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3:35: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美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美观

审美观的研究论文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不变的标准。

从医学角度来看,评判人体美也要达到健康与美的和谐统一。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人体生理功能健全和机体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任何一种美都离不开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正常规律,人体美也不例外。如果人体生理功能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容貌的审美,并有可能形成容貌的生理缺陷,而容貌的生理缺陷又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体美感。

人体比例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社会普遍审美要求:人体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自然美一般侧重于形式,而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它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同时,人体的审美也要符合社会普遍的审美要求。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原则:在人体健康状态和审美评价过程中都应遵循整体与局部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局部美化,也不可忽视整体的审美和健康。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是实施美容操作不可忽视的原则。

审美共性与审美个性相结合原则: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是在美容技术实施中遵循人们普遍接受的人体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一般的人体形式美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流畅、体形均匀,动作协调。由于年龄、性别、气质、种族与地理的差异,个性审美原则是各有个性、不相雷同。因此,任何审美都是审美共性和个性得到的统一,在医学美容技术实施中既要反映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人体美的个性特征。

查看全文

审美观含义研究论文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不变的标准。

从医学角度来看,评判人体美也要达到健康与美的和谐统一。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人体生理功能健全和机体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任何一种美都离不开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正常规律,人体美也不例外。如果人体生理功能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容貌的审美,并有可能形成容貌的生理缺陷,而容貌的生理缺陷又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体美感。

人体比例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社会普遍审美要求:人体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自然美一般侧重于形式,而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它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同时,人体的审美也要符合社会普遍的审美要求。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原则:在人体健康状态和审美评价过程中都应遵循整体与局部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局部美化,也不可忽视整体的审美和健康。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是实施美容操作不可忽视的原则。

审美共性与审美个性相结合原则: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是在美容技术实施中遵循人们普遍接受的人体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一般的人体形式美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流畅、体形均匀,动作协调。由于年龄、性别、气质、种族与地理的差异,个性审美原则是各有个性、不相雷同。因此,任何审美都是审美共性和个性得到的统一,在医学美容技术实施中既要反映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人体美的个性特征。

查看全文

生态审美观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实践品格决定了它是不断发展的、革命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我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基本特性的鼓励下从事当代生态审美观的研究。我们为什么提出生态审美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具体地说又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适应。

首先,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问题作为全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共同课题。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针。2004年4月30日,我国学者更加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对于我国来说,环境与资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我国是以世界9%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淡水为世界人均的1/4。而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也是空前的,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立即改变发展模式和文化态度,走环境友好型之路。

其次,是为了适应20世纪以来哲学领域从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转型的需要。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之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古典哲学走向终结,开始了西方现代哲学探索之路,发生了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转型,这必将引起美学的转型。

再次,是为了适应美学与文学自身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生的由无视生态维度到十分重视生态维度的转型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诗学与环境美学逐步在国际学术界成为显学。

最后,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生态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儒家的“民胞物与”思想,佛家的“善待众生”思想等等各有其一定的价值,为国际学术界所看重,成为开展国际学术对话的极好领域。

查看全文

紫砂器断代之艺术审美观念探讨

摘要:明清紫砂器的断代问题一直是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归纳了历史纵向分类法和哲学艺术审美观的横向比较法,将明清紫砂艺术器物各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和艺术高峰,并借用道家思想的三个观点来论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紫砂器与审美观的几点关联,综合传统经验已经形成的观点,运用器物标型学、辩证比较的方法,主要在历史文化、艺术审美观念等方面作一些有意义的探究。

