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偏好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2:21: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育偏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育偏好

农民生育偏好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理论认为,农民的生育偏好取决于传统的生育文化,经济效用、功能需求、生育文化、生育需求理论能够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农民“多生、早生、生男”的偏好及其行为,但是无法解释当今农民“适度生育、生男生女一样、打死也不多生”的偏好及其选择。社会解构模型则能够较好地解释当今农民的生育偏好和行为,经济解构、文化解构、需求解构从反方向侵蚀、消解农民的传统生育文化,从反方向影响、冲击农民的传统生育偏好和行为。

〔关键词〕生育偏好;生育行为;生育文化;生育逻辑;社会解构模型

对于农民的生育动机与行为,专家学者都从农民生育偏好,即农民“生多少”、“生什么”、“什么时候生”三个方面考察,现有的理论和分析框架都是围绕着“生男而多生”、“生男而早生”的偏好及行为而建构的,如功能论、效用能、文化论、需求论等都是如此。但是20世纪末期以来,部分地区农民的生育偏好及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从“多生”转向“少生”、从“生男”偏好转向“男女无所谓”。这种偏好与行为变化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现在以“生男、多生、早生”为问题意识所建构的生育理论与分析框架无法解释这种相反变化。本文借鉴吉登斯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和经济学的成本约束理论,建构“社会解构模型”,以此解释中国部分地区部分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的新变化。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归纳起来大约有四大理论系列:生育效用论、生育功能论、生育文化论和生育需求论。

(一)生育效用论

查看全文

研究生育偏好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摘要:性别偏好反应人们对生育子女性别的认识和期待,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以及人口发展的数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从社会·lt~91,1的视角出发,以性别偏好为桥梁,着重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并说明社会性别意识是如何通过生育偏好对人口发展过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偏好生育行为人口发展

性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然性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理性别;一类称为社会性别,它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在生育行为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可以使我们认真审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两性关系的规范和对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的控制,从而揭示社会性别意识在人们生育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性别偏好是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根深蒂固,影响着成千上万个家庭。如何通过倡导社会性别公平消除人们性别偏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从经济地位来看,男性在经济上的主导是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经济基础。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由于两性生理差异而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使农业劳动主要落在男性身上,男性承担着生产功能。

查看全文

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剖析论文

摘要:性别偏好反应人们对生育子女性别的认识和期待,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以及人口发展的数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从社会·lt~91,1的视角出发,以性别偏好为桥梁,着重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并说明社会性别意识是如何通过生育偏好对人口发展过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偏好生育行为人口发展

性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然性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理性别;一类称为社会性别,它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在生育行为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可以使我们认真审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两性关系的规范和对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的控制,从而揭示社会性别意识在人们生育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性别偏好是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根深蒂固,影响着成千上万个家庭。如何通过倡导社会性别公平消除人们性别偏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从经济地位来看,男性在经济上的主导是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经济基础。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由于两性生理差异而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使农业劳动主要落在男性身上,男性承担着生产功能。

查看全文

出生性别比偏高引起要素研究论文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而且1990年后几乎每年的出生性别比都高于100。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是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学者们在对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时,对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顾宝昌,1996;KIHASA·UNFPA)认为,近年来在中国和一些亚洲人口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失调现象,可以被看作是4个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这4个因素是:①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②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③生育率下降的速度;④人口工作的重点。

既然中国出生性别比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异常偏高现象,必定与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政策等变化有关,必定与这个时期的生育偏好、生育行为和生育结果的管理有关,应从“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三个要素去分析造成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首先,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的人群。其次,有可以获得的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服务(尽管这些服务不一定是公开合法的);同时,还存在着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的系统。“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这三个要素又是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发挥作用的,本文试图从人群、技术、管理系统这三个要素来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

