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5:11: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神秘主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研究论文
基督教冲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分别以上帝或道为哲学的最高原则。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赖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上帝或
道都是无差别、无规定性的一。区别在於,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是一个
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与此相应,基
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
上面的知识体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基督教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分析论文
摘要:
基督教冲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分别以上帝或道为哲学的最高原则。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赖以存在的最终根据。上帝或
道都是无差别、无规定性的一。区别在於,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上帝,是一个
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与此相应,基
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
俄罗斯宗教艺术文化氛围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俄罗斯;艺术;宗教;神秘主义
论文摘要:俄罗斯民族的艺术带有一种确定的宗教性质。宗教艺术以宗教为指导思想,着重从宗教中寻找艺术表现的根据,致力于生动地表现宗教的教义和精神,这种艺术可以说是从对生的意义的体味中生发出来的。
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说:“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联系的。在中外艺术史上,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以宗教艺术为主导,宗教艺术是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着特定含义的,是宗教与艺术的融合体,与世俗艺术是有根本区别的。世俗艺术着重反映世俗生活,宗教艺术则以宗教为指导思想,着重从宗教中寻找艺术表现的根据,致力于生动地表现宗教的教义和精神,正如我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艺术从宗教中获得深厚的热情的灌溉。艺术与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
俄罗斯从拜占廷接受的东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独特艺术哲学。俄罗斯人先知的预感、神秘主义沉思、启示心境、宗教使命感和弥赛亚精神显然都源于拜占庭的宗教和文化。当时在西欧广为流行的占星术,还有通灵术,以及字母、货币、建筑和装饰艺术等都从拜占廷进人俄国,所以有人说,俄罗斯在上述诸方面都是“拜占廷的女儿”。可以说,以东正教为核心的拜占廷的人文精神进人俄国以后,逐渐深人到俄罗斯人的心灵之中,点燃了俄罗斯人灵魂的神秘主义激情。
近代以来,俄罗斯从欧洲引进了法国启蒙哲学、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俄国源远流长的宗教意识对俄罗斯人一直有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哲学与欧洲的理性哲学相对,充满了对世界的隐匿深层内容的纯内在的、直觉的和神秘主义理解。这个学说最核心的理论是:现实是理性所不能认识的,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才能得到认识。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神秘主义是一切宗教意识存在的基础,是宗教生活的神秘起源。真正的神秘主义,如伯麦的神秘主义,将历史的教会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宗教经验。教会意识成为更加神秘的,神秘主义成为更加教会的,教会的生活就是神秘主义的生活。宗教把神秘主义中直接感受到和发现的东西转达到意识和日常生活中来。神秘主义使一切宗教生活的源泉和根源富有生机和灵气。当教义的神秘主义源泉枯竭时,教义就会变得僵死并转化成为一种外在的权威。但如果宗教完全转化成为外在的日常生活和外在的权威,那就意味着它的退化和消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宗教的神秘主义复生和崇高精神的填充。这种理论正是起源于东正教的观念。俄罗斯的哲学家们并不是要从物质世界出发去研究生活和世界,因为他们认为唯物主义不能掌握使人生命高尚的所有活动的真理和规律,万物的基元不是物质,而是超自然的精神和上帝。这种充满宗教精神的神秘主义认识论充盈了俄罗斯人的全部生活,当然艺术也不例外。
