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内涵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2:57: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师德内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师德内涵

把握师德内涵建立师德建设有效制度

师德,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师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师德内涵,对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师德的特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标准具有复杂性

“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及其适用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被引入各行各业,价值规律被广泛认同,社会经济主体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多元化,固守清贫、甘当“蜡烛”的传统师德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师德价值标准日益复杂化。

2.师德具有一般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全体教师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所有教师都必须而且能够达到的道德底线,是全体教师共向的道德标准,而不是个别教育模范或师德标兵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因此,师德具有一般性和大众性。但是,在平凡的职业当中,除了广大能够恪守一般职业道德的普通教师,学校还拥有大量完全利他的、能够无私奉献的师德模范,教师的道德水平具有层次性。此外,受当前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师德建设的任务艰巨而复杂,师德又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查看全文

当前师德内涵及师德监督体制建立

师德是教师职业真正传道授业之根本。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掀起了师德研究和探讨的热潮,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

一、新时期师德的内涵

所谓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包含了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荣誉等内容。广义的师德不仅仅包括职业道德层次,还应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师德不限于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应具备的素质。此处我们仅从狭义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和构建展开论述。

1.爱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关系。”这是对新时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明确要求。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爱生,就是要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只是学习上,而是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爱生并不排斥“严”,某种程度上,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更为实在的爱。我们一方面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事抓起,对其不良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教师又要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为人师表,身教更重于言教,切忌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做文章,甚至讽刺、挖苦学生。要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自身的修养,都可能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责任

查看全文

道德养成师德思想内涵分析

【摘要】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德体系。从心理学视角,将师德分为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及师德行为四个维度,并进行详细阐述,为当前师德建设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养成;师德;新时代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全面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将师德养成视为提高教师整体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首要任务。师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式,它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从心理学视角看,道德养成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四种心理过程,因此,师德的发展也离不开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及师德行为。本文即从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及师德行为入手,详细阐述新时代师德思想内涵,为当前师德养成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师德认知

师德认知即我们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是对教师职业规范及教师价值的认识。它是师德养成的基础和前提。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帮助学生传递知识、传授技能和解答疑惑。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师德要求有没有变化呢?人们对教师的期待又有哪些不同呢?首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从古至今,教书育人都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不仅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书和育人二者都不可或缺。其次,言传身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会忽视自己的体态语言,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交流时内容的影响占7%,语气和态度占38%,关系占55%,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意讲课内容,也应当注意授课的态度、语气等,同时也应当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合乎规范,要慎其言,更要慎其行。再次,关注社会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在加速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更新和迭代也越来越快,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只囿于书本或以往经验,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另一方面,教师如果只注重知识本身,不思考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主动走出去,在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动态,努力将所学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让知识发挥效用,为社会造福;同时丰富备课材料,让课堂更生动;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快成长。最后,学术诚信是教师道德底线。做科研是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也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做研究。教师在做研究时,可以有一定自由度,但不应违背学术规范,杜绝弄虚造价等不诚信行为,应戒骄戒躁,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将诚信时刻记在心间,用自己的真才实学,造福社会。

2师德情感

查看全文

教师师德内涵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现状,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同时提出在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教师师德内涵探究论文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

查看全文

教师师德的内涵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现状,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同时提出在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内涵发展模式下高校师德建设思考

摘要: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师德的状况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优劣。本文在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下,对当前师德建设的概念实质、机制落实、实现条件几方面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师德建设;思考

党的十八大后,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内涵式发展战略就是要把大学的办学模式从过去的依靠数量扩张,推动规模化建设转为依靠内生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高校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关键在教师。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素质的高低意味教育质量的优劣,师德又是教师素质的首要体现。习说“: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14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为高校师德建设提出六大机制,划出七条红线。深入理解高校师德建设,落实《意见》中的要求,这是高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师德建设中师德概念的质性思考

在讨论高校师德的问题时,人们往往将师德看成是教师个人的道德要求,更多关注师德作为一种道德自律的手段,强调个人内在自觉性,亦即“良心”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师德建设也多是通过提倡和宣传一定的精神观念,从真理性方面激发教师的理想信念,要求教师追求和实现道德完美的理想,成为道德上完美的人,其实质即道德教育。“很容易将适用于全体的和发展的教师角色的道德期望压到单个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从而对教师采用绝对主义的评价标准。”然而,审视现有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学术境界不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淡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倾向等,我们发现个体期待性的教师道德在实际道德建设中已不具代表性,原有道德教育存在作用道德原则作用过程缓慢、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缺陷。师德所体现的是社会对教师这一道德主体的共同的和基本的道德要求,不应该也不可能对每一个体的具体行为都作出详尽的规定。作为教师这一群体领域中的职业道德,师德实际上更需要一种制度化的规定来明确职业权责,利用人的怀赏畏罚心理,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层面,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师德建设领域讲的师德,属于一种理性建构的道德,是有目的、有计划性的结构性道德,其实质应是一种包含道德精神、道德理念、道德原则的制度化道德。通过制度化的规定,将社会对教师职业领域的道德要求明确表达,将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与道德的内在自觉性、示范性、超越性等特点结合起来,从制度规定的硬约束入手,逐步过渡到道德标准的软约束,使制度化他律化为道德性自律,将外在约束与内在约束有机统一。

