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资格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1:24: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市场主体资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分局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次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特制定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顺利进行,分局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队)、工商所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登记注册科,加强对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
二、检查时间
自____年_月__日开始至____年_月__日结束。
三、检查内容
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分局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次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特制定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顺利进行,分局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队)、工商所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登记注册科,加强对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
二、检查时间
自____年_月__日开始至____年_月__日结束。
三、检查内容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监管存在重准入轻退出、重注销轻监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环节薄弱等问题。加强对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的监管是对市场经营主体实施全程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有利于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在规范和引导中,能有效地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完善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与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相对应,共同构成工商机关确认市场主体资格这一基本职能所依据的登记管理制度。多年来,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体系,而市场主体退出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法律规范和操作执行都应当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目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现状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即市场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经过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丧失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从而退出市场的制度,包括条件、程序、过程和方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市场主体退出方式有两种: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主动退出即市场主体自己因歇业、解散等原因申请注销,是市场主体意志的体现。这种方式从法律规定上来说是非常明确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去认真执行。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搞假破产、假清算骗取注销登记。现在市场主体退出的基本特点是“四多四少”,即强制吊销执照的多,主动申请注销的少;因企业改制撤并申请注销的多,因依法宣告破产申请注销的少;国有集体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多,私营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少;因未年检吊销执照的多,因其他违法行为吊销执照的少。被动退出即登记主管机关依法吊销违法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是一种处罚性质的行政制裁。这种退出方式一般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严重违反登记管理法规。二是市场主体发生了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两种退出方式互为补充,普遍为世界各国认同和采纳。如果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市场竞争井然有序的话,市场主体在歇业、破产、解散、依法关闭时申请注销退出市场应该是主要方式,市场管理者对严重违法的市场主体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应该只是作为市场主体退出的辅助方式。而目前,少数市场主体认为主动退出一般需要清算、公告债权人、完税、还债、销户等步骤,手续多、程序繁,而不去办理注销登记;更多的情况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为了逃避债务、税收,钻法律空子,在退出市场时,不是主动办理注销登记,而是采取“销声匿迹”的方式坐等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事实上工商部门每年都要通过年检依法吊销一大批“三无”企业、查无下落企业、不参加年检企业,而真正因为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却并不多见。吊销营业执照是位于限制人身自由之后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应成为制裁市场主体制假售假、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严重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如今却成了市场主体退出的主要渠道。这种“本末倒置”的退出市场方式,从事实上证明当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不但不能实现国家保护债权人权益和国家税源的立法初衷,相反却危及交易安全,而且还严重影响了行政处罚的严肃性。
消费者团体经济法主体定位
消费者作为经济法主体是法学理论界一致认同的,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宗旨的消费者团体的地位却存在着争议。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消协)是我国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社会组织,在社会经济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消协是否是经济法主体之一呢?如果是,那么它又是哪一类呢?如何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呢?本文对此作出探讨,以求给消协一个准确的法律定位。
一、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概况
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法学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期间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主体的研究也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在经济法主体研究的早期阶段,对经济法主体主要有这样几种认识。有人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又有分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三类的。还有一种两分法,即将经济法主体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后来,有学者根据经济法主体所处的地位和行使的权能的不同,将经济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
管理主体按其行使的管理权能的不同,分为决策主体、组织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也有学者将经济法主体抽象为管理主体和管理受体。管理受体被进一步细分为他主体与自主体。从这些经济法主体的划分中可以看出,此时期经济法学界很强调国家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的作用,国家始终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且享有重要的经济权力,对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国家的经济法主体地位,这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体制的完善,对经济法主体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这个时期学界普遍认同把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大领域,因此经济法主体也可分为市场规则法主体和宏观调控法主体。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和市场经济活动中承受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主体。前者可简称为调控主体,后者可简称为承控主体或受控主体。市场规则法的主体也分为两类: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接受国家的市场规则的主体。可分被称为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主体主要就是计划者和反垄断者。此外,还有学者强调经济法调整对象具有社会公共性,并认为经济法主体具有社会公共性特征。近年来,法学界对经济法主体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作出了新的探讨。
有的学者提出了“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三层主体框架理论,并据此将经济法主体划分为三类,它们是:(1)政府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或机构;(2)社会中间层主体,包括社团类主体、交易中介类主体、经济鉴证类主体和经济调节类主体;(3)市场主体,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2]。又如,有学者从经济权利、社会自治力和经济权力的角度,归纳出三大经济法主体群,即市场、社会和国家。其中社会类主体即社会自治机构。从经济法学界最近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区别于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新一类经济法主体正受到特别关注,这类主体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与二者不同却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学界对这类主体叫法不一,且以社会中间层称之,那么这类社会中间层主体有些什么特征呢?他们发挥着什么作用?又有哪些类型呢?
