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功,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需要参与者的团结协作精神。而有的教师整体协作精神不强,学风霸道,文人相轻。缺乏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热衷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其主要表现是只注重关注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不关心整体利益,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看重个人名誉。政治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的教师把金钱、利益作为自己理想追求的目标,从而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失去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他们信奉个人与社会、义务与利益、奉献与索取协调并重的价值取向。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更多采用具体利益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对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对政治活动表现出一种冷漠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思想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淡化,这对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困惑,甚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形成。
二.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是其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这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则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开放性,又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这些消极因素强烈地冲击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视觉。因此,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导致一部分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坐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在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从而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
(二)学校管理导向是其思想认识根源
浅析师德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师德对于学生、教师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师德培训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的师德培训存在观念片面化、目标抽象化、内容空洞化以及方式形式化等问题。为了提高师德培训的质量,应转变培训观念、提升培训目标的针对性、提高培训内容的应用性、增强培训方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德;培训;教师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幼儿园教师虐童”“教师猥亵、性侵学生”“校长带学生开房”“教师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师德问题的广泛关注。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培训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理应成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需要遵守的外在行为规范,也是教师需要提升的内在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一)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引领。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的形成阶段,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师德本身具有教育性。师德之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原因在于师德可以直接构成教育内容。教师扮演着示范者、榜样者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教师的德性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格特征、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成为了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内容;同时,师德也影响着教育内容,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无不渗透着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所以师德总是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影响着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能否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所持的情感态度。一般而言,当学生喜爱老师,则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主动地发展自我。对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显示,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默、知识广博、懂我和以身作则等词成为学生喜欢老师的关键词。m而这些关键词正是教师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等师德要素的反映。正是这些师德要素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影响,文化的传递和期望的教育影响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二)教师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支撑。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目前由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待遇不够理想、学校管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了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此时就特别需要发挥师德的支撑作用,重新激发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因为情感是一种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是一种高级情感,它会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2]责任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判断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被禁锢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仍然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追求,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师德可以唤醒被教师所遗忘的责任,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这就使得教师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三)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导向。首先,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弘扬高尚师德,一方面可以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赢得广大民众的尊重,提升教师的形象和地位,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具备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仅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总是会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去感染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文明言行举止,这就有利于优良班风、校风的建立,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最后,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人,他们会将已经形成的良好品质带入家庭,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进而影响邻里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这就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的提升,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当前师德培训存在的问题
高校师德问题分析
一、新形势下的高校师德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
