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效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08:4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市场效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解析股票市场效率评价
从理论上说,科学的证券市场效率评价原则和方法,首先要建立在科学合理地界定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基础上。从实践上说,如何制定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评价原则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各种政策的制定及其导向。因此,科学全面地理解和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结合我国实际确定证券市场效率的评价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辨析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金融学逐步形成了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cyMarketHypothesis。简称为EMH。也称为“有效市场理论”)为主体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1965年,法玛(Fama)首次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如果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可得的信息,每一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则该证券市场是有效的。有效市场理论(EMH)使用市场定价的信息有效性来衡量证券市场的效率。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学者把信息有效性与资本市场效率等同起来了,认为“一个资本市场如果在确定资产价格中能够使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从信息上说)就是有效率的”。
20世纪70年代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外学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研究主要围绕有效市场理论进行检验和实证研究。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态有效态和半强态有效的状态特征,我国证券市场也尚未达到中强态有效;但对于是否达到弱态有效,则存在较大分歧,有半数以上的学者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已达到或接近弱态有效。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效市场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即使一些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修正,放宽了一些假设条件,但该理论仍无法解释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市场有效理论对中外证券市场效率状态评价结论的不确定性,加之对市场异常现象的无法解释。暴露出其理论上的缺陷和现实解释能力的不足。
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批学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也进行了理论探讨。一般认为,证券市场效率应理解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笔者认为,无论是有效市场理论对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界定,还是按照其他学者的观点——把证券市场效率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都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证券市场效率的全貌。那么应该如何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呢?
1.证券市场效率是“效率”的经济学内涵在证券市场的具体表现和应用。在经济学一般意义上。效率是指生产活动所得到的经济成果与投入的比较值,即收益与成本之比,比值越高,则效率越高。因此,相应地,证券市场效率可以从证券市场资源的配置利用、信息处理、资产定价、交易运行以及市场监管等多个环节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中得以体现。因此,证券市场效率应该既包括作为证券市场效率核心的信息效率,也包括以最低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融资效率,还包括使市场投资者高效地进行信息交换和投资交易的运行效率。
保险市场效率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效率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保险效率是判断保险业、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保险机构绩效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外对保险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与效率;保险市场结构与效率;对保险产业效率的研究;偿付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保险分销系统、保险监管、保险创新、保险人所有权结构等因素与效率的关系。对保险机构产出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价值增加法和金融中介法。对保险业效率的分析较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自由分布方法、随机前沿方法。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为客观评价保险市场效率、促进保险机构提高效率和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保险效率;规模效率;公司组织形式;市场结构;产业效率;偿付能力
效率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金融业效率也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管理功能和金融功能日益突出。在国外,效率已成为判断保险业、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保险机构绩效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对效率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但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对保险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对我国保险业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远不能适应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文献比较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国外保险市场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借鉴吸收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我国保险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保险市场效率的含义
国外有关保险市场效率研究的文献,大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系统的研究框架,也几乎没有区分保险市场效率、保险业效率和保险机构效率等概念。尤其近些年的研究基本上是对保险业和保险机构效率的研究,一是从保险公司特定的业务流程和结构出发,重点研究保险机构的微观效率;二是选取一定数量的保险公司样本,以此作为保险业的行业效率。保险机构作为保险市场的核心主体,可以说其效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市场的效率。因此,保险机构效率能够大致反映保险市场的效率。
效率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许多学者主要沿用Farrel(1957)对效率的定义来分析保险业效率。Farrel将效率分解成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TE)和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AE)。技术效率是指相对于产出边界而言,在给定的一系列投入的前提下,能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是在给定投入价格的情况下,按照最理想的比例运用投入要素的能力。这两种效率结合起来即是成本效率(CostEfficiency,CE)(Coelli,1996)。三种效率值都在0-1之间,如果效率值为1,意味着拥有完全效率。Leibenstein(1966)提出X效率概念来描述真实成本与最小成本的差异。Fare和Lovell(1978)将Farrel的效率概念扩展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大多数保险效率研究文献也是重点研究这几种效率类型的。