关键词:明清宜兴紫砂器;纵向年代归纳;横向对比研究

茶是每个中国人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须品,紫砂壶属于茶器的大类,是今天人们使用茶器的主流器物。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紫砂”这个词普及其实很晚,1876年日本收藏家奥玄宝出书,他根据明人周高起所著的《阳羡茗壶系》里的称呼,把“紫砂”重新写进书中,后人即从之,称为“紫砂”。宜兴古称“阳羡”“荆溪”,从汉代出土实物和宋代大量遗留的“韩瓶”就可以看到,宜兴地区大规模烧造陶瓷器的历史是很久远的,但是我们所说的典型意义上的紫砂器的烧造,应该在明代中叶。那么什么是典型意义上的紫砂器呢?简单点说就是使用宜兴地区的紫砂原料,利用“拍泥片”“打身筒”等基本造型手段成型,而且窑温较高、瓷化程度较高的陶瓷制品。明清紫砂器的鉴定和断代,一直都是个比较冷门的问题,其相对宜兴陶漫长的烧造历史,紫砂器只在宜兴陶瓷史长河中占据相对较短的历史,正是这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创造了一个陶瓷史上的神话,可以说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就像一根“灯芯”的二股棉绳被紧紧地绑缚在了一起,不分彼此。紫砂研究的史料非常有限,真正进行专业系统研究的史料只有如明代和清代的周高起、吴骞分别所著的《阳羡名壶系》《阳羡名陶录》等古代文献,更多的则是一些茶文化文献和杂文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学界和行业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且系统全面的归纳紫砂古器的鉴定和断代方法。我在《明清紫砂古器鉴定之文化背景研究》文章中归纳了紫砂传统经验断代的几点问题。本文同时也提出用纵向分类的方法和横向比较的方法来进行鉴定和器物断代。纵向分类就是在历史发展的纵轴线上去审视器物的时代属性,找到器物所承载的历史年代,保留的文化信息、物质信息;横向比较就是通过与同时代背景下其他类的器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共性,这样就能更精确的接近紫砂器原本的历史坐标。

一、明清紫砂器纵向年代归纳

现在社会上流行宋式茶盏、注壶,所谓宋代的“极简审美”被商业炒作,其实你只要看看宋代的古画就知道,唐宋时代喝茶是多么麻烦,器具摆一大桌子,所谓“极简审美”是指单件器物审美比较简洁,但是制茶和饮茶法是绝对不简约的。唐代陆羽《茶经》里面可以看到唐代是把“团茶”捣碾碎,然后烹煮而食的;宋代的“点茶法”也是先碾后磨,再筛再拌……,反正是要喝到一盏好茶,过程繁琐!出生草莽的明朝开国天子朱元璋提倡用度的节俭,茶事的铺张浪费自然不可接受。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团茶,改供叶茶,即散茶,从此开创了一个茶饮的新时代。于是乎,明代以后“泡茶法”慢慢盛行,宜兴紫砂也就登上了重要的历史舞台。由于官方的提倡推动,茶文化进行了一场百年的改革,我个人认为是极大的进步,能让人从繁琐的细节中解放出来,有闲情逸致去专心“事茶”。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宜兴紫砂器才顺应这股历史洪流正式由普通的日用制品成为茶器中的主角。下面我将明清宜兴紫砂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紫砂古壶器按照两种归类方法进行各个历史时期年代纵向分类。

(一)按明清宜兴紫砂发展历史阶段分类

查看全文

试论古筝培训中的审美观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提出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大的教育人士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已经开始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教育状况与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仍然存在一些偏见。比如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对孩子文化科学之外的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绝大多数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当作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审美素质的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本文中将浅谈如何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习古筝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更要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逐渐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我们都知道,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还无法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笔者采取先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笔者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古筝的外形和传说入手,二是从古筝作品入手。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东方钢琴”之称的古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并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笔者抓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从古筝的传说入手,再详解其外形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使他们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弹奏和领会音乐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

查看全文

艺术美学课审美观培养

一、艺术美学的地位

艺术美学课程是数字媒体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它对奠定学生的艺术审美欣赏与鉴赏能力,判断艺术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后续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艺术学和美学;在教育方向上又分为两个分支: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重在建立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联系,重在“技”;美学教育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过艺术建立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在于“道”。没有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空洞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格所包含的积极的人格素质,不仅仅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学生创作艺术作品所显现的人文精神更为迫切。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艺术审美情趣低俗,使得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兴趣很淡漠,更谈不上艺术修养了。许多艺术美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担忧,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艺术审美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过去的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4]”。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查看全文

建筑装饰艺术审美观与文化价值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时期的思想都会影响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由于清代建筑是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因而,以清代建筑为例,分析建筑装饰的审美观念以及中国现代建筑审美文化,同时阐述传承与创新传统建筑的“美”的艺术文化价值。

