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11:4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计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当前形势下,审计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审计的发展。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审计资源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家审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整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此,我结合近几年的审计工作,就整合审计资源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整合审计资源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探索,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家审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来,审计公开的力度逐步加大,审计透明度不断增强的同时,社会民众对审计监督的期望普遍高涨,甚至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审计工作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李金华审计长讲“审计不能包打天下”,作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发展”,这与审计法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国家审计对象数量约有百万个之多,资产规模也极为庞大,要有效履行三项基本职能,或全面实现三大目标,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国家审计任务重责任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的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温总理指出,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的财政、金融秩序,关系到加强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也关系到推进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关系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审计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责任。就拿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和光荣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但目前仅中央企业就有169家,资产规模达9万多亿元,这些巨型企业大多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经营业务包罗万象,下属机构遍布全国。要对其中任何一家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就其经营决策和业绩做出评价,都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准确把握总体,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审计监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审计风险。

其次,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审计1个对象计算,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轮审一遍约需12年左右。更何况,一些审计对象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机构分布十分广泛,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

再次,审计人员结构不相适应。从审计机关的内设机构来看,大都按行业作了分工,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俗称3+1),实际内部分工更细,可谓一应俱全,但相对审计对象的门类来说,显然又是一根针与千条线的关系。人还是那些人,审计对象却不断翻新。就拿企业审计来说,2001年以来,我们审计的对象主业分别是汽车、电子、电力、石油、电信,一年一个行业,而主业之外多元化经营涉及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等,实在是五花八门。投资审计涉及的行业也变幻不定,水利、公路、机场、电厂等走马灯似的却少有重样。单纯从财务核算来看,当前审计人员以具有财会教育及工作背景的居多,或许适应起来还不太难。但审计如果仅限于查账,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的,这也是被20多年审计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要拓展审计的深度,就必须对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环境、行业规律、行业特点及其技术基础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隔行如隔山,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要很好适应如此快速变化的审计任务,是难以胜任的。

查看全文

以审计资源整合促公共财政审计

二十余年的政府审计已经日益走向成熟,审计在履行其监督职能的同时,正在积极地影响和推进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进程,毋庸置疑,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不可或缺。公共财政审计又是政府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国家资财守护者,多年来发挥着巨大的职能监督使命,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以及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运行起到很好的维护作用。然而,审计也是有成本的,如何以最低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是政府审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为就目前而言政府审计资源最直接的表现是被界定在拥有相对合理的公务员数量,充分发挥审计的“杠杆原理”作用,即用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收益”也是公共财政最具有效率支持的典范,也就是说,政府审计投入一个货币单位的财政资金能够获得多少货币单位的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体现的是对损失的挽回和规避以及政府财政资金的节约与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传统的按条块划分行财体制所设置条块式的审计体制所揭示是条块部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公共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以及相对稀缺的审计人力资源,都在客观上要求审计部门的“合纵连横”,促进现有的审计资源整合希冀提高公共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更大限度地提高审计质量。

整合审计资源的客观必要性

按财政资金流程所设置的审计业务职能部门一直很好地发挥了条块式监督任务,对维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率效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审计实践中的重复审计而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经常发生,审计资源利用未能够实现最大化和审计威慑功能的效果不佳。在审计实践中,不同职能业务部门在同一个被审计单位碰头或是在相同的会计年度内多于二个业务部门或审计组审计同一被审计单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是目前审计资源配置最不合理的表现形式的典型特征,不仅浪费了相对稀缺的审计资源,也给被审计单位带来附加的额外负担。

首先,体现在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审计项目安排与审计成果的现实生活中的不沟通性所形成的部门壁垒,都客观上阻碍着审计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的提高,由于同一单位不同审计项目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彼此孤立的,查处同一单位的诸多问题被反映在两个或多各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的威慑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的最大效用性大打折扣了。

其次,体现在按照现行的职能业务部门所划定的审计范围已经不能够满足审计履行其经济监督的需要,因为最终审计结果缺少整体分析和宏观控制的能力,审计监督的作用力体现的不充分,不能够震撼被审计单位的真正要害,导致同一性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纠正,年年查处的问题同质化。同时,也由于日前审计范围的界定不尽合理性,许多审计项目的实施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公共财政资金支出的整个过程,可想而知最终的审计结果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审计结果所揭示出来的审计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审计的威严和权威降低了。例如,目前的医疗保障审计仅仅审计医保中心如何支出医保资金,不能去审计从医保中心出去的医保金在医院是如何支出的,这样的医保审计的效果势必是欠缺的。

