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2:03: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时代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时代性创造性思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与时俱进正在成为推动思想进步和工作开展的一种要求和方法。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人类社会的航船行进在时间的长河中。时间反映了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永远指向前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和任务以及思想和理论,而人们所处时代的现实,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着眼于现实、立足于现实,才能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易经》中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体现时代性,就是要紧紧跟上时代步伐,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找准“历史方位”,推动社会进步。对于我们党来说,只有坚持以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才能使党的思想理论成为引导和鼓舞人民的旗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从而推动历史前进,造福人民群众。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其自身规律的历史过程,也是人们自觉实践的结果。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如果认识和行为符合规律,人们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表明,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样,与时俱进的核心是要做到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但其实现方式是不同的。随波逐流,虽然也能勉强搭上历史的列车,却难以摆脱盲目和被动;锐意创新,则能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固有规律,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入歧途和劳而无获。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人类的实践没有止境。与时俱进,要求人们不能沉溺和停留于历史之中,必须放眼未来,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富于创造性,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创新,就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离开创新,就无所谓人们推动社会发展的“自觉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开创造性,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做不到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创新是我们赶超先进、赢得主动最有力的手段。
翻检历史不难发现,有多少曾经独领风骚的人物因为没有紧跟时代而落伍,有多少一度走在前列的国家和民族因为丧失机遇而衰落乃至败亡。从一个角度看,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与时俱进,或者不思进取,或者僵化停滞。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地区、政党从历史的经验和实践的比较中感到,在逼人的形势面前,不调整、不变革、不发展就没有出路,进而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对策。人类社会正在向着光明和进步的目标迈进,然而世界范围的竞争也空前激烈。我们党要真正肩负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与时俱进的任务永无止境,与时俱进的步伐不能迟缓。对此,我们应当具有高度的清醒和自觉。
电影时代性解析
【摘要】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物。判断一部电影作品是否经典优秀,不仅要考虑到艺术性,还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中国市场首部仙侠玄幻的爱情题材片,承载着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作用。通过对其时代性的解析,客观评价这部作品在电影市场上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探索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上仙侠玄幻爱情片的发展可能性。
【关键词】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IP;仙侠玄幻;时代性
一、时代性的经典继承
(一)电影制作的精益。近年来,中国本土的商业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并不多。《小时代》系列被诸多影评人士称之为PPT电影;《爸爸去哪儿》系列直接将几十个小时的亲子户外活动视频剪辑成综艺电影;热播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电影版也收获了不少票房。一方面是很难有经典的电影作品,口碑和票房几乎不能双赢。2017年国内电影最大的黑马就是《战狼2》,票房收入56.7869亿。另一方面是“粉丝”经济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到底对中国电影有没有反作用的效果,很多观众纯属奔着喜欢的明星而去,不管电影制作是精良还是粗糙,只要有喜欢的演员参演电影就乐意去影院买单。2015年初,冯小刚导演曾公开表示,低投入高票房的综艺模式电影,对真正投身制作严谨电影模式的电影人来说影响极为恶劣。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电影制作的价值观中,如何将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的经典问题打破,变成了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制作出低成本、高票房、高热点的电影成品。电影内在的美学意义、人文意义、商业价值意义,电影外在的视听效果、镜头剪辑、传达信息,以及受众反馈、专业影评人、主流电影节的评判标准等都随之改变。纵观国内外电影作品,的确出现了众多参差不齐的作品,有纯属将商业利益放在首位的作品,但客观来说,中国电影市场中这个问题较为严重。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势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精益求精:剧本的精益,比如《心灵捕手》(GoodWillHunting,1997);演技的精益,比如《七宗罪》(Seven,1995);摄影的精益,比如《英雄》(2002);美术的精益,比如《花样年华》(2000);剪辑的精益,比如《变形金刚》系列影片(Transformers,2007-2017),等等。正是这些种种的精益构成了最终的电影作品,也正是这些精益才能得到观众的肯定,成为电影评价和研究的范例,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二)视听效果的呈现。说到底,电影制作的精益是塑造经典作品的必要条件,而经典电影势必会有良好的视听效果。而今,视听效果不仅仅是电影的画面和声音,还包含放映方式,所有的载体都是为了更好服务于电影本身所要传达的故事。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公开放映《火车来了》,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此后的百余年中,对于电影的技术性探索和艺术性分析从未间断,技术性主要是以拍摄器材和后期特效为主,艺术性主要以电影理论方面的探讨为主。与当初卢米埃尔兄弟利用一台集拍摄与放映于一体的电影机器相比,现在的电影器材可谓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既有拍摄用的各种相机、摄影机,也有摇臂、推轨、反光板等辅助工具。此外还有现在较为流行并形成趋势的3D技术,观众入场坐定后佩戴专门的3D眼镜,就能感触到逼真的立体场面,诸如《冰雪奇缘》(Frozen,201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ofPi,2012)等3D电影。2016年,李安导演在其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2016)中,更是挑战电影技术,首次采用了“3D+4K+120帧/秒”这种超前模式。三者结合开创了电影技术的先河,导致在国内能够完全达到放映标准的影院仅有几家,其他影院需要转成低配置拷贝才能放映。而使用这些高新技术也仅仅是更好地为电影故事服务,因为这个故事被李安拍成了类似于纪录片,需要追求“真实感”。无论如何,这部作品已经载入电影史册。电影人的持续探索和前进,才会使得电影行业能够不断注入生命力,也使得电影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2017年8月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国内首部仙侠玄幻爱情题材的电影,在很多方面也具有时代性的经典继承。