俄罗斯教堂里的圣像更是独具一格,它们所具有的体现象征意义的独特语言,尤其突出地反映出古罗斯人的神秘主义认识世界的方式。圣像艺术的色彩和结构确实独特,在世界宗教艺术中颇享盛名。这些圣像画被称为“色彩的思辩”,它们传达出古俄罗斯人对东正教的深层理解和对索菲亚的由衷崇拜。俄罗斯民族虽然用聪明的眼睛看到了许多东西,但不善言表,只好用圣像艺术的色彩和结构来表达内心深处的神秘体验和对教义的理解。许多人初次看到圣像都会认为它们笔调生硬、人物没有立体感、背景建筑和花草类似儿童画的笔触,因此很难给予圣像画师在艺术方面以高度评价。的确,圣像画禁不起这样的比较,因为它不属于画廊和博物馆,也不需要凡夫俗子的艺术鉴赏。圣像只是一个象征、一种暗示,它让欣赏的人想起非尘世的世界,它具有神圣性,是“膜拜”的对象,具有为宗教服务的使命。换句话说,真正使作品带有“宗教性”的,不是圣像画的题材或形象,而是它作为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而作者用艺术手段来肯定上帝的实在性,将人退居为景仰超上帝的生灵,这就是圣像的宗教性。有人说,没有圣像,俄罗斯人就不知道如何向上帝祷告。这说明了圣像在俄罗斯信仰东正教的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圣像中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已降身来照料所有的琐碎的生活起居,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信教的俄罗斯人不会去亲吻一幅让他感动的现代画作品,但是他会亲吻圣像、触摸圣像、佩带圣像,圣像帮助他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寄托。
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处
庄与禅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中两大神奇而绮丽的瑰宝。它们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辨明两者的关系,对于了解和掌握古代艺术哲学大有裨益。从其产生来看,庄子哲学是中华本土的产物,禅宗则是印度佛学传入中土之后,由中国士大夫加以改造吸收之后而成的一个佛教变宗。从真正意义上讲,禅宗的产地是中国,只有当禅进入中国士阶层的精舍书斋之后,它才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并具备无形体系的禅宗。
庄子哲学的“道”与禅宗的“心”具有相近之处,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个无限的概念。由“道”而产生了天地万物,“道”本身是万物之源,是终极,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而且,这个“道”是“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何芒乎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子·天下》)。“道”虽如此恢宏博大,神秘莫测,但又不是主宰和统治人的东西,而是一种能赋予人以幸福和力量的东西。人如果获得了“道”,即获得了无限和自由。
同样,禅宗的“心”也是一种神秘而“芴漠”的东西,“心”不是指肉体的心,而是一种哲学理念。禅宗的“心”所包容的也是一种自由和无限,也就是说,从“本心”出发,欲达到超越经验的内心自悟,最终达到存在的本源,获取对宇宙与人生的总体性根本认识,这种境界,即禅宗的“梵我合一”。所谓“梵我合一”,亦即“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以此而论,在追求无限与自由这种境界的意义上,庄禅有共同的旨趣。
一、“自然无为”“与任运随缘”
庄子的“自然无为”
在庄子哲学中,“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特性。在他的言谈著述中,对“自然无为”的溢美之辞随处可见。“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庄子·大宗师》),庄子进而认为一切人为有意的东西都会导致伤损“自然”的后果,他以马为喻,说道:
贾平凹商州小说研究论文
关键词:商州小说地理环境神秘文化现象佛教禅宗拉美魔幻主义
摘要:分析了贾平凹商州小说神秘性的原因及特点。分别从商州的地理位置、老庄思想中的神秘文化现象、佛教禅宗,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几方面阐述了其对贾平凹创作的影响。
贾平凹以《商州初录》拉开序幕,接着陆续创作了《商州又录》《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商州》《天狗》《远山野情》《黑氏》《商州世事》《古堡》《妊娠》《美穴地》《五魁》《佛关》《晚雨》《龙卷风》《瘪家沟》等一系列中长篇,构成他独特的商州小说系列。对贾平凹来讲,故乡商州属先秦政治家商鞅的封地,历史悠久,山灵水秀。当外面的世界愈益现代化,“使人失去了单纯、清净”时,它愈显得古老和落后,“但也亦正如此,这块地方因此而保留了自己特有的神秘”。在他心目中,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商州本身就是充满原始神话“传统性”所在:偏僻、美丽、野性而神秘。因此,他的强大而紧迫的愿望,就是用小说语言把它的魅力描绘出来,“向外面世界披露”,“对得起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味的神秘的地方,和这块地方的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善感的父老兄弟”。