再次,长期从事块块式的审计会导致查处问题的流失或减弱对问题敏感度的认识。一是审计与被审计二者之间的长期接触会演变为老朋友式的定期会晤,不可回避的交往与相处情节在不自觉中就会使审计出来的问题流失掉,还容易造成为了部门的“小集体”利益而审计的原则被相对方所“购买”,审计权力寻租的现象得到延续和张扬;二是长期从事同一类型的审计任务与相对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审计的热情与审计前的准备工作降低了,耕植于大脑中的旧的审计认识延续着来年的审计过程,审计缺少新的创新,就象一个老师教多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主观上可以确定他的教案很少再会有新意;三是审计人员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惰性化了,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审计项目就如同新瓶子装旧醋缺少外力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从而造成审计走过场的现实性。

查看全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述评与展望

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1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1.1.1审计定义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较多,主要从不同视角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下定义,但尚未形成一致定论。①考虑审计目标下定义,蔡春、毕铭悦(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监督、证实和评价受托人在受托期应该承担的自然资源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情况。[3]陶玉侠、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4]②基于审计内容下定义,董贤磊、余芳沁(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针对被审计者,在任期间受托管理的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等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实施的审计。[5]③从审计工作过程下定义,如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所管辖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及开发保护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活动。[6]1.1.2审计目标研究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颇多,众说纷纭,观点不同,主要观点有责任观、国家治理观、资源管理观等。①持责任观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明确被审计者承担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责任。持此观点者较多。蔡春、毕铭悦(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3]。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受托人履行好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责任,又使全社会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问题。[7]崔振龙(2014)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完善责任体系[7]。林忠华(2014)声称,总体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明确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领导干部的责任不可推卸,促使领导干部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保证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8]②持国家治理观者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为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落实。黄文静(2014)提出,从战略上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使落实自然资源环境持续发展。[7]姜龙(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之分,宏观目标是推进国家整治生态损害问题,微观目标是考核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力运用的合规性、结果的绩效性和报告是否遵循公允性。[7]③持资源管理观者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被审计者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陈献东(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直接目标是对受托人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开展检查和评价,促使受托人健全、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9]1.1.3审计范围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专家学者有2种看法,部分专家学者持自然资源观,另一部分专家学者持资源环境观。①持自然资源观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是自然资源资产本身,这是观察自然环境的责任界定有难度、操作性较差之后得出的结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是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山资源、水资源等[6]。林忠华、崔振龙均有此种看法。②持资源环境观者强调,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范围是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资源与环境都是各级地方领导的受托责任,实施审计理所应当。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由被审计者共同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7]许萍、何畅(2015)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覆盖森林、矿山、海洋、水、土地等资源及其环境。[10]1.1.4审计对象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专家学者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是一般意义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象,另一种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对象。前者的代表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指领导干部任期内所辖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及开发保护情况”[6]。后者的代表有陈波、卜琦、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等,陈波、卜琦(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对象是政府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11]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12]1.1.5审计内容研究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①从审计业务性质看。蔡春、毕铭悦(2014)指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有财务收支审计、合规性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绩效审计、政策审计。[3]陈波、卜琦(2014)提出,政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是:国家自然资源重大政策、战略、规划执行的结果,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和综合效益。[11]②从审计项目视角看。这里所说的项目主要有政策、资金、工程建设等。刘西友(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情况。[13]林忠华(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涵盖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重大决策、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管理情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8]许萍、何畅(2015)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包括:开发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及产生的经济收益,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状况,自然资源资产剩余价值,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修复自然资源的行为。[10]③从审计环节视角看。这里的环节涵盖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陈献东(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使用与管理情况,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产权界定、生态补偿情况,国家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政策执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情况,如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管制、损害责任追究及其赔偿情况。[9]1.1.6审计理论基础研究对此问题,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极少。蔡春、毕铭悦(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新兴的审计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审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经济计量学与统计学理论7种。[3]1.1.7审计方法研究对此问题,专家学者主要有2种观点。①设立审计评价指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进行审计。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应按照审计重点确定考核指标,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6]曹颖、曹东初步建立了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即采用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方法开展相应审计工作。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此审计的依据,因而应先构建审计的微观基础,即通过编制补充报告建立企业层面资源报告体系。然后,构建宏观基础,即根据企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统计数据等,编制宏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7]王立彦、林溢、张颖等也持类似观点。蔡春、毕铭悦(2014)称,在现实尚未编制出价值量型、实物量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时,可以先编制能够反映自然资源资产变动的重大事项和存量变化情况的自然资源资产变动状况表,对此表审计,简单易行,但最终应当审计价值量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3]林忠华(2014)提出,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该检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下,应该挑选重点的自然资源资产开展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试点。[8]综合以上七个方面看,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定义、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方法等,从专家学者所持的观点看,基本上,对每个理论问题都有2种或2种以上的观点。从专家学者研究的广度看,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多,对另外一些理论问题研究很少。从专家学者研究的深度看,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深入,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粗浅。大体上,专家学者不同程度上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的多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1.2应用研究不够成熟

