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1:59: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在缺席审理中如何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审判是法官的职责。什么叫审判?审,就是辨别,辩清,辩明,弄清,弄懂,总之就是搞清楚是非曲折真伪的意思。审判,就是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法做出判决。

分清是非,不能凭空臆断。凭空就能“铁口直断”的,那叫“半仙”。法官大多没有半仙的本事。要分清是非,也就烦琐许多。要当事人举证,要开庭审理,要当庭对质,最后才能按照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分清是非,辩明曲直。这其中,庭审,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

对质,要求双方面对面。但在现实的审理中,却经常出现一方当事人不到庭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诉讼法规定了缺席审判制度。那么法官对缺席审理案件的证据应如何作出评价呢?

当事人不能到庭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以下几种: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到庭应诉、未能接到开庭通知、明知必败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最后一种就是企图恶意规避法律。

缺席判决,究竟是为了维护相对方利益,还是为了惩罚诉讼相对方。如果是后者,采取缺席判决主义也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大多国家都没有采取这种极端主义,而是选择了相对中庸的一方辩论判决主义。

但采取的这种方法,无疑提高了对法官的要求。

查看全文

市专利纠纷审理制度

第一条

*市知识产权局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经确认属实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第二条

本局审理专利纠纷案件,应当在召开口头审理会7日前通知当事人及人、证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并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当事人有证人需参加口审会作证的,应当在口头审理会开始前告知办案组。

查看全文

审理干部思维调查报告

在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对如何做好审理工作展开一些讨论。有的认为惩治腐败分子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有的则认为要区别不同情况宽严相济;有的认为案件定性量纪一切以党纪条规为准绳,有的则认为要结合实践灵活变通,不能拘泥于形式;有的认为审理室应独立自主审理案件,有的则认为应多与调查组及公检法机关沟通协调;等等。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际上,笔者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审理干部,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种辩证思维:

一是既要“热”,又要“冷”。

所谓“热”。是指工作态度上的热情洋溢、激情投入。之所以强调审理干部工作态度要热,首先是因为案件审理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阅卷和钻研法律、法规、政策等书面资料,没有十分的热情,没有十分的激情,坐不住、看不进,觉得枯燥无味,必将“工”无所获;相反,带着热情、带着激情去审理一个案子,或弄懂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题,心情也会无比舒畅,从而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案子当中。其次还因为只有充满热情,包含激情,大脑细胞才会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审理水平才会充分地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地把案子审好。因为阅读案卷资料的整个过程长、细节多,能否对整个案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否确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最终作出准确的定性、恰当的量纪,全在于“细看、严审”之间,而这个“细看、严审”离不开热情的工作态度,没有热情,审理过程就会马马虎虎,审理态度变成“对付对付”,审理结果成为“一团浆糊”。

所谓“冷”。首先是指面对阻力要冷。审理工作是查办案件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案件的定性量纪过程中,总免不了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既有老朋友、老熟人、老上司的说情,也有当事人亲朋好友的求情或是无理取闹,还有调查组的不同意见。作为审理干部,如果不能冷静对待,妥善处理,往往是工作没做好,两头不是人。其实,只要站在“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为准绳”的立场,秉持公心,立场坚定;只要把握“治病正是为了救人”的原则,惩前毖后,处理得当,一切看似两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其次是指案件分析要冷。审理干部每年都要审理各式各样的案例,面对纷繁复杂的种种人和事,有过感慨,有过同情,有过愤怒,有过惋惜。此时,作为一名审理干部,既要注意工作态度上的热情投入,同时又要注意在案件分析、证据把握、定性量纪中保持冷静客观,避免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尤其是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审案、办成铁案。

二是既要“硬”,又要“软”。

所谓“硬”。是指在纪律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审理干部要能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敢于碰硬。如果我们审理干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高悬明镜”,在正义的大喝面前,至少会使一些干部受到警醒,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审理干部“硬”一点,才是真正的慈悲心肠,才是真正的治病救人。当然,就这个“硬”字本身来讲,也有点辩证法的意味,审理干部怎么样才是“硬”,而不是“蛮”?要把握度,如何把握?首先是自己要有硬的“底气”,也就是自己要行得正,站得直,腰板硬;正所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其次是自己要有硬的“才气”,愿意碰硬,敢于碰硬,更要善于碰硬。只有自己熟悉法律法规,精通党纪条规,才能“硬”得起来。最后,还应该认识到“硬”一点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秉公执纪,警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工作,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有力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查看全文

