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21:5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高新技术论文

1城乡统筹社区的概念解读及规划目标、策略

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看,高新区内的居民将实现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身份的转变,即由农民转为居民,安置区将结合新的居住模式,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为参考,重新组建社区管理机构,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过渡,实现“村改居”;另一方面是职业的转变,原住民失去了土地,从单纯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扩展到从第二、第三产业中谋取更多的收益,就业、创业成为必然选择。结合以上两个转变,遵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汲取城市社区的建设经验,充分借鉴目前新农村社区、保障性住房社区和旧城改造区等居住区域的建设经验,本文提出“城乡统筹社区”的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生活居民化、保障社会化、服务均等化和设施城镇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样板区(图1)。

1.1概念解读

从字面解读,城乡统筹社区由“城乡统筹”和“社区”两部分组成。首先,需要明确城乡统筹社区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其次,作为一种社区类型的规划,城乡统筹社区规划将居住功能建设放在首位,充分保障社区内居民的生活,因此其规划以地区物质环境整治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设施配置规划)为主,同时考虑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规划,旨在通过对“物”的安排,为人们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的活动与交流条件,最终形成一个生产与生活协调,充满人情味的开放、民主的新型社区。因此,城乡统筹社区应包含以下两方面的统筹内容:(1)社会统筹—重构城乡一体化的居住新体系。在居住与就业分布方面,打破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居住体系,以城乡非农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统筹协调农村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空间关系;在居住与配套建设方面,在延续现状布局、肌理和尊重农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推广现代化的农村住宅模式,而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城乡居住体系的不同层次予以确定。(2)制度统筹—推动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首先,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其次,以农村土地整理为先导,推进“撤村建居”工作;最后,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政策保障。

1.2规划目标

通过对城乡统筹社区概念的解读,结合安康高新区的实际,规划提出安康高新区城乡统筹社区的总体定位:兼具安康传统文化气质、共生和谐社会态度与现代生活品质的复合式社区。总体目标是打造一个以区内移民搬迁安置及城镇化、保障性住房、产业区配套居住等居住功能为核心,集商务办公、品质商业、时尚生活消费和山水景观休闲等复合功能于一体,融精英阶层、普通阶层和大众群体生活方式为一体的城乡统筹新社区。

查看全文

山地社区规划设计论文

1引言

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的“富力泉天下”项目为例,探讨原生态山地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总结在山地社区的规划构思,并提出一些在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点。

2项目简介

2.1项目背景

山清水秀的从化位于广州市东北部,是广州“北优”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休闲旅游业是“温泉之乡”从化主要的支柱产业。广州富力地产集团旗下广州德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富力泉天下住宅项目则位于广州著名的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内,东侧紧靠105国道,距离从化市温泉镇约1公里,距广州仅7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从化出口仅10多公里。项目西望“妙境”风景区,天湖公园、流溪河森林公园、流溪河温泉度假区、天湖瀑布、流溪香雪、仙沐园、三桠塘幽谷探险、钱岗古村落、温泉村等众星拱月环绕周边,是名副其实“核心度假区的度假核心”;基地北临流溪河,沿河风景秀丽;南依18洞高尔夫球场、休闲运动气氛浓厚;东揽森林海,地块中部还保留一原生态山林,将被打造为项目的生态山顶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为本地块打造成为度假休闲居住小区赋予先天条件。项目总占地面积64201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4939平方米,项目早于2008年开发建设。

2.2规划设计构思

查看全文

剖析城市周边新农村社区规划

摘要: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的应用分析

摘要:公共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离不开对老年人行为学的研究。老龄化已迫在眉睫,设计师需要从老年人行为学角度出发,去解决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的问题有待研究。文章将从老年人行为模式、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老年人行为学在养老社区中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行为学;养老社区;行为特征;行为需求

