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22:19: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建设

社区转型与社区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或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机制对社会生活作用和影响程度的提高,社区结构类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正在由自然产业型向社会分层型转变。所谓自然产业型社区,是指同一行业乃至同一单位的人集中居住的社区,而社会分层型社区是指同一收入或生活水平的人集中居

住的社区。总的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其社区结构类型一般为社会分层型,与此相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社会,其社区结构类型一般是自然产业型。

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社区结构状况密切相关。从静态角度看,一定的社区结构状况是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从动态角度看,社会发展或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区变化或社区转型。那么,当前中国社会的社区结构类型究竟是自然产业型,还是社会分层型呢?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前中国社会的社区正在从自然产业型向社会分层型转变,其具体表现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住宅的商品化而出现了楼房区、别墅区等不同等次的居民住宅区,这些新生的社会分层型社区虽然在我国城市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它反映了社区结构演变和发展的趋势。这种社区转型给社区建设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从当前中国社会现状看,这种影响至少表现为如下方面。

首先,社区转型将使社区建设主体发生变化。在自然产业型社区模式中,社区建设的主体主要由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和居民工作单位三部分构成。而在社会分层型社区模式中,社区建设的主体主要由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物业开发或管理者三部分构成。这两种模式,从外延到内涵,从现象到本质,都存在许多不同从外在表现看,两种模式中的第三构成不同,即前一种模式中是居民工作单位,后一种模式中则是物业开发或管理者。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同,因为前一种模式中的居民工作单位一般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居民福利房的提供者,而后一种模式中的物业开发或管理者则一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商品房的提供者;从内在涵义看,两种模式中第一构成虽然都是社区居民,但前一种模式中的社区居民只是福利房的享用者,后一种模式中的社区居民则是商品房的享用者。相对来说,前者的主体意识要弱于后者;从内在联系看,两种模式虽然都是由三部分构成,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相对来说,后一种模式中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其具体表现是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物业管理者和物业享用者(居民)存在一种投入与回报的交换关系:一方是通过经济投入而获得非经济回报,另一方则是通过非经济投入而获得经济回报。这种经济联系的持续和有效又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

其次,社区转型将使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发生变化。社区转型必然导致社区建设运行机制的变化,这是因为在自然产业型社区模式中,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主要是行政化管理机制,而在社会分层型社区模式中,除了行政化管理机制外,还出现了市场化经营机制。在社区转型过程中,如何在行政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运作好市场化经营机制,还在探索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譬如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就为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和体制创新。从管理机构看,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由来自于物业开发者(物业开发公司)、物业管理者(物业管理公司)和物业享用者(居民或业主委员会)三方构成的新型管理机构。从运行机制看,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行政化管理为主向市场化经营为主的转变,从而出现了社区建设主体各方多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的局面。笔者认为,“百步亭模式”既体现了社区发展的方向,又是当前中国社会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理性选择。

再次,社区转型将使社区建设理念发生变化。在自然产业型社区,社区建设的理念大体上可表述为“守望相助”,这里蕴涵着二层意思:即安全和道德的社区建设理念,这是在几千年前就形成的并簇拥着中华民族在福寿康宁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现实中国社会社区建设的凝聚力量。而在社会分层型社区,除了安全和道德的社区建设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并必然产生如下新的社区建设理念:一是平等的社区建设理念。在社会分层型社区,由于人们在工作中的地位和角色是隐性的,即尽管这种社区内的居民可能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并不因其职业和阶层的区别而居住在一起,而是因其相同的住房消费水平而居住在一起,因此平等观念较为突出。二是民主的社区建设理念。在社会分层型社区,由于居民既是物业的享用者,又是物业的所有者,因此,他们进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更强。三是公益的社区建设理念。在社区建设中,如果只是一方获益而他方受损,或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那么社区建设中的各方将不可能从中受益,更不可能持续获益,因此如何使各方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分层型社区要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

社区与社区建设刍议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查看全文

区社区建设的启示

“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得到全国社区建设同仁认同的命题,5年前,被塑在了XX市XX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命题——“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也被塑在了区政府机关的大楼上。在这个并列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外人也许不会深究,而XX人正是在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以社区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撑社区建设,演绎了一曲踏踏实实、轰轰烈烈打造新世纪的新XX之壮歌。

“永恒主题”为什么永恒?