他的整个“商州”系列,正是要全面展现故乡商州的神话传统。因此,商州小说弥漫着幽邃的神秘氛围。究其原因,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板块中,商州居关中和陕南间的秦岭南麓,这是一个过渡、交叉地带。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南北两大自然形态的过渡区,气候、物象等呈过渡性状。秦岭还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野,以北水入黄河,以南水入长江。而商州与黄河近若比邻,但纵贯商州的丹江却南入汉水,属长江流域。商州群山环抱,四面合围,形同骨节,其气象比关中平原灵秀却不如江南温婉,比安康厚朴却不如中原通达,别具气韵。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商州成为连接楚豫与秦晋的主要通道。商州的通道作用,沟通着两大文化体系:秦文化和楚文化,从而形成两种文化的交叉。与三秦文化不同的是,商州文化中的楚文化的韵味更浓。楚地山水的幽邃神秘形成楚文化的巫风神气。楚辞是楚文化的结晶和凝聚,而楚辞恰恰充满了迷幻绝艳的神秘氛围,令人神往和陶醉。楚辞的这种特点,不仅和作者神奇迷幻的构思方式有关,更和楚地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巫风神气有关。除此而外,商州也有神异的景观和人文。单是贾平凹的家乡棣花镇便有“八观”:昙花胜迹,古塔钻天,松中藏月,怪石志异,南山飞瀑,二龙拱珠,圣庙神修,魁楼映瑞。这八观大都充满着神秘,如棣花镇前的丹江南岸,千仞的峭壁上,却凿有数十洞;洞崖的西南,耸一条弧形山岭,顶处偏缺了一个半圆,偏又在这半圆里,出奇地生出一片古松,远远望去,分明是“松中藏月”。还有北沟的“垒垒石”:“那是三间屋大的两块相叠的黑石,风能动之,人却难撼。人称怪石志异。”关于棣花镇得名的由来,也有神奇的传说:相传周朝有位姜娘娘,某日南游到此,歇脚时,将头上一枝簪花寄放在此,归来时忘记带走。后人修寺供之,并称此地为“寄花”,后谐称“棣花”。
贾平凹在故乡商州住了20年,商州文化中的神秘性特质浸染着贾平凹的文化意识,使他的心理图式中先天就有了神秘主义因素,并在后天生活中不断深化和完善。贾平凹曾这样剖析到:“有人批评我说,谁谁的作品里老爱装神弄鬼。实际上是从小生活在山区,由于是山区,山区多巫风。生活本身就充满着这个东西,农村本身充满好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而陕西它出现的奇人异事也特别多,这种环境特别多。这种环境一多吧,它不是说故意的,它只是把你影响得特别深……二是有个情趣问题,咱爱好那个,有时注意到它。”贾平凹说得虽然通俗,但也间接地说出了形成他作品特色的源流:不仅有先天环境的浸染,更有后天特意的探索。
交响组曲天方夜谭艺术特点
一、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的缘起与创作
1.作品素材的缘起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是俄国“强力集团”的主要代表之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作品《天方夜谭》又被译为《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创作于1888年,同年在彼得堡首演,作品充满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65年受其父亲的影响进入了圣彼得堡海军专校学习,到了圣彼得堡以后他接受了更多的音乐教育的机会,最初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跟随钢琴家乌利希学习钢琴,1859年跟随卡米尔学习作曲,直到1861年当他结识巴拉基列夫以后,对作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的创作手法受到了巴拉基列夫的直接影响。1862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远洋生涯,这长达三年的海员生活是作品《天方夜谭》最初的素材积累,作品中的描写海洋的主题如此美丽,皆来源他的海洋生活。与巴拉基列夫的结识,使得他受巴拉基列夫作品的影响深刻,他的作品充满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2.作品的结构分析《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民间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曲式结构包括序曲、主部和结尾。序曲分别由沙赫里亚尔主题、舍赫拉查达主题交替。沙赫里亚尔主题由管弦乐合奏,舍赫拉查达主题由小提琴独奏。沙赫里亚尔主题通过管弦乐的合奏表现出威武凶残的音乐情绪,而善良的舍赫拉查达的音乐形象通过小提琴的婉转细腻来表达。主部由海洋的主题和辛巴达的主题交替,结尾则是沙赫里亚尔主题与海洋的主题交替进行。其中,辛巴达的主题由长笛转化为管弦乐合奏,表现辛巴达的勇敢和机智。第二乐章《卡伦达王子的故事》中的音乐旋律以急驰的节奏、木管主奏弦乐拨奏交替急转,诉说着沙漠上的卡伦达王子的神怪故事,幻想的神秘主义色彩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栩栩如生。第三乐章《王子和公主》由爱的主题和舞蹈的主题交替,温婉的阿拉伯曲风,敲动着人们的心弦,音乐旋律优美流畅。