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4:18: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美情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锻炼思考

在教学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去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好向往,使得学生得到审美愉悦,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使得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艺术

在欣赏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去发现美。在大力推进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美术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在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人手,解放学生常规的思维束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感知艺术。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对美的认识要求,趋向和创造。由于人的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人们的审美情趣有进步,落后,健康,不健康之分。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代表健康的,积极的,代表中华民族的,代表最先进文明的。在学生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为何不能尽已所能,给予他们真正美的东西呢?当然,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得学生陶冶情操,甘培养全面的健康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砸养和审美能力的。一个具有艺术修养和高尚品格的人。即使他是一个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州职业,也时刻体现出他对美的追求,对生活市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工作,对事业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美术教育的具体职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对美的花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的首要莹任务是引导人们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f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三、实践美术创作

查看全文

音乐审美情趣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审美情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反映出个体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意识等,反映出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俗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审美情趣民族文化阶级意识

音乐审美情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接受中形成的,以音乐审美情感为内核的音乐审美心理。它是个体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意识等的直接反映,也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

一、音乐审美情趣的社会文化性表现

音乐审美情趣,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一种情感倾向性。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首先表现在音乐兴趣上,即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形式等的主观选择性。如有的人喜欢听《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中国古乐的幽静典雅,有的人爱听贝多芬《英雄》《命运》等交响音乐的激情澎湃,而有的人则迷恋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等圆舞曲的明快轻松,等等。很大程度上,音乐兴趣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制约着个体对音乐作品审美体验的深刻性。

音乐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上。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而音乐评价能力必须以音乐审美判断为基础,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音乐审美情趣中。一般来讲,个体的音乐评价能力往往与其文化素养、社会阅历、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实践程度以及社会音乐文化意识相关。因为,“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

查看全文

语文审美情趣性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到性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教育情趣性审美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写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异常重要。

在张鸿苓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中,刘淼老师认为,“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这些审美因素在语文课文中都有生动鲜明的反映和表现。比如朱自清的《春》生动地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物象;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描写了夏日海滨的夕阳、晚霞、星光、海水、沙滩、月亮;杨朔的《香山红叶》写出了秋日香山秀丽的景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写出冬天济南的温晴天气和如画的景色。这一幅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妙图画带给学生无限的自然美感,使他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

一、在课文内或者在课外阅读的经典名著中,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段落

如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可谓千古绝唱。青天白云,落叶纷纷,西风烈烈,大雁南飞,漫山遍野的枫叶,透过离人朦胧的泪眼,一片血红。“悲莫悲兮生别离”,更何况新婚燕尔,鱼水正欢。好一幅“意似痴,心如醉”的别离惨景,可与董解元的“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媲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步步娇]“袅睛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把杜丽娘如游丝般飘忽不定的思春之情以及突然间在镜里看见自己的花容月貌时那种沉醉、羞涩和唯恐别人觑见自己内心秘密的惊慌心理深刻地描绘了出来。紧随[步步娇]而来的[皂罗袍]更以清丽、精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杜丽娘的满腹幽怨之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花园内百花吐艳,姹紫嫣红,春光烂漫,景色明媚,这使她联想到自己美丽的青春;但“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满园春色,都付与了断井颓垣,无人欣赏,这勾起了她青春难驻,良缘难寻的惆怅;放眼园外,“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彩云轻卷,重轩流翠,景色何其澄澈、秀美!雨丝风片,扑人脸面,烟波画船,逗人远航。飞翔在想象之中,使杜丽娘暂时忘却了心中的忧愁。但当其定睛的一刹那,一道阴森森的围墙阻隔在小园与外界之间。这不由得逼她倾吐出韶光虚掷、身心皆不得自由的怨尤——“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支曲子,林黛玉在梨香院外听了,“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及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是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竟然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上,细嚼其中的滋味。可见,戏曲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唱词,千百年来,令人心醉神迷,玩味不已;听了人的精神为之一爽,咀嚼起来满口香甜。

查看全文

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分析

摘要:体育舞蹈的艺术审美是一个逐渐变化与逐渐优化的过程,本文从对于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进行简析入手,对于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

体育舞蹈的发展与人们的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通过理解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变迁与内容,就能够为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一、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简析