1老年人行为模式分析

在养老社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老年人作为目标群体需要设计师从其行为模式入手分析。老年人行为模式由两个部分———行为特征和行为活动形式组成。1.1老年人行为特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衰退。在视觉、听觉、运动、记忆等方面都不如从前。因此,在尺度设计上,要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学,并考虑设计的灵活可变性。同时,老年人日常行为活动往往又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时间特征,表明老年人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时的意愿和行为;其次是区域特征,代表老年人在特定区域和特殊空间进行的习惯性活动;最后是凝聚特征,当老年人在背景、文化、嗜好、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刺激下相互互动时,会表现出有吸引力的共鸣。1.2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形式老年人的活动形式受生理、心理及行为习惯影响,且受客观环境因素制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个体活动形式,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活动区域的空间大小,例如某些老年人的听力下降会增加孤独感,从而降低他们的沟通能力;第二种是小组活动的形式,是多个特定的小组活动组成,常见的如下棋和聊天,这种形式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性,小组的成员一般相对固定,并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最后一种是群组活动形式,由多个小组活动形式组成,这些形式通常发生在公园、广场和活动中心等开放式交流空间中,是老年人扩大交流目标的主要活动形式。

2老年人行为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生活的天地更加广阔,其生活需求也多种多样。老年人行为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2.1心理需求心理上的需求首先是对亲情的需求,老年人的亲情需求并不只是需要亲人照顾,而是需要与孩子、亲戚和朋友之间有密切的沟通。第二是娱乐需求,老年人的娱乐需求并不是单纯的需求,娱乐需求通常与交往、社会和健康需求结合在一起。第三是沟通的需求,老年人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交往,比如老年人退休后,他们与前同事失去联系并感到不适应。最后是文化需求,从电影、电视到阅读、广播、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可以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2.2生理需求生理需求中首先是锻炼需求,老年人在寻求健康生活的方面比年轻人更加渴望,且他们时间充裕,这使得老年人锻炼的频率比年轻人要更高。其次是医护需求,老年人对医疗及护理的需求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的专业问题不在设计范畴之内,但对于医护空间的设计是养老社区中很重要的一点。最后是陪助需求,解决需要陪助问题是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更全面的服务,其中包括一系列深入家庭的服务,例如家政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

查看全文

城市社区规划调整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社区建设进程,增强城市功能,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示范创建为引导,科学合理调整布局,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创新社区运行机制,抓好社区典型带动,做到社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全覆盖,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以1500户左右为宜,新设置的社区和单位型社区规模可以适度扩大。社区地域范围以街路为界切块划分,按照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社区;新建住宅区要列入社区规划,建成后及时纳入社区管理,保证社区管理全覆盖,消除空白点。

(二)因地制宜,便于服务。社区调整要切合实际,综合考虑公共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居民认同感以及入住率近期和长远相结合等因素,努力实现资源集约配置、合理利用,使调整后的社区更加便于管理,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查看全文

透析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问题

摘要: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一、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综述

摘要: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韧性社区规划思考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发展和我国韧性城市与均等医疗发展的大背景下,病毒肺炎疫情显现出了极强的传播性和破坏力。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韧性与健康城市所开展的文献调研,基于我国防疫工作中已可总结的成功经验,提出以社区为基础单元,打造自下而上的城市韧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思想。研究以我国江苏省镇江市为例,对城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十五分钟服务圈步行可达覆盖率进行分析,并以街道(镇)为基础单元对城市现状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韧性水平进行评估,据此研究对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服务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并为城市公卫系统发展提出建议,以促进城市卫生健康系统稳步向健康城市目标推进。

[关键词]病毒肺炎疫情;韧性城市;十五分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引言

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病毒肺炎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和应急管理系统迅速响应,在全国范围内紧急实施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以街道社区为单元的响应机制和反应能力对疫情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抑制作用,为我国战胜疫情发挥了极为有效的推动作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经过长期发展,近些年来开始从管理机制、疾病防控、医疗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国际先进发展模式广泛并轨。党的报告更是高举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多措并举,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发展重心。截止2019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03张[1],已达到国际较好水平,但在省市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配置不均问题。同时,国家疾病防控系统已初步建成了普及县级以上行政单元的控制中心或站点网络体系,防疫监控旨在消除风险于未然,但面对本次突发的病毒肺炎疫情的检验,我国公共卫生系统仍凸显出了不小的系统缺口,亟待完善。

