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护理室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8:43: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神经科护理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神经科监护室护理综述
随着国际社会对患者安全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患者从ICU转移至普通病房的过渡护理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关于“标准化的交接沟通”成为关注重点。JCAHO患者安全目标明确指出,需要执行标准化的“交接沟通”事项,来提高有效的交流[1]。我科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主要收治神经外科的危重症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均转至神经外科的普通病房。在以往患者转出交接过程中,病情交代不清、药品遗漏,X线CT片遗漏、住院病史遗漏等不良事件频发。为确保患者转出交接环节的准确完成,我科根据SBAR方式设计制作了“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用以标准化交接环节,减少或消除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9月将该表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298例患者采用转出交接核查表由NICU转出至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观察组)。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口头式交接转出患者共323例(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56例,女142例;平均年龄(49.98±16.66)岁,其中,颅内肿瘤120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7例。对照组中,男201例,女122例;平均年龄(49.25±15.74)岁,其中,颅内肿瘤114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表原则
神经科护理室患者转出考核表运用
随着国际社会对患者安全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患者从ICU转移至普通病房的过渡护理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关于“标准化的交接沟通”成为关注重点。JCAHO患者安全目标明确指出,需要执行标准化的“交接沟通”事项,来提高有效的交流[1]。我科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主要收治神经外科的危重症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均转至神经外科的普通病房。在以往患者转出交接过程中,病情交代不清、药品遗漏,X线CT片遗漏、住院病史遗漏等不良事件频发。为确保患者转出交接环节的准确完成,我科根据SBAR方式设计制作了“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用以标准化交接环节,减少或消除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9月将该表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298例患者采用转出交接核查表由NICU转出至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观察组)。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口头式交接转出患者共323例(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56例,女142例;平均年龄(49.98±16.66)岁,其中,颅内肿瘤120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7例。对照组中,男201例,女122例;平均年龄(49.25±15.74)岁,其中,颅内肿瘤114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表原则
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培训探讨
神经外科护理学是外科护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低年资护士由于在基本技能、抢救应急处理等临床经验方面还不够成熟,岗位胜任力不能满足神经外科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需求[1],通过强化培训来提高低年资护士胜任力至关重要。模拟病例教学法属于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具有可重复、真实及科学的特点[2],通过设计病例、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带给新入职护士最接近临床的感受[3-4]。2016年1月,我院将模拟病例教学法应用到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研究对象
我院是一所以神经科为先导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神经外科包括13个病区,床位数473,护理人员214人。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于2016年1-12月,对在我院神经外科工作3年以内的76名护士进行培训。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其中本科学历22名,大专51名,中专3名。
2方法
2.1成立培训小组。由神经外科教学护士长、教学干事、临床带教老师共4人组成培训小组。2.2形成典型模拟病例。选择合适的病例,并精心加工为教学所需要的临床典型病例。临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病例,并不都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很多干扰因素,直接将临床病例应用于培训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此研究中,经过培训专家的多次讨论,最终根据神经外科专科特点以及对神经外科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将临床病例加工成模拟教学所需的典型模拟病例。2.3培训方式与内容。2.3.1模拟病例理论教学集中授课与随机课堂相结合。授课内容包括神经外科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常用抢救技能、神经外科护理应急预案等,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病例有机结合,紧扣核心知识。讲授层次清晰,重点明确,增加认知与理解,强化营养护理促进疾病治愈与康复的理念。模拟病例举例:第一部分(患者的初始状态):某某,男,35岁,患者于9h前发生车祸后出现神志昏迷,鼻腔、外耳道出血,于当地医院急诊,头部CT显示“颅内脑出血,颅骨骨折”,胸部平片示“气胸”,急诊给予“左侧胸腔闭式引流灌洗”,患者无明显好转,自主呼吸差。当地给予气管插管,随后急诊救护车转来我院。我院急诊头部CT显示:“颅内多发挫裂伤,脑干出血,脑疝,颅内多发骨折,气颅”,急诊以“开放型颅脑损伤(特重型)”收入院。入院来,患者神志深昏迷,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致伤原因:车祸。伤后意识:昏迷。伤后症状:眼眶肿胀,鼻腔外耳道溢血。光反射:消失。引导问题:患者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哪个需要最优先处理?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途径?措施依据是什么?第二部分(给予措施1或2后患者的状态变化),引导问题:患者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途径?