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以下从变迁过程、主要类别、表现形式等方面出发,对于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进行了分析。1.变迁过程。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变迁过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众所周知体育舞蹈以及其他的舞蹈艺术都有着相同的地方,其本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逐步进化的,在这一过程中起本身的竞技价值被挖掘出来,成为了成熟的和竞技项目。其次,体育舞蹈本身也是融合了舞蹈、音乐、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的高雅、高难度竞技项目,这使得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与观赏价值。从而能够让竞技选手本身和体育舞蹈的观赏者们都能够获得艺术审美的享受。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体育舞蹈艺术的规范化发展是一个不逐年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正是随着体育舞蹈竞技规则越来越严格并且标准越来越统一,确保了其竞技性的显著提升,最终让体育舞蹈在体育竞技大家庭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而获得了成功。2.主要类别。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是根据舞蹈的类别而变更的。通常来说体育舞蹈主要能够分摩登舞和拉丁舞等两大谱系。在这一过程中摩登舞既现代舞主要包括有华尔兹舞和探戈舞等。这种类型的现代舞本身的动作流畅且典雅大方,能够较好的表现出舞者本身雍容华贵的姿态,因此多被人称之为体育舞蹈中的“贵族”舞蹈。而与之相对的拉丁舞则可以分为桑巴和伦巴以及斗牛舞等舞种,这些舞种的共同特色为能够较好的表现出舞者婀娜多姿的风气,配合上舞曲本身节奏明快和热情奔放的特点,整个表现模式显得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并且舞步及风格,并且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就能够体现出不同的体育舞蹈的审美情趣,最终能够通过更加充分的运用经过提炼、加工、美化的人体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最终能够让舞者和观赏者的身心健康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表现形式。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有着相应的表现形式。通常来说体育舞蹈的参与感很强,并且能够唤起舞者与观赏者心中对于美和渴望与理解。就单纯的从舞蹈者的立场来说,其通过随着音乐节奏进行诸如开位、闭合、旋转、推拉、弹跳、动作,这些动作不仅仅能够给人民带来精神上的美感,并且还可以部分程度上带来生理上的快感,做到许多文献中谈到的灵与肉的结合的效果,最终能够使得舞者的身心共同处于极度兴奋、高涨的审美快感之中,最终能够得到一种无以伦比的愉悦。而如果从舞蹈观赏者的欣赏角度出发,其本身能够让自己对于美的欣赏欲望得到满足,自身在对于情感进行宣泄的同时,能够对于美和世界有着自身更加独到的理解。

二、增强体育舞蹈艺术审美情趣的方法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情趣

一、声乐中的审美情趣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强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人们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不同的音乐作品使得人们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从而使得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声乐教学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歌唱家,但是它能用自己的特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人们有美学层次的追求。

(一)声乐是情感艺术

声乐是一门情感表达很强的艺术,是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与表达的艺术。强烈的情感是音乐审美的核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内在需求。在声乐艺术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音乐的审美能使人的身心产生愉悦与悲伤,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完善人的人格。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一经问世,即风靡全国。此歌被大家所喜爱,不仅在于其有着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演唱者关牧村在二次创作中,将主人公内心的微妙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听众心理能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是一门能感人的艺术,它能引起创作者、演唱者和听众的情感的共鸣。

(二)声乐是表演艺术

声乐作品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后通过社会传播被听众熟悉和接受。在社会传播的环节中,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最能体现出音乐的审美价值。一部声乐作品要被人们接受并且喜欢,音乐的表现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充分激发和推动人们的音乐表现与审美情趣,让人们在音乐中得到审美感受。莫扎特是伟大的音乐家,聆听他的音乐,我们能感受到透过音乐所披露出来的充满着希望和朝气的情感与他的内心,在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选曲《你们可知道》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执着、对爱情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和他那乐观的情怀。莫扎特自己也说过,他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舞蹈家,但是他能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也正是音乐的强大的表现力。

