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危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08:36: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市场危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改进
摘要:在企业的决策之中,营销战略和凌霄管理的作用显而易见,而市场营销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面对市场波动幅度较大的局面,企业自身或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营销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危机。因此,处理好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危机事件,对企业的营销管理来说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并阐述改进市场营销危机的有效对策,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改进策略
在国内,大多数的企业都意识到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但是对危机认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少之又少。但是事实上当不可控制的风险转化成危机时,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所以重视危机管理工作,对于一个新兴企业制定销售战略和销售政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市场营销策略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经营者的经销理念过时或者失误、对外部经济大环境适应力不足等等。最终形成企业的市场份额严重下滑,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产生动摇,甚至被挤出市场等种种不利企业发展的局面。市场营销危机管理,即就是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危机的管理机制,针对危机情境的各种管理措施和应对决策,将危机事件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将至最低。
一、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1.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形式
企业出现市场营销危机的现象,既存在偶然性因素,又有其产生的必然性条件。由于危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因为企业在产品的市场宣传、推广和过程中,由于产品和服务面向的对象和市场不同,市场营销危机发生的时间和形式也不确定,危害程度也是未知数。这就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营销危机在判断系数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由于信息的高度流通性,对企业而言,任何微小的失误或是不利因素对企业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因此,在电子信息化时代,由于市场营销危机的影响的危害性之大、持续性之久等原因。就要求且在面对危机时,正确做出各种规划、决策以及处理,保证将企业在市场危机中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漫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论文关键词】期货市场;交易所;期货公司;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论文摘要】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市场营销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
1市场营销下的企业危机管理及种类分析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看,包括市场学、营销学等等,现如今,人们将这些概念统称为市场营销。事实上,营销就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价值和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一定的合理合法的手段来进行。在营销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会将市场营销和市场访问以及调查等相结合,最终制定出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由于市场营销中出现的危机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严重地威胁到管理人员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在出现市场危机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往往会由于策略的不科学,而影响到产品供求关系。另外,市场营销下的危机还会有损企业的形象,其种类比较复杂,但是从整体上看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名誉危机。所谓的名誉危机就是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名誉的危机类型。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看,企业的名誉会对企业产品的质量造成严重地影响。尤其是有些企业一直都以品牌战略著称,一旦出现了名誉危机,就很难再树立自身的形象,因此,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名誉危机一直都是企业管理人员忽视的问题之一,因此,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重视。第二,资金危机。资金危机是相对比较常见的内容,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依靠流动资金来支撑企业的运营。但是,资金浪费或者是资金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企业无法还清银行的信贷,就会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另外,如果资金短缺就无法直接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信任度也明显降低。可见,资金危机的严重性不可小觑。第三,人力资源危机。所谓的人力资源危机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性。企业培养出的职工应该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实际操作能力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严重地岗位空缺的现象。有些职工在专业或者是学历上还会出现严重地造假现象。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
2市场营销下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如果发生危机,没有进行危机管理,将不仅造成企业巨大经济利益损失,而且破坏企业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2.1调整企业营销战略
任何企业都会遇到危机,避免不了会处于下风情况。所以,要在危机发生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调整企业营销战略,恢复原有经营状况。但是,许多危机都是潜在的,所以要将危机意识融入到战略调整中,保障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另外,在战略制定好后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照搬老一套的做事方法,要与时俱进,根据营销战略做出灵活性改变,合理合法进行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达到确保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目的。
市场营销视角企业危机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市场营销水平逐渐提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危机,会严重抑制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市场营销视角下危机管理工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及时有效的解决危机问题,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进一步满足多样化市场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基于市场营销视角下企业市场营销危机表现,以及具体的危机处理策略,希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危机管理;企业发展
引言