第四乐章《巴格达的宴会》通过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长笛与交响乐队的演奏来表现巴格达宴会的热闹场面,第四章主部的结尾处,出现了暴风雨的主题,表达了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巨石而沉没,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的翻滚气势。在结尾中,第一乐章中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全曲在柔美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旋律中平静结束。四个乐章都是由主部和结尾组成,小提琴独奏的美丽王后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旋律在各个乐章中若隐若现,贯穿始终。
二、作品的艺术特征
1.作品标题性美学特征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作品由于它的主观性较强又具有“多义性”的特征。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感受作品,每个人的审美体验是各不相同的。而标题音乐的产生,是主题形象固定化,标题音乐作品常常根据文学名著、神话故事以及自然风光作为素材内容来构思创作,标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引导性,在音乐的发展中,故事情节也不断地在发展,欣赏者在体验作品的同时,能够根据作品的情节发展对音乐形象的感知更加深刻。从美学角度讲,标题是作曲家表达作品绘画性音画形象的创作手法,整部作品主题形象鲜明,冷峻威严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的主题、善良柔美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勇敢的辛巴达的航海主题、坚定活泼的王子的主题、美丽的公主主题,这些鲜明的主题形象组成了整部乐曲。标题音乐是音乐作品形式美的表达形式之一,它鲜明的色彩表达出的音乐形象更加固定,每一个音乐形象都由着固定的乐器来表达,小提琴的音色婉转优美,作曲家运用小提琴的独奏来表达聪明善良的舍赫拉查达,深深扣入人们的心弦。威武凶残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运用了管弦乐的合奏来体现他的气势,旋律坚定刚强、不容侵犯。在第三乐章中,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由竖笛和弦乐组来演奏,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纯真的爱情。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天方夜谭》的创作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这部作品色彩性非常强烈,优美的旋律、异域的风情,让人的听觉得到了享受,听众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融入到作品中,翱翔在神秘的神话世界里。
2.作品的内在思维不容忽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天方夜谭》中运用音色转换来实现主题形象消长。这部作品除了由各种主题交织完成为主要特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值得关注。除却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精妙的管弦乐法的关注,其实作品中,作曲家还有一个内在的思维存在,那就是沙赫里亚尔主题和舍赫拉查达主题的消长,这也是欣赏全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全曲的开始沙赫里亚尔代表着凶狠残暴,舍赫拉查达代表着善良柔美,第一乐章中,沙赫里亚尔的音乐形象大量运用下行四度音程的连续进行,这种音响效果类似于号角的声音,强悍而不容侵犯,甚至在第一乐章的序曲和结尾都是它的主题旋律,音响效果非常震撼。而舍赫拉查达主题在三连音节奏型的伴奏下,运用二度音程的级进,缓慢流畅,则显得柔弱美丽,由于小提琴的单旋律独奏,声音很细微。而且舍赫拉查达主题运用小调来陈述,整个调性布局,作曲家运用小调音色的柔美黯淡来衬托苏丹王的凶狠霸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乐曲的进行中,舍赫拉查达运用自己的智慧逐渐感化霸道的沙赫里亚尔,他的音乐旋律变得越来越弱。在第三乐章,沙赫里亚尔的主题旋律几乎完全不存在了,变得气若游丝。到了第四乐章,终于善良与残暴直面斗争,智慧的力量变得强大,在舍赫拉查达温柔的旋律中,沙赫里亚尔的音乐旋律逐渐被融入其中,被彻底改变,二者的旋律在结尾处重叠起来,由管弦乐合奏来完成,智慧化解了凶险。所以说,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应该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体会出沙赫里亚尔的主题动机的变化来。
布鲁诺再认识论文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史界耶兹的布鲁诺研究作为反辉格式研究传统的典型代表,成为诠释布鲁诺形象的一个经典。鉴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对其研究成果一直缺乏系统全面的介绍,尝试以耶兹对布鲁诺的研究为案例,在对其思想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布鲁诺的认识做出一些科学编史学的考察和分析,期望以此有助于拓展国内学界科学史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耶兹、布鲁诺、赫尔墨斯主义、反辉格