措施依据是什么?2.3.2情景式操作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小组深入探究,结合神经外科护理特点及低年资护士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同时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护理部制定的《临床护理实践指南》、《护理操作指南》及《临床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的相关要求,将15项操作作为神经外科基本操作培训内容,分别为:静脉输液、静脉采血、口腔护理、男/女患者导尿、皮内注射、静脉输血、口鼻腔吸痰、肌肉注射、鼻饲技术、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CPR/除颤技术、轴线翻身、肌力分级、GCS评分、约束法等。每月月初由培训小组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集中情景式示教培训,2016年每月1期,全年共12期。要求事先设置情境,实现案例重现,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担当标准化病人,从而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及应急能力。情景式操作技能举例(约束法培训)患者病情设置:颅脑肿瘤切除术后,刚刚从手术室转回病房,患者全身留有皮下引流管、气管插管、尿管,同时患者烦躁不安,情绪异常激动。培训内容:护士对患者病情及情绪状态的观察,约束方法的培训。2.4教学效果及评价。培训前对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进行初步测评,之后每月月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当月所学理论、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的考核。连续培训12个月后对所培训的全部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理论、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考官为神经科13个病区的护士长及神经外科科护士长。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教学实践
【摘要】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重要的组成成员,文章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医学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探讨,指出了经验和不足,提出作为兼职班主任,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学生互相成就、共同提高,以保障兼职班主任制度能更好地被贯彻和执行,取得最大的收益。另外,目前尚缺乏规范化评估管理系统,使得兼职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很难被量化,同时考评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今后应逐步完善量化考评系统和人才评价机制,以期建设高水平的医学高校师资队伍。
【关键词】兼职班主任;专业教师;医学专业;高等医学教育;量化;师资队伍;教育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的精神,扎实推进我校《关于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工作方案》,2017年,我校开始全面实行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制度,经过个人申报、教研室与学院的推荐与选拔,本人被遴选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首批兼职班主任之一,在2017—2018年间,对2015级护理四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兼职班主任工作。在这一年间,学校和学院对兼职班主任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最后对所有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合格的兼职班主任发放了证书。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在与学生交流和工作的过程中,有了许多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1兼职班主任的培训和工作会议
2017年7月,学校举行了首批兼职班主任培训研讨班,在研讨班上,校党委书记和学生工作处的领导分析了当前我校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配合辅导员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必要性等方面强调了开展兼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兼职班主任要提高综合能力,切实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按照总书记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握好的四个方面要求,即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努力做好兼职班主任工作。另外,来自各个学院的五名优秀的一线辅导员分别从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危机事件处理、学风建设、贫困生教育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经验的交流。在座谈研讨中,大家结合实际工作,纷纷表达了自己一天来的学习体会和今后的工作规划。这次培训,使得兼职班主任对学生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对开展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017年8月,学院举办了新生欢迎会和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启动仪式。在这次会议上,学院迎来进入学院的新一批的学生,同时启动了学院的兼职班主任工作,兼职班主任与各自对接的班级召开了见面会,老师和同学互相做了自我介绍,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为推进后续的工作做了良好的开端和准备。2018年4月,学校举办了2018年兼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会上,部分兼职班主任就自己带教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分享,辅导员就与兼职班主任的工作配合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也做了分享,进一步推动了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深化和实施。2018年7月,学校和学院对全体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对兼职班主任工作手册回收、审阅并存档,对合格的班主任发放了证书,至此,为期一年的兼职班主任工作顺利结束。
2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开展方式
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