——来自XX市XX区社区建设的启示

早春3月,XX的夜晚还有些寒冷,而位于市中心、长达一公里的湖南路却是一派暖融融、喜洋洋——全市10多万市民为庆祝“梅花节”在这里尽情狂欢。欢乐的人群与灯光隧道、水幕喷泉、光环灯柱交相辉映,“全国文明一条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标识若隐若现。XX区区委书记叶皓看着这一切,脸上流出了微笑。

“10年前的湖南路还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路,1992年拓宽后,老百姓自发的拆墙开店,东搭一块,西盖一点,整个街杂乱无章,卖的大都是假冒伪劣商品。”叶皓介绍说,“现在的湖南路不仅成为我们XX区乃至XX市的环境亮点,更重要的是,它一年要为我们区贡献数亿元的财政税收。”

湖南路的神奇崛起,得益于XX区在1997年提出的“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个充满了辩证法的发展思路。正是这个思路拉开了XX社区建设的大幕。

查看全文

党建促社区建设纪实

服务让社区更美好

走进兰州市红古区的一个个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绿树成荫;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内,居民悠闲地看书、娱乐;居务大厅,工作人员挂牌服务,居民方便地办理各种事宜,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息扑面而来。

以党建为引领,建设服务型社区,红古区社区建设走在兰州市乃至全省前列。

“小四化”为社区送来好“当家”

在海石湾镇第一社区,班子成员在新建成的居务大厅为群众解答问题;在海石湾镇第二社区,社区班子成员正在社区为特困群众建房的工地上忙碌着……这些年轻的社区“当家人”,给人热情蓬勃、充满活力的印象。

红古区委组织部领导告诉记者,这是“小四化”给社区带来的新气象。

查看全文

城乡社区建设论文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

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民生,民生问题关乎群众的“幸福”,做好民生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是社会最基本单位,能准确了解群众诉求,社区服务与广大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直接相联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维护群众利益。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基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为社会稳定创造基础性条件。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从社区开始,建立解决问题的基层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社区建设服务管控讲话

区委政府专题研究和计划社区建设工作规格最高、参会人员最为广泛的一次会议,今天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区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社情民意的高度重视。刚才,总结回顾了两年来的工作,对今年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完全同意。区委、区政府对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同志对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社区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方向,请同志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面,代表区委、区政府就进一步搞好社区建设工作,给出几下几点意见

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和部署社区建设工作规格最高、参会人员最为广泛的一次会议,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社情民意的高度重视。刚才,总结回顾了两年来的工作,对今年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市政府办公室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根据市委的要求,市政府办公室于月日下午召开了府办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除2名同志因事请假外,9名同志参加了会议,市纪委常委同志也应邀参加会议进行指导。

一、认清形势,着眼大局,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区建设是党领导城市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又一个伟大创举。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社区的工作对象扩大了,职能增加了,社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城市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目标、方向和任务。社区建设之所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就是因为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强、巩固城市基层基础和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基础工程;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工程;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改革工程;是满足居民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因此,深入推进社区建设,事关城市改革、发展与稳定,意义非常重大。

年以来,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在省、市民政部门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下,在广大社区居民的支持参与下,特别是相关部门、街道和广大社区工作者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举全区之力落实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了社区服务领域,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率先在我市城中社区实行“公推直选”和“选聘分离”,扩大了基层民主,提高了社区的自治能力和凝聚力,增强了基层管理力量;改善了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促进了社会治安和城市社会的稳定。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社区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压力。从全国看,很多地区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宁波、上海、杭州等社区建设的先进地区,已经向现代化新型社区迈进。从全市看,各城区呈现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强劲势头,他们的工作劲头、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都不比我们差。从刚刚结束的“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构建和谐社会”来看,都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查看全文

市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成为新形势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阵地。最近,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现场查看、走访座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总体感到,这几年我市社区建设经过完善体制、规模调整、组织重建、活动开展等一系列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也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许多方面还需进行探索和完善。

一、现状和成效

我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全市12个县区共建立社区169个,基本达到了规模设置合理、组织比较健全、队伍逐步壮大、活动不断丰富、设施日益改善的计划要求,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社区建设开局良好。我市从*年8月开始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地域为特征,以居民认同感为纽带,以资源配置及发展趋势为依据进行社区规模调整,通过社区调整整合,将原有的353个居家委会调整划定为169个社区,其中板块型社区106个,单位型社区63个。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共建立136个社区,其中板块型社区78个,单位型58个;四个川原县共建立社区20个,其中板块型15个,单位型5个;五个山区县共建立社区13个,全部为板块型。对社区的机构、名称进行了统一规范和命名,使调整后的社区规模更加合理,职能划分明确,运转基本正常。

