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政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00:46: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政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社区政治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农民组织化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部分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困境,以期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更具目标性的参照。文章主体分三个部分:一,本文所论"组织化"的内涵界定;二,作者的选题动机和资料来源;三,部分农村社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成因分析。在成因分析中,作者主要分八个方面进行了或理论或经验的论证,力图对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作出更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最后,作者提出,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出路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后者的出路又在于加强村级组织(主要是村委会)的经济服务功能和村民之间的经济联合。关键词:农村政治发展农民组织化村民自治
农村社区政治属于非权力政治即社会政治的范畴,它在我国政治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今后的农村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战略中也将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的实现和扩展,更事关农村社会发展的大局,因而是至关重要的。就我国而言,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是村民政治参与的提高和国家任务(如计划生育、征收各种费税)的有效完成。可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和思考发现,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政治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比较突出,后者也正是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困境之所在。所以,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即从农民组织化的角度分析农村社区政治发展困境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出路,以期为改善这一局面提供更具目标性的参照。
一,本文所论"组织化"的内涵
一般说来,"组织"一词意味着:为了特定目标和实现某些职能而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群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将"组织"一词进一步界定为"人们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而形成的高于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是组成此种共同体的人们或单位所采取的社会生活方式。"([2],第171页)可见,组织不仅意味着是一种高于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更意味着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既然是"共同体",就有别于仅仅是一盘散沙的各个个体的集合概念,而是多个个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起来的有机体,表现在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个人活动和组织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不是形式上迫于某种压力的应付和走过场,而是一种自愿自觉的参与过程,表现在个体为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而借助于组织的形式上。当然,组织是通过一定的机构体现出来的。这些机构是组织的载体和标志。有鉴于此,可以将"组织化"理解为人们结成组织、参与组织和开展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其具体表现也就在于,组织机构各项活动的开展状况上。衡量"组织化"的尺度可以各有不同,但组织成员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参与质量,组织活动开展的频度和效果,成员对组织的认可度和期望值,组织在适当处理共同利益与成员利益上的表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政治学意义上的"组织",强调其公共性,表现为围绕公共权威和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务)而展开的活动过程。与此相应的,政治学意义上的"组织化",虽然也包含了前文所论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化"的含义,但更强调了组织活动的公共性及个体与公共权威之间关系。由于本文欲从政治学(更准确地说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农民组织和组织化的问题,(亦即从组织化的角度分析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问题),故本文论及的"组织"和"组织化",限定于村级组织和村级事务的范围内。如此界定的另一原因在于,解体后,农民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组织依托的个体:他们既没有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如家族)可以利用,也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自治社团。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有效社会组织形式,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的解体意味着过去行之有效的从公社到生产队的纵向控制体系瓦解,国家便开始直接面对无数的个体小农。为了填补这种组织真空,近些年来我国实行了乡村自治,即建立农村自治组织--村委会。村委会便暂时作为农村社区中最大的正式组织而存在。因而本文所论"组织"的外延是以村民委员会为标志的社区组织。目前只有村委会既受国家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又是唯一在全村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公共权威机构,同时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区独立的法人行动者。其发展状况成为衡量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一个尺度。因而,"组织化"的内涵也就限定如下:村民参与由村民委员会主导的村级事务的过程,以及村民委员会动员和领导村级活动的过程。结合前文所述衡量"组织化"的诸多指标,本文用于衡量农民组织化的指标也就包含以下几点: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频度和质量,村民委员会主导村级事务的频度和实际效果,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认可度和期望值,村民委员会在处理集体利益与村民利益上的表现,等等。本文所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界说,也就是指由这几项指标衡量所得出的总体性认定。
二,选题原因
确定这一写作主题的动机是我的调查经验:(1),我对我所在的家乡河南省罗山县定远乡长期的认识和体会。(2),1997年7月我对湖北省红安县部分农村的调查。(当然这次调查很不细致,更多的是感性认识。)(3),我对湖北省钟祥市三镇九村的调查。(这次调查比较正规,进行了随机抽样,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297份,回收率为74.25%,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回收率68%。详细数据参见[3]。)本文主要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写成。故而我提出的假设也是基于我的经验感受,并不试图作普遍性的推论。当然,对这一主题的回答不能仅限于此,我在写作这篇论文时也注意了从普遍的背景出发,从逻辑和学理的角度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因而论证更多是理论性的。也就是说,本文的思路和观点的来源不仅有我有限的经验,更有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或理论。(主要著作列举在文后的"参阅文献"中。)以我的切身感受和认识看,中国相当部分的农村地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几乎是完全孤立和分散的,他们不仅对村级事务毫无热情;而且在个体发展中,不注重集体力量和组织形式。这不仅使他们的发展受到影响,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更使的他们在面临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村委会)的侵害时难以形成共同的抵制力量。同时更为严重是,在缺乏利益疏通和利益表达的组织渠道的情况下,村民往往通过非常态的方式(个别人的暴力犯罪活动)进行意愿的表达(这类事情近来时有发生,体现在各种媒体上。)这一切都使得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也使改善这一状况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在了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各种表现及其消极影响以后,本文试图探究造成这一局面的各种因素,以期为改善这一状况提出对策的努力提供依据或参考。鉴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是部分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这一情况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因而研究其成因,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有着对改善这一状况提出对策的努力提供依据或参考的价值。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成因--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困境分析