工商局市场监管意见
各科、室、队、所:
结合区的实际,根据市局对市场主体资格监管工作的有关要求。提出贯彻落实和监管工作的具体意见。
一、监管目标:
城区与乡村又有差别,市场经营者(个体、企业)须取得合法的主体资格手续(营业执照)方可经营。鉴于市场主体具有动态性。要求城区市场主体持照率应在98%以上,城区农贸市场及乡村市场主体持照率应在95%以上。具体区域划分和经营行业明确如下:
许向西,1城区周边界线为:从路(与镇交界处)起向北。路向北,路向东,路向南,中心路向东(至)路向南,路向西至路两侧以内为城区。
村、村、村居民区内的范围和以上区域以外区域按乡村对待。2以上区域内的集贸市场。
市区各类市场长效管理工作意见
近期,根据市城管办检查通报的情况和市局对市主城区部分有型市场经营管理秩序情况进行的查访,有不少市场经营摊位商品外溢,不同类商品销售摊位混杂、场内卫生保洁不经常彻底、熟食摊位少用防蝇防尘罩等,既影响市场安全和消费安全,也影响城市管理品位提升。为贯彻落实好城管办6月份城市长效管理点评会精神,持之以恒的抓好各类有型市场日常管理,防止整改问题反复回潮,市局决定,对市主城区各类有型市场下阶段综合长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持续推进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切实加强市场主体资格监管。
各直属局、分局要结合落实市场监管具体责任人制度、市场日常巡查制度,组织开展无照无证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利用市场主办单位和场内经营户年检检验照之机,全面清理市场主办单位及场内经营户经营主体资格,督促无照市场和经营户领照经营。对无照经营或过期未年检的市场,要运用行政指导和查处取缔相结合措施,促使每个市场具备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
二、持续深化行政指导工作,推动市场主办单位落实管理责任。
各直属局、分局要着力巩固和扩大此前组织市场主办人及管理责任人集中培训的成果,通过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经常巡查市场,及进发送《行政指导意见书》、《整改通知书》,以及开展上门帮办服务等,持续深化对市场主办人及管理责任人的行政指导,有效督导市场主办人及管理责任人制定落实划行归市管理、卫生保洁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切实履行对本场内经营户依法合规经营、文明诚信经营、安全卫生经营等行为的管理责任。
三、以“三项创建考评”为抓手,着力培育示范市场,推动经营管理相对滞后的市场加速整改。
民法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民法有关法律制度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物权制度。首先,产权制度的构建需要依托物权制度,并以物权制度为基础,构建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市场是交易关系的总和,为构建完善的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其前提条件是明确权责和产权,进而保障各项交易活动的顺利展开。其中,物权制度将各类物权进行了明确和规定,为确保市场交易活动的有序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物权制度中,明确了平等保护原则,这对于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该原则,无论是市场主体行使权力还是享有权力,都需要严格遵从这一原则。同时,该原则也是市场经济内在本质和具体要求。最后,为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性,需要物权制度的保障。当前,市场交易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或者交易安全问题,究其原因是物权制度的不健全。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物权制度,并在制度中明确规定所有权转移规则、公式原则等,进而保障市场的稳定、安全运行。(二)债权合同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即产生了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履行合同这一方式,形成各种交易关系。假设这种交易关系得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就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民法从诞生之日起,其主要责任和义务是调整商品经济。并在民法中明确、详细规定了各类合同制度、原则、程序、条款、违约责任等重要内容,在这一定程度上为促使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债权合同制度也是规划合同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的一种有效法律制度,主要围绕财产流转这一内容。[1]债的关系由当事人自行设定,在交易关系构建过程中,其债权也随之发生。因此,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债法是其基本规则,是维护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交易关系和行为的重要依据。(三)民事主体资格制度。依据《民法通则》第三条中的相关规定,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具体而言,这一平等原则包括四层含义。其一,主体资格平等;其二,主体地位平等;其三,主体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其四,民事权益受法律保障。这些关于主体的法律规定,既可以确保商品交换与流通的顺畅性,又可以促使市场的稳定发展。[2]
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增强民法观念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民法观念较为薄弱。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刑轻民”和“重经轻民”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为此,针对这一问题,要想促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对民法的重视。首先,加强对民法观念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需要国家加强对人们民法观念的培养,使民法所宣扬的平等、公平等精神深入人民群众思想意识中。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加尊重民法、热爱民法,为进一步提高民法的社会地位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确保参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并在进入市场之后促使他们展开良性竞争。这样既可以使市场主体如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促使贸易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政府不应该采取不当干预,而是应该放宽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最后,尊重市场主体的权利是推动市场经济稳定、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基本职能。要进一步落实市场经济交易活动,其前提条件是确保权利到位和法律制度到位。无论是搞活市场经济还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都需要增强人们的民法意识和权利意识,只有使人们明白权利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一切法律法规,才能促使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法可以起到促使市场经济良性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市场交易活动顺利展开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离不开民法的保障,而民法的逐步完善,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不断予以调整。这样才可以为人们的交易活动创设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并能够在发挥民法作用和功能的同时促使市场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
融资监管论文:企业融资监管的经济诠释
本文作者:刘洪银工作单位:天津农学院
