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7:16: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渗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理课堂美育的渗入

本文作者:吕虹单位:贵州省经济学校

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的自然美,人文美等教材内的审美因子,展示、外化、整理和提炼教材中显示性和隐性的美育因子,在经济地理比一般学科更以说为主,趋于理性,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讲得枯操乏味。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点,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和大漠?当学生有强烈向往欲时,教师即时给学生指出,你去怎样了解?怎样去欣赏和评介呢?地理知识告诉你,这样使得整个经济地理教学变成一弘活水,注入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往,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使学生们感觉到经济地理课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探索活动。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经济地理学不单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类活动离不开环境,身边美好的事物会被我们忽略,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才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多么地美好。五岳的挺拨秀丽,长江、黄河的奔腾磅溥,北国的林海雪原,南国的秀丽水乡,诗一般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神秘莫测的莫高窟,金壁辉煌的北京故宫,黄山的奇松,壮丽的万里长城,锦色清幽的武夷山,温柔似水的千岛湖,世外桃园的阳朔等等这些如画的田园,林立的高楼,巍峨高山,滔滔江河,星移斗转四季灭替,七彩资源,亿万生物,浩渺的太空,广袤的海陆,连绵的工业带,发达的交通,灿若群星的名胜古迹,享誉世界的工程建筑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人文景观都能使学生从心底感到地理知识是一枝文艺百花园的绮丽的花,是讴歌祖国山河美的诗篇、游记、传说、故事,就是一幅山水画。

在教学中,教师的心态,品格,气质,语言,举止等修养也极大程度,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表情、举止、姿态等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抛开所有私心杂念,以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教师衣着、发形整洁大方,自然端庄,能透出时代气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精美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也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引人入胜新课导入,逐一分析讲透学生提出的疑问。授课中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描述事物的字斟句酌,清晰淮确的表述出来的名山大川的险峻美,广袤无垠的自然之美,人类创造的智慧之美等等,使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艺术环境中。

经济地理教学中的板书、板图和板画也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精心设计的板图,流畅的板书,层次分明,色泽明亮配搭合谐的板画能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我國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及旅游业等各业的生产发展、生产布局及各行各业之间联系、柤互的影响和制约等犹如一幅幅美仑美奂的画卷呈现在学生面前….将经济地理的美学蕴涵充分地发掘出来,寓教于娱乐之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用完美的教学手段征服学生的心灵,到达中职教肓的最高境界,那种枯橾无味的说教荡然无存了。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杌等现代化经济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利用到课堂上。它们可以直观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使得教学环境更加生动优美,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转化。

总之,从美学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有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地理学习在轻松,愉悦的审美情境中,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中共中失國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利于开发智力,对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决定就把美育在地珵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跨世纪一代新人需要融入更高的美育体验,需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在经济地理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育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全文

品德课堂渗入人心

尽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变数。这些“稍纵即逝”的“流星”又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只要教师能根据变化着的动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采取得当的措施,就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绽放更多的思维火花,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例如在教学《班级中的“岗位”》这一课时,我曾让学生围绕“班上还有哪些事需要设个‘岗’?你想承担什么‘岗’呢?”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就在大多数学生争先恐后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想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时,我却分明听见有几个学生在小声地嘀咕:“我才不想承当什么‘岗’呢?无事一身轻呀……”“我可不想去干倒垃圾这种脏活,我要当就要当个‘大官’……”听到这里,我不禁一震,孩子的这些真心话暴露出他们的自私心理、责任感的缺失以及对苦力工作的歧视。我怎么对此置之不理?于是,我索性让学生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个“横空出世”的枝节,引导学生们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明白了每一个岗位都是一种责任,并无贵贱之分。

1.关注细节,润物无声。

在上《我更了解自己了》一课时,我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优点,同学们侃侃而谈。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的同桌朱某没有优点。他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而且卫生习惯很差……”这一说,其他学生也开始应和。此刻,那位被指名的学生已经满脸通红,头低得不能再低。虽然这位同学平时的表现的确很差,但如果我继续“批斗”他的话,只会造成该生的一蹶不振和同学间的不睦。于是,我笑着说:“朱某同学以前是表现不好,可我刚才看到他羞愧难当的样子,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一种优点呀!老师相信他今后也会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也希望同学们能帮助他、督促他,好吗?”同学们纷纷点头。从那以后,朱某同学的进步很快,他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真正融入了这个大集体中。

2.把握留白,张弛有致。

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实践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品德教学不能随着下课铃声戛然而止,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前课后、课堂内外的和谐发展。教材中留出的大量空白就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与纽带,能使品德课堂变得张弛有致。例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这一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调查身边几种不同职业者的工作情况,并采访他们的劳动感受,有条件的还要进行模拟体验;到了课上,大家把访问和调查的收获一一进行交流汇报,因为他们有了亲身体验,他们才能理直气壮地与他人进行争辩,才能在争辩中总结出生活的真谛,感受到劳动的幸福。再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一课后,我班开展了“我是家庭小主人”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实践活动,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并写好体验日记。学生们通过体验,自然而然生出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实现了道德认识的“后延”,进而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心与心在这里碰撞,情与情在这里交融,简简单单的教学,扎扎实实的收获,美与丑的概念悄然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我坚信:这样的品德课堂必能飘满心香!

