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11:17: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市场主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场主体

中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途径

一、文化市场主体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市场”按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当然,这个“场所”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甚至还可以是“虚拟”的。只要哪里有商品交易行为发生,哪里就可以成为“市场”。现代市场的特点是它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它的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相互联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文化市场具有与其他市场相同的特点。另一方面,正如文化商品因其负载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价值而不尽相同于其他商品,文化市场除具有其他市场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内部与国家之间统一性与独立性、开放性与锁闭性、竞争性与保护性、有序性与失序性之间的矛盾统一,合理相持。市场主体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市场主体可以分为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以及消费者几个类别。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不间断地刺激消费、满足需求、创造市场以获取市场利润。既然如此,“市场主体”就显然至少应当包括商品的“交易双方”,不仅包括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还应当包括商品的“消费者”,他们都应当算是“市场交易主体”。所以,市场主体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出现的企业、团体;既包括赢利性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也包括非赢利性机构,如学校、医院和各种社会团体。所以营利性不是所用市场主体所共同具有的特点,不是市场主体的特征。市场主体的特征是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但市场企业主体具有营利性。我们认为,我国要培育的文化市场主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市场主体,“文化”只不过表明其所属行业而已,虽然它有特性,但仍应具有和一般市场主体相同的基本性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市场经济要求其微观组织———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第一,以赢利为目标;第二,是独立的产权主体;第三,能够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也不能例外。我国文化市场要培育的市场主体只有具备上述三个要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本文所指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是指从事文化商品生产、经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公司、非公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也包括个体工商户,即文化企业或企业主。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细胞和市场主体,其发展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档次。其特点是以赢利为目的、有独立的产权且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行发展。[1]

二、我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市场主体在许多领域里缺位。我国事业单位阵容极其庞大,这其中包括了数量众多的本来应当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的各种文化事业机构,如各种文艺院团、各种宣传机构等。在发达国家,文艺院团大都是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而在中国,许许多多的文艺院团都是属于国家供养的文化事业单位,而不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许多文艺院团普遍存在演艺市场萎缩、演出产品低劣、经济状况欠佳的现象。目前许多转制后的所谓文化企业,尤其是国有性质的广电、传媒、出版集团,有一些其本质上还是所谓的“事业编制、企业管理”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在中国当前的文化产业机构里依然严重存在。所以说,我国当前许多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缺位,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投资者不存在、营利性与独立性缺失。在一些文化产业领域内,非国有资本是不能进入的,所以投资者在此是不成立的。

(二)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不强。当前仍有一部分国有、集体经营类文化单位没有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难以真正转型为市场竞争主体。部门垄断和趋于封锁现象比较严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全省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尚未形成辐射力广、带动力强的“旗舰”企业和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知名文化品牌。

查看全文

培育壮强市场主体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省、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目的,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办法,大力施行“双百”工程,发展项目打破年活动,狠抓企业治理创新,在培养市场主体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获得了明显成效。

一、我县市场主体发展近况

(一)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工业企业方面,自我县施行“双百”工程以来,市场主体迅速成长。年,全县工业企业“小进规”增加了14家,全县规划以上企业到达56家,年上半年,共有15家规划以下企业被纳入到规划以上企业行列,这是迄今为止我县企业一次性“进规”最多的一次。估计到年末,全县规划以上企业将到达83家。商贸流通企业方面,我县依据市计算局、市商务局要求,年上半年已将符合前提的9家企业纳入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行列进行治理,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总数已达18家。估计到年末,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总数可达25家。外贸出口企业方面,我县大力培养出口主体。支持企业自营出口,实时为企业申办进出口自营运营权,当前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逐年增加,估计年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家,外贸出口从“十二五”初期的1家企业,发展到当前14家企业。个别工商户继续快速发展,截止年末,全县共有个别工商户4996户,当前个别工商户的数目已占全县市场主体总量的86%,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主要增补效果。