当前市场经济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的生存存在一定的危机。如果企业的产品生产或者是产品销售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视野下,企业危机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出现问题,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不科学因素,所以企业的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企业的服务和产品进入了发展瓶颈,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公众心理现象,所以企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表现
(一)人力资源危机
市场营销危机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一套合理、科学的危机管理制度能很大程度地保障企业未来的发展,让企业避免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危机的类型,分析了导致企业面临营销危机原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要想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危机管理的方法,首先需要做的是要了解企业危机的类型,并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从而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
1.市场营销视角下企业危机主要包括的种类
从市场销售方面来看,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很多,而不同的危机都会其造成不同的影响。1.1市场影响力危机。企业在市场的影响力也就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同时也能看出企业自身的能力等方面。我们都知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都会比较关注产品的品牌,因为很多的消费者都比较信赖大品牌,所以,如果企业自身的品牌度高,其产品的销售量自然会很高。如果一个品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1.2资金流动的危机。企业要想顺利运作和发展,则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前提,要保证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为后期的发展作保障。另外,如果出现乱账的情况,就表示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导致企业陷入资金危机,从而影响今后的发展。1.3内部人才的危机。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内部有核心人才,这也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必要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则需要建立有一套规范的管理策略,对内部的人员要定期的展开相关的工作,从而避免人才危机的出现。
2、造成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原因所在
次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启发诠释
摘要: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愈演愈烈,并演变成为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全球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迫使人们重新认识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特别是结构化金融产品。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次贷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探索它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指导意义,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更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市场;监管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犹如2000年美国股市网络公司泡沫的破灭一样,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次贷泡沫的破裂,触发了美国信贷及资本市场上危机的空前蔓延,使得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与美林等金融巨头纷纷倒下。从股票到房产再到信贷,泡沫在规模和风险程度上不断扩大,充满泡沫的美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剧,并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带来影响。而今,留给我们的只有反思和叹息。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危机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1、经营模式方面。在逐利动机和市场导向的激发下,基于信贷市场的细分和信用中介的发展,高回报成为大家共同瞩目的焦点,而其对应的高风险则被所有的参与者无意忽略或有意隐去。按揭贷款公司的肆意放款;投资银行机构将买进的按揭贷款打造为证券化产品和其他衍生产品,以获得高额利润;评级机构迎合银行机构的要求,对其产品给予超乎事实的评级;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养老金等投资者过度相信银行机构进行盲目投资等,都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而高杠杆率,过度证券化和无节制的创新、依赖交易类业务而淡化传统投资银行业务、采取复杂的交易结构、缺乏必要的监管和信息披露、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等也早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伏笔。
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海外工程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海外工程市场开发作为驻在国机构参与竞争的第一环,尤其需要加大危机管理的力度。
关键词: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参考标准;建议措施
2013年9月,某国商场遭遇袭击,造成共72人死亡,约200人受伤。该国缩减当年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时该国工程市场开发的难度。因此,对于任何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人员,遇到类似事件或其他如、武装冲突、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影响到市场开发的重大危机后,如何有效地防范、应对、处置和消除危机,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因势利导地把危机中蕴含的机遇挖掘出来,使开发工作少受或不受影响,甚至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1危机管理的定义
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受市场信息更迭、外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众多利益相关方形成的繁杂的组织沟通界面和激烈的商业争斗,导致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危机可以看作是风险的延续,因为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过程中所有不被有效管理的风险和被人们忽视的风险都可能转变为危机,换言之,危机是风险失控的结果。然而,危机爆发后的处理结果却并不一定是负面的,这已被无数次例证过。也就是说,危机是危和机的共同体,一方面表示某种程度上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危机中孕育着机会,这也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危机爆发而采取的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或为了应对危机事件而采取的降低危机影响的有效措施,并化危为机,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扩大化。因此,危机管理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应对两方面,其中,事前控制是在危机出现前尽力消除潜在的危机因素,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事后应对是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