二、时代性的新生元素
(一)IP热点。一部电影作品不仅要具有电影制作的精益性,而且在视听效果方面也要配合电影故事的传达,再加上所处时代相关元素的融合,这样的作品不失为一部有价值、有意义的电影。纵观国内外电影市场,IP是一个较为热门的名词。所谓IP(Intellectual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由知识产权改编的电影电视也越来越多。若是要追寻IP根源,恐怕又要回到“经典”的论题上来。一直以来,国内外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比比皆是,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均被改编成电视剧,国外名著《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一次次被搬上银幕。除了这些经典小说被视听语言演绎之外,国外还有当代热点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诸如《指环王》《哈利波特》《坏女孩》等。也就是说,IP现象火热国内外均有,而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在不断结合时代背景寻求更新颖、更打动人心的故事。在国内,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带来的收益是较为可观的。《欢乐颂》《翻译官》《何以笙箫默》《盗墓笔记》《花千骨》《甄嬛传》《锦绣缘》《步步惊心》《楚乔传》等电视剧不仅带来了热点,还间接带动了其他相关商业链。这些电视剧有个共同特征:首先作者在网络平台通过连载的形式完成了小说的创作,并拥有了一定的“粉丝”群体;其次有经纪公司购买小说的版权,并交给更为专业的影视公司进一步完善影视剧本;最后由目前较为火热的流量小生和流量小花担纲男女主角,通过影视剧的方式演绎原著小说内容,这些剧集也被冠以“互联网IP剧”的头衔。2017年最火热的IP热点当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因为2017年1月电视剧版在各大卫视播出,根据百度数据统计,东方卫视的平均收视率达到1.288。8月上映了后期制作长达1年多的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有很多观众将剧版和影版拿来对比,一时间又造就了一场IP热点的连环效应。(二)网络互动。自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很多行为模式都在发生改变,继而造成很多行业模式和相应产业链的改变。比如人们对于“作家”这个职业最初停留在专业从事写作的知识分子层面上,并且这部分群体是极少数的专业人士。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作家”的定位被打破,很多爱好写作的群体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公共资源传播分享他们的作品,比如《蜗居》《心术》《王贵与安娜》的作者六六最初就是在网络连载发表这些小说的;《甄嬛传》作者琉璃紫同样借助网络连载发表了这部几百万字长篇架空历史小说。这些网络小说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和网友互动,通过读者的留言和阅读状况,及时调整写作的进度和故事的发展。不仅是在小说写作方面,影视剧也借助各方网友的互动及时调整剧情,比如美剧《纸牌屋》第一季播放完毕后,根据网友的意见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将网友的剧情建议作为剧本设定的重要条件,从而拍摄出符合绝大多数网友内心设定的剧情,这样做的重要原因是,制片方需要留住更多的受众,希望培养出一批剧集品牌的铁杆“粉丝”。互联网IP剧本身就滋生在互联网,由万千网友共同参与和见证,体现出了当下的时代背景,这也是IP热点火爆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网络的力量和作用绝对不可以忽视和小觑,正视和重视网络互动,是当今影视剧的必要趋势。
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时代性探讨论文
一、外事翻译的目的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圆满地完成这种交际任务,与翻译的目的密切相关。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理论者各有自己观点。如有的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向受众介绍异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外事翻译肯定要显示其特殊性。一个翻译活动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我们认为,外事翻译主要是向对方传达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方针政策等,因而外事翻译的特殊目的决定了外事翻译的翻译活动的特殊性。翻译理论家彼特·纽马克也很注重翻译的目的,他将目的分为文本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类。我们认为外事翻译的目的应该是文本目的和译者目的的完美统一。如上所述,外事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代表国家说话。而文本的作者(包括文本的起草者、演说者)也都是奉命代表自己的国家起草文件、发表讲话。所以文本的作者和译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代表国家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和态度,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是一个根本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如果文本作者和译者不能完全统一,就会出现问题。大者会有损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小者会出现笑话和纰漏。而这种统一,则主要是在政治观点和原则立场上的统一。
外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它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特点:必须特别注重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首先,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多是国家的立场、政策。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其次,外事翻译的时代性强。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已经成了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方针政策相继产生,新的提法、新的词语不断涌现。这些都会给外事翻译带来新的挑战。如:
(1)朱总理在回答《时代周刊》记者时说:我不认为我访问美国将要进入地雷阵,但是确实要遇到很多敌意,或者是不友好的气氛。Idon’tthinkmyvisittotheUnitedStateswillbringmeintoaminefield,butIdoexpecttoencountersomehostileorsomeunfriendlyatmospherethere.译文用了bringinto和Idoexpecttoencounter似乎访问美国就是进入地雷阵并确实期待敌意。若改为involveentering和mayreallymeetwith则更贴切。改译:Idon’tthinkmytriptotheUnitedStatesinvolvesenteringaminefield,butImayreallymeetwithmuchhostilityorunfriendlinessthere.
(2)美国总统布什在2003年3月20日的伊拉克战争檄文中说:Ournationentersthisconflictreluctantly,yetourpurposeissure.ThepeopleoftheUnitedStatesandourfriendsandallieswillnotliveatthemercyofanoutlawregimethatthreatensthepeacewithweaponsofmassmurder.