期货市场效率分析论文
一、选题背景
2004年,我国期货交易额达17万亿元,实物交割8840万元,占交易金额的5.2%;套期保值主体进一步扩大,投机者更加理性投资,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从1990年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15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业界人士从期货市场体系、期货交易制度、期货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试图破解风险事件接踵而至之迷,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准确答案。
事实上,导致我国期货市场风险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体系、交易制度、投资环境方面,而在于期货市场效率。从市场有效性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其结论能够解释市场风险问题。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其有效性的高低。因此,研究中国期货市场效率问题具有基础性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继续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就必须对期货市场作更深入的研究,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市场效率。本人结合导师张玉智主持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农产品期货投资策略”(2003066),经与导师多次讨论,以“我国期货市场效率实政研究”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以期能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关于市场有效性理论(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的研究,当以Fama(1970)为代表,而最早提出市场效率形式的则是美国学者Roberts,他在1967年5月芝加哥大学的证券价格讨论会上首次将效率市场分为弱式效率市场(weakformmarket)、半强式效率市场(semi-strongformmarket)和强式效率市场(strongformmarket)。在此基础上,Fama等人对其进行了完善。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效率市场的三种形式是由Fama在1970年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弱式效率市场里,股票价格只包括价格、交易量、收益等所有历史的相关信息;在半强式效率市场里,股票价格包括历史的及其他共享的所有公开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包括公司的会计报表、竞争公司的会计报表、国家经济形势等其他公开信息);在强式效率市场里,股票价格包括了市场子集独享的及所有可共享的相关信息(包括内幕信息)。根据Fama等人的研究,股票市场对信息集(不妨设为φ)的有效率实际上意味着以φ为基础的股票交易不可能获取超额报酬,因此,在上述三种形式的效率市场中,分别基于对应的信息集形成的交易策略都不能获取超额报酬。所以,在弱式效率市场中,基于历史价格、交易量等形成的交易技巧(技术分析)并不能比简单的“购存”(BuyandHold)策略带来更高的收益;在半强式效率市场中,不但技术分析失灵,而且那些基于公开可获得信息建立的交易规则(基础分析)也将趋于无效,投资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将失去专家管理的优势,投资者最明智的选择是分散投资;在强式效率市场中,利用任何信息、采取任何规则都不能获取超额报酬,市场参与者谁也不能支配和影响价格的形成,只能根据给定的价格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此时,任何人都无法拥有对信息的垄断权,市场颇像瓦尔拉斯描述的理想状态的均衡市场,市场的完美属性已将政府完全替代,政府监管已没有必要。
保险市场效率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效率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保险效率是判断保险业、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保险机构绩效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外对保险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与效率;保险市场结构与效率;对保险产业效率的研究;偿付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保险分销系统、保险监管、保险创新、保险人所有权结构等因素与效率的关系。对保险机构产出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价值增加法和金融中介法。对保险业效率的分析较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自由分布方法、随机前沿方法。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为客观评价保险市场效率、促进保险机构提高效率和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保险效率;规模效率;公司组织形式;市场结构;产业效率;偿付能力
效率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金融业效率也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管理功能和金融功能日益突出。在国外,效率已成为判断保险业、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保险机构绩效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对效率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但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对保险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对我国保险业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远不能适应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文献比较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国外保险市场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借鉴吸收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我国保险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保险市场效率的含义
国外有关保险市场效率研究的文献,大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系统的研究框架,也几乎没有区分保险市场效率、保险业效率和保险机构效率等概念。尤其近些年的研究基本上是对保险业和保险机构效率的研究,一是从保险公司特定的业务流程和结构出发,重点研究保险机构的微观效率;二是选取一定数量的保险公司样本,以此作为保险业的行业效率。保险机构作为保险市场的核心主体,可以说其效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市场的效率。因此,保险机构效率能够大致反映保险市场的效率。
效率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许多学者主要沿用Farrel(1957)对效率的定义来分析保险业效率。Farrel将效率分解成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TE)和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AE)。技术效率是指相对于产出边界而言,在给定的一系列投入的前提下,能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是在给定投入价格的情况下,按照最理想的比例运用投入要素的能力。这两种效率结合起来即是成本效率(CostEfficiency,CE)(Coelli,1996)。三种效率值都在0-1之间,如果效率值为1,意味着拥有完全效率。Leibenstein(1966)提出X效率概念来描述真实成本与最小成本的差异。Fare和Lovell(1978)将Farrel的效率概念扩展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大多数保险效率研究文献也是重点研究这几种效率类型的。