Abstract:Sincethefiftiethofthetwentiethcentury,FrancesYates,anotablehistorianinthewest,madethestudyofBrunowhichhasbeenregardedasaclassicalworktypicalofanti-Whiginterpretationofhistory.However,therehavenotbeensystemiccomprehensiveintroductionoftheYates''''studyindomesticcorrelativeresearch..Accordingtoit,thispapertriedtoanalyseandreviewtherecognitionofBrunointhesenseofthehistoriographyofscienceonthebaseofdiscussionandanalysisofthemainideaofherstudy,expectingtohelptowidenthethinkingofthehistoricalstudyofscienceinourcountry.
Keywords:FrancesYates,GiordanoBruno,Hermetictradition,anti-Whiginterpretationofhistory
1引言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Bruno)是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作为思想自由的象征,他鼓励了19世纪欧洲的自由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始终与“异端”联系在一起,并为此颠沛流离,最终还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他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发展了“宇宙无限说”,这些在他所处的时代中,都使其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因而,他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先驱者、是捍卫科学真理并为此献身的殉道士。人们也常常将处死他的宗教裁判所代表的宗教势力与他所支持的哥白尼学说所代表的科学,看作是一对存在着尖锐冲突的对立物。
梦想与实现
“意识的改革只在于使世界认清本身的意识,使它从迷梦中惊醒过来,向它说明它的行动的意义……世界早就在幻想一种一旦认识便能真正掌握的东西了。”
[1843年马克思致卢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8页。]
“这些[民歌体]诗原来在我的头脑里已酝酿多年了。它们占住了我的心灵,象一些悦人的形象或一种美梦,飘忽来往。我任凭想象围绕它们徜徉游戏,给我一种乐趣。我不愿下定决心,让这些多年眷恋的光辉形象体现于不相称的贫乏文字,因为我舍不得和这样的形象告别。等到我把它们写成白纸黑字,我就不免感到某种怅惘,好象和一位挚友永别了。”
[歌德,《歌德谈话录》(1823-1932年)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07页。]
实际上,梦想的真正动人之处还不在于能否“变现”,而在于悬而未决的、全身心投入的渴望,在于大胆而疯狂的想象。例如,少年时代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少年全身心地强烈渴望一些“虚幻”的东西,如罗曼蒂克的爱情、伟大的真理、英雄的业绩等等,少年给人一种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天天向上的感觉,而在他自己也总感觉在一天天地“逼近”某种完美的东西,这种逐渐逼近完美的感觉在艺术家身上终身保持着(如罗丹、里尔克)。就是布洛赫自己,他最沉迷的也还是梦想的这些动人的方面。
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在论及梦想和实现之间的关系时,曾讲过这么一个传说:在攻陷特洛伊后,梅勒劳斯(Menelaus,海伦的丈夫)发现自己总也无法抵家,于是他暂时撇下海伦,驾船四处寻找,希望能得到神谕的指点,一天他来到了埃及,在一个古堡中遇见了一个和海伦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这个女人自称是他真正的妻子,而入帕里斯(Paris,特洛伊王子)怀抱的不过是赫拉(Hera)为愚弄希腊人制造一个幻影,她自己——真正的海伦,则被赫尔莫斯(Hermes)引到了埃及,从未丧失贞操。也就是说,十年坚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争为的只是一个女人的幻影!梅勒劳斯难以相信埃及海伦的话,打心底他就不愿接受这一点:“我更相信我所受的苦难,而不相信你[埃及海伦]”!直到有消息传来,说那个留在海湾的海伦果真是一个幻影(这个幻影即使在消逝时,仍是光彩夺目),他这才相信他妻子的话。特洛伊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把海伦夺回来,可是当一个没有丧失贞操的真海伦来到面前的时候,她的丈夫反倒有些微微的失望。原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绝代佳人,本来就是一个与真实的海伦有距离的、附加了每个人的愿望和幻想的形象!