税务案件审理

税务稽查是税收执法权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权力,与纳税人合法权益及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税收稽查权力如果缺乏有效制约,则易因权力的失控而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或者侵蚀国家利益。根据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制约稽查权力是避免权力滥用的可行方法。实施税务案件审理制度就是分权制衡机制的体现,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消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杜绝“权力寻租”现象。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是稽查四环节之一审理环节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兼具上级对下级监督的功能,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本文旨在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好重大案件审理制度对稽查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思考和探析。

一、现行贯彻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的主要做法

为了加强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管理工作,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该办法具体规定了在县级(含)以上税务局设立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规定了每年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数量不少于案发数的10%最低数量要求;规定了经审理委员会审理的案件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最长不得超过40天,等等,这对于规范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行为,以及间接规范稽查执法行为,均起到了良好地推动和促进作用。各地在贯彻执行总局和省局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中,通常必经的程序和做法为:一是以案发数10%的比例确定报送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的数量,或以10%的比例为底限、以偷税额或处罚额的大小确立报审标准,报送审理委员会进行审理;二是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即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稽查报送的案卷进行初审,并提出初步审理意见;三是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稽查拟处理意见和办公室初审意见一并发送给审理委员会成员审阅;四是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审议,审委会成员发表意见,一般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审理结论;五是对检查单位下达执行意见书,检查单位据此制发税务处理决定书或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执行。

二、现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利弊分析

在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实践中,我们既体会到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进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需要对现行的大要案件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修改完善的必要性。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作用。通过重大税务案件审理,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得案件的定性和处理更为谨慎和妥当;降低错案发生机率,减少行政复议和诉讼;发挥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指导作用,规范稽查执法行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充分发挥以审促查、以审促管的作用。

查看全文

纪委二级审理情况报告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的专门机关,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法纪观念,提高依纪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就我县案件查处的质量而言,总体上是符合“二十四字”办案要求的。但由于乡镇纪检监察专兼职干部变动频繁,业务不熟,加之中心工作压力大等因素的制约,案件质量有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我们正视存在的不足,调整工作思路,在省市纪委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案件审理的新途径,创新案件审理的新方法。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于2012年起对乡镇所办案件实行“二级审理”制度。通过一年的实施,反映良好,成效明显,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现就此项制度谈一点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审理组织,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乡镇案件审理小组是顺利实行“二级审理”制度的首要条件。此项制度实行前,我县全面调整、充实配强了乡镇案件审理小组人员,为此项制度的顺利实行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培训辅导。我们高度重视对全县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采取集中培训、分片调度、个案指导等多种形式,使他们掌握二级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提高他们参与二级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明确二审要求,理顺工作流程。根据“二级审理”的目的,结合我县的具体情况,制发了《关于对基层自办案件实行二级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报送二级审理的案件范围、必备材料和工作程序。

(四)依纪依法审核,严格质量把关。对每个案件,县纪委审理室都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力求达到“二十四字”办案方针的要求。

查看全文

小议简单民事案件的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章简易程序中有四处采用了“简单的民事案件”这一短语,如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对简单的民事案件,原告可以口头起诉;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了同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简便的方式随时传唤当事人、证人;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简单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8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中的“事实清楚”,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判明事实、分清是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谁是责任的承担者,谁是权利的享有者,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是指当事人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诉讼标的的争执原则分歧。这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作为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①例如当事人双方对数额非常小的债务引起争议,原告向法院起诉请求被告归还500元钱,对是否产生500元钱的债务事实发生分歧,原告认为被告向其借款,而被告否认。该案不构成“事实清楚”的要件,因此如果依司法解释的话,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而应适用普通程序,而实践中,这种小额的债务纠纷大都适用简易程序,也反应了实践与立法的严重脱节。

在司法实践中,一个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还是适用普通程序由庭长决定。当然不同的法院还存在着不同的具体操作程序,但起码有一点是共通的:在决定适用普通程序抑或简易程序时,决定者并没有对案件进行实质性的审理(当然也不应该进行实质性的审理)。也就是说,在决定适用哪一种程序时,决定者所依据的资料有时候仅仅是原告的起诉状及其证据资料,往往在被告未做出答辩前就已经决定适用哪一种程序。那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8条规定所解释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在没经过审理或被告进行答辩的情况下,如何获知呢?

