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5:54: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判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判管理

审判管理论文:小议法院审判管理的改革

本文作者:王春年谭登云工作单位: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

审判管理改革的模式探索:系统审判全程管理

(一)系统审判全程管理的内涵宗旨1.系统审判全程管理的内涵"系统审判全程管理,以司法公正与效率为价值目标,以审判工作为服务对象,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基础上对立审执进行一体化整合,将系统优化与全局一盘棋的审判管理理念渗人到审判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模式"易言之,系统审判强调审判工作向其前道环节和后道环节的延伸,强调立审执的一体化,前道环节如财产保全诉前调解诉前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基本状况的调查证据保全等)立案立案前等环节,后道环节如执行结案后等环节;全程管理就是对立审执的全程进行协同管理,既包括全员管理,又包含全院管理,既包括院党组的宏观管理,也包括审判管理办公室的中观管理庭长的微观管理,既包括审判工作的管理,又包括审判管理与服务于审判工作的人事管理政务管理的契合管理"理论研究表明,审判管理,是围绕案件审判展开的,以审判决策程序控制质量督查行为激励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体系".,〔5〕因此,系统审判全程管理模式的主要运作要素是:科学的审判决策机制有效的程序控制制度合理的质量督查制度和完善的绩效评估与奖惩制度"2.系统审判全程管理的必要性"任何强调法官独立性的理论都无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法官不能像一个医生或律师一样独立开业或独开一个审判机构"因为法院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权力机关的运作单位是一个分工协作的整体"这不仅是效率的需要,也是公正的前提"因此,毋庸置疑的是,司法运作的过程必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民法院在人财物的资源整合上,在人事管理政务管理上审判实务管理上一体化推进公正审判的过程"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必须突破原有的单一管理分散管理的落后模式,对原有单独的分立的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创新,总结各部门存在的问题难点,整合法院系统的各条战线,形成结构完善责任明确的系统管理模式,实行法院的综合管理集约管理"(二)系统审判全程管理的新型理念1.以系统论整合立审执监审判管理活动"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基层法院都是一个大系统,由审判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在实践中可能有许多个庭室组成"各个庭室如果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将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审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这么说,审判工作除了案件审判就是审判管理"因此,构建科学的审判管理模式,必须全面梳理和整合审判工作中的有关管理事项,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基层法院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将法院内部不同系统之间法院与政府各部门之间建立接口关联,形成一个联动整体,以便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从而促进审判行为廉洁规范;尤其是,我们应当树立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7〕全方位推进审判管理工作的改进"江汉的三位一体模式,〔〕北京朝阳法院一体化审判管理体系,都是系统管理思想在一个个个案中的体现"2.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审判管理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意思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社会是个大系统,法院是个小系统"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同样适用于人民法院的内部管理"基层法院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审判人事与政务管理统筹立审执统筹管案与管人统筹管理与服务统筹局部与整体"在审判管理中,要坚持全员管理,把审判委员会审判业务庭合议庭,从院长庭长到审判长法官等每个审判组织每个审判人员,纳人到审判管理体系之中;要坚持全程管理,以过程管理为抓手,为立案分案排期开庭裁判执行等每一个环节配以任务指标要求,确保裁判过程严谨规范公开透明;要坚持全面管理,从人到财物,从管理到服务,从立案到执行,从法院内部到法院与外部的接口"总之,审判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司法实践中的统筹兼顾方法论,就是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并且,能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系统审判全程管理的实践运行