关键词: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审美观;文化价值

古时候人们通过纹样来装饰陶器,现代人们在日用品、商品包装上运用装饰形式来增加物品的美感。装饰艺术具有包容性,涉及绘画、建筑雕刻、色彩等各方面。在中国传统的装饰中,明清时期的装饰形式最为丰富,可以说是中国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不同地区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这种民俗文化也体现在建筑方面,对建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清代建筑审美的背景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建筑形式琳琅满目,反映了中国建筑的演变历程。清朝也是我国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是多样的。从文化层面来看,影响清代审美观念最主要的是儒家、道家思想,这对人们的思想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在政治制度方面,清代实行封建专制、闭关锁国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形式,以及帝国统治的“以皇为尊”的思想,这些都体现在建筑的形象、装饰上。在建筑艺术上,皇室建筑与民间建筑的区别尤为明显。此外,从民族因素的角度来看,满族、汉族不同的民俗形式和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同时,不同区域的建筑,在其装饰艺术上也具有其地域性特征。因此,清代前期统治阶级较为开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政治稳定,赋予了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而到了清后期,统治者的腐败和享乐主义,使得建筑艺术未有较大的改变,仍为较保守的建筑风格。而建筑形态和艺术审美观与西方国家相比,是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二、清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观

查看全文

古典舞编创的审美观念分析

【摘要】舞蹈艺术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样式之一,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舞剧是舞蹈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由最初的单一模式不断成长到现在的多元化模式,吸收并消化着各类新文化甚至是外来的那些舞蹈元素,使中国古典舞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同时,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也不断影响着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演变。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编创;审美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从戏曲舞蹈出发,我国建立了中国古典舞蹈训练体系。中国古典舞是经过很多的舞蹈工作者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相当长的一段艺术实践的考核检验后才流传下来的有着一定古典风格特色和典范代表意义的舞蹈门类。我国古典舞所提炼出来的舞蹈动作,很多都受戏曲舞蹈的影响;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中国古典舞的探究、整理、提炼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古典舞创立至今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并且诞生了中国古典舞的一套教材,同时舞蹈艺术家也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特色的剧目作品,形成了刚柔并济、细腻圆润、情景融合以及精、气、神和眼、身、手、法、步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美学特色。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原则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延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在汉魏“舞戏”中,在唐代和宋代的乐舞中都能见到其身影;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可以和现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种类相媲美的全新的产物。中国古典舞现在还在不断成长,但是,身韵这一体系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涵越发趋向稳定,而且其理论基础已经比较扎实,训练系统已经逐步形成。中国古典舞自创立那天起,已经从最开始简单模仿戏曲舞蹈动作,到探寻、摸索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直到今天雏形初成,成为一门日益完善而且风格独立的舞蹈艺术,中国古典舞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舞蹈评论家于平在《舞蹈形态学》中写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现下的共同性,或许正是舞蹈工作者对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那种文化精神。”

一、传统古典舞编创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典舞是从戏曲中整合提炼出来的,所以在中国古典舞形成之初,在其剧目的编排上总是有很浓厚的戏曲程式化动作语言与审美观念。对于变革中的舞蹈艺术来说,这代表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从某种层面来说,这预示着中国古典舞蹈表演艺术的全新开始。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它既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产物,又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舞蹈。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韵律”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韵,也就是精、气、神,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面貌及审美的内涵。“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围,也就是技术技巧。“身韵”是“身心并用,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传统的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风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回的形态——所谓体如游龙、转似回波;流的过程——所谓行云流水、彩云追月;韵的内核——所谓形神兼备、绰约闲靡。”中国古典舞传统的编创中常出现戏曲的程式动作,是把舞蹈动作与戏剧动作结合起来的混合产物,它在本质上是相对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舞台动作形式,同时又具有尽可能抒发主体内在审美情感内涵的舞蹈表演的性质。在传统的中国古典舞编创当中,舞蹈动作被戏曲化,它对内能够以表现主体内在的审美情感为需要,对外又能够结合歌唱音乐的韵律,力求符合舞蹈剧目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中国古典舞编创中的程式化动作,与舞蹈动作和一般戏剧动作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简单地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来要求抹去戏曲的动作痕迹,也不能以一般的戏曲动作来要求中国古典舞舞蹈艺术创作的标准。传统中国古典舞编创艺术偏向于主体内在的表现,因此,塑造一定人物活动的并且具有情节内容的舞蹈作品都偏向于诗、乐、舞的有机结合。舞蹈创造审美形象的目的之一是尽意。舞蹈主题动作的形象化,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是人体动作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夸张的模拟。早期的中国古典舞在编创上,一直坚持把舞蹈动作以最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明白编导要表达的意愿。例如,在经典舞蹈剧目《金山战鼓》中,对于主帅中箭这一动作,编导借用道具让舞者形象地表演中箭后受伤的情形。这一动作真实地反映现实。《金山战鼓》整个结构以体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和戏剧冲突为前提,技术技巧与故事情节完美融合,形成了让观众拍案叫绝的效果。该剧用历史故事作为作品的发展路线,以塑造人物的性格,描述故事情节作为舞蹈的发展,因此舞蹈动作语言形象化,动作对比强烈,人物性格鲜明。这都源于戏曲的传统结构。随着时间的累积,在传统戏曲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方面,中国古典舞编创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二、当代中国古典舞编创的审美观念