由于“简单的民事案件”的模糊状态,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已被基层法院滥用。“参与立法的杨荣新教授在谈到当年立法意图时指出:民事案件就其性质而言,有简单、一般、复杂之分,简单和复杂的案件都是少数……从不同渠道反映出一统计数字看,全国各地基层法院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占民事案件收案数的80%以上,有些基层法院用在受理的民事案件中,百分之九十,个别的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作为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这些数字说明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的范围已经在扩大,基层法院主要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尽管笔者不同意立法者所谓的“在未审理前就把案件定性为简单、一般、复杂之分”,但的确由于立法用语的粗糙,把“简单的民事案件”作为划生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标准,产生的结果一定是二个程序之间适用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结果并不符合“精密司法”的现代原则。

二、“简单和疑难民事案件”内涵之解读

查看全文

民事再审理由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事再审理由;再审之诉;再审理念

〔论文摘要〕民事诉讼再审理由是民事再审制度的关键因素,两大法系诸多法治国家在立法例上高度重视再审理由的规定,我国2008年4月1日施行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赋予再审理由较高的地位,然而仍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再审理由这道闸门如何开放关系重大。由此,民事再审理由理念的建构、再审之诉的设计以及再审理由的具体分类成为思考的路径。

一、问题的引出

再审理由是引发再审的诉因要素,是决定再审诉讼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再审程序的核心部分。2008年4月1日施行的民事诉讼法赋予了再审理由较高的地位,再审理由也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

何谓民事再审理由?笔者认为,民事再审理由即指民事诉讼法律明文规定的可以提起、发动民事再审程序从而对生效裁判进行重新审理的理由或根据。一般来说,民事再审理由分为实体理由和程序理由。再审实体理由往往是在事实认定上或证据方面存在问题,而再审程序理由则常常是在审判中出现了程序上的瑕疵,如没有依法组织审判庭等。没有再审理由,民事再审程序就不具备完整的诉讼模式。

二、民事再审理由立法考察

查看全文

刑事自诉案件审理思考

刑事自诉案件是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犯罪情节轻微,案情比较简单,不需要侦查或只需采用一般的调查方法就可以查明案件事实的案件。但由于目前我国刑事自诉制度存在缺陷及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刑事自诉案件也一直是刑事审判的难点。审理好刑事自诉案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以新沂法院近几年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为例,试图对审理自诉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刑事自诉制度的改革及案件的审理有所裨益。

一、我院受理刑事自诉案件的概况

1、案件受理情况

2005年,我院共受理刑事自诉案件68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1.31%;2006年受理刑事自诉案件83件,比2005年增长25个百分点,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3.3%;2007年,我院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达100件,比06年增长20.48个百分点,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6.31%;2008年,截至10月份,我院受理刑事自诉案件75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12.78%.从以上比率可以看出,案件数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数量上的增加说明轻微刑事案件发案的增加,但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公民法律意识提高。

在案件类型上,刑事自诉案件一直以故意伤害为主,以我院2008年受理的75件刑事自诉案件为例:故意伤害63件,占案件总数的84%;重婚4件,占案件总数的5.33%;侮辱5件,占案件总数的6.67%;虐待1件,占案件总数的1.33%;非法侵入他人住宅2件,占案件总数的2.67%.从以上的数字中可以看出,故意伤害案件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而且历年的报表数字也显示,故意伤害一直占80%以上。因此,在审理刑事自诉案件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故意伤害案件的重视,注意积累经验,掌握审理方法,当然其他类型自诉案件也是不可忽视的。

2、案件审结情况

查看全文

统计审理工作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统计违法案件审理工作,正确执行统计法律、法规,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案件审理工作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要求进行。

第三条案件审理工作的任务是:审查案件调查报告和有关证据材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分析认定违法事实和情节;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成立3人以上奇数人员组成的案件审理小组,负责对下列调查终结需要依法追究责任的案件审理:

(一)涉及到乡镇以上领导人的案件;

(二)群众集体署名举报经查证属实的案件;