(一)整体与局部,无缝链接1.坚持立审执各环节环环相扣,实现审判环节的全面协调"(l)案庭立足服务,兼顾审判与执行质量"在立案机制改革中,应根据立案庭的职能和作用将立案庭定位为服务+管理,即为诉讼当事人服务,给法院领导当参谋,为审判业务执行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监督审判业务执行业务"按照滨湖法院制定的立案审查要点,立案庭有三大管理监督职能:一是完善分案工作机制,实行电脑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原则,从源头上杜绝人情案关系案;二是承担流程管理的一部分职能,对每个受理案件的审判环节进行一定的流程监督"三是为审判执行做好服务工作"例如,为了提高执行力,立案法官必须加强对当事人诉讼指导法律释明和风险告知,主动提醒当事人申请采取诉前和诉讼保全措施"(2)强化审判业务管理,明确审判人员配合执行的职责"在审理阶段,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和要求,并对各个环节实行同步跟踪监督;加强案件审限管理,细化各个环节的审限要求,严格审限变更的条件和程序,重点加强对审限延长中止扣除中断四类案件的管理,防止超审限现象发生;在定案阶段,完善合议庭议事规则,加强对独任审判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办案质量"(3)加强执行阶段的资源配置,提高执行质量"虽然,立案阶段执行阶段作出了最大的系统审判的努力,但执行阶段的执行难的问题还是难以避免"对此,我院的措施是:第一,审执配合,夯实执行基础"在审判阶段,法官对被告转移财产的行为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强化诉讼调解工作,提高调解案件的当庭履行率和自觉履行率"不能当庭履行的,引导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中设立约束性条款"要求审判法官作出的裁决文书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可执行性以及社会的认可程度,特别是判决主文,必须具体明确,避免可能引起的歧义,减少执行时执行异议的发生率"强化判后答疑制度,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案结事了"第二,强化执行,提高执行效率"在进人执行程序后,灵活运用执行方法,大力推进执行和解,把强制措施和说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案件执行到位"注重发挥典型案件警示宣传作用,并予以公开曝光,营造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声势,从而起到威慑作用"第三,以执促审,提升执法水平"通过实施立审执联动机制,审判人员更加注重审判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注重执法水平的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审判作风,解决了对当事人的感情态度问题,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帮当事人所需,增强了工作责任心"2.科学配置指标体系与单项指标,实现审判考核的合理化"科学的考核指标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审判质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各个单项指标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各单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案件审判的不同方面不同环节,既有其独立意义,也与其他指标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和互补性"〔〕在实践中,法院考核要避免指标的片面性与单一性"28年以来,我院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将科学管理作为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关键手段,通过一年多的试行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三大机制三项内容三化管理为核心的三三制大绩效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形象的预期效果"绩效考核办法将法院管理和考核内容确定为审判工作法院队伍司法政务三大块,深化为岗位业绩思想作风廉政建设调研信息诉讼成本五大部分,具体细化为7多项,每一项均有相应的量化指标与分值,并设定每一项的加分或减分点"考核中对每一项事项打分,得出全院19个部门与全体干警的最终得分与排名,让人一目了然"(二)全面管理与周到服务,并行不悖1.管理与服务,两手都要硬"审判管理包括审判业务管理和审判服务或政务管理管理两大方面"其中,政务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因为法院的基本工作就是审判工作,一切管理工作要以审判工作为前提并服务于审判工作"滨湖法院紧紧围绕法院审判职能这个核心,努力为审判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为审判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滨湖法院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科学管理的理念,建立起一套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运转的运作机制,如院务会议和庭务会议制度,岗位考绩规定开庭规则等,使广大干警明确工作原则和职责,理顺各方关系;还能建立一套确保法院干警正常生活活动的秩序,拓展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生存发展空间,增加法院文化氛围,解除了法院干警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干警的生活情趣,激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滨湖法院通过摄影讲座摄影实践与摄影比赛活动,干警在审美与找美的活动中深化了对核心价值的理解,注人了强烈的精神动力,从而在全院营造了一种正气昂扬蓬勃向上的工作氛围"当然,滨湖法院还注重对司法行政干部的培养"滨湖法院在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广大干警的业务能力,强化对广大干警的专业教育,使其知识不断优化专业眼光不断提高"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有效提高审判服务手段"建设计算机局域网,能够加强流程管理审判辅助管理司法档案管理司法统计管理等功能,能有效提高审判工作的综合效率"审判业务管理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现立案分案审理结案归档等各个环节的基本功能;二是对审判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跟踪的功能;三是提供输出一些固定格式的报表单据裁判文书的打印功能等;四是在多用户并发操作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等"我院依托信息化管理,保证审判流程的全程公开,使全程管理得以落实"我院网络信息化建立起来后,每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环节的信息,都按既定的运行方向运行"这就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公正程序的客观化与真实性,也为法官的审判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例如,立案时,负责立案的法官只需将案件相关信息逐一输人电脑的立案信息栏中,由电脑对案件的案号自动生成"负责排期的法官利用电脑对案件自动生成开庭时间承办人书记员和法庭后,通过局域网传到辅助法官手中,电脑操作避免了手工操作可能出现的排重开庭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三)审判管理与人事管理,互相街接1.突出法官主体地位,建设民主管理机制"由于审判权与审判工作的特殊性,审判管理不能简单地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或等同于行政管理"因为,审判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权"它是对原被告之间权利与义务及其相应责任大小的判断,是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的判断"判断属于思维范畴,它是一种认识活动,必须符合思维规律"而行政活动属于行动范畴,它以决定或命令为前提,强调行动的整体性行动的统一性"一如论者所言,行政是一种管理性活动,行政运行结构是单向的线形的,运转程度是调查一决策一执行一反馈,主体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运行的方式是命令和服从"审判由于是一种判断性的活动,它要求判断者超脱于纠纷之外,兼听双方的意见,保持中立的态度,依照法定的程序审查事实和证据,经过独立思考,根据法律标准作出权威性判断"主体是由诉辨双方和居中裁判的法官组成,是一种三角结构".,〔.〕公巫祥院长认为,审判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正确把握管理的制约性与审判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审判管理,应当在审判权的规制与独立之间寻求一个连接点,使两者之间既保持必要的合理的张力,而又不至于相互排斥甚至对抗"一方面,要遵循权力必须接受制约的铁的定律,加强对审判权运行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审判组织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为此,滨湖法院在突出法官主体地位方面,坚持:第一,发扬民主,吸引法官参与管理"在实践中,审判管理要突出法官主体地位,增强法官的民主意识,鼓励和重视法官对审判管理的参与"例如,以审判管理中的案件质量评查为例,引人一线法官参与案件质量评查的方式"〔川第二,明确不同审判组织之间的职责划分,发挥法官的自我管理能力"明确划分不同审判组织的职责,进一步规范独任法官,合议庭,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之间的分工,通过引导广大法官普遍高度关注自身的审判质效状况的自我意识,以质量评查的数据或结果,促使法官分析对比审判质效指标,总结审判经验查找差距,逐步提高各自审判业务水平与技巧"2.加强监管与注重激励不可偏废"在人与事人与物的关系上,人始终是主体,审判质效的提高最终要通过审判人员的能动性来实现"因此,审判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人员管理上"人员管理,从管理方式上看,有制约性管理和激励性管理之分"公王祥院长认为,制约性管理侧重于对审判行为的约束和规范,有利于规范法官行为;激励性管理则侧重于对审判行为以积极引导语鼓励的方式引导,有利于调动法官对审判工作产生热情与兴趣"所以,加强监管与注重激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制约,必然带来审判行为的失范;没有激励,审判工作将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审判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兼顾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当前,案多人少,审判庭法官都承受巨大审判压力"我院尤其能抓好激励性管理工作,切实增强审判管理的互动性,真正使审判管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对表现突出的审判人员,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使审判人员的积极行为维持下去"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审判质量奖,每年评选出若干名审判数量居前案件质量高的法官授予审判质量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而且,我院还经常组织一些法官自娱自乐的活动,如红歌会体育比赛等各种休闲方式,有效地激励了广大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肯干的精神"

