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关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6:20: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计关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关系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一)内部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的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相关资产,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内设机构。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是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监督,其履行的职能主要有:

1.经济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源于“两权分离”的管理需求,即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合理、有效,检查被审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通过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财务收支审计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合规;检查财产和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检查内部控制和会计控制的适用、有效与健全:检查经济业务、经济合同、财务收支的合法与合理。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管理层和执行层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真实性、完整性。

2.经济评价职能

查看全文

浅析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国家审计本质和特征

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为了帮助国家行政机关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治理国家的行为。国家审计的特征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综合性。1.1权威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28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国家审计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审计有较高的独立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2宏观性。我国实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而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的载体是政府、金融、投资等机构及国有独资、控股等企业,国家审计正是对它们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改进建议。1.3综合性。国家审计不单是对某一个单位进行监督,也不是单一对财务数据进行检查,而是对经济体的全方位“把脉”。从监督范围上,不受机构地位限制,对政府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机构进行监督;从时间范围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追溯以前年度情况,关注现在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从内容方面上,不受空间限制,收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制度、现场情况等资料进行通盘考虑;从评价体系方面上,不受类别限制,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及时反应国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综合视角提出建议,促使政府落实责任,从而改善国家治理。

2内部审计本质和特征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一般审计具有的监督、评价、管理、咨询职能外,还是企业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的特征具有向内性、及时性、增值性。2.1内向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工具,它只对本公司及所属部门、子分公司等范围履行审计职能。它是组织内的一个部门,由组织内部的高层所领导,对单位出具的审计结果仅对组织内部有效,不对外部公布。由于隶属于组织内部,更熟悉组织经营管理政策、规章和制度,更了解组织的风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提出建议和意见。2.2实效性。内部审计作为组织部门,可以根据董事会、监事会、监管层的需求开展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审计,可以及时的反馈组织治理层需要的信息来帮助决策,更好地发现组织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维护组织利益。2.3增值性。从内部审计定位来看,内部审计是要服务于组织的发展,在组织内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经济决策方面的指导意见,在不失独立性的前提下,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组织价值,成为一个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因受托经济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共同成为国内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对被审计单位行使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职能。虽然审计的对象不大相同,但是审计实务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是相同的,运用的审计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审计结果都是按照同一标准得出的,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个审计项目。二者实现共享审计资源,节约审计费用,提高审计的效率,但二者相互又不可替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评价受托对象的经营情况。

查看全文

会计监管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摘要:会计监管与审计是我国现代经济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财政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对维护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制止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强化单位的内部管理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快速更新,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政府、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对审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准确性的需求较高;最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信息风险,维护经济秩序。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会计监督与审计已成为我国经济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工具,会计与审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的发挥着各自的职能,进而将两者联合起来,相得益彰。

关键词:会计监管;审计;作用;联系;区别;问题;建议

一、会计监管与审计的联系

会计监管对于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越来越重要和有必要,其主要作用是较好的满足了企业及社会需求者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会计监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会计监管与审计已成为我国经济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工具,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的发挥着各自的职能,进而将两者联合起来,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会计监管与审计来源于相同的基础资料。会计监管与审计之间的联系,最基本的层面在于客观的基础。两者都是通过会计最原始的单据、总账、明细账、资金流水、会计报表等资料来掌握单位的经济流向和财务情况,两者反映了作为同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审计随着国家管理的规范和单位管理的加强,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条例,并将会计原理和税务两者相结合,对被审计事项的合法性、公允性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二)会计监管与审计目标存在关联。会计监管与审计的目标在一定层面存在关联,两者都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等为依据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及审计,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另外,会计监管与审计都是以规范化的内容和标准为依据,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资料,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积极关注财务信息的各方面财务指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有效、合理的资料,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强化单位的经营管理。(三)会计监管与审计都以会计方法为依据。会计监管与审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以财务资料所反映的财务收支活动,为了顺利开展工作,都是需要利用会计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于会计监管而言,需要运用会计原理对于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和核算;审计同样需要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进行审计的监督,将会计监管与审计相结合,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监管与审计之间的区别