查看全文

论房地产纠纷审理

经济行为,总是超前于立法活动,房地产市场上自1992年以来就出现了转让建设项目的交易行为,而长期以来国家法规以至《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此都均未加予规范.有交易活动就必然产生纠纷,因此,分析认识该类行为的性质,探讨,研究解决这类案件的措施、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从房地产审判实际出发,本文中的建设项目特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当事人确立民事法律关系其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与建设管理中所称的建设项目其含义、内容均不同。建设管理中的建设项目是指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而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项目,是指已经批准立项、取得完备的土地使用权手续,并在土地上作了一定投资,完成了土地上的三通一平以上和勘探、设计等基础工作,经过报建批准,取得施工许可证(或施工任务通知书),已具备开工条件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项目转让,指权利人将其拥有的建设工程项目出卖给受让人,其转受让双方就转受让该建设项目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行为。商品房屋建设项目,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组成部分,在房地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前期,建设项目是不允许交易的,如国务院办公厅在1990年7月14日转发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意见》第九条第一项中就明确规定:“房地产开发公司必须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真正从事房地产开发,只能经营公司自己开发的商品房,不得转手倒卖,不得向其他单位转让商品房屋建设计划,严禁超范围经营”。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些计划经济制度下制定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已被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所突破,各地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政策有所放宽。1992年前后,在沿海一些城市,首先出现了对建设项目进行交易的行为,并很快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交易形式的出现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商考虑到,如完成整个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出售商品房,其将受到开发经营房地产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风险大的局限,而相对于完成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来说,采取开放灵活的运作方式,将建设项目推向市场进行交易就具有更多的优点。即对于出让方来说,只需完成建设项目的基础工作,这样,其投资少,经营周期短,利润大,还可分散投资风险;对于受让方来说,可简化手续,避免前期征地、规划报建等大量花费时间的基础工作,这一交易形式可使双方长处互补,均有利可图。由于这种交易形式有上述优点,故对房地产商颇具有吸引力,被广为采用。可以这样说,项目转让代表着房地产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方向,它起到汇集各方力量筹集建设资金,加速资金流转和循环,调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作用,加速了房地产业发展的进程。但由于房地产商品化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房地产市场尚处于层次不丰富、体系不完善的状态,国家房地产管理法规不健全,法律上还没有涉及买卖建设项目的问题,而政策规定又不具体、不明确,甚至有的未作出规定,管理制度也不完善。由于政府未对这一新的交易形式及时加予规范和管理。因此,项目转让交易活动,曾一度处于无序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交易不可避免产生了大量的纠纷。起诉到法院的转让建设项目纠纷案件,由于缺乏法律依据,难以定性和分清责任。因此,确认建设项目交易手续是否完备、转让行为是否合法,成为法院审理房地产案件中十分突出的新问题。

总结审理这类案件的经验,我们曾经历了从统一认识到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处理办法的过程。按最高法院(1992)38号文件规定,1993年下半年,房地产权益纠纷案件正式划归民庭审理,这一时期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施行、海南房地产市场从超常规发展时期进入了回落阶段,房地产开发经营中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纠纷日益增多。在受理的房地产纠纷案件中,建设项目转让纠纷案件具有数量多、标的大、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特点。当时如何审理项目转让纠纷案件,全省各级法院之间、甚至同一法院的审判人员之间还存在着认识不一,看法不一的情况。分歧主要集中在:具备何条件才算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如何认定其交易行为有效,适用何法律?审理案件处理原则和认识的不统一将直接影响到执法的严肃性和社会效果。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集中时间和人员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摸清了项目构成及其转让的基本内容,抓住了项目转让最根本的实质是土地使用权转让,其主要批准手续和应向国家缴纳的税费均是在土地使用权转让中完成,其他有关手续的更名,都是以此为前提和依据的。由于抓准了这一转让行为的实质,按国家准许土地使用权转让这一基本原则,可以确认建设项目进行交易并不违法,因此,在与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达成共识后,我们形成了处理意见,明确提出“转让建设项目,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殊形式、应按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有关规定处理”。这一意见,统一了全省审判人员和各级法院的认识,从而解决了过去政策规定与市场经济下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不相适应的矛盾和经济超前发展与政策、法律滞后的矛盾。按照这一处理原则,我们审结了大量的建设项目转让纠纷,消化了大批遗留案件。这从我省近年来审理的房地产纠纷案中可见一斑。例如:1993年全省受理各类一审房地产纠纷案件308宗、诉讼标的约7.56亿元,1994年受理各类一审房地产纠纷案件426宗,诉讼标的约14.7亿元,1995年受理各类一审房地产纠纷案件607宗,诉讼标的约30.3亿元。连续三年所受理的各类房地产纠纷案件中,建设项目转让纠纷案件数量均约占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而诉讼标的额却占总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通过对大批案件的审理,配合主管机关促使当事人完备了交易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海南房地产市场和规范当事人的交易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法院的审判职能得到正确、充分、有效的发挥。