(二)城乡网络初步构成。贸易城区以中百仓储和雅斯等大型贸易企业接踵落户远安后,带动了一多量品牌专卖店、加盟店开店业务。乡村流通网络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顺利推进初步构成,年末,万殷商业连锁超市和宜昌市农业生产材料公司两家承建龙头企业,在全县7个乡镇累计新建和改建农家店107家,占“十二五”规划目的100家的107%,农家店乡(镇)、村(居)覆盖率辨别到达100%。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工程在我县有序推进,全县共立案注销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销售网点67家。

(三)物资流通有序发展。当前,全县已注销物流企业2家,贸易配送企业5家,货品运输企业2家,个别货运信息部、货运部8家,个别运输户近2000户,货品运输车辆达3000多辆。年,全县共完成货运量250万吨,货品周转量3.1万吨公里。2008年,远安县万美物流仓储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远安,标记着我县物流平台设备建设完成了大打破。物流业全体规划逐年扩展,出现出微弱、快速的优越态势,基本构成以工业品物流、消费品物流和农产品物流为特点的货品集散、贸易配送和信息服务系统。

(四)企业质量不断提高。近五年来,四大产业龙头企业东圣化工集团、花林新型建材集团、远安永安车桥有限公司、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迅速强大,产业带动才能日益加强。年,东圣化工迈入销售收入过20亿元企业行列。年,四家龙头企业估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占县属规划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曾经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还,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9家,总数到达10家。当前,全县曾经基本构成了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跟进的工业发展格式。

查看全文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监管存在重准入轻退出、重注销轻监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环节薄弱等问题。加强对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的监管是对市场经营主体实施全程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市场主体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有利于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在规范和引导中,能有效地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完善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与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相对应,共同构成工商机关确认市场主体资格这一基本职能所依据的登记管理制度。多年来,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体系,而市场主体退出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法律规范和操作执行都应当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目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现状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即市场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经过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丧失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从而退出市场的制度,包括条件、程序、过程和方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市场主体退出方式有两种: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主动退出即市场主体自己因歇业、解散等原因申请注销,是市场主体意志的体现。这种方式从法律规定上来说是非常明确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去认真执行。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搞假破产、假清算骗取注销登记。现在市场主体退出的基本特点是“四多四少”,即强制吊销执照的多,主动申请注销的少;因企业改制撤并申请注销的多,因依法宣告破产申请注销的少;国有集体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多,私营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少;因未年检吊销执照的多,因其他违法行为吊销执照的少。被动退出即登记主管机关依法吊销违法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是一种处罚性质的行政制裁。这种退出方式一般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严重违反登记管理法规。二是市场主体发生了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两种退出方式互为补充,普遍为世界各国认同和采纳。如果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市场竞争井然有序的话,市场主体在歇业、破产、解散、依法关闭时申请注销退出市场应该是主要方式,市场管理者对严重违法的市场主体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应该只是作为市场主体退出的辅助方式。而目前,少数市场主体认为主动退出一般需要清算、公告债权人、完税、还债、销户等步骤,手续多、程序繁,而不去办理注销登记;更多的情况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为了逃避债务、税收,钻法律空子,在退出市场时,不是主动办理注销登记,而是采取“销声匿迹”的方式坐等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事实上工商部门每年都要通过年检依法吊销一大批“三无”企业、查无下落企业、不参加年检企业,而真正因为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却并不多见。吊销营业执照是位于限制人身自由之后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应成为制裁市场主体制假售假、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严重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如今却成了市场主体退出的主要渠道。这种“本末倒置”的退出市场方式,从事实上证明当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不但不能实现国家保护债权人权益和国家税源的立法初衷,相反却危及交易安全,而且还严重影响了行政处罚的严肃性。

查看全文

市场主体增量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支持和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市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在全市开展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和任务

2012年全市市场主体增量目标为:

