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3:32: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美

浅谈审美教育与审美的人

摘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自然王国、审美王国、自由王国,相应地便生成了三种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这种划分尽管存在一些乌托邦性质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是却给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从而使人从自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这种理想被《共产党宣言》批判继承发扬了,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目标。审美的人应该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和顺应历史潮流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理论就是要在培养造就审美的人上下功夫,立德树人,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美人生,让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审美的人,从审美自由境界走向伦理(政治道德)自由境界,建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联合体。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的人;自由境界;社会主义联合体

审美教育究竟应该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这是任何审美教育理论都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能力的人。这种观点在中外社会发展史上曾经误导过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把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同于一种艺术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造就审美和艺术的专业人才或者专业教师。自从18世纪德国伟大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席勒提出了“审美的人”的审美教育目标和途径以后,审美教育就被提升为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崇高事业,这才回归到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主要中介途径和真正终极目的:通过审美的人的审美自由境界达到政治道德自由境界。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批判继承了席勒的“审美的人”的美育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培养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和途径,从而建构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53)的社会主义联合体的理想。

一、“审美的人”的提出

根据考古学、人类学、史前历史学、教育学、民族志以及现代原始民族社会生活研究等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人类在原始公社制氏族社会晚期就已经开始了审美教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审美的人”的观念。然而,真正明确的“审美教育”与“审美的人”的概念却是18世纪德国伟大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1795)中正式提出来的。人类的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时期随着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产生和分工而产生的,而且审美教育也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氏族公社把新一代的教育委托给最有经验的人们。他们除了授给儿童以劳动的技能和技巧以外,还使儿童熟悉已发生的宗教仪式的规则,熟悉传说和英雄故事。在这个时期,传说和歌曲是培养习俗、品行和一定性格特征的源泉。”[2](p22)在世界的“轴心时代”,人类的教育和审美教育就已经比较发达了。传说,在中国的西周时代,周公就进行了所谓的“制礼作乐”的文化建设,这一举动标志中国古代审美教育进入了比较自觉的历史时期。到了春秋时期,自孔子明确以“六艺”(诗书礼乐御射)教育学生开始,中国古代审美教育就已经大力开展开来,并一直在中国古代流传不绝,形成了一种审美教育的传统,被称为“六艺教化”或者“诗教”“乐教”“礼教”。《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关于“审美的人”。孔子所赞赏的曾点所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p17)就是当时的审美教育和审美的人的写照。这种“礼乐教化”之下的人们和谐、自由、快乐,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在这种“诗教”“乐教”“礼教”的审美教育之中达到人生的审美境界的人也就是“审美的人”了。《庄子》中的“痀偻承蜩”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庖丁解牛”的“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解衣盘礴”中的“真画者也”;[3](p37-38)还有所谓“坐忘”的天人合一、去知忘我的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所谓“心斋”的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的虚无忘我的境界:“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符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4](p125-126)这些也都是对于审美教育和审美的人的一些具体的描绘和阐释。古希腊的柏拉图也阐述了他的理想化的缪斯教育(智育和美育)与体育相结合的教育:“很难找出一种比从长时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2](p2)他所主张的课程:阅读、写字、计算、音乐、唱歌、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就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的,加上智者学派的文法和修辞学就成为中世纪的“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而他的理想国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哲学家(城邦的统治者)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审美的人”。因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最高的统治者就是哲学家,也就是所谓的“哲学王”。这种哲学王是经过了柏拉图设计的全部教育过程,经受了各种考验,“并且在事功上和学识上都是最好的”,特别是在哲学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能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从而才能成为哲学王。现世的哲学王就相当于理念世界的最高理念——神,因为只有哲学王才能“举起心灵的眼睛去凝睇这照耀着一切事物的光……看到‘善’的本身”。[5](p50)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批判继承了老师的审美教育理论,他认为,应当学习最必需的知识,但是必须避免狭隘的实用主义:“对于具有高尚心灵的人和自由民,只知寻求效用和功利是最不相宜的。”在初等教育时期,除了体操练习以外,更应该学习阅读、写字、文法、绘画和音乐。学习音乐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它像绘画一样不应当变成手艺。