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8:28: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神经病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神经病学继续教育的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医学院在神经病学教育中采用美国“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PBL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列出学生对某一种疾病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一些基本临床问题,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各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并最终掌握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各科知识。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可以是在临床工作中对PBL的一种践行。PBL这种问题探索式的临床教学方式,强调在临床环境下对基础医学知识的临床应用,强调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和主动思考,与临床医生需要培养终生学习习惯的理念一致,不仅帮助住院医师在临床学习中掌握正确、系统的临床思维方式,摒弃孤立、片面的了解单个疾病,同时,这种探究也给枯燥的实际工作赋予了激情,这个过程更能发挥住院医师的能动性。教师在PBL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决定PBL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应加强神经病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PBL教学技巧,在神经病学教学中不断地灵活应用PBL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是住院医师临床训练的基本环节之一。
1多学科、多中心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对神经病学专业继续教育的贡献
单中心、单学科的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可能会存在病种相对单一的缺陷,多中心、多学科的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可以极大地弥补这种缺憾,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历史悠长,参与者众,对我国神经病学人才培养影响深远,是一个极好的神经病学继续教育范例。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及神经病理学家黄克维教授于60年代初亲自倡导创办,自1978年重新恢复。该临床病理讨论会的程序是:北京各大医院相继将自己宝贵的临床疑难病例及病理资料与大家分享,近年来这种病源已经扩展到上海、山东等外地省市;与会的各大医院均定期在与会前组织全科医生集体讨论,确定本科对该疾病临床特点、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意见,由本科室的年轻医师进行汇总、查阅文献、现场宣读;临床病理讨论会会上各家医院相继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等待最后的病理结果报告;专家进一步分析病情、总结治疗中的经验教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朴月善、卢德宏认为,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对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的贡献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充分的会前准备、热烈的与会讨论、高质量的病例提供、每年一期汇编,这也是这种高质量的临床病例讨论会的保证。
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为北京市的临床医师尤其是年轻住院医师和研究生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临床诊断思路和非常震撼的学习机会,是一种多学科、多中心联合的医学教育形式。几十年来,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内容涉及广泛,囊括了神经病学几乎所有的病种,很多在国内第一次报告的病例首先出现在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中,如Crow-Fukase综合征、成人型Leigh综合征、嗜酸性筋膜炎、艾滋病、CADASIL、血管内淋巴瘤病、正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阿米巴原虫感染及路易包涵体性痴呆等,《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汇编》也已发行至全国,成为深受神经病学专业医师喜爱的参考读物。可以说,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神经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神经病学专业学人的成长历练过程。类似的多中心、多学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在全国不同省市可能还有很多。这种多中心、多学科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还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2国际医学会议的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是神经病学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现代医学科学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认识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开拓新视野,才能顺应时展的趋势,参加神经病学专业的国际会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继续教育途径。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神经病学专业的双边、多边国际会议以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相继在中国举办,除了国外著名专家的特邀演讲、专题讨论会、专家峰会、自由投稿发言及壁报展示外,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也是其中一种形式。如第25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的神经眼科分会场就有“挑战性神经眼科病例(ChallengingcasesinNeuro-ophthalmology)”分享,神经眼科学是一门广泛涉及神经病学、眼科学、神经外科等的交叉学科,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经眼科罕见病例或疑难病例,如散发性遗传性视神经病(sporadic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副肿瘤性视神经病(paraneoplasticopticneuropathy)、放射性视神经病(radiationopticneuropathy)、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opticneuropathy)、激素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的应用(Steroidworkinnonarteritican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激素早期应用(Earlyuseofsteroidforocularmyasthenicgravis)等,都在大会上作了病例报道与分析,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讨论热情,开阔了年轻医生的视野,与会者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知识。
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探索
夯实基础与“靶向”教学结合