1男孩偏好的增强

顾宝昌博士认为,任何生育都可以从三方面表现出来,即生育的数量、生育的时间(间隔)和生育的质量(性别、健康和智力),这就是所谓生育的三维性(顾宝昌,1996)。

生育数量和生育时间比较容易理解,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生多生少和早生晚生(或间隔生育)。而人们对生育质量的理解就很不同,智力(聪明)、身体(健康)和性别(男孩)都可以被当作是生育质量的表现形式。晚婚、晚育、少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结果,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和实施加速了它们的实现。但是,随着生育数量减少和生育时间优化的实现,人们对生育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除了希望生育聪明健康的孩子外,对男孩的期望便成为一部分人群对生育质量的需求。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男孩被当作一种质量优势而推崇呢?许多学者(解振明,1998)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下,尤其是中国农村地区,生育男孩首先是生产上的需求,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加剧,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其经济地位相对于男性在恶化,这就使得在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得到延续和强化;其次,中国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在人口流动日益增强的今天不仅没有根本变化,而且由于丈夫外出妇女更被锁定在家庭和社区,在社会治安不好的地方,没有男人的家庭更是担心会遭到欺辱;再次,是养老送终的需求,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地方,养老送终主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孙子,女儿孙女儿出嫁后要赡养丈夫家的老人。此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弱的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意识仍然顽固地渗透在文化习俗、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

查看全文

人口出生性别比研究论文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而且1990年后几乎每年的出生性别比都高于100。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是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学者们在对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时,对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顾宝昌,1996;KIHASA·UNFPA)认为,近年来在中国和一些亚洲人口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失调现象,可以被看作是4个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这4个因素是:①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②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③生育率下降的速度;④人口工作的重点。

既然中国出生性别比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异常偏高现象,必定与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政策等变化有关,必定与这个时期的生育偏好、生育行为和生育结果的管理有关,应从“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三个要素去分析造成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首先,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的人群。其次,有可以获得的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服务(尽管这些服务不一定是公开合法的);同时,还存在着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的系统。“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这三个要素又是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发挥作用的,本文试图从人群、技术、管理系统这三个要素来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

1男孩偏好的增强

顾宝昌博士认为,任何生育都可以从三方面表现出来,即生育的数量、生育的时间(间隔)和生育的质量(性别、健康和智力),这就是所谓生育的三维性(顾宝昌,1996)。

生育数量和生育时间比较容易理解,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生多生少和早生晚生(或间隔生育)。而人们对生育质量的理解就很不同,智力(聪明)、身体(健康)和性别(男孩)都可以被当作是生育质量的表现形式。晚婚、晚育、少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结果,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和实施加速了它们的实现。但是,随着生育数量减少和生育时间优化的实现,人们对生育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除了希望生育聪明健康的孩子外,对男孩的期望便成为一部分人群对生育质量的需求。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男孩被当作一种质量优势而推崇呢?许多学者(解振明,1998)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下,尤其是中国农村地区,生育男孩首先是生产上的需求,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加剧,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其经济地位相对于男性在恶化,这就使得在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得到延续和强化;其次,中国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在人口流动日益增强的今天不仅没有根本变化,而且由于丈夫外出妇女更被锁定在家庭和社区,在社会治安不好的地方,没有男人的家庭更是担心会遭到欺辱;再次,是养老送终的需求,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地方,养老送终主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孙子,女儿孙女儿出嫁后要赡养丈夫家的老人。此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弱的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意识仍然顽固地渗透在文化习俗、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

查看全文

小议农村妇女生育意愿转变探讨

摘要:生育意愿是人们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和集中代表,对国家的人口政策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周格庄村妇女的生育意愿的调研表明: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育数量减少,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转变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的因素、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国家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优惠人口政策、子女养育成本的增加及女孩与男孩相比的明显优势。

关键词:生育意愿;农村妇女;转变

引言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独特的性别群体,由于长期受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她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使得她们很难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去行动;而近几年,沿海开放城市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村妇女的权利意识得到普遍的增强,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转变正是这种矛盾激化和发展的产物。本次调查试图研究周格庄不同年龄农村妇女(尤其是30岁以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分析不同年龄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转变的原因,希望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所帮助。

一、背景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查看全文

“全面二孩”女性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女性就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和自我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女性就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性别歧视在就业过程中屡见不鲜。对于“全面二孩”政策给女性就业带来的影响,可根据加里•贝克尔的偏好歧视理论、菲尔普斯的统计性歧视理论、彼德•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的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分析,从而发现女性就业歧视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全面二孩;女性就业;偏好歧视;统计性歧视;双重劳动力市场