1995年3月1日,建设部以第四十一号令颁布了《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已经预售商品房的,预售人转让该房地产开发项目,原商品预售合同由项目受让人继续履行。项目转让人、项目受让人、商品房预购人三方应当签订原商品房预售合同的补充合同。该条同时规定:项目转让人、项目受让人应当在补充合同签订之日起十五日内,持补充合同到主管部门备案并办理有关变更手续。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12月27日以法发(1966)2号文颁布了《关于审理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九条规定: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未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对土地进行开发建设,也未办理审批手续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转让建设项目的,一般应当认定项目转让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合同无效;如符合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件的,可认定项目转让合同有效,责令当事人补办土地使用权转让登记手续。这两个法律文件分别第一次提到了项目转让,在“办法”作为部门规章只是对项目转让在办理手续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解答”也只是从审判的角度对项目转让行为效力作了较为原则的规定,随着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项目转让这一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新形式,不仅在沿海、而且在内地也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并将成为房地产市场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主管部门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它的发展给房地产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全面系统地探讨建设项目转让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转让行为有效的标准及如何适用法律,对审判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观实意义。为此,笔者试述如下观点:

从建设项目的构成和实施民事行为效力的基本要求来分析,建设项目转让应具备如下条件:(1)转受让方应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格(但受让方受让项目后并非用于再转让或商品房交易的可不受经营范围限制);(2)转让方持有合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证或土地使用权批文、红线图;(3)已作了一定的投资(由于最高法院在“解答”中未对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投资作比例限制,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项目转让),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即开发土地所进行的基础工程和配套设施)、工程地质勘察、建筑设计工作已完成;(4)己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已取得施工许可证,完全具备开工以上的条件。建设项目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后才可以进行交易。转让建设项目需完备的主要手续包括:(1)办理土地使用权转受让批准、登记手续;(2)办理规划报建和施工许可的更名手续;(3)根据不同地区的管理要求,还应向原立项审批部门申请项目建设者更名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是审理建设项目转让合同纠纷案件适用的基本法律。实践中具体审理建设项目转让合同纠纷案件时,还须注意严格区分实施建设项目转让行为的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的关系和界限,所谓实质条件即是建设项目转让应具备的前述五个条件,它是审查认定建设项目转让行为是否有效的基本要件。所谓形式条件即是转让建设项目需完备的前述三个主要手续,它是项目转让合同须履行的特定内容。因为,建设项目转让合同是一般买卖合同而非要式合同。出让方具备实质条件后,表明一个完整的建设项目已形成,且出让方对其拥有处分权,因此,实质条件是认定转让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标准。而转让项目权利只是建设项目转让合同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目的。在项目转让合同中,出让方的权利是取得对价,同时转让建设项目权利,受让方的权利则是取得建设项目权利,同时付出对价,办理建设项目转让更名登记手续只是建设项目转让合同的履行内容和结果,因此,形式条件只是审查认定转让义务是否履行的标准。区分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审查认定当事人实施转让建设项目行为的效力及分清责任和是非的标准,对于具备转让条件,但没有办理建设项目转让登记手续这一特定履约内容的,可认定行为有效,判决责令限期完备手续,这样既充分维护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在客观上规范了当事人的交易行为。民事审判活动具有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促进作用、调整作用和服务作用的功能。从实际出发依法公正、合理的审理好房地产项目转让合同纠纷案件,规范当事人的交易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为主管机关建立与房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奠定基础,是目前房地产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仅是在对海南房地产审判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表的探讨意见。以求起到抛砖引玉,开拓办案思路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