神经病学是一个拔高学科,在课时少、教学强度大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时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夯实中医基础至多中西医“两手抓”的局面给西医类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神经病学》等拔高学科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薄弱的西医基础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压力。为顺应时展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战略整体布局规划,我们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教研组提出了“‘靶向’教学”战略。这一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靶向时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基本要求掌握的内容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神经病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理解,有利于日后学生实验与临床;二、靶向内容,通过神经病学教研室全体授课老师在资格较老的教师的带领下在开学初进行研讨,根据知识更新的频率,将最新最精华的内容作为课堂中重点授课,其余的通过自学或作业的方式有梯度地掌握、了解。另,影像学等其他辅助科学方法是神经病学教学与临床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经颅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觉、脑干听觉、体感诱发电位(VEP、BAEP、SEP)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要掌握相关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我们对临床摒弃的陈旧内容我们及时省略,做到有所取舍,力争追求创新。“‘靶向’教学”战略具有重大的原创性和实践性,在我教研组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学生们高度认可。下一步将该战略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品牌进行申报,当推行下去。
恰当的手段
1PBL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nring,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首先创立的,其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该模式反响空前,一度活跃于各大教学机构中,由于效果理想,至今还应用于国内诸多高校。这种教学形式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用交流替代灌输,从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填鸭式”教学;二、学生主动性增强,能够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自身教学素材也有所改观及更新;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能够达到学生知识熟练水平的高的最大公约数[2]。我们神经病学教研组一般采取“三步走”规划:一、提出问题阶段。这一阶段分两个小点,即“已知问题框架”和“未知问题框架”。前者即我们着重将历来学生对即将教授章节疑惑最多的地方剔出,供分组后的学生选择和准备;后者又称为“预习式提问”,不需要进行专业知识解答,也不统一做要求,目的是让大家主动探索,在思索过程中萌发兴趣,并有利于下一章节授课;二、分组讨论阶段,我们按照性别将班级分为5~6个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统筹人员答题的形式和任务,要求每次答题人员不可重复,人员机会均等;三、汇报阶段,这一阶段是全班参与,非汇报组会对汇报组的答案进行批判性提问,汇报组原则上随堂答题。与此同时,我们将会邀请辅导员抽空参与课程的排课,这一点对于整个教学大有裨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优势,比如能够有效建立师生交互性关系[3]、缓解课堂气氛、既符合传统“尊师重道”又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实际上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一是学生思维定式,习惯了灌输模式,另一方面有需要与考试甚至是高分挂钩,所以难免会有形式化的东西。再者,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基础相对较为夯实,若“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等观念根深蒂固,怎样合理地“引渡”到“大脑主神明”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难度,各学校各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应做到有收缩布施[4]。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运用透析
摘要: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有着一些不足,因此,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点不足解决方法
神经病学是与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高度的联系。由于神经病学教学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症状体征较复杂,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限中充分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重视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足。
1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神经病学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课程时以往的解剖学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单纯讲解神经病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解剖基础知识回顾,为神经病学的理解打下基础。既往的教学模式是用挂图、画图等形式讲解,比较单调,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更容易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运动、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是课堂上理解,课后就遗忘,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将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对于浅、深感觉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与不同传导之处,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们反映即使课后有遗忘,但当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教学的分战场。纵观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不难看出,重点关注在课堂上。医学教学,尤其医学理论的学习枯燥乏味,难免有“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但共同目标较难达到”的尴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医学知识快节奏、高效率地传递给医学生是带教教师面临的挑战。作者将基于多途径的动态反馈理论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上,应用现代网络平台采取微课堂形式结合课堂提问、课后问卷等提出了动态反馈机制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模式和思路。
1动态反馈机制教学模式