查看全文

审美情趣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薛有庆在《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一文中所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创设美的课堂。[关键词]朗读表演思辩描绘[参考文献]1、薛有庆《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2、[课程标准读本(1-6)]语文,因它的文字鲜活而美,因它的生活化而美,因它的创造性而美……正如薛有庆在《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一文中所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多么精练美妙的概括,这就注定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因此,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亦是充满了美的旋律。《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现在我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美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谈谈我几点做法。一、读中放飞情新的《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苏教版所载入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可读性强,琅琅上口,篇篇寄予深深的情和意: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有“生死考验”悲壮……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不同形式地读,在读中融真情,在品读中悟人生。如,教学《船长》一课,在灾难面临时,是那样的沉着、镇静,顾个人安危于度外,与船同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与主人公换位,亲身体验。学生在换位中,对哈尔威船长油然而升一种崇敬的心情,此时在现朗读课文,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就能字字入情,句句含意。学生内心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就会产生情感共振,学生就会在共振中迸发情感,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二、演中体验情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对课文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现”课文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身姿运动,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内心获得体验,急切想迸发内心的情感。如,《小露珠》的教学,在读小露珠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互相问好的话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自找伙伴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意境中。与文相融,喜欢上美丽可爱的小露珠。接下去演在露珠的滋润小的各种动植物是那么充满生机。此时的学生一个个满脸通红,兴奋极了。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向动植物们一一话别。学生此时更是依依不舍,拉着“小露珠”的手怎么也不肯放。课文再现课堂,学生入情入境,美的生活再现学生的心中。三、思辩中感悟情在阅读教学中,“思考”“辩析”中感悟也是一种形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时,学生通过读故事,讲故事,已经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个道理。这时,有一学生急切地边举手边站起来:“老师,我有一问题:这场‘战争’,鱼翁不一定能得利。”话刚说完,其他同学“哄”的一声笑开了。我接着问:“说说理由?”“书上说,不管是什么动物,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我认为它们会意识到危险而一方‘谦让’,鱼翁得不到利!”不管他说的理由站不站得住脚,就凭他说的“谦让”二字,就不应该否定他,再说,他所说也不无道理。其他同学对于他急切的发言,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我立马顺水推舟,把学生分为两拨,开展一个辩论会:甲方,鱼翁得利;乙方,鱼翁不得利。要求用生活中的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被点燃,享受到了语文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描绘中释放情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内容,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一种有效的切入点。如,教《小稻秧脱险记》,在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图画描绘课文的情节。有些学生是这样画的:把害虫画成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魔,把小稻秧画成一个弱小的惹人怜的小女孩,把“喷雾器大夫”画成了一个比害虫大得多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白衣天使。这就是儿童的内心,爱憎一目了然。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具体内容,切实做到在朗读中放飞情感,在表演中体验真情,在思索中感悟,描绘中寄情,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当然,这几种做法,还仅仅是“沧海一粟”罢了!

查看全文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作文教学作为培养与训练学生语文综合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正因其独特性和综合性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初中作文教学的独特功能,领会课标精神,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努力落实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其有效途径是应引导学生对各种审美因素进行挖掘与提炼。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才是美的,然后才能创造美。众所周知,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叶燮,还是伟大导师马克思,他们的著作都印证了这一事实。但是初中生因受其阅历的限制,而忽略了客观存在的美。比如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间村落,大街小院,亭台楼阁,摆设装饰,或是名山大川,四季更迭,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或是风土人情,社会发展,人间温情等,这些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或所未曾去体会到美感的事物,但这些一旦成为作文,就会变成学生的审美对象,激发其审美感受。既然如此,对作文教学中审美因素的挖掘与提炼的面就非常广泛。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初中作文教学实际,就作文教学中审美因素的挖掘与提炼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作如下粗浅的探索。其一,引导学生发掘自然事物的审美因素。自然事物的审美因素体现在其自有的感性形式和固有属性,包括颜色、线条、形状、声音等方面。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欣赏高山峻岭的壮丽、溪流湖泊的清幽、海洋的波澜壮阔、云霞雾霭的奇幻和鸟兽虫鱼的可爱等,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美,以这些自然事物的审美因素来刺激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经常训练的有,如命题作文《这儿的风景独好》《秋天的田野》以及半命题作文写一种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等等,在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其美的因素进行充分地挖掘与提炼,指导中学生对这些常见的自然事物外形特点的描绘,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品质,培养审美能力。比如一位七年级学生在以“动物”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以《我家的小花猫》为题,这位小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她家小花猫的特点及她与小花猫之间的亲密关系,充满了生活情趣。