出于政治目的,布什使用了entersthisconflictreluctantly;anoutlawregime;和threatensthepeacewithweaponsofmassmurder这些短语,因此以下翻译则更符合布什本意且能引起受众的同情和支持:美国并不愿意这场冲突发生,然而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美国人民、我们的盟友不会对一个非法的政权心慈手软,这个政权正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和平。
声乐作品创作时代性和创新性研究
摘要:声乐是一种极富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音乐,也是对时代生活的一种反映。演唱者通过声乐对自我情感以及当代生活进行表达,观众通过聆听感受声乐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声乐的表达是人的情感与作品的高效统一,在创作与演绎中需要人的有效控制。因此优秀的声乐作品不仅需要满足时代性,更要有创新性,这样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当代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当代声乐作品;时代性;创新性;意义
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对传统声乐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在满足当代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创新。优秀的声乐作品只有满足时代性与创新性才是有灵魂的作品,才能对当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进行良好的反映。因此声乐艺术在进行创作时不能脱离社会,一定要建立在时代性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作品。
一、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性
(一)鲜明的时代性。1.建国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艺术呈现出百家齐放的特性,在蓬勃的发展中对时代进行有效的反映。建国初期的作品通过对传统声乐作品的继承,吸收国外的有利因素,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音乐形态。在这个时期最有特征的声乐作品莫过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大气滂沱,且充满革命的气息。在整首音乐中G大调进行合理的贯穿,而这也符合进行曲的特征。该作品的节奏也十分有力,前奏部分是由一个大三和弦1、3、5构成主旋律,对当时军号吹响一起战斗的氛围进行很好的渲染。在末尾部分,具有短促有力的特征,观众听到后能够感受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在该作品中,在对“中华儿女”处理时,采用重音记写,而这也是整部作品最为出彩的地方。2.时期。1966年在我国爆发,无产阶级大革命对我国的文化艺术造成致命性打击[2]。当时“”对我国文艺界进行肆意的残害,使得文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也失去文艺该有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特性。但就在这种环境中,依然有《打起手鼓唱起歌》这样的优秀作品。当《打起手鼓唱起歌》响彻华夏大地时,极具时代特性的民族音乐家施光南出现在人们眼前。该歌曲是对“”的一种挑战,也在当时显得尤为耀眼。在整首歌曲中手鼓贯穿全曲,手鼓更是作为新疆特有乐器在该音乐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该歌曲热情欢快的曲风,有效表达了人们的心情。但就是这样优秀的歌曲彻底惹怒了“”,他们认为该歌曲有“资产阶级”倾向。《打起手鼓唱起歌》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作品中表达了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通过人情欢快的旋律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形象进行合理的表达[3]。该作品在当时是劳动人民的最强音,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所在。(二)声乐作品的时代性研究的意义。1.对艺术价值实现的意义。我国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声乐艺术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的元素,同时也为实现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并在不断丰富中为世界音乐艺术的多元与繁荣做贡献[1]。因此在进行声乐作品创造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在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声乐艺术创造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阅历,这样才能在作品中更好的表现时代性,为时代与人民发声。2.作品二度创作的意义。创造者在进行声乐艺术的二次创作时,要在保证时代性的基础上,灵活创新,再次激活作品的时代灵魂。声乐作品的时代性在二次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赋予传统作品新的生命与价值。
二、声乐作品的创新性
建筑的时代性与文化性研究
[摘要]伴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城市紧随时代步伐的更新发展中,既有建筑难以协调于其时代环境的问题愈发突出,因而,以城市特色这一视角,来对城市中的既存建筑保留利用、更新改造展开具体探讨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城市特色;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利用
保留既有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特色中的一大组构要素,针对其而展开的保留利用以及更新改造对于城市而言意义非凡。除了表面上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金节约措施外,其亦是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持久延续,是一种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再现。笔者在本文中先是描述了城市特色视域下既有建筑的保留利用以及更新改造的原则,然后基于城市的整体特色设计这一视角,点明了环境融合、文化传承、时代更替这三大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策略,以力求建筑和街区、建筑和城市、历史和未来的高度统一。
1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及更新改造原则
1.1保留利用的基本原则
针对于既有建筑而展开的保留利用工作应当要契合于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这两大基本要求。既有建筑以及其相关环境本身所具备的地方特性或是民族特性,则是对保留利用措施展开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判定的依据,基于这一点,可着重的去突显出城市中既有建筑本身的特色。就真实性来讲,需对其予以考量的问题具体有,保护利用措施要能够体现出传统方法的建设地点、朝向、具体位置、空间布局、样式结构、使用功能、特殊工艺、民俗等有关要素。而就完整性来讲,则应当要考虑到保留以及维持既有建筑在各大有关要素间(譬如说单体和群体间、建筑和环境间)实际存有的无形与有形的本质关联。
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时代性研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外事翻译政治性时代性
[论文摘要]外事翻译主要是向对方传达国家、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因而在外事翻译实践中要特别注重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为了正确地传达思想,译者在斟词酌句时要特别注意它的政治色彩。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东西,研究新问题,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
外事翻译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外事口译和外事笔译。外事笔译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外事场合的讲话稿,如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宴会、招待会上的祝酒词,以及外交上交涉用的讲话、声明,国家间的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正式外交文件。
