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06:14: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市场管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债券市场托管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秩序,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固定收益类有价证券(以下简称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登记、托管和结算适用本办法。
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的登记、托管和结算适用《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
第三条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业务遵循安全、高效的原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运营管理模式。
第四条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和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业务进行监督管理。
资本市场寻租活动管制租金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本市场政府管制滋生审计寻租租金;审计权稀缺资源导致资本市场审计寻租;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方向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称我国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寻租场”、租金是指由于供给弹性不足产生的稳定超额利润、上市公司配股、发行新股或保住上市资格有严格的条件、寻租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审计寻租是资本市场中一种典型的寻租活动、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立以及获取审计证券市场的资格都需要权力部门的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具有充分的信息优势并具有获取“信息租金”的动机、我国资本市场目前乃至将来都将因经济的转型而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审计寻租现象等。具体请详见。
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称我国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寻租场”。由于“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的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寻租活动极其活跃,资本市场上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寻租活动,而审计寻租则是其中典型的一种。资本市场审计寻租是指独立审计机构或独立审计师获取资本市场审计垄断权或利用审计垄断权,迎合相关当事人的特殊需要而提供“不清洁”服务,不正当地获得额外利益或好处的行为。所谓创租机制,即租金产生的机制,研究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的创租机制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一、资本市场政府管制滋生审计寻租租金
在经济学里,租金是指由于供给弹性不足产生的稳定超额利润。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供给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股票发行采用核准制(最初为审批制),使得股票发行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上市资格(壳资源)成了稀缺资源;另一方面是将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只让三分之一的股票上市流通,这使得A股市场上的大量资金面临少量的可流通股票。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寻租空间也就由此而生。我国资本市场有自身的特色,即由政府严格管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公司要上市,只能在政府指定的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此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为非法;其次,上市公司上市的资格必须经过管制部门的严格审批,上市资格(壳资源)成了稀缺资源;第三,将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只让三分之一的股票上市流通,这使得A股市场上的大量资金面临少量的可流通股票,使得流通股价格畸高,而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极低;第四,上市公司配股、发行新股或保住上市资格有严格的条件。基于以上原因,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分裂、发行上市的核准制等管制是造成当前资本市场成为寻租场的顽症。但是这些制度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这些制度的设定,我国股市可能在襁褓中就已经夭折。但当这些制度成为今天我国股市发展的障碍,与时俱进也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政府管制下的资本市场中,可能争夺到租金的人都将不惜成本地进入。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投入的成本除了获准上市之外,不产生任何有效产出。这是管制股市造成的第一笔资源耗费,由此而造成的贪污腐败和交易费用的增加则是第二笔,资本市场上中介机构因租金而进行的寻租活动,则是第三笔。管制的后果是创造了管制租金,而资本市场寻租活动的根源就在于管制租金的存在。
二、审计权稀缺资源导致资本市场审计寻租
寻租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资源稀缺;二是权力分配。因有资源稀缺,谁能得到这资源,谁就能获取较大的额外收益,因而也就愿意为此而付出额外代价;因有权力分配,即稀缺资源的分配权掌握在一些部门和一些人的手中,为获取稀缺资源,需求者就必须向这些掌权者寻租,资源与权力相结合,便有了寻租行为产生的种子和土壤。
电力管制对电力市场的启发
本文作者:李秋涛冯妍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电力工业放松管制的经济理论与起因
