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9:11: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神经阻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的麻醉教学综述

本文作者:刘思兰稽富海

多媒体教学是手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条神经所在位置的解剖层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穿刺的进针路线转换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3]。除了临床麻醉学教研室提供的区域神经阻滞术的教学录像资料外,我们多年临床教学中所采用的超声显像技术还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录像,供研究生拷贝,并将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上传至麻醉学院网站,学生可利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时问,反复学习操作要点,从而更加巩固了研究生们对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术中的运用的理性认识。

模拟教学是关键

区域神经阻滞的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没有感性认识是不易掌握的。而在临床带教时学生在患者身上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不多,且因所遇病例和带教教师的不同,教学无法标准化。临床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是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模拟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虚幻而安全的教学环境,可以在不损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医学生的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减少在临床实践中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在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运用的临床带教中,我们采用了医学模拟系统和学生模特超声显像学习相结合。医学模拟系统可模拟各种临床环境和病例,使学生可以对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和诊断进行综合训练,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教师可将重点的内容反复向学生演示,学生可以在不伤害病人和准许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反复多次进行操作训练,强化感性认识,直到完全掌握[4]。同时,我们利用超声显像技术的直观、实时、无创等特点,每堂课选择一个学生自愿者做我们的实习模特,系统观摩肋间神经、眶下神经、颈丛神经、臂丛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神经的走行和它们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使得学生对区域神经阻滞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临床教学严格、安全和细致

查看全文

神经阻滞分泌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随机选择老年择期手术患者(>65岁)30例,ASAⅡ~Ⅲ级,年龄65~78岁,肝肾功能基本正常,高血压≤中度,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手术部位包括下腹部手术7例,会阴手术5例,下肢手术8例,前列腺电切10例。

1.2麻醉方法:选择L2~3或L3~4穿刺行腰麻硬膜外联合神经阻滞,腰麻用药0.5%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2ml+10%Glucose)1.6ml。给药前常规扩容200~300ml平衡液及参附注射液20ml。手术结束前硬膜外注入1.5%利多卡因4ml。

1.3观察指标:使用Datex(芬兰产)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并记录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平静后、给药后5min、10min、15min、30min、60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观察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加重等心电图变化。30例患者分别于入室后麻醉前、给药后30min、60min和术毕肘静脉取血5ml,加入含有抑肽酶10ul,EDTA-Na220ul的试管中,离心取血浆使用北方免疫研究所的放免药盒,国产2008G型γ闪烁仪测定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和醛固酮(AL)含量。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自身对照组间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查看全文

小儿手部手术中腕部神经阻滞应用探讨论文

小儿手部外伤及先天性畸形较常见。手部手术时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时有不全。我院将腕部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部手术67例,该方法麻醉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40例,女27例。年龄2个月~13岁。术前诊断先天性疾患如多指、并指等36例(53.7%);后天性疾患如手部疤痕、手外伤等31例(46.3%)。

1.2麻醉方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手掌向上握拳屈腕,使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紧张而显露。常规消毒后,在第2腕横纹(即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连线)进行各神经阻滞。腕部正中神经阻滞: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垂直进针直抵骨膜,针稍后退,注药3~5ml。腕部尺神经阻滞: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垂直进针直抵骨膜,针稍后退,注药3~5ml。腕部桡神经阻滞:腕部桡神经并非1支,分支细而多,可在桡骨茎突前端做皮下浸润,并向掌面及背面分别注药,在腕部形成半环状浸润即可,共注药3~5ml。亦可酌情选择性阻滞1~2根神经。不合作者可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进行阻滞,局麻药用利多卡因,浓度为0.8%~1%,一次总量8mg/kg,药液中加入1:20万肾上腺素。如手术时间超过2h,局麻药可用0.25%布比卡因或0.25%耐乐品,一次总量2.5mg/kg。

2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时间最短26min,最长280min,平均45min。利多卡因一次用量最大8mg/kg,最小2.5mg/kg,平均5.4mg/kg,浓度0.8%~1%(1岁以下用0.8%)。利多卡因一次用药最长维持镇痛时间4h(3.2mg/kg),最短1h(3.6mg/kg),布比卡因一次用药最长维持镇痛时间13h(1.8mg/kg),耐乐品一次用药最长维持镇痛时间28h(1.7mg/kg)。麻醉不全1例,因腕部疤痕解剖变异所致,经静脉推注氯胺酮1~3mg