近期,“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历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中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开幕式上,音乐心理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其次,回顾了过去3年音乐心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新形式、新机遇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表达了期盼。随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李小诺研究员分别从音乐心理学的不同角度作了大会发言。周海宏教授提出人类六种本能需要以及行为动机的“调色板理论”,并以此解释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以及音乐学习动机问题。在此基础上,周教授又提出未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走向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并强调回到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必须严格地遵循实证研究方法。刘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东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心理学传统与中国人认识论传统的悖论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对我国未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贯通古今、交融文理、寻根问祖、启迪当代”的发展构想。李小诺研究员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研究阐述了绝对音高能力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音色对音高判断的影响,并运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分析了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这两种不同音高认知方式的脑机制。随后,与会代表分成12个讨论组进行报告,主要围绕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最新动态、音乐治疗、音乐表演与音乐审美、音乐心理与网络科技、音乐心理与文化传承等多项议题展开。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51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三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因此,本文对本届研讨会的参会论文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的重要信息。
一、文献梳理与分析
1.关于研究领域。根据此次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音乐教育心理是国内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领域,三分之一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乐与脑神经机制、音乐表演、音乐治疗及音乐审美等相关研究。这说明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2.关于研究问题。关于此次研讨会参会论文研究问题的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其中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音乐表演心理及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是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另外,关于音乐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10%,这表明部分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生力量,从而让学术梯队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化。3.关于研究方法。针对本届研讨会参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显示:运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32篇,占论文总数的63%;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实证性研究论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论文中,属于严格的哲学思辨论文很少,部分论文是从研究者个人教学感受出发进行阐述,其研究结果主观色彩较浓,缺乏信效度检验(见图2)。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层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比例为29%(见图3),这表明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数论文缺乏关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确说明。由此可见,研究者仍需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予以重视。
二、会议论文研究动态
本届研讨会论文主题主要聚焦以下五个方面,即转变研究方向、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应用型研究、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及追踪国际研究动态。1.转变研究方向在本届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变,从研究外界事物转变为对人自身的认识,特别是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例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员在其论文《负向情绪偏向音乐情绪诱发的神经机制对比》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为实验两种方法,对音乐中的负向情绪,即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虽同属于负向音乐情绪,但听者对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的偏好、感受、聆听意愿以及脑加工方式均存在差异。此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蒋存梅教授在题为《音乐训练对先天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能力的影响》的报告中,针对音乐训练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外显判断这一问题,对失歌症者进行每周两次、每次30-45分钟、共计9次的音乐训练。结果表明,短暂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这种提高既体现在行为水平,也体现在脑电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失歌症者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2.跨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中有多位学者提到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包括与医学、声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万诗慧在题为《音乐厅感知效应的声学参数研究》的论文中,从声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探究音乐厅的建筑结构布局,进而提出音乐厅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各项声学参数的最优阈值与音乐厅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声学参数测量的数据显现出来的。随后,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蒲道深和英国爱丁堡大学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论文《境外音乐治疗在痴呆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回顾》阐述了音乐治疗能够改善痴呆症患者的行为、情绪控制以及记忆唤醒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让患者的护理者受益。3.加强应用型研究一门学科的价值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应用层面。可喜的是本届会议的论文拓展了音乐心理学在应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李丰学者以《养老机构中的音乐活动构建及其音乐选择》为题,阐述了音乐活动作为养老机构中的重要活动,如何构建和开展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观察;进而从音乐活动的各个角度切入,尝试构建系统性的音乐活动;最后通过每次活动后老年人群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现,对音乐活动进行反复完善。