农村社区政治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农民组织化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部分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困境,以期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更具目标性的参照。文章主体分三个部分:一,本文所论"组织化"的内涵界定;二,作者的选题动机和资料来源;三,部分农村社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成因分析。在成因分析中,作者主要分八个方面进行了或理论或经验的论证,力图对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作出更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最后,作者提出,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出路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后者的出路又在于加强村级组织(主要是村委会)的经济服务功能和村民之间的经济联合。关键词:农村政治发展农民组织化村民自治
农村社区政治属于非权力政治即社会政治的范畴,它在我国政治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今后的农村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战略中也将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的实现和扩展,更事关农村社会发展的大局,因而是至关重要的。就我国而言,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是村民政治参与的提高和国家任务(如计划生育、征收各种费税)的有效完成。可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和思考发现,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政治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比较突出,后者也正是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困境之所在。所以,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即从农民组织化的角度分析农村社区政治发展困境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出路,以期为改善这一局面提供更具目标性的参照。
一,本文所论"组织化"的内涵
一般说来,"组织"一词意味着:为了特定目标和实现某些职能而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群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将"组织"一词进一步界定为"人们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而形成的高于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是组成此种共同体的人们或单位所采取的社会生活方式。"([2],第171页)可见,组织不仅意味着是一种高于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更意味着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既然是"共同体",就有别于仅仅是一盘散沙的各个个体的集合概念,而是多个个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起来的有机体,表现在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个人活动和组织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不是形式上迫于某种压力的应付和走过场,而是一种自愿自觉的参与过程,表现在个体为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而借助于组织的形式上。当然,组织是通过一定的机构体现出来的。这些机构是组织的载体和标志。有鉴于此,可以将"组织化"理解为人们结成组织、参与组织和开展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其具体表现也就在于,组织机构各项活动的开展状况上。衡量"组织化"的尺度可以各有不同,但组织成员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参与质量,组织活动开展的频度和效果,成员对组织的认可度和期望值,组织在适当处理共同利益与成员利益上的表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政治学意义上的"组织",强调其公共性,表现为围绕公共权威和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务)而展开的活动过程。与此相应的,政治学意义上的"组织化",虽然也包含了前文所论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化"的含义,但更强调了组织活动的公共性及个体与公共权威之间关系。由于本文欲从政治学(更准确地说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农民组织和组织化的问题,(亦即从组织化的角度分析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问题),故本文论及的"组织"和"组织化",限定于村级组织和村级事务的范围内。如此界定的另一原因在于,解体后,农民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组织依托的个体:他们既没有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如家族)可以利用,也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自治社团。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有效社会组织形式,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的解体意味着过去行之有效的从公社到生产队的纵向控制体系瓦解,国家便开始直接面对无数的个体小农。为了填补这种组织真空,近些年来我国实行了乡村自治,即建立农村自治组织--村委会。村委会便暂时作为农村社区中最大的正式组织而存在。因而本文所论"组织"的外延是以村民委员会为标志的社区组织。目前只有村委会既受国家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又是唯一在全村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公共权威机构,同时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区独立的法人行动者。其发展状况成为衡量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一个尺度。因而,"组织化"的内涵也就限定如下:村民参与由村民委员会主导的村级事务的过程,以及村民委员会动员和领导村级活动的过程。结合前文所述衡量"组织化"的诸多指标,本文用于衡量农民组织化的指标也就包含以下几点: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频度和质量,村民委员会主导村级事务的频度和实际效果,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认可度和期望值,村民委员会在处理集体利益与村民利益上的表现,等等。本文所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界说,也就是指由这几项指标衡量所得出的总体性认定。
二,选题原因