2、组织健全,管理逐步规范。各县区坚持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快社区组织建设步伐,不断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全市有163个社区建立了党组织,通过选举、选派等形式配备了159名党组织书记、391名委员,建立了纵横联系、覆盖上下的县(区)、镇(街)、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指导机构;分别制定了《社区党支部工作职责》、《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制度》等比较规范的党建制度,并实行党建目标责任制管理,构建了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确保了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169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居委会,配备了专(兼)职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制定了《章程》,建立了规章制度。成立居民议事会201个,有居民代表3547人,全面实行居民自治,使社区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涌现出了一批社区建设先进典型,*年9月渭滨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党建示范城区”,渭滨区清姜街道办事处凌云社区被中央文明委和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争创文明社区示范点”。

3、队伍不断充实,社区活动丰富。大部分县区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实行组织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法产生社区干部,有些还采取了理论文化考试、演讲竞争的方法。使社区干部的文化、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市社区干部(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总数达到1547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275人,占82.4%;49岁以下的有724名,占46.8%。坚持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许多社区坚持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创建“文明社区”、“无毒社区”,围绕“家政服务”、“居民求助热线”、“下岗择业”等开展“一帮三带”等活动。

查看全文

加强社区建设意见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人民团体,驻扬单位: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也是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居民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宏伟目标,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社区组织建设为关键,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科学合理设置社区。社区设置规模以3000户左右为宜,并按社区内公认度较高的地名冠名。加快城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步伐,“撤村改居”就近并入社区。对近年来区划调整和乡镇合并后个别规模偏大或不尽合理的社区要进行重新组合。

查看全文

低碳社区建设PPP模式研究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到2015年年末,要建成1000个国家低碳社区的试点,在2017年的时候,择优建成一批国家级的低碳社区的试点示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财力不足,而低碳社区又具有公益性,因此,注重商业化运作平台,引入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虽然低碳社区在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PPP模式在供给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但将PPP模式与低碳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已有研究主要是从低碳社区模式选择、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对已有案例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关于低碳社区具体建设方法与融资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PPP视角的研究更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运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启示,为应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减轻以及放缓全球暖化冲击,顺应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己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各国在建设低碳社区方面己迈出领先一步,低碳社区建构是为未来整体施政应考虑的重要课题。节能环保是探索推进PPP模式的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创新运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关于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城市空间从低碳绿色的角度可以分成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低碳社区(中观)、绿色建筑(微观)等小同的层级。

低碳社区的理论研究性发展。低碳社区建设的核心是零能源消耗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实现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科技创新、培育低碳文化、倡导公众参与和强化组织领导。建设低碳社区的主要途径是建造节能建筑、利用新能源、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社区结构、倡导绿色交通与倡导公众参与。低碳社区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PPP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具备管理的一般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还具有其它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职能:扩量融资,利用新技术以及特别值得强调的机制创新的职能。PPP模式的优点有:有效吸收民间资本,推动公共管理改革;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降低财政负担;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成本;设计理念超前和技术设备先进。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形“1+1+1>3”的机制,使进中等收人阶段的社会公众可持续地受益受惠;为一大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打开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空间,使现代市场体系更为健全和成熟;培育契约精神和催化专业、敬业的营商文明。适当的项目选择、合适的私人部门、明确的公私双方权利义务、合理的风险分配、适当的监管是PPP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总之,PPP模式对于政府来说,是必须积极运用来推进现代治理中化解财政压力、债务压力和充分尽责地实施和谐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城市的低碳发展将为地方政府预算增加新的压力和额外的地方融资需求。目前,低碳发展投资规模还远未达到可以满足低碳城市发展需要的程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低碳领域的投资资本不足。通过PPP模式创新,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整合公、私部门资源,发挥民营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PPP融资模式的初步设计包括:构建PPP气候融资管理制度框架;成立PPP气候融资专门管理机构;设立PPP气候融资绿色种子基金;组建PPP气候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完善PPP气候融资的碳交易市场;健全PPP气候融资绩效考评机制。要充分利用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政府资金的种子资金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低碳产业,可以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对低碳经济发展项口进行融资。PP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从管理视角看,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过程中,让私人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在实现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同时,为私人部门带来利益。在适当满足私人部门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PPP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关系,实行PPP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合作,实现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大众共赢的结果。