首都师范大学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论文《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对400名2016级大一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实验。一个月后,研究者再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SDS量表测评。结果发现实验组整体分数下降了32%,而控制组由于邻近期末课业压力增加,SDS量表分数相比一个月前提升了10%。由此说明,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缓解学生心理亚健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4.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从音乐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传承中传承人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区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本届会议部分学者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乌日瀚在其论文《简析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所体现的民族积极心理品质》中,阐述了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及歌词当中普遍蕴含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并且当地人也具有此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待人处事的生活哲学观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韩忠岭学者在题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羌族文化传承课程化实施路径思考———兼评羌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羌族音乐文化正面临后继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韩忠玲学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理念的框架体系,将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植入学校课程,开展“课程实施校本化,教材内容本地化,教学过程本土化”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路径。5.追踪国际研究动态关注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研究动态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既能够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也能促进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论文《打通实验室到音乐教室之门———国内外音乐神经科学研究现状分析》中,阐述了音乐神经科学现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超扫描(Hyperscaning)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脑间同步互动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实情境的研究。这表明国内外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音乐活动等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与脑际认知。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李庆昱博士在《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文中,从音乐的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等五个方面对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音乐社会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与现实情景互动和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空间。另外,国外的音乐社会心理学也是近十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其研究内容的连续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
三、讨论与建议
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某院多科室综合压疮患者和医护人员,涉及患者和参研人员较多。1.1.1患者资料本研究选取调研患者3368例,其中包含需要剔除因病例资料歧义、缺失或其他因素造成无法分析的患者39例,有效资料共计3329例,民族均是汉族。纳入标准:患病类型属于压疮高危风险患者;具有完整病例资料;患者语言能力健全,有主诉能力并满足研究调查;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调研,签署知情同意书。一般资料(表1)。1.1.2护理组成资料①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在保证偏倚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选择各科室符合直接参与压疮护理管理的护理专业管理成员16名,包括护理部主任1名,总护士长1名以及各科室护士长9名、造口治疗师5名。参研护士主要来自外科、放疗科、内科、神经科、老年科、重症监护室、产科、康复科等。所有护理质量控制参与成员均有3年或以上专业培训经历,熟悉造口护理、压疮治疗等专业基础,造口治疗师作为核心技术导向能够发挥专业指导。②参与调研护理人员:选取参与压疮护理工作护士400名纳入调查范围,所有护士均对本研究原理和目的知悉并自愿参与,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质量控制小组所在科室共39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参研护士包括女性321名,男性71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28.5±4.2)岁,纳入标准:所有护士均有1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已经取得护士资格证;接触过压疮护理工作内容。排除标准:无法自始至终配合完成本研究的护士。1.2方法。1.2.1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设计建立和实施从2013年开始,根据卫生部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5年计划)》所指示的专科化临床护士培养指示精神在全院开展专科化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建设。传统的压疮护理管理模式主要重点是医疗性伤口按照压疮管理指导,统一对院内就诊患者的压疮风险进行Branden量表分析,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将风险评分系数≤12的患者通过自动化医疗系统提交给压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护理人员在24h内进行临床确诊、检查、督导。本次形成的新型专科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压疮医护人员专业水平、职称级别、工作经历等核心成员专业性方面有了新的提高,专业造口师全程参与技术督导。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后,从2015年1月开始在全院压疮护理方面实施,通过2年多的时间已经完成基本运行规模,满足了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了造口师在压疮护理中的专业比重,壮大了压疮护理队伍专业素质。