查看全文

试论当前我国观众审美观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众审美的感受、理解及其情感活动。在谈到审美理解特点的时候,分别阐述传统审美理解和当代大众审美理解,论文对传统大众审美和当今大众审美进行比较,得出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同时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对当代中国大众审美进行了纵深解析。接着指出当代大众审美的时代特征,即时尚化、图像化和娱乐性。最后分析了中国当代大众审美的发展趋势,即为日常生活利益化,个体感性化和大众审美的可持续发展化。得出了中国大众审美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大众审美;审美的特征;大众审美趋势

DiscgusethePointAboutthePeopleSelecttheBeautifulattitudeOfChinaNowdays

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dpopulace''''saestheticfeeling,theunderstandingandtheemotionactivity.Whenreferringtotheaestheticunderstandingcharacteristics,peoplealwayselaboratedthetraditionalaestheticunderstandingandthecontemporarypopulaceaestheticunderstanding.Theessayisusingthecomparisonwaybetweenthetraditionalaestheticunderstandingandthecontemporarypopulaceaestheticunderstanding,gettingthedifferences,analyzingeachcharacteristic.Throughcomparingthedifferencesofeachother,meanwhile,haveadeepanalysisofthecontemporarypopulaceaestheticsinChina.Thenpointoutthecontemporarypopulace''''saesthetictimecharacteristic,whichmeansfashionable,imaginable,andrecreational.FinallyweanalyzetheChinesepresentagepopulace''''saestheticdevelopmenttendency,namely,forthedailylifebenefits,individualperceptionandpopulace''''saestheticsustainabledevelopment.WecanobtainthattheChinesepopulaceaestheticareoccupyingadevelopmentstage.Keywords:populace''''saesthetic,aestheticcharacteristic,populace''''saestheticdevelopmenttendency

人们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审美活动,如听听音乐、观看电影或电视、阅读小说或散文集观摩画展或欣赏剧院艺术等,毫无疑问,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遐想。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是研究和阐释人在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人们欣赏事物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变。

一、大众审美的感受、理解及情感活动

查看全文

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观照

【摘要】景观建筑设计属于景观设计,是体现现代城乡文明发展形态的艺术形式。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章通过对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阐述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景观建筑;景观设计;审美特征;建筑工艺;建筑形式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诠释。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包括景观建筑设计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以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景观建筑设计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形态。

一、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历史背景

浙江省长兴县建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地域富饶,被誉为鱼米之乡。太平天国运动时,长兴作为主战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摧残。《长兴县志》同治七卷记载:“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为了恢复生产,当地官府出台了移民计划,逐渐形成了原住籍、温州籍、河南籍、安徽籍、江北籍等移民构成的移民县。一方面,长兴的移民分布是原住籍住山区(因在山区躲避战乱而幸存)、河南籍住平原、江北籍住港滩,多剩下丘陵地区,而温州籍先民迁入长兴的时间较其他籍先民晚一些,因此多住在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温州籍先民原生活在温州平阳的丘陵地带,喜欢种植番薯之类的丘陵农作物。因此,温州籍多聚集在长兴丘陵的同一村落,较好地保存了独特的景观建筑形式。

二、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