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3:33: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师德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任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思索

永远也忘不了我第一天当老师时给学生上课时的场景:下面是背着手“认真”听课但眼神却在飘忽不定的学生们,上面是眼睛只盯着电脑屏幕和书本与学生们没有任何交流的我。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着,学生们在本子上默默的记着,此时的我却并没有意识到我的课堂上正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如果仍然这样教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那届学生早就毕业了,虽然每次回到学校看老师时他们不太会想起那个曾经教过他们高一化学的我,但孩子们那张张活泼真诚的笑脸却不时在我的眼前浮现,他们在课下问问题的活跃身影至今令我难忘。孩子们当时学的很卖力,但他们的化学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当时年轻稚嫩的我没有总结出正确答案,而用那样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将他们从高一送入高二也是我一直觉得没尽到教师责任的惭愧记忆。

作为新课改后走上讲台的人,我并没有一个从工作一开始就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并用爱心去感染他们。相反的,我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和学生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和学生刻意保持着一段距离,而这种距离正犯了教师职业的大忌。学生们是我们工作的对象,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把具有这些属性的教学对象硬是看成一个个大罗卜,不管下面听的怎么样,不管他们上课时在做什么,不管他们对于我讲的内容觉得简单还是难懂,总之只要管好自己这三尺讲台就可以了,把该准备的课件准备好,把该讲的每句话都练熟,在45分钟时间里,只要不冷场就行,这就是我从前处理每节课的工作方式,我想这也是很多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常犯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避免刚才提到的毛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上课的时候把你的目光从教案移向学生们的眼睛;下课时多问问孩子们这节课听的怎样,和他们多谈谈心;每次考完试把那些考的不好的学生叫到身边,分析分析他们问题出在哪里,以后该怎样做,这些都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记得有位老师曾这样告诉我: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而爱是师德的灵魂。爱能排山蹈海,创造奇迹。在课堂里无论多好的理论,如果我们不是带着爱去教书,多少教学努力都是徒劳的。爱能容忍“异端”,给异想天开的思维火花源源不断的提供“氧气”。课堂上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尊重和热爱,这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什么是爱?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法国哲学家萨尔丹说:“爱是带着眼镜看东西,会把黄铜看成金子,贫穷看成富有,眼镜里的斑点看成珍珠。”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雨果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巴特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能消融。”对于我们来说,爱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平日的工作中,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善意的劝导,一个不经意的抚摸,都会深深印在学生心中,激励学生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由此可见,热爱学生,帮助他成长,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是多么重要!

可以不夸张的说,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如何让学生在每次大考小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我想这是值得每位老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探索的问题。但接下来我却不想说关于上面提到的问题,我想谈谈于师德的另一方面“希望”这个词。为什么要谈这个词,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太多不如意的事情:被别人比下去、生活的不如意、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有多少次我们都是无所适从,茫然无助,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记得曾在一次失意时,我曾在手机里默默记下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强努力的活下去,挺住!作为成年人的老师们尚且如此,那我们所教孩子们又会怎样呢?一次次考试分数,一次次成绩排名,一次次课堂提问都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与成功失之交臂,由优等生变为学困生。很多学困生曾经都很优秀,但就是因为一次不被认可的班干部工作、一次发挥失常的考试成绩、一次其实可以被原谅的做法等,导致他们渐渐的被同学、老师甚至家长淡忘了。为什么面对孩子们无意中犯的错误我们不能放平心态用舒缓的语气提醒他们,为什么当孩子们回答不出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仍回应他以信任的目光然后让他坐下,为什么面对卷子里一犯再犯的错误我们不能用一种能让人接受的方式告诫学生怎样避免?很多情况下,学困生都是由我们自己造就的。给每个学生以希望,在他们跌倒的一瞬间伸出手扶他们一下,也许学生会发自内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宽容的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重拾信心,在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坚强的走下去。