在文章的结尾她写道:“每当我放学回家,小花猫总是扑到我怀里,和我亲热一番才肯去玩耍。小花猫和我亲密无间,为什么有的同学不能和和美美的在一起玩,一起学习呢?”这体现了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思索,写出了极具个性的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通过自然事物的审美因素的发掘培养审美情趣的结果。其二,引导学生提炼社会生活的审美因素。社会生活的审美因素包括人物形象与人文景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包括心灵美、形体美、语言美、服饰美和人情美等。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辩证统一成一个整体,但在现实中,二者往往不对称,所以应侧重于人物的性格、思想等内在品质。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关于写人的习作训练是很多的,常见有《我最喜爱的一个人》《我的老师》《我的偶像》等。在指导写作时,要引导学生突出人物的独特性,选取恰当的事例来表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及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塑造,将人物的外在特征与内在品质紧密结合起来,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人文景观包括建筑物、雕塑、工艺品等,这些是人们经过实用的、美的法则来创造完成的,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常见的训练有参观游览、描摹状物等,在指导时要学生抓住其外形特点、用途来写,表达自己深刻的审美感受。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因素进行提炼,是通过激发学生对崇高人格和人类文明的赞美与敬仰,来落实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其三,引导学生借鉴文学艺术的审美因素。文学艺术美与现实生活美相比较,更具有典型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文学艺术美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借鉴文学艺术的审美因素,主要是特指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课文及其他名家名篇,借鉴模仿其写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其审美能力。比如在指导和讲评时,可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名著或精品中精湛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艺术以及灵活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技巧等。像对“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的分析,引发学生对精确用词的修辞美的兴趣;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的异曲同工之妙;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分析,感知诗人悠闲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妙;指导学生对《岳阳楼记》一文严谨的结构的探究,促进学生对文章结构审美旨趣的探索;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通过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感知经典著作中众多典型人物,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塑造人物的方法。借鉴文学艺术的审美因素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初中生习作水平的一条捷径。此外,作文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适当暴露现实生活的一些丑陋、阴暗、不合理的现象,通过反映丑来揭示对美的理想的追求。现实生活并非十全十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丑进行艺术创作,抨击丑陋的现象和丑恶的人,化丑为美,从这方面挖掘与提炼审美因素落实作文教学审美教育,具有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扣紧时代脉搏,揭露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不文明行为、扰乱社会秩序、不正之风等现象,以及抨击制造祖国分裂的反动台“独”与反华势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的生存环境、充满正气的社会环境、祖国早日统一等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由此可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发现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审美因素挖掘与提炼的探索,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能力,学会创造美,有助于提高初中生习作水平,落实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但这并非是一蹴而就、三朝两夕的短期效应,需要我们在平常作文教学中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增强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逐渐成为一个会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洪燕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初探[J].文学教育(中),2010(11):119-119.

查看全文

健美操教学与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策略

【摘要】健美操不仅是一项体育项目,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节奏美、动态美和形体美的特征,不但具备较强的健美功能,而且具备很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章就健美操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主要策略展开研讨,以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健美操作为一个独特的体育艺术项目,本身就具有很多审美元素,而通过长时间训练,能够让练习者的身体功能更加协调,审美趣味也会得到提升。在现代小学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应发挥健美操的本质特征,展现健美操的体育魅力,培养学生练习健美操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发掘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的审美能力。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尤其重视培育学生的审美趣味,发挥健美操的美育功效。

1.健美操概述

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的体育项目,是体操、音乐、舞蹈的糅合体。首先,健美操具有体操的特点。体操运动不仅表现出人的力量之美,也表现出人的形体美。在健美操运动中引入体操,可以使健美操更有观赏性。其次,健美操具有音乐的特点。音乐是人们通过使用韵律、旋律、声音处理等手段来表现人物主观化后的内在情感,在健美操中引入音乐,可以使健美操更有韵律,更有情感。最后,健美操具有舞蹈的特点。舞蹈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的一门运动,在健美操运动中融入舞蹈,可以使健美操更灵动更有表现力。

2.健美操的审美价值依据

健美操的审美价值是现代审美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价值理论是指客观的适应主观世界的价值要求,且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它和希望、欲望都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主体和客观对象彼此间是相辅相成且互为影响的,客观对象主体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价值观就形成于与客观对象市场主体的作用之中。与客观对象市场主体形成的正作用,便是正人生价值,反之便是负人生价值。而构成社会审美价值的基础,一般有价值客体、价值主体、社会中介、价值活动四个方面。第一,价值客体。健美操审美与艺术价值的主要客体就是健美操,是指人们主体意志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作精神实践进行活动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第二,价值主体。健美操审美艺术的价值主体就是参与健美操的人,也就是在主客体关系中都处于最积极状态的人。人是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是人的生理素质是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基础因素。其次,人的心理需求也是影响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最重要因素。最后,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影响健美操审美艺术价值的内部因素。第三,价值中介。健美操要通过相应的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完成,而体育馆、CD机、健身房等,正是健美操审美价值所能够体现的社会价值桥梁。第四,价值活动。价值活动是指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的事物或思想上的互动,而健美操的审美价值运动则是指人类通过反复的训练将自身对于美的意志、心理情感、能力等投射在健美操上,使人类的知识、身体能力和精神力量进一步发展,懂得艺术美和欣赏美。

3.健美操的审美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

语文审美情趣管理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有定评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质兼美,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现有如下建议:

一、渗透知识认识差,有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知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必要基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知识,有待开发和汲龋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山色,为什么“霪水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什么峻青笔下的《秋色赋》绚丽灿烂,象征着繁荣和昌盛,郁达夫《故都的秋》却漫幽静淡雅于冷色之中,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肃杀可怖,凄凉阴沉……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