确定这一写作主题的动机是我的调查经验:(1),我对我所在的家乡河南省罗山县定远乡长期的认识和体会。(2),1997年7月我对湖北省红安县部分农村的调查。(当然这次调查很不细致,更多的是感性认识。)(3),我对湖北省钟祥市三镇九村的调查。(这次调查比较正规,进行了随机抽样,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297份,回收率为74.25%,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回收率68%。详细数据参见[3]。)本文主要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写成。故而我提出的假设也是基于我的经验感受,并不试图作普遍性的推论。当然,对这一主题的回答不能仅限于此,我在写作这篇论文时也注意了从普遍的背景出发,从逻辑和学理的角度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因而论证更多是理论性的。也就是说,本文的思路和观点的来源不仅有我有限的经验,更有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或理论。(主要著作列举在文后的"参阅文献"中。)以我的切身感受和认识看,中国相当部分的农村地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几乎是完全孤立和分散的,他们不仅对村级事务毫无热情;而且在个体发展中,不注重集体力量和组织形式。这不仅使他们的发展受到影响,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更使的他们在面临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村委会)的侵害时难以形成共同的抵制力量。同时更为严重是,在缺乏利益疏通和利益表达的组织渠道的情况下,村民往往通过非常态的方式(个别人的暴力犯罪活动)进行意愿的表达(这类事情近来时有发生,体现在各种媒体上。)这一切都使得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也使改善这一状况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在了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各种表现及其消极影响以后,本文试图探究造成这一局面的各种因素,以期为改善这一状况提出对策的努力提供依据或参考。鉴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是部分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这一情况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因而研究其成因,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有着对改善这一状况提出对策的努力提供依据或参考的价值。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成因--农村社区政治发展的困境分析
对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就城市社区而言就是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而达到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这是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核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动力。本文对社区政治文明建设作一思考。
一、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起步
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割。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说过:“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本质要求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而是一个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民主有基层民主和高层民主之分。所谓基层,是指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如,乡、镇、城市街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基层民主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民主的直接性。这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和政权机关的领导人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并对他们实行直接监督,有权依法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和官员,人民群众有权依法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有权就基层单位的种种问题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和建议。其二是民主的广泛性。民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等。基层民主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努力建设的民主政治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初始,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道路。概括地说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在根本政治制度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代表制民主,也就是间接民主。因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又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里民主将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步达到马克思设想的"完全的民主"。通过人民直接选举自己的代表,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最好的民主政治制度。二是在基层实行直接民主。具体地说,就是在企业、各种经济组织和事业等单位中实行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农村的广大村民以自然村为基础实行村民自治,城市居民居住区实行居民自治。上述两个方面的民主有如鸟之两翼,互相配合,共同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我国城市基层民主选择居民自治的政治形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逐步深入的过程。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根据1954年宪法精神,制定并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的居民组织”。1958年之后,尤其是“”期间,以居民委员会为代表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重新获得发展。1980年1月19日,国家重新颁布了1954年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从而使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获得通过,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至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基本奠定。
锐意创新精诚服务如何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我代表政协*区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7年:在服务*的工作大局中创新政协工作
2007年,区政协常委会在中共*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深圳市政协的指导和关心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区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委员,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继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做好新时期基层政协工作的新课题、新载体、新方法、新路径,努力在“功能*”、和谐*、效益*建设中突出特点、彰显优势、发挥作用、体现作为。
一、创新协商议政内容,服务*又好又快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发展模式真转真变,常委会努力创新协商议政的内容,寻找和发掘对*科学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前导性的课题,广汇各方之智,组织委员通过召开研讨会、专题调研、专题视察等形式,积极为*突破“四个难以为继”制约,打造“功能*”,释放核心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
“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深港合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借鉴香港经验,用好香港因素,是成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的重要推手,更是*在新时期深港合作中抢占先机,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先天优势和便捷路径。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和智之力”,组织发动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利用香港因素促进*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取得良好的成效。这次活动,共征集到论文48篇,既详尽介绍了香港有关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结合*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区委区政府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决定以区委区政府主办、区政协承办的形式召开“香港因素与深圳*发展研讨会”,区五套班子领导和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出席,并以此纪念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和区政协成立10周年。区委书记刘学强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研讨会的成果体现了政协的“和智之力”,“这种‘和智之力’,本身就是*的软实力之一,也是*参与发展竞争的本钱之一。”区长鲁毅同志为研讨会论文集作序指出:“这些论文凝聚着各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长期研究的心血和成果,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的热爱和关注,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和精神财富。”研讨会成了一次规格高、范围广的议政会,委员和专家们的论文集汇成了一本份量厚重的建言书。《人民政协报》在头版头条,以《接驳香港因素的“桥头堡”》为题,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做好政务公开中的民主监督工作(政协)