作者:李群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陶都小学

查看全文

美育渗入德育的必要性探讨

本文作者:张煦春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道德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许多专家对这方面也有着较多的研究,他们已经从许多领域中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比如说,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哲学领域等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由于不是在同一个领域进行研究,对它研究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方法论上也会有着不同的特征。沈嘉祺《教育学视野中的道德情感生成机制》中,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他认为情感在转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直入式的情感反应,包括感受、理解、体验、反应四个环节,另外一种是移入性的情感反应,它包括觉知、理解、体验、反应四个环节,在实际中,外界的刺激作用的对象不同的话,那么上述的两种模式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会影响到人们道德情感的形成,因此意义非常的深刻。由于前者在感受和体验上是直接的,后者是生动的、整体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后者更是个人形成良好道德情感的好方式。

励志歌曲演唱对道德情感培育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的社会学中就存在一种“比德之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说人们更应该重视自然美,因为自然美可以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通常最直接和最普遍的自然美可以诞生出人们对家乡以及国家的热爱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之初,性本善”,最自然的善可以让你看清世界以及生活的美丽之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世界将是一片和谐的景象,也就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美好的滋味,反之,社会道德败坏,自然就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之处,我们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古代的孔子也认为音乐与这巨大的作用,如果善于利用音乐的作用,还能有助于政治上的统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格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可置否的是,人们总能在励志歌曲中得到生活中各方面的启迪和感悟,甚至还有可能由此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主要就是在文章中寻找到一种美感,而这种美感就是存在人们的情感之中,人的情感的产生是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如果人能够欣赏到一种美感,人的情感自然就会好起来,反之,就不能产生好的情感。在欣赏励志歌曲时也是同样如此,现如今,励志歌曲越来越体现小我的精神,这可能与当下更多的人只重视自身的利益,而很少去考虑他人的利益有关,从这种现象中能够看出来生活上一些本质的东西,虽然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层次,但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道德意识却已经弱化了。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个体发展得好,这个集体才会繁荣富强,可是却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和教训:只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存在,我们才能永远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族精神是每个中华民族的子民们所不能摒弃和遗忘的。如果励志歌曲的创作能上一个层次,那其发挥的积极影响和感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美育渗透德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查看全文

社会学元素在影视艺术的渗入表现

【摘要】影视艺术与社会文化思潮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社会学元素融入影视艺术中逐渐成为现阶段影视制作的新趋势,对影视制作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社会学元素在影视艺术中的渗入进行研究,阐述了社会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影视制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社会学元素在影视艺术中的渗入表现,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加强对社会学元素的融入,提高影视艺术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社会学元素;影视艺术;社会结构;地域文化

社会学元素渗入影视艺术中,不仅体现着时代变革,对于影视制作方面也具有深远影响。在社会元素融入影视艺术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影视艺术的社会效益,需要影视制作相关人员重视社会学理论的导向作用,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形势,判断影视市场发展趋势,结合影视制作实际情况,了解广大受众心理需求,充分挖掘新时期影视作品内涵,注入新时代社会学元素,实现影视艺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学科,涵盖社会阶级、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生产活动等各个方面,而社会学理论诞生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对社会学元素的总体概述,主要包括社会功能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三种基本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说:“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家在长期钻研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活动产物,究其根本是从社会探究中分析出的理论概念。”社会学理论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也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尤其在影视文化领域,社会学理论的融入对影视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大影响,重点表现在社会学当代都市、社会结构、宗教伦理、地域文化四种基本元素在影视艺术中的渗入。著名社会学家索罗金在《社会和文化动学》中,简述了社会元素对文化的作用,以及社会文化动力学对影视艺术创作的积极影响,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内涵[1]。

二、社会学元素对影视制作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品德教育渗入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研究

摘要:一些新市民子女会在高年级数学学习中呈现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等问题,数学教师将品德教育渗入数学课堂导入环节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将数学教材故事、传统美德教育、教师个人魅力的话题引入课堂导入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关键词:品德教育;数学教学;导入环节;新市民子女

新市民是全面深化改革中产生的新阶层,他们从农村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其子女也会随他们来到城市上学。受以前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新市民子女在城市的“新”学校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在高年级数学课程上存在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等问题。在对新市民子女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数学课程为切入点,以品德教育为依托,深入研究将品德教育渗入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路径,以提高新市民子女数学学习质量。

