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21:55: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管理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管理体制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社区建设是加强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年以来,我区的社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调整了城市社区规模,建立了社区组织体系,有了一支专职社工队伍,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和稳固,社区组织管理体制还不是很顺,长效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和资金短缺等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笔者在社区实际工作中的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区居委会组织不相适应。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与居委会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社区工作关系不顺的问题:一是职能部门工作“缺位”,有关工作进社区,牌子进来了,但经费不能完全落实,人员不能保证。二是社区工作“错位”,政府有的职能部门不分“主办”和“协办”,既不给经费也不给人员,硬向社区居委会交任务、派工作,还设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把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从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三是居委会工作“越位”,因政府大量的行政事务向社区延伸,均由社区居委会去落实和代行监管,如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清扫、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忽略了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不具备执法权这一性质。现在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职能,又承担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使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和束缚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培育和发展。
(二)社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社区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居委会规模调整后,社区规模增大,社区居民人数增加,平均管辖3500多户,一般有5000-7000人,大的有10000多人。随着政府中心工作下移,并不断向社区延伸,社区事务也相对增多,管理难度相对加大。社区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到党建、精神文明、综治、城管、计生、档案、安全生产、民政、社保、国防等10大类近100项工作任务,工作繁忙。而目前每个社区包括居委会成员、计生专工、社保专工仅有6至7人。在做好居委会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各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完成下派给社区的工作任务和有关人口、经济、安全生产等专项调查或大型普查。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还要双休日上班、错时上班,社区干部苦于没有分身之术,疲于应付,社区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三)社区干部队伍尚不稳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社区专工队伍:一是社区专工素质虽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看还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和业务培训,知识面不够宽,有的还难以信任社区工作,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社区专工的生活待遇偏低。经济收入除“两保”外政府拨付的月基本工资仅600元、奖金100元,职务月补贴50至150元不等。**年我区出台的《莲都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专工待遇有所微调,但仍然偏底。另外,社区之间自有资金收入不一,社区的财务使用全区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各街道及社区各行其事,造成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专工收入也不很平衡,难以调动全体社区专工的积极性。社区专工大部份通过公开招聘的,由于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为此社区难留优秀人才。莲都区从**年公开招聘的87名社区工作者中,到目前止,因社区专工待遇低而自动辞职或跳槽的已有21名。这就直接影响着社区专工队伍的素质和队伍的稳定。
(四)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还较为薄弱,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社区基础设施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社区居委会有了办公用房,但不尽人意,有的设置不合理,有的在二楼、甚至在三楼,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办事很不方便。由于社区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目前仍有少数社区的办公用房没有落实。活动用房不足,尤其是服务和经营用房很缺乏。社区难以开展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和经营活动。“市区一家”的理念与实际还有较大的差距。莲都区每个社区的办公经费每年仅有10000元,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各社区之间的共建单位整合不一,其共建经费的筹集多少也悬殊较大,不利于平衡发展。社区的发展没有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社区工作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分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必然的途径,就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城乡一体化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管理,重构农村社区平台建设,以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本文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首先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对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要求,最后提出了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途径
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使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并初步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而相比于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却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相比还远远滞后。为此亟待对农村社区管理进行创新,既要承接和过渡现有的框架体制,同时又要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二元结构体制,而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以及缓慢的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凸显了二元结构体制弊端。为深入推动农村社会转型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中,一此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力度,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也日益模糊了传统的行政建制村的功能,行政村建制正在被农村社区建制所取代。然而相比于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现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却远远滞后,传统村级政务不能严格分开。在国家的惠农政策下,只有妥善处理好村级组织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才能提高纠纷调解成功率,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更多支持。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开始明显增加了农村社会的村务和政务。而受制约于自身的人力和物力,对于繁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村委会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村委会的行政化行为也再无资金支持。这种行政化管理体制与现阶段农村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不符,也有悖于服务型政府功能。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要求