具体实施内容:①制定健全的压疮护理制度,制度通过各科室护士长和高级护师在有本科室临床医师参与下制定专业性的压疮护理管理制度。②压疮临床护理路径全面规范化,主要包括压疮护理流程、细节、注意事项以及专业报告记录等。③压疮护理质量控制方面,制定相关压疮护理风险评估报告和规范化报告流程,在压疮质量控制管理中可采取分片区管理方法,将科室分给不同的专科护士进行管理,负责该片区管理的专科护士应定期对科室内压疮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抽查和指导,查看新入院患者的评估时效性、压疮预防措施准确性。由质控小组组长定期对专科护士的片区管理工作进行抽查,每2周进行1次总结、反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每个季度实施1次压疮护理质量检查,将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会议上通报。④管理模式的实施中,护理部应定期对专科护士的压疮护理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予以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另外,在医院内建立压疮护理质量控制微信群,借助微信群,定期在群内分享关于压疮护理管理的相关知识,小组成员可在群内对压疮护理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而在压疮护理管理中开展以“预防压疮发生、改善压疮护理质量”为主要目的品管圈活动,是现代化护理服务的质量性体现。1.2.2应用效果和影响研究。1.2.2.1对压疮护理质量控制影响研究首先设计质量控制检查表,在通用Branden量表的基础上评估危险因素。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第二季度质量控制检查项目指标和报告数据为指标进行统计。1.2.2.2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关于压疮的纳入调查可进行多次,问卷备注要详细写明填写指导,各护士填写在自由、真实、准确的基础上进行问卷完善,共发放16645分,收回15324分,回收率92.06%。参照《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inventoryforregis-terednurse,CIRN)[5],设置本研究关于专科护理质量水平量表。量表内容涉及伦理、教育、思维、科研、领导、法律、实践、临床护理等多个方面。1.3评价指标。1.3.1质量控制影响研究[6]①压疮发生率=压疮发生例数/院内就诊总例数×100%,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压疮发生例数/评估压疮风险总例数×100%。②新入院患者压疮评估及时率=评估及时例数/检查总例数×100%。③院内患者压疮风险评估及时率=评估及时例数/总例数×100%。④护士压疮知晓率=(完全知晓护士数+部分知晓护士数)/所有检查护士数×100%。⑤压疮预防有效率=(部分预防有效+完全预防有效)/压疮预防总数×100%。⑥压疮漏诊率=(压疮漏报例数+高危压疮漏报例数)/总压疮例数×100%。1.3.2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通过Likert计分法[7]分类统计量表,分7个维度共56个条目内容。维度类目包括:科研能力和评判思维、核心领导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核心临床医护水平、核心人际能力、核心人际能力、法律人文实践能力、文化和教育普及能力等。评分标准按照:很有能力设为4分,有足够的能力设为3分,有部分能力设为2分,有很少的能力设为1分,没有能力设为0分。得分越高,对应护士核心能力越强,如果某个部分得分较高,说明护士单项专业能力较高。本量表经过相关专业人员验证并确认总体信度Cronbach'sα系数0.89,绩效关联度r=0.44(P<0.04),结构效度P<0.01。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表示为(x±s);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变化比较。相比于2015年,2017年院内压疮发生率和高危风险发生率具有显著降低(P<0.05)。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后的新入院患者评估及时率、压疮风险评估及时率、压疮预防措施落实率、压疮管理知识知晓率等质控指标均明显提高(P<0.05),院内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风险压疮发生上报率明显提高(P<0.05,表2)。2.2护士核心能力维度变化比较。参研护士在各科室专业培训和质量规范化要求下,2017年核心能力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2015年调研评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3)。
3讨论
3.1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背景和意义。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是为了保证护理服务专业化而存在,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重要专业基础,也为专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指南和依据。目前国内外护理质量管理多从“层次-路径-疗效”作为质量参考标准[8],新型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综合考虑了各科室病型特点和临床基础,在护理专业性、整体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建立具体控制指标,形成了有专业化保证的护理质量控制模式,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医疗工作的专业化导向[9]。另一方面,患者作为最终护理服务受体,对专业化护理质量模式的专业认知更有信心,更能直观体会护理服务的专业化疗效。新型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结合了地区性护理发展特色和患者需求,围绕患者需求、专业导向、专业培养、专业提高为中心,完成了符合现代化护理发展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护理质量控制建设[10]。3.2压疮护理的临床背景。压疮是一个国际性的卫生问题,压疮的发生一方面会影响原发病情的加重,另一方面压疮自身产生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以及保健资源消耗,尤其针对长期卧床或老年患者,严重情况死亡率上升5倍甚至更多[11]。因此预防和控制压疮发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评价医疗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12]。在护理工作中,压疮护理质量通常被作为基础护理质量检查的重要项目,而随着临床护理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逐渐显现出专科化的特点,对专科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压疮护理质量控制中如何选择合理的专科护理模式是当前医院护理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3]。3.3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下护理质量控制应用效果分析。本次研究发现,相比于未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2015年,2017年压疮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后的新入院患者评估及时率、压疮风险评估及时率、压疮预防措施落实率、压疮管理知识知晓率等质控指标均明显提高(P<0.05),2017年的院内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院内压疮上报率明显提高(P<0.05),说明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压疮护理质量,减少压疮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通过成立专科质控小组[14],加强了对院内压疮护理管理的力度,可有效提高压疮护理质量,同时可以使新入院患者得到及时评估,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压疮风险评估,并提高护理队伍专业水平[15]。