1.1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掌握课堂中较为有效的方法,如课堂观察法、课堂提问法、讨论交流法、设疑法、趣味激发法等。课堂中难免出现学生瞌睡、走神等情况,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是多方面的,如医学课程本身的枯燥性、教师授课没有激情、教师教课语速快等。“部分教师语速太快”“教师授课时无激情,念幻灯”等,这是属于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问题,通过对教师的培训,积累经验,掌握有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上述问题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1.2录制视频。录制有关的教学视频,以微课堂形式推送给学生,用于课前预习及课后辅导,强化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课前、课后2~3d内播放自制的关于此次课堂知识点视频录像,如在课堂中讲解帕金森病,课后QQ视频中及时反馈较典型的帕金森病患者录像,录制的要点包括询问病史、查体、患者的临床表现等,让学生对疾病有感性认识。看完录像后再次升华到理论高度,对疾病的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行高度概括,随时可通过网络平台,如QQ群进行探讨,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这样可对学生起到正反馈作用,巩固加深知识点;对教师而言,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一个负反馈,以便及时了解授课的难点及修正授课策略。1.3问卷调查。进行讨论、设计有效的课堂调查问卷,每次课后发放试卷测评,初步设定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授课的理解程度、对授课的总体评价、本课堂较难理解部分等。对教师及学生分别形成反馈。1.4建立网络平台。教师、学生建立网络平台,如QQ群,根据测评试卷结果在QQ群中解答。下一周开课时需要5min左右时间强化上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提出有关问题,对踊跃发言的学生在本科目考试成绩中加分,对懒于发言、不够活跃或每次提问错误较多的学生在本科目考试成绩中扣分。动态反馈教学模式流程见图1。
2动态反馈教学效果
在泰山医学院2013级医学生中采用动态反馈教学方法后神经内科理论授课的教学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高,考试成绩较上一级(2012级)明显提高。在相同难度系数的标准化试题出题考试的前提下,2013级学生神经内科考试平均成绩为(82.88±5.09)分,2012级学生神经内科考试平均成绩为(79.93±4.67)分,2013级学生神经内科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201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47,P<0.05),表明动态反馈教学法有效,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动态教学反馈方法的评价,有82.4%(42/51)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方法可正向激励个人的学习,其中83.3%(35/42)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方法可显著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0.5%(38/42)的学生认为可使枯燥、抽象的神经内科课程形象化、具体化,更易于接受。
3小结
神经病学教学工作论文
[摘要]神经病学教学工作一直是医学教学的难点学科之一,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论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实践,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技能,实现教学相长为目的。我们已经将这种经验应用于本校学生临床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常常惊叹我们的大脑竟然具备如此发达的功能:当大脑某一部分受到损伤,我们就会活动不能,感觉异常,无法言语,还可能情感反应失常,甚至影响食欲,心率,呼吸这些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功能。诚然人类已经获知了许多关于大脑的解剖和生理知识,但神经系统的复杂性远非我们目前所知可以揭示。因此,相比其他医学专科而言,神经病学教学显得难度更大,往往被同学们形容为“天方夜谭”,让很多同学望而生畏。如何让神经内科课堂教学易于领会?实践教学易于施行?我们发现,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常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遵循与感知相关的心理学规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各种感觉的结合,即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知觉来源于感觉,但不同与感觉,它比感觉更为持久,也更具有理解性和整体性,是掌握知识方能达到的认识层面。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人类认识每一个事物的过程都是从感觉到知觉,从事物的个别属性逐渐升华到整体属性的过程。《神经病学》课程设计也应遵循从感觉到知觉,从个别到整体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学生既往的知识经验。
比如说,《神经病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定位定性诊断,而这正是缺乏临床实践和神经解剖知识的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内容。比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分为功能各异的大脑、小脑、脑干;脊髓不同节段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同一节段症状又因为前角、后角、后索、侧索等位置不同症状各异。神经系统疾病定位上讲显得内容复杂包罗万象,如果试图一下子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定位诊断势必难度太大。因此,课程设计上应该遵循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整体,不能急于求成,灌输式教学。按照我们的经验,定位诊断在每个章节开始时分别讲述,这种效果明显比从中枢神经系统讲到周围神经系统的单独定位诊断授课更为易于领会。比如在大脑疾病章节中按照额叶,颞叶,基底神经核,脑白质等部位讲授大脑的定位诊断,脊髓疾病章节也按照横向定位和纵向定位讲授脊髓定位诊断,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再讲述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定位诊断。当学生们对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各个部位的定位诊断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总体课程最后再总结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的规律,这样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也就自然地上升到能够更为持久记忆、更为深刻理解的知觉水平。另外,根据感知觉的认识规律,讲课时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各种感觉传入,比如插入音乐,图片,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注意色彩的搭配,还可以利用一些教学模型复习学生的神经解剖学知识,这些相关知识经验也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性。但是,需注意的是避免过多重复刺激造成条件反射的抑制,引起感觉性下降。课堂上也需有意识增加一些提问,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由于不正确的知觉引起错觉产生。
二.课堂讲授把握与记忆相关的心理学规律
漫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有着一些不足,因此,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点不足解决方法
神经病学是与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高度的联系。由于神经病学教学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症状体征较复杂,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限中充分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重视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足。