自我院推出系统审判全程管理改革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审判效果"如下图所示,自28年以来,结案与收案的比率一直在高位运行,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在稳步下降,而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率也能逐年降低"三年来,群众对法官作风方面的投诉大幅下降,无重大违法违纪发生"收到群众表扬信锦旗多件"干警的执行力明显提高,党组决策和工作要求落实一杆到底,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经测评干警对班子的满意率创历史新高"在近期有关部门的问卷调查中,人民群众满意率等指标位居全市基层法院前列"29年被评为省优秀法院"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大局服务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将不懈努力"王胜俊院长指出: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坚持用制度管案管权管人管事,是人民法院加强审判管理的有益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发扬"近几年来,我院在系统审判全程管理的制度创新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但这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与科学管理的目标相对照,仅仅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做法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和解决"当前,基层法院面临着诸如案多人少质量存疑等多种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提升法院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完善系统审判全程管理的制度,在组织领导指导评析监督制约等多个方面,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真正实现以科学管理推动法院工作的全面科学发展,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

查看全文

审判管理管理理念论文

理念是支撑主体的基本观念。审判管理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正义。正义是法律永恒追求的基本价值,是构建科学审判管理体制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基础。正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美国法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并且明确地指出,“正义即公平”。可见正义是有关公平的观念、思想,原则和制度的总和。正义有两个维度,一是公正,二是效率。公正是司法追求的根本价值,司法失去公正,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是“分配的实质正义”,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是“运送正义的方式”。虽然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存在冲突和悖论,但二者在本质上统一于“正义”的内在价值。司法公正应当有利于社会整体正义的实现,有利于正义总量在社会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公正并不是司法唯一的价值追求,“正义的第二种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效益”。正义离不开效率,效率低下,正义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社会已离不开法律对资源的效率性分配,在人口日益膨胀与资源日益稀缺的矛盾冲突中,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利用与配置以不断满足人的价值需要,乃是法律不可缺的价值之一。法律对经济的调整如此,审判管理体制对审判力的调整也同样如此。司法效率的追求目标,一是诉讼成本合理化;二是诉讼效益最大化。管理就是为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创造优良的内外环境,实现整体优化,良性互动。

审判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理念是:

(一)主体性理念。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制度管理是方法,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管理的最终立足点必须是人。一切管理论的根源是人的个性与组织规则的对立统一、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对立统一、组织动员与组织控制的对立统一、独立性与系统性的对立统一。由于这种对立统一,导致组织管理决策需要高度保持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又需要有对个人行为的有效控制,这两种管理价值、管理目标、管理功能互相是对立统一的。管理必须源自于人,服务于人,在管理中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作为培养教育人的过程,通过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并自觉自愿的为实现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努力,化对立与统一,实现两种管理价值的平衡和统一,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系统性理念。管理模式从整体上规定着司法运行的效果。通过管理,一个组织要实现的是“整体凸现功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的构架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特征、最优化特征,定量化特征、信息化特征、有效性特征。通过系统的整合,使系统发挥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力。因此,管理必须是系统的,管理必须具备系统性理念。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具体问题,以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制度设置完善组织运行系统。

(三)程序性理念。程序性之所以能够成为审判管理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因为:首先,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微观性、专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制度规范下的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其次,审判管理是以审判权的行使为管理对象,审判管理必须尊重审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其科学性的主要体现是程序性。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离不开严谨有序的诉讼程序。

(四)效益性理念。诉讼制度的目的在于错误成本与直接成本的最小化。审判管理必须具备效益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强调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审判的法律效果是通过法律适用或审判活动,使法律包括程序法和实体法得到严格遵守和证明,从而发挥依法审判的作用和效果。审判的社会效果是通过法律适用或审判活动,使法的本质特征得以体现,实现法的秩序、自由,正义、效益等法的基本价值的效果,从而使审判的结果得到社会的公认。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互为因果关系和互相包含的。一个正确的裁判既应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应有良好的法律效果。任何两个效果背离的裁判,都将是错误的裁判,法官的职责和智慧是把两者有效地统一起来。审判的社会效果是法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审判要体现国家利益和符合社会正义;审判结果应被社会所承认,有较大的公认度,更好地实现秩序的价值、自由的价值、正义的价值和效益的价值。在司法活动中人民法院组织法中规定的法院的任务和职能,要求法院通过审判活动,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效果。反之就违背法院的任务和职能。可以说,审判机关的职能决定审判活动必须要注重审判的社会效果。在审判管理中,要促使审判主体关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国家利益,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德的进步,关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关注审判结果的可实现,通过审判机制,进行有效的理性对话使社会对审判结果有较高的公认度,并有效回应社会的司法评价。

