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2:07: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时代主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时代主题

哲学主题时代演变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在各种变化之中存在着恒久不变的时代主题,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有理性、实践、反思、超越。

一、哲学———关于理性的学说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它是在东方、巴比伦、埃及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按照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考证和说法,古希腊早期思想家赫拉特里克最早使用“爱智慧”一词并用它来描述对于真理、智慧的追求。按现今可见的古代史料,第一个对哲学有明确自觉的哲学家大概是毕达哥拉斯。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叙:“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术语并称自己为哲学家或智慧爱好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总说除神之外没有人是智慧的。”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认为“认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就要撇开偏见,细心怀疑我们之前所承认的意见知道重新考察之后发现他是真的,才能同意它们。”黑格尔在肯定和赞赏柏拉图关于哲学以把握普遍性概念理念为自己的任务时说“:认识理念就是哲学的目的和任务。”即使在经院哲学时期,在基督教的教义所划定的范围内,人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地运用其才智,只要同既定的真理没有矛盾,人类理性可以随意的解释世界。经院哲学并非根本否认理性的作用。它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发法从外在的权威即教会所解释的《圣经》出发演绎推出事实。它在运用理性、思维为宗教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限度内维护理性的作用,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逐渐摆脱了哲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哲学与科学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发展的阶段性与科学发展的阶段性是相适应的。我们可以看到,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对于哲学都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来追寻世界的答案。从古希腊以来,不同哲学家对于理性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解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一问题大家的意见却相对一致,普遍将这种理性理解为是一种历史的、批判的态度。即不借助于神的或者是其他一切不可知的力量,也不迷信于任何未知的力量,对于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哲学为什么是所有学科之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哲学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高扬理性主义的精神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立足于理性,将所有问题都放在理性的视阈下来思考,哲学才具有真正的气度。

二、哲学———关于实践的学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识到了自古希腊以来大部分哲学家都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践的问题。这种局限性始终制约着哲学的发展,只有马克思才找到了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实践的方法。实践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就引起思想家们的注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很多哲学家都从自己的哲学观点出发阐述过实践问题。不过由于哲学立场和阶级立场的局限,包括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旧哲学多没有解决好什么是实践的问题,没有正确理解实践的内容,实践的本质及实践的作用等各方面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建立,是既批判了以往各派哲学在实践观上的片面性和错误,又吸取了其有关的合理思想的结果。而这一切同辩证而又唯物的理解社会历史,即唯物史观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对实践内容的理解上突破了旧哲学的狭隘眼界。为了正确揭示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奠定了基础。当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和实践的最基本的内容时,他们所理解的实践是同物质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性过程。它不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且是人类同自然界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基本形式。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这一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当中,找到了使物质性、现实性与能动性、创造性统一的基础。从而把两者辩证的综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因为物质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使对象发生改变,同时还意味这人把目的性的因素注入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使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按照同样可观的“人类本性”发生运转。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类活动动物化、自然化的错误。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正确揭示了实践对世界的革命改造作用,指出“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实践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物质实践的“革命的”、“批判的”功能,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一切只诉诸感性直观的观点,指出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也只有诉诸实践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对现存事物进行“实践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任何现实的实践都是合理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使“理论的批判”转化为“现实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列宁提出了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的“交错的=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则进一步把实践看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些都从唯物观和认识论等方面深化了对实践的科学理解。

三、哲学———关于反思的学说

查看全文

对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哲学考究

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判断,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根据之一。深刻领会这一判断的精神实质,必须对邓小平理论在形成这一判断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作一番考查,揭示它所蕴涵的哲学含义。

一、时代主题问题的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是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作出的概括。党的十三大在叙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时,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列为12个观点之一。十四大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更明确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时,是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两大问题提出来的。1984年5月29日,他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985年他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一般说来,它产生于三种情况:一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的矛盾;二是原有理论之间或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三是要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邓小平之所以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两大全球战略问题揭示出来,既基于一定的事实判断,又包含新的价值判断。

邓小平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世界形势变化作出的事实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一方面,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家。因其在进行军备竞赛,因而世界战争的危险还存在。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现代战争的高科技条件成为美、苏两家企图直接毁灭对方的冒险举动的制约因素;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似乎已走进了“死胡同”。在南北关系上,一方面,在五六十年代殖民体系瓦解后,集中在南方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它们同大部分集中在北方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矛盾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在70年代,北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南北合作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南北对话;南北合作形成了一股改变南北不平等关系的力量,从而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矛盾缓和。