1、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虽然中国经济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但也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减少,难以满足提供大量优质公共服务的要求。低碳社区的建设势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等,单单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这时政府必须引入私人资本以满足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缓解政府财政压力,PPP模式符合时代的发展。2、PPP模式可以以较少的政府投资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激发潜在的投资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低碳社区建设的PPP实施的整个过程需要咨询、法律、金融、建筑、物业管理等各个行业密切配合,从而有利于补足短板,促进多个产业协同发展。3、在市场经济中,公共部门由于自身特点往往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落后,而私人部门具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为了提高盈利水平,有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因而,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作,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利益共享是维系PPP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PPP项目并不像商业项目一样,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私人资本具有逐利性,必须给予其一定的投资回报,才能保证关系的持续,有效率的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而低碳社区建设属于经营性项目,允许社会资本取得合理回报,比较适合运用PPP模式,这就为低碳社区建设的PPP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低碳社区包括两种不同形式,分别是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对于新建低碳社区可以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既有社区可以采用政府付费中的绩效付费,而且国家发改委在《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中指出,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地方社区投资建设,拓宽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国际合作资金等融资渠道,研究制定支持低碳试点建设的PPP等新型项目融资模式的优惠支持政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这就为PPP模式融资提供了支持。由于PPP项目投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运营难度大,成本高而利益回流较慢。合作双方必须处理好风险分配的问题,才能保证项目的低成本,高效率。政府方不能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把风险都让社会资本承担,必须加强合作。为防止社会资本为了一己私利推卸责任,政府方必须在项目的进行中,加强监督保证项目能够如期完成,资金能够有效使用,成果满足设定的标准。

促进CDM基金(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投资多元化,有效带动低碳投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在PPP项目融资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城投公司开展低碳社区建设PPP项目、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城市低碳投资基金,以及联合当地银行成立低碳融资平台,为公共与私人部门共同融资建设的低碳社区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保证低碳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低碳社区建设的PPP融资模式,能有效促进低碳发展产业化、商业化,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社区等级进行认证,获得认证的社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和政府奖励等。比如税收优惠,对低碳社区项目建设过程或者项目后期利润所涉及的相关税种,采取减免措施,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低碳社区建设除了要政府采取大量行动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居民身上,他们是最终受益者与执行者,是实施低碳社区的主观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让居民做低碳社区的主人,参与到低碳社区的规划、决策和管理中,在参与中让低碳社区的理念根深蒂固。

作者:李琳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查看全文

低碳社区建设研究

摘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城市作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使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区域。低碳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微观空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空间。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在总结低碳社区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和北京市低碳社区建设历程、现状以及目前北京低碳社区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为北京低碳社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

关键词:低碳社区;建设;北京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个原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首次提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各地城市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到总量的7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正成为一个“巨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主要责任,发展低碳城市应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鉴于全球以及中国节能减排的紧迫性,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并把该指标纳入强制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首次将“低碳发展”纳入中共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中国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中,社区作为“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型微观公共空间”,既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平台”,也是“落实管理、服务和设施建设的基础”,在低碳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低碳社区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理所当然应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的应有之义。低碳社区必将成为低碳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空间。

一、低碳社区的内涵

低碳的概念最早以“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中被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王仲成,2010)”。日本政府与学者于2004年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并于2007年2月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该报告提出“交通、住宅、消费行为等为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我国学者王芳(2011)指出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整体形态”。“低碳社区、低碳发展能力和动力机制应作为低碳社会建设的基础空间、重要内容和动力源泉,是构成中国社会低碳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过程的几个关键的着力点”。关于低碳社区的概念,核心点主要集中在最大程度降低低碳社区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LucieMiddlemiss,2009;黄文娟,2010;李永展,2008)。LucieMiddlemiss(2009)强调通过激励社区成员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的碳排放强度的目的;黄文娟(2010)认为“低碳社区中存在协同合作的形式,通过提供鼓励行为变化的有责任的环境与技术来降低他们成员生活中的碳含量的强度”。国内外针对低碳社区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实践,从低碳社区的建设内容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大方面的内容(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黄文娟,2010;刘立均和王婷,2010;Chen&Li,2010;高银霞等,2010;姜秀娟和王峰玉,2010):(1)紧凑的社区空间布局;(2)节能技术的运用和新能源的使用;(2)居住建筑的低能耗设计;(3)包括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的绿色出行系统设计;(4)低碳公共服务设施;(5)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

二、北京市低碳社区创建历程与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