(一)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淡漠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教书育人的精神支柱。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教师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越来越凸显,少数教师受社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职业理想不再像以往那样浓郁,表现为利益考量多了、理想情怀少了,个体意识强了、全局观念弱了,批判精神浓了、建设心态淡了,权利意识升了、责任意识降了,不能很好地平衡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大局观。(二)师生关系、师生规范淡薄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大学需要大爱、师爱。师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爱人之心、立人之德、树人之情。在现有的辅导员系列和教师系列分开、人文学科教师和自然学科教师并列的体制下,有的教师主观认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有的自然学科教师认为立德树人应该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事情,不主动地走进学生、深入学生。特别是教师不能帮助各类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导致他们一定程度上产生困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而且,由于面临着极大的科研压力,一有时间和机会,教师都要忙着写论文、报课题、拿项目,无暇、无心、无力同学生深入交流,这种状况使师生之间成为“陌生人社会”。(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一个阶段内,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少数教师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四)教师人格魅力、美德伦理下滑中国历来崇尚“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风,就是师风,就是师德的社会传播力和历史影响力。亲其师,则信其道。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大师之所谓大师,不仅因为他对人类知识和科学作出了理论贡献、方法贡献,更重要的还因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常常对社会的信仰体系和道德规范起着引领和典范作用。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应当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维护者,然而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君子之风、绅士之风在当下大学教师身上并未得到继承,现代的公共意识、社群意识未能发扬。相反,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不能自重、自省、自励,给社会道德风气带来消极甚至恶劣的公共影响。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机理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自身的问题当然是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对师德问题而言,伴随着社会转型,大学也在不断转型重构之中,教师的生活形态、知识的生产形态、文化的生成形态都发生了许多重大改变。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体制基础和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师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不失意义。(一)片面的发展导向,导致学校重队伍建设轻师德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高校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成为人才资源相对充裕,表现为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竞争力不断提高。然而,其中也有许多大学因为受到排名、舆论的压力,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教师队伍的数量、规模等硬指标,对教师文化、教师核心价值等关注不够,存在一手较硬、一手较软的现象,造成了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不平衡、不协调。在考察教师上,往往过于重视教师个人的学历、履历、职称、职务等,而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关注较少,考察不够,德才兼备原则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二)片面的科研导向,导致教师考核体系忽视师德对一流大学而言,当前对教师的评价许多指标只是停留在科研标准上,对教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偏重考察教师的情况,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更简单化为对教学工作量的数量考核,将教学工作量视同教学质量。更严重的是对于教师师德的考查存在缺失,导致考核体系中重才轻德,在师德考核方面缺乏持续性与长期性。(三)片面的行政导向,导致学校重管理轻治理教师是师德的承担者,高校师德建设应该主要依靠教师,师德标准的制定、师德问题的鉴定、师德责任的评定,应该主要依靠教师来进行。当前许多高校管理意识浓厚,治理思想薄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处置不当。有的高校学术组织碎片化,依附于职权部门,独立性不强,学术委员会或其下属的学术道德委员会有关师德工作的一揽子问题,并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教师有关师德建设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教师对师德建设的支持和参与度都低。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师德建设对师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要在“辩证看”的基础上,努力“务实办”。加强师德建设,治理师德问题,既要从微观的教师个人着手,也要从总体的学校管理着手,重在提高师德治理能力,形成科学规范的师德治理体系。(一)采取主体性的提升路径。1.加强中华传统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信念伦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习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6]中华民族文化历来重视师德,从孔子到孙中山都提倡师者的“修德”。但是,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道德体系的激进革命,对传统君子人格和师者风范的盲目自弃,加剧了信仰匮乏、伦理失范、道德蜕变和文化低俗。因此,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传统师德教育尤为重要,培育和实践以传统师德为主的教师核心价值观和“教师人格”尤为重要。这也是在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体现民族特色的需要。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教师向往和追求讲师德、守师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保持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努力让中华民族传统师德成为教师词典中的“关键词”、教书育人的“导向标”和职业生涯中的“压舱石”。2.完善现代师德治理体系,提高教师的规范伦理。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教师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具有明确的道德主体性。建构教师师德主体制度:一是明确教师主体地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的道德自觉来加以贯彻和体现。师德的外在律令只能取消教师个人对道德的自主选择和判断,而无法体验自主的道德行为的责任感,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完成道德义务。当前师德建设要从单面的客体向度,转向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同存并重。要创造条件,运用各种形式,强化教师的道德主体意识,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内在道德需要,提升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的自我选择、自我判断的能力,以及积极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二是构建师德评估体系。有了权利体系,也要有规则体系,二者不可偏废。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从实际情况看,有关规定的可操作性、执行的有效性等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一些规范设定的目标比较模糊,可资参考的标准比较抽象,没有实施细则,许多文本流于一种道德宣言。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能检验、可执行的师德管理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要充分考虑一般性与特殊性,考虑师德作为道德的范畴和作为管理对象的范畴,形成可量化与超越量化的指标。能够以数量、数据、规模加以衡量的就以量化方式考核,能够加以说明和给予规范的就以可规范化形式考核,不可量化但可以言说和感觉的就以超越量化的形式考核。例如教师培育高质量人才的数量、产出创新成果及其影响力等就可以量化考核;教师的知识传授风格、教学技巧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就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或教学对象意见等加以评估;而体现教师精神境界的形而上的方面就宜以超越量化的方式评估。三是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只有少量的研究型大学具备相对完整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不能用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来要求和考核每一个学校每一名教师,要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制度。可以尝试把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等不同类型,对不同岗位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师德要求,实行不同的评价方式。3.改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美德伦理。