电力工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改革的主要动因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经济理论包括管制理论创新的结果。为了解决自然垄断产业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矛盾,政府管制成为必然的选择。政府管制是指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政府管制理论设想通过政府的干预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或在存在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达到次优的配置效果,从而对市场失败产生某种纠正作用。斯蒂格勒(G.Stigler)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方法分析管制的产生,开创了管制经济学,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管制失败的问题。以布坎南(J.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管制机构因为私人利益抑制市场经营活动,而那些受益的私人愿意为管制机构的服务提供补偿,这样的政府是被私人既得利益集团俘虏的政府,以此为基本观点的管制理论称为管制的俘虏理论。管制失败问题的提出并没有立即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相信已经提出的管制失败问题是个别的,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和理论完善的。这种思路导致激励性管制理论的研究,进而形成了以考虑信息约束条件为特征的新管制经济学。拉丰和泰罗尔提出了最完整的新管制经济学:在得到效率的同时必须留给企业信息租金,而信息租金会带来社会成本。因此,虽然管制可以阻止企业获得垄断利润,但是必须付出效率的代价。为了得到最好的管制政策,政府必须要尽可能地利用企业的私有信息,实现企业的自我选择。完善管制的努力导致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引入,但是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不但没有解决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反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管制并不好于市场。经济学家李德查尔德把无管制即市场竞争与其他四种自然垄断治理方式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除防止垄断之外市场竞争体制最好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主张在可能使用市场竞争的环节应该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而不是维持垄断或者管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为代表,一场以放松管制为特点的制度变革几乎波及所有曾经被政府严格管理的垄断产业。对电力产业管制认识的转变,直接起因于长期的管制实践。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对电力产业的严格管制会产生企业内部的无效率,而且这种企业内部无效率在既实行价格管制又实行进入管制时更为严重。X效率理论由哈维•来宾斯坦于1996年提出来的。X效率实际上是指一种与组织或动机有关的效率。因为该理论关注的是某种低效率产生的原因,所以也称为X-无效率。理论认为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环境,如果外部环境充满竞争,企业内部就会感受到外部压力,促使企业自觉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缺乏外部竞争压力,企业内部就会产生低效率。受管制的自然垄断产业中,企业利润主要不是来自成本的节省而是来自运用垄断力量提高价格的能力,管制带来的X非效率会扼杀生产效率。电力企业由于具有专业的经营知识,因而拥有政府未知的有关电力需求与发电成本的信息,成为双方“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一方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传统的电力垄断是因为政府依据电力产业具有公认的自然垄断性,特许政府的企业或政府授权的企业独家经营形成的,是建立在政府政策和管制保护基础上的垄断,而不是某一电力企业由于本身的自然垄断性,在一定规模上,实现了最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渐在市场上形成的垄断,它缺乏竞争对手,也无需通过改进产品或服务质量、降低产品或服务成本和价格的方式来维持垄断地位。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认为管制者本身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者,利益集团能够通过影响管制者而影响管制决策。立法者和执法者都被产业所俘虏。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揭示出了管制中存在的寻租与创租情形。与此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管理机构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第一个原因是电力生产技术进步特别是发电技术的进步。新型发电机组同过去的燃煤机组相比更清洁、成本更低。第二个原因是立法和管制条例。第三个原因是电价在地区间的不平衡。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上述原因外,资金短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认为,电力工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真正原因是制度安排。将传统纵向一体化的电力生产过程分为发、输、配和售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后,经济学家和政府发现自然垄断属性只存在于输电和配电两个环节,而发电和售电环节是可竞争的。这种对传统生产过程认识的深化在政策上直接导致了世界电力工业放松管制和引入竞争的潮流。所谓电力工业的市场化准确地说并不是指整体电力工业完全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而只是将其中的两个环节从传统的自然垄断定义中隔离出来,进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改革。
我国电力工业的改革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各国电力工业放松管制,电力市场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问题阶段和成熟阶段。探索阶段是指1990年前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最先在电力工业领域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开始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各国都在本国探索市场化改革方式。英国于1998年2月发表《电力市场民营化》白皮书,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对发电侧采取强制竞争、集中交易的模式;美国各州通过开放电网、引入独立发电商,在批发和零售两个层面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本国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问题阶段是指2000年前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一些国家电力市场化中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使许多国家对电力市场改革的目的和实现方式产生了怀疑。英国电力库出现了交易成本增加、电价升高,交易主体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巴西由于1999年的货币贬值、2001年的电力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失败。经过上述两个阶段,各国对电力市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进行了调整,客观地审视电力市场规律和电力工业自身特点,在电力交易规则和交易模式等方面开始趋于规范,电力市场建设趋于成熟。在吸收和借鉴国际电力产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1997年,我国正式成立国家电力公司,与电力工业部双轨运行。1998年3月,电力工业部正式撤销,同时各级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同级经贸委。1998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关于停止执行买用电权等有关规定的意见》,这标志着长达20年的电力短缺局面基本结束。