2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研究论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是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充满了戏剧性:当1997年泰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保卫泰铢的艰难战役失败而不得不让其贬值的时候,许多人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偏僻小国的位置,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一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了。金融危机如飓风一般席卷东南亚各国,然后顺势北上,在1998年波及刚刚加入OECD的韩国。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甚至到了南非和俄国。
回顾动荡的90年代,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危机的一些新特征:首先,这些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爆发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经济自由主义在各国获得全面胜利的年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下,经济自由主义几乎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1989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更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弹冠相庆。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全球化只能从冷战结束之后算起,因为在冷战时期全球经济格局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所说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的步伐开始放慢,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许多迹象表明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低潮。同时,东亚金融危机也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反思原有的许多经济自由主义教条。比如,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都对原来的“华盛顿共识”提出了批评;其次,这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非常深重,可以说是从货币危机肇始,并次第演化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如果仅仅表现为货币危机,则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是有限的,因为货币危机往往是由经常项目出现异常逆差而导致,但是货币贬值有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这便改善了本国的国际收支。金融危机的范围比货币危机更广,金融危机包括发生在银行业的挤兑危机,发生在股票市场的崩盘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并不一定同时爆发,但是这次东亚金融危机却表现出来“孪生危机”的形式,所以其危害为烈,远远超过单纯的货币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公共服务业萎缩、教育和卫生条件恶化、犯罪率上升等。第三,除了个别例子之外,90年代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所谓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已经实现了对外开放,与国际资本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的利率较低,导致大量资金转向海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新兴市场因为其收益高而倍受追捧。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新兴市场频繁爆发金融危机,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思考。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教授曾经指出的,只要世界仍然被分割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就不可能是通向繁荣和进步之路。为什么新兴市场易于爆发金融危机?这可以从新兴市场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新兴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按照传统的货币危机理论,一国之所以会爆发货币危机,一定是因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以克鲁格曼1979年的论文为代表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会过度挥霍而导致财政赤字,然后不得不用增发国债或增发货币的方式弥补其财政赤字,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这将给一国的货币带来贬值的压力。如果投资者预期该国货币早晚要贬值,他们不会等待该国货币循序渐进地慢慢贬值,而是将一起抛出该国货币,导致该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几乎在一夜之间耗尽,该国的货币突然大幅度贬值。由此可见,判断一国是否将爆发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应该包括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国内储蓄等。然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完全不能解释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比如说,在危机之前,东亚各经济体的预算赤字并不高、公共债务有限、通货膨胀率一直控制在一位数以内、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都很高、经济增长率较高。最近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才是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
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东亚各经济体在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这些经济体中,政府往往有着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愿望,并普遍实行了赶超战略。为此,政府对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积极干预,保护国内产业,并对私人投资活动和银行贷款进行隐含的担保。关系贷款盛行。这些做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强有力地刺激了本国的工业化,同时又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潜在的弊端逐渐开始显露:政企不分滋生了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银企不分导致不良贷款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由于政府的隐含担保,企业倾向于过度借债,导致东亚经济中负债率非常之高。1996年韩国负债率高达355%,泰国是236%,菲律宾是128%。没有受到金融危机肆虐的国家也存在这一问题,如中国的负债率高达155%,日本为221%。高度负债的结果是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极高。1999年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55%和52%,马来西亚为25%,韩国为16%。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成本占GDP的比重在印度尼西亚为29%,韩国为17.5%,泰国为32%,马来西亚为18%。当这些经济体仍然实行资本管制,对外借债的规模较小的时候,这种发展模式中的潜在的问题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一旦它们开放了本国的金融体系,将其金融脆弱性暴露于国际资本市场面前,潘多拉的盒子就打开了。