二、高校师德建设机制落实中的关系性思考

查看全文

略论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

2007年春,我全程参与了我县“以德立教,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活动的相关工作。在与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师德建设之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师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原因有二:一是现实中有许多教育管理者还未准确把握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思维模式还停留在“科层化管理”的层面上;二是一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师德教育活动的无奈应付和盲目的抵触心理和情绪,认为“我们教师的师德已经不错了,只是领导要求太严了”的思想还广泛存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德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我以为,要想真正提高师德教育的主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必须认真把握和深刻理解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

什么才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具有新时期时代内涵的师德精神呢?我以为,爱与责任是师德的基本内涵,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教师的魅力是德才兼备的升华,来源于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从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只有这三者达成完美统一的状态,才能构建出师德精神的整体风貌。

一、“爱与责任”:师德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关于爱:

这里所说的爱,特指教育的爱,它是一种兼容并包的爱,一种爱满天下的爱。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爱教育事业本身,爱学生(这是教育爱的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他还应当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上的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只有这种博大无私的爱,才能造就出一个为人师者的宽阔胸怀。无论你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是资历老的,还是新入行的,且不管你是志愿加入到教师队伍,还是被逼无奈跨入这个行业的,只要你是一位教师,你就注定要铁肩担道义,大义写春秋。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但因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要义,就格外凸显出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之不同。更因为教师是与人类的精神史进行对话的人,是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人,他的劳动自然蕴含着无可替代的精神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职业无尚荣光。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些对教师不满、对教育行风不满意的人,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教育触及了其它行业的利益;二是教师辜负了家长的期望,满足不了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家长的美好愿望。这是教育爱的特殊之处,它必须是抛开个人恩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爱民、爱生之情结,投入自己的教育情感,全身心地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试想,一个自私的人,一个狭隘的人,一个只有自己小家、一点小爱的人,怎么能有高尚的师德呢?

(二)关于“教育的责任”

查看全文

师德师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高素质的四有新人,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更是打造优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因此,学校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为前提,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明师道、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形成一支品德高尚,有责任担当的教师队伍,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师德师风

在“”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1],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造就出一批批“大国工匠”,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职院校必须以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为指引,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贯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专业建设等各项战略任务的普遍内涵和关键支点。从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层面上讲,要注重发挥党总支指导和师德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形成积极的职业道德情感,实践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一、学校层面重视,指引方向明确

高职院校作为施教的主体,必须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放在首位。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从学校党委到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形成“以生为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和谐育人环境,全面性地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一支思想坚定、品德高尚、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各项事业顺利建设和发展。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学校的办学之本[2]。广大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担,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思想素养优秀、技术技能水平高超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与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师德师风的核心,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校风与学风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不断地加强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有效地提高其师德师风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保障。从二级学院层面上讲,要求领导班子凡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抓手,从积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做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二级学院首先要立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定期召开党总支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领导班子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并及时走访支部和教研室,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学院各项事务既能做到分工明确,在突发性事情和重大事情上班子成员也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关键问题上坚持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切实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整治建设放在首位,保证学院各项事业顺利发展。高职院校办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是否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培养。加强师德建设也是我们的创新之源,只有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学生。为了保证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学校要注重理论引导,要以二级学院和基层单位党支部的“”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副科级及以上党员干部每年按时通过网络平台认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院班子成员及支部书记通过参加党务干部培训班提升整治思想觉悟和基本素质能力。通过组织新进教师集中学习《教育法通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理论学习,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教师时刻保持头脑清新,主动要求学习法律法规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政治理论修养。通过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和《青年马克思》等思想政治教育影片,进而深入学习各项政策纲领和了解共产党人的艰辛与付出。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光荣使命感,促进了校风、学风的建设。

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查看全文

师德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分析论文

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很大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据报载:去年的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师爱是魂。

回想5.12汶川大地震那最危难的一刻,教师用生命为学生开道,其行感天动地、山川哀鸣!

谭千秋、瞿万容、张来亚、王周明、汤鸿、向倩、周汝兰、赵霞……还有许多留下了姓名的、没有留下姓名的教师和许多已经被发现的、还没有被发现的英雄教师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学生;有的为了抓住一线生机,奋不顾身,为了一个学生生命他们逃出去再回来;有的忍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坚守一线,抢救被掩埋学生;更有的用自己家庭的不幸换取千家万户的幸福……。

在那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接受生死考验的危机时刻,我们的英雄教师们心里装着的还是学生。就是在那一刻,英雄教师们仍没有忘了他们身为教师的职责,不放弃最后一次的教育机会,用沉着、冷静、机智的义举教导着他们最爱的学生,奏响的生命颂歌成了最好的教材,学生成了他们延耀生命光辉的继承人。他们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良知,用顽强的意志和滚烫的热血染绘了最可敬的师德风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