1998年国家提出“厂网分开,建立发电侧开放电力市场”的改革目标,确定上海、浙江、山东和辽宁、吉林、黑龙江六省(直辖市)为发电侧市场试点。2000年发电侧电力市场相继投入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02年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走向深化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对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明确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建立政府监管下的开放竞争、全面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在文件指导下,完成了“厂网分开”改革,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辅业集团,打破了垂直一体化的行业结构,为电力市场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3年的《关于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试行)》、《电力市场监管办法(试行)》和《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有关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有效推进了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此次改革不断借鉴国外电力市场改革的先进经验,不断在国内实施改革试点,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道路。虽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改革不彻底和改革目标不明确,不可避免的造成改革后出现了新的问题。1.电力投资体制和规划问题。目前我国的电源建设项目仍然实行先建厂后定价的管理模式,管制部门依据电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批准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物价部门再批准电价,这种模式造成了“一厂一价”等违背同质同价市场经济规律的现状。同时,电力供应的充裕度问题虽然在电力市场改革初期进行过广泛的讨论,但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电力系通实时平衡的特点决定了系统容量要有一定的充裕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电力市场建设和新规则不统一。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组织结构不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次能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发电资源优化配置必然要求实现区域市场的开放,区域电力市场开放的基础是区域电力市场之间核心规则的协调统一。目前的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核心规则还没有得到统一。3.电价机制问题。新的电价管理办法仍然保留了一些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的作法,电价形成机制和电价结构两大问题依旧存在,电价管理机构与电价监管机构之间在电价监管权、价格制定权方面存在着不协调。在输配电价方面,我国电价构成中,上网电价占77%,输配电价只占23%,而国外许多国家的输配电价大部分有独立的价值形式,输配电价在价格构成中一般占到50%左右。这也是多年来投资方只热衷于建电厂而不是建电网的主要原因。4.电力工业节能环保问题。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并明确规定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的目标。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70%左右,而煤炭消耗中一半以上又用于发电。可见,电力工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重要的一环。5.市场组织结构问题。中国电力市场改革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实施了“厂网分开”,在发电侧形成了竞争性市场,但电力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还是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电网经营企业在市场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相对于发电企业,容易产生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整体看来,市场的内外部环境不够公平、透明。6.市场风险防范体系有待于建立。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使得电力工业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电力市场中不确定因素增加。不确定性必将导致风险,风险有可能带来损失。因此,必须对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建立长期有效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规范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再审视思考
摘要:证券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是我国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打造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审批制到注册制转变的浪潮中,证券市场监管权力结构变动,市场中各主体责任再分配,当前的监管体系已然被重塑。本文旨在探讨注册制对监管制度和监管权力配置产生的影响,从市场监管理念的发展出发,分析注册制实施前后的监管权力分配情况,进而对当前的注册制内涵能够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
关键词:注册制;市场监管;权利配置
注册制是我国近年来金融证券市场的热点议题,从科创版试点推行取得补数的成果,到几经修改的《证券法(草案)》正式通过,直到2020年3月1日《证券法》正式生效,我国终于迎来了证券市场全面注册制的时代。实施注册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一大标志,既有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之意愿,又在实质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态度。在注册制背景下再解读我国现有的监管制度,从变化中更好的把握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几个方面谈起。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但已初步具有大国规模。经济市场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制度的保障,同时倒逼着监管制度的进步。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相应的监管制度也在不断摸索中进步,不仅与市场的变化相适应,也同国家管理体制相协同,可以将我国的监管制度大致分为四个变化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6年至1992年,我国的监管制度还处于摸索时期。