(一)会计监管与审计的对象不同。会计监督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不仅反映和监督资金运动本身,而且也反映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它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始终,通过检查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从而检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审计的对象包括各项工作是否经济、有效率的运行,监督各项经济工作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以及不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并且反映经济过程、经济资料等,重点审查这些资料是否合法、有效、真实、准确。(二)会计监管与审计的方法不同会计监督是运用专门的方法,即对经济业务进行的分类与汇总,设置会计科目,成本计算,运用复式记账法填制凭证,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从而形成会计信息。审计监督的方法是通过对会计资料信息的审查、研究、分析、调查和评价进而监督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按照一定的程序,按照审计计划进行相关资料的审计,查看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最终出具审计报告。(三)会计监管与审计的执行者不同。会计监督是由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职责监督,经济业务是按岗位责任制划分而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在实际工作单位中,进行监督的人员主要是由本单位的财务负责人或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总会计师进行负责。审计监督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或是审计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是专门从事经济监督工作;只有能够保持独立性的审计机构及人员进行的审计工作才更具有可信赖性、权威性、公允性。

查看全文

谈谈审计监督关系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被审计单位的支出合法不真实,有的真实不合法;有的支出应当明列的却变成了暗付,有的暗付却在支出中弄虚作假。面对这些纷纭复杂的违纪支出,审计人员应当明察秋毫,发现蛛丝马迹认真追踪,本人结合审计工作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一、合法性与“真实性”

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法》和国家《发票管理办法》审查原始凭证,最难审查的是其“真实性”。一般的原始凭证可以从填制凭证的名称、日期、凭证单位名称或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以及经济业务数量、单价和金额等项进行审查,经审查确定其合法性和真实性。但对某些特殊原始凭证,审计人员却很难识别其合法性与真实性。比如,用公款行贿填制“购买办公用品”的发票,为打通某些“关节”而赠送的贵重物品或高档消费品填制残损商品报销单,甚至将许多“幕后开支”填制为“合法”凭证报销等等。面对这些“合法”但不真实的会计财务,审计人员要认真细致地调查核对,通过仔细询问有关人员、追踪发票来源等办法,揭示事实的真相。

二、“合理”与不合法

《增值税暂行条例》《发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不少工商企业为了达到偷漏税款的目的,往往采取不开具正规发票的低价格,开具正规发票的高价格的“措施”推销商品。购货方往往选择前者。这便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大量不合理开支。有的企业领导甚至要求会计人员将所购商品暂不进帐,待商品销完,其差价作其他收入处理。审计人员遇到这些“合理”不合法的事项,应切实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规予以处理,不能简单地认为“为单位省钱”而不追究其责任。

三、“回扣”的暗付与明列

查看全文

审计关系理论分析论文

[摘要]审计关系是包括审计委托人、审计人(审计受托人)、被审计人的三方关系,其中包括双重关系,其一是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的管理或经营关系,其二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的审计关系。应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审计关系中存在的成本问题以及各有侧重的个性化问题。

[关键词]审计关系;受托责任;委托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会计审计界对“受托责任”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对“委托”也并不陌生。理论界对其的研究多见于理论结构整体框架中对审计产生动因的分析,对多角度审计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独立审计领域,而审计关系的研究对审计主体的行为选择、审计目标、审计质量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拟从权责对等的角度对审计关系中的受托责任与委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审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文献综述

受托责任论:国内学者王光远(2004)认为,一般受托责任关系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the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但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外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以组织外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而内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则以组织内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林钟高等人(2002)认为,受托经济责任是揭示独立审计需求的本源。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因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蔡春(2001)认为,审计的本质目标即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项俊波(2002)、尤家荣(2002)认为审计是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产生的。

查看全文

审计关系失衡分析论文

【摘要】基于“委托——”关系下的审计三角关系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由于审计三方势力的不均衡,三方的角色错位与思维冲突,使传统的三角审计关系受到各方置疑。本文尝试构建天平模式的审计关系,以期发挥审计三方各自的作用。