查看全文

法院审判管理制度论文

一、审判管理结构的两分法

基于对近年全国法院审判管理实践样态的梳理,根据不同的标准,审判管理结构有三种不同的两分法。根据审判管理的内容,可分为审判指导监督和审判事务与决策管理。审判指导监督主要指院长、庭长对案件实体裁决的指导监督等。审判事务与决策管理即围绕审判程序性事项和审判质效测评等辅助性事项,不以调整、确定或处分当事人具体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不介入或干预案件实体审理和裁决的管理活动。具体表现形式为审判动态监控、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效考核等。①根据审判管理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内在审判管理和外在审判管理。“广义的审判管理,包括内在于审判权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管理行为和外在于审判权运行过程的各种管理活动;狭义的审判管理是指近年发展起来的外在于审判过程的由审判管理专门机构从事的各种专门管理活动。”②可认为,在上述广义的审判管理中,内在审判管理即为审判指导监督,外在审判管理即为审判事务及决策管理。只不过内在和外在审判管理主要是根据表现形式作出的划分,而审判指导监督、审判事务与决策管理主要是根据管理活动性质作出的划分。根据审判管理的行为特点,可划分为司法性审判管理和行政性审判管理。司法性审判管理与审判指导监督(内在审判管理)大致等同,行政性审判管理同审判事务与决策管理(外在审判管理)的外延基本一致,但该划分认为院长、庭长指导监督是司法性权力,而案件质效评估、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等属于行政性管理活动,故而作出司法性与行政性审判管理的划分。③课题组认为,在司法性审判管理与行政性管理的划分中,审判管理仅是在某些方面借用了某些行政管理手段,同时审判管理也较行政性管理具有更强的服务属性,与严格意义的行政性管理显然是迥异的,将其定位为行政性审判管理,有扩张司法行政化之嫌,与审判管理去行政化的发展方向不相一致。更重要的是,该划分认为院长、庭长审判指导监督是司法性权力系欠缺法律依据的判断,《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三大诉讼法均未明确院长、庭长有对审判组织的审判权进行实质性管理的权力,院长、庭长对个案裁判的审判管理是基于行政管理者位置而产生的行政性“权力”。相较而言,将审判管理分为审判指导监督(内在审判管理)和审判事务及决策管理(外在审判管理)更为科学。将审判管理进行两分法划分并不具有当然的学理价值,也不代表课题组认同审判管理从逻辑上可以作出两分法的划分,其意义在于审判管理实践活动的确存在对案件实体进行指导监督和对案件质效指标以及流程进行管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两种不同的审判管理活动有不同的性质和运行规律。只有做出基本的划分才能厘清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在深化司法改革背景下提出修正路径。

二、审判管理制度的实践困境

审判管理制度本是为解决司法建设和运行中的问题而在实践中产生,但在实践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研究审判管理制度仍应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审判管理制度的强化,对提高审判质效、防止裁量权滥用、促进司法公正廉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审判管理制度行政化因素的膨胀以及偏失使其成为审判权运行行政化的重要体现,审判管理制度困局俨然成为深化司法改革尤其是司法去行政化的障碍。以院长、庭长监督指导个案审判为核心的内在审判管理制度和以案件质效评估为核心的外在审判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均出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困境。

(一)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制度之困

院长、庭长审判管理与合议庭独立审判的关系问题,是人民法院四个五年改革纲要反复涉及的内容,制度变迁几起几伏,尤其是自2010年全国法院强力推进审判管理以来,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呈现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关于“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指向正是解决院长、庭长审判管理依据不足及职责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制度困局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制度形成欠缺实证佐证。加强院长、庭长审判管理的动因在于院长、庭长是优秀法官,没有院长、庭长的审查把关,审判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司法不廉有多发的趋势。事实上,“二五改革纲要”实施之后逐渐呈现院长、庭长收权趋势,并无审判质量上升或下降的实证分析,只是一种逻辑的应然判断,而可能忽视了制度背景,即司法评价的高低起伏与社会环境有关等,而且社会对司法的感观更多基于热点敏感案件,而与院长、庭长收权放权对审判质量的影响不一定具有直接关系。当然,以“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为核心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同样应当注重实证调查与研究。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9家法院牵头推进试点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对照组来评估试点效果,科学厘清改革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真正构建在实践中有生命力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其二,制度正当性不足。院长、庭长的内在审判管理已构成对案件实体裁判的实质影响,其授权制度依据应为法律,但法律制度却付诸阙如,仅有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文件作出模糊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5号)第16、17条规定,院长、庭长可对合议庭的评议意见和制作的裁判文书进行审核,有异议的可建议合议庭复议,但是不得改变合议庭的评议结论,合议庭复议后庭长仍有异议的,可将案件提请院长审核,院长可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法释〔2010〕1号)第7条规定,对重大、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案件、合议庭有重大分歧的案件等,可以由审判长提请院长或者庭长决定组织相关审判人员共同讨论。尽管两个司法解释赋予院长、庭长的仅是审核、建议复议权,但鉴于院长、庭长在法院科层制格局中对各项资源的支配地位,这种审核、建议复议权在实际运行中已演化为实质性的审判管理权,以司法解释性文件赋予的院长、庭长审判管理权限制法律赋予的审判组织审判权,在制度正当性上存有缺憾。全国法院自2010年加强审判管理以来,强化院长、庭长实质性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制度设置,使得院长、庭长介入案件裁判,从过去“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变得较为名正言顺甚至堂而皇之。这使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问题更为严重。其三,权力越集中越有可能导致权力滥用。把司法公正寄希望于院长、庭长的独善其身和有效把关,本身就是审判权运行机制中的一种人治思维。院长、庭长对审判结果具有一锤定音的能量,反可能使权力寻租更为便利,影响审判结果的信息可以通过庭长、分管副院长以行政化的方式畅通无阻的运行。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就全国范围看法官违法违纪中院长、庭长占有相当高的比重。④一些地方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种现象。⑤在科层式的法院层级结构中,合议庭基本对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没有反向制约,院长、庭长审判管理的强势地位极可能导致新的司法不公不廉。院长、庭长强力行使审判管理职责的另一恶果是,一旦与合议制的滥用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司法裁判中的利益共同体,进而形成司法不廉窝案之源。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职责和合议庭一定范围内的独立裁判权结合起来,就可能形成合议庭在诉讼程序及事实和法律上做好基础,院长、庭长利用管理权限拍板认定的现象,这无疑是用内部审判运行机制给枉法裁判披上“合法外衣”。其四,无法突破理论瓶颈。司法的亲历性与判断性,这是司法之重要法则。⑥尽管不可否认院长、庭长管理个案实体裁判在一定程度、范围和时间内起到了积极效果,但其理论根基的缺失难以回应诉讼法原理的诘问。我国三大诉讼法早已经确立辩论原则和公开审判制度,院长、庭长对实体裁判的管理活动显然不符合公开审判制度及辩论原则。诉讼法理中的直接审理原则、言词审理原则、排除传闻证据规则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适用的诉讼原则,法官对个案的处理必须亲历其境,听取诉讼两造论辩,直接审查证据和事实,形成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院长、庭长实质性审判管理与这些诉讼法原理均南辕北辙。尽管有论者主张,司法亲历性原则等经典原则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法律适用问题可不适用亲历性原则,亲历性的要求并不构成对行政化决策方式的根本性否定。⑦但无论如何不直接审理案件,仅凭听取汇报、审阅书面材料认定事实显然不符合审判权作为判断权的认识规律。法律问题并非法官的专属权限,法官在法律问题上也应受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制约。⑧法官法律适用意见的形成同样有赖于听取诉讼两造针对法律观点的论辩,尽管这种需要程度弱于事实的内心确认。