[2](p30)这些教育思想反映出亚里士多德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和审美的人,反对实用主义的教育及其培育的手艺人。这些中外教育史上关于审美教育和审美的人的观点虽然古已有之,但那毕竟是模糊的、不自觉的,真正自觉地明确提出审美教育和审美的人的概念的还是席勒。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自然王国(权力的动力国家)、审美王国(审美国家)、自由王国(伦理国家),相应地也就生成了三种人:自然的人(感性的人)、审美的人(游戏的人)、道德的人(理性的人)。在《审美教育书简》第24封信中,席勒说:“可以区分出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或阶段,不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族类,如果要实现他们的全部规定,都不得不必然地和以一定的秩序经历这三个阶段。尽管由于偶然的原因,即或者是外界事物的影响,或者是人的自由任性,个别的时期可能有时延长,有时缩短,但是,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完全跳跃过去,而且就是这些时期相互衔接的次序,既不可能被自然也不可能被意志所颠倒。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仅仅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种力量,而在道德的状态中他支配着这种力量。”[6](p278-279)在第23封信中,席勒指出:“总而言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6](p275)在第27封信中,席勒说:“如果说在权力的动力国家里,人与人以力量相遇,人的活动受到限制,而在义务的伦理国家里,人与人以法则的威严相对立,人的意愿受到束缚,那么,在美的交际范围之内,在审美国家里,人与人就只能作为形象来相互显现,人与人就只能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面面相对。通过自由来给予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基本法则。”[6](p293)这种划分尽管具有一些乌托邦性质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是却给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从而使人从自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这种理想被《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批判继承发扬了,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目标。的确,席勒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社会”和“三种人”的学说,是用人类的精神(感性和理性)、意识形态(国家)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疑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秘密和规律应该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经济基础。人类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够从事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等其他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活动,而人类的吃喝住穿等生存和发展主要是由人类自己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决定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一定时期所采取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基础才是决定这一时期的人类社会的性质及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这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过,席勒用来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三分法”的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却具有某种普遍性。这种辩证法就是肇始于费希特而集大成于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方法。尽管这种“正→反→合”的辩证法在费希特和黑格尔那里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是一种“头足倒立的辩证法”,但是它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却做出了比较合理的概括,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此,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也对这种“头足倒立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继承和改造,同时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人类的“劳动”时就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来界定私有制条件下的人类劳动,并且把“劳动”的社会发展形态概括为“劳动→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的劳动”;同时在把“劳动”规定为人和人性的本质的基础上,以劳动所规定的“人性”为基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概括为“人性→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复归”的“正→反→合”辩证法模式。很明显,这种概括和总结就已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了。在标志马克思主义成熟的《共产党宣言》(1848)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异化劳动中最本质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用来归纳和概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形成了一个“正→反→合”辩证法模式:“无阶级社会(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三种社会形态说”。马克思说:“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如果你从物那里夺去了这种社会权力,那么就需要赋予人以支配人的这种权力。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7](p104)这也是一个“正→反→合”的辩证法模式:“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由此可见,席勒的“三种国家”和“三种人”的社会发展规律“正→反→合”辩证法模式,是被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所批判继承和改造了的。因此,我们可以像马克思那样批判继承和改造席勒的关于“审美的人”的理论观点,把培养造就“审美的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理论的重要环节,把“审美的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的重要目标和途径。

二、审美的人的内涵

查看全文

电视艺术审美生成与审美特征

摘要:电视作为上世纪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和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让人们对电视艺术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电视艺术;审美生成;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表达,在这两种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诗化转述,不断发现和展现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和审美特征进行具体研究。