外事口译的主要任务是,担任我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领导人来访时双方或多方谈判、会谈、交谈时的现场翻译,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讲话或参观访问时的介绍等即席翻译。在双边会谈中,这种翻译通常采用交替传译方式。在国际研讨会、国际大会、国际组织的年会等各种会议上通常采用同声传译。在外事场合,口、笔译往往同时使用。如建交谈判、关于国际公约的谈判,都要求译员既能口译,又能将所谈的内容和结果落实到文字上,成为公报、公约、条约、备忘录、协议等。有时是先口译,然后产生文件。有时则在讲话、演讲前将稿件译好,再到现场作口译。
一、外事翻译的目的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圆满地完成这种交际任务,与翻译的目的密切相关。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理论者各有自己观点。如有的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向受众介绍异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外事翻译肯定要显示其特殊性。一个翻译活动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我们认为,外事翻译主要是向对方传达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方针政策等,因而外事翻译的特殊目的决定了外事翻译的翻译活动的特殊性。翻译理论家彼特·纽马克也很注重翻译的目的,他将目的分为文本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类。我们认为外事翻译的目的应该是文本目的和译者目的的完美统一。如上所述,外事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代表国家说话。而文本的作者(包括文本的起草者、演说者)也都是奉命代表自己的国家起草文件、发表讲话。所以文本的作者和译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代表国家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和态度,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是一个根本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如果文本作者和译者不能完全统一,就会出现问题。大者会有损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小者会出现笑话和纰漏。而这种统一,则主要是在政治观点和原则立场上的统一。
中学思想政治时代性分析
1当前中学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1.1教学方式导致思政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材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如2004年,初中《思想政治》正式更名为《思想品德》,表明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道德教育;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用相关规章规则来规定中学生应达到的德育标准。2016年,为更好的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方面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大环境发展紧密相连,让中学生的课堂与时代接轨。思政教育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即上课或说教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因其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看待问题,且当前学校一直秉持“先主后辅”的习惯,重点关注“语数外”三门学科,将思政教育视为不重要的课程。文科生上思政课只管死记硬背理论,理科生上思政课几乎无人听讲。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共同忽视思政课地存在,导致思政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一味降低。当前,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的成果,是经过千锤百炼所取得的根本性成就。而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将国家的政策方针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古板老套、缺乏活力,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授课中,教师应该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出发,从小事悟出大道理,以此获得情感共鸣。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其情感、行动体验却未得以充分发展,所以,在行为方面仍然缺少必要的意志保障。”学校不应以应试为目的,而要注重对中学生品德的修养,同时加强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和发掘中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使其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1.2教材内容的枯燥性不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理论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在政治认同这一块,有些学生认为政治属于国家层面关心的大事,与自己毫无关系。比如一些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总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学生在政治认同能力和观念方面还有待加强。初中阶段,正是加强学生自身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的重要时期,但是,往往枯燥乏味、高大宏观的理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这一方面既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材编订者给予更大的挑战。需要要求教材编订者能够根据大纲,在可控的范围内、根据新时代新发展新使命的要求,对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学习指导。比如,“少年有梦”这一课就被安排在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从“少年有梦”延伸到“中国梦”,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梦想融于中学生的小梦想中。因此,这个“中国梦”的环节既能彰显出贯彻了党的思想,也能激发中学生自身勇于追逐自己梦想的激情。
2紧密联系时代加强中学思政教育
2.1促进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在实现政治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中学生人文目标的发展,不能一味的将思政教育当成是政治宣讲的工具。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交流不断深入,学生能在互联网中接受更多的多元化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的中学思政教育课堂要适当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改变以意识形态性教育为思想指导主线,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同时,也要在兼顾政治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化在人文目标之中,使人文关怀包含着正确的政治关怀。2.2在新时代的环境中积极采用各种新媒体。新时代的中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也有新的使命。