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2:18: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师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师道尊严与教师礼仪
专家认为,西部高校首次出台教师礼仪规范,引发社会对师德师风的重新认识,是一个标志性的范本。
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重度冲击,让人们对“师道尊严”这一古老的命题一度失去了评判的“标杆”。当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师道尊严受到的伤害也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校园乱收费、体罚打骂学生、学术腐败等一些负面报道充斥着新闻媒体的版面;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多也逐步得到社会关注。教师,这一肩负传承中华传统精神文明的职业群体,其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社会评价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宽容和关注。
关注校园大事件
礼仪规范
“多用褒义词,多用激励语、劝慰语等软性语言,禁用有胁迫、侮辱倾向的硬性语言;不能戴着手套和墨镜与人握手;老师上课之前,先给学生鞠躬致意……”这是川师大首次出台的“教师礼仪规范”的一部分内容,并已开始在学校施行。
让该校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礼仪规范会在全校师生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示支持,还有人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在校园网公示期间,有1700多名网友点击并发表了评论。”
师德演讲稿——师道在勤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幅照片,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一组塑像。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有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然莫御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5000多年悠悠历史长河中,不缺雄才伟略的君主,不缺流芳百世的贤臣,原创:不少品行高洁的隐士,但影响至今,将精神渗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血液中、骨子里的却是一生身无长物、颠沛流离的夫子。这足使后代为师者共与荣,使我们这些在“师途”中行进的人对“师”的真谛有了更多的感悟。
夫子是高悬晴空的皓月,是润泽田野的清源。但我宁愿将他看作一座山,不可逾越,却可攀援。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夫子之才,古烁今,子自难奢望。但夫子“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虽非常人可以做到,但绝非不可企及。师道在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师道在勤。人们自古便视“勤”为人之美德,因而便有“勤俭可持家”、“勤能补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种种感叹。岂有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师”者而不勤者?
师道在勤。只有勤学、勤思、勤,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器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有时精神丰富一点。
浅谈会计师道德规范
论文摘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其执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基本要求,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之一。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细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要求,大力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字: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从职业道德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基础经济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根源,因此,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一经建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职业道德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思想在注册会计师从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注册会计师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对其职业道德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基本准则》从五个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导向或约束,要求注册会计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是去指导注册会计师怎样去进行职业活动的。会计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依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甚至会计法律的有效实施还要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基础,会计法律如果离开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支持,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从精神方面调控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是注册会计师职业活动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
3、从职业道德与社会风气的关系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和形成。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运转过程的中介人和监督者,注册会计师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总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国家、单位、投资者、债权人等各相关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尚。如果每一个注册会计师在从业活动中,都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业权利,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自觉遵守其职业道德,那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就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和形成。
当代教师道德构建综述
本文作者:张向荣工作单位: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高校师德建设事关全民道德的培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作为高校教师,其一言一行和人格魅力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它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教师代表着知识权威,是正义的化身,因此,他们的知识才能、个性倾向、生活态度,极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活实践中,注重道德修养,以德修身、以德立威,才能为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将来,他们踏上社会才能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通常用“桃李满天下”来赞颂教师的功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塑造的不是个别学生而是整个社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言:“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高校师德建设事关全民道德的培育。2.高校师德建设事关学校未来的发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什么是大师?所谓“大师”通常指的就是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由此看出大师是德才兼备者,正是这些大师们才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在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高校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扩大规模、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之外,更要在软件设施上下工夫,其中最核心的是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即专业技能要过硬,道德修养要高尚的教师队伍。