安然、银广厦等造假事件已经过去多时,但人们对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尽职审计的关注一点没有减少,反而随着一直被奉为神灵的“四大”在中国的频频触礁,大有愈演愈烈的倾向。究其原因,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都认为目前审计关系失衡及由此产生的关系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才是审计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张连起,2001)。如何构建新的审计关系将是本文讨论的着重点。

一、三角审计关系的角色错位与思维冲突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由于股权的分散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委托人——全体股东行使委托权已经不可能,于是委托权逐步下移至管理层。随着委托权的下移,财产所有者的监督意愿在企业关系链增长的过程中不断被削弱,于是股东这一理想委托人与现实管理层的角色产生了错位。本来被审计的应该是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但审计对象往往具体化为财务报告。一方面无限责任本来是约束注册会计师本人的,但现实的《审计约定书》将这一角色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所以角色的错位导致审计理想秩序难以实现,角色倾向的位移与不对应使得审计的复杂性增强,审计的社会功效下降(冯均科,2003)。(如表一)

另一方面在审计行为中,被审人往往希望审计人能够查验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至于委托人如何使用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是委托人自己的事。审计人则基于独立审计准则,认为提供会计资料是被审人的责任,他们只是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不保证会计资料百分之百准确;委托人基于受托原则,认为被审人应该及时披露、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应该保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以,三方逻辑思维产生了冲突,影响了审计过程中的沟通。(如表二)

二、三角审计关系——一种在现实中不成立的假设

查看全文

审计关系制度与审计质量研究论文

[摘要]实际审计委托人被虚置的直线型审计关系是审计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应建立委托人—人共担风险的契约机制和独立审计的委托—付费分离制度,以保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质量;审计关系;制度安排

审计质量一直是审计研究的核心问题,而近两年来一系列的财务造假及伴随而来的审计失败对审计职业的公信力构成极大的威胁,并严重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笔者试图通过对审计关系的剖析,对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以期改善目前的状况。

一、审计关系的理论模式及其缺陷

现代审计关系的逻辑起点在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企业所有者逐渐淡出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委托专门人员去经营管理自己的财产,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财产的委托—关系。财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财产的经营者是人或受托人。负责经营管理的人所经管的财产资金并非自己所有,而是委托人所有;而人对这些财产资金负有经营管理的责任,这种责任被称为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求经营者要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而且要使其最大限度的增值。通常为了确定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财产所有者要求经营者定期对其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报告,由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感,以及所有者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所以并不能识别经营者报告的真实性,这样就产生了对审计的需要。

在审计活动中有三方面的关系人,包括审计委托人(通常是财产的所有者),被审计人(通常是财产的经营管理者)以及审计人(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其关系可以描述为:审计委托人(所有者)委托被审计人(经营管理者)管理其财产,被审计人经营管理所有者的财产并定期报告财产管理情况,这种委托关系是审计活动的基础关系;审计委托人委托审计人员审计被审计人员以确定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人员要按照审计契约的规定报告审计情况;审计人员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以确立或解脱被审计人的受托责任,被审计人要向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审计资料。在这种主流的审计关系论中,体现了两种委托关系,表现在:在财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着财产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所蕴涵的受托经济责任最终导致了审计的产生,同时在财产所有者和审计人之间也存在着监督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赋予了审计人监督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受托监督。也就是说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不仅将经营权交给了经营者,同时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又将监督权交给了审计人员。在受托管理的情况下,所有者可以通过委托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审查的方式对经营者的受托管理情况进行监督,那么所有者又如何确定审计人员的监督效用呢?在审计关系中并没有体现如何确定或解除审计人员的这种受托监督责任,这也正是审计的三角关系中所存在的天然缺陷。

查看全文

审计结果与报告关系

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财政审计工作中常用的几种审计文书。《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署、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分别向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提出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代国务院、本级政府分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尤其是新参加工作业务人员对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搞不清楚,不知道如何撰写,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涵义与作用