㈠新登记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达到150户。

㈡新发展外资企业2户,注册资本、投资总额保持稳步增长。

㈢个体工商户总量突破8200户以上。

查看全文

市五项措施激活市场主体

张家口市认真贯彻落实张云川书记考察时提出的关于“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求,解放思想、破除“瓶颈”,转变观念、创新思路。

一是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思想解放,视民营经济“是主体、是方向”,对其“放彻底、彻底放”和“多扶持、多保护”。在全市开展评比“创业之星”和“创业标兵”竞赛活动,运用现身说法、通报表彰、物质奖励等手段加以激励,在全市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和“千军万马闯市场”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资金扶持。市县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贷款担保资本金。市银监分局、金融办会同中小企业局每年召开两次金融服务推介会,市金融办每季度对各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主体贷款情况进行通报并进行年终考核。

三是降低创业门槛。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允许依法申请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允许股东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形式出资比例可占注册资本的70%。对符合条件冠用“河北”或“张家口”名称的企业,注册资本条件按最低限执行。降低住所和经营场所权属证明的条件限制,在农村从事无需按国家规定进行前置许可的免于注册登记。对贫困县农民申办个体工商户试营业的,核发有效期三个月的临时营业执照。

四是提供发展用地。市县政府每年从年度用地计划中安排一定用地指标,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在工业园区中,建立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鼓励为中小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或专用园区,为无力单独建厂企业提供经营场地。

五是理顺体制机制。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公务员到民营企业挂职锻炼、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举报、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市监察局牵头,会同物价、财政等部门统一编印《缴费明白册》并通过网络、报刊等进行公示,涉企收费一律执行“一证(收费许可证)、一书(进企业收费批准通知书)、一卡(企业交费登记卡)和一票(财政部门监制的正式收费票据)”制度。

查看全文

全民创业及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工商局坚持把服务市域经济发展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举措,打造服务品牌,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市场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近期,我们就该市全民创业及市场主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市场主体对发展的服务及策需求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相关情况如下:

一、该市市场主体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以来,该市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439户,其中企业350户,个体工商户300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87户。截止目前,该市共有私营企业1248户,注册资本292194.51万元,投资者人数3220人,雇工人数25392人;共有个体工商户12620户,资金数额37782万元,从业人员22182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6户,出资总额33448.35万元,成员总数3068人。

二、工商部门发展市场主体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给力催生,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在贯彻落实省局《关于突破性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促进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关于运用工商职能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的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两市一极”战略的总体部署,出台了《市工商局关于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大胆突破条框限制,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

(二)优化增量举措,推进主体快速发展。一是实施网络登记促“增量”。充分发挥网络登记管理优势,全面推进了网上登记、网上年检,实现了网上年检操作制度化规范管理。二是实施项目参与促“增量”。积极参与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前期论证和行业发展指导工作,对“一核四极”、“百亿园区”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三是实施全民创业促“增量”。发挥个私协会作用,以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会员为宗旨、以推进全民创业为抓手,不断拓展了工作领域,引导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自主创业和就业。四是实施“七有工程”促增量。争取各乡镇政府、村委会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市场主体“七有”工程。五是实施品牌创建促“增量”。以“直通车”重点服务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新办企业,上门指导企业开展外在形象和广告宣传,协助办理商标注册和驰名商标申报,实施著名、知名商标保护,加强商标管理和商标战略运用,助推企业成长和提档升级。

查看全文

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是一个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挑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稳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的目的应当是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长盛不衰。

很多人将国企改革归结为产权改革,这的确非常重要。但产权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一切问题都要等到产权改革后才能着手解决。所以:

1、产权改革不能替代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我们看到国内外很多产权清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失败。

2、产权改革的目的是落实所有权责任和受托经营责任,保证有人对资产和经营负责。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安排,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3、企业不能等待观望,在产权改革完成后再去搞经营机制的转换。在现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可以做、也必须做。