近年来,区政协在区委的领导下,在政府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发挥政协组织位置超脱、联系面广的优势,对全区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切实有效的民主监督,寓监督于支持之中,以监督促发展,推进了全区政务公开工作开展。
一、与时俱进,发挥优势,把政务公开的监督纳入政协工作系列
政务公开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打造廉洁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实现还政于民的重要环节。为此,武陵区政协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将政务公开的监督作为民主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协工作系列。
纳入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工作重点。区政协年度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均安排对政务公开协商监督的内容。其中2003年度就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防非典等安排6次。2004年度就中央1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安全生产等安排7次。主席会议成员和常委们积极关注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深入调研,多方求证,积极建言献策,和区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为推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区政协常委会以建议案的形式,建议在社区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窗口服务、信息网络、基础管理、技能培训、责任考核“六大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政府就此召开常务会议认真研究,完善了社区就业发展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政府还投资在各街道劳保站设立再就业服务大厅,开设“一站式”就业服务窗口。全区17条重点街道,50个示范社区的服务大厅都配备了网络终端设备,触摸式查询电脑,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使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可以查询到就业信息,享受到就业服务。
纳入专题调研的内容。区政协就政务公开实施的情况积极组织调研,倾听各个方面的意见,做到下情上达,为政府下一步决策提供信息参考。2003年以来,区政协就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低保工作、经济发展环境等开展调研21次。其中,就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组织近30人的调查队伍,由政协主席带队,深入到全区各乡镇、街道,和个私企业与个体业主、基层工作人员零距离接触,共举办座谈会26场,下发调查问卷700份,历时2个月。调研后,就调查中涉及的12个个案问题,通过对口协商、重点督办等形式使之得到解决。这些年来,区政协通过综合调研,将掌握的情况以《意见与建议》等形式呈送有关领导,为区政府领导知晓下情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纳入提案督办的内容。提案是政协特色工作,是政协组织和委员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区政协根据民主监督重点,将政务公开纳入提案督办主要内容。2003年以来,先后就“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大社区就业工作力度”、“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建立政务公开专栏”等提案予以重点督办,进一步推进了政务公开工作的有序发展。
政协联组工作计划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区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抓住机遇,继续把街道政协联组工作推向前进的一年。根据区政协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出的2010年工作思路,街道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
一、以学习为先导,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委员学习
增强委员在新形势下做好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加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建设,紧密联系我街道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政协工作实际,继续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四中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组织政协委员学习读书班,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及全国“两会”和市区政协会议精神。
2、适时举办专题报告会、街情通报会和学习交流等活动,把委员学习与参观考察、视察调研、协商监督等经常性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委员了解形势、熟悉政情,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二、不断深化专题调研的内容,开展调研上求“实”
领导在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专题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这里召开专题汇报会,回顾总结前一阶段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探讨下一阶段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刚才,各街道党工委书记专题汇报了社区组织换届选举的进展情况,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打算。大家掌握的都是第一手资料,情况很熟悉,剖析问题比较到位,采取措施比较得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圆满完成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同时也希望大家互相参考借鉴,注意取长补短,更好地推动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在这里,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肯定成绩,正视困难,牢牢把握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主动权
今年我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妇联等9个配套组织任期届满进行换届或班子调整。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把它作为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组织、来推进。