一、新市民子女数学学习现状

首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新市民子女在随父母来到新城市之前,往往在“老家”接受教育,受地域因素等条件的影响,很多新市民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任务观点”,即老师布置任务,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一旦回到家中,离开了老师,便会肆意自由,没有了规范,没有了任务,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其次,学习规范力度不够。数学学科是对该学科本质和规律的概括,有着深刻的逻辑性和规范性,求真务实是其本质。从学科本质来说,科学精神、规范意识、逻辑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基本素养,如果学生缺乏这些素养,则会“谬以千里”。但是,学生的父母往往要外出务工,顾不上督促孩子学习、规范孩子的学习习惯。学生存在作图不规范、做题逻辑关系混乱、字迹潦草等问题,数学成绩可想而知。第三,实际运用能力差。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新市民子女接受的教育往往以知识教育为主,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通常,他们对数学的识记掌握得比较好,定理、定律等背诵得比较流畅,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容易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对计算方法记忆得很好,但是遇到实际运用时却计算得较慢,而且计算质量较差,对于熟记的定律定理无法灵活运用,更无法举一反三。

二、品德教育与导入环节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渗入思考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干预下,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是教育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此后的30年,伴随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2)改革开放以来的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稳步扩大的一个时期。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从598所增加到102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40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在校生规模从86万人增加到341万人,招生在校生年均增长分别为5%和7%。其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颁布,拉开了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改善和强化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职能,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3)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要求,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调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布局结构,对涉及30个省市和48个部委的400余所高等学校进行了宏观布局和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将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的367所普通高校中的近250所划转省级政府管理,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建形成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新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同期,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发展,高校招生、收费、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后勤社会化制度改革也逐步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4)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5)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6)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当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2.1主管部门对高校管得过死,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高校不只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器上的螺丝钉,要使大学具备在科研上求真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上努力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和教学方面拥有充分自主的权利,同时有国家、社会承担严谨的责任,才能及时、有效对科研方面的最新动态、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需求作出反应,完成国家与社会赋予高校在科研和教学上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和指导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管得过多、管得过细,最终由“管学校”变成实际上的“办学校”时,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必然会像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那样,缺乏效率,问题层生。

2.2大学行政化、官僚化严重,内部缺乏活力这是对高校管得过死的一个直接后果,高校变得越来越像一个行政而不是办学机构,养成了很重的官僚习气。

2.3评价激励机制背离教育规律,与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要求背道而驰由于高校已经演变成一个行政机构,其办学水平的衡量也采用了行政化的标准。

查看全文

品德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渗入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界定

我国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有共识的观点认为:幼儿德育是培养幼儿德行、品德的教育,是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品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情感教育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于“渗透”一词,《新华字典》中解释为: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就是要使品德教育进入到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

1.游戏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学派认为,儿童是他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品德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儿童的品德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而发展起来的。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幼儿园大多数游戏活动,教师是主导者、指挥者,在游戏目标的制定、游戏组织过程和游戏组织形式的确定方面,缺少儿童主体性的发挥。杜威说过:“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儿童也是如此,我们要把一些道德认识有意识地灌输给儿童,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儿童去执行。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娃娃家”中,儿童在分配角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明明想扮演爸爸,浩浩也想扮演爸爸,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不休的时候,老师说:“好了,不要吵了,浩浩扮演爸爸。”明明听完老师的话不情愿地嘟起了小嘴。这个案例中的教师只是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分配角色,而没有教会儿童谦让、懂得分享,缺少了对儿童品德教育的渗透。

2.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品德教育的渗透

查看全文

小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是德育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特殊意义表现在: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目标明确,音乐艺术的情感与德育互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从词曲着手,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生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发芽;音乐实践活动,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开花;用音乐教学强化其他教育途径的效果,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结果。教师必须挖掘音乐教育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陶冶、影响、启迪,直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育人;审美

诸育德为先,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德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德育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的有力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众所周知,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出发,强调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体,智育为主线,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一、音乐教育在德育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渗入素质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

高中物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查看全文

高校英语系听力教学文化渗入

摘要: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听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是制约其听力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专业英语听力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化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分析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对听力教学的影响,主要探索在听力教学中有效实现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

Abstract:DuringtheteachingofEnglishmajors,thetrainingofstudents''''listeningskillisverycritical.However,theabsenceofstudents''''relatedculturalknowledgeisoneofthemajorreasonsthatrestricttheimprovementofthisskill.SoencouragingthepenetrationofBritishandAmericanculturalknowledgeisbecomingmoreimportant.Aimingatit,thenegtiveinfluenceoflackingrelatedknowledgeonlisteningteachingisanalyzedsimply,andtheeffectivewaystoenhancethestudents''''culturalknowledgearemainlyexploredinlisteningteachinginthethesis.

关键词:听力教学;英美文化;渗透

Keywords:listeningteaching;BritishandAmericanculture;penetration

1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背景。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文章有很多是欧美人撰写的,如果学生不了解他们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听这些文章时,如果作者又以为读者了解这些知识而认为没有必要交代清楚的话,那么学生就不一定能听得懂。例如,在专业英语听力教材StepbyStep2000第一册unit7中有一篇听力材料,讲的是“Kwanzaa”,内容是有关非裔美国人在每年12月份庆祝丰收的一个节日。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在听了3遍之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在老师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之后,马上茅塞顿开,在听了另外两遍之后,文章基本大意完全掌握了。再如,一篇介绍美国电话网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Itprovides800telephoneservice.在美国,打不收费的长途电话时要加拨800这个数字。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这句话的正确意思“该网提供800不收费电话服务”了解成“该网提供800个电话服务”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