一、国有企业要发展好,必须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查看全文

政府服务市场主体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特点;县级政府经济职能创新的必要性;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实践性、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趋利性、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综合性、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农村性、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性、错位表现在与企业、市场分工不清,行使了应由企业和市场行使的职能、越位表现在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和市场、缺位表现在应该由政府去做而没有去做、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县域经济基础设施的供给者、县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县城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者、县域社会和谐的保障者等,具体请详见。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是改革攻坚的主要领域。政府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县级政府具有承上启下,联结城乡,沟通条块的作用。切实把县级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特点

中国的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确立“郡县制”行政管理体制,开始了将县作为基本行政单位的国家管理体制。2000多年来,不管其他行政区划的名称、地位任何变化,县制始终保持不变,而且县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行政区划和边界保存下来。“郡县治,天下安”。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域经济单位(含县级市)共计2005个,县域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全国县域GDP为7.7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6.31%。县级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实践性。县级政府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一级相对独立的、法定的、具有一定行政辖区范围的职能齐全的完整的基层政权组织。其经济职能主要是执行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供求平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方面,县级政府没有经济手段干预。县级政府没有制定经济法律法规的职权,县级政府也没有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外贸政策的制定权,只有制定财政政策的权利。从行政管理角度看,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州)级政府对县级政府具有管辖控制权,有权监督县级政府工作,有权纠正县级政府违法或不当经济行为,上级政府有权决定重大项目、资金的投向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多少。县级政府的这种行政隶属地位,决定了县级政府经济职能具有实践性。

2.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趋利性。县级政府是县域经济利益主体。因此,县级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时就会不断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实践中表现为:县级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一是调动县域内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和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具体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增长;二是争取上级地方政府在税收分成、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向本县域倾斜。这种趋利性,一方面成为县级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又妨碍经济职能的正确实施。为追求地方利益,县级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时,会出现该干预的不干预,不该干预的大力干预现象,搞地方保护主义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查看全文

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探讨

一、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现实意义

1.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要尊重人的独立人格、能力、需求和个性差异;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能力,实现人可持续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创造性、创新性。2.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己经成了全国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资源的配置、农村事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完成的。农民作为我国社会公民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开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没有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市场经济,也不可能有新农村建设。3.确立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与城区的差距还在扩大,在对农民“多予少取”的同时更大程度的“放活”,使农民尽快富起来。要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心基础薄弱学校的建设,保证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所以必须发挥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二、劳动力产权不完整是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

位缺失的重要原因根据西方经济学家对产权的阐述,我们可以如下定义劳动力产权:市场交易过程中劳动力所有者拥有的,由劳动力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组成的权利束,是规范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行为规则。它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劳动力产权具有可交易性,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权利。一个人拥有劳动力资本,如果他只供自己使用,不与他人进行交易,那么他的劳动力仅表现为一种拥有和支配劳动力的合法权利。只有通过交易,劳动力产权才会从劳动力所有权转换为一束由劳动力使用所产生的人们的利益和行为的经济权利;二是劳动力产权是一种行为权利。科斯认为得到和使用生产要素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权利,即人们使用或经营生产要素并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劳动力产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劳动力产权主体所带来的与劳动力相关的一组行为权利,这组行为权利体现了劳动力产权主体的意志;三是劳动力产权反映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进行界定和调整的制度规范。在劳动力交易和使用中,劳动力产权对人们的行为边界进行界定。在只有物力产权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在劳动力产权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所有者与物力所有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界定了在既得利益下的得失,以及相应的赔偿方法及原则。【1】劳动力产权的不完整造成了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的劳动力使用权不完整。劳动力使用权是指劳动力产权主体在权利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劳动力的权利。一方面体现在农民在依法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享有自主经营权,即在确定了具体的生产经营项目之后,农民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如何定价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者拥有对劳动力多种使用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或务农、或务工、或经商、或从事文教事业等。但在目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农民只有在农业生产部门和少量的乡镇企业就业的机会,主要从事一些脏、累、苦的工作去换取有限的收入。而且作为农业经营者,农民的生产经营也并非完全自主。2、农民的劳动力流转权受到限制。对劳动力流转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部门所有制或单位所有制和传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上。人才的部门所有制使得劳动者只能“从一而终”。劳动者,特别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的流动,往往受到所在部门或单位在工资、档案等问题上设置的种种障碍。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户籍制度有着特别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功能,近年来波涛汹涌的民工潮说明,这种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3农民工的劳动力收益权是残缺的。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的特点决定劳动者不仅依法享有补偿性收入(即基本工资)的权益,而且在事实上享有按照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分取一部分“剩余”的权益。劳动力产权的价值实现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工资,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体现劳动力使用权和按劳分配;第二部分是剩余索取权,用来实现劳动力价值增值,体现人力资本所有权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它们形成了三者的统一:劳动力价值补偿和增值的统一,劳动力使用权和人力资本所有权的统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劳动力产权实现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农民工面临着的现状往往是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买卖。做多少事老板给多少钱,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大,做完就走人,根本没有什么保障机制。大部分劳动者觉得如果工资能够不被拖欠就是好事了,更不要谈到劳动力产权的剩余索取权了。正是因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无法全部实现,才导致劳动者流动性大,企业无法留住人。同时导致近年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也会出现的“用工荒”。