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方面,因客观存在着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审计方法不足等问题,此审计实际工作在艰难推进。截至2014年末,内蒙古、湖南、陕西、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山东、云南、江苏10个省市进行此审计试点,审计内容只是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保护制度执行情况等。尤其是深圳市宝安区用7个月时间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应用理论研究,形成一批初步成果,包括《宝安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及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及其编制说明等,其中,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设置了10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负债类指标是资源治理与保护的资金投入。通过调查研究,逐步改进这种审计。目前,参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省市在较快增加。[14]1.2.1审计存在的问题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开展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持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主要问题有:①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问题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不健全[15]。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提出,一些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滞后[6]。②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不明晰。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不明确问题[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此审计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难以界定问题[16]。③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问题[17]。董贤磊、余芳沁(2014)提出,此审计面临领导干部责任难以区分问题。[5]④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祝素月、夏晶晶、黄金曦、钟浩(2014)都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问题[17,16]。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此审计面临的问题是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分散[5]。⑤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马志娟、宗新星(2014)提出,中央组织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内容不详细,评价指标不明确,指标权重缺乏。[15]张爱民(2015)认为,此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18]。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强调,难以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6]。杨斌(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问题[19]。⑥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专业性强。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现有审计力量不足、专业性强问题[17]。黄金曦、钟浩(2014)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此审计面临的问题是审计人员有限、专业能力不足[5]。⑦尚无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尚未统一问题[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此审计面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仍有难度问题[16]。1.2.2完善审计问题的建议研究①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蔡春、毕铭悦(2014)认为,应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3]陈波、卜琦(2014)提出,应完善政府官员的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11]马志娟、宗新星(2014)指出,应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15]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继续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5]。黄金曦、钟浩(2014)声称,应制定自然资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16]。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称,应改革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6]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为了审计人员方便利用复杂、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必须建立起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17]董贤磊、余芳沁(2014)提出,应根据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建立起相关的资源资产信息系统[5]。黄金曦、钟浩(2014)强调,为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应该建立一个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作为共享平台。[16]③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应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可以按照审计重点内容制订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6]杨斌(2014)认为,应根据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指标任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标分解,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指标考核。[19]④联合、协同审计。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审计机关上下级或者同级之间相互合作工作,可以减少审计工作的重复性,增强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引进自然资源专家参与审计工作,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和知识结构的缺陷。[17]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各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数据,审计机关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工作基础,可以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委托其自然资源专家参与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处理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问题。[16]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审计机关联合审计之后即可达成共享资源,减少重复工作,相应增加人力;组建以审计部门为主、相关职能部门为辅的审计小组,可以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5]⑤探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应先制定自然资源会计准则;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当借鉴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先对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资产分类编制成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再汇总编制国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方法是先做实物量核算,再做价值量核算;先实行自然资源单项核算,再实行自然资源综合核算。”列表的方式应该做到数量、价值和质量并重。[16]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宏观上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法规制度的,也有审计机制的,还有审计队伍的,又有审计方法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事实上,有的问题容易化解,对有的问题只是提出一些认知,如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方法,设置哪些审计评价指标,如何编制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不接地气,不具备可操作性。

1.3实证研究较少

查看全文

整合审计资源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审计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以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制定中长期审计工作计划,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工作方法等措施挖掘国家审计资源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以综合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纪检、监察、司法、社会舆论监督及财政、税务、金融等经济监督资源等方式方法利用外延力量,扩充审计资源。