并不是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有着一颗坚强的内心,但他们一定都有着一颗不容侵犯的自尊心。昨天在看电视时有个节目再次让我的心灵受到洗涤。“六一”儿童节那天,某小学组织学生汇报表演,老师在班级里忙着组织女同学化妆,离演出还有几分钟,突然有个女学生跑到老师面前,说她忘了带演出服,问老师怎么办。老师当时立刻批评了这个小女孩,因为这个孩子要参加两个集体节目的演出,没有她节目的完整性会受到破坏。老师没时间只关注她一个人,继续给其他学生化妆。小女孩被后来挤进来的同学淹没了,她默默想了一会,向校外飞奔出去。她想抄近路回家,赶在节目开始前把衣服取回来。可上小学一年级的她走的近路是一条连接两个镇的高速路,当经过一个路口时,一辆大货车恰好飞驰而过,夺去了女孩的生命。事后,女孩的老师虽然感到非常后悔,但在她的言语中还是认为孩子的死与她处理这件事情时的不当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为孩子的死感到惋惜,我们更为老师在职业道德上的缺失感到痛心。孩子们的心灵是稚嫩的、幼小的,同时也是纯洁的、高贵的。真心地呼唤所有的一线教师能在传授给他们知识的同时用一颗永不疲惫的心关爱我们的学生,因为你们的个人行为和语言都将成为激励、引领他们从低谷走向成功,从自卑走向自信的阶梯。有这样崇高师德的老师关爱我们的孩子,相信祖国的花朵们一定会成长得更加璀璨夺目。

查看全文

教师师德素养重要性和路径选择

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因素,其师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其中对师德素养的提升是教师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不仅包含了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对于其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修养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充分认识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提升,以此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德素养;重要性;策略

“师德”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灵魂和生命,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更应该具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高尚品德。在当今社会中,教师这一职业越来越趋向于一个社会岗位,很多教师失去了过去的“先生气质”,成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上班族”。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教育使命感的缺失不仅是由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于个人的趋利心理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德素养的问题也逐渐被更多人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些教育方向成为现代教师首先应明确的思想意识,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对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视和提升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一、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都以其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形象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种高尚的师德素养不仅使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很多教师不仅具备高超的知识能力素养,同时还具备鞠躬尽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出现了失德、失品的个人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危机,同时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个人思想政治观念不强,教育定位不准确。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因此,对于教育而言,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尤其重要。但现如今,很多教师在个人思想政治观念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形态的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懈怠性和模糊性。尤其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行业的社会性还不足以使大多数教师信念缺失,但小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开始出现偏差,对于财富和名利的价值取向逐渐使其丧失了对个人思想道德的坚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自身的德行缺失,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动力。这种教师言行的错误引导,容易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自身的价值。(二)业务能力较低,难以贯彻现代化教育理念。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作为教育事业的引导者,通过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不容乐观的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些教师人员在这个发展中却逐渐失去自身的教育价值。很多教师满足于现状,对于现代的教育理念充耳不闻,习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守旧刻板的教学态度在网络化时代难以跟上学生身心发展的步伐,因此也就出现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和个人业务能力上水平较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够严谨。这种治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三)缺乏教师师德素养,教育方式存在问题。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所谓“立德”,首先在教师队伍中要有明确的德育标准,如何培养学生,培养具有什么样品德的学生,是“树人”目标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对于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教育不断在进行,但不守师德的行为依然不断地被曝光。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注重自身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的体罚和人格的侮辱,有的教师动辄就对学生进行言语上攻击,更有甚者还会殴打学生。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高校不断曝出教师猥亵或性侵学生的案例,这种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教师缺乏师德素养而引起的。在不断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中,很多教师失去了对教师师德素养的坚守,转而去迎合低俗享乐的物质化社会乱象。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纯洁性,为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浅谈教师应具备的师德素养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发展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那么我们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素养呢?

