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5:16: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计方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统计抽样方法分析论文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审计方法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体系;审计技术方法
[论文摘要]审计制度在变,审计方法也在变。当务之急,要正确理解正在进行的审计改革,掌握运用变革的审计方法,尽快适应变革的审计实务。为此,本文试从三个层面上论述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审计方法体系。
2001年“安然”等突然变异,在引发美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同时,整个世界被推向审计改革的巨大旋涡之中。受其影响,为实现与国际惯例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包括48项准则。审计制度在变,审计方法也在变。当务之急,要正确理解正在进行的审计改革,掌握运用变革的审计方法,尽快适应变革的审计实务。为此,现从三个层面上论述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审计方法体系。
一、审计战略方法体系
审计战略方法是指决定审计全局、对审计活动起着筹划和指导作用的总的方针、政策、方法和手段。综观注册会计师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审计战略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等四个阶段。
(一)账项基础审计方法。账项基础审计方法是指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审查,来检查各项记录准确性的审计战略方法。注册会计师将审计对象基本限定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财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而详细地审查;或者,先抽查复核资产负债表记录的主要项目,然后抽取凭证进行详细检查,当然抽取的数量很大。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如此这般的“重复记账”,来发现记账差错,发现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并主要向企业主或公司股东报告。注册会计师没有过多考虑审计风险,仅仅关注了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注册会计师作出审计结论所要证明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有无错弊的行为,即审计的主题是“行为”,因此这样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行为的审计”。
审计统计抽样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选择统计抽样方法时,要全面考虑每一种统计抽样方法各自的优点和运用条件,结合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再与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字:审计选择统计抽样方法
正文: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审计方法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体系;审计技术方法
[论文摘要]审计制度在变,审计方法也在变。当务之急,要正确理解正在进行的审计改革,掌握运用变革的审计方法,尽快适应变革的审计实务。为此,本文试从三个层面上论述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审计方法体系。
2001年“安然”等突然变异,在引发美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同时,整个世界被推向审计改革的巨大旋涡之中。受其影响,为实现与国际惯例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包括48项准则。审计制度在变,审计方法也在变。当务之急,要正确理解正在进行的审计改革,掌握运用变革的审计方法,尽快适应变革的审计实务。为此,现从三个层面上论述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审计方法体系。
一、审计战略方法体系
审计战略方法是指决定审计全局、对审计活动起着筹划和指导作用的总的方针、政策、方法和手段。综观注册会计师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审计战略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等四个阶段。
(一)账项基础审计方法。账项基础审计方法是指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审查,来检查各项记录准确性的审计战略方法。注册会计师将审计对象基本限定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财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而详细地审查;或者,先抽查复核资产负债表记录的主要项目,然后抽取凭证进行详细检查,当然抽取的数量很大。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如此这般的“重复记账”,来发现记账差错,发现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并主要向企业主或公司股东报告。注册会计师没有过多考虑审计风险,仅仅关注了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注册会计师作出审计结论所要证明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有无错弊的行为,即审计的主题是“行为”,因此这样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行为的审计”。
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方法分析
一、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概念和内容
(一)概念。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是指政府服务社会的项目,由经济,效率,效益等相关审计机构审计。所谓公共工程,旨在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审计时也要切实保障公共的利益与效果。(二)内容。公共工程的事前绩效审计是一项经济审计,其重点是确定建筑成本。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患于未然,对项目进行预估,及时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并且对其进行纠正。效率审计主要是关于审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项动态审计,效率审计将项目支出流程的控制放在第一位。最后一点,效果性审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公共工程的特殊性,它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特性使其在审计时不能只从经济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审计,还要从效果方面审计。换句话说,在绩效审计中,重点应放在其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上。
二、公共项目投资绩效审计方法