关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表现形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我国的农村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特别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营效率仍然较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以改革.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增加向农业和农户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但现实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向农村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反而不断从农村抽调资金,使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呈资金净流出状态.我们查找了2005年后的《中国统计年鉴》,根据“农业资金净流出=农业存款+农民储蓄存款-农业贷款”的公式(其中“农民储蓄存款”项目无法查到准确的数据,按“城乡储蓄存款”的30%估算),我们得出从2005年到2010年农村资金表现为净流出,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05年的36988.88亿元逐年递增到2010年的82191.7亿元.由于公式中“农民储蓄存款”项目不是准确的数据,而是按“城乡储蓄存款”的30%估算,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再从另一组数据来分析.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得知:截至2010年末,全国邮政储蓄银行县及县以下网点个人储蓄余额约为18293.56亿元,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8.8万亿元.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得知的2010年末,农业贷款余额为26043.3亿元,结合以上数据我们得知,在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至少存在80250.26亿元的资金净流出.这种大量的资金净流出,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单从对农村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而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所产生的是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上世纪末,我国大部份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开始大量撤并其县级以下机构,这使得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减少.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底,当时五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它们的营业网点总数共计136303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地区营业网点134630个,占比高达98.77%.平均每个县(市、旗)分布网点62.16个,每个镇(乡分布网点)2.79个.[1]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64544个,全国县及县以下的地区机构数量占比55%.在全国范围内,截至2009年6月,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有2945个,其中西部地区有2367个,占80%,加上8000多个仅有一个金融服务网点的乡镇,两者加总已超过全国乡镇总数的1/4.[2]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不断减少,并存在较多农村存在正规金融空白从而无法通过金融服务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户获得贷款的综合成本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要求的利率高,二是金融机构要求通过复杂的审批程序,时间成本高.由此农村贷款具有的特殊性质,中央银行允许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利率可根据市场供给状况进行较大幅度的浮动权力.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城市化转移,不断撤并其在县域的支行,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农户就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而且邮政储蓄发放贷款也非常少,这样农户只能从农村信用合作社获得贷款.农信社成为农村地区几乎唯一的资金贷放人.农村金融市场上供少于求的局面,使得农信社往往将其贷款利率上升到中央银行规定的最高利率,从而导致农村的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贷款利款,从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仅如此,农民在贷款的过程中除了要支付高额的利息外,还要通过相对复杂的审批程序,时间成本高,这样其支付的综合成本就更大了.由于民间金融一般是由于地缘因素和血缘因素而产生的,具有灵活便利的优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应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是农民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民间金融缺少必要的信用制度支持,缺少有效的法律保护,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并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首先,民间金融属于私人交易,有些交易可能存在不合法的地方,不受法律的保护.如果一种贷款的利息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我们就把这种贷款称高利贷,这种贷款就不受法律的保护.如果高利贷放款者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那么法院将判定这笔交易是不合法的,不对其约定的本金和利息进行保护.其次,农村民间金融交易过程中,有些人通过暴力追讨欠款,影响社会稳定.再次,部分农村中小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借入高利贷,最后因无力偿还高额利息而破产,影响社会稳定.最后,由于民间金融不是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不受央行的约束,很可能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比如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减少流通的货币总量.这时候社会资金需求就会增加,利率也较高,有些民间资金所有者就会借此机会大量发放贷款,并获取高额利率,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正常发挥.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加大,但我国农村的人均保障金额依然很少.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农民的养老和看病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制约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瓶颈.农业产值受自然因素等外部条件影响较大,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我国的农业稳定性较差.农业保险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非常好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国农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水平,农业保险在我国农村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规避风险工具.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虽然中央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但至今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要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更好地提供“三农”发展资金,从而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去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主体都注重追求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其所担负的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相对城市经济而言,我国的农村经济效益较差,所以向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存在效益不高,风险较高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各金融机构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不断地将从农村金融市场中获得的资金输往城市,使原本就资金不足的农村更加缺乏资金,从而限制其正常发展.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特征,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效益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而且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缺少必要的农民信用记录,各农村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产风险过大问题.