一、我国女性就业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的就业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率持续增长。然而由于法律、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利润最大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女性自身生理、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受到性别歧视,且其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用人单位将面临女员工休两次产假的风险,而这会使在某些行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日益凸显。因此,大部分女性不得不面临家庭和事业难舍的“抉择”,是选择在家相夫教子还是晋升到管理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女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女性就业率在2010年比男性低13.8%,而且20年来16~59岁女性就业率不断下降,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在职业构成中,部分职业、行业性别隔离严重,且“白领”女性所占比例低于男性。由此可见,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甚至许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女性在就职与就业中也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就青岛市的情况而言,2016年在青各类单位中,女性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9.2%,男女就业比重相差21.6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在19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只有4个行业女性就业比重超过男性,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其女性就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3.3%、53.1%、56.0%和67.6%。其他15个行业男性就业比重超过女性,其中采矿业无女性就业人员,而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男性就业比重远远超过女性,女性就业所占比重仅为38.8%和16.7%。这一现象表明,女性就业比例较男性显著偏低,职业选择范围狭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另外,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餐饮等第三产业,而在象征权利和地位及福利待遇较好的某些垄断行业和行政事业部门,女性就业比例相对较低。

二、文献综述

由于“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时间较短,有关该政策的文献较少,国内学者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二孩”政策与人口结构关系研究。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2014)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可以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苗红军、张文君(2016)指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将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减缓我国人口规模急剧下降趋势,实现未来劳动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平衡人口性别结构。(二)“二孩”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任栋、李萍(2015)提出应全面放开二孩生育,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适度控制物价增长。陈友华(2016)指出人口新政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与家庭幸福,而且可以部分避免因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系列问题,并且认为新增出生人数所引发的对公共服务的压力非常有限。(三)“二孩”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研究。薛继亮、张建武(2013)指出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看,放开二孩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居民处于较高生活水平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并且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只有达到这样的条件才能保证“放开二孩”后不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大冲击。余碧艺(2016)认为推动“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与社会保障政策。(四)“二孩”政策与延迟退休关系的研究。薛继亮(2014)通过研究发现放开二孩和延迟退休都可以改善未来中国潜在劳动力市场,增加未来中国劳动力供给。但是放开二孩和延迟退休共同实施对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效果会更好,如果实施单个政策其作用有限。于洪、曾益(2015)指出适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和调整生育政策,是实现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五)“二孩”政策与女性的关系研究。张霞、茹雪(2016)通过研究发现,生育尤其是二次生育对于职业女性而言有许多负面影响,如未来预期收益逐步降低,生育孩子的成本及现时幸福损耗有所增加。蒋莱(2016)指出影响职业女性生育二孩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成本、照料能力和福利水平,而生育后的地位变化及生育相关福利保障机制、职场发展机会也是影响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因素。综上所述,有关二孩政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握和探讨,无论其范围还是深度尚留有较多空白。目前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的影响,该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等方面做了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但是从二孩政策的生育主体和经济学视角探讨女性就业问题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可以说对补充和完善二孩政策研究领域起到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论文

早在1993年4月19日,当"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81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年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47之后,出生性别比的问题就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也成了国内人口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课题。

1986年,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提议与倡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与人口研究单位联合召开了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广泛、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了全国及各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成因及其相关问题,当时在国内这是前所未有,在国际上也实属罕见。

迄今为止,有关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都未突破1986年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对1981年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归因分析的思维定势。

近期,一些西文学者及宣传媒体,对始于80年代初的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升高成因,所作出的种种猜测、质疑与分析基本是老调重弹。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至今仍未有令人置信的相关成果可以诠释,使尚存疑点得以消除、尚存问题得以圆满答复所致。

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主任巴巴拉。安德森(BabaraA.Anderson)教授和布赖恩。西尔弗(BrianD.Silver)教授,针对有关中国80年代来出生性别比变动研究的近期成果与结论,在1994年关于中国的生育与出生性别比专题研究报告中,明确而坦率地指出:虽然我们对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了一些可能性解释的探索,但要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只能期盼于今后的研究。