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方法不仅是一种方法的运用,而且是多种审计方法的综合应用。并且有些方法以及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操作,拥有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有些审计方法还不完善,正在进一步的努力完善以及不断修正发展中。以下讨论了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中常用的几种审计方法。(一)跟踪审计法。所谓跟踪审计,又称同步审计。审计跟踪的基本路线是项目的构建顺序。审计人员关注整个流程的构建过程,包括工程投资绩效之前的工作审计,工作期间的审计工作以及结束后的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注意将工作重心从资金转移到项目建设。多方面的审计,考虑到许多方面,使用跟踪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跟踪审计法律的作用也在增长,例如防止欺诈。(二)制度基础审计法。制度基础审计法在提升效率方面很有作用,但由于参加单位过多,内部边界不清,制度不健全等特点使得公共工程建设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法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也没有很好的推广。随着近几年的环境改善,这种方法也开始发挥作用。一般而言,这三部分是公共工程投资项目内部控制所必需的。管理责任制是第一部分也作为公共工程投资项目内部控制所必须的第一层次。其中招标投标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账户责任制,施工监理责任制和合同管理责任制是其主要内容。项目建设程序控制是第二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具体的现场控制,即设计变更控制,授权控制等。通过制度基础审计法,同时,正确描述,评价,测试工程投资项目内部制度,有助于明确审计重点,寻找投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丰富审计内容,反映高层次审计。(三)多部门协作审计法。多部门协作审计主要是指在审计时的协作,包括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范围等等。一方面,主要是国家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协作审计。另一方面,各个审计机关的优势以及工作特点都要考虑在内,这样的协作才是有效的。这种方法不仅是公共工程投资审计的一种新形式,而且还因其优势,充分利用审计优势资源为各部门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对于审计过程中有一种优势互补。(四)财政收支审计与技术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在公共工程投资的绩效审计中,有必要将财政收支审计与技术经济相结合,使其在审计过程中不会片面。例如,在设计技术经济评价,工程质量审核,项目进度审核,投资效益审核等方面,它包含很多方面。要全面运用各种专业技能,全面开展技术经济工作审计。(五)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在对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时,国家审计机关或机构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以宏观的视角,也就是从政府的视角出发,服务于政府投资决策。政府是否在投资中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宏观审计的立足点和起点。同时还要注意项目投资是否存在不平衡,是否存在与环境不适应,以环境为代价,是否符合当前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等等。在宏观的审计方面,就要做到统筹兼顾,以大局为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项目审计带上更高层次。同时,微观方面也应该着重。面对一些投资绩效中的弊端,审计机关及机构也应该重视,及时揭露。同时通过微观审计,对一些工程造价中不合理的部分去除,不合常理的水分及时清理,态度要坚决,手段要迅速准确。查处在绩效投资中是否存在例如挤占挪用资金用于其他用途,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违规建造,违规处理等等,如果存在这些问题,使用快速准确的审计手段可以更加迅速的使投资回到正轨,立足项目,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结语
面对工程投资业绩的审计,审计机构或审计机构及相关审计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审计。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统筹兼顾,同时将多种方法进行最佳组合才能发挥每一种方法的最佳效用。同时,工程绩效投资是个比较全面而且宽泛的话题,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分析,从而使审计达到最佳经济效用,最佳效益,最佳效率以及最佳效果。
高校预决算审计方法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高校的实际特点,针对其预决算审计的需求,从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审计方法,旨在为高校预决算审计提供参考,促使高校的审计质量和效率均能够实现有效提。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决算审计;审计方法
近年来,受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推进,但同时也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的诸多的挑战。伴随着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内部审计逐渐参与到了高校的各项管理中,这使得审计的关口实现了向前移动,较好的提升了审计的建设性与预防性作用,在帮助高校各项经济稳定性运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预决算审计,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改善和促进。
一、利用内外审优势,实现审计资源整合
高校为了保障审计工作与各项事务结合起来,通常会安排专门的内部审计团队,他们在长时间的工作中能够清楚的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各项事务运行机制,这就能够实现对内部审计各种重点和风险的迅速了解。外部审计相较于内部审计,多为第三方机构,他们有着更强的专业性,并且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对管理、审计等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见解。为此,在高校预决算审计期间,可以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结合起来,以此更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实现审计效能与质量的提升。
二、以审查合规性为基础,以真实性为目标
环境效益审计技术方法初探
环境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包括环境信息收集技术方法和环境效益分析评价技术方法。前者用于发现事实、收集数据、核实有关说法、测试相关程序,后者用于将环境损失或环境效益货币化,以经济评价反映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环境信息收集技术
环境效益审计的信息收集技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等,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主要有:
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取得环境治理状况的直观印象;对于项目、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项目的运作过程。
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被询问者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也可以是有关外部人员包括某方面的专家等。通过与对方的交流了解不同观点、发现线索,但审计人员对所提供的信息应保持客观评价。
问卷调查。当需要向很多单位和人员了解相同或相近的问题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关键环节:一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二是保证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三是要求问卷发送渠道的顺畅。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研究