高风险、高收益是经济、金融中公认的规律,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却出现了“高风险低收益”的反常现,从而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3]农行因其主要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亏损最严重、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呆坏账”比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党的十五大后,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大部份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不断减少其县级以下机构,这使得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减少.前面我们分析得知,农户获得贷款的综合成本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要求的利率高,二是金融机构要求通过复杂的审批程序,时间成本高.虽然这两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造成农户获得贷款综合成本高的原因却是一致的,都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增大了其向农户提供贷款的风险,为消除或降低由于信息非对称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在城市金融市场上一般会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来控制风险,但由此农户一身只拥有指房屋、土地等一些抵押性质非常差的资产,因此,金融机构一般会要求较高的利率作为其承担较高风险的必要回报.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加大,为了对过大的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避,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程序.而农户因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这种必要的风险管控流程在农户眼中就成了复杂的审批程序,从而增加其时间成本.所以我们认为,造成农户获得贷款综合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有较大的资金需求,但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机构那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所以民间金融一直是我国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途径之一.这种资金融通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活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引导,存在较多的隐患.首先,缺乏一种合法的民间融资途径,因此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为得获得资金只能通过高利贷等非法途径获得资金.另外,由于民间金融不是由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其行为不受央行的约束,所以很可能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比如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减少流通的货币总量.这时候社会资金需求就会增加,利率也较高,有些民间资金所有者就会借此机会大量发放贷款,并获取高额利率,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正常发挥.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相应的发展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多头管理问题,发展仍然滞后,总体规模小且地区之间展不平衡.我国自分税制财税改革以来,中央政府财税收入年年超收,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财税体制,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无力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4]由于多头管理的存在,严重影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和进一步发展.如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归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医疗保障归卫生部门管理,农村养老则归民政部门管理.农业保险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非常好的金融工具,在我国农村农业保险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回报率低,且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商业性保险机构基本上不愿涉足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发展滞后,使得“三农”发展缺乏必要的规避风险工具.
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建议策略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已严重影响“三农”发展,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已迫在眉睫.针对以上原因分析,我们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政策建议: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村金融市场呈资金净流出状态,这使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处于不断萎缩的局面.那为什么造成金融机构将资金贷放到城市,造成农村资金外流呢?除了农村金融机构以追求盈利的原因外,更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农村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引起的.所以要避免农村资金外流,就必须提高农村资金使用效率,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收益水平,促使金融机构将资金贷放到农村,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通过农村金融市场的获利能力.提高农村资金使用效率,可能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具体政策,降低或减免农业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中央银行可以对金融机构提供的符合政策方向的农村借贷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加大信贷规模限额、给予一定的贴息等,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主动,从而增加正规金融机构数量.现在我国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地存在资产风险大、运营效率低的问题,各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不断撤消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使我国部份落后的农村地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不利于该地区的脱贫致富.因此,应重新设计农村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对金融机构提供的农村服务进行必要的补偿,降低其经营风险.为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高风险难题,需要建立一种制度来帮助覆盖市场波动风险.可考虑建立一项专门用于覆盖农业中个人或企业现金流无法覆盖偿债成本的统筹资金池———农村金融风险准备金,由国家、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与银行共同承担风险,采取发行优先股的形式,实行有偿使用原则.[5]只有降低了农村金融风险,才可能使正规金融机构愿意增加对农村金融市场增设机构,从而增加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前面分析,我们得出造成农村贷款的综合成本高,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平台,来降低农村贷款的综合成本.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平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完善农户的信用体系和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公开渠道.首先应完善农户的信用体系,这有利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了解,降低其提供贷款的风险,这样金融机构就会适当降低贷款利率.