查看全文

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如同人民法院工作的双翼,是促进法院工作提升,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在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智慧法院”的建设,如何在“智慧法院”的建设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合理的审判管理机制,是现阶段要进行研究的问题。作为审判权行使中流砥柱的基层法院,应当立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大时代背景,在“智慧法院”的视角下对审判管理进行改革,在平台应用与研发、数据挖掘分析、评价体系改善、复合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共享、网络信息安全防控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试探寻构建合乎时代发展的新型审判体系,以此全面提高司法公正性,体现服务为民的司法精神。

【关键词】智慧法院;审判管理;司法改革

一、“智慧法院”视角下审判管理概述

在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周强院长曾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比喻成为法院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智慧法院”建设由此而生。那么,如何在“智慧法院”视角下建立新型审判管理机制,成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现代新型审判管理重视通过数据资源、信息技术实施量化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审判权行使中流砥柱的基层法院,其审判管理机制的运行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件审判质效的高低,关系到法院职能的发挥。因此,探索智慧法院视角下基层法院审判管理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慧法院”要求法院各方面工作都能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但就目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体制来看,有些基层法院对于“智慧法院”的建设其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应用性和覆盖面还有差距。(一)审判管理软件的运用滞后。伴随“智慧法院”建设的持续深入和开展,人们对于审判管理建设亦开始形成清晰的认知,不过由于存在平台软件运用滞后的不足,导致审判信息化软件设计和更新频率遭到忽略。有关电子卷宗的运用所提供的智能辅助功能、全流程以及法院运用未能实现全面覆盖。且智能化、人性化建设落后、应用效果不及预期。部分信息化手段不但不能提升法官办案的效率,反而加重了法官办案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建而不用”、“华而不实”的问题。在审判管理层面上影响了预期效果的显现。审判管理以明确事前职责作为发展前提,并通过跟踪监督结合事后问责的方式,达到了贯穿案件全过程的目的。当前审判管理还有着粗放化管理的不足。管理无重点,精度不足。对审判实践中随时可能发生案件质量问题,还缺乏动态性分析;在审判过程中还存在管理办法少,过度依赖于事后的监督评查的问题。由于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不够重视,导致无法对案件审理的动态行为展开合理的评定,折射了审判管理中的不足。(二)信息采集及处理能力不强。若能促进法院所有的司法活动甚至乎所有案件数据的完整采集,产生司法大数据库。采取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的审判管理。这将会对于司法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法院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有限,加之基础设施不足,这些数据难以在审判管理的分析研究中应用,有时为了提取有价值信息还需对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当前的司法数据应用分析模式,侧重于总结司法活动历史情况和特点。大数据对于分析、预测审判态势,制定相关的审判计划、确定工作目标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想要填补其中不足,要求审判管理对司法数据展开分析总结,做到关注当前的要点并预测未来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三)审判管理模式化、偏重于个案管理。审判管理是一种宏观上组织、协调管理行为。审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数据筛选、分析和整理,即全面的数据化统计。数据统计只是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进而对司法活动进行评价和改进。审判管理主要通过数据量化排名来进行管理目标,存在着重量化考核排名的可能,而忽视了对于合理区间的考虑,过于重视个案管理,而忽视对人的考虑,有可能会影响审判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而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有关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表现出模式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过于注重量化考核。总体来讲,一些评价指标不能达到管理的准确性。例如,并不是一审判决错误造成的案件发回重审的情况,而是因为有新证据和事实被发现,有机会在二审中引起再审或改判的问题,并不是法官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然而,现行的案件质量评价并不能有效区分二审与再审的区别以及选择的原因,而是将其全部纳入数据统计中计算,这样一来,便会极大影响案件评估的精准度。2.过于重视数据排名。审判管理旨在服务于司法审判并保障其办理效率。数据排名是其管理方式的一类。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审判的公正性和高效化。不过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数据排名通常是根据司法效率价值展开的。存在过于关注排名的问题,并因此违背了司法规律和公正性,导致悖离了管理的初衷。(四)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不足。在“智慧法院”视角下的审判管理改革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基层法院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一是法院复合型信息人才相对缺乏。基层法院一般只有一到两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系统突然故障往往难以处理。由于司法工作本身受到的限制,需要技术人员既懂系统维护,同时具备相关的审判执行方面的知识,以便使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审判执行等工作。由于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知识的法律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二是法院对于复合型人才重视不够。法法院在构建“智慧法院”系统和平台时,多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将设计和建设委托给第三方,法院内部信息人才的介入较少,对复合人才的重视和重用不足,因此,无利于培育法院复合型人才。