一、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

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传达,并且这两种特性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能够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的诗化传达,获得一定的审美生成。电视艺术是近现代社会人类步入到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电视这一媒介传播形式的新艺术样态[1]。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系统和美学特质,其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将画面语言作为本体性语言。同时,区别于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电视艺术语言鲜明的个性不在于其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复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电子语言系统。电视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会以单一的手段维护电视艺术作用的发挥,而是通过对其他艺术语言和精神传统进行融合和变异,逐步促使电视艺术更为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电视艺术审美,并进一步推动诗化电视艺术审美的生成和发展。

二、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查看全文

探索审美情绪在审美中的作用

【摘要】审美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正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有机体的情绪波动与审美活动间的相互影响,揭示情绪因素在审美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审美审美活动情绪因素

一、情绪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情绪主要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因此一般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括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有机体因为需要满足与否产生不同的情绪形式,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境下,将引起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肯定情绪;相反,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否定情绪。可以说,情绪是衡量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一个指标。情绪“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但是不确定的情境状况对情绪的动机功能产生增力或减力,呈两极对立状态。一般来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情绪是积极的、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否定情绪是消极的、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情绪对人类各种活动的驱动、影响取决于主体当下呈现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产生增力作用,驱使事情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延缓,甚至阻碍事件继续发展。审美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一种,当然也受主体情绪的影响。主体在获得审美体验过程中,他的情绪状态对审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可能取得的预期效果都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研究审美活动就不能忽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

二、心境状态对审美的影响

人类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绪。欣喜若狂、满腔怒火、悲痛欲绝是情绪在短时间内的强烈爆发,这属于情绪状态分类中的激情。激情容易使主体丧失理智,无法很好控制事件的发展,但是激情持续的时间短促,对事物的破坏影响只是短时间的。舒适愉快、焦虑不安、孤独恐惧属于“心境”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持续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它并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因此“心境”情绪状态对人类活动,尤其是对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影响远远大于激情的影响。审美活动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感受是初始阶段,而“心境”主要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人们的审美感受来对审美活动起反衬或烘托作用的。当主体处在某种心境当中,他的情绪状态容易感染所要关注的对象。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心境的反衬或烘托,往往使审美对象感染上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主体心境是因为需要满足与否产生的,这就决定了主体心境在不同时期的多样性。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不同时期主体情绪状态的不同就会使主体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关于栎树的描写很能说明问题。

查看全文

媒介对于审美

摘要:如果说对于其他价值形态(如经济价值、认识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等等),媒介只是价值形成的途径、工具、手段,一旦价值创造出来,媒介可以丢弃;而且一种价值的创造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但是对于审美价值形态来说,媒介同价值本体不可分离,在审美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溶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审美价值生长中的一部分;媒介融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审美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某种特定审美价值,一般也不可实行多种媒介共享;在创造特定的审美价值时,这特定的媒介一般是不能由另一种媒介来替代的。同时,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形态的诞生。

关键词:媒介审美价值艺术创造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这话引起全世界的深思。

我认为媒介不仅仅是“讯息”,而且是一种生产力。它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运行中,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对于审美价值的创造来说,尤其如此——媒介的作用不仅十分显著,而且至关重要。

如果说对于其他价值形态(如经济价值、认识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等等),媒介只是价值形成的途径、工具、手段,一旦价值创造出来,媒介可以丢弃。打个比方,如同建筑楼房,媒介是脚手架,楼房一旦建成,脚手架可以拆除;又如,为了运送物资而搭桥过河,媒介是桥,一旦运送任务完成,即可过河拆桥——就是说,对于审美之外的其他价值形态来说,媒介是可以同价值本体分离的。但是,对于审美价值的创造来说,媒介绝不是可以拆除的“脚手架”,也不是过了河即能拆除的“桥”。在审美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溶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审美价值生长中的一部分;而且,媒介不但与审美价值的生长不能分离,同时它还融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审美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查看全文

影视艺术审美途径

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对精神愉悦性的追求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识活动。情感是对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影视艺术是专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发生的;它一经诞生之后,也就促进了人类审美需要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根据影视艺术独特的个性进行审美,并提高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审美有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审美能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自由;审美还能超越具体的功利。那么,如何人手把握影视艺术的审美呢?