三、完善劳动力产权是确立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双方均是独立产权主体,微观经济领域里的经济活动,应由他们自主地进行。而政府应该从宏观上调控社会失业率和规范市场行为,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在劳动力产权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做的工作是:首先,制订最低劳动标准,为劳动者的工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提供法律保护;其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的最低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再次,扶持工会组织的发展,工会在企业中的独立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对非国有企业来说,应敦促其尽快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形成与企业平等的谈判力量,并监督劳动法规和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执行。国有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应从党政组织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群众组织,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目前虽然最基本的《劳动法》已经出台,但如何把法律条文落到实处,仍需付出艰巨努力。2、加大户籍管理制度及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消除因户籍产生的对农民工在就业、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歧视,就必须对户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打破城乡分治的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户籍登记和就业证同时发放的一体化制度。纵观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从没在根本上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格局,现行的户籍制度仍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壁垒,也是农民工平等就业和享受社会福利待遇的主要障碍。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通过这项制度的建立,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完成义务教育,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符合《劳动法》所规定的就业条件者,都可以一律平等的进入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农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劳动力使用权和流转权,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3、在农民工中按剩余索取权进行分配。农民工在其所在的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指农民工在该组织内,单纯作为一个劳动力的所有者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即农民工就象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一样按一定的比例参与利润分配。作为农民工劳动力产权集中体现形式的剩余索取权要从全社会范围内和农民工所在的经济组织内两个层次上考察。即农民工的剩余索取权就体现为宏微观两个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农民工在社会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权,主要是指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分享权,这对确立农民工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尤为重要,但农民工仍是“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和城镇职工子女一样在城镇里的公立学校享有义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因为农民工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即他们没有对某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分享权。所以,在界定农民工劳动力产权概念时,特别强调了“国家法律”对实现农民工劳动力产权的“保证”作用。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农民工把在农村承包经营的土地转包给他人而获得的类似地租的收入或拍卖宅基地获得的收入等也算是其社会范围内的剩余索取权的实现。

查看全文

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摘要: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上指政府;中观层次上指企业与中介组织,微观层次上指居民。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市场主体。在所有活动过程中,市场主体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企业、个人三大经济主体的行为,对经济活动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是保持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这些主体的基本活动就是经济活动,他们的经济行为是其他任何行为的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市场主体;社会责任

一、和谐社会内涵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要求矛盾的双方或矛盾的多方在运动过程中能达到并保持双赢或多赢的结局。具体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政治和谐、区域和谐、民族和谐、文化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内容。

二、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社会,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上指政府;中观层次上指企业与中介组织,微观层次上指居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