一、忠心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热爱(忠心)对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作用———热爱(忠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家,都具有崇高的素养,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师是道德准则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我们明确自身的工作价值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就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化作动力,积极投身到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像“吐丝的春蚕,流泪的红烛”,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相反,如果把教学工作只是当作谋生的手段,就会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同教师的职业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师德的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尺度。

二、爱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一种责任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是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对于教育者来说,爱学生是神圣之职,缺乏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师对学生高尚而纯洁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不但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真挚的感情投入到学生身上,尊重、关心、帮助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且还需要掌握爱的艺术,懂得怎样去爱学生,教师的爱应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后进生,不偏袒成绩好的学生,以一颗慈爱之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把爱心洒向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做他们师长、知己,成为他们的忘年交。当然,教师的爱不是溺爱、宠爱,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寓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要把“严”与“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严也要有策略,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这里的“严”也正是爱的体现。

三、苦心

查看全文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素养分析论文

摘要: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国家的广大教师“师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则离不开理论学习。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关键词:理论学习“师德”个人素养

0引言

教师是一种职业,所以有“师德”。部分教师不称职,是因为没有“师德”。所谓“师德”,就是约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国家的广大教师“师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则离不开理论学习。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1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师德”水平

1.1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师德”素养的前提。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理,只有政治上的成熟,才有“师德”上的成熟。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多得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师德”水平。如果放松了理论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前进的方向,失去基本的道德常识。有些同志认为理论学习是虚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现在一些犯错误的领导教师大都因不认真学习所致。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

查看全文

中学教师的师德和师德建设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良好素质养成的引路人,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下,教师师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师师德建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形象受到挑战。本文通过剖析师德及师德建设的现状、究其原因,提出了中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并从学校、社会、教师三个方面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育往更高、更好水平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师德;师德建设

一、师德和师德建设概述

(一)师德的内涵

对于师德的内涵,各位学者都有不一样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在为师从教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协调教师与学生、老师与学校、老师与国家、老师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内容为协调各种基本伦理关系中教师应具有的责任、爱心与理性等具体要求。”傅砚指出:“师德的内涵广泛,包括坚定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客观严谨、求真务实等基本内容。”他对于师德的内涵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对于师德的定义,他强调教师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具备高尚的人格,做真诚的人,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个人道德素养在其职业范围内的一种体现。在教师岗位上,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与学生、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面对的最主要的群体是学生,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关注学生的幸福、尊严和需求,时刻展现出人文关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应有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也尤为重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师德,就是在教师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前提下,有效地实施教学,处理好各种关系,遵循教师行为准则,坚持知行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相协调。

(二)加强师德与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师德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事业的决策部署,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来看,现阶段高职教育在师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教育效果未完全达到教育目标。高职毕业生在诚信、敬业、忠诚度等方面屡屡出现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研究,阐述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师德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动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师德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可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能够在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价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真正地承担好教书育人的重任,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因素较多,例如:办学定位、生源质量、学术成果以及学校声誉、教师资源等方面,其中对高职院校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资源,教师职业素养与道德情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动力和基本保障,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投身到高职院校的怀抱[1]。但是职业的提升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长年积累的过程,它需要经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及积累才能够形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地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为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曾指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四有”,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优秀的专业素养、有仁爱精神,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现代职业教育的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2]。(三)师德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师德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育事业建设的成败。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刚刚进入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大多对本专业的了解较少,社会观念也没有完全形成,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影响,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充当着学生人生道路领路人的角色。只有教师本身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够完成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开展师德建设,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进而实现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二、当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在师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摘要]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关系到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文中讨论了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国家培养职业道德素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毕业生。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道德;实施路径;人才培养

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培养的幼儿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近年来,时有幼儿教师“虐童”报道,部分幼儿教师出现了师德问题,进而造成了社会、媒体和家长等对幼儿教师道德品质的质疑。家长期望孩子的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拥有母亲般的爱心对待孩子和用爱心关心关怀每一个幼儿。幼儿教师是孩子走向学校集体教育的启蒙老师,学前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幼教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崇高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在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高职院校要将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与新时代精神、新时代育人任务与使命相结合,特别是探索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如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探索出一条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的教育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必须在学校里培养好正确的职业道德与教育信念。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些常见共性的问题和现状。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查看全文