查看全文

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术的影响

乳腺癌在临床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乳房切除术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容易在手术前后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顽固性疼痛和慢性疼痛[1]。术后1/3~1/2的患者出现胸壁、腋窝、上臂内侧等部位的烧灼感、疼痛和皮肤麻木。临床上称为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长达数年,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同时,手术后经常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影响患者的睡眠和饮食。因此,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尤为重要,也是快速康复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胸壁神经阻滞是Blanco于2011年提出的,是指在超声引导下,在胸大肌、胸小肌或前锯齿肌筋膜间隙内注射局部麻醉剂,阻断相应区域。本研究探索了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组本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共80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3.12±8.12)岁;ASA分级评估在I级16例,II级24例。体重(58.12±8.42)kg。身高(165.45±5.55)cm。观察组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3.44±8.56)岁;ASA分级评估在I级15例,II级25例。体重(58.02±8.41)kg。身高(165.13±5.21)cm。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0.05。1.2方法神经阻滞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用药。两组入室后均进行常规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监测,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全麻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前锯齿肌平面阻滞和Ⅱ胸壁神经阻滞。注射0.5%罗哌卡因20mL,持续20min,20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对照组术前不接受神经阻滞。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全麻方法麻醉。麻醉诱导采用舒芬太尼0.5μg/kg、异丙酚2.0~2.5mg/kg、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意识消失后放置喉罩进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期间采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MAC维持在1.0min,BIS维持在50左右。瑞芬太尼初始血药浓度为1.0ng/mL。术中根据患者心率和血压调整瑞芬太尼浓度,相邻浓度范围为0.2ng/mL。当MAC1.0时或BIS50时HR或MAP上升或下降超过基础值的20%,则增加或降低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如果心动过缓(HR≤50次/分钟),给予阿托品0.5mg;如果MAP下降30%以上,必要时给予麻黄素9mg,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术中VT为8~10mL/kg,RR为12~14次/min,吸气/呼气比为1∶1,氧流量为1.5L/min。术中PETCO2维持在35~45mmHg。两组患者麻醉结束前30min均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术毕停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调整氧流量至6L/min。自主呼吸恢复后,RR:12~20次/min,呼吸SpO2≥95%,VT>8min,摘除喉罩送至恢复室。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24小时(急性)疼痛评分、术后4周(慢性)疼痛评分、不同时间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率;麻醉优良率。优: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良:术中生命体征轻微波动,有一定并发症;差:术中生命体征波动明显,麻醉方式需要改变[2]。1.4统计学方法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实施x2统计,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瑞芬太尼的用量、急慢性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24小时(急性)疼痛评分、术后4周(慢性)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P<0.05,见表1.2.2不同时间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比较麻醉前二组病患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比较,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有所降低,P<0.05;而麻醉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无差异,x2=0.000,P=1.000>0.05,见表3。

3讨论

查看全文

带状疱疹早期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本院对带状疱疹患者,在带状疱疹发病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神经阻滞疗法,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临床确诊带状疱疹患者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58~82岁。皮疹发生部位:头颈颜面部18例,上肢13例,胸腹部22例,下肢9例。根据是否配合神经阻滞疗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皮疹出现48h内配合神经阻滞者;B组30例,单纯口服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既往均无糖尿病和神经病变症状,无神经阻滞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皮疹发生部位和就诊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查看全文

心血管神经病人护理论文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心血管神经症;护理

[摘要]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以心理治疗、对症治疗为主。我科在此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42例,男5例,女37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均符合心血管神经症诊断标准。患者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测,排除心绞痛、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躯体疾病、药物依赖性及其它神经精神性障碍。

除常规对症治疗外,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患者平卧,颈下垫一软枕,头后仰,2%利多卡因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前缘相当于胸锁关节上两横指处(即颈6横突前结节)进针,行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Horner综合征(患侧瞳孔缩小、睑裂变窄、眼球轻度内陷,可伴患侧面部无汗)为阻滞成功。3天1次,左右交替进行,10次为一疗程。