而对于从事编订中学思政教材课本的人员来说,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精神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订中学生教材时要更好的融入思想,将精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传送给中学生;而作为师者,创新课堂方式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自身将党的作为准则,在课堂上通过对某一热点事件或新闻进行讨论,来替代的具体的话语描述和讲解,要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理解党的十九思想;同时,老师要富有亲和力,通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事证理、以情感人,同时辅以生活中的小知识,见微知著,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理解政治课堂中的大事,理解课堂上所真正要传达的内容,将枯燥深奥的政治思想内容生活化,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情感的内化,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激情,老师和学生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3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且实践性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通过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不能一直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学会利用已有的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走出去,身临其境,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例如前往烈士公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拜访伟人故里等基地进行爱国宣传教育,让学生忆往昔思今朝不易,这有利于降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刻板性,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继续用“一套话语”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碰撞中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从“要我做”发展到“我要做、要做好、争着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在这片中国梦中,中学生本就是一群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也是朝气蓬勃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政治观念可能对祖国的未来与国家的前进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转型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更加完善自己,使其能够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更充分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企业文化时代性系统性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制度和成文的制度一样,深刻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重视培育自己的高品质企业文化,这就必须理清企业文化的含义、特征、作用,梳理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以资借鉴,明确努力方向。
[关键词]企业文化含义特征作用模式
中国已经“入世”五年,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和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涉及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诸多包含在企业文化之中的管理改革。实行企业文化理念化管理的企业,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底,每个人都感觉到企业在关爱着自己,自己本身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自觉地把自己利益与行为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着力建设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文化,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首先廓清企业文化的含义、特征、作用以及对中国现有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加以梳理,以便从中有所借鉴,构建适应市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文化”的含义。“文化”一词从西方引进而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指耕作。在中文里它作为动词指“化地为垄”的过程;作为名词指“化地为垄”的结果和方法,引申为“以文教化”的过程。英国学者泰勒的所谓文化是指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的定义,得到了社会多数人的认同。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把企业问题放到文化背景下进行宏观思考和总体把握,是从人性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日本人称之为“社风”。企业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狭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理念、制度、习俗及其感情领域;二是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把狭义和广义综合,企业文化可以表述为: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上的、行为上的、制度上的、精神上的文化的综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属性是一种规范,它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这就是百年企业的立足根本;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洋溢着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全体员工如沐春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的客体是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行为,它强调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把追求的各种具体指数上升为崇高的目标;企业文化的产生方法是长期培育,它依靠群策群力,成长于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时代性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特定时代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又反转过去影响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成为照亮时代前进的灯塔。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又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认知课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向着更深入的未知领域进军。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激荡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本文仅就此谈自己粗浅的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时代性