拥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使学校在学术领域、专业领域和教学质量方面得到社会认可,所以高校师德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品牌高校至关重要,事关学校未来的发展。3.高校师德建设事关教师本人的素质和技能的进步。评价一个高校教师是否优秀不仅看他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综合考察教师的德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好的概括了教师必备的素质———师德和师能。师能是教师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尚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前提,精湛的师能又是实践师德的基础。师德和师能密不可分。在师能普遍提高的今天,注重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毫无责任感,毫无爱心,又怎么会不断更新和积累自己的知识,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呢?所以,教师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对提高本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至关重要。
从总体上来说,高校师德现状还是比较理想的,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师沿袭了中国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师德传统,以至社会外界经常以各种美好的词汇去赞美老师,我们常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教师就是园丁,呵护祖国的花朵,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构筑心灵的高塔。长期以来,广大教师默默的耕耘和无私奉献,为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教师职业赢得了世人的崇敬和赞扬,人们给教师带上了光彩绚丽的“花环”,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尊重,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在新时期高校师德也有很多不容乐观的地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具体表现为:1.一些高校教师更多的关注物质利益,责任心不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空间,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影响更加深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部分教师越来越注重功利和实惠,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阻碍了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不能平衡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利益取舍,以至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有时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有些教师对收入状况不满足,进而不能安心自己的工作岗位,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工作,仅仅把本职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本末倒置,备课不够认真、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2.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部分教师由于对教师职业的角色认知还不够清晰,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甚至对学生缺乏爱心,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是简单粗暴,态度生硬。个别教师师德严重失范,主要表现为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有的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接手机;有的仪表不整,着装不严肃,上课吸烟,举止粗俗;有的接受学生或家长心意,考试任意送感情分;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学生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3.学术不端,严重影响教师职业的荣誉。学术科研是高校知识分子的生命线,但是只重视学术科研势必导致高校办学目标的偏离。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而相对忽视教学和育人的问题。由于科研工作直接与教师个人的职称晋升、工作业绩考核等紧密联系,导致许多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尤其是高校教职工职称晋升的考核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学术考核,片面考察科研的数量,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名利的驱使下一味的和著作,造成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局面,从而影响科研质量和水平,造成教师短期功利化的行为,进而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导致学术腐败。严重影响教师职业的荣誉。
1.率先垂范,寓德于教。首先,教师自身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铭记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把握时代的新变化和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良好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教师要坚持科学求是、淡泊名利、严谨笃学、勤奋刻苦的精神,用自己严谨的学风、广博的知识、宽阔的科学视野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成长、成才。2.爱岗敬业,终身学习。教书育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使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无法用数量、时间和金钱来衡量。因此,教师不能以从事经济活动的心理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而应该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重的宽阔胸怀,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境界,把幸福与快乐寄托于对教师职业的高度热爱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付出的艰苦劳动创造之中。高校教师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泊名利: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要敢于挑重担,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面作出表率,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要对学生负责,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让全体学生健康发展。3.言传身教,以人为本。教师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要起表率作用。要注重个人修养,以“德”感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体现人文关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的教养、涵养和修养联系起来思考,意识到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自己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可能去影响学生。高尚的师德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和创新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教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工具理性的师道分析
一、基于工具理性的师尊分析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性对价值目标的现实体现,这种体现不是以自为价值为至上追求,而是把注意力投入到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选择和手段完善上。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将“合理性”理解为理性,并把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种。韦伯认为“:所谓工具理性指的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是对实现目的所运用的手段的评估,预测由此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预定的目的。”基于这一工具,我们分析传统之师为何受尊?期间为何师之不尊?当今师尊为何另类?
