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3:49: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美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美教学

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思索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查看全文

古筝教学审美教育探讨

摘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我国的学生教育培养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能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筝乐器其演奏本身有着较高的古典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通过审美实践的方式进行。而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是要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基于古筝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来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而古筝教学本身有着其所独具的古典艺术审美价值,因此利用其实施审美教育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古筝本身是一种解决古典艺术气息的乐器形式,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主要具备如下意义:第一,古筝演奏能充分利用其优美的旋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审美意境,而在这一意境下通过对古筝旋律的欣赏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什么感受;第二,古筝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古筝演奏的技巧有充分的掌握,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古筝演奏本身有充足的重视,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古筝演奏的鉴赏,而针对提高学生自身鉴赏美的能力就有着良好的帮助;第三,古筝演奏是我国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在对演奏欣赏的同时进行内涵情感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音乐形象的创造,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具有良好帮助。

二、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策略

查看全文

文学教学审美培育论文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如何联系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积累审美经验

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积累审美经验,领悟文中之美,进而把握审美重点,为学生建立审美联系网点。20篇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点可分两方面:

1.现实美(包含人性美、情操美,即爱国美、理想美、创造美、环境美等)

(1)爱国美爱国美是现实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体现爱国美的名篇。它在悲壮的气氛中,渲染了法国人民爱国感情的崇高美。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类社会中的爱国行为是一种美。这不仅培养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情操美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节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蕴含着伏契克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操美,这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审美作用,并将鼓舞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忘我地学习和工作。

查看全文

谈音乐教学教育与审美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始终贯穿着感情的线索,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进入角色。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查看全文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探讨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也能促进高中美术整体教学的发展。文章先分析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际探究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的方法。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为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学;现状

高中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有利于自身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些不利影响,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充分重视科学应用审美教学方法,提高审美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1.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受到以往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对各板块内容的编排没有体现出科学性。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教学有着新要求,对学生的美术鉴赏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有所强调,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审美教学内容的编排过程中,没有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这就必然影响实际教学的质量。具体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联系性不是很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缺乏实用性等。此外,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学习效果不佳。再加上教师没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在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美术教学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部分教师受到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还是采取灌输式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审美教学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教学以口头讲授的方式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缺乏重视。这就会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审美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研究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操作的蓝图,教学操作是对教学设计的实施和开展。教学设计准确与否,关系到教学操作的实施乃至教学目的实现的程度。为了探索在审美化教学中教学设计与操作的关系,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中小学学习审美化教学一年的执教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审美化教学评价工具,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执教教师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操作是一致的,但是与审美化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个:(1)授课教师和评价教师对审美化教学认可度不高;(2)授课教师对审美化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不高;(3)授课教师和评价教师缺乏美育、美学知识。转变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丰富其美育、美学知识,熟悉审美化教学模式,将会真正的实现审美化教学设计服务与审美化教学操作,到达美育的目标。

关键词:美育;审美化;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评价

一、研究背景

2015年,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1]。改进美育教学,关键的着力点应首先在教学设计的改变上。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态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么没有审美性,要么没有逻辑性;(2)教师的教学设计随心所欲,不分学科、不分学习内容,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3)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薄弱;(4)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等。审美化教学是一种既追求教学形式具有审美性,又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审美化教学,可以解决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内容衔接逻辑性不强,课堂教学气氛不和谐等问题,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文献综述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学时间、方法、内容等方面作的总体规划设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内容的逻辑,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教学设计应该发挥的作用。审美化教学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都获得充分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操作模式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部分是有关教师教学设计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是否具有外在审美性和内在逻辑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搭建的桥梁下去深入的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来改善目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教学设计和操作之间的关系。

查看全文

职校会计教学审美化研究

一、会计教学审美化的内涵

(一)教学审美化的含义

众所周知,教学是双边活动,老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学生要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积极发言。然而,这一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重要。只有两个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都很好的发挥和施展,才算成功的教学。而提倡教学审美化是很好的调动两个积极性的粘合剂。所谓教学审美化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向学生施以审美影响,把课程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括与鲜活形象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能力提高融入美感体验之中,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成为静态和动态、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成为师生获得充分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教学审美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即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美中乐教、美中乐学的最佳教学效果。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美的事物为手段,在审美情感参与下,充分发掘教材审美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其考察标准为:第一,考察师生是否已经进入教学状态。如果依然停留在日常生活状态,受着现实世界的纷扰,那就说明还没有进入审美状态;第二,考察师生之间是否形成平等氛围,即教学过程中的独立性情况;第三,考察师生是否进入学科情感世界。只有真正进入学科情感世界,才能展示出某种意义的艺术情感外显。