事实上,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就有了恶化的苗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在经济衰退的泥沼中越陷越深;1995年美元升值使得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受损;1996年日元贬值更使得与日本经济唇齿相依的东亚经济深受其害;中国的崛起也影响到东亚各经济体的出口,加之,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已经提醒了投资者新兴市场的潜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政府采用政府担保的方式,试图继续挽留国际资本。由于有政府的承诺,流入东亚经济的国际资本并没有放缓,但是更加谨慎。国际资本更多地转为以短期资本为主,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全身而退。危机前夕,泰国引入的外资中属于直接投资的只占5.5%,商业银行借款达51.5%,其中大部分是短期借款。韩国的外债中2/3属于短期外债。这就带来了“双重错配”的问题。首先,由于这些经济体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往往依赖国际资本为国内投资融资,因此借款人需要的是本币,但只能够借入外币,这就带来了“货币错配”(currencymismatch)。“货币错配”使借款人增加了偿还外币时的外汇风险。但是,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政府承诺维持汇率稳定,所以这带来了“败德风险”,借外债的企业和银行都不关心汇率风险,于是出现了过度借债的现象,并积累了大量未做对冲的外债。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更多地依靠短期借债为长期投资项目融资,这便带来了第二种错配即“期限错配”(maturitymismatch)。“期限错配”使得东亚经济更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liquiditycrisis)。“流动性危机”和“资不抵债危机”(insolvencycrisis)是两个值得区分的概念。比如说,一家银行可能会因为经营不善而资不抵债,即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了,但是,只要暂时没有发生储户挤兑,这家银行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即使一家银行经营状况良好,但是架不住所有的储户同时来提钱,这家银行一定会因为缺少流动性而关门倒闭。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这些资本又大量流出。这使得许多经营状况本来良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纷纷破产。尽管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和东亚经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易于出现“双重错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新兴市场一旦爆发货币危机,很容易进一步转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原因。
90年代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爆发在一国的金融危机往往会迅速传染到其他新兴市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便波及南美和中欧,东亚金融危机更是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十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一定会有传染效应。实际上,就在泰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捷克刚刚发生过货币贬值。2002年阿根廷爆发货币危机之后,也没有殃及其他拉美国家。然而,在一个国际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上,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几乎是无法治愈的,而新兴市场则是最容易受到传染的群体。地理距离邻近的国家之间固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但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难以幸免于难。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包括:(1)若干新兴市场有一个共同的贷款人。比如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主要贷款人都是美国,所以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会波及菲律宾。这是因为,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银行受到损失,它们可能会收缩贷款,于是就影响到菲律宾所能贷到的资金。同样,日本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共同贷款人。无怪乎泰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这些国家。(2)同一区域内各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各国的股票市场指数高度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3)新兴市场的贸易结构非常相似,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处于相互竞争的格局。如果一国货币贬值,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下降,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但是与之竞争的其他新兴市场便受到影响。此外,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之后,该国的收入下降,导致其进口需求减少,这也将导致与之贸易联系较为紧密的其他国家出口减少。(4)投资者信心。由于新兴市场的经济结构非常相似,在同一区域内的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程度也较高,所以一国爆发货币危机将使投资者对其他国家同样产生“信任危机”。
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策略
如今各大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机会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所造成的市场危机也日益凸显,在危机面前如何减少企业损失,应对危机的到来,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矛盾。此篇文章对市场营销危机进行阐述,并综合其问题类别和特点以及实况提出了危机应对的合理方法,期望会有所帮助。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危机,是目前我国集团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此文对营销工作中的危机管理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说明了危机管理于市场营销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根据各类危机出现的特征对他们进行详细划分,进一步找解决办法。最后结合危机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鼓励各企业迎难直上,突破困境。
市场营销危机的类别
1、产品危机。商业产品在研发完成后,受到产品定位和市场的影响,而形成的产品贬增值,此类就称为产品类的危机。消费人群的核心利益通常受产品的质量、价值等等影响,因此这些因素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值变化,在市场占有率额方面这些因素也起着极大的作用,产品的市场定位目标总是随着市场变动,做到极其精准的定位也是很困难的,不管营销战略如何科学合理,也不一定完全在销售过程中百分百的实施应用。2、价格类危机:具体是指遭受供需矛盾因素,以及宏观经济格局影响下而造成的价格变动。供给因素重点是:企业及市场方面。通常来说,随着供给量的增加,需求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品的价值必然会相应下降;而当供应量不变,需求量反而增加的时候,势必会造成价格上涨。3、分销类危机:在分销中各渠道各环节中所面临的危机难以琢磨,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估量性,从而造成危机,其中包括渠道、工作效率,中间方等等的因素。渠道是指商业产品由企业流转到消费者的过程当中,中间方的数量,分销渠道越宽商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流通速度也越快。在分销中,中间方的态度很重要,因为他们直接面向用户,对广大用户起导向作用。使他们产生依赖和对产品产生粘性,对最终的销售利润的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危机管理的优化策略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趋势下,许多企业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运营空间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类危机层出不尽。并且这类危机具有、隐蔽、潜在的特性,让人难以防范,尤其是外来经济体对我国国内集团企业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冲击,外来经济凭借资本以及技术经验和丰富的竞争手段对国内企业影响较大。1.完善管理机制:①管理机制方面的完善。集团企业想要顺利开展危机应对防范工作,必须要有有效、成熟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必须树立危机意识以及端正营销行为和态度,以产品和服务的合格为前提的基础上,重视起危机。另一面,必须明白管理制度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②内部管理机制的健全。