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1:28: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实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确保发展观落到实处承诺
为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项承诺落到实处,以承诺的执行推进科学发展,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出来的突出问题,本人特做出如下承诺细则。
(一)、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
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谋划办公室工作新发展和所指导企业学习实践活动的新特色。继续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做到常抓不懈;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进我镇办公室工作加快发展。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对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认真落实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学习1小时以上,积极主动参加单位集中学习。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和农村群众;坚持迎难而上,着力解决制约办公室工作发展难题。
(二)、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
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想去开展工作。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想去工作,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具体的工作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努力开创办公室工作的新局面。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在思想认识上,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工作思路上,要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办公室工作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及时解决妨碍科学发展观落实、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办公室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证作用。
(三)、转变工作作风和态度,把被动转为主动
宪法保护落到实处诠释
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开始从一般的民事权利正式上升到宪法权利,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认可与保护。但是要使公民的这项宪法权利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全社会在许多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保护和尊重私有财产权的观念。一方面,公民的财产权上升为宪法权利,意味着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在宪法上获得平等的保护地位,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及任何人要取得公民的财产都必须经过公民的同意。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害的核心内容就是“非经公民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取得其财产”;另一方面,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也是有限制的,宪法保护的只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非法所得不受保护,而即使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其次,立法机关要根据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和原则,及时出台及清理相关法律法规。在私有财产权入宪后,立法机关要对我国现有的涉及公民财产权的各类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清理,合乎宪法精神的要及时加以确定;不合乎宪法精神的则要予以清除;在相关的民事立法中,应该把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具体化。如,在我们正在拟制中的民法典中应该有完整的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应完善申诉、赔偿等配套制度,使保护私有财产权真正得到落实。
再次,行政执法及司法机关要深刻领会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实质,在法律的实施和适用中切实保护好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在涉及公民财产的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用等问题上,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司法必须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益,防止司法腐败,当好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入宪,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但要把这种进步性转化成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仅靠宪法的原则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要抓住“私产入宪”这一有利时机,推动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和完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推动全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提升。
认真把"统筹"二字落到实处
河北迁安市卓有成效的实践有力地表明,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并形成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认真地把“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原则,又是破解相关工作资金难题的有效举措。
首先,把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近年来,迁安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县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条件下,适时提出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的工作思路,其核心就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使之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仅2004年、2005年,市财政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已达到3亿多元,农民人均受益500元以上。今年,迁安市委、市政府又决定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以及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全力实施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兴建农村敬老院等实事工程,从而让广大农民能够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其次,把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必须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迁安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在河北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坚持“市域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兴市、经济带动,改革开放、制度创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市域经济发展布局、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使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支撑和强大的资金保障,初步形成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比如,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参加的农民达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6.1%,已累计为46.9万人报销医药费用2701万元,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迁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各地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切实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三,把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必须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迁安在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帮助、群众为主的投入机制,有效破解了资金制约难题。一是引导各部门尤其是水利、电力、交通、科技、民政等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把工作重心逐步地转向农村,把掌握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协调整合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三是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农民自愿捐款达900多万元,自愿出工达76.6万个,100多个市直部门帮扶资金累计达1000多万元。
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美好前景令人振奋,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农村的落后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希望包括迁安在内的广大县市继续把“统筹”二字落到实处,保持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切实推进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扎扎实实推向深入。
组工高处新处实处思考
全市组织系统正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要使此项活动取得实效,达到“两满意”的目的,就必须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创新中推进,在实干中落实。