庄子主义认识论理念实现安命向逍遥过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认识活动障碍的揭示、认识困境的消解两个方面进行对庄子如何实现从安命向逍遥过渡的方法论探讨。其中,包括: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观念地掌握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认识标准的主观性;庄子认为认识的标准是难以确定的;认识对象之变易性;作为认识对象的外在客观事物一直都处于变易流转之中;言说之困境;是非不可区分,“道”不可言;“小知”障碍之消解;体道之方;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立场上,以怀疑主义为方法,从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性、认识标准之主观性、认识对象之变易性和言说之困境四个方面,对认识活动之障碍予以揭示并对其作了相对主义的消解,对最高本体“道”的认知则提供了神秘主义的“体道之方”。庄子的认识论是其逍遥人生理想的理论支柱,也是如何实现从安命向逍遥过渡的方法论。
关键词:庄子道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认识主体能力
一个哲人在追寻他的精神家园时总是与他当时的历史境遇有关。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争频发,性命朝不保夕的时代。面对世道的昏暗和死生的无常,乱世中的庄子感到了人生的虚妄。此外,当时的诸子百家,在学术上各执一己之见,以己为是、以彼为非,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而且这些学术争论常常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庄子对此深感厌恶。他认为这些认识论上的独断论严重破坏了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加速了昏暗世界的“沉沦”。“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在宥》)[1]274如何打破诸子百家的独断论,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以怀疑主义为手段,发展了其独特的认识论。庄子的认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所从事的认识活动之障碍作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揭示,另一方面是对此认识困境作了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解决。
一、认识活动障碍的揭示
1.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
庄子怀疑主义认识研究论文
[摘要]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立场上,以怀疑主义为方法,从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性、认识标准之主观性、认识对象之变易性和言说之困境四个方面,对认识活动之障碍予以揭示并对其作了相对主义的消解,对最高本体“道”的认知则提供了神秘主义的“体道之方”。庄子的认识论是其逍遥人生理想的理论支柱,也是如何实现从安命向逍遥过渡的方法论。
[关键词]庄子;道;怀疑主义;相对主义
Abstract:Zhuangzi,standingonthepositionofrelativismandtakingskepticismasamethod,clearsuptheobstaclesofcognitionbywayofrelativismandalsooffersamysteriousmethodtoexplainthehighestnoumenon,“originalsubstance“of“Tao”fromfouraspects,i.e.,thelimitationofsubjectiveabilityunderstanding,thesubjectivityofcriterionunderstanding,thechangeoftargetsunderstandinganddilemmaofexpression.ThetheoreticalpillarofZhuangzi’sunfetteredidealityisbasedonhisepistemologywhichisalsoregardedashismethodologyofhowtorealizetheunfetteredidealityfromfateobedience.
Keywords:Zhuangzi;Tao;Skepticism;Relativism
一个哲人在追寻他的精神家园时总是与他当时的历史境遇有关。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争频发,性命朝不保夕的时代。面对世道的昏暗和死生的无常,乱世中的庄子感到了人生的虚妄。此外,当时的诸子百家,在学术上各执一己之见,以己为是、以彼为非,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而且这些学术争论常常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庄子对此深感厌恶。他认为这些认识论上的独断论严重破坏了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加速了昏暗世界的“沉沦”。“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在宥》)[1]274如何打破诸子百家的独断论,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以怀疑主义为手段,发展了其独特的认识论。庄子的认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所从事的认识活动之障碍作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揭示,另一方面是对此认识困境作了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解决。
一、认识活动障碍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