而且金融机构可通过农户信用体系进行必要风险管理,这们就可以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从而降低农村贷款的时间成本.而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公开渠道则可以增加农户对金融机构办事流程的熟悉,了解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优缺点,有利于农户根据自己对资金的需求情况,合理选择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从而降低农村贷款的综合成本.民间金融有利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引导,存在一定的隐患.为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优点,并规避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应适当加强金融监管,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首先,应提供一种合法的民间金融的发展途径,让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资金,并满足民间资金的投资需求.如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尝试采取各种合法形式发展民间金融.其次,针对高利贷这种非法的借贷形式,应加大宣传,让农户和中小企业认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减少这种非法融资活动的发生.再次,针对发生的利用暴力追讨欠款的事件,公安部门应加上打击力度,确保社会稳定.最后,应加强对民间金融监管,引导其业务符合央行货币政策要求,从而确认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既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还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农业保险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非常好的金融工具,我们应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农业保险业务.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首先应加大农业保险的立法,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的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费率、赔偿办法等条款.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资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并对其经办农业保险业务进行适当税收减免;其次,由中央银行对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提供再保险,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最后可以建立无风险返还制度,促使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积极参保.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农民的养老和看病问题的解决,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瓶颈.首先,应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实现全民参与的目标;其次,国家应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力度,提高人均社会保障的享受金额;再次,应建立国家统筹基金,减少地区间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最后,应提高我国的社保基金的管理水平,指定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避免产生多头管理问题,并有利于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简述证券市场效率检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市场效率,一直是证券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金融经济理论中,关于证券市场效率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应首推E.F.Fama在1970年提出的“有效率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若证券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该市场为有效率的。若证券价格并不由于向所有证券交易参与者公布了信息集中而受到影响,那么,就说该市场对信息集中是有效率的。换言之,能够有效地利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信息的证券市场,就是“有效率市场”。规范而言,假定不同的相关信息被渗透到证券价格中,按照证券市场上信息集中的三种不同类型将市场效率划分为三种水平:(1)弱态有效市场(WeakfromEMH):是指信息集中只包括价格历史序列中的价格和信息;(2)半强态有效市场(SemistrongfromEMH):指现时的股票价格不仅体现全部历史的价格和信息,而且反映所有与公司证券有关的公开有效信息;(3)强态有效市场(StrongfromEMH):是指市场价格充分反映有关公司的任何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所知晓的全部信息。
有效率资本市场理论提出之后,引发了大量关于反映在证券价格中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的实证研究。经过大量实证分析,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态有效和半强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但是,强态有效市场理论并不成立。
随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给予了积极性关注。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股市有效性的检验主要集中于是否弱式有效,从实证支持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支持弱式有效,这反映了中国股市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此外,一些学者对中国股市若干时间区间段的子样本实证分析,结果也说明证券市场效率随发展阶段而不断提高。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证券市场的效率是否通过市场有效性来反映,市场有效性是否是检验证券市场效率的惟一指标,这一指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能否具有完全的解释能力。本文认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
二、证券市场效率是市场有效性,还是资源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效率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资本市场效率是储蓄与投资间的转化效率、资本市场交易效率及资本资产定价效率的有机结合。建立资本市场诚信机制及推动金融品种创新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转化效率;创新发行制度、加大中介机构竞争强度及改革证券交易税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交易效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提高投资者理性决策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定价效率。
【关键词】转化效率交易效率定价效率
资本市场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最优化的资本配置。可见,资本市场是一个特殊形态的市场,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体。从资本市场效率的形成过程来看,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间顺次经过从储蓄到投资、顺畅的资本流动及合理的资本配置这三次惊险的跳跃。同时,上述三大跳跃也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共存。因此,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效率是储蓄与投资间的转化效率、资本市场交易效率及资本资产定价效率的有机结合。其中,转化效率是资本市场效率的源头和基本前提;交易效率是资本流动性和最优配置的必然要求;定价效率则居于整个资本市场效率的核心地位,是资本流通及配置效果的集中体现。显然,转化效率和交易效率都是定价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而交易效率和定价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转化效率的同向变化。也就是说,资本市场效率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继起共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因此,要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就必须同时提高上述三大效率。一、提高储蓄与投资间转化效率的对策