教师德育胜任力及转向与培养路径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教师德育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其内涵应重新定义,而且也面临着德育思维由经验思维转向数据思维、德育重心由集体式教育转向个性化服务、专业能力由传统素养转向数据素养的时代诉求。教师德育胜任力的培养,需要多方统筹、诸措并举。教育部门应调整教师专业标准与资格证制度,变革德育培训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者要加大研究力度,开发适用的教师德育胜任力模型;学校应鼓励教师间协同开展德育工作,多途径提升教师数据素养;教师自身则需树立和强化“数据育德”意识,提高慎独能力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转向;培养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和数字校园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的精准实施,教育也正式迈入了以网络为平台、数据爆炸式增长为标志、云计算为支撑的大数据时代[1]。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也必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2],对教师的德育胜任力提出新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削弱了教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权威;网络化生存中的人机互动更加凸显出了师生间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多维多变的价值观念和学生复杂的价值诉求使得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当下显得更为沉重[3];慕课和翻转课堂虽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却对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型塑、人格感化和情感陶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教育作为镶嵌在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必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这种适应虽然表现在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新兴设备和技术等多个方面,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教师若想在大数据这股浪潮中游刃有余,就必须以自信的姿态、主动的精神和切实的行动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的内涵应如何界定?它有哪些特征?教师德育胜任力又需实现哪些转向?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教师的德育胜任力?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德育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

胜任力研究虽有将近百年历史,但真正进入教育领域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主题聚焦在教育管理者的胜任力培养上,如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构建了校长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来指导校长选聘和职业发展工作[4]。在我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最早文献是2003年的《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一文,该文认为,“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5]。迄今为止,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已走过15个年头,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概念界定、模型构建、研究方法、胜任力测评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整个教师胜任力研究中,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德育素养(素质)、教师德育专业化展开了相关研究,如檀传宝教授认为,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由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三部分构成[6]。但目前尚未有人提出“教师德育胜任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更没有人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阐述教师的德育胜任力。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德育环境不复存在,教育对象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德育胜任力的概念也需重新定义。在批判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胜任力、教师胜任力及教师德育能力(素养、素质)等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时展和社会环境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我们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是指大数据时代下每个教师能够成功实施德育工作需要具备的一系列显著的个体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高尚的道德修养、先进的德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德育能力和良好的数据素养。上述概念具有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全员性。由于“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7],所以“教师即人师”,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二是相对独立性。虽然教师胜任力、教学胜任力、德育胜任力三者有重叠和交叉,但德育胜任力应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三是综合性。教师德育胜任力是由知识、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四是时代性。教师德育胜任力是一个随时展的动态概念,不仅传统的德育素养不可或缺,而且教师还要“加强对时展的了解,与时俱进地进行道德学习,从媒介素养到国际理解,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敏感性和价值选择力”[3]。五是个性化。教师除了要具备通用的德育胜任力之外,还应彰显出卡里斯玛特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的转向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

1.前言

高尚的教师师德是学校良好风气的前提,一所高校只有拥有良好的师风,才能促使教师严谨治学、忘我工作,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然而,新时期下,由于外界环境的干扰,高校教师师德出现了育人不足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全面型学生的培养。因此,笔者对新时期下高校教师师德的新内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找出其应对方法,为高校师德建设及学生的全面型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2.新时期视角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也称之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指教师道德关系、意识、活动过程的总和,是教师应具备素养的最为核心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下,高校教师的师德除了应具备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以外,还应具备正确的宗教信仰、热爱学生、诚实守信、不断创新等师德素养。

3.新时期视角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重业务轻师德

查看全文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亟待加强。该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然后从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思想意识、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榜样”、引导青年教师学习以及学校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这4个方面阐述如何更好地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建设,最后阐述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校氛围和谐、高校培养学生工作的核心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建设策略;思想意识;监管体系

党的报告中明确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等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立德树人得以实施的有利保障。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青年教师们“站好”“站稳”讲台首先要遵循的规范。

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初入岗位,意识不到位

作为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对于角色的转换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初入岗位,青年教师们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培训,如果对这些关于教学、师德师风建设、科研能力提升等相关领域的培训重视程度不足,会使得他们不能及时进入教师角色,进而会导致后续教学活动环节打折扣,影响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1,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