一定程度上压疮预防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而在发现压疮高危风险或发生压疮后[16],通过加大督查力度,可有效提高压疮的上报率,以便于对压疮高危风险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对压疮进行及时处理[17]。3.4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下护士核心能力影响护士核心能力是评价护理能力的专业工具,对评估临床护士临床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8]。护士核心能力的考量和应用对改善护士素质和专业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19]。通过本研究结果可知,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下,护士核心能力考核具有显著改善,在专业性、人文水平、个人发展等方面评分都有提高,符合文献资料研究观点[20]。护士核心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严格的过程,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较为直观迅速明确了护士核心能力,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护士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因此专业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发展有一定佐证和促进作用,而反过来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也是护理质量上升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两者成可持续发展关系。
分级护理医嘱准确性调查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医嘱分级护理准确性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嘱护理级别下达的准确性,完善分级护理制度,避免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1848例,填写分级护理临床应用调查表,对医嘱护理级别是否与护士评定一致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嘱护理级别准确性符合率:特级护理89.84%,一级护理85.31%,二级护理77.19%,三级护理90.60%,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级护理制度相对陈旧,与整体护理不符,需要修订。建议应加强护理等级医嘱管理,对医生进行分级护理制度的培训;病情观察监护与护理级别分别开具,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及可操作性。
分级护理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生活需求开具医嘱,护士按医嘱对病人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并按护理级别收费,其级别规定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1]。由于临床护理级别医嘱的不准确性,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2],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现通过对护理级别医嘱准确性的调查,以期与同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2006年9月—2007年9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19个病区1848例住院病人,男872例,女976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年龄42.3岁。特级护理128例,一级护理735例,二级护理719例,三级护理266例,涉及128个病种。
1.2方法
高等医学教育的对比及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哈佛医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不同医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对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希望通过借鉴总结不同院校的改革经验,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等医学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高质量医学诊疗以及医学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作为西方高等医学教育的代表,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自2015年始,美国较多医学院校对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基础,讨论和比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希望能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哈佛医学院自1985年以来实行“新途径”(newpathway)教学模式,即前两学年“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SBL)和“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后两学年以临床实践为主。2015年至2016年,哈佛医学院通过总结前期经验和反馈,提出了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图1)[2]。与之前的“新途径”教学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学年以医学基础课为重点,更加强调了医学实践课程(practiceofmedicine,POM)。而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由改革前以OSBL和PBL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以功能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即以特定疾病主题开展的多学科教学。医学实践课程贯穿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的临床见习(principalclinicalexperience,PCE)相衔接。可以看到,医学实践课程和临床见实习贯穿整个签两年半的医学课程中,在入学开始即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见此次课程改革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图1)。另外,在课程改革中,第三、第四学年增加了医学生领导力培训课程(leadershipdevelop-ment),由高年级实习医师直接带教低年级见实习医师。“学-用-教”模式的开展,将医学生独立学习、教学相长以及领导力培训结合在一起[3]。
2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策略探析
[摘要]综合性医学期刊具有学科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分析编辑与作者间沟通存在的难点,表明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需把握学科定位,努力提升学科相关知识;同时,编辑与作者还应当提高沟通素养。在二者良好的沟通下,可减少医学论文的差错率,提高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办刊水平。
[关键词]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作者;沟通;学科