1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神经病学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课程时以往的解剖学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单纯讲解神经病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解剖基础知识回顾,为神经病学的理解打下基础。既往的教学模式是用挂图、画图等形式讲解,比较单调,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更容易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运动、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是课堂上理解,课后就遗忘,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将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对于浅、深感觉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与不同传导之处,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们反映即使课后有遗忘,但当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影视化多媒体教改综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成果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因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1,2],逐步成为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还由于影视化的时空仿真性、集成性和交互性强,同时由于对外交流的发展,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并且目前在国内一些大学开展全英班和双语教学的普及,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同时,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提高和发展。神经病学却一直是整个医学教学的难题,学生均感到抽象、不容易理解、难学、难记,就连工作多年的临床医生,对神经病学学习也感到困难。本课题为解决上述教学难点,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具有时空仿真性、集成性和交互性强的影视化的效果,形成影视化的多媒体教学,再结合一些案例进行中心教学法,看是否能激发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兴趣性和英语水平的提高。使用本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在仿真的声像时空环境中接受生动、逼真、直观和实践性强的神经病学授课;运用图、文、声、影像并茂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好的提高。
资料与方法使用数码摄像设备拍摄神经疾病症状,制作影视化多媒体片段,穿插于教学课件中,结合案例中心教学法授课。具体方法如下:找到适当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前提条件下拍摄神经疾病症状数码录像片段。制作影视化“神经病学”多媒体课件。使用上述多媒体课件,在案例中心教学法“神经病学”教学中实施案例中心教学法:播放录像症状片段,学生讨论、提问,老师结合录像和临床实践讲解授课。对教学效果使用问卷评估结合分析考试成绩的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见表1,2。讨论随着高校电化教学手段的提高和教学信息化的发展,神经病学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而改进。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对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探索,以适应现代高校教学和科学普及的需要[3-6]。
21世纪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也越来越要求教育工作者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在思想上、方法上、技术上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新体系,从而在互动的教学平台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复合型医学人才[7]。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成果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因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逐步成为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还由于影视化的时空仿真性、集成性和交互性强,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在仿真的声像时空环境中接受生动、逼真、直观和实践性强的神经病学授课,运用图、文、声、影像并茂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即时有效的反馈,使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好的提高。
同时由于对外交流的发展,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以后的发展提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研究发现不论从学生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均能表明双语以及影视化多媒体结合案例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用甲钴胺医治糖尿病病变神经疗效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延缓和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和甲钴胺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注射液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减轻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联用甲钴胺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关键字: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铵注射液
目的探讨延缓和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
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和甲钴胺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注射液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
结果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减轻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联用甲钴胺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铵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i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5%~50%[1]。目前尚缺乏特异疗法。2008年3月—2009年3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DPN患者184例,在固定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及甲钴胺注射液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带一路如何培养医学人才
摘要:医学在人类文明演进和丝绸之路的构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各个领域中,最具惠民性及深厚的民意基础。如何发挥医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作用,实现“造血式援疆”的构想,其核心之一是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如何培养南疆医学人才,主要在三个方面:抓住重点,培养医学领军人才;以点带面,落实基础团队建设;整合资源,构建区域医疗中心。