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而且借鉴了许多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这对完善我国现存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拥有宏大叙述,却忽略了在具体实践中社区管理体制中的主体———社区管委会,其实社区管委会作为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主体,在当下的社区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需要在理论及实践中加以明确,才能在本土化的经验基础上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二、浙江农村社会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特点及创新意义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下乡,让农民同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步共享现代文明,从2005年开始,浙江部分地区就开始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浙江农村社会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的做法
一般做法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并村(行政村)或者联村,在原有的一个或者多个村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社区,村与社区同构,一个社区有一个村或者多个村,形成了一社区一村一经济合作社或者一社区多村多个经济合作社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模式。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按照省、市、区委的统一安排,我区从*月上旬开始,到*月份,在全区党员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头脑,对于推进*谱区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是我们抓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据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着力抓好学习调研,本人通过围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学习调研感到,近几年来,我区街道、社区为搞好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街道、社区形成了工作联动格局。
一、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各街道、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关于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工作方案,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工作措施,着力开展了各项工作。
1、街道、社区职能进一步整合
根据改革方案要求,街道、社区对各自职能进行了梳理,对有关机构进行了整合,街道内设机构改为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计生办公室、财政所(新增)、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新增)共7个办公室,对每个办公室的职责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街道下属社区管理中心(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市容所、街道综合执法中心(新增),通过改革,使街道新增了协税、护税,城市综合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执法等工作职能,进一步做大做实了街道,扩充了街道职能。同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理顺了街道与驻区单位的关系,派出所按照街道行政区划,按“一街一所”设置,派出所负责人兼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工商部门在街道设立了分局,与街道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工作关系,税务部门的分局或科室也与街道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工作关系。
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的职能,理顺和规范了各组织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对社区工作实行了“准入”制度。对有关单位向社区乱下指标、乱压任务进行了约束,减轻了社区的负担。还不断提高了社区干部的待遇,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干部的积极性。
社区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为不断完善我区农渔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区政协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由区政协提案委和农办牵头,区财政、民政、农林、建设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组成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区农渔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听取了部门、乡镇、社区干部及政协委员、基层群众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渔村社区体制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渔村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农渔村新型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室。各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制定方案,分类指导。相继制定了《关于建立农渔村新型社区的实施意见》(定委[20*]8号)、《关于深化农渔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定社工委[20*]15号)文件,明确了建立农渔村新型社区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规模设置和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步骤以及社区组织机构主要职责、各项制度和要求等,确保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根据全区农渔村居住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村民认同感等不同情况,将全区166个行政村按照地理位置、村庄类型、经济强弱等状况,推行“并村、单村和联村”三种模式,在全区建立新型社区73个,其中并村和单村建的社区66个,占社区总数的90%;联村建7个(均为城东街道和环南街道,下步通过“城中村”改造,融入城市社区)。通过并村,缩减到88个村,基本实现了村与社区“合一”的管理服务体制。三是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夯实党在农渔村执政基础。同步组建了社区党组织、管委会和共青团、妇代会、治保、民兵、人民调解等组织机构,明确社区管委会工作职责和要求,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管委会行使统一的管理服务职能。各群团组织开展精简、高效运行的各项活动。四是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公共服务职责。各社区大力开展了对农渔民的就业培训、科教、卫生、治安、保障、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立综合性的村民培训基地,加强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教育,引导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建立农渔民文化体育组织和专业队伍,繁荣农渔民文化体育生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村民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生殖健康、计生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形成“20分钟卫生服务圈”。建立调解室和警务室,健全群众性治安保卫、民间纠纷调解组织,及时调处各类矛盾,控制治安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救济、五保户供养等救助体系,落实农渔村老年农渔民“以奖代保”金、农渔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创建小康社区,推进农渔村“三清、四改、五化”建设,加快了农渔村道路、饮用水、电力、通讯、改厕治污和科教文卫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变了农渔村面貌。还开展了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村民提供方便。五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公活动条件。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渔村社区办公和文化活动用房建设,各社区通过对各村办公用房、村集体闲置的房屋、学校布局调整的闲置校舍及其他弃用的公房调剂、整合的办法,改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条件。区里安排专项资金,乡镇(街道)也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办公用房不少于100平方米,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到目前,全区已累计改、扩、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1个,完成老年活动室建设51个,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老年活动室面积分别达到1.04万和3.06万平方米;做到室内外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六是建立社区干部的管理考核和报酬待遇制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报酬待遇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并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三保”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制度。其中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由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1:1:1承担。大大减轻了农渔村集体经济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渔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型社区尚无明确的法律地位,特别是联村建社区的更是存在两张皮的情况,开展工作难度很大。