1986年是我国证券市场刚刚建立的年头,在头几年,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特点,规划都还是两眼一抹黑,导致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也颇为混乱,呈现出地方性、碎片化的特征。一方面,监管部门冗杂重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财政部,经贸部甚至于国家工商局、外管局、税务局都负有监管职责,多监管主体并不利于市场监管工作的开展,反而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和监管的权威性[1]。另一方面,监管方式和内容都不完善,市场准入审核批准程序复杂,后期市场管理被忽视,市场乱象难以得到惩处,整体监管制度都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一阶段虽然建立了中国证券业协会,但是制度依据明显不足,较为权威性的规定仅有中国人民银行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立法缺失和经验不足,监管权力依然完全依托于政府,市场的自律机制无法落实。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至1998年,可以说是我国证券监督制度的初步成型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设立,意味着证券监管的国家机构开始出现,国务院也逐步出台了一些暂行管理条例及办法,全国性的监督制度开始建立,对市场的持续性管理行为有了依据和可操作性,这一时期监管体系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模式。第三个阶段是近年来证券监管权力逐渐集中统一的阶段,国务院的规定明确了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专门负责审批和监管证券经营机构的组织,承担了监管证券市场的职能,随之颁布的《证券法》确认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至此开始了证监会统一管理的制度模式。这一阶段卷管已经趋向统一化,但该模式下也尚存其他国务院部门行使部分监管权的情况。在经济腾飞的东风中,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发展迅速,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出台,管理手段随之进步。这一阶段监管体系依然是行政主导,这也与我国的行政体制本质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深入发展,监管行政化,审批制的弊端也逐渐凸显,政府过度监管导致市场的灵活调控优势无法发挥,如在股票市场出现的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差距巨大的现象体现了经济调控和法律监管手段的混同导致的市场混乱,审核权限过度集中导致的公司的上市成本高昂等等。第四个阶段以注册制的出现为标识,体现在在监管责任集中化的基础之上,监管的重心出现了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强调市场发挥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指出“不适应的监管制度”是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难题,必须要解决。从科创版注册制试点,到如今修订的《证券法》正式确认注册制,经济制度的改变也意味着我国监管制度的改革到来的应然。
二、注册制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内涵透析
农业局农资市场联合监管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建立和完善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经共同研究,决定建立农资市场联合监管制度。
一、建立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
各级农业局和工商局要加强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双方互通情况,共同磋商农资市场监管中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市农业局法制科和市工商局市场科作为两局农资打假工作联络机构,应加强对紧急事务和重大问题的沟通与协调。
二、建立农资打假护农联合执法制度
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和农资市场监管中的突出问题,双方适时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联合执法行动,狠抓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季节,狠抓大案要案的查处,突出治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带动整个农资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具体整治行动计划和方案,由双方联席会议商定。
三、建立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协作制度
博弈论碳市场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碳市场作为一个具有环境属性的新兴市场,在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没有辅之完善健全的监督管理措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速度受到了阻碍。文章运用博弈论的知识构建碳交易市场中交易者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模型,进行混合策略分析,得出纳什均衡解。结果表明均衡解与违规收益、机会成本、监管成本和政府处罚有关。为了保证碳市场的健康与安全地运转,文章从政府监管成本、交易者机会成本、违规行为、处罚力度4个方面提出建议,规范碳交易市场的监督制度,保证碳市场的良好交易氛围。
关键词:博弈论;碳市场;监管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碳排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3]。为了满足全球气候治理的需要和企业减排的需求,碳交易市场逐步形成,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林业生态补偿问题[4-6],也成了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减排工具[7]。截至2017年年底,我囯7个碳交易试点累积成交量超过2亿吨,成交额高达40多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系统[8]。全国碳市场的全面开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碳市场格局,因此碳市场的安全稳定对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碳市场监管制度存在立法效力不高,监管制度不全,交易信息披露不够等问题,降低了碳交易市场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加上碳交易市场监管体系尚未成熟,既是一种新兴市场,也是一个信用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督促碳交易者公正交易。碳交易的正常进行源于市场中各个主体的公正严格的监管行为,一个有效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对碳市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政府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保障节能减排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健康发展,避免出现操纵市场、欺骗消费者等违规现象[9]。高山[10]认为碳交易监管可通过价格监管、行政和经济处罚来避免市场违规行为。樊威[11-13]借鉴外国做法,从政府角色定位、双重监管制度(碳交易与碳排放)和多元化惩罚机制提出了法律建议。陈波[14]提出可以将法律、制度和管理条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完善法律治理和监督体系。但是大多数的文献都局限于定量方法,文章引入博弈论的思想,构建碳市场中监管部门和交易者的博弈模型,讨论混合策略下的博弈均衡结果,为我国碳交易市场监管的健全化、标准化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1模型建立与分析