关键词:一带一路;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顶层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古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对我国建设经济和政治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1]。援疆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新疆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途径,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交汇点,尤其是南疆,更是其中的枢纽。主席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2]。中央对南疆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并颁布了有关文件专门对支持南疆发展作出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精心研究落实南疆各个领域的工作[2]。自古以来,医学就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丝绸之路的构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各个领域中,也最具惠民性及深厚的民意基础[3]。尤其在南疆,“一路连欧亚,五口通八国”,除了南疆自身的医疗需求外,中亚庞大的医疗市场需求,将为南疆医疗中心带来充足的消费者,着力打造“医疗+旅游”模式,也将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又一助推器[4]。如何发挥医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作用,如何建立医学合作平台及医疗中心,实现“造血式援疆”的构想,其核心之一是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是援疆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第九批组团式援疆干部一员,同时又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南疆神经病学的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为神经病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非常广泛,病种繁杂,因此医学教育有其独特规律,国内外在神经病学医学教育的改革中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5],其中发现神经病学教育层次的多元化是快速提高医疗水平的捷径之一[6]。要想提高医疗水平,医学教育要点、面结合,既要注重面,提高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也要注重点,培养几个能独当一面的专才,为将来专业及亚专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1抓住重点,培养医学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医疗团队,首先必须要有能领军的医学人才。这样的人才,除了能完成日常的医疗工作外,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前的科研思维,以及高尚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策略息息相关。喀什地区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210家,其中基层医疗机构3025家,占比为94.24%;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民族医院床位占比分别为53.08%、31.59%和8.82%[4]。在这些医疗机构中,虽然有2家三甲医院及12家二甲医院,但是这样的医疗配置与喀什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桥头堡、经济特区的地位不符。同时,喀什地区还存在高水平医疗资源有限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缺乏医学领军人才,以及缺乏具备高水平医疗、教育、科研协调发展的中心医院[4]。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由于历史机缘以及得到广东省先进实用的医疗援疆政策支持,近几年发展迅猛。目前全院学科齐全,共有78个科室,其中临床科室40个,医技科室19个,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2个[4]。承担着喀什地区11县1市、农三师兵团15个团场、1个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克州、和田部分县市60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4]。神经内科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之一,在前几批援疆专家的帮扶下,目前脑血管病已做得风生水起,今年又获得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称号,是全疆目前获得此项称号的5家单位之一。但是相比于脑血管病亚专科,其他亚专科几乎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为了将神经内科打造成为喀什地区乃至南疆地区神经病学的领军学科,光有脑血管病亚专科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领军学科,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看别人看不了的病,这就需要发展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亚专科;二是治别人治不了的病,这就需要发展神经危重病亚专科。借助广东省医疗援疆“师带徒”的计划,首先从内部挖潜,广泛调研科室每一位医生的专业规划及个人能力,选择数个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作为徒弟。结合对每位徒弟个人意向、科室长远规划,以及地区需求的调研,给他们分别制定了培训计划,通过引进后方医院及国内重点专科师资,对每位徒弟从基础操作到理论体系进行全方位培训。比如,与喀什地区接壤的中亚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卫生条件落后,许多传染病疫情严重,导致喀什地区各种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发,结核发病率位居全国首位,脊髓灰质炎、鼠疫等疾病也有境外输入的风险。因此发展神经系统感染亚专科迫在眉睫[3]。通过对人员的调配,目前在神经危重症亚专科、神经系统感染亚专科、神经肌病周围神经病亚专科,包括原来建设较好的脑血管病亚专科,都有合适的人才将来可以领军,他们掌握了神经介入、危重症管理、脑脊液细胞学、周围神经活检、肌肉活检等医疗技术,能独立诊治脑血管病、神经危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病。为了达到培养医学领军人才的目标,重点在临床能力、外语能力、科研能力、医学人文精神方面进行培养:①临床能力:临床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根本,如果连病都不会看,即便其他几项能力发展得再好,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也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缺少了立根之本。临床能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专业基本功,包括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具体临床学科而言,包括常规操作、常见病的处理。这一层的临床能力是所有临床医生都必须掌握的,而且,不同专业的临床医生都应该掌握其他专业的基本功。二是本专业高阶能力,主要包括本专业系统的疾病诊治思维、高阶的手术操作技巧,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是获得本专业高阶能力的不二法门。不断的夯实自己的基础,才能继续攀登医学高峰。②外语能力: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人才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五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相通、民心相通。无论哪种交往、联通,首先离不开语言上的互通。外语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即便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外语能力,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医学人才也根本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的更新迭代[7]。对于喀什地区而言,外语能力的需求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的需求,目前医学文献绝大多数是以英文书写,因此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及时了解医学的最新进展。二是与人交流的需求,“一带一路”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地区,涉及官方语言达40余种,而我国内地高校教授的外语仅20种[1],当地患者普遍不懂英语和汉语,寄希望于他们学会英语或汉语,再来看病,显然是不现实的,好在当地医生很多是以维吾尔语为母语,而对于汉族医生而言,就需要学习如何通过维吾尔语和当地患者交流。