一、丰富精美的画面美

影视艺术通过丰富精美的画面,展现人间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观众饱览各种动态的画面,会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丰富精美的画面往往通过变化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等达到画面的丰富性,吸引观众去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电视连续剧《牵手》中,女主人公在家干各种琐屑的家务事,送孩子上学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展现的是她忙碌的身影,表现的是她为家庭所作的巨大牺牲,她失去了“自我”,没有事业,也丢失了爱情。随着画面的变换,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子以艰难奋斗,拥有事业,也重新拥有爱情。电视通过丰富精美的画面,把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演绎到了极致,让人愉悦的同时,给更多的人喝下一剂良药:“只有以事业为依托,爱情之花才会常开不败”。影视剧中的画面的丰富精美,还表现在含蓄抒情的画面。真正的艺术家都能把深厚的内容留在话外、弦外、意外,那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比那表面的东西要巨大、深厚得多,丰富得多。电影《血战台儿庄》里,最后破碎的军旗在迎风飘扬,敢死队员的人梯依然可见,把国歌的内容含蓄地表达出来了,在此,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连释。在《大辫子的诱惑》中,挑水姑娘赤脚,大辫子在身后摇摆的背影很美,画面展示的是:传统与美的谐和!我们从画面的丰富精美里,领悟到了抛弃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必须付出代价。有了种种意外,整个情节才波澜起伏,故事才引人人胜,观众才会动之真情,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丰富精美的画面,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二、荡气回肠的音乐美

好的音乐,会给影视艺术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影视音乐往往有渲染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细腻而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主题的作用。美妙动听的音乐穿插在影视艺术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当时特定的气氛,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动情之语诉诸于音乐,让音乐作为一种载体,让观众驰骋在音乐想象的空间,美妙的影视音乐,会有“余音绕梁”之感。《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依旧》,震撼了世人。影片的歌与情节一样永存。音乐的魅力在于让人产生共鸣,获得美感,得到心灵的陶冶,《好汉歌》为《水浒传》的个个英雄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巧妙地展现主题。好的音乐,能烘托气氛,让喜的更喜,悲的更悲。《红楼梦》中的一首《枉凝眉》让多少人为之倾倒,多少人为之潜然泪下。美妙的音乐为影视剧增色不少。一部电视连续剧《渴望》轰动了全国,其中里面的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已超越了影视艺术,演绎成现实生活中的对好人最平常,却又最诚挚的祝福。此首曲子为《渴望》注人了鲜活的生命力。好的影视艺术,使影视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人领会荡气回肠的音乐美,既感受旋律的时缓时急,时低时高,更领悟歌词的传情达意所起到的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涤荡着心胸,让情感得到升华,产生无穷的美感。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更鲜明、更集中的表现。德国诗人莱辛说过:“富于包孕的片刻”,引起想象的驰骋,智慧的思考,更细致领略其意境,更深刻地理解丰富的内容。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极简单的对话,往往蕴含着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所以含义丰富的语言,能很好地传情达意,耐人寻味。

三、含义丰富的语育美

查看全文

浅议品牌与审美

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物理性、现实性消费,消费的心态是真实、亲切;一是精神性、虚拟性消费,表现为向往、敏感、关注、前体验等强烈的心理活动,消费的心态是理想、朝圣式的。品牌之所以能成为新的时代神话,不仅是因为它那些忠诚的顾客,更是因为它那些疯狂的朝圣者。品牌消费实际上是以物理性、现实性或精神性、虚拟性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精神追求。

我们在品牌消费的实际中都能明明白白地看见审美属性。品牌,无论是作为“能够让主体以精神生命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时空中获得生命满足的对象”,还是作为能够让主体从中观照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都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审美对象。