(一)传统之师为何受尊中国古代敬奉“天地君亲师”,“师”为“五尊”之一,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社会道德的宣扬者,尤其是在教育场合“,师”对于“生”而言有着绝对的权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尊严之高。那么,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如此高的地位呢?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过“: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回答传统之师为何如此受尊(原因),以及高度师尊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客观后果(功能)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对“师尊”这一文化传统进行更深入的认识。那么,传统之师为何如此受尊呢?工具理性认为,某一事物是否受到尊重或珍惜,主要取决于其价值的大小,但价值的大小不是源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它对另一事物的满足程度。据此“,师尊”来源于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认可,而教师价值大小并不在于教师自己,而是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因此,分析传统之师受尊的原因,同样需要在“师”与师所贡献之“道”的关系范畴中去把握。“道”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则,在中国这个天人合一的国度里,人道遵循天道,人事的发展遵循天道的规则,并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道”作为最高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具有根本性意义,谁掌握道,就掌握治国之策。如果能够让民众普遍重道、尊道,并通过执行“礼”的方式贯彻道,则国家的安定也就有了依托,社会的秩序也就有了保障。孔子所谓“朝闻道,夕可去矣”足以体现了“道”在当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道”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必然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一地位在科举“有道即有仕”的捍卫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道”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道”的获取也是一道艰辛的旅途。正如韩愈所言“:斯吾所谓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这也就是说,周公以前,“道”的承担者是圣君贤相,他们通过制度安排和自己的圣人形象将道铺展在现实生活中。周公以后,道转化为一种知识与价值,儒者成为这一知识与价值的载体“,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这使“师”成为“道”得以传承的保证,彰显了“师”在“道”的传承中的价值。纵观中国历史,重道必须尊师,尊师成为重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尊师,尊重“道”的传递者,国家才能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个人才能实现“学而优则仕”。同时,由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惑终需依赖于师才能完成,这就使师的存在与传承有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要。当然,中国长期封闭的农业经济也强化了“师因道而受尊”,在贫穷的农业社会,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受到文化教育,没有文化的百姓对文化心怀敬畏之情。加上有文化的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使得普通民众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坚信“师”是识字的有文化者,比不识字的无文化人有更多的智慧,如果某人在其教师的教导下考取功名,融入上流社会,将会对教师百般感恩,因而强化对教师的敬畏和崇敬,甚至迷信教师所传授的“道”,故“师尊”源于“道贵”。
(二)期间为何师之不尊“师”因“道”而尊。“师”之不尊,或因不重“道”,或因“师”不载“道”。当人们对教师所传承的“道”越来越多迷茫和不信任时,人们就会臆测或否定教师的权威,进而消减教师的受尊程度。根据工具理性,重道是目的,尊师是手段。期间,批判知识,否定知识的价值,那么,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不被尊重,也是在所难免。当然,不尊重教师,并不必然导致践踏教师。期间对教师践踏的另一原因是对“师道尊严”的误解,将“师道尊严”理解为教师的一种令人生畏的威严,在这种威严的威慑下,学生自然就是地位卑微、行为畏惧。由于这种理解“,师道尊严”成了批判教师的依据。在中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3月署名焦育的《“师道尊严”必须彻底批判》一文说:“首先,搞‘师道尊严’的直接恶果是严重摧残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师生关系严重对立;其次,搞‘师道尊严’不利于教师改造世界观‘,师道尊严’本身是唯心史观即英雄史观在师生关系上的反映,它使教师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对待党的领导,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严重阻碍教师进步,是教师实现思想革命化的大敌之一。”此外,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5月署名哲兵的《向儒家“师道尊严”英勇冲杀的王充》一文说“:从孔丘开始‘,师道尊严’就成了一切没落腐朽势力在教育领域里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一个‘法宝’,维护‘师道尊严’和反对‘师道尊严’的斗争,关系着培养什么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是培养无头脑的,不分是非曲直,一味迷信盲从的反动阶级的驯服奴才呢?还是培养能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敢于反潮流的革命者呢?这是儒法两家倒退、保守和前进、革新的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在教育中的反映。”以上两则材料可以代表中对“师道尊严”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将“师道尊严”误解为教师权威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教师专门培养无头脑、不分曲直、一味迷信盲从的反动统治的驯服工具的,教师的权威严重摧残学生身体健康,使师生关系严重对立。可见,期间对“师”之不尊源于对“道”的践踏,同时也由于严重歪曲了“师道尊严”的原本意义,使得原本不受尊重的教师饱经凌辱。
(三)当今师之尊为何另类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今的社会,新的社会必然赋予历史新的内含。当前的“师尊”不再是农业社会时期的名师大儒因“道”而受尊,更不是时期因“教师这群臭老九具有一种令人生畏的威严”而饱受践踏。师尊被诠释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尊敬和重视。那么,当前的教师具有获得社会尊重的资格吗?这个问题看似不正自明,因为教师对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理当应该受到尊重。然而,现实和理论假设之间存在张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逻辑,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理性、自利的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由竞争,通过法律保证公平,追求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在这样一个主要靠利益粘合的社会“,有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钱的多寡衡量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我国教师待遇相对偏低,社会对教师赋予重任,要求教师“这群马儿”跑,又不给“这群马儿”草,教师因此而缺乏受尊的底气和实力。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接受社会委托,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的“衣食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遵循互惠原则行事,在双方合作的活动和各种交易中,力争双方都获利,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互利性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教师作为“售道”服务者,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并从中获取报酬,因而丧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严。由于教师的收入来源单一,工资的“含金量低”,与其它行业名目繁多的各类补贴相比,更有不及。因此,教师由此而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不平衡心理,不再坚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我麻痹,放弃了原有的清高,另辟蹊径弥补囊中羞涩,这就注定“师尊”在教师的神圣与清贫中走向另类。