结果:临床治愈31例(73.81%),显效6例(14.29%),有效4例(9.52%),无效1例(2138%),总有效率97.62%。无严重并发症。

查看全文

腰麻用于非住院手术患者研究论文

【关键词】腰麻非住院手术患者

现代医疗服务要求降低医疗费用。腰麻简单易行,麻醉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常用于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住院患者。作者自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选择会阴及下肢短小手术非住院患者50例应用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腰麻,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0~5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5例。A组男12例,女13例。腰麻时用0.125%布比卡因2.0ml(内含芬太尼25μg);B组男11例,女14例。腰麻时用0.5%布比卡因2.0ml(不含芬太尼)。

1.2方法

查看全文

妇科手术麻醉观察论文

【关键词】麻醉

左旋布比卡因自问世以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经腹手术时,使用不同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对患者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阻滞程度和范围的影响,通过与经典的连续硬膜外局麻药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混合液的对比,了解其麻醉效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行妇科经腹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双盲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硬膜外局麻药浓度为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B组为0.5%左旋布比卡因。A、B2组的年龄分别为(41.05±11.65)岁,(38.90±11.26)岁;体重分别为(58.30±8.50)kg,(56.28±9.82)kg。A、B2组间年龄和体重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mg、阿托品0.5mg。患者侧卧位取L1~2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向硬膜外腔头侧留置导管3.5cm。实验剂量为3ml,2%利多卡因。诱导剂量根据患者出现的感觉消失平面,间隔5min分2~3次给药,使麻醉感觉消失平面达到T8以上。A组在首次诱导量后每小时追加维持量,其为诱导量的1/3。B组不需追加维持量,使用针刺痛感评定法测定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持续和消退时间;用改良Bromage评级法测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评分标准:1分,完全运动阻滞;2分,只能移动踝关节;3分,只能移动膝关节;4分,能抬腿但不能保持;5分,能抬腿保持至少10s;6分,无运动阻滞。记录最大运动阻滞出现时间和运动阻滞完全消失时间;并记录围麻醉期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腹前,静脉单次推注哌替啶25mg和氟哌利多2.5mg。围麻醉期中,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予以麻黄碱10mg单次静推;心率低于60次/min,则给予盐酸戊已奎醚0.5mg单次静推。

1.3统计学方法各参数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小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查看全文

带状疱疹病人诊断研究论文

【关键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为皮肤科及疼痛科门诊的常见病,在皮损出现后临床诊断容易,但不少病人治疗疗程长,特别是年龄大的病人在皮损恢复后仍遗留疼痛,治疗较为棘手,但带状疱疹特征性皮损出现前、病人仅感疼痛时,诊断较为困难,容易忽视或误诊、误治[1]。现对一组带状疱疹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本院疼痛门诊共收治带状疱诊病人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4~75岁,平均(50±6)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诊断组,22例,均为带状疱疹皮损出现前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病例;B组为皮损出现组,30例,均为带状疱疹在皮损出现后就诊、诊断并治疗的病例。

1.2诊治标准

查看全文

剖宫产手术正常麻醉平面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不同麻醉平面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60例产妇,随机分三组各20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调整麻醉平面上界,使各组不同,观察记录各组达最高阻滞平面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术中恶心呕吐、寒颤及腹部牵拉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娩出1分钟和5分钟时的Apgar评分,按术中出血量来评估产后子宫收缩反应的情况。结果3组病人中,当麻醉平面上界在T6~T8范围时,病人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氧饱和度较为平稳,术中恶心呕吐、寒颤及腹部牵拉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少,同时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对产后子宫收缩的影响较轻。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调整麻醉平面上界在T6~T8水平时,既能达到平稳的较好的麻醉效果,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椎管内麻醉

由于产妇及剖宫产手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在采用椎管内麻醉施行剖宫产手术中发现麻醉平面与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病人60例,ASAI~II级,均无明显心肺功能异常,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3组产妇的身高体重无组间差异。

1.2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三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选取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cm,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10~15ml,调整麻醉平面上界,使各组不同,I组平面在T4~T5,II组为T6~T8,III组在T9~T10,胎儿剖出后常规使用相同量的催产素,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