[关键词]审计资源整合国家审计机关

分配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审计监督是政府发挥控制作用的必要手段之一。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在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越来越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的严重不足、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与审计执法亟待加强、审计盲区与重复审计并存的矛盾也是越陷越突出。“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事例审计资源”已列为《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三项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在既定审计资源供给前提下研究审计工作的有效需求,让有限的审计资源供给发挥更大的效益,就是我们审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我认为,现实审计体制下开发、运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挖掘国家审计资源潜力,提高利用效率

1.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制定中长期审计工作计划。我国宪法、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基本确定了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和监督范围,国家审计机关应该依据这个职责范围和现有的审计资源来确定国家审计重点的基本框架;同时还要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考虑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能达到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目的,以要能促进当地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审计重点动态数据库。依据重要性原则将审计工作重点细分为重要和比较重要两类项目,并根据地方中心工作在适度范围内加以调整。重点项目是指重要资金、掌管大量资金部门及重点领域如财政预算执行、社会保障资金、核心企业等;比较重要项目是审计法中规定的重点项目以外的次重点项目。

查看全文

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推动大数据时展的原因是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改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本文对审计资源组织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创新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渐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来了解顾客对商品的需求。在公司管理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提高公司的发展水平。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对公司数据的分析,制定出最适合公司的一些策略,以便使公司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在产品的生产方面,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公司的产品能够受到顾客的欢迎,从而使企业的成本能够减少,使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提高。在大数据时代,审计资源组织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点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为了审计项目能够更好地实施,必须对审计资源组织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

1关于我国审计资源组织的实际情况

通常情况下,审计项目都是审计机关组织来实施的。通过阅读我国的效果法律,可以了解到我国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范围内。各省所有的审计工作必须在省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区所有的审计工作必须在自治区主席的领导范围内,各直辖市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市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州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州长的领导范围内,各县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县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县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区长的领导范围内。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不仅仅要要负责本级人民政府的审计工作,而且需要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自己审计机构的所有审计项目,通常情况下,所有的审计业务都要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我国审计实践的经验已经长达三十多年,审计机关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在不断完善审计项日的组织方式,审计机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审计机关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能够满足社会对审计机关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审计项日的组织方式:1.1业务部门组织模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业务部门组织模式是很多审计机构采取的组织模式。业务部门组织模式的核心是各级审计机关需要按照审计业务类型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部门,比如说,内蒙古审计厅主要划分了以下几种部门:首先是主要负责财政审计业务的财政审计处,其次是主要负责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然后是主要负责社会保障业务的社会保障审计处,最后是主要负责金融业务的金融审计处。每一个部门所办理的审计业务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将不同的审计业务交由不同的审计部门来组织实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审计任务更加简单。除此之外,不仅仅是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还有审计处理处罚意见都是由业务部门来实施的。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审计项目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这降低了审计项目的可信度,这也是导致“四分离”组织模式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原因。1.2“四分离”组织模式。我国的社会法制建设逐渐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并且我国大多数的审计机构都出现了职能分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四分离”组织模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在2006年的时候,湖南省湘潭市审计局最早提出了“四分离”组织模式的概念,“四分离”组织模式分离了审计项目的以下四个过程:首先是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其次是审计项目的查证,然后是审计项目的审理,最后是审计项目的执行。“四分离”组织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审计过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提高了审计项目的可信度。但是,“四分离”组织模式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四分离”组织模式会使审计所需要的成本更加多,同时还会使审计项目的管理更加困难。

2以共享机制为主的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

查看全文

整合审计资源思考论文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当前形势下,审计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审计的发展。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审计资源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家审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整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此,我结合近几年的审计工作,就整合审计资源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整合审计资源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探索,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家审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来,审计公开的力度逐步加大,审计透明度不断增强的同时,社会民众对审计监督的期望普遍高涨,甚至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审计工作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李金华审计长讲“审计不能包打天下”,作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摸清家底,揭露问题,促进发展”,这与审计法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国家审计对象数量约有百万个之多,资产规模也极为庞大,要有效履行三项基本职能,或全面实现三大目标,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国家审计任务重责任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的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温总理指出,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的财政、金融秩序,关系到加强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也关系到推进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关系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审计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责任。就拿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和光荣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但目前仅中央企业就有169家,资产规模达9万多亿元,这些巨型企业大多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经营业务包罗万象,下属机构遍布全国。要对其中任何一家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就其经营决策和业绩做出评价,都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准确把握总体,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结果,审计监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审计风险。