企业危机的大幅度的发生次数,也是由于企业内部问题而引发的,例如各项制度的疏漏等。集团企业内部管控应该放在一定位置。搭建通畅的有效沟通平台。沟通可以得到用户支持,并且建立起良好的形象。③危机处理中,有效通畅的沟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解除消费者的误解,更是与媒体合作的关键因素[2]。④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强化运营过程中环节衔接的各个过程,一旦某个地方出现问题,一定会造成隐患,因此要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以保障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尤其是检测、验收等等。2.强化人员管理。在危机管理上思想态度要端正,真诚踏实,维护好客户的合法利益,并与新闻媒体机构创建合作关系,为企业营造好的口碑,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不仅是集团企业的根基,也是面对严峻市场形势的应对策略以及自我的武装强化。3.紧急处理对策。企业的快速反应是应对危机的自身解决办法,同时也是必备的一种技能,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可以快速的对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扼制,并进行调查工作。4.建立有效的沟通。主动沟通。在企业爆发某些危机时,被动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主动出击,找准自己的位置定位,此时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寻找事实真相,避免因疏漏被动而错过时机。在危机解决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到主动还是不够的,交流和与各方面的有效沟通才是重中之重,其中包括职工、媒体、消费群体、股东等等。企业必须主动勇于承担在危机中的责任,将实际情况与相关的各方面各部门沟通清楚,通过法律的途径或者公证机构来解决。同时,危机管理重点不应只侧重在应对,预防工作也要重视起来,因而在对潜在危机开展预防和排查工作,能在损失发生之前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减免损失。5.完善责任管理制度。承担。市场危机除了会对企业自身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严重扰乱经济秩序,甚至威胁到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因此,危机一旦爆发不应分辨事态的大小,必须将应尽责任承担起来,对社会,他人,自己负责。坚守原则和底线,尽责尽力的挽回不必要的损失。6.反省总结经验。每次危机的产生与爆发,和对与其制定的相应的解决办法,不管有效与否,都是重要的经验积累,日后一定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反省也是一种正确的引导,也会对他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参照和指引。因此对危机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极其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危机无论是现在或是未来,对集团企业产生的影响都是会更加深远的,因此必须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防范应对危机。本文对市场营销危机的特点提出解决方案,期望可以对企业经营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新兴市场易于爆发金融危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是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充满了戏剧性:当1997年泰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保卫泰铢的艰难战役失败而不得不让其贬值的时候,许多人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偏僻小国的位置,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一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了。金融危机如飓风一般席卷东南亚各国,然后顺势北上,在1998年波及刚刚加入OECD的韩国。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甚至到了南非和俄国。
回顾动荡的90年代,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危机的一些新特征:首先,这些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爆发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经济自由主义在各国获得全面胜利的年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下,经济自由主义几乎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1989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更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弹冠相庆。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全球化只能从冷战结束之后算起,因为在冷战时期全球经济格局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所说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的步伐开始放慢,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许多迹象表明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低潮。同时,东亚金融危机也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反思原有的许多经济自由主义教条。比如,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都对原来的“华盛顿共识”提出了批评;其次,这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非常深重,可以说是从货币危机肇始,并次第演化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如果仅仅表现为货币危机,则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是有限的,因为货币危机往往是由经常项目出现异常逆差而导致,但是货币贬值有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这便改善了本国的国际收支。金融危机的范围比货币危机更广,金融危机包括发生在银行业的挤兑危机,发生在股票市场的崩盘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并不一定同时爆发,但是这次东亚金融危机却表现出来“孪生危机”的形式,所以其危害为烈,远远超过单纯的货币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公共服务业萎缩、教育和卫生条件恶化、犯罪率上升等。第三,除了个别例子之外,90年代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所谓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已经实现了对外开放,与国际资本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的利率较低,导致大量资金转向海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新兴市场因为其收益高而倍受追捧。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新兴市场频繁爆发金融危机,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思考。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教授曾经指出的,只要世界仍然被分割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就不可能是通向繁荣和进步之路。为什么新兴市场易于爆发金融危机?这可以从新兴市场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新兴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按照传统的货币危机理论,一国之所以会爆发货币危机,一定是因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以克鲁格曼1979年的论文为代表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会过度挥霍而导致财政赤字,然后不得不用增发国债或增发货币的方式弥补其财政赤字,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这将给一国的货币带来贬值的压力。如果投资者预期该国货币早晚要贬值,他们不会等待该国货币循序渐进地慢慢贬值,而是将一起抛出该国货币,导致该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几乎在一夜之间耗尽,该国的货币突然大幅度贬值。由此可见,判断一国是否将爆发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应该包括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国内储蓄等。然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完全不能解释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比如说,在危机之前,东亚各经济体的预算赤字并不高、公共债务有限、通货膨胀率一直控制在一位数以内、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都很高、经济增长率较高。最近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才是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