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历史是人们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但人们创造历史并不是有预谋的,就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而言,他们往往是在极为感性、极不能确定行为后果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创造历史大多数时间是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和判断。这种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行为及其判断,有时是能够本能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而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大多数场合,由于行为的盲目性与认识的模糊性而常常导致相反的结果。为了节省历史创造活动的时间成本,就需要真理的指引。马克思一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发现真理而努力工作。他从批判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入手,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思想武器,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在哲学和经济学两项成果的垫铺下,马克思又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清理和批判,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而为行将到来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做了坚实的理论准备。这三大划时代的理论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整个改变了世界发展的历史方向,驱使世界历史朝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前进。因此,马克思成为备受人们推崇的“千年第一思想家”。尽管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历史和中国发展产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尽管这些发展和变化有些是马克思始料不及的。但这些并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性质,也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因为,我们只要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的力量就是无法战胜的。虽然乌云有时会遮住太阳,但太阳永远高悬在天上,阳光总是在冲破阴霾之时才放射出万丈光芒。虽然马克思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哲学发生了深刻变革,存在主义、新存在主义有创新性的发展。但这并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性质,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尽管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多年里,世界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计算机革命为龙头的网络技术整个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并没有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和理性判断并没有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矛盾表现方式并没有变,它依然不能阻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睿智和批判的武器;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与资本主义的伟大斗争并没有改变,东欧国家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怀念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胜利实践,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充满了无限生机,依然是人类历史和时展的方向,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海尔布隆纳指出:“我们求助于马克思,不是因为他毫无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回避他。每个想从事马克思所开创的研究的人们会发现,马克思永远在他的面前,因此,他必须认同或反驳、扩展或抛弃,说明或辩解马克思已留下来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明的背景色。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不仅表现在坚持从基本原理上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坚守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风。还在马克思活着的时候,恩格斯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从基本原理上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提倡“本本主义”提倡背诵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词句,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改造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探索和发现尚未被揭示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自觉的提升我们的行为理性。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已经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需要不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与发展不平衡不从分之间的矛盾,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认真的求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破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还有许多改革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科学的面对和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忘初心,求真务实,谨慎踏实的进行探索和摸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予以理论的阐释和回答,并在阐释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案。马克思墓碑上的铭文已经深刻的告知了我们“哲学家的任务不是了解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这才是正确的对待真理的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应当恪守和承担的任务。
公共管理本质特征及时代性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管理有了全新的一个认识,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合作共治性、公共性及服务性,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又增加了时代性。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公共管理本质的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其所表现出的时代性。
关键词:公共管理;本质特征;时代性
一、研究背景
国内有关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工作是近几年来才兴起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一部分内容都没有引起人们过多重视。公共管理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是在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发展中演变而来,无论是其理论的发展,还是模式的发展均适应于时展特征。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在进行政治改革运动,再一次向公共事务传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现代化的公共行政而言,应当在否定自我辩证的背景之下有效继承批判性管理,只有使原有的公共管理本质涵义得到拓展,才能够在公共管理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使其所特有的时代性以及其他本质特征得到发展。
二、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分析
(一)合作共治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