其次,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审计1个对象计算,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轮审一遍约需12年左右。更何况,一些审计对象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机构分布十分广泛,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

再次,审计人员结构不相适应。从审计机关的内设机构来看,大都按行业作了分工,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俗称3+1),实际内部分工更细,可谓一应俱全,但相对审计对象的门类来说,显然又是一根针与千条线的关系。人还是那些人,审计对象却不断翻新。就拿企业审计来说,2001年以来,我们审计的对象主业分别是汽车、电子、电力、石油、电信,一年一个行业,而主业之外多元化经营涉及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等,实在是五花八门。投资审计涉及的行业也变幻不定,水利、公路、机场、电厂等走马灯似的却少有重样。单纯从财务核算来看,当前审计人员以具有财会教育及工作背景的居多,或许适应起来还不太难。但审计如果仅限于查账,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的,这也是被20多年审计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要拓展审计的深度,就必须对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环境、行业规律、行业特点及其技术基础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隔行如隔山,凭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要很好适应如此快速变化的审计任务,是难以胜任的。

查看全文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述评

一、引言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下简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日常工作的新业务,成为审计理论界、教育界与实务界研究的新领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截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其研究已发展5年。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搜索、高级搜索,分别有352篇、342篇文章。笔者使用文献研究法、分类比较法、分层分析法等查阅前述文章,研究后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可概括为:从无到有,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项研究到综合研究,从专业新闻、学术会议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审计研究与审计实务开始相互影响、促进。

二、述评文献回顾

2015年,伴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文献研究综述或者相关专业会议述评开始出现。截至2018年11月17日,文献研究综述或者专业会议述评文章11篇,主要文献如下:张爱民[1]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信息,分析2014年我国审计机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征和难题,提出了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若干建议。牛彦绍[2]梳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张婷[3]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的不足,从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创新、重视审计案例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林进添[4]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90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发表年度、来源等进行分析,提出“通力合作、学科融合、细化主题、凝练经验、提升水平”等建议。陶宇[5]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概念、主体,提出述评和展望。仵文霞、杨荣美[6]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伍彬、伍中信[7]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和综合的讨论内容较丰富,涉及面较广,对具体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结果应用及责任追究机制探讨不足。王娟[8]从资源审计、环境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责任界定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郭旭[9]对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合作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交流会情况进行了会议综述。马志娟等[10]对2017年资源环境审计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进行了会议综述。

三、研究文献概况

(一)总体数量与年度分布。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不作其他任何限制,分别进行搜索、高级搜索,依次有352篇、342篇文章。审阅每篇文章的标题、内容、发表时间和文章载体,删除同一作者在不同刊物重复发表的文章以及2013年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新闻报道后,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每年文章数量依次分别为30篇、42篇、81篇、97篇、85篇,共335篇。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稳中有进。(二)基金资助情况。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级审计机关基金项目等支持。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章335篇,其中72篇文章得到一个或者多个基金项目的支持,占全部文章数量的21.49%。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受到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章数量依次分别是4篇、6篇、26篇、19篇、17篇。各类、各级基金项目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支持力度相对稳定。

查看全文

FRAIP高校人力资源审计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执行程序、操作流程和人力资源信息运用的全面稽核,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高校人力资源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的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然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急需改善。本文采用基于FRAIP模型的人力资源审计对高校人力资源的改进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FRAIP;人力资源;审计;高校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这一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人口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的利用与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审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学交叉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与评估,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传统审计只审查流动资产实物因素,未把人力资源纳入审计体系加以监督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新特征。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既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企业管理色彩,还必须重视学术管理。我国高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高校,人力资源审计更需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学校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状况和优势,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人力资源审计原理

查看全文

基层资源环境审计经验交流

党的*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目标。审计工作必须围绕这个大局提供服务,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审计署在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中,把资源环境审计作为落实基本国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维护资源环境安全。但是,在基层开展资源环境审计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思维定式尚未适应这一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正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笔者认为,在审计实践中,应注意在“五性”上加以把握: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要性。目前,县域经济不论基础条件如何,都处于加快发展的态势,以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在这种大趋势下,不乏有的地方看重地区GDP,追求经济增速,忽视资源环境保护。因此,竭尽全力争取公共财政资金、多形式招商引资开发资源上项目,推动经济快速成长,有的已超出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甚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有的正体现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未优化,验证着县域经济发展在快上有余而好上不足。在这个大环境中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认识其重要性上,应从三个角度或环节主动切入。首先,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的政治重要性。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审计作为经济卫士,承载着维护经济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应勇于面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挑战,从认识层面理解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应停留在原有理念上,要有一种善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和锐气。其次,要在实践中认清项目审计的资源环境重要性。要运用传统的重要性评估手段,认清审计项目中的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才能从认识上有个科学判断和客观评估。再次,要推动审计客体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在地方经济发展仍然依靠项目投资拉动、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环境审计日益摆上日程的背景下,基层一定要通过审计手段,帮助审计客体提高对此项审计的认识,加大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主动进行配合,达到审计的预期目标。