邓小平在考察世界形势变化时所蕴涵的超越传统的价值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和平问题之所以凸显,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同时,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世界任何国家,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综合国力,乃至不同对外政策的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查看全文

小议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的联系

摘要: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此,本文拟从国家利益视角出发,分析时代主题转换给国家利益带来的变动,以期透过国家利益这一国际关系的指示器来判断国际关系的走势。其意义在于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家利益转变国家战略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国家利益视角分析国家关系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国家利益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国际社会土壤中,并依国际社会历史阶段的变迁而变动。换言之,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分析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家利益在内容、结构、维护手段上的变动,辩请国际关系的走势。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此,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扩大,延续已久的国际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已难以涵盖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国际组织、世界政党、国际政治运动和跨国公司这四种非国家行为主体为基本类型的国际行为主体。它们与国家行为主体一起共同构成了国际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不断扩大发展的产物,然而,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的地位,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它仍旧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

国家利益是国家的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种观念为许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政治家、外交家所信奉。

查看全文

小议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的关系

摘要: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此,本文拟从国家利益视角出发,分析时代主题转换给国家利益带来的变动,以期透过国家利益这一国际关系的指示器来判断国际关系的走势。其意义在于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家利益转变国家战略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国家利益视角分析国家关系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国家利益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国际社会土壤中,并依国际社会历史阶段的变迁而变动。

换言之,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分析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家利益在内容、结构、维护手段上的变动,辩请国际关系的走势。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此,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扩大,延续已久的国际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已难以涵盖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国际组织、世界政党、国际政治运动和跨国公司这四种非国家行为主体为基本类型的国际行为主体。它们与国家行为主体一起共同构成了国际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不断扩大发展的产物,然而,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的地位,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它仍旧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

查看全文

和谐:时代的文化主题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长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现在,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视并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且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也要看到,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日益突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等,引发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着社会和谐。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但也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关系密切。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对发展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针对这些观念和做法,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倡导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迫切需要。现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民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比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急需提高;在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人们精神压力加大,一些社会成员思想行为易走极端。要解决好这些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各方面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性处理不同利益关系和矛盾,和谐相处、同舟共济,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前进。

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成绩显著。同时,随着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多样化趋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等也日益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中急功近利、片面追逐经济效益的浮躁情绪有所抬头,创新精神、精品意识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思潮空前活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在发展,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在滋生蔓延。特别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学习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情况下,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趁机进来,妄图消解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这些情况,迫切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我们要在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大力提倡文化创新,大力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学术派别,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推动各种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陈出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奋斗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查看全文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拓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和平;发展;主题;变化

[论文摘要]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割变化的当夸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度其实现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它们作为时代主题的地位未变,井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过程。

时代观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每一步发展,都体现着时代的内容与时代的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认识所处时代的性质,正确把握时展不同阶段的主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风云变幻_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当代世界,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将有助于我们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出发,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台作战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人手,介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主要内容,并着力对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末期以来时代主题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和阐述,力图以新的视野把握时展的重要课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简单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马克思、思格斯开始就十分关注时代观问题,他们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形势,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l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程度加深,以及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现实,都支持了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时代的科学论断。

查看全文

先进性建设:永恒的主题 时代的要求

摘要: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的振兴。因此,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会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会使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使党的建设的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反映了时展和我国社会进步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上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一、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

同志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地位作用。

第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最大公无私的工人阶级作为阶级基础,以最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新型政党。8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一个根本的原因,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就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教案: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

本课进行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和分析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争当时代先锋主题活动报告大会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对全市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交流学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开展向申纪兰同志学习活动,迅速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掀起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展和深入。中央对创先争优活动高度重视。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在会见参加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代表时、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连续3次对创先争优活动提出明确要求。习在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集中强调了三点:一是创先争优活动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党的事业新局面作贡献。也就是说,创先争优要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二是要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三是各级党委都要抓创先争优活动。也就是说,创先争优活动虽然在基层开展,但不能只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事,各级党委都要抓。这些重要指示,是我们今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到创先争优活动的实际工作中去。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有贴近实际的具体争创主题和行动载体。根据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我市调研时提出的“弘扬太行精神,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推动跨越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

下面,我就深入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

查看全文

县计生委开展“创生态精品、做时代先锋”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北海县委《关于在全县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生态精品、做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的工作要求,县计生委党组紧紧围绕“创生态精品、做时代先锋”这一活动主题,结合部门特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员的服务中心、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实力的目标,优化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励党员争当“学习先锋”、“求实先锋”、“为民先锋”、“奉献先

锋”、“廉洁先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二、工作目标

1、党员争当时代先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