二是村民对新型社区期望值过高。新型社区建立以来,农渔民“等、靠、要”依赖思想较重,特别是投工投劳积极性不高,期望政府能大包大揽农渔村各项建设,主动性、首创性和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
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与思考
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区从20*年开始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在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与实践的基础上,目前正是我区新农村建设由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对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形势进行了分析与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浅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肯定*农渔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农渔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居民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到2007年,全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降到4%,人均GDP达44488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同比增长17%,比上世纪末增长129%。80%左右的农渔民脱离了传统农渔业,实现了转产转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给*区村级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区委根据省委城乡统筹发展和市委关于在渔农村建立新型社区的工作要求,主动适应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在农渔村建立新型社区,初步探索出具有海岛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的农渔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一)创新村级组织机构设置模式,配强干部,夯实了农渔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基础。为适应海岛城市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在20*年6月结合实际,按照地域相近、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认同的原则对农渔村社区构架进行调整和改革,通过并村建立新型社区73个,将原来规模小、人口少的行政村合并建立社区,其中村与社区合一的体制共有66个占90%。对城郊结合部村,以村村联合的形式建立7个社区。并同步组建了社区党组织、管委会和共青团、妇代会、治保、民兵、人民调解等组织机构,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管委会行使统一的服务管理职能、各群团组织开展活动的精简、高效运行的社区组织机制,顺应了村委会向社区管委会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注重加强农渔村社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了社区专职干部的选聘、管理、考核和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采取“选、聘、派”等多种方式,充实农渔村社区“两委”班子力量,配好配强社区专职干部,在村级换届选举、“两推一选”的基础上选聘产生社区专职干部394名。并引进、参照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和社区建设的模式,明确社区管委会工作职责和要求,更加注重农渔村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会救助等民生工作。建立和落实社区干部工作报酬及“三保”金待遇制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报酬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其中工作报酬、办公经费由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1:1:1承担,大大减轻了农渔村集体经济负担,激发了社区干部工作热忱。区委组织部、区新农办等部门每年组织社区干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履职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履职能力。加强党建工作,拓宽农渔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深化“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去年创建农渔村“五好”社区党组织16个,夯实了农渔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基础。
(二)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和网络,适应了农渔村事务管理的社会化新要求。为造福农渔民,强化事务管理的社会化,促进利益和谐,农渔村社区相继建立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生、综治和调解等服务组织,积极提供各种信息和帮助农渔民培训就业服务,已累计组织培训农渔民22653人次,农渔民转移就业人数186*人次。按“应保尽保”的要求,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落实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结对帮扶、危房改造、帮助低收入家庭就业等对象及工作措施,累计完成困难群众危房改造942户;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6.7%;2678户4165人的低保对象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救助。社区组织发动广大农渔民参加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到去年全区参保人数为203033人,参合率已达92.86%;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新增15075人,累计达到44435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体育、法制教育活动,累计改、扩、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1个,完成老年活动室建设51个,完成图书室建设73个,不断满足了农渔民精神文化、生态文明的需求;深化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以奖代保”金制度深入人心,已从20*年的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今年的42元,惠及全区60周岁以上的35040名老年农渔民,并随经济发展逐年提高。社区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会会精神和新农村建设教育为契机,致力于小康社区创建工作,三年来有53个社区开展了小康社区创建,经市对我区前两批38个创建小康社区考核验收,成功创建了马岙镇马岙社区、城东街道洋岙社区和马岙镇三胜社区等3个为全面小康社区,盐仓街道兴舟社区、金塘镇沥平社区、册子乡南岙社区等11个为基本小康社区,初步小康社区24个。
(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提了农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型社区建立以来,打破了村域小、实力弱、规划难等因素的限制,农渔村资源得到了整合和充分利用。各地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功能配套”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渔村社区村庄整治建设,加大了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保洁、改厕改污和文化体育设施等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渔村基础设施。全区共累计建设完成通村联网公路283.4公里,新建准四级客运站5个,港湾式候车亭77个;整治溪坑河道总长度201.1公里,实施2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农渔村饮用水工程累计受益人口6.42万人;实施完成畜牧规模养殖场治理16个,实现农渔村垃圾集中处理乡镇10个,完成白沈线白泉段8.1公里的生态廊道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面积5.8万亩;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2个。目前,全区开展社区村庄整治63个,村庄整治率达65.7%,其中建设示范社区(村)10个(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7个)。结合工业项目落户、“大岛建、小岛迁”和库区异地安置工程等,实行多层公寓式和联建房的建房模式改革,推进中心村建设,已初步确立了旧村整理型、新建型和保护型等规划建设的基本模式,全区累计共拆除旧房11.6万平方米,建设新房16.043万平方米。同时,积极探索旧村改造和新社区(村)建设的新模式,如马岙镇三星社区已启动了村民小区住宅建设,该小区一期安排10户居民建房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户型、统一式样、统一使用太阳能、统一污水处理,既节约了土地,又推进了社区新村建设。
社区新管理体制方案