提高储蓄与投资间的转化效率,其关键在于提高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以期在不削减正常消费的情况下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从储蓄的构成来看,储蓄的投机性动机是储蓄与投资之间相互转化的原动力,在经济人假设下其转化为投资的必要条件是:预期资本收益率>平均储蓄利率。因此,提高资本市场转化效率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提高预期资本收益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落差以刺激投机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其中,利率政策是一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核心,利率的下调可以有效促进投机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业经实践证明,但一国利率不可能无限下调。因此,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转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预期资本收益率。降低资本市场的预期风险可以有效提高投资者的预期资本收益率。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机制。健全的资本市场诚信机制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信任程度,从而降低其对于投资的预期风险水平。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机制的核心在于加强独立审计监督。目前我国独立审计的监督质量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限于执业水平或迫于压力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问题未能给予充分揭示。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国独立审计的监督质量:(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粉饰问题之所以未能揭示,往往是源于会计师事务所虚弱的独立性。受制于市场竞争及地方政府管制等诸多因素的会计师事务所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经济鉴证业务。通过建立审计市场的有序竞争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恶意竞争的压力,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的扶持可以有效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从而提高其独立性。(2)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上市公司审计业务日渐复杂,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应加强自身的后续学习,不断补充新鲜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防止人才的过度流失。(3)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应将审计执业行为真正置于经济利益的约束之下,使注册会计师既便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得不道德”。更重要的是,要为因证券虚假陈述而合法权益遭致损失的广大投资者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因此,应当引入注册会计师的辩解性举证而改变由弱势群体申诉性举证的做法,应当引入集体民事赔偿制度以真正体现法律的震慑作用。2、推动金融品种创新。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总是与其获利要求相伴相生的,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套期保值和投机是两项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投资行为。推动金融品种创新,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种能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资本市场风险,从而降低其对于投资的风险预期。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品种单一,无法帮助投资者为其市场交易对冲风险。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品种创新:(1)股指期货。投机者作为交易对家,从其对市场走向的判断出发,承担了套期保值者需要规避的风险,从而使投资者能有效对冲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2)组合品种。组合品种是以基础品种、衍生品种以及其他组合品种为组成部分的投资组合,其主要是利用分散化的投资原则,通过将资金按不同比例分散投资于各个市场和产品以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因此,组合品种能使投资者通过“专家理财”选择绩优投资工具而有效分散风险。
二、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效率的对策
交易效率是指市场本身交易营运的效率,即资本市场能否为特定质量的交易服务产生最低的交易费用。因此,提高交易效率就是要在不减弱资本市场功能的状态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费用。于我国而言,交易费用主要由一级市场的融资成本及二级市场的交易成本两部分组成。其中,融资成本是融资者从准备发行到资本入账过程中所付出的融资费用总和,主要包括投资银行的承销费用及支付给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中介机构的中介费用。交易成本是投资者从交易准备到交易完成过程中所付出的交易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交易佣金和印花税。可见,交易费用的降低可分别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方面入手:一)降低一级市场融资成本
保险市场效率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效率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保险效率是判断保险业、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保险机构绩效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外对保险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与效率;保险市场结构与效率;对保险产业效率的研究;偿付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保险分销系统、保险监管、保险创新、保险人所有权结构等因素与效率的关系。对保险机构产出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价值增加法和金融中介法。对保险业效率的分析较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自由分布方法、随机前沿方法。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为客观评价保险市场效率、促进保险机构提高效率和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保险效率;规模效率;公司组织形式;市场结构;产业效率;偿付能力
效率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金融业效率也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管理功能和金融功能日益突出。在国外,效率已成为判断保险业、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保险机构绩效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对效率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但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对保险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对我国保险业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远不能适应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文献比较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国外保险市场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借鉴吸收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我国保险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保险市场效率的含义
国外有关保险市场效率研究的文献,大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系统的研究框架,也几乎没有区分保险市场效率、保险业效率和保险机构效率等概念。尤其近些年的研究基本上是对保险业和保险机构效率的研究,一是从保险公司特定的业务流程和结构出发,重点研究保险机构的微观效率;二是选取一定数量的保险公司样本,以此作为保险业的行业效率。保险机构作为保险市场的核心主体,可以说其效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市场的效率。因此,保险机构效率能够大致反映保险市场的效率。