2国内外研究进展

公共卫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健康城市运动”至今,西方国家提出了以社会凝聚、城市服务、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公平、韧性社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等为主题内容的“健康城市”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公共政策鼓励职能机构、社团、利益相关者等广泛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提升以社区为单元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形成社会和社区服务网络系统,“自下而上”提升城市韧性水平,为此西方国家引入了健康影响评价体系(HIA)[2],以城市健康标准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国内,香港在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之后,重点从城市建设方式上反思加剧疫情发展的原因,经科学评估后基于疫情与城市空气流通关联性的考量,香港政府规划署开展了空气流通评估可行性研究,并将相关成果纳入《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据此城市大型建筑项目均须开展“空气流通评估”,项目建成之后不对城市公共卫生环境造成不利影响[3]。2015年之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先后启动编制,其中最为显著的趋势之一是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数据信息和物联科技相互融合的方向,明确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计划与目标。以北京、上海、雄安新区为发展引领,未来我国城市应在持续推进均等卫生服务与医疗提升的同时积极完善以社区为单元的十五分钟生活圈,真正意义上将社区发展成为城市管与控的基础空间单元。

查看全文

城市开放社区规划反思与应对策略

[摘要]2020年春节前后我国突发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各城市相继启动了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封闭城市各级住区成为管控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强力措施,在控制人员流动、防止疫情扩散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一些开放式社区由于没有围墙,社区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连通,在需要封闭管理时表现出诸多不适和困难,这也激发了专业人士更多的思考。以此为出发点,文章就开放社区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实现有效管控,从形态布局、设施分配和多级管控三个方面提出反思及应对策略,以期对开放社区更具韧性地规划与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开放社区;封闭社区;合理管控

2020年春节前后突发病毒肺炎,快速蔓延的疫情考验着各个城市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2020年2月11日凌晨,武汉的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12号通告[1],宣布自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的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要求社区人员除非必要出行,否则一律不得外出。很快,国内其他城市也陆续采取了封闭社区、限制出行的管理手段(图1)。“临时封闭社区”这一手段看似简单,却十分有效,国内各大城市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在一个月之内湖北省外的城市传播人数迅速下降到个位数……同时,这一现象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住区规划与建设逐渐遵循“开放社区”原则,国家正陆续出台各类实施办法与标准规范,也对开放社区如何提高公共性做了诸多讨论[3]。而今,面对这场变故,住区需要紧急封闭,看似原本限制局地交通的围墙和大门,现在却成为住区居民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而原本被看好的开放社区直接暴露于城市,在需要紧急封闭时却困难重重,所以应该重新回到完全封闭住区的状态,还是增加开放社区的应急能力?开放社区又如何管理才能具有韧性?这些都是需要业内人士积极思考的。基于此,本文提出反思及改进策略,以供业界思考与讨论。

1开放社区在突发事件下的规划反思

开放社区是为了共享社会的资源、城市交通高效、增添城市活力的,正在逐渐被接受的一种住区规划形式,它强调功能的复合性、空间的流通性与设施的共享性,这些特性反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成为短板。1.1反思之一:开放社区内部空间应全面流通?开放社区由于没有明确的物质空间边界作为划定,道路出口多且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步行系统密集。但由于社区内外联通,平均分配了人流与车流,一旦需要封闭或半封闭管理,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到人流集聚的出入口或交叉口,限制社区内外人员流动,这给社区管理增加了难度。此次疫情中大部分开放社区使用了“铁丝网、木板”、临时路障等设施阻断社会车辆的穿行,甚至使用电焊焊封居民楼单元门的极端措施来对一些老旧开放社区进行强制管控,这暴露出现有的一些开放社区并不具备及时封闭能力的问题。1.2反思之二:开放社区功能、设施是否应完全复合与共享?开放空间功能复合与设施的共享将居民生活、工作、休闲和娱乐等多样需求一次性实现,方便社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使社区人员构成复杂,涵盖了各种阶层,虽一定程度削弱了城市贫富隔阂,但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更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同时,社区内部空间完全复合也不利于区分出明确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难以快速反应,将私密空间保护起来。面对这种情况,在开放社区内部,应如何合理配置设施、区分公私空间值得思考。1.3反思之三:开放社区应如何长效管控?开放社区在管理上过分依赖社区居民的临时自愿组织,社区志愿队伍的召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期是管控的黄金时期,社区初期的迅速反应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在常态下提前建立社区的应急管理机制,组建固定的危机管理队伍,防止突发情况下在社区管理中出现互相推诿、责属不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开放社区应该怎样团结居民,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通过以上反思可以明确的是,开放社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将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虑在内,从规划设计、社区管理两个方面增强开放社区的应对能力,保证开放社区必须具有及时封闭的能力,在常态下提前建立社区的应急管理机制,组建固定的危机管理队伍,促使社区居民在危机下团结一致。

2开放社区的规划设计策略

查看全文

学习型社区规划建设开题报告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