一、品牌是对人们情感诉求的表达

品牌(无论是对制造者,还是对消费者而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品牌的气息散发在空气中,无论你喜欢与否,选择一种无品牌的生活,在今天基本上是一个幻想。相应地,“品牌”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它不仅被用于有形商品、日用品、高科技产品、服务、零售商,甚至被用于人与机构、体育、艺术、娱乐业和地理位置等。从基本意义上说,品牌代表着卖者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品牌不是产品,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消费社会中消费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的对象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而消费的方式,不仅是物理性、现实性的,也是精神性、心理性的。当下的消费现实显示出的这种强烈的精神性特征在品牌消费中尤为明显。正是因为作为消费社会的言说者——品牌的出现,赋予了消费新的内涵,使消费获得了精神性特征。

品牌在更深的层次上是对人们情感诉求的表达,它要满足的不仅是人的物质需要同时还有人的精神需要、社会认同等,它映射出某种生活方式和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成为捍卫自我生活和身份的东西。当个体的消费者选择某一品牌作为消费对象时,他的消费主要指向两方面:其一是该品牌的物质产品,这主要呈现为产品的物质形态和各项技术指标;其二是该品牌的精神产品,这主要呈现为品牌的美誉度,包括服务、广告、品牌形象、品牌故事、品牌联想等等。选择某一品牌作为消费对象并不等于品牌消费,只有当消费者的消费主要指向该品牌的精神产品时,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消费才得以实现。

查看全文

透析品牌与审美

摘要:一个成功的品牌不单是成功的商品,而且还意味着一种与品牌联想相吻合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文化。消费的本质内涵是审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形成是消费者对满足某种需求的认同,人们在消费品牌的同时,也在消费着文化。

关键词:品牌情感诉求审美审美文化

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物理性、现实性消费,消费的心态是真实、亲切;一是精神性、虚拟性消费,表现为向往、敏感、关注、前体验等强烈的心理活动,消费的心态是理想、朝圣式的。品牌之所以能成为新的时代神话,不仅是因为它那些忠诚的顾客,更是因为它那些疯狂的朝圣者。品牌消费实际上是以物理性、现实性或精神性、虚拟性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精神追求。

我们在品牌消费的实际中都能明明白白地看见审美属性。品牌,无论是作为“能够让主体以精神生命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时空中获得生命满足的对象”,还是作为能够让主体从中观照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都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审美对象。

一、品牌是对人们情感诉求的表达

品牌(无论是对制造者,还是对消费者而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品牌的气息散发在空气中,无论你喜欢与否,选择一种无品牌的生活,在今天基本上是一个幻想。相应地,“品牌”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它不仅被用于有形商品、日用品、高科技产品、服务、零售商,甚至被用于人与机构、体育、艺术、娱乐业和地理位置等。从基本意义上说,品牌代表着卖者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全部体验。品牌不是产品,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查看全文

现代审美产品造型研究

摘要:产品设计不同于其他艺术学科的是,产品设计的造型主要基于美与原理进行塑造的,将产品整体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认可与实用。目前,现代设计理念深入人心,产品的造型设计亦随之现代化、完善化。本文将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出发,探究现代审美与产品造型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产品设计;现代化;审美;造型;关联性

产品设计造型能够引起用户心理层面的变化,现代审美使得大众更加注重细节处理,产品设计师构思产品造型设计时,基于用户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初心才能设计大众接受度高且实用性强的产品。

1产品设计的概述

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的前身,它作为工业与艺术相连接的桥梁,在以往的时间中,将单一的工业产品呈现出多样性,随着现代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产品设计这一名词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产品设计是将最优解决方案实施到每个产品造型设计中,将其造型从材质、内部结构、工艺流程以及造型的流线感与颜色的选择趋向合理化,这样生产出的产品从性能、色彩以及人机交互时的方式变的多样化,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产品设计相较与其他艺术设计不同,不仅在一个产品中需要思考造型所使用的美学原理以及产品外观性能等因素。