查看全文

法院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汇报

根据市中院()号明传《关于组织有关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的通知精神,我院组织了民商事、刑事、行政、审管等部分庭室的负责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座谈内容经整理,按通知分类汇报如下:

一、当前全省三级法院审判管理组织机构应采取以审判管理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

我院座谈认为,法院审判管理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把审判管理的概念加以定位,无论从法院的职能上还是从法院所肩负的使命上,法院都是一个集审判、执行业务性较强的国家司法机关,因此宏观上必须定位于以调整审判策略为落脚点,其次从法院审判工作的职业特点上,是要紧紧围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一法定职能来构建保障机制,这里的审判权管理与法官的职业化管理是等同的,因此从微观上定位于协调各业务庭之间的审判业务,提出合理化的资源配置,科学评价法官的审判业绩,为院党组、审委会当好参谋,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人数较少的法院可改革业务庭为几个法官办公室,明确各个法官办公室处理一类或几类案件,隶属于审管部门来协调管理。针对我院一年来的实践,通过对管理机构的重新整合,确立了以审判管理机构为中心的三大部门的职能(政工监察、审判管理、行政管理),条块之间的分工更加简洁明确,审判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大,权威性越来越加显现,法官的质效意识、质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已初步形成了以审管为中心,其他部门紧紧围绕审务保障和审判服务的职业化管理模式。

二、审判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审判管理的内容要综合案件审理的各个要素加以分类,什么是法官和书记员的审判业务范围,什么是思想意识形态政治范畴,什么是行政服务和行政保障范围,必须加以明确区别,职能上各负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要彻底改变政治决定化的通管色彩,行政业务化的模糊色彩,可大至分为三大类,一是法官队伍的业务管理,可称为静态的管理,包括法官的业务管理和培训、书记员队伍的业务管理、审判资源的配置建议、提出审判方式的改革方案、审判调研;二是案件审理业务,可称之为动态的管理,包括案件流程跟踪的节点管理、、司法统计、庭审考评、效率指标考评、案件质量考评、优秀法律文书考评、疑难复杂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能力评定、法庭指导及审判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等。

三、审判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应定位于下列几点

查看全文

法院审判管理规范活动措施

市人民法院在开展司法管理年活动中,通过建立和完善“六项制度”,规范审判管理。

一是疑难案件研讨制度。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或当事人有上访倾向的案件和审判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由主管院长亲自组织相关业务庭审判人员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和应对审判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是通报制度。对于信访案件、各业务庭月结案情况、结案率、调解率和审判人员、执行人员月结案情况,每月进行通报,改变过去审判管理只查不报的做法,做到月月定期通报,促使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自觉提高审判效率。

三是评查制度。制定了《案件质量评查实施办法》,对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改判和再审案件,确定人员进行重点评查,对所审结的各类案件,进行定期评查,并将评查结果进行通报,纳入目标考评,并记入个人执法档案。

四是考核制度。实行了《目标考评未位竞争上网实施办法》、《岗位目标管理考评实施细则》和《信访工作考评办法》、《审判人员、执行人员最低结案标准》,完善法官业绩考核,杜绝吃“大锅饭”现象,并将考评结果记入个人执法档案,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标准。

五是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了《落实制度责任部门责任追究制度》、《信访责任倒查办法》、《超审限处罚规定》、对出现审判质效、信访案件和责任部门不严格落实责任制度等问题,根据情况,追究办案人员、庭长、直至分管领导的责,从而强化了责任意识。

查看全文

法院审判管理论文

一、传统审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审判模式不符合审判规律。法官承担程序性工作多,浪费审判资源。在“法官+书记员”审判组合模式下,法官不仅需承担审判核心事务,还要承担送达、接待当事人、案件信息录入等审判程序性事务。这些非审判核心事务耗费了法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散了法官处理核心审判事务的精力,使得法官无法专司核心审判事务,从而影响了审判效率,造成审判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辅助性工作量大,挤压法官裁判空间。法官承担了过多的辅助性工作。关系定位不清,职能发挥不明显。改革之前,担任书记员是为了晋升法官,向法官学习业务知识,法官与书记员之间是“师徒+上下级”关系,很多书记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只想等工作年限满足条件之后晋升为法官。书记员的辅助职能不明显。法官与书记员的关系定位不清使得书记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影响办案质量。工作权限不明,分工不科学。(二)审判权运行行政化。在传统审判权运行中,院庭长和一般审判员之间,存在着不同情形的层层汇报和层层审批的不成文却具有重要影响的非正式制度。裁判文书由承办法官拟制后须经院、庭长审核并签发后,才能予以。长期以来存在的院庭长审批案件制度、提前请示和汇报制度,从权力行使的过程来看,虽是以审判管理的名义实施,但实质上却是典型的“命令与服从”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权力运行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院裁判标准的统一,但使法官的审与判相分离,由此产生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违反了审判的独立性与亲历性原则,与“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精神相违背。(三)审判队伍参差不齐。一直以来,法院干警主要由部队转业干部、招干、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以及近年来招考的公务员,人员虽然经过各种形式的法律业务的培训,经过了多年的工作实践,但法律素养仍存在较大的差别。未能按司法规律配置司法人力资源,没有实现法官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高素质的人才未充实到审判一线,审理案件质量和效率不高,无法应对案件持续增长的压力。(四)院庭长审判管理权、监督权与审判权混。同院庭长审判管理权、监督权与审判权的界限模糊不清,存在审判管理权、监督权对审判权的干涉与超越的不当情形。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形成的院庭长签发文书等不成文的规定,使院庭长“凡事必问,每案必管”,法官只对院庭长负责,从而削弱了对案件、事实、法律负责的思想意识。