(二)教学审美化在会计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在会计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运用会计教学审美化。使从事会计学习和工作的人跳出大量枯燥而繁杂的数字与计算、分录与填表、专业术语与公式记忆,领略到会计的多种内在美。在会计学科中,教学审美化主要表现为会计的简约美、连贯美、节奏美、对称美、平衡美、协调美、形象美、多样美、真实美、结构美等几种形式。1.会计的简约美。它表现在会计语言和账、证、表的设计上。比如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种简明的语言描述出所要核算与监督的内容;记账凭证、账簿记录中的摘要,以寥寥几字概括出所要反映的交易和事项;会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以简洁有序的排列,向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设计,既满足了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又体现了内容与项目的简约美。2.会计的连贯美。由于有了“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才有“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的循环往复周转不息,这也使得基于资金连贯不息产生出的会计形式具有连贯之美。3.会计的节奏美。从不同会计期间来看,会计期间越长,所揭示的交易、事项越复杂、越全面,其财务会计报告越重要,越受到使用者的重视,反之亦然,体现出会计节奏的强弱之分。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等,在会计期间的交替循环中表达了这一思想。此外,存货计价中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都是从时间与空间上对会计节奏美的再现。4.会计的对称美。这一美感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表现得非常普遍,如:会计要素中的资产与负债,原始凭证中“领料单”与“收料单”,记账凭证中的“收款凭证”与“付款凭证”,会计科目中的“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计划成本下的“节约差”与“超支差”等,随处可见会计的对称美。5.会计的平衡美。会计工作中所存在的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美感。表现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表左右结构、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账簿记录与报表数字的钩稽关系等,即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等,无不体现会计的平衡美。6.会计的协调美。体现在供、产、销的衔接,人、财、物的组织等。

二、会计教学审美化的意义

查看全文

美术教学审美能力的培训

一、正确引导学生对美的探知,提高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一直是将传授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内容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当今的新课改所推崇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美术教师都是完全跟着教学大纲的思路走,尤其是对于美术鉴赏课,多数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一些画家的作品进行笼统性地介绍,对于画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象征寓意教师很少对其进行介绍及引导学生对其分析评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想象力和敢于评判对象的能力,阻止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来讲,要想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上去,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思想、更新观念,顺应新课改的思想路线方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自主地对其进行分析与鉴赏。

同时,作为教师要在学生对作品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切实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让学生从优美的作品意境中,探知美、领略美、享受美、感悟美。这样,学生审美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死板硬套地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完全将自己当作是课堂上的主导者,不给学生任何的机会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赏析中,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将会一无所知,更不要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对美学的修养,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每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及方式要做精心的筛选与安排,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可将精心设计好的美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平台带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美术作品展示下去认知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以作品创作背景带动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对于美术鉴赏课,学生都有一个对艺术认知与理解的过程,当把一幅作品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第一感觉是作品画的像就是好的作品,画的不像的作品学生就不会去对它进行赏析。基于这些认知的反差,学生逐渐地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将画的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有了这些认知的反差学生才会明白艺术的真正内涵,明白什么是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不同风格与不同寓意的艺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介绍,同时要注意将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画家的创作理念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无极限的,是不受时代的束缚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史上是不同观念并存的局面,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其不再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停留在一种框死的思维定式中。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赏析的过程中探析画家对生活的强烈的爱和追求大自然和谐之美的情愫。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探究能力。作为美术教学来讲,其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作品中去感悟美的事物、人物、景象,进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四、结语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及推动下,高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前提,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为基础,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通过各种渠道与平台建立起一套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心智,进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查看全文

探究审美教学古典作品

一、欣赏古文的意境美

品读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七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篇即沉浸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中,让人感觉到词人内心浓重的悲苦。下阕再以“到黄昏、点点滴滴”加以渲染,使这种凄惨、悲凉更显浓重。眼前好似浮现一位清瘦忧郁、满心凄苦的女词人,中年丧夫无所寄托、孤单寂寞,此时配以《月满西楼》音乐,多媒体展示女词人独自把盏、苦守窗前,看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寂寞孤零。回忆以前和丈夫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的场景,学生诵读时自然会联想,将词中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画面,感受词人“国破家亡、晚年寡居”、孤独凄惨的生活,体会词人颠沛流离、极度愁苦的凄凉心境。再如,李密的《陈情表》,作者开头写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妪历尽艰辛,竭力抚养孙子的场景,顿生同情。这样的文字以情动人,后文强调祖母晚景凄凉时说:“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泣血,语气强烈,语意凝练,文辞恳切,令人动容泣下,最终也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作者声泪俱下、凄婉哀求的“陈情”。身临其境,才能产生共鸣与作者情感沟通,欣赏作品的意境。

二、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古典

作品的语言大部分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听之悦耳明快,具有音乐美。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十条上疏句式整齐划一,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口,重点诵读,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因声求气”,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让学生先读出感受来,然后组织学生译解、分析上下两句间的关联,将内容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和、戒赏罚不公。对课文有感觉,背诵起来也就驾轻驭熟了。而屈原的《离骚》是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体写成:《离骚》是楚辞体,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带有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笔者曾在课堂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为例,试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抑扬顿挫、音乐般的吟唱,令学生感觉很新奇,也激发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有些古典文赋则运用结构整齐的骈偶句,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巧妙运用排比、夸张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揭露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另一段脍炙人口的排比句也是如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运用夸张、对比,揭示了秦的奢侈是建立在对广大农夫、工女们的剥削之上的道理。师生在铿锵的韵律中感受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批判意识,进而体会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这样富有韵律的佳句应指导学生多品味诵读,善于依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去体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三、揣摩名句的内在美