二、专业化使教师走向尊严
教师与师道尊严的礼仪
专家认为,西部高校首次出台教师礼仪规范,引发社会对师德师风的重新熟悉,是一个标志性的范本。
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重度冲击,让人们对“师道尊严”这一古老的命题一度失去了评判的“标杆”。当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师道尊严受到的伤害也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校园乱收费、体罚打骂学生、学术腐败等一些负面报道充斥着新闻媒体的版面;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多也逐步得到社会关注。教师,这一肩负传承中华传统精神文明的职业群体,其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社会评价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宽容和关注。
关注校园大事件
礼仪规范
“多用褒义词,多用激励语、劝慰语等软性语言,禁用有胁迫、欺侮倾向的硬性语言;不能戴着手套和墨镜与人握手;老师上课之前,先给学生鞠躬致意……”这是川师大首次出台的“教师礼仪规范”的一部分内容,并已开始在学校施行。
让该校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部礼仪规范会在全校师生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示支持,还有人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在校园网公示期间,有1700多名网友点击并发表了评论。”
学校老师道德人格简析论文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纲要》的重要性、先进性、及时性已达成共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实施《纲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在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应是道德教育问题,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中小学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问题,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水准,特别是道德人格乃是全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我们必须把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人格作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人格问题乃“做人之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等心理物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体的差异,也可以叫人格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完全从伦理或道德的语境中谈人格,就是指人的品格,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也可以称人格的品质特征。所以,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人格问题,都很难区分开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
心理学上的人格解释至少在两个方面是与伦理问题相沟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处的环境,能够正确适应的所谓“健全人格”,如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亦可认定是一种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动力特征与道德问题相沟通,以某种行为方式行动或能以某种特定结构组合一系列外在行为表现的整合能力。所以,人格的心理学与伦理学的解释是沟通的,人格与道德问题有相关性,讨论人格建构不可不讨论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建构。而道德人格的建构有外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的建设,后者指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内在系统的建构。由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应着力关注对自身的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的内在系统的建构,加强人格修养。
我们之所以要将中小学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是因为在每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媒体是学习的源泉,有很大的社会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时期,这些社会媒体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施加不同的影响,特别是中学教师的人格修养,甚至影响着学生们的终身,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社会责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学校教育来看,教师的人格,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重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具体反映在教师个体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也表现在不同的德育环境里,而这些反映与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德。可见,教师的人格与师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切师德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高校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会的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青年教师是学生的师长,是学生的指路明灯,面对发达的网络文化,不仅是在专业教学上,教师的道德素养也面临着挑战,加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养成为教师师德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道德素养
当今,我们正处在风起云涌,媒介不断变革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是这场革命的核心力量。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互联网+”一直是最近几年来大众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何谓“互联网+”?“互联网+”概念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杨首次提出的,到了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集中推进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教育行业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在大学课堂上,电子信息教育正在逐渐替代以往的黑板板书。青年教师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是伴随着新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相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成果,更能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信息与观念,青年教师更能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养也面临着挑战,网络信息的包容性和碎片化让青年教师的传统观念不断转变,对自身的职业也会有重新的思考。