二是要提前预见风险性。审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开始实践起,就伴随着一定风险。不仅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而且审计技能与审计风险也存在反比关系;不仅存在固有风险,而且潜在检查与控制风险;不仅具有共性风险,而且还有特性风险。相对来看,资源环境审计的风险要明显高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风险。主要由两个层次产生风险因素,其一是技能产生的检查风险。目前,基层审计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大多偏重于单一的财会业务,缺少法律、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人员,已明显不能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就目前现状,如不加大专业培训,缺乏充分准备而实施审计,就会在控制和检查环节潜存着较大的风险因素,而且不易避免。其二是项目本身产生的固有风险因。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单纯地账项审计,需要做大量细致地审计调查、科学计算、多方印证、专业评估,加之审计主客体信息不对称,新上项目有关资源环境记录资料不多,班子决策涉及也有限,其项目本身导入了一定的固有风险,给评估判断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就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超前预见项目审计风险,把风险控制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三是要注意侧重时效性。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主要是以年度划分审计范围的,而资源环境审计是难以用年度去体现。有的项目可当年完成,而有的却要跨年度甚至多年度才能完成;有的当时对资源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在几年后产生影响或有着长期影响。因此,在资源环境审计实施中,应把着力点侧重放在审计项目的时效性上。既要看项目建设当前对资源保护与开发、节约与浪费、生态保护与污染、节能减排措施与落实的情况,更应从长远的角度去验证资源环境的时效性,从当前着眼长远,认真进行分析,从深层进行揭示,以科学发展加以评价。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审计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的目标,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要科学评判增值性。既然把资源环境审计纳入规划和日程,而且社会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就应该针对当地实际加强实践探索。但是,仅就资源环境审计而审计,不易达到理想的预期,也不易实际操作,最佳路径是与投资审计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统筹兼顾。随着地方投资和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将投资审计与资源环境审计有效统一和同步,既审查评判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益,又分析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增值性,还测试估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从中发现倾向性、典型性的问题,以推动公共财政资金在使用上的升值,从而达到促进改善民生、落实国家政策、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

五是要着眼发展可行性。地方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其目的是既要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要通过审计促进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改善环境。因此,审计的落脚点就是要着眼发展的可行性。通过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发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从主客观方面提出建议和作出评价,对审计项目的可行性和经验教训提出政策措施和意见,以供领导在资源开发决策上参考,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尚未形成评价体系,基层审计在该项审计中的评价仍属重点和难点,既需要探索,又需要总结创新,为建立评价体系趟好路子。在评价中,总的取向应该是围绕发展的可行性进行,防止超出资源环境承受力而引发诸多问题。

查看全文

人力资源审计控制量化结果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程序;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内容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审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着、人力资源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基本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因其与人的因素的内在密切联系而变得日益重要、我国很多的企业也不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评价、审计目标的多元性、审计内容的综合性、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一般包含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的审计、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审计、人力资源有关的其他业务等,具体请详见。

审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是管理审计的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在我国人力资源审计仍然是一比较新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人力资源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内容,将纳入经济活动审计的范畴。研究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源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基本工具,需要对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程序、操作流程和人力资源信息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评估及评价,其目的是控制和量化结果并提出合理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因其与人的因素的内在密切联系而变得日益重要。在企业中,人才作为科学管理制度、先进营销模式和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都认为,人才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本。人才的重要性直接决定了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性。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一样,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从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流动过于频繁、流动面过大等问题,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现在不少企业管理者至今仍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仍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等领域,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同时,我国很多的企业也不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评价,而且也没有完善的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审计,可以揭露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约束人力资源管理行为、限制消极因素,达到人力资源的高效使用和优化配置;也可以更好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计划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的关系,为企业进一步制定合适的人力资源计划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