一、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也称“3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的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性主要侧重于投入方面,注意节约支出;而效率性主要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对经济活动的产出结果与预期目标的比较。经济性是前提,效率性是过程,效果性是目的,经济性、效率性都应与效果性相一致。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民主与法治的极大进步,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也日益增强,不仅要求政府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和惩治腐败,而且希望委托给政府管理的公共资源,能够合理有效的运用。公众越来越关注诸如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行政经费不断增加等等问题,也纷纷指责那些铺张浪费、官僚主义的严重现象。人民要求政府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向人民或人民的代表公布财政开支及其使用的结果和效益,要求对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已经有更多的法律和制度、措施,反映了立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时代要求,绩效审计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公共资源运用的如何,需要对投入和产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政府的部门和官员被赋予了责任,同时也必须接受履行责任状况的检查和监督,否则,责任的承担就无法落实。法律规定审计机关对各职能部门和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并受政府委托,每年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立法机构和社会公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望从审计报告中得到信息,预算分配是否规范,资金使用是否得当,政府投资是否节省和有效。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怎么花钱,人民要知道,人大要监督。各级党政领导也更加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要求把绩效审计提上日程,促进优化政府职能,改善行政管理。
与绩效审计相关联,政府财政部门近几年加强了预算管理,开始科学合理的编制部门预算,为绩效审计的比较和评价提供了标准。并且,财政部门正在探索绩效预算的应用,以结果为导向,把拨款和绩效联系起来,一个项目用多少钱,办哪些事,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在预算里反映出来。这样,立法机构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再只是公共资源的投入,更加是公共资源的产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而政府也会逐步从合规性受托责任转移到绩效性受托责任,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绩效意识的建立和导向,将使绩效审计得以顺利推行。
效益审计内容方法初探论文
决策是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党的十六大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我国,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行使着很大的权力,掌握着众多的资源,决策稍有不慎,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特别是在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是否把决策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便成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行政体制中承上启下的县(市)区域领导干部经济决策中的效益性审计内容与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一、什么是经济决策中的效益审计
伴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而领导干部对公共财政资金享有支配权和决定权,因此,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中的效益性进行审计,是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经济决策?经济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从达到目标的若干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决定和行动的过程。
经济决策中的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被审计经济决策事项真实性与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运用有关技术方法对经济决策事项过程及其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
经济决策中的效益审计目标是以揭露经济决策失误、决策无效益或效益低下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账款的审计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往来账科目核算的特点,所有的二级科目都应该有明确的核算对象及核算内容,即会计科目反映的内容和名称有其明确的对应关系。核算对象应该明确并可函证确认,否则就应该将其列为重点审计对象。本文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加强往来款项的审计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往来账;注意事项;审计方法
往来账主要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在审计工作中,因往来账的许多经济业务并不直接表现为收入、成本等敏感项目,且大多科目明细繁多、发生频繁、函证也比较困难,如果审计人员不认真分析判断,或仅仅用少量抽取凭证的审计方法,往往会错失很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部分审计案例,浅谈一下关于往来账审计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根据审计目的的不同,审计人员在审阅被审计单位的基础资料后,应详细了解该单位的资金运营、经营范围、主要的客户对象等情况,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应逐步明确自己的重点审计方向。在对往来账进行审计时应对企业的往来账的二级科目及金额进行分析判断,往来账的发生大多与资金密切相关,一个管理成熟的企业通常都会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审批和内控制度,而这些制度也是对往来账审计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讲,往来账的审计更强调符合性测试,在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同时进行符合性测试,往往能够发现一些隐藏在往来账中的问题。
一、预付账款的审查
预付账款的审计中应当关注有关的购货合同是否真实、合法,对方单位是否真实存在,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虚列预付账款或隐瞒收入等问题。曾经做过的审计案例中有一个案例是通过预付账款发现了问题,一个大型的建筑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建筑资质,需要增资,按照审计准则,增资之前要对企业的上期出资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在对其进行审计前,我们查阅了该公司几年来的报表数据,并详细地询问该单位的主要经营项目、收入、利润等概况,从报表上看预付账款科目每年的余额都较大,建筑企业虽然有些工程款需要预付,但结合该公司每年的工程结算情况分析该项科目余额异常,于是抽查了首次出资时的大量预付账款的凭证和资金的收付凭证,发现在出资的当月,货币资金数额很大,其后逐渐减少,同时预付账款逐步增大,预付账款后附一些施工合同大部分比较简易,同时大部分都是个人和该公司签订的合同,且在后期几年几家单位和个人的预付账款都变化不大,由此判断出该单位抽逃注册资本的数额,在将几家异常的单位和个人的预付账款整理后,我们要求去这些单位和个人处询证,但企业却提供不出详细地地址,最后企业的财务人员承认预付账款的抽逃资金部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审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