师德问题,不是孤立的教师个人问题,而是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因此,解决师德问题,不能止步于个人,而应该从加强教师群体建设中找出路。一是引导教师实现学风和师风相促进。教师队伍总体质量的提高既靠教师的学术能力,也靠教师的道德力量。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标志是知识生产力和道德感染力的结合。一方面,教师要严谨笃学,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另一方面,要具有道德魅力,注重养成教师人格。一个教师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师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二是引导教师实现“经师”和“人师”相结合。大学者,大师之谓也。习强调:“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这样的大师也是中国传统所谓“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统一。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要从片面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转变,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静下心来研究,潜下心来育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三是引导教师实现“道德批评”与“道德实践”并重。师德的改善,固然需要教师的“道德批评”,但更需要教师的道德实践。当前师德领域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有些教师一方面抱怨“人心不古”“师风不存”,一方面又不能在人格修养上做到以德修身、为师以德;一方面抱怨“斯文扫地”,一方面又不能在学术规范上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只批评不践行的方式,既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更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4.发挥和谐师生关系,提升师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育体系当中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当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够受到最合适的教育。教师在师生关系之间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成长,这是教师在师生关系当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发挥师德作用的重要方向。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地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的称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称职的教师能够受到学生更多的依赖和信任,道德品行良好、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的教师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2)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对于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加深层次的关注。(3)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改进其交往方式,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师会受到学生更多的尊重。(二)构建保障性的提升路径。1.完善师德制度机制,加大规范力度。师德制度的建立能够保障对教师的考核有合理的依据。一是要加强考核制度建设。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将师德列入考核指标,这样的考核制度能够加强教师对于师德的重视程度,完善的师德考核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地在校园中营造出尊师重德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推进监督制度建设。在培育良好师德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本身注重师德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推进,需要制定相应的师德监督制度,对一些没有师德的教师进行处罚。建设师德监督制度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学校,学生、同行对师德进行综合监督。三是要建立健全惩处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既要弘扬师德先进,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也应依法依纪处理,对于那些在师德方面失范的教师一票否决,这样才能将师德监督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完善保障体系,推进师德建设工作。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高校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学校的相关部门在推进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协同配合,并将相关政策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在师德建设工作中负起领导责任,并不断提高教师及学校各个部门对于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师德建设工作走向深入。二是要提供条件保障。为了使高校在师德建设工作方面取得明显进步,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保障。比如在资金方面需要持续投入,师德建设费用应列入学校经费常规预算。充足的师德建设经费有助于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并在一流的教师队伍中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16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积极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希望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校风优化和教学水平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对策
大学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承担着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大责任,也是科教兴国使命的践行者。随着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建的大学本科院校犹如雨后春笋般衍生而出。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不够,校风校纪尚未成形,办学理念和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教师队伍的风气和德行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希望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优秀师资力量,共建和谐校园。
一、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观念扭曲,缺乏正确观念引导。纵观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现状,最明显的问题在于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念不正,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普遍存在。部分教师将眼光局限于物质和个人利益,当教学任务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调课甚至停课来满足个人需求,枉顾学生和学校的教学需求。部分教师在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和项目开发等过程中,将金钱和回报放在首位,忽视学生的成长需求,不仅本末倒置,而且严重缺乏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不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和高级人才培养。因此,高校作为教师队伍的管理主体,应该加强对教师思想和价值观念存在问题的警觉和预防,积极做好价值引领,否则就会致使现有的思想问题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在教师队伍中蔓延开来。(二)奉献精神不足,敬业态度不够。当代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逐步淡化,甘于奉献的教师越来越少。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随着高效管理日渐行政化,教师也不再安心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越来越热衷于行政岗位的竞聘和教师职称的升级,将其视作镀金之举。部分教师因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缺失,最终走上了以教谋私、拉帮结派、学术剽窃和造假的道路,严重损害本科院校的师德师风,玷污新建本科院校的名声,败坏教师在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1]。(三)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创新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师资引进渠道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最终导致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的问题,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教学实践能力偏弱,在日常教学中,只能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讲法,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教师队伍中创新精神的普遍缺乏。
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对策