1.1基本假设。该博弈模型的主体有2个,一个是政府监督部门,另一个是碳市场交易者。为了简化问题,文章做出如下假定:一是政府监督部门有2种选择:监管和不监管,碳市场交易者有2种选择:守法和违法;二是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为C,交易者守法产生的机会成本为B,交易者违法的收益为E,违法处罚为T。其中,监管成本C、机会成本B、违规收益E和处罚T都是常数。1.2混合纳什均衡分析。监管部门和碳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博弈模型用矩阵形式表示,如表1所示,政府监管部门有2种选择:监管和不监管。交易者有2种选择:守法和违法。当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时候,守法的交易者需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B;违法的交易者会因为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而被发现违法行为,受到处罚,罚金为T;政府监管部门只要进行监管就会付出监管成本C,但是如果交易者违法,还会得到惩处违法者的罚金T。当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的时候,政府部门监管成本降低为0,守法的交易者还是会付出机会成本B;违法的交易者会因为违法行为获得违法收益E,并且也不会受到惩罚,因为政府不会监管交易者的违法行为,所以对违法者不产生任何影响,所以违法者的收益是(E+B)。假设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概率为p,不监管的概率为(1-p),交易者守法的概率为q,违法的概率为(1-q)。给定q,监管部门选择监管(p=1)和不监管(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UG(1,q)=(-C)q+(T-C)(1-q)=-Tq+T-CUG(0,q)=0解UG(1,q)=UG(0,q),得q*=(T-C)/T=1-C/T。当交易者守法概率小于1-C/T,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管;当交易者守法概率大于1-C/T,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当交易者守法概率等于1-C/T,政府部门随机选择监管或不监管。给定p,交易者选择守法(q=1)和违法(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UC(p,1)=-Bp-B(1-p)=-BUC(p,0)=(E-T+B)p+(E+B)(1-p)=-Tp+B+E解UC(p,1)=UC(p,0),得p*=(E+2B)/T。当政府监管概率小于(E+2B)/T,交易者的最优选择是守法;当政府监管概率大于(E+2B)/T,交易者的最优选择是违法;当政府监管概率等于(E+2B)/T,交易者随机选择守法或违法。
2研究结论
保险机构市场管制论文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委”)已宣告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和保险业的监管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保险监管制度最早于1851年出现于美国的新罕布尔州,其后在奥地利、英国也相继建立了保险监管制度。从那以后,尽管欧美各国经济政策经历了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以及自由主义的复兴等变迁,但各国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一直朝着强化的趋势发展,其原因首先是:保险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经营的社会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必须从宏观上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其次,保险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竞争,而要使竞争正当有序地进行,亦需要国家专门机关的监督管理;最后,由保险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保险业更离不开国家的监督管理:第一,保险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保险公司的保险金来自于投保人,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势必损及众多的投保人的利益;第二,保险基金的主要功能是补偿损失和给付保险金,以保障经济的安全连续运行及社会安定,倘若缺乏对保险业的必要管理,不仅会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而且经济的连续安全运行也得不到保障;第三,保险业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保险合同的期限较一般合同长,保险经营者的信用及经营状况对履约十分重要,倘若保险公司一旦破产,就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连锁反应,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危及社会的稳定;第四,保险业也并非单纯的营利事业,亦带社会公益性,它不仅应确保受益人及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及精神安宁,而且应将投保人的资金用于社会有益事业,促进多数人福利的增长。基于上述原因,故国家在保险组织的设立、业务经营、资金运用等方面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否则,保险业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对保险业的监管,只是监管的具体方式因文化、习惯和金融政策的不同有所不同罢了。
我国自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家立法重视对包括保险业在内的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人民银行法》规定了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监管的任务、原则和基本的方式,《保险法》除在第一条中将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作为立法原则加以规定外,还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的内容、形式等设专章加以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又于1996年7月、1997年11月、1998年2月分别颁发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人管理规定(试行)》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对保险业的监管做出了基本的规范。