效率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许多学者主要沿用Farrel(1957)对效率的定义来分析保险业效率。Farrel将效率分解成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TE)和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AE)。技术效率是指相对于产出边界而言,在给定的一系列投入的前提下,能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是在给定投入价格的情况下,按照最理想的比例运用投入要素的能力。这两种效率结合起来即是成本效率(CostEfficiency,CE)(Coelli,1996)。三种效率值都在0-1之间,如果效率值为1,意味着拥有完全效率。Leibenstein(1966)提出X效率概念来描述真实成本与最小成本的差异。Fare和Lovell(1978)将Farrel的效率概念扩展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大多数保险效率研究文献也是重点研究这几种效率类型的。
论资本证券市场效率建议
摘要:我们采用相关系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债指数和股票指数存在弱负相关关系,股票指数对债券指数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微弱相关关系,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据此,我们就如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因果关系
Abstract:WeanalysizeChina''''sstockmarketandbondmarketcorrelationusingcorrelationcoefficientandGrangercausality.Theresultshowsthat:statebondindexandstockindexexistcorrelation,stockindexexistsunidirectional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onbondindex;statebondyieldsandstockyieldsexistweakcorrelation,but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doesnotexist.Accordingly,weputforwardsomeproposalsonhowtoimprovetheefficiencyofChina''''scapitalmarket.
Keywords:bondmarket;stockmarket;correlationanalysis;correlationcoefficient;causalityrelationship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筹资者和投资者进行交易的最重要场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决定筹资量的大小。在整个社会资金供给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股市行情看涨,股票市场收益率提高,资金在利润的引导下必定从债券市场转向股票市场。反之亦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翘翘板效应”。当前,我国正处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变革时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否存在“翘翘板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大小也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我们选取2003年2月4日至2006年2月17日的上证综合指数(SZ)和上证国债指数(GZ)作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相关系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1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相关性分析
证券市场效率规范论文
【摘要】效率与公平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矛盾的统一体,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什么是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会计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其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证券市场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公平之间的辨证关系的问题是政府规范者必须考虑和研究的关键。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是效率和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政府与效率和公平都有关,政府规范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性上。本文拟就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概念的鉴定及其关系、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与政府规范等方面谈一下我们的一管之见。
【关键词】效率公平会计信息披露政府规范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如,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随意性、滞后性和不连续性,这些缺陷的存在,既影响了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贯彻,又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发挥。近年来,我国政府正加大对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力度,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我们认为政府规范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充分体现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者的辨证关系。那么,政府规范重点是证券市场的效率还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即政府规范的根本点是什么呢?如何界定政府规范在效率与公平方面所具理性的程度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
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无外乎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两类问题。按照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效率和公平是配置或分配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效率与公平是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或尺度。
所谓证券市场的效率,是指证券价格对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证券市场效率的判定标准是,证券的价格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可提供的信息,考虑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证券市场的效率有有效和无效之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即市场对某些信息系统而言是有效的,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信息系统也有效。关键是对前述证券市场效率判定标准中“充分地反映”程度或“可提供的信息”外延的界定问题,即证券价格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公开信息,还是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甚至完全反映包括内幕在内的所有公开的信息。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1970)将此三种情况分别称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根据法玛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划分标准,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在对我国证券市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已处于弱式有效阶段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我国现存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