加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及其民间融资的特点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监管责任,民间借贷市场只有在合理监管情况下才能得以规范、有序和完全运行。1.中小企业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与扶持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业吸纳较大比率的劳动力就业,缓解了政府的就业难题。目前GDP占全国58.5%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是新创企业的雏形,有望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创业成功率低,这将大大降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创造岗位是就业政策导向,创业活动带动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外部经济。新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创业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标。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产业演进和经济转型的引擎。科技创业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本,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转型产生外部性。承担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业溢出收益就必须扶持中小企业,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将非正规金融市场纳入监管和调控范围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没有纳入宏观调控范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让金融市场重新洗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利率和风险特性影响存款人的储蓄行为,经济理性的存款者会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特性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这样,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量和可放贷量减少,政府调控标的规模缩减,宏观调控效率降低,调控目标将难以实现[4]。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效力也会削弱。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端产业由于民间融资的支持而难以打压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要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需要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3.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要求政府加以规范由于非正规金融市场监管缺失,一些黑恶势力趁机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如温州高利贷与黑恶势力勾结放贷,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归还借款,高利贷者将以暴力手段讨债,这也是温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监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间借款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纠纷调解缺乏法律依据。政府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守门人”作用,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无序和混乱,民间借贷亟需政府规范。4.民间金融市场高风险性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民间金融市场存在较高的风险和风险诱因。第一,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担保,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容易导致风险失控。第二,民间融资不但要求借款企业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还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民间金融机构自身规模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大,容易给存款人带来储蓄风险。无论就借款人还是存款人而言,民间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都要求政府加强金融监管。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可行路径
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规范性,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规范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市场主体的权益。政府金融市场监管就是在市场活力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实现自由度与规范度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点,既能让市场主体发挥应有活力还能将金融风险置于可控水平。如果政府采取高压金融监管甚至取缔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机构又没有完全向中小企业敞开,中小企业无处融资,也将难以生存。政府适度监管应该注重监管效应。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效应如图1所示。图1中,D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曲线。当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满足时,在应急状态下为维持资金链,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不得已的选择。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可以看成是近乎刚性需求。S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曲线。只要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高于正规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其供给曲线缺乏弹性。E0是无政府干预状态下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点。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主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确定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取缔黑恶势力等非法主体的交易资格。二是通过利率管制抑制高利贷行为。第一种管制让资金供给曲线从S左移到S,资金供给量减少了与Q1Q2相等的数量。第二种管制让借贷利率从R0降低到R1,资金供给量减少了Q0Q1,如果双管齐下,两种管制措施产生了Q0Q2的超额需求。这是政府管制的副效应。为维持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政府政策应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量,放贷增量至少应达到Q0Q2水平。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应该放权,允许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立管制程度不同的多元化金融市场。如图2所示。图2显示,管制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属于偏正规金融市场,其市场规范度高;管制程度低的金融市场属于偏灵活金融市场,其市场自由度高。规范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也高,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较低。在正规金融市场基础上,发达地区可建立偏灵活的金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偏正规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政府都要对市场主体资格加以明确界定,以维护金融市场有序、合理和安全运行。