保险监管理论上的重要性和立法对保险监管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保险监管就能顺畅地进行,更不意味着保险市场秩序的良好。保险监管立法只不过为保险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保险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1997年保费收入1089.97亿元,全国共有中资保险公司13家,外资保险公司9家。外国保险公司驻中国代表处189家。保险公司总资额已达1646亿元(注:见《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会上的讲话》,载《中国保险报》1998年11月20日第1版。)一方面保险机构扩大,保险收入增加,标志着我国的保险业有所发展,但另方面,保险市场的不完善,不合法竞争的日趋明显,保险行为的不规范,保险经营人才的素质低等问题的存在,又使保险业潜伏着较大的风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机构的市场进入管制不严。其表现是有些人不经合法申请,或申请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保险业务;如有的供销部门办理财产保险,有的教育部门办人身保险,社会乱办保险禁而不止;违规设立保险机构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亦较普遍存在;假保险,诱骗投保和贩卖假保险证,扰乱保险市场秩序的情况也不时出现。
航空业运输价格与市场管制经济研究
摘要:航空运输近年来最重要的放松管制的措施有价格管制和市场管制。文章以经济学研究分析为方法,从微观层面运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网络经济模型、供需关系模型、寡头垄断市场理论等分析研究两项管制对航空运输的经济影响,并评价两种放松管制的意义,最终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航空运输管制;经济学分析;价格管制;市场管制;放松管制
中国航空成立五十多年来,经历了几次大改革。经过改革,航空发展的经济环境明显宽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备,为航空运输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航空运输近年来来放松管制措施有:放宽市场准入、放松价格管制、放开航线航权管制、逐步开放航权、扩大代码共享、允许外商投资、开启资源流动共七大项(包随义,2006)。随着航空运输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新航空运输运行管理体制开始加速运转。作为行业政府的两大块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明显滞后,尤其是市场管理体系,从法规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管理内容、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航空运输业价格管制
第一,航空价格管制背景。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2004年4月20日正式实行的《航空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指出:政府主管部门由核定航线具体票价的直接监管,转变为对航空运输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的间接管理,赋予航空公司在限定幅度下自主定价的权利,但仍然存在着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定价。从长期来看,需要进一步放松价格管制,使航空公司成为定价的真正主体。
第二,自然垄断性。自然垄断产业及其政府管制问题是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比较活跃的问题之一。中国航空运输业自1980年开始了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步伐,实施了从行政性垄断经营逐步走向市场竞争的一系列过程。航空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网络经济效应,这三个基本经济特征使得航空业属于传统的自然垄断性产业。
县建筑市场监管制度
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培育和发展健康有序的建筑市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工程投资额在万元(含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在平方米(含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建筑市场管理,并组织实施本规定,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第三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建设单位在办理好相关规划手续后,应在建筑设计部门进行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持审查批复文件到有资质的施工图审查部门进行施工图审查。
第四条招投标管理。依法应招标投标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凭下列资料到县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备案手续:
1、《土地使用权证》。
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证券市场的法律管制工作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对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相关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推动证券市场发展提供法律借鉴。
关键词: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证券市场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证券市场的法律管制有特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方式的变化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规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我国要吸取其他国家在证券市场法律管制方面的经验,加强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约束,从而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特点
尽管各国证券市场在法律管制特点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仍可以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总结出几条共性特点。首先,在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各国都把对投资人的权益保护作为重点,为此制定了严格的证券发行制度,如欧洲国家制定了证券核准发行制度,美国制定了证券公开制定制度,虽然在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其次,各国都加强了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管力度,对融资途径和融资人的信用资质都做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在新兴的证券市场,如韩国、马来新亚等,限定更为严格,对于利用内幕进行交易的行为予以一定的处罚,避免了证券市场信用泛滥等现象。再次,加强了对交易商的行为的约束,避免交易商利用自营和的身份进行混合操作,获取利益的行为。最后,各国为了形成开放的证券市场,降低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取消了某些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措施,如取消了投资人进入证券市场的限制、规定证券经纪人向客户收取佣金的数目等,放松了对证券市场的管制,有利于开放的证券市场的形成。
二、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特点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