二、审判资源管理模式的重构

(一)遴选员额法官。2016年3月启动首批员额法官遴选改革工作。经过报名承诺、资格审查、书面考试、民主测评、业绩考核、组织考察、省遴选委员会差额遴选、省法院党组审批和县人大常委会备案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以不超过该院政法行政编制数35%为限。法官员额改革保留了现有审判骨干,保持了审判队伍稳定,通过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切实优化了法官队伍结构。(二)组建新型办案团队。结合前期制定的某县人民法院法官审判团队职责分工及运行暂行规定与某县人民法院执行团队职责分工及运行暂行规定,2016年7月,该院打破庭室界限,重置审判资源,全面组建员额法官与辅助人员相对固定的新型办案团队。根据工作需要,院机关组建12个“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审判团队和6个“法官+执行员+书记员”的执行查控、实施团队;五处人民法庭,按照各自内部分工,分别组建2—3个审判团队。各法官团队由员额法官负责核心审判事务,法官助理、执行员负责专业性辅助事务,书记员负责一般性诉讼辅助事务,将法官团队作为办案单元和管理单元,实现扁平化管理、专业化审判。为配合审判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以法官为主导的审判团队的整体效能,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制定《法官指导法官助理庭前准备工作基本指引》,规范了法官与法官助理的工作关系,明确和细化了法官助理处理专业性审判辅助事务的职责。(三)加强司法辅助人员配备。为解决辅助人员不足的问题,任命法官助理11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司法辅助人员103名,基本满足了日常开庭记录、协助送达和执行等工作需要。创新书记员管理制度,对书记员实行庭审速录类和审判辅助类“双轨制”能级管理,由速录速度快的书记员主要担任庭审记录,由法律基础业务素质高的书记员替代性承担部分法官助理职能,弥补法官助理的不足。将聘用制书记员按技能水平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进行管理,各级对应不同的岗位津贴;设定绩效考核目标,考核结果与书记员每月岗位津贴挂钩,激励书记员爱岗敬业、提升技能,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书记员队伍,为团队建设提供保障。(四)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制定《关于院庭长办案制度的规定》,实现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对记入员额管理的院长、副院长和其他院级领导必须到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编入相对固定合议庭,除参加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外,还要直接主办或参加合议庭办理案件。对于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审理案件由入额院领导和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负责主审,与原业务庭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必要时组成委员合议庭审理。院庭长主办案件或者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作为履行审判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对其工作的考评和监督范围。