如何面对新新媒介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最基本的从业要求。首先,教师要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古语常云,爱一行干一行,如果不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想必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会有主动作为的心态,反而会把工作当成一件累赘,更不会有主动创新,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意识。要树立无私奉献,热爱学生的教书育人理念,要学习优秀教师和教师楷模的工作理念和教育精神,例如“校长爸爸”莫振高,山村教师支月英、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他们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都是高校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和典范。第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书育人的对象就是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不仅是教师人品和职业素养的展现,更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日常教学的负责,平时生活的爱护,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衡量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成长成才蕴含着老师辛苦的汗水,也会成为老师一生的骄傲和自豪。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大学生多为青少年,他们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会自然的模仿别人,教师作为学生最亲密的人之一,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如果教师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榜样,那失去学生尊重的同时还会引导学生学习不好的行为。教师只有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才能令学生所信服,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更好的开展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
二、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挑战
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策略提升
摘要:国家教育部门应重视提升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注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使幼儿教师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要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建设角度提升幼儿教师道德修养,从教师自身角度提升道德修养。
关键词:幼儿教师;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建设;自我提升
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幼儿教师,能够带给幼儿良好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重视提升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注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宏观上需要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建设方面进行考量,从微观层面看,每一位幼儿教师高尚的师德并不是“被动获得”的,而是自身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主动修炼”的。现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
一、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建设角度提升幼儿教师道德修养
(1)加强幼教法的立法工作,制定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在培养教师的计划中,重点提出了建设一支素质和品行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品行的提升。在国家已有的规定中,还没有具体的关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缺乏统一规范,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2)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奖惩机制,加大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检查监督的力度。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奖惩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提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切实可行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措施和奖惩机制。其次,有关部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派检查团到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解和巡察,并且督促幼儿园完善相关评估制度,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进行评估。(3)加强对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和培训。加强道德修养教育是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首要环节,是提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幼儿园应高度重视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其道德理论素养。要加强幼儿教师的道德素养建设,使幼儿教师道德素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健全幼儿教师的道德激励和约束机制,以道德标准作为评价幼儿教师的第一标准,避免其出现道德失范问题。
二、从教师自身角度提升道德修养
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培育论文
在我国的教育队伍之中,青年教师是一群活跃而特殊的群体,他们以其高学历、活跃的思想而成为教育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同时,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可忽视,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榜样性的力量和作用,应当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道思想注入到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培育之中,以茶道思想的“清、寂、怡、真、和”的哲理内涵,提升青年教师的道德文化素养,提升青年教师的人格品质,成为青年教师德、理、艺、情、礼方面的借鉴和行动指南,较好地践行立德育人的教育使命。
