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8:50: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深静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静脉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行患肢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人工血管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抽剥术,并配合围手术期中医药辨证施治,通过彩超观察患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术后内径及血液返流时间皆较术前缩短,其中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内径及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深静脉、腘静脉内径及腘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可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

广东省中医医院血管外科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01~200612广东省中医医院外科收治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9±11.3)岁;病程1~50年,平均(17.4±12.5)年。其中51例术前合并小腿静脉性溃疡,溃疡面积最大者达10×18cm2。116例患者术后未有出现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者。

查看全文

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思索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妇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在妇科恶性肿瘤或其他妇科疾病中术后发生率为7%~45%[1]。尤其是老年妇科患者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脂等,更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由于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及影响下肢功能,故对妇科老年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对5例老年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早期护理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11年7月收治老年患者90例,年龄60~80岁,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包括子宫内膜癌2例,子宫脱垂1例,卵巢癌2例。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中度贫血和冠心病1例;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提示,部分活化凝活酶时间均降低。本组经腹行筋膜外全宫+双附件切除术2例,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顺铂化疗2例,阴式子宫切除1例。手术时间2~6小时,患者术后当天全部应用止血药物。

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发病时间为术后4~12天,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6~38.5℃,无肺栓塞病例。患者主诉患肢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活动受限。查体发现患肢无肿胀,腓肠肌压痛明显。本组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确诊,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排除抗凝禁忌证后采用抗凝或溶栓治疗。主要用药为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复方香丹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25mg。连用10~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定时查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时间,以指导用药,测量记录膝上下周径变化,并监测生命体征,加强护理,随时注意有无栓子脱落现象。

3.护理

查看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分析论文

1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抬高患肢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查看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论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1810年Farriar首先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1例,目前已发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一旦发生治愈困难,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手术、严重创伤、长期卧床和/或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高龄肥胖、内分泌代谢病的患者是高危人群。自1997年2月至2007年4月,作者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现对其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74岁,平均45岁。DVT部位:左下肢11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1例;分型:混合型10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2例。原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病5例,高龄肥胖8例,内分泌代谢病6例,严重创伤3例。DVT发生的时间为入院后7~65d,平均26d。临床表现: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疼痛16例;检查时有患肢肿胀、组织张力增高16例;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处有压痛12例;Homans征(+)、浅静脉曲张9例。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疼痛主诉,下肢出现肿胀,结合患者发病因素等,应高度怀疑DVT;最后行超声波检查或/和静脉造影确诊。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500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0.80%明显低于对照组DVT发生率2.1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2.5±1.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86.9±3.1)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骨科术后DVT发生,且可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

DVT(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不能正常凝结与深静脉内而引起静脉回流性障碍的一种疾患,多数DVT患者发生于制动状态,如骨科手术后卧床类患者[1]。分析认为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血流缓慢等是DVT诱发因素,一旦血栓形成,除少数发生在局部位置或能自行消除之外,均可能扩散至全部肢体深静脉主干,治疗方法不当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均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者还可合并肺栓塞而威胁生命安全[2]。我院针对骨科手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预防DVT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500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9例、女性431例;年龄23~52岁,平均(45.8±2.9)岁;膝关节骨折128例、股骨骨折212例、髋部骨折271例、胫腓骨骨折139例。观察组:男性352例、女性398例;年龄20~60岁,平均(45.1±2.5)岁;膝关节骨折152例、股骨骨折186例、髋部骨折223例、胫腓骨骨折18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抬高患肢。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为:①考虑大部分患者对术后并发症了解不多,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心理宣导,让患者和家属更多的了解DVT的发生及预防知识。术前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介绍骨科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危害,告知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是DVT形成的高危因素,要在条件允许下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消除DVT形成风险。对于肥胖、糖尿病、高龄患者要提高警惕;②协助患者正确摆放体位,对四肢定期进行轻柔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控制手术时四肢及盆腔、静脉邻近等位置操作力度,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完成手术后抬高患肢,避免小腿深静脉回流受影响。尽量阶梯使用压差性弹力袜来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程度,保证压力合适及局部血液循环畅通;③饮食干预遵循“四低一高”原则,即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纤维,控制摄入的热量,肥胖者要严格控制饮食,每天摄入热量要控制在8300kJ以下。骨科术后早期荤素搭配,确保血脂代谢正常。多吃瓜果蔬菜,也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④指导患者术后积极进行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继发患者主动进行锻炼的积极性,提倡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着重锻炼股四头肌。抬高肢体配合肌肉收缩锻炼,但不宜进行不利于术后移植骨瓣愈合的相关活动。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DVT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肿胀、疼痛感等发生情况,一旦下肢肿胀发热、沿静脉压痛明显、超声扫描可见大静脉血栓形成则为DVT发生。护理满意度以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者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7.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检验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查看全文