1、目前开局比较顺利,要再接再厉。从6个街道党工委书记的汇报来看,目前全区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前期准备比较充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早在3月9日就安排区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并于4月12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4月17日成立了全区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8月1日召开了全区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会议,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开展“逐社区议班子”活动,扎实抓好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指导各社区总结过去三年工作、规划未来三年三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二是指导督导比较到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等职能部门从各自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等社区组织换届选举的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其他9个配套组织的区级主管部门也全部下发通知部署换届的有关工作。区委组织部还专门印发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程序和范文材料,有效规范了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挂点区领导经常关心过问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深入街道社区加强协调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指导挂点单位抓好选举工作,保证了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组织实施比较有力。为了抓好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分类指导,逐个社区、逐个社区组织制定换届方案和计划,做到实行一社区一方案、一个组织一计划;讲究工作方法,坚持先审计后换届,坚持先整顿后换届,坚持先易后难,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截止8月18日上午,全区共有35社区完成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其中江南街道9个社区,浮桥街道14个社区,鲤中街道12个社区。
2、后续工作比较困难,要攻坚克难。在肯定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成绩的同时,对目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后续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首先讲存在问题。根据这一阶段的选举情况来看,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有的街道对社情复杂的社区或相对薄弱的社区,在选举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够、准备不足,事先没有准备应对措施,导致现在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江南新区部分社区的选举竞争比较激烈,一些社区宗族势力参与其中,个别社区甚至出现以不正当手段参加竞选、干扰选举的情况;一些社区后备力量储备不足,难觅合适人才,导致个别社区“两委”人选至今尚难确定;个别社区在选举期间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出现较多越级来电来信来访等不正常现象,也对换届选举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其次讲工作困难。在换届选举中,我们坚持先易后难原则分批实施,工作基础好、条件成熟的社区先换届,情况不明、条件不成熟的社区,经充分准备后再换届。因此,除老城区外,目前新城区尚未换届的社区,基本上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或者存在“两违”问题较严重的社区。同时,相对于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来讲,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程序更加复杂,涉及选举的人和事范围更加广泛,顺利完成选举的难度更大,社区老人协会等配套组织的选举和调整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该看到,社区是社会的基石,社区组织换届选举,不是简单地选几个人,而是关系社区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切实把社区组织换届选举这件大事做好。
二、着眼全局,把握关键,全力以赴推进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在全区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区民政局××××同志认真总结了去年全区民政工作基本情况,明确了今年民政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希望大家认真加以落实。民政工作担负着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的重任。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全区民政条线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民政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的关键之年。民政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为重点,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目标,落实责任,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社会福利、牢固的军民团结和规范的社会管理。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去年,全区城乡居民低保、救灾救济、五保供养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发放低保金××万元,各类救济慈善款××万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救助是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精神,从维护广大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济为补充,各项优惠政策相配套的社会救济体系;建立健全以经常性社会捐助为基础、临时帮困和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会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建立健全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为骨干,基层福利服务网络为补充,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福利服务体系。切实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要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流程。完善低保补助金的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程序,健全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救助金额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检查,及时调整,真正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保。各镇对镇、村需承担的资金要及时落实到位,并建立配套措施,改善低保对象的生活待遇。要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低保信息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二要探索制订低保各项优惠政策。为切实解决低保对象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区民政部门要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人员考察学习,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抓紧制订切合武进实际的一些扶持办法。三要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救助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和扶贫济困送温暖及“一日捐”活动,发动、引导、组织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公益事业、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提高救助工作社会化水平。同时,对于残疾人这类弱势群体,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安排残疾人就业作为体现政府关怀、社会关心的一项具体行动来抓,切实落到实处。四要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区救灾应急预案已初步形成,该预案将要经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即将下发。各镇要对照区预案要求,认真制订本级救灾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区委、区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非常重视,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已经作了部署。区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部分职能,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基层民主和政治文明进程,关系到普通居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去年,我区荣获了“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的称号,这标志着我区基层政权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年,要以此为动力,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努力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新型社区。