办好学术期刊,作者和编辑的通力合作是关键[1]。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常常需和作者沟通,在约稿、审稿、校对等多个环节两者间的沟通无处不在。综合性医学期刊专业术语多,涉及基础、护理、检验、心理、药学及临床等多个学科,随着科研不断地深入发展,研究内容又涉及多学科领域交叉,故综合性医学期刊稿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而医学期刊的作者大多在临床工作,工作忙且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医学编辑与他们的沟通难度大大增加。作为一名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如何与作者做好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值得大家深思和探索。本文将分析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时存在的难点并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作者、编辑及期刊的协同发展。
一、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存在的难点
(一)综合性医学期刊涉及学科多,沟通专业内容难。综合性医学期刊涉及的学科庞杂,而编辑人员紧张,一个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要负责好几个专栏;有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没有细分学科栏目,只要与期刊定位相关的学科编辑都要负责。编辑每天处理医学类不同学科的编校稿件十分头疼,这对编辑是一个大考验。“全包围”“大杂烩”的形式给编辑提出了很高的学术要求。随着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发展,研究越来越深入,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在学科内容上面与作者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作为编辑要对每个医学学科领域都熟悉掌握比较困难,当面临作者不同意专家意见的情况,而这又是编辑不熟悉的领域时,还必须进一步与审稿专家交流。担任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审稿专家大多是临床专家、科室主任,他们的工作十分繁忙,审稿周期比其他种类的期刊周期长。然而,许多作者不能理解期刊的审稿工作,常常抱怨。目前,医学期刊医学专业背景的编辑人才相对较多[2],涉及统计方面知识储备较薄弱,统计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如果遇到统计方面的问题可能需要与专家多次沟通,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二)作者主要在临床一线,沟通方式及时间存在难点。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差异比较大,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在处理稿件时,需要在上班时间与作者电话沟通,而有些作者却不能及时接通电话。如有些作者是临床医生,正在做手术;有些作者是老师或学生,正在上课;有的作者可能在开会,电话是关机或静音状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论文专业性很强编辑又没有把握帮作者修改,由于沟通时间上编辑与作者不能同步,等到下次沟通时编辑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目前,编辑和作者的沟通方式较单一,打电话、发邮件、QQ联系等。虽然打电话是直接的沟通方式,但由于医学期刊的审稿专家和作者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用电话沟通的方式确实很难。另外,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很快,骚扰电话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作者或审稿专家看到陌生的电话也不会接。笔者曾在工作中联系一个作者,打了3次电话都没有接,后问其缘由作者称现在冒充期刊编辑的骗子太多,自己担心上当受骗。为了提高效率,编辑也在尽力用QQ的方式与作者联系,但有些作者不用QQ。作者和编辑在沟通方式上存在矛盾,在沟通效率上会受到一定影响。(三)作者人群知识结构复杂,缺乏沟通技能。沟通的本质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倾诉并反馈信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伴随在约稿、投稿、审稿、编修、校对、杂志发票的邮寄等诸多事项中。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面向的作者群相对于医学专业刊作者群更复杂,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知识结构或是沟通能力差异较大,编辑与作者沟通时困难较多。如果沟通中语言措辞不当,不仅浪费彼此宝贵的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双方的心情,甚至会耽误稿件处理的进程。
二、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的解决策略
医院上半年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总结
认真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着力推进医院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患者办实事、好事,构建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各项工作全面的发展,成为百姓满意和放心的医院。
一、动员宣传工作情况:
1、按照*市20*年《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实施意见》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我院积极行动起来,召开了政风行风工作动员会,安排部署今年工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台了《市中心医院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监察室组织协调(政风行风办公室),各科室积极参加纠、评、建并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谁主管、谁负责、科主任必须抓政风行风的工作责任制。
2、20*年5月30日上午,按照市卫生局纠风办的统一安排,我院组织17人参加了政风行风宣传咨询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单400份,(行风承诺、行风廉洁从业“七不准”、文明形象“六不准”、医院开展政风行风工作基本情况和安排等)。现场接受群众的咨询50人次,解答解决政风行风问题7起。通过开展政风行风宣传咨询活动,使我们了解人民群众对医院是否满意情况,同时也暴露出我院工作中不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医院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做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整改措施,使人民群众满意放心,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3、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通过政风行风的改变,全面提升了医院整体的发展。我院从20*年就聘请15名行风监督员,下发了聘书,制定了监督员职责,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广泛听取来自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对医院的政风行风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医院也推行了院务公开,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自聘请社会监督员以来,医院的整体形象和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吃水不忘打井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社会监督员对我院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深深的凝聚着他们的辛勤和劳苦,我们从内心表示感谢。按照“双评”办的工作安排要求,我院共登记服务对象1000名。
二、组织实施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