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1:53: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时代精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心得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弘扬时代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弘扬时代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

从本质上说,时代精神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它是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今时代的客观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适应时代变化、引领时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客观事物总是要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在社会生活中,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时”,就具体表现为历史发展所处的不同的大的阶段——时代。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关键正在于对“时”的正确把握。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纠正了“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出现的复杂局面,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查看全文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交流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为国魂,相互融合发展,民族奋进的动力。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前进的时代,在于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在于它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乏精神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20世纪60年代,雷锋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塑造了一个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部分,并成为永恒的价值存在,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可见伟大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时展所需要的。立足国情,面向世界,进入2l世纪,仍需有一种符合时展的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和侵蚀,迫切需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能立足岗位,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积淀和升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它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出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林则徐、孙中山、、,他们的身上无不彰显出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的时代精神和崇高境界,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革命风范,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为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是我们奋勇前进,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热爱,不仅表现为对山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热爱,是具有崭新时代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今天,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最精辟、最科学的概括,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诠释和升华。

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协调一致的。鲁迅先生说得好:“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展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伟大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因其伟大,故能与时俱进;因其与时俱进,故能成其伟大。在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使民族精神不断吸纳时代精神,使时代精神不断融入民族精神,为之增添新内容,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但不论是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红岩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都给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体现了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特别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升华了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把民族精神推进到新的时代高度?郾使民族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担负着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而逐渐消解,民族精神就会逐渐衰颓,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产量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市场总体占有率却达到世界市场8%,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风靡全球,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侵蚀着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文化渗透的一种特殊形式,成为其建立单极世界全球政治战略的软武器。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战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与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交锋,就要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使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了解我们党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民族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为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查看全文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文选》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选》第1卷第121页,下引该书只注卷次和页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近代以来备受列强欺凌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走上了富民强国的道路。”(第3卷第219页)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同志强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针对苏东剧变后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的怀疑,同志明确表示:“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前途依然光明。”(第1卷第336页)“人类总是要摆脱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而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3卷第217页)他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既要正视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历史较短的事实,同时还要看到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么多,真正发达的也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更要看到社会主义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反复探索比较后的必然选择,从而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该民族性格的展现。这就要求每个民族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对其民族精神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时代的剧烈变化对各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使得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要在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同志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他指出:“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第3卷第36页)只有坚持全面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在新世纪实现腾飞。同志还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变革创新的光荣传统。1997年11月1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第2卷第62页)依靠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依靠这一精神力量的引导和推动,中国人民摆脱了近代以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样是这一精神推动的结果。

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查看全文

党性修养的时代精神

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努力提高党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自己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现实任务所需要的素质和本领。在当前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核心问题是要使党员牢固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断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从而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党性修养的时代特征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始终牢记革命导师的教诲,将党性修养作为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不断赋予时代内容。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首先就要进一步把握党性修养的时代特征。

1、党性的时代特征是由党的纲领确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最高最集中的代表。按照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历史方向,结合本国劳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力量,制定了自己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依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制定了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路线。在为实现党的最低纲领的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就在于着力培养对强大敌人和暂时的巨大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对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无比忠诚坚贞,敢于冲锋陷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巩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时期,对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显然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由此可见,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2、党性的时代特征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的。党员的党性修养,理所当然地必须体现党的政治路线的要求,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第一位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教育和提高党员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积极性、坚定性和创造性。按照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就是要“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绩的先进分子”。真正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3、党性修养的时代性,是由党员成份的不断变化决定的。要使占党内多数的其它阶级出身的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取代原来的非无产阶级世界观,使党员不但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过程。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给党员的党性锻炼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考验。党员的党性修养必须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党员队伍的实际,紧紧围绕着提高党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进行。

查看全文

神话艺术时代精神分析论文

摘要:神话是汉画要表现的大主题,传递了汉代人虔诚信奉的“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宗教思想,解析其实质,不难看出,神话画体曲折地反映了汉代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汉画神话艺术时代精神

汉画,被人们誉为汉代的百科全书,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风貌。神话作为汉画的一大表现主题,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再现了两汉先民们的宗教意识与情感追求,汉画神话艺术形象不仅承袭了上古神话的遗传基因,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以生动传神的艺术造型符号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揭示了历史赋予它的时代精神。

神话肇始于人类幼稚的童年时代,它是初期人类与自然进行艰难抗争的产物,各种动物图腾、超自然英雄神的塑造都是在原始人对自然力的恐惧、崇拜意念中诞生的。随着这种自然力被战胜,神话也就消失了。但原始古老的神话原型却以文化遗产的形式积淀在代代相传的民俗之中而成为永恒。就历代遗存下来的神话美术作品而言,从简单的原始岩画、殷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帛画、漆画,不论从数量还是造型艺术水平方面来看,都无法与丰富多彩的汉画神话艺术相媲美。