因此以体制制度改革创新促进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国际意识与能力,尝试探索“外语+X”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1]。③科研能力:如果将一家医院比作筑巢引凤的大树,临床就是这颗大树的根基,而科研则是这颗大树巍峨的树冠。大树是否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打造人才高地,科研水平的高低是关键。而医院科研水平的提升与每个医生,尤其是医学人才科研能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南疆科研水平和内地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大部分学科的科研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但也有很多学科已经开始布局,从临床科研做起,逐步过渡到基础研究。针对南疆现状,应探索一种新型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针对南疆地区病例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培养临床科研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网络互联,加强与内地高校和援疆产业合作的模式,将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④医学人文精神:所谓医学人文,其本质是利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理论,促进医学从本质与价值、目的与意义、医疗公正与公平等方面对生命和健康的终极关怀[9]。大医精诚也是指一位具有高超临床能力的医生同时具有高尚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10]。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人文精神,将有助于培养其人文素养,促进其对医学的完整认识,对疾病的系统了解,把患者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理解,这将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医学领军人才,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将对整个团队的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
2以点带面,落实基础团队建设
临床医学学科与基础学科共建初探
【摘要】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学附属医院在学科建设上有优势,也面临诸多困境。开展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共建,促进临床与基础深度融合,提升医院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文章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科共建取得初步成效的经验为例,探讨了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共建模式的实施措施和成效,为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学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与基础共建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科建设是医院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既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关键途径,也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长远要求[2-3]。大学附属医院在学科建设上拥有学校品牌和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优秀合理的人才梯队、强大的科研平台、丰富的重要病种临床资源和生物样本资源、通畅灵便的信息、持续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学术氛围都是大学附属医院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的强有力武器[4-5]。尽管如此,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医疗领域[6],我国大学附属医院仍然面临着学科建设上的诸多困境。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例,就如何克服大学附属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困难做出初步尝试,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学科和大学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共建的实施路径和措施,为大学附属医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供参考经验。
1大学附属医院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1.1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医疗任务繁重,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面临着“医教研”三项任务,临床一线医生往往忙于看病,科研积极性不高[7],“重医疗、兼教学、轻科研”的问题普遍存在[4,8-9]。临床医务人员作为技术型临床医务人员,贴近患者,了解临床的需求和难点,且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但因为科学研究训练较少、凝练科学问题能力欠缺、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等问题,临床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的层面,深入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职称晋升需求的现实压力下,学术不端事件和论文撤稿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科建设的不良影响巨大。1.2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欠缺,人才梯队不健全,优秀人才争抢趋于白热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10],但当下名医大家、学术影响力大的学科顶尖人才十分匮乏,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队伍欠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新老更替无序,不利于学科良好发展[11]。与此同时,优秀医学人才的争抢趋于白热化。民营资本医院政策灵活,对人才吸引力大,公立医院人才集聚现象不再。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的落实也对医院留住优秀学科带头人,构建稳定良好的学科人才梯队带来挑战。1.3科研资源分散,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分家一所大学常常拥有两家或以上的学院和附属医院,各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沟通交流较为缺乏,人才和物质资源分散:实验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往往各为己用;不同学院/医院的人员合作研究较少;学科队伍缺乏医院层面的交流[4]。学校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局限于理论层面,临床一线人员的科研创新性和深度欠缺,医学基础研究和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严重脱节[12]。1.4医院临床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医院有丰富的一手临床资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医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提高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提供了良机[6]。但当下,临床一线医生对新技术的深入利用十分有限,大部分临床医学研究依然采用的是小样本的研究方法,海量的临床大数据的未能达到效用最大化。
2临床医学与基础学科共建模式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