站在高处,切实把握主动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是管干部的干部,有责任带头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这个新要求,做党性修养好、道德品行好、工作作风好、能力素质好、精神面貌好的干部,发挥好示范导向作用。因此,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增强机遇意识,切实抓住和用好这次难得机遇,乘势而上,真正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硬队伍。一是认识活动要高瞻远瞩。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认识到位不到位,措施得力不得力,是不是把这项活动放在组织工作大局中通盘谋划考虑。在这个问题上,各级组织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不抓活动是失职,抓不好活动是不称职的观念,加大工作力度,科学务实地制定各个阶段的计划,真正把上级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推动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二是组织活动要高效务实。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运行、高质量推进,以开展“将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契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新设计多种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更好地为主题内容服务。载体形式要有所创新、灵活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符合实际,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广大组工干部的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参与活动要积极踊跃。组工干部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随着活动的逐渐开展也一定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所有组工干部都要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升华灵魂、净化思想、正视不足;在活动中了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在活动中有一必争、有旗必扛、有标必夺,不断推动活动上档次、上水平。
谋在新处,切实增强创造性。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开拓创新的思路、开拓创新的办法、开拓创新的工作是不行的。在活动中,广大组工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新的举措创造新的业绩。一是不断创新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组工干部始终坚持讲原则、懂规矩、守纪律,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但也容易形成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改革创新意识弱化的倾向,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必须进一步创新思维方式,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转变不符合、不适应十七大精神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不符合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学会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一个干部党性的修养、人格的完善,归根到底最首要的还是学习。这就要求组工干部既要学习政治理论,还要学习履行职责所具备的各种知识,更要学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努力使自己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一方面,对在活动中创新设计的一些有效载体,要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努力打造精品、创造亮点,将活动载体抓好抓实。另一方面,要把应用创新成果与改进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着力抓好组工干部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组工干部为基层、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干在实处,切实提高实效性。习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实践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提高本领。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领导干部越是要经常到那里去,帮助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使自己在攻坚克难、应对复杂局面中锻炼成长。这就要求广大组工干部必须坚持眼睛向下,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去实践、去锻炼、去思考,在丰富的实践锻炼中健康成长。一是抓好调查研究,着力在摸实情上下功夫。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结合活动的开展,坚持不懈地抓好调查研究,切实把握规律,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抓好学习应用,着力在见实效上下功夫。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当前要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抓好典型培养,着力在树实例上下功夫。典型是旗帜,是领路人,是航标灯。选树典型,要注重实实在在,切忌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保证每一个先进典型都能够叫得响、过得硬,通过抓点带面,提升组工干部整体水平。四是抓好督导检查,着力在鼓实劲上下功夫。上级组织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活动开展情况,帮助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检查督导一次,工作随之提高一步。使“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经得起群众的评议和实践的检验。
广西代表:一定要把“关注民生”落到实处
“一定要把‘关注民生"落到实处”——广西代表的民生话题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何丰伦、董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民生问题贯穿始终。如何落实民生,成为几天来广西团众多代表热议的话题。代表们认为,一定要把民生意识落到实处。
关注民生要成为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
“十七大报告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报告把民生问题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体现的正是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广西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代表用“爱民是前提、富民是基储安民是保障”来概括以科学发展观服务民生的思路。
他告诉记者,作为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贺州市,这几年形成了干部要提拔,必须到信访局“蹲点”半年以上的制度,督促干部“目光向下”,使得老百姓有事情找得到人办,遇上困难党员干部首先出面帮忙。
“关注民生要成为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李达球说,“思想作风是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之本,报告提出要改变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情况,这就需要不断强化思想教育,尤其是在艰难险阻中看到党旗的飘扬。”
经理如何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管理专家喻为管理者梦寐以求的圣杯,这一点已毋庸质疑,HR经理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关键问题是,HR经理如何向总经理、直线经理和员工传达绩效管理的理念,如何使自己的绩效管理方案得到上至企业管理高层下到普通员工接受,使绩效管理体系真正地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这才是HR经理关心的问题所在。
一、绩效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管理层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肤浅,X型风格的管理还在大行其道。
把“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落到实处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一精辟论述,是对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全面分析我国国情和社会阶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的重大战略方针。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也是推进军队建设和改革的指南。同志主持军委工作以来,为提高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出了科技强军、人才兴军的战略思想,部队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单位和少数同志身上,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对人才求全责备,看问题多、看贡献少,把尊重人才挂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在工作中真正落实;有的对知识、人才比较重视,但对创新成果很挑剔,不愿做学习、吸收、推广的工作,等等。这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建设的发展,必须予以纠正。要看到,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知识和人才、尊重创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根本态度,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有力举措。当前,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迅猛,信息化时代的战争的角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人才,在于他们的开拓、创新。得知识、得人才者得胜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各级党委、领导来说,必须把“四个尊重”当作战斗力生成的基础看待,切实重视知识和人才的作用,有爱才之心,聚才之能,用才之略;充分肯定、珍惜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把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战斗力,为实现和维护官兵切身利益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军事人才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我军战略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创新识人机制,坚持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才。