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东亚各经济体在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这些经济体中,政府往往有着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愿望,并普遍实行了赶超战略。为此,政府对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积极干预,保护国内产业,并对私人投资活动和银行贷款进行隐含的担保。关系贷款盛行。这些做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强有力地刺激了本国的工业化,同时又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潜在的弊端逐渐开始显露:政企不分滋生了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银企不分导致不良贷款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由于政府的隐含担保,企业倾向于过度借债,导致东亚经济中负债率非常之高。1996年韩国负债率高达355%,泰国是236%,菲律宾是128%。没有受到金融危机肆虐的国家也存在这一问题,如中国的负债率高达155%,日本为221%。高度负债的结果是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极高。1999年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55%和52%,马来西亚为25%,韩国为16%。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成本占GDP的比重在印度尼西亚为29%,韩国为17.5%,泰国为32%,马来西亚为18%。当这些经济体仍然实行资本管制,对外借债的规模较小的时候,这种发展模式中的潜在的问题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一旦它们开放了本国的金融体系,?浣鹑诖嗳跣员┞队诠首时臼谐∶媲埃硕嗬暮凶泳痛蚩恕?/P>
事实上,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就有了恶化的苗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在经济衰退的泥沼中越陷越深;1995年美元升值使得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受损;1996年日元贬值更使得与日本经济唇齿相依的东亚经济深受其害;中国的崛起也影响到东亚各经济体的出口,加之,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已经提醒了投资者新兴市场的潜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政府采用政府担保的方式,试图继续挽留国际资本。由于有政府的承诺,流入东亚经济的国际资本并没有放缓,但是更加谨慎。国际资本更多地转为以短期资本为主,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全身而退。危机前夕,泰国引入的外资中属于直接投资的只占5.5%,商业银行借款达51.5%,其中大部分是短期借款。韩国的外债中2/3属于短期外债。这就带来了“双重错配”的问题。首先,由于这些经济体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往往依赖国际资本为国内投资融资,因此借款人需要的是本币,但只能够借入外币,这就带来了“货币错配”(currencymismatch)。“货币错配”使借款人增加了偿还外币时的外汇风险。但是,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政府承诺维持汇率稳定,所以这带来了“败德风险”,借外债的企业和银行都不关心汇率风险,于是出现了过度借债的现象,并积累了大量未做对冲的外债。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更多地依靠短期借债为长期投资项目融资,这便带来了第二种错配即“期限错配”(maturitymismatch)。“期限错配”使得东亚经济更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liquiditycrisis)。“流动性危机”和“资不抵债危机”(insolvencycrisis)是两个值得区分的概念。比如说,一家银行可能会因为经营不善而资不抵债,即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了,但是,只要暂时没有发生储户挤兑,这家银行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即使一家银行经营状况良好,但是架不住所有的储户同时来提钱,这家银行一定会因为缺少流动性而关门倒闭。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这些资本又大量流出。这使得许多经营状况本来良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纷纷破产。尽管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和东亚经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易于出现“双重错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新兴市场一旦爆发货币危机,很容易进一步转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原因。
90年代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爆发在一国的金融危机往往会迅速传染到其他新兴市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便波及南美和中欧,东亚金融危机更是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十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一定会有传染效应。实际上,就在泰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捷克刚刚发生过货币贬值。2002年阿根廷爆发货币危机之后,也没有殃及其他拉美国家。然而,在一个国际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上,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几乎是无法治愈的,而新兴市场则是最容易受到传染的群体。地理距离邻近的国家之间固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但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难以幸免于难。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包括:(1)若干新兴市场有一个共同的贷款人。比如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主要贷款人都是美国,所以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会波及菲律宾。这是因为,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银行受到损失,它们可能会收缩贷款,于是就影响到菲律宾所能贷到的资金。同样,日本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共同贷款人。无怪乎泰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这些国家。(2)同一区域内各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各国的股票市场指数高度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3)新兴市场的贸易结构非常相似,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处于相互竞争的格局。如果一国货币贬值,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下降,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但是与之竞争的其他新兴市场便受到影响。此外,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之后,该国的收入下降,导致其进口需求减少,这也将导致与之贸易联系较为紧密的其他国家出口减少。(4)投资者信心。由于新兴市场的经济结构非常相似,在同一区域内的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程度也较高,所以一国爆发货币危机将使投资者对其他国家同样产生“信任危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