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以茶道思想为重要内核和精髓,并逐渐形成了“清、寂、怡、真、和”的茶道思想和哲理,以此较好地实现品茗者的内心自省,并在清寂之中消除内心的污垢,摒除人际关系之间的介蒂,以较好地达到彼此和敬的目的。在这个思想深邃而丰厚的茶道思想之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生活得到美化,使人们在品茗之中产生各自不同的玄妙感觉和体悟,显露出中国人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情操境界。2青年教师出现道德思想问题的表现分析在社会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形势下,部分青年教师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和问题,出现急躁情绪和不良的行为态度,显现出道德和专业素养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2.1主观进取精神的退化和缺失在部分青年教师的个人意识和观念之中,政治信念出现弱化和价值观念偏移的现象和问题,对于思想理论方面的学习明显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状态,不思进取,并在错误的思潮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渗透之下,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存在人际关系危机、追逐名利等思想,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干劲和观念。2.2外部环境的道德氛围淡化部分教师的道德素养滑坡的现象和问题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外部环境之中明显存在重文凭、轻专业的传统思想,创新意识和环境也明显不足,存在较为突出的等待和观望心理。由此可见,部分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的下滑,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动摇了教育的根本,不利于教师队伍形象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3茶道思想在青年教师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3.1以“清”端正自己的言行茶道之中的“清”意指“清洁”、“清廉”、“清静”,不仅要求外表之清,还要求人的内心宁静、明廉、知耻。青年教师拥有高学历、活跃的思维,在年纪上也与学生相近,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然而,受到职业经验的限制,青年教师的育人方法和策略还明显不足,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加之受到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极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急躁心理,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为此,要注入茶道中的“清”的思想和哲理,使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清晰、清醒的认知,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榜样和引领者,言传身教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要以茶道中的“清”为宗旨,以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教育学生,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同时,青年教师还要有清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要掌握科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并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上前行,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偏差和错误,正确地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另外,青年教师还要以茶道的“清”为引领,保持政治上的高度敏感性,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以坚定的思想和信念,提升自己的立德树人的高尚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清廉”的处世态度,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起到“德高为范”的榜样作用。3.2以“寂”鞭策自己的工作茶道的“寂”的思想内涵描述出清寂中若有所契的意境,在宁静的空间之中感受一种空灵的心境,在感受茶香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在虚静中察明,使自己的精神在澄明中得以升华和净化,并在无碍自在的“寂”中产生一种别样的眼光,从平凡、寻常的事物中发现神奇,实现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境界的根源所在。在当前青年教师面临诸多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个人生涯发展压力的状况之下,要使青年教师以茶道的“寂”的思想鞭策和鼓励自己,以冷寂之心坚守自己的本职岗位,突显出自己坚守圣洁育人之地的决心和信念。由此也可以体悟如下涵义:3.2.1以静心生智慧。在茶道的“静”的思想内核之中,由“至虚极,守静笃”、“静,天地之鉴也”等可以看到其深邃的内涵与境界,“静”是由戒达慧的桥梁和纽带,“静”是人生修行的准则,“静”是创新创造之道,“静”是洞察自我、反观自我的途径。因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要拥有一颗“静心”,由“静”而生出内心的智慧,屏蔽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体察工作之法、工作之道,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扰,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品质,止于至善。3.2.2以“静”生成敬畏之心。在茶道“静”的思想之中,青年教师由此可以对自己的工作生成敬畏之心,以严谨、敬畏的态度治学和教研,在有礼有节、合诚处世、敬爱为人之中,不断地钻研学术上的难题,以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成为学术的精英、品德的榜样。3.2.3以“精”为最高境界。在茶道“静”的思想内核之中,青年教师由此还可以体悟“精”的最高境界,培养自己在工作中的精心、细心和用心,以严格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研工作,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教育上的完美,以科学和批判的精神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从而较好地提升青年教师的自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最终达到精致、创新、务实的立德育人的效果。3.3以“怡”实现教学审美在茶道思想的“怡”的观念之中,讲求的是品茗者在各种茶事活动中的审美感知、想象和体悟,由外在的、物质的层面上升为心理的、精神的层面,于品茗之中体悟茶的物外意境,揣摩茶道之中的玄妙道理,从而达到明心养性、物我两忘的境界,实现怡神悦志的精神升华。茶道“怡”的思想内核对于青年教师有极为深刻的启示:青年教师要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不断地付出,以乐于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输出自己的知识和劳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的心境和氛围,感受到学习和知识收获的快乐,教师要将自己的工作内容与价值追求、情感体悟相结合,以积极的服务态度触摸愉悦、感受快乐,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浸润责任心、爱心、耐心、恒心和关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青年教师也由此可以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在育人的过程中产生审美领悟和情感,透彻地领悟茶道的“怡”的精神要义和思想精髓。3.4以“真”待人处事茶道中“真”的思想内核意指待人接物时的真心、真情和真诚,在追求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的思想内涵的前提下,达到完美的人生处世的态度和修养,这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青年教师要充分体悟茶道中的“真”的思想要义,对自己的教师岗位和职业怀有一颗真心,以真诚的态度和热忱对待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成长与学生的成才充分相融,全面显露立德树人为先、教书育人为真的理念,忠诚于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3.5以“和”律己茶道中的“和”的思想代表了“度”、“宜”、“当”的观点,是一种恰到好处、浓淡适宜的理念和态度,透露出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中庸之美,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要正视学校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不足,引导青年教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正确地应对压力和挑战,以健康、和悦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的工作,要以“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精神状态,约束自己的言行,较好地达到自己的俭德之行,较好地促进校园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充分演绎茶道“和”的中庸、和谐之美,不断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