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看人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进步。克服看人上的短视症,对那些本质好、有能力、有潜力的优秀苗子,要敢于破格提拔使用。要正确看待人才存在的不足,避免求全责备,多做扬长避短、用长补短的工作,以达到人尽其才的最佳效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官兵思想、觉悟和追求呈现的层次性,只要个人的理想和追求是健康向上的,都应得到肯定、尊重和支持,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其次,创新用人机制,坚持用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标准选人才。正确用人是无声的导向,用什么人、以什么样的标准用人,是“四个尊重”最直接的体现。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起与军事斗争准备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确立与打仗相适应的用人标准,把用“经验型”、“管理型”人才和用“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结合起来,按照“打赢”的要求,培养、选拔和使用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指挥人才、参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再次,创新激励机制。现代战争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必须探索建立一套优才优用、优劳优酬的激励制度,将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立功受奖等,与贡献大小相挂钩,激发和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必须努力在军营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已成为部队面临的紧迫课题。各级党委、领导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资源,重视一切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创造性劳动,切实为发挥人才的作用提供服务。一方面,要积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人才更看重的是才能的施展和价值的实现。实践证明,事业红火,有干头、有奔头,人才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就会越干越有劲,不会有走的念头。领导要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干搭台铺路做嫁衣,真正做到“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不断创造出与高素质人才相匹配的、知识与科技含量高的工作空间和领域。另一方面,要努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随着人们市场意识普遍增强,社会物质利益驱动力不断加大,各级党委、领导必须做好实现、维护人才切身利益的工作,重视和运用物质手段,激发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包括设备、资金、信息等;千方百计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人才能够专心致志地投身到干事业、谋打赢之中,使有才干、有水平的人能集中精力干事业。另外,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人文关爱环境,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才做到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人格上尊重,使各方面人才都能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贡献聪明才智。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社会和谐稳定,是调动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如何营造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转变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
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群众基本利益的关系。发展经济,经常需要采取一些关乎群众基本利益的措施,如企业改革、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疗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有些干部在采取这些措施时,只求本部门、本地方出“政绩”,不尊重群众的合法权益,采取行政命令等方式强制实施。结果“政绩”有了,可能经济也发展了,但严重伤害了群众的基本利益,引发群众的不满。我们发展经济的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伤害群众基本利益的经济发展,虽然从表面看是发展了,但却伤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这种损失不可估量。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可以说是“看家本领”,因此,要善于找到改革发展与维护群众权益的结合点,让群众支持改革,参与发展,才能体现“执政为民”的真谛。
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正确处理财政收入、企业盈利、居民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地方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却很缓慢,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增幅更底。而且个别地方由于“乱征滥收”,经常引发群众的不满。加快经济发展,一定要摆正党委、政府的位置。经济工作的目的,比是为财政多挣点钱,而是通过经济发展最终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转变单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领导方式,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正确处理财政收入、企业盈利、居民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财政收入、企业盈利、居民收入三者同步增长。也只有这样做,发展才能更为健康、持久。
创先争优把人民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尊敬的党组织:
胡同志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要求,在全党广泛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确保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当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最关键的是如何把人民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创先争优要突出“以民为本”
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哪里最困难就冲到那里,无数事例证明了广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广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围绕中心,帮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形成了强有力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有的党员存在先锋带头作用不明显。创先争优,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就要求在开展活动中少一些功利性的因素,多一些群众冷暖的关注,把服务群众的理念贯穿活动中。创先争优活动效果好不好,满意不满意,群众心中有杆秤,实实在在帮民困,解民忧,真正秉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旨,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得实惠。
二、创先争优要推进“科学发展”
发展不科学,不仅没成效,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集中扫除障碍,已经取得了成效。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一致。在加快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关键要利用好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完善健全机制,形成综合体系,确保长期发挥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我们倡导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都要依客观规律办事,杜绝主观的冲动,搞虚假的形象工程。本着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原则,激发创业热情,带头践行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党组织向心力、发展力,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带动党员群众走好科学发展之路,把活动中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加快科学发展的动力。公务员之家:
诠释园本教研落到实处的关键
园本教研要求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抓住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研讨并加以解决,其特点教育论文是重视实际效果,重视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从促进幼儿发展人手,实实在在地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专业化水平。
一、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是提高园本教研有效性的保障
1、建立有关园本教研的制度体系
园本教研制度是幼儿园制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系统。笔者所在幼儿园为规范园本教研活动,建立了以下相关制度。一是研讨活动制度。由一位教师承担研讨观摩课的任务,其余教师参与研讨活动。承担研讨观摩课的教师应能根据要求制定计划,提出“观察视点”并向参加研讨的教师说课;参加研讨的教师则会带着“观察视点”听课,并根据需要进行有价值的纪录和简要的分析,活动后进行交流。二是教师培训制度。每位教师要参加每周一次不同级别的教研活动、每年一次的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完成“五个一工程”等。此外,还建立了听课、评课和交流制度,教研成果展示与奖励制度等。系列教研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行为,使教师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为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
2、建立以园长为核心、保教组牵头、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网络
我们要求每次教研活动的成员必须包括园长、教师和专家,研讨活动的模式通常为:开研讨课的教师设计计划,提出观察视点———开研讨观摩课———参与者围绕观察视点听课并进行观察记录———研讨活动(开课教师作自我反思,听课教师做集体反思,并围绕主持人的问题展开积极的研讨)。在此过程中,园长以“教师”的身份参与,不做太多的讲话,并要多听教师的发言,专家则主要针对研讨中的问题作一些方向性的引领,也不做太多的评价或评点,以便所有的参与者成为平等的研讨者,使研讨活动能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