审计结果报告,是指审计署向国务院总理或地方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的、对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指审计机关受政府的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

两个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审计结果报告为各级政府审定财政部门编制的财政决算草案提供重要资料和情况,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各级审计机关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专门机关,是各级政府财政监督的职能部门。它不仅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监督,而且也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机关通过每年向本级政府首长提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使各级政府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级政府做出科学决策,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财政决算草案前,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审计质量与审计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腐败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的扼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行为对高管还是政府官员都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一方面,不仅有利于抑制个人主义,有利于净化腐败环境。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以我国2013-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估计模型实证研究审计质量与腐败问题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审计质量有利于提高抑制腐败问题,这为我国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加强反腐力度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腐败问题;审计质量;审计环境

1研究背景

腐败,一般是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让一些有权有势的公职人员在职位上形成不良的工作作风,贪污受贿的行为举止,并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的行为。腐败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严重威胁这国家的发展,甚至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强,现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少数势力在兴风作浪。为制止这种行为的不利影响,我国腐败问题的探究更为重要。目前,鲜有文献探究腐败问题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DID模型实证研究腐败问题和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反腐败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盈余,对上市公司而言,是有利无害的方式与方法。本文研究腐败问题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腐败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加强反腐力度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反腐败能降低个人主义的单方面行为,降低个人独裁,降低个人消费,公款私用喝,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领导的短期行为。还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反腐败有利于强化公司管理,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有利于披露审计结果,避免非效率投资,优化发展环境,同时也可以缓解“柠檬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随着我国反腐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强,一些高管的私人生活也已被加入到反腐体系中,行贿者难以成为反腐的漏网之鱼,但是单从制度上约定,难免会存在漏网之鱼,此时如果加入审计这一元素,不仅可以抑制非法贿赂行为,而且对于反腐的反作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此本文提出假设1:H1:反腐败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借鉴前人的研究对腐败的类别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从人员划分角度来看,腐败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官员,而且也常见于企业领导人身上。从企业类别来看,腐败问题既存在于国有企业单位,也在非国有企事业单位也有存在。但从目前来看,国有企业腐败问题要比非国有企业单位出现的次数要多。因为国企缺乏实际所有权,问题不显著,容易形成领导滥用职权,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约束力,而且有些国有企业负责人在反腐的高压线依然敢于挑战底线,例如,企业高管想获取一定利益,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向政府官员送礼,大肆消费,宴请官员等。所以有些地方依然存在腐败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为了获得长期发展,也要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机构的监督,这对审计质量要求也就越高,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H2:国有企业的反腐败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查看全文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关系论文

内容提要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不仅稳居前四,而且遥遥领先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国内所与国际所相比,存在审计收费普遍偏低的现象,而且陷入激烈的恶性竞争,现行审计收费制度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针对审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完善审计收费制度的对策,有利于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贷审计质量对策建议

一、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审计收费(AuditFee)也称审计定价(AuditPricinz),是指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CertiflcatedPublicAccountant,以下简称CPA)之间的经济联系。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承接业务时不能不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只有当审计服务的收人大于审计成本时,事务所才会提供审计服务。审计收费是决定事务所成本与收益的关键因素,也是事务所业务竞争的突出问题。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之间相互影响,Copley(1994)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事务所和CPA提供的审计质量越好,审计收费就越高;但过高的审计费用也可能使委托人选择较小规模的事务所,并由此可能降低审计质量。就某一个审计约定而言,审计费用随事务所的不同而变化,事务所不同,提供的审计质量特征也不同,选择了事务所就同时选择了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

审计收费严重影响着审计质量。低廉的收费不利于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不足以支持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投入,使得CPA没有专业胜任能力去发现错弊。低廉的收费只能与低服务水平的成本相配比,以至于CPA可能减少审计程序,无法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准,降低了审计质量。反之,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越完善,执业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成本也越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