名句本身语言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大都凝练、含蓄,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用最贴切的词汇表达了复杂的感情,往往揭示人生哲理,朗读时应细细品味,揣摩其蕴含的内在美。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句。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面对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消沉放弃。作者以此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是对自身的君子之风生活态度的高要求,对我们学生修身养性、培养良好品格亦有借鉴之处。古典作品还有许多佳句,现已被人们广为传唱,如,《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秋声赋》中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皆为传世名句,这些句子或写景传神,或抒发真情,或提纲挈领,或揭示哲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要启发学生谈名句的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诚然,古典文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贵在教师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我们应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语文这个载体使之整合、提升。在大力提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倡导语文美育教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查看全文

民族音乐教学审美的尝试

一、师生互动,变传授为引导

1.方言演唱,增强民歌的感染力。在音乐课上,音乐教师如果亲身演唱,一定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狠下功夫,并且敢于“献声”,为学生演唱、演奏一曲。如我在教学《锦绣江南》(苏教版七年级下)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启发学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个地区,由于它的地形、地貌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因此产生的民歌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到全国各地去游览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民歌各有什么特点。好,现在听听老师为大家演唱的这些歌,分别把大家带到了什么地方?”随后我为学生演唱了四川民歌、江南民歌、苏北民歌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在演唱的时候,我注意在细节上下功夫,分别用四川方言、无锡方言、扬州方言演唱,学生兴致盎然,睁大了眼睛出奇地盯着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2.模仿演唱,了解民歌的魅力所在。模仿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它将某些歌唱家的演唱特色,加以夸张地表现,从而使人产生难以忘记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歌唱模仿能力,就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知道各个歌唱家演唱的特点,也能够了解民歌的风格和魅力。如我在教学的时候,就经常尝试着模仿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模仿关牧村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模仿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在模仿的时候,我总是告诉学生,这些歌唱家演唱的特色是什么,他们演唱时的共鸣点在哪里,美在何处。通过这样的亲身示范,学生对腹式呼吸、头腔共鸣、鼻腔共鸣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从而为他们以后欣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互动演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音乐是非常富有活力的课程,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心情中体会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互动演唱就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西部风情》时,就请一位男同学和我一起为大家试唱《什么水面打跟斗》。有时候我还有意将一些民族歌曲改为对唱。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总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感悟民族民间音乐的天地,让他们觉得,每一首歌都是精彩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可以敲出动听的声音的。

二、用心聆听,变感性为理性

1.用心聆听,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的空间。如我在给学生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时候,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发挥创造力,各抒己见,给乐曲起名字。于是有的同学起“过年了”,有的同学起“丰收锣鼓”,有的同学起“兴高彩烈”,有的同学起“闹新春”。可以看出他们真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有个学生起了“舞”这个名字,他解释说:“我一听到这首乐曲,就有一种想跳的冲动,于是我就想到了‘舞’这个名字。”虽然他起的和别人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而且这个名字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确实难能可贵。2.用心品味,引导学生的探索欲望。有一次,我在带着同学们欣赏李涣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的时候,在聆听之前,我先不说这首曲的名字,事先在电脑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出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如何?情绪怎样?可分为几个乐段?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致地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在听第二遍的时候,我又提问:“这首乐曲当中的三个乐段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描绘了怎样的图画?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学生这样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他们从盲目中走向清醒,从自由走向自觉,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实践体验,变暂时为永远

1.学会聆听乡土音乐作品。在课堂教学之余,我把过去几年本市民间音乐工作者辛勤搜集的,具有本市特色的民间音乐,如《码头工打包号子》、《盐工推大车号子》、《打夯号子》、《耕地呦牛的嘞嘞》,还有已经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海戏等逐步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地方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民间音乐,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课余时间,我还带学生到市民广场、社区演出厅等文化场所欣赏民间艺人唱小戏、到田间地头听农民呦牛“打嘞嘞”。在和学生共同体验民间音乐文化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整地聆听整首民间音乐作品,并做一些记录,使他们在获得愉悦的体验的同时,还要学会整理收集。2.学会把握民间音乐作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了解本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如农村盖房子时候,工人们经常唱的《打夯号子》,它的特点是一领众和、律动感强、节奏固定、音乐与劳动密切配合,其作用在于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士气,消除疲劳。还有放牛娃喜欢唱的《小放牛》,它的特色是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唱起来自由舒展。学生不光聆听了民间音乐作品,还学会了分析作品,这样在欣赏和模仿的时候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就更深了。3.学会感受民间音乐文化。在让学生体验民间音乐的时候,我还注重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五大宫调》,它是随着盐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许多盐商在本地区从事盐业经营的时候,都带来了一些歌舞方面的专家,这些人所演唱的曲目随之就留在了本区。虽然盐业生产不像昔日那样繁华了,但是在《五大宫调》里仍然能够感受盐业文化的兴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