反之,人们的审美心境,情趣经验的差异,也会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诵读,感受美。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澜。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好,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气势。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三、触发情感,热爱美。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通过借被子,两声“氨、“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在讲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救人的场面,讲授《路标》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讲授《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五烈士牺牲的悲壮时等,教师都可以通过剖析词句,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引发学生昂奋动情,自觉地树立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同样,学生也会为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之美,天山景物的壮丽之美,南国风光的旖旎之美而心驰神往,自觉地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美的心灵从中铸造,美的行动也由此萌发。

查看全文

传统发饰审美情趣形式表现分析论文

成熟于江户时期的"日本发"及其装饰品,有着大陆文明的影子。而岛国特定的自然条件限制、特有的工艺发展方向、传承的民族审美意识和都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则共同影响了日本传统发饰品的审美情趣和形式表现,表达出其独有的民族个性风味。

日本传统发式的形式变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早先,古代女子的发髻只简单地束于头顶,奈良时代(8世纪)因吸收汉文化也梳高髻、插发饰。其后是平安时代(9世纪-12世纪),即“国风时代”,日本完成汉文化向和文化的过渡,应合民族文化中原始神道的朴素、真实的审美观,贵族女子自然地垂下长发,摒弃任何装饰,显示出高格调的美感。在民间,妇女用简单的线绳将长发结束成各种低垂的样式并一直保持到室町幕府时期。其三是桃山时代至江户初期(16世纪末-17世纪),因商品经济和都市文化的兴起,出现了高而利落、男子气的发髻,改变了垂发的清幽格调,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青春爽利的新风格。第四阶段是江户中期至后期(17世纪末-19世纪),在现世主义、享乐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潮下,大众娱乐形式“歌舞伎”的风行与青楼市井人物的标新立异,推动了发式的不断翻新,其上的装饰品也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现在称为“日本发”的复杂华美的传统发型。公务员之家

可见,日本传统发饰品是近世江户时代的产物,其历史不算久远。发型共分成四个部分,前额中间隆起的一份称“前发”,面庞两颊打开的部分称“鬓”,发在头上盘卷的部分叫“”,后颈部分叫“”。发饰品主要分栉、笄、簪、布四种,装饰部位各不相同。“栉”就是发梳,一般插于前发和之间。“笄”是一种两边对称的长条形发插物,可以同栉配对,有扁、方和圆头棒槌型(中文的笄与簪同义),通常插在“栉”的后面,和“布”一起用于固定的造型。“布”由宽窄不同的布条结束而成,颜色以红、白居多。“簪”的材料多为金银和龟甲,有一足、两足(中文名钗)和多足,头上为耳挖,足和耳挖之间有一个略宽的平面称为“镜”,是主要的装饰部位。“簪”的品种很多,通常装饰鬓的两侧或者鬓的后方。

日本发饰品的原材料不算丰富,但盛产木、金、银。由于是海岛国家,除了贵重的龟甲、珊瑚,还常用螺钿、水晶、贝、珍珠。其它用来点缀的还有象牙、琥珀、玉、翡翠、绢、铁、玻璃,甚至还有瓷。工艺有打磨、漆绘、漆雕、描金、透雕、镶嵌、浮雕、切雕等。

就日本发饰品的审美情趣来说,虽然在传统文化中,“物哀”、“幽玄”和“闲寂”占据了审美精神的主体,在艺术追求上大多表现出简素、纤细、冷澈、淡泊的意境。但江户的“日本发”却与此相反,它的夸张与装饰所代表的却是另一种奢华、精美、浓烈、世俗的感官情趣享受。一方面,这与当时日本的主情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即从神道精神的“真实”出发,以自然的本能欲求为美,使满足纯粹的官能美成为一种合情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与武家文化金碧重彩、明丽绚烂的装饰风格相吻合,反映了庶民日常生活中现世享乐的情态和欲望。不过分析这些精美的器物,又发现在许多方面遵循了自然、洗练的传统审美,并不是一味地热闹繁杂。综合来看,日本传统发饰品的审美情趣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澄”、“寂”、“艳”、“赈”。

“澄”,就是清澈、通透、明净。古代日本人以纯洁、清明代表美的理想,如热爱“雪、月、花”圣洁的白。同时,崇尚自然的真实,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如伊势神宫以木、苇、茅草作材料,无色无装饰,追求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千利休的“空寂茶”则是在至简至素中达到纯一无杂、和敬清寂的理想境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