汉画中的神话艺术形象奠定了中国美术神化的基石,古人用优美的神话故事和生动的神灵形象来装饰墓葬(或祠堂),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艺术,而是借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一种深沉遥远的精神寄托与宗教情感。日月同辉,北斗闪烁,风伯吹风,雨师洒水,雷神击鼓,龙凤呈祥,玉兔捣药……琳琅满目的神话图像向我们展示着从自然印迹到心灵感悟乃至艺术造型的再创造,其中不仅有原始动物图腾的遗绪,有对大自然威力的膜拜与敬畏,有对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究,更有对死亡的抗争和对生命永恒的祈望和追求。

当远古人类目睹自然界诸多生物的力量大于人的能力时,自然神灵的崇拜于是产生了,在生物有信仰的支配下,世界上的动植物乃至无机物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属性,汉画中人兽同体神灵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敬意识,是人类与自然在宗教情感中的完美契合,也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精神领域的具体化体现。

查看全文

论“三个代表”的时代精神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党治国的战略思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特征,认真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课题。一要全面把握时展的大局。全党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二要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以及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三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孕育和催生了“三个代表”;而“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又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紧紧把握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实践“三个代表”。

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党治国的战略思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它的时代特征,紧紧跟上时代潮流,认真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课题。

全面把握时展的大局

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思考什么?首先是时代,是大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在全面把握时展的大局上。

同志历来关注大局问题。在很多讲话中,他都要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有大局意识,善于总揽全局,谋划全局,顾全大局,服务大局。他引用古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警句,激励领导者要善于从大局和长远看问题。他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二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他说:“我们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高中级干部首先要具有较高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能够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局,实事求是地决定政策,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从大局看问题,首先要看到时展的大局。十多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走在时代的前列,要求全党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与潮流。同志一再要求我们学习邓小平那种“敏锐地把握时展的脉搏和契机”的精神和风格。十四届四中全会确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明确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列入党的建设的目标之中。在多种场合和多次讲话中,同志反复强调: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全党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查看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十7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80多年奋斗历程基本经验的结晶,更是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时代挑战,坚持与时俱进,实践上努力开拓,理论上不断创新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和深刻蕴涵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时代课题的郑重回答

关于时代特征,十7大报告指出,当人类跨进21世纪的时候,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正是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提出的最重大、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是两个:一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前途、命运如何?价值何在?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使命、地位怎样?责任是什么?在实践中探索这两个重大课题,从对时代的冷静观察和深刻洞悉中领悟和概括提炼这两个重大课题,从理论上准确表述,从正面回答这两个重大课题,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向成功彼岸,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复兴世纪梦想的关键因素。

早在80年代邓小平就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代年代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清醒地意识到,要接过和继续邓小平同志未竞的事业,就必须进一步深刻领悟时代精神的精华。他们认为:在邓小平同志解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否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我党领导人民80年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并将其浓缩成三条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在党的十7大报告中同志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明确: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充分揭示了党的建设,尤其是执政党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价值、命运、前途的内在联系,是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我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精辟概括。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进步规律的深层揭示和理性思考

查看全文

时代精神精华来源哲学生活世界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生活世界”的思想;哲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哲学应当从几个方面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尔在其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哲学引论》提出的、哲学有其自身的特性、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任何哲学的根基都存在于人的存在状态之中、哲学不应只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在思维方式上哲学也需要改变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从哲学所应用的表达世界的语言看,近代哲学出现“语言学转向”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反思,但旧哲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这给哲学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哲学必须实现向生活世界回归,这种回归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现实,研究方式上要走出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语言运用上要面向实践、面向生活世界。

关键词:生活世界;哲学危机;回归路径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都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独特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都熔铸着哲学家用以关照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审美意义和终极关怀。因此,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都是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哲学所把握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来源于何处?我认为这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源于哲学对时代性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论把握。

一、“生活世界”的思想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尔在其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哲学引论》提出的。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永远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我们属于它。另一位哲学家伽·达玛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与主体性相关的世界,是由直接经验构成的周围世界,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源。海德格尔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生存论旨趣和诗意性质的“日常共在世界”,它向人敞开并构成了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有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人与自然事物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构成的“社会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主观世界”,他认为三者分别对应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及其对人的意义。国内学者倪梁康先生一方面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直观性、主观的世界。张祥龙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现成在先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或“历史条件”,而是将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可以看出“生活世界”的概念,绝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人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向“人”的回归。哲学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人文意蕴的意义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积淀的文化与历史的世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对生活世界的“意义”的把握,这一“意义”包含了时代主题、人生目的、意义、人们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等。