三、提升审判管理质效的进路

(一)建立新型审判管理机制。1.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行司法责任制改革措施,现已全面落实员额法官的司法责任。所有审判案件,除少数由审委会讨论决定的以外,独任审判的案件由独任法官自行签发裁判文书;合议庭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合议庭成员签署后由审判长签发,院庭长不再审核签发裁判文书。实行法官会议集体研判疑难法律问题制度,为法官办案提供智力支撑,法官会议研判意见供法官、合议庭参考。入额院庭长主要审理相对复杂案件,除参加审委会讨论、法官会议集体研判外,院庭长不得单独就自己未参加审理的具体案件向独任法官或合议庭发表倾向性意见,切实保障法官独立裁判。构建独立裁判的运行保障机制。分层次建立了法官联席会议、专家法官会议及民商事和刑事行政两个专业法官会议集体研判疑难复杂案件制度。2.强化院庭长监督管理。完善院庭长的审判管理监督机制。加强院庭长对审判程序事项的监控,案件更换承办人、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延长审限和案件中止等诉讼程序事项,需经庭长审核后报分管院长批准。实行审执流程节点和审执限周报制度及裁判文书报备制度。出台了《关于审判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若干规定》,厘清院庭长管理监督权力与法官审判权力的界限,规范院庭长的审判管理职能,明晰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的界限,将监督管理重点放到程序事项审核批准、审判工作宏观指导、审判质效监督管理以及排除不当干扰等方面。将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对案件办理和监督管理实行全程留痕,实现制度机制约束的全流程可视化。3.加强诉前调解与速裁工作。人民法院正在成为引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力量,加大诉调对接工作力度,完善诉调对接基础设施建设,设置人民调解室,建立相对固定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加强各基层人民法庭登记立案与庭前准备、庭前调解一体化工作。深入推进诉前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赋予各基层人民法庭相应的立案职能,方便辖区群众立案。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4.建立诉前评估鉴定程序。在诉前调解阶段,将需要进行评估、鉴定的案件由诉前调解法官负责协调,特邀调解员和司法技术科负责实施,在正式立案前先行进行评估鉴定,制定《关于诉前评估鉴定程序的若干规定》,将该项工作措施制度化,规范化。案件评估鉴定程序前置,有效提升了案件审判效率。(二)优化审判管理方式。1.建立和完善案件动态调剂制度。根据办案进度,实行案件动态分流调剂制度。强化对各审执团队质效指标的调度,每月汇总审、执团队质效数据,进行全院通报,适时调度。完善审判团队的案件动态调剂制度,合理划分调剂组合,以员额法官未结案数和月结案率两项指标为调剂标准,按照各团队结案进度,实施调剂4次,调剂案件162件,有效提升了审判案件的结案均衡度。规范案件繁简分流,强化简易程序适用。2.加强类案指导。建立并不断完善刑事类案指导性案例库,开展案例指导工作。制定《关于刑事类案案例指导制度的规定(试行)》,在院局域网设立刑事类案指导性案例库,类案指导性案例作为刑事裁判定罪量刑的参考,在审判类似案件时参照,保障适用法律一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刑事案件类案同判的目的。3.推行要素式审判。对离婚、机动车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民间借贷和金融借款等常见案件类型,梳理法律关系构成要件,分别整理各类型案件的《审理要素确认表》和《审理要素对照表》,由当事人和法官特别是法官助理填写,帮助法官和法官助理明析案件审理思路和基本要素,解决庭前准备工作无章可循的问题,为规范法官助理庭前准备工作提供指引,促进一次开庭成功率的提升。4.建立法官业绩考评机制。研究部署落实上级法院指导意见,探索建立法官绩效考核工资分配办法。法官业绩主要考评办案数量、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办案效果,并结合综合审判调研等工作内容,综合反映责任轻重、办案质效、办案难度等因素,综合形成法官业绩考评,研究确定审执工作的指标体系,对各员额法官进行全方位考核。理论调研、信息宣传、日常考勤等亦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成立法官考评委员会、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5.建立审判辅助人员业绩考评机制。以岗位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为基本依据,全面考评审判辅助人员德、能、勤、绩、廉,重点考评工作情况。各审判、执行团队建立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工作台账,对法官助理的跟案、调查取证、庭前调解、草拟法律文书等情况,以及书记员跟案情况建立明细,提供基础数据,政策研究与审判管理团队每周逐月进行统计。(三)加强信息化建设1.推进透明阳光司法。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信息平台。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提高办案效率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定,从立案、送达、审理,到宣判、执行各环节,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2014年以来,向当事人发送执行进展信息3万余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26,697篇。加强法院政务网站和政务微博自媒体建设,扩大司法公开的覆盖面。2.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推行网上公告、电子送达、远程视频开庭等措施,提高审执质效。2016年8月在开通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所有执行财产均在该网拍平台公开拍卖,确保拍卖工作公平公正、高效便捷。至2016年底,经淘宝网拍卖平台拍卖后处置执行财产42宗8000余万元,在实现透明拍卖的同时,也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拍卖佣金。

查看全文

审判流程案件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强化审判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效率,维护司法公正,根据刑诉法、民诉法和行诉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是将整个案件的审理程序有序地组织起来,根据司法公正的原则和要求,实行跟踪管理。

第三条案件审判流程管理由立案庭根据各类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进行统一管理。第二章立案第四条立案庭应按立案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立案,并负责办理庭前证据交换。

第五条立案人员应在当事人按规定交纳诉讼费后三日内,将起诉状、起诉书副本直接送达给被告;需要邮寄送达的,以邮寄回执上注明收到的时间为送达时间;被告下落不明的,由立案人员办理公告送达手续。送达手续完结后次日,立案人员应将案件材料移送排期人员。

查看全文

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中文摘要

封建制国家其权力基本是专制主义的,它能实行一定程度的吏治,但却永远消除不了因专制权力不受制约而产生的腐败。封建国家的吏治,比起真正的民主制来虽都有局限性,但是这二者毕竟也有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人类社会权力制约历史上的里程碑,它对于我们国家建立新型的权力制约制度,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几千年来,封建刑律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上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今天欲从立法及司法上加强对现行刑法中“渎职罪”的研究,使其进一步完善,古刑律中这方面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地方颇多。

古代对官吏在司法审判上违法犯罪的监督比较全面,综合起来有惩治不依法判决的犯罪、惩治不依法审理的犯罪、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刑讯的犯罪、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执行判决书犯罪、惩治越权审断及违法受理诉讼的犯罪和惩治司法官吏监禁囚犯方面的犯罪。

一、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职务犯罪概述

(一)中国古代惩治司法官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意义

查看全文

司法审判案例谈工程合同管理

摘要: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内容。通过2个司法审判案例,提出工程合同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依规制定审核工程合同;加强工程合同的规范性;结合学校工程实际,明晰工程合同专用条款。不断加强合同管理,制定更加公平、公正、明确、细致的工程合同,从而促进高校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关键词:司法案例;合同管理;高校;工程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的迅速发展,高校工程硬件建设的投资和规模不断增大,为确保工程建设的完成,不断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已成为必然,而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内容。

工程合同纠纷案例1

2017年7月,XX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支付某弱电工程清单中未列项,而实际已施工的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网络系统)安装关于电气配管PVC20、光纤连接、电缆(光纤)链路系统测试、网络调试、网络试运行以及技术等费用60余万元。2018年7月法院判定,XX公司主张的电气配管PVC20、光纤连接、电缆(光纤)链路系统测试、网络调试、网络试运行以及技术等费用均已包含在综合单价中。XX公司主张上述工程量为招标文件中的漏项,与法院查明的投标文件及合同的约定不符,且无证据证明XX公司在投标报价、签订合同、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曾向业主单位提出过对计价方式的异议或对漏项的补充意见,法院认为,XX公司对招标文件的计价方式认可并响应,对XX公司提出的在合同价之外另行计算费用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驳回其诉求。

工程合同纠纷案例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