一要搞好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是今年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区各镇社区居委会已于去年底基本结束。区将从今年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一届社区居委会选举。各地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加大工作力度,严肃工作纪律,确保选举工作依法进行。二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条件,完善社区功能。重点要整合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星光计划”项目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社区硬件建设。三要搞好社区服务。社区工作的重点是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及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和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要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出发,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服务型社区,逐步形成经营性、福利性、互助性等多层次的社区服务模式。在具体工作中,区民政部门要继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牵头作用,总结经验,搞好协调,研究政策,加强指导,进一步履行好自身职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管理程序,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保障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其他社会事务性活动中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巩固军政民团结大好局面。今年,要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为抓手,坚持以双拥促优抚、促安置的工作思路,把创建双拥模范城(区)与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抓好优抚安置工作。一要妥善解决“生活难”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较低,生活困难。因此,要继续落实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采取抚恤优待、救助供养、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办法,多元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问题。二要妥善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多数优抚对象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困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各镇和区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优抚对象的医疗补贴,有效解决优扶对象“看病难”的问题。三要妥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区委、区政府对此历来高度重视,要牢固树立“以兵为本,为兵服务”的人性化工作理念,进一步深化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在提倡货币安置、自谋职业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沟通协调,建立融入社区的退伍士兵就业平台,切实保障城镇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军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社区党建新格局构建思考
*县城关镇位于全县中部地区,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是*省政府首批报请国务院批准的四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该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地表面积约147.1平方米公里,全镇辖14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84821人,拥有党支部72个,党员1092人。
适应城市化加快发展需要,及时将新型社区党的建设提上重要日程,要针对目前街道党建存在的问题,着眼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创建,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城社区党建工作之路,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成立社区基层组织,明确新型社区党建目标任务,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成立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从有利于社区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将过去纳入街道党建范围的四个整村和两个村的部分村民组和14个居委会,重新划分为七个社区进行管理,以社区党员的基本力量,同步建立社区党支部,根据党员属地管理的原则,把辖区内的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以及其他不便于参加原在组织的活动的社会阶层党员,其原在单位所属的党组织及时沟通,并把他们的组织手续转移到社区,党员超过70名的可以建立党总支。同时,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选强配齐社区党支部书记,推行社区支部(总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兼职,依法推荐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通过选举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对于社区居委会主任不是党员的地方可以通过机关党员下派,党员干部转岗挂职等配齐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二是合理调整社区班子成员,努力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可以从社区党支部领导成员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党员竞争上岗等办法。
明确社区党建目标任务。一是标明社区支部的职责内容、根据具体的责权各司其职。二是界定关系,减少和取消上级不必要的针对社区党支部的各类检查、评比和考核,适当减轻社区党务人员的中心工作任务,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抓党的建设。三是确定社区职能,对于本应属于上级职能部门的事,坚决制止转嫁行为,需要社区支部配合、协助完成的,应提供必要的权利和经费。
拓宽群众工作渠道,增强整个社会、居民特别是党员的社区党建意识。
关于基层党建工作总结
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灾后重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第四届省级文明城市、依法治区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便民、公平、稳定、幸福”的总体工作目标,按照“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基础,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抓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真抓实干,努力建设文明、幸福的魅力。现将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街道党工委现有辖区内党组织16个,其中;社区党委2个,社区党总支1个,党支部13个,含非公有企业党支部3个、社会组织建立党支部1个、退休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7个。
党员整体结构来说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无职业人员偏多。党员总数628人、其中;正式党员618人、预备党员10人。女党员253名,占党员总数的40%;少数民族党员7名,占党员总数的1%;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241名,占党员总数的38%.。35岁及以下的党员153名,占党员总数的24%;36岁至45岁的党员60名,占党员总数的10%;46岁至60岁的党员143名,占党员总数的23%;61岁及以上的党员272名,占党员总数的43%。
针对党员队伍现状,一年以来,街道党工委认真按照上级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机制,寻求载体,不断夯实党建基础。
(一)认真贯彻落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领导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