查看全文

小议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时代精神

摘要: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音乐盛行时期的一位严肃的、有高度思想性的音乐家,他崇拜古典风格的纯音乐创作,熟练掌握绝对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技巧,是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

关键词:勃拉姆斯音乐浪漫古典

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JohannesBrahms,1833-1897)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1897年4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19世纪下半叶,其时正是浪漫主义在19世纪上半叶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没落的时期。

勃拉姆斯自幼随父学习小提琴,7岁师从奥托·科塞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音乐活动,广泛地接触了民间音乐和城市流行音乐,20岁时和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一起从事旅行演奏,在旅行途中,结识了李斯特和舒曼等著名音乐家,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勃拉姆斯作为一个严守德、奥传统的音乐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身处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却具有一种古典主义式的均衡。

让我们循着勃拉姆斯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去探寻他的音乐与人生吧。

青年勃拉姆斯是以风琴音乐开始他的音乐事业的,勃拉姆斯的早期创作主要是集中在奏鸣曲的创作上(Op.1C大调奏鸣曲,Op.2#f小调奏鸣曲,Op.5f小调奏鸣曲),这对于一个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期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浪漫的“音乐瞬间”式的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而且,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的,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展开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的。青年勃拉姆斯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几乎是排斥浪漫主义因素,创作手法确实是令人吃惊的。这些钢琴作品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不加理睬,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钢琴艺术风格,那就是受贝多芬式的古典主义的影响。尽管勃拉姆斯力图从贝多芬的后期奏鸣曲出发,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来,但他的钢琴音乐的写作只继承了某些贝多芬乐章中的非钢琴性质,致使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形容的那样,仿佛是“带了面纱的交响乐”。

查看全文

经济法的时代精神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经济之法,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社会化、政治和经济民主化的产物,它打破了旧的法律体系,导致了法体系和法观念的革命,昭示了社会性、民主性、革命性的时代精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法还展示了国际性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性;民主性;革命性;国际性

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一部门法像经济法这么辉煌过: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法这一概念一产生就红极一时,迅速抢占其他部门法的领地。经济法被界定为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以至于其他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如民法,产生了生存危机;刑法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种危机,及时巩固自己的领地,派生出一个亚部门法——经济刑法。在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法像经济法这么尴尬过,先是与民商法争领地,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以国家的权威将经济法驱逐民间经济领域;继而与行政法争地盘,与民商法学界对与经济法的领地之争高度重视不同,行政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挑战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所谓的经济法,不就是经济行政法吗?不过是行政法下面的亚法律部门而已!经济法像一个失去家园的孩子,从此一直为自己的独立地位而“斗争”。在对外争取独立地位的同时,经济法内部更是百家争鸣,形成不同的学派,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家能够君临天下。但是,“内忧外患”下的经济法,不仅没有走到“穷途末路”,反而展现出勃勃生机,经济法的观念从产生时起,就深入民心,以至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以经济法为首选;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经济法专业,在统一本科法学专业之前,经济法专业是与法律(或法学)专业并列的本科教学专业;无数的法律学者改弦易辙,蜂拥而至经济法领域,造就了庞大的经济法学研究队伍。笔者认为,造就经济法强盛生命力和迷人魅力的,是经济法所展示的时代精神。

一、社会性

在传统的法领域,公法与私法严格区分,私法调整市民社会,以私人为本位;公法调整政治国家,以国家为本位。自罗马法以来的公私法的划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曾经很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但到了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私权利的行使越来越影响到他人的权利和利益,私权利的滥用正给社会带来灾难,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私权利的行使。社会化带来的对公权力的影响是,“人们要求国家为其做更多的事情。……除了保持公共秩序之外,人们要求国家所做的事情越多,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也就越大。”[1]国家权力大肆干预私人生活既是一种需要,但同时也是一种弊害。任何权力都有扩张的趋势,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到碰到边界为止,国家公权力的滥用,较之私权利的滥用,其危害更大。在公私法严格区分的情况下,无论是对公权利的制约,还是对私权利滥用的防止,都难以完成。伴随生产社会化产生的经济法,从产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调和公私权力(利)矛盾的使命。它以社会为本位,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而是社会法;它一方面承认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干预、利用公权力防止私权利的滥用,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公权力,防止公权力的滥用。经济法的社会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性。经济法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化的大生产是经济法产生的经济根源,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关注是经济法产生的思想根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