2我国产品设计的现状

查看全文

诗词影视审美特征

摘要:诗词具有鲜明的影视审美特征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这在以往鲜有论及。无论是在影视语言元素的运用,还是在影视运动性的体现以及蒙太奇的建构方面,诗词都凸显出极高的审美品格。这不仅能够给我们的诗歌创作以丰富的借鉴,而且能够给我们的影视创作提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诗词;影视审美;创作

多年以来,学术界在诗词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但对诗词中所蕴含的影视审美特征却鲜有论及。如果换一个角度来鉴赏,我们便不难发现诗词在视听及其组合表达方面所具有的影视审美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影视的本质是诗性的,而诗歌的本质又是影视性的,①因此,从影视审美这个独特视角对诗词进行研究,探索诗词的影视审美特征,能为诗词创作和影视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诗词的影视语言构成

诗词凝聚着浓烈的审美情感,这是一代伟人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他的诗句中有不少直接呈现色彩、角度和景别的画面。如果我们结合这些诗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则显而易见这些视听语言元素已经被作为诗人的运用得娴熟之至,异彩纷呈。色彩作为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影视语言元素,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而且能够深深地作用于人的生理与心理。在他的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一元素作用的发挥。例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此中的“红烂漫”除了表现对景色的直观描写外,一种意气风发的战斗豪情也盎然其间。在影视作品中,红色本来就给人一种激情、热烈之感,对情绪有极强的激励作用,而在这首词里,诗人却以“烂漫”之“红”淋漓尽致地渲染了红军必将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并将比兴手法与画面展示有机结合,鲜明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首词写在红军第二次反“围剿”之前,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历史上同样表达战士们战斗“怒气”的诗句也有很多,同样也是在表达战士豪气难抑,但诗词对色彩元素的运用更具有视觉美感,也更具有鼓舞士气的力量。《沁园春•雪》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传颂度极高的一首诗词作品,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对雪景进行大笔的铺陈,天地茫茫,纯然一色,而下阕则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意象描绘,展现出一番晴日当空,白雪与霞光交相辉映的景象。在这首词中,不仅通过色彩元素进行叙事表意,而且还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启发读者对色调的冷暖和轻重予以体验,并唤起人们对色彩的情绪联想。在这里,色彩已经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思维元素,既呈现了画面的美艳,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在他的诗词中不仅善用色彩来叙事,而且也凸显出其色彩的表意功能和形式美感。在的诗词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凸显角度的例子,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万里长江横渡”一句,将个人的渺小与自然的宏大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特定坏境的描绘,更是一种豪情的抒发。而这样的表述,表面看是一种概略的叙述,实则却是一个俯视的远景画面的直观描绘。正是因为作品采用了这样的视角,才将诗人横渡长江,劈波斩浪,奋勇进取的画面富有气势地展现出来。而《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和《念奴娇•井冈山》中“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的词句却通过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雄伟,让人心生敬畏之感。其实,角度在影视创作中就是摄影机镜头的视点,不同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如果缺乏角度的变化,往往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正是因为的诗词采用了多变的角度,从而使我们从他的诗词作中获得了独具影视审美特性的丰富体验。

二、诗词的画面运动体现

查看全文

审美情趣锻炼思考

在教学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去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好向往,使得学生得到审美愉悦,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使得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艺术

在欣赏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去发现美。在大力推进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美术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在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人手,解放学生常规的思维束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感知艺术。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对美的认识要求,趋向和创造。由于人的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人们的审美情趣有进步,落后,健康,不健康之分。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代表健康的,积极的,代表中华民族的,代表最先进文明的。在学生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为何不能尽已所能,给予他们真正美的东西呢?当然,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得学生陶冶情操,甘培养全面的健康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砸养和审美能力的。一个具有艺术修养和高尚品格的人。即使他是一个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州职业,也时刻体现出他对美的追求,对生活市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工作,对事业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美术教育的具体职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对美的花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的首要莹任务是引导人们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f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三、实践美术创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