重新认识出生性别比的概念、理论及其值域问题

查看全文

计划生育工作计划九

为切实稳定我镇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本着超前规划、科学安排、早作部署的原则,现将2009年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一个大概的计划,并就做好2008年人口计生工作计划的落实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抓紧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当前我镇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低生育率与高增长量并存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婚育意愿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多数群众想早结婚、多生子的愿望还很强烈,一些地方违法生育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取消婚前检查等因素,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群众对性别的偏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近年来持续偏高;人口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加大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难度,深刻认识我镇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人口计生工作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落实好2009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各村要深入分析人口形势,控制计划人口出生。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人口机械增长较多的村,要认真分析人口增长,科学计划。要继续加大晚婚晚育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科学地安排婚育时间,采取得力措施,遏制违法生育;2009年预计人口出生较往年有所下降的市,工作将着力点放在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充分满足符合《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申请生育的群众要求,同时做好违法生育控制工作,确保2009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指导计划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强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营造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加强人口计划调控和管理。要进一步夯实各村计划生育基础,继续加大对重点帮促村、重点关注村和薄弱村的帮促力度,加大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为主、属地化管理、依法维权”的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奖罚并举,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组部等11部委《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维护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严肃性。

四、加强综合治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纳入全年计划生育工作重要内容来抓,建立综合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长效机制。坚持“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标本兼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制定实施有利于妇女发展和女孩健康成长的社会经济政策、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弱群众的性别偏好,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科学婚育观。卫生院、服务站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B超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和药品管理、孕产过程管理等制度。派出所和司法所要严厉打击遗弃、贩卖、残害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对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偏高的村进行重点监控,尽快将出生婴儿性别比降至正常范围以内。

五、加强部门配合,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各村要切实增强履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部门经常性工作机制和系统垂直负责体系,将履行市级人口计生工作计划。各村计划生育协会要与群众协作,积极营造人口计生公益性、大宣传的格局;加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的协作配合,强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卫生、药监的密切配合,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力度。

查看全文

计生工作计划二

为切实稳定我镇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本着超前规划、科学安排、早作部署的原则,现将2009年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一个大概的计划,并就做好2008年人口计生工作计划的落实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抓紧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当前我镇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低生育率与高增长量并存的现象将长期存在。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婚育意愿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多数群众想早结婚、多生子的愿望还很强烈,一些地方违法生育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取消婚前检查等因素,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群众对性别的偏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近年来持续偏高;人口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加大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难度,深刻认识我镇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人口计生工作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落实好2009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各村要深入分析人口形势,控制计划人口出生。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人口机械增长较多的村,要认真分析人口增长,科学计划。要继续加大晚婚晚育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科学地安排婚育时间,采取得力措施,遏制违法生育;2009年预计人口出生较往年有所下降的市,工作将着力点放在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充分满足符合《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申请生育的群众要求,同时做好违法生育控制工作,确保2009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指导计划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强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营造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加强人口计划调控和管理。要进一步夯实各村计划生育基础,继续加大对重点帮促村、重点关注村和薄弱村的帮促力度,加大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为主、属地化管理、依法维权”的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奖罚并举,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组部等11部委《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维护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严肃性。

四、加强综合治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纳入全年计划生育工作重要内容来抓,建立综合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长效机制。坚持“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标本兼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制定实施有利于妇女发展和女孩健康成长的社会经济政策、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弱群众的性别偏好,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科学婚育观。卫生院、服务站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B超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和药品管理、孕产过程管理等制度。派出所和司法所要严厉打击遗弃、贩卖、残害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对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偏高的村进行重点监控,尽快将出生婴儿性别比降至正常范围以内。

五、加强部门配合,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各村要切实增强履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部门经常性工作机制和系统垂直负责体系,将履行市级人口计生工作计划。各村计划生育协会要与群众协作,积极营造人口计生公益性、大宣传的格局;加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的协作配合,强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卫生、药监的密切配合,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力度。

查看全文