对民间融资进行合理监管的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产业化瓶颈与经济法保障体系的构建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更大价值的必由之路,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推动农业产业化也是大势所趋,但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诸多瓶颈,尤其在经济法方面缺乏保障。因此,唯有针对农业产业化暴露出的瓶颈,建立相应的经济法保障体系才能更有力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济法;保障体系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
1、农业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
第一,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组织载体。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与加工的带头企业、股份制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多力量薄弱、规模小、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带动专业化的生产。其二,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习惯缺乏,缺乏组织引导农户合作的组织机构,这也导致农户的协调组织化程度低。其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户的组织化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其四,农村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晰,村政府常以土地所有者名义转让农户的承包地。此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与土地间有人身依附关系。这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初具规模,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合作社仍然较少,首先在组织运营中,这些企业不够成熟,无法与农户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作业。这些合作组织无法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其次,这些组织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农户的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最后,农村中复杂的产权关系也给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在农村中,农户与政府之间产权不清,农户土地常常被乡镇政府随意征用。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的产权出现凝固化,这样的制度缺陷都在有意无意的阻碍农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秩序混乱
基层工商监管模式的四条途径
当前,工商部门正处于由传统工商向现代工商转变的重要转型期,面对新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如何调整和适应等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我们必须理智的对待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思路上先入为主,行动上积极应对,要创新市场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和创新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制度和方式,真正管好大市场,合官意,顺民心,实现彻彻底底的“大服务”。
一、全面推行市场网格化管理。“网格化”并非只是单纯的“分片包干”,而是以“网格”的形式来做到职能的主动履行和责任的自觉落实。就是以基层工商所为单位,根据市场主体分布情况,将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_名管理人员,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网格为一个巡查组,工商所以巡查组为单位对辖区进行巡查监管,同时实现网格与_____联动。市场巡查要紧密结合辖区监管任务的实际进行,补充、完善、规范市场巡查内容,巡查内容要包括:经营主体资格、登记事项、商品和服务质量、商标使用情况、广告内容与设置及有无侵权假冒和使用不规范的违法行为等;根据市场主体信誉度设定不同的巡查周期,实行信用分层分类监管,打破机械地按专业、专项分工的传统模式,实施对管区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进行全面统一的监管。
二、全面完善电子“经济户口”管理。按照经济户口综合监管要求,开发联动网络系统,充分运用“网络联动、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对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不论登记主管机构和行政隶属关系,都要按户将市场主体的登记信息、监管信息和地理信息互联起来,建立综合的监管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登记注册的基本资料、经营基本状况、日常执法检查及处理情况、违法行为处罚情况,以及讲诚信、无假冒、重合同、守信用等其他管理资料,将登记和监督有机连接,做到对辖区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事项、生产经营状况、违法违章情况“了如指掌”,实现登记审批和监督管理的联动互动,真正达到“实时转告、信息共享、全程监管、权责明确”,切实发挥经济户口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实现管理效能化。
三、全面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商所根据电子经济户口记录的内容,按年度确定监管类别,确定日常监管的方向和重点,坚持“全程监控、突出重点、距离监管、惩劣扶优”,实行分类分及指导,对重点行业、危险行业则全方位加强监管,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到位。同时,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完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数据库,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系统和企业良好行为记录管理系统,自动形成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考评、评估,为企业年检、个体验照提供科学依据。
四、探索、创新监管执法机制。及时调整力量从简单形式监管转移到行政执法、监管服务之中,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工商所对辖区市场主体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经营动态较为了解的优势,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力量,紧抓社会热点,找准切入口,开展跨区域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经济违法违章行为,这也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消除监管盲区。同时全面推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预警警示制。对未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发照、擅自开业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经营者(不含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前置许可)、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轻微违章行为、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年度检验和验照中未按规定时间办理年检验照的,原则上予以行政指导、书面警示,提出纠正意见和时限,以教育引导的方式促进监管,杜绝简单以罚款代替服务管理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