师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二○○○年三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学习《谈话》的热潮。《谈话》的核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技校素质教育,应包括两部分。一是要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要抓好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先导。学校在师资建设中,不仅要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特点,专业特色,发展目标,加强师德教育,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
但从目前技校现状看,师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重教学轻教育,未将师德教育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去抓紧抓好。二是没有单独制订师德教育方案。教育目标不明确;即使有计划方案,但措施不落实。三是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教师对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未能以积极姿态自觉接受师德教育。四是师德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仅作上传下达,人云亦云。五是师德教育形式单调,仅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存在上述五方面的问题,师德教育实际效果欠佳,致使教师存在重视教学轻视教育的偏见,教育观念滞后,思想行为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学生产生代沟,从而反过来也影响教学方法的更新,影响教学质量。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一、制订方案,狠抓落实,深入开展
技校要发展,关键在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本源在师资,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提高教师素质,校领导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要以校长、书记为核心成立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要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可按四步进行,第一是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师德方面的存在问题;第二是宣传发动,提高教职工思想认识;第三是明确师德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好书,育好人;第四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第五,落实学习时间,让教师排除干扰,专心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第六要求教师对照检查自身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制订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计划;第七,结合职工年度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评比师德成果,树立师德楷模,巩固发展教育成果。只有这样领导重视,周密组织,选好内容,保证时间,落实措施,才能保证师德教育顺利开展,并引向深入。
小学教师师德问题及对策
【摘要】师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师德水平关系着国家青年一代综合素质水平。我国小学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中不乏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的好教师,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教师存在师德缺失的行为。教师师德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降低了基础教育的有效性,解决小学生教师的师德问题,才能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德
师德,从狭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教师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从广义上则可理解为教书、育人。教书即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己科研创新;育人即为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累公民的基本道德。教师不仅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人,小学生年纪尚小,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他们经常把老师当做学习的榜样,但小学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师师德水平各异,师德缺失的行为在小学中常有发生,教师的恶的言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可以说,小学教师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因此,本文试图找出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价值观倾斜,注重功利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高尚的、无私奉献的,但不知从何时起,教师这光辉的职业已在市场经济大河的冲刷下黯淡无光。有些教师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过于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去对待教师行业,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领导、同事、学生。把学校看做自己的跳板,把同事当做自己的帮手,甚至把学生看做自己晋升、赚钱的工具。比如,有些老师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则较淡漠。另外,很多教师把学生当做增加收入的工具,常以各种理由劝说家长参加自己办的培训班或者其它的培训班。按是否参加自己主办的或者推荐的培训班区别对待学生,据调查,很多家长尽管经济能力不够,迫于无奈,还是送孩子参加辅导班。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剖析与对策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来自个人本身、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深层次原因,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上吸取古今中外师德精华,修身养性,从学校层面上要加强制度、目标与监督激励建设,做到评价有据、监管有力、引领有方。全社会应努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人们羡慕的崇高职业。
关键词:师德;问题剖析;对策探讨
一、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1、个人层面
1)理想信念淡化,敬业精神弱化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看作是传播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事业,降低了职业认同感,淡化了理想信念,其表现是不关心政治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政治觉悟较低,甚至发表了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二是敬业精神弱化,不关心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工作上是得过且过,教学上是照本宣科,不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2)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退化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学风浮躁,学术不诚信,甚至学术造假。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误导下,个人利益被充分放大,一味追求个人工资职称、学术成果与奖金而丧失了道德与责任。
2、学校层面
教师师德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德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的师德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提高育人质量的直接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师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大学教师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者,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教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1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
教师的师德问题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德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的师德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提高育人质量的直接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师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大学教师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者,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教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1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
精品范文
10师德师风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