骨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骨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血流速度,减少DVT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下肢静脉血管内凝结,阻塞血液循环的一种病症,多发于骨科患者。由于骨科患者术后下肢长时间难以进行运动,使血液流动滞缓,形成DVT[1]。术后的有效护理可以降低DVT的形成,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有效防止并降低DVT产生的护理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其护理效果及对DVT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13±5.87)岁;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68±5.51)岁;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折患者;②未接受过有创治疗;③单侧手术。排除标准:①伴肿瘤及血液疾病史者;②已使用过抗凝制剂者;③伴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者;④不配合研究者。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术后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①对患者进行评估,为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预防方案,做好术前相关知识的指导与宣教,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DVT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症状表现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使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治疗。②保证患者卧床体位,患肢应抬高于心脏20~30cm,可减轻疼痛、水肿。(2)术中。①手术进行穿刺时尽量一次性成功,降低多次穿刺对患者的伤害。②尽可能缩短止血带的包扎时间。③手术时穿上弹力袜,结束后立即脱掉。(3)术后。①监护患者患侧疼痛的时间、程度,根据患者主诉,进行镇痛、镇静处理,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给药时经腹壁皮下脂肪注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②定时查看伤口有无出血或引流现象,定期检查手术切口,查看伤口变化,并更换敷料。③做好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食用粗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多饮水,杜绝动物内脏等寒腻食物的摄取。④下肢静脉保护。尽可能避免下肢输液,保持血管内壁完整性,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并避免同部位的反复穿刺。⑤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腿部肌肉中的比目鱼肌与腓肠肌有很多静脉窦,静脉中血液只有在肌肉泵的作用下,才能向心回流。术后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和踝关节活动,术后3d进行髋关节与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进行髋关节内外旋动作练习。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时间、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③比较两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x軃±s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分为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并与健肢比较。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术后第2、4、6天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疗效明显。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卧床、腹部、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60%,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病率为1.5%~3.0%。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肢高度肿胀、疼痛以及相应的全身症状,大腿周径明显大于健侧[1]。随着新技术血栓消融术的临床开展,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2003年5月起,我科开始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急性下肢DVT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增加DVT术后溶栓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4例均为2003年5月~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龄21~87岁;病程3~15天,临床诊断为急性下肢DVT,左下肢18例,右下肢16例,34例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行血栓消融术,术后治疗方案大致相同(抗感染、抗凝、溶栓、补液治疗)。采取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16例,治疗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肢肿胀程度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术后患肢梯度抬高15cm(避免膝下垫枕),由护士指导做足部屈伸活动锻炼。治疗组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术前1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美国泰科公司产,6521型)的目的、注意事项,讲解并示范床上主动做足跖屈和背屈运动,足的内、外翻运动及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理人员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及足踝关节活动[2]。术后每3~4h活动1次,每次活动10~20min。治疗组术后即开始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每4h1次,压力为80~10mmHg,连续应用6天。两组患者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以髌骨上20cm为界),并与健侧作对比。

查看全文

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分为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并与健肢比较。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术后第2、4、6天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疗效明显。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卧床、腹部、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60%,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病率为1.5%~3.0%。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肢高度肿胀、疼痛以及相应的全身症状,大腿周径明显大于健侧[1]。随着新技术血栓消融术的临床开展,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2003年5月起,我科开始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急性下肢DVT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增加DVT术后溶栓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4例均为2003年5月~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龄21~87岁;病程3~15天,临床诊断为急性下肢DVT,左下肢18例,右下肢16例,34例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行血栓消融术,术后治疗方案大致相同(抗感染、抗凝、溶栓、补液治疗)。采取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16例,治疗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肢肿胀程度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术后患肢梯度抬高15cm(避免膝下垫枕),由护士指导做足部屈伸活动锻炼。治疗组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术前1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美国泰科公司产,6521型)的目的、注意事项,讲解并示范床上主动做足跖屈和背屈运动,足的内、外翻运动及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理人员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及足踝关节活动[2]。术后每3~4h活动1次,每次活动10~20min。治疗组术后即开始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每4h1次,压力为80~10mmHg,连续应用6天。两组患者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以髌骨上20cm为界),并与健侧作对比。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康复护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护理用于骨科术后患者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干预)和康复护理组(康复护理干预),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康复护理组深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护理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予以骨科术后患者康复护理,能显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康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指在深静脉系统中血液由液态转化为固态,血液无法回流,而改变静脉壁,形成血栓,对患者健康产生影响[1]。有研究表明[2],予以骨科术后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基于此,本次研究,以84例行骨科手术患者为例,旨在探究康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7年3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各42例。其中常规护理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18;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5.74±2.68)岁;骨折类型:小腿骨折12例,大腿骨折15例,盆骨骨折15例。康复护理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17;年龄22岁~64岁,平均年龄(36.14±2.59)岁;骨折类型:小腿骨折14例,大腿骨折16例,盆骨骨折12例。两组患者在参与本次研究前,均有我科室研究人员向其讲解本次研究相关事宜。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法。1.2.1常规护理组:即行入院健康指导,严密患者病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1.2.2康复护理组:①行骨科术后1天,患者取平卧位,按摩由双下肢远端向近端,并给予小腿肱四头肌、三头肌按摩,30min/次,1次/2h;②患者取平卧位,适当抬高双下肢,每隔一段时间帮助患者翻身,并予以压力阶梯长腿压力袜;③行骨科手术后,医护人员需每日对患者进行按摩,并逐渐行双下肢抬高训练,逐渐加强锻炼强度,注意要循序渐进,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④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每日坚持锻炼。1.3观察指标。通过下肢深静脉B超,调查并记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我科室制作的不记名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20分。①不满意≤80分:②1分≤满意<100分;③100≤非常满意≤120分。护理满意度=(②+③)/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查看全文

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护论文

【摘要】目的总结高龄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护方法及体会;方法43例患者共实施46个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取术前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术后严密观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出现、教会患者功能锻炼方法。结论制定完善的预防、护理方法可明显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出现。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是近30年来矫形外科学中投入最多,发展变化最突出的领域之一。该手术是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高龄老年人常见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一种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高发的下肢静脉血栓却成了老年患者护理的瓶颈。因此,做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左髋关节19例,右侧髋关节21例,双侧髋关节3例;共46个髋关节;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6个,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个;年龄62~88岁,平均75岁。

1.2并存病合并高血压病9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糖尿病三病者8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5例,肾功能不全2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