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面临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和新管理体制试点的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模式,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本着推进政府各部门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功能、营造社区自治环境、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培育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完善社区服务网络的原则,在江苏路区域构建大社区自治框架,建立政府主导、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单位参与的新型社区公共管理平台。即政府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相配套的综合服务平台。从而在大社区框架内形成治理结构多元化、社区服务社会化、民主自治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逐步为行政机构淡出社区,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居民自治创造条件。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一)设立市南区江苏路社区公共服务委员会(简称江苏路社区委)。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3人;委员会其他成员由各居委会主任和社区单位推荐的代表组成。
公共服务委员会内设1个中心:即公共服务中心,中心主任由公共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另设城管助理、民政助理、计生助理、司法助理、综合治理助理各1名;干事若干。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全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精神,确保全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得到深化,取得实效,七月中旬,区委办、区民政局就当前全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情况联合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了群众测评、座谈讨论、随机走访等形式,共发放了测评表350余份,参与座谈的干部群众达120余人,随机走访群众30余户。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全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召开后,各街道、各单位始终把贯彻落实现场会精神作为工作重点,领导有力、措施得当、成效明显。
一是“四化”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各街道、各单位积极围绕市委余欣荣书记在全市现场会上提出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完善六级网络,推进网络化管理。纵向上重点加强了党小组长、楼栋长(片长),居民骨干(党员户、文明户)第五、六级网络建设,加强了各层次之间双向对应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楼栋党员责任区制度》、《楼栋党员联系户制度》,开展了优秀楼栋长、党小组长、文明户和社区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系马桩街道在全省首创了“海选”楼栋长的举措后,目前已直接由居民投票产生楼院自治管理小组96个,涉及住宅小区、楼栋庭院167栋(处),力争8月底覆盖率达到100%;**街道在楼栋单元中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建好一个组织、选好一名楼栋长(党小组长)、叫响一句口号、发挥一个作用、凝聚一方群众,在居民住户中积极推行“四亮相”措施,即亮党员身份、亮服务岗位、亮义务责任、亮服务措施;广润门街道成立了53个楼栋(院)管委会,12支社区“110志愿者队伍”,参加人员147人,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绳金塔街道建立了党小组长、楼栋长月活动机制,每月组织他们在社区以会议、学习的形式开展一次活动。目前全区共有楼栋长、党小组长和片长6847人,覆盖率达95%,选出了居民骨干共8000余户。
横向上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完善社区“四位一体”管理体制,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管理小组)223个,已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50多个。十字街街道建设桥社区进行了社区居民自治试点工作,将社区楼栋划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均成立了居民自治委员会,由自治委员会对片区的大事进行决议,探索社区议事权、行事权分离的工作模式。加强街道社区与中央及省市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议事协调机构,成立社区党建议事协调机构108个,参与的驻地单位共641个,覆盖率达90%以上;加大社区内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力度,在建设桥社区商业街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和商会,在福田物业成立了流动党支部,在民营企业南昌馨意庭(设计)装饰有限公司成立了党团工妇组织。朝阳洲街道与驻区单位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帮助解决一个问题、共同过一次组织生活、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成立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为居民办一件实事、帮扶一户困难居民;南浦街道建立和形成了以社区“议事会”为核心,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议事园”、“议事箱”、“议事栏”、“执法热线”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社区议事机制。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调查报告
街道和社区是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责大权小、事多钱少,使得一些街道、社区人浮于事,矛盾不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加快城市管理步伐?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南昌市**区全面展开,遵循责、权、利统一和人、财、物配套的思路,他们创新体制,创新管理,为街道社区组织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城市管理新路。
体制: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长久以来,街道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许多的政府职能,由于责、权、利的不统一,人、财、物不配套,致使其行政效能和运转效率难以令人满意。南昌市**区实施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前,有10个街道办事处沿袭上世纪50年代一成不变的管理体制。每个街道7个机构,20名干部,要管5至8万人的120项工作。“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要人没人”。同样,作为一个自治组织,新兴社区往往又被街办“改造”成自己的“派出机关”,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社区自治受到制约,更谈不上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区区委书记刘卫平介绍:“去年下半年,南昌市确定**区率先实施街区体制改革试点,这在江西省尚属首次。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加强城市基层基础管理,完善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市、区、街‘责任明确、分工细致、共同协作’的城市管理框架,提高对全社会的管理控制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南昌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区牢牢把握四条原则,即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位置前移、财力下放、规范行政。突出强化街道管理职能,并从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下派干部到街道,增强街道工作力量,改革后街道办设有11个工作机构,其中包括党政办、财务所、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城市综合管理办、计生办、综治办、环卫所、劳保所、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工作人员增加到40名左右。在街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第三级城市管理框架。
市委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意见
为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方面工作关系,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保证社区建设高效协调运转,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建设“新型社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功能,突出社区自治和管理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社区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利益所求为宗旨,把服务社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责权统一